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柳宗元小石潭记板书设计 柳宗元小石潭记ppt

写作指导 zuowen 3浏览

【 – 写作指导】

【篇一】柳宗元小石潭记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内容简析: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历来为广大读者所传诵。它的特点就是在文字上洁净有力,很精细地刻画出山水的鲜明形象。但是他长期在政治上受迫害,就寄情山水之间,用简洁清隽的语言,刻画荒远地区秀丽奇特的自然风景,叹息它的被埋没,寄托自己愤懑不平的苦闷心情,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所以,在课堂预设上,我的教学目的是品味本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作方式,在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同时,带领学生感受柳宗元山水游记的魅力。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阅读文章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推敲、揣摩、品味小石潭的特点

2.仔细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感悟作者贬谪后的孤凄悲凉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抓住景物的特征移步易景的写法

2.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感受到了苏轼被贬谪后的一段心路历程。今天,我们再学习一柳宗元因为参加王叔文等人的政治运动,被贬永州,做着有职无权的司马一职,心中愤懑难平。为了排遣心中的抑郁,他常常游览山水,于山水中寄托自己愤懑不平的苦闷心情。

小石潭清幽的环境触发了作者因贬谪带来的抑郁愤懑之情,使得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再次流露出来。

所以,作者见到小石潭周围的景色,有怎样的感受?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景中寓情

小结:由此可见,小石潭如此优美的景色也无法磨灭作者心中的忧郁。所以,忧凄是柳宗元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虽是为了摆脱这种感情,但是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会流露出来。

11、请大家带着这样悲凉的心境朗读第四段。

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等,表现出小石潭的幽僻、凄清特征,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借景写情,抒发了作者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篇二】柳宗元小石潭记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作者、作品常识;熟练的诵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整体把握文意。

3.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二、教学要点

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结合描写顺序,整体把握文意。

三、教学难点

在内容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上,借助于“剥皮抽筋”手法,掌握本文的情感主旨。

四、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激情导入:

《江雪》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写的一首绝句,在这首诗里寄托了诗人高洁孤傲执著不屈的崇高人格。

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这

柳宗元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 ,并称“韩柳”。他参加过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从此柳宗元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后又被改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四年后,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四十七岁的生命。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2.关于作品:

柳宗元是一个“遍悟文体”的文学家 ,众体兼长,作品丰富,以散文成就最大,有《柳河东集》。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创作中最富艺术独创性的一部分,有《永州八记》等留存,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小石潭记》。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

3.写作背景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时艰不可济,唐祚难振兴,谤毁兼至,贫病交加,老母病故,居处遭火,他满怀忧惧之情,多藉山水以排遣。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异态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永州八记》就写于此时。

4.解题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即山水游 记。

了解作者的情况。

知人论世 初读文本

粗品文意(一)检查预习

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篁竹(huáng)   清洌(liè)

为坻(chí)   珮环(pèi)

为堪(kān)   佁然(yǐ)

俶尔(chù)   翕忽(xī)

参差(cēn cī)  寂寥(liáo)

悄怆(qiǎo)   幽邃(suì)

(二)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朗读提示:

1.课文第一二段写作者兴致勃勃畅游小石潭,有全石带来的好奇,有清澈的水流和飘忽不定的游鱼所带来的快乐,应读得欢快些。

2.第三四五段写小石潭周围幽深冷 寂的氛围,应该读得伤感些,低沉些。

(三)疏通文句,落实字词。

翻译文本(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知、体悟并结合工具书翻译、并分组讨论结果,老师略加点拨形成学生个性化的理解,然后教师大屏幕出示翻译,让学生齐读一遍)。

译文: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个潭底 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 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 意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知、体悟并结合工具书翻译、并分组讨论结果

再读文本,积累文言知识

(四)疏通文意

1.提名翻译。

2.朗读PPT投影翻译。

(五)文言知识梳理

1. 重点实词

(1)水尤清冽 尤:格外。 冽:凉

(2)卷 石底以出 卷:弯曲

(3)为坻 坻: 水中高地

(4)为屿 屿: 小岛

(5)为嵁 嵁: 不平的岩石

(6)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表示约数

(7)佁然不动 佁然: 呆呆的样子

(8)俶尔远逝 俶尔: 忽然

(9)往来翕忽 翕忽: 轻快敏捷的样子

(10)犬牙差互 差互: 参差不齐

(11)悄怆幽邃 悄怆:忧伤的样子 邃:深

2.词类活用

(1 )名词用作状语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原意为西方,在文中意思为向西。

②下见小潭

原意为下面,在文中意思为向下。

③皆若空游无所依

原意为空中,在文中意思为在空中。

④斗折蛇行

原意为北斗星,在文中意思为像北斗星那样。

原意为蛇,在文中意思为像蛇那样。

⑤其岸势犬牙差互

原意为狗的牙齿,在文中意思为像狗的牙齿那样。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凄神寒骨

愿意为凄凉,在文中意思为使……感到凄凉。

原意为寒冷,在文中意思为使……感到寒冷。

(3)形容词用作动词

似与游者相乐

原意为快乐,在文 中意思为嬉戏,逗乐。

3.一词多义

(1)清 以其境过清:凄清

水尤清冽:清澈

(2)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不可久居:可以,能够。

(3)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沿着

隶而从者:跟从

(4)游 皆若空游无所依:游泳,游动

同游者:游玩

听读课文

感受语言的美 积累文言知识

学生小组讨论,推举代表作答。

学生思考、交流

学生齐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本大意、感受语言美

布置作业:1.背诵文章

2.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小组合作:对文本进行评注式精读和诵读式精读。找出语言要素,如修辞,共享学习成果。以书面形式上交学习成果,由小组长组织负责。(此课后 作业 是针对第二课时做准备) 加强理解文本能力

为下节课做准备。

【篇三】柳宗元小石潭记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词语,背诵全文。

2、概括小石潭的特点,学习文章写法。

3、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学习重点:1、掌握重点词语,背诵全文。

2概括小石潭的特点,学习文章写法。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作者作品介绍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请大声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并在空行处写出本课你遇到的读音障碍。

篁()竹清冽()为坻()为屿()为嵁()佁()然

俶()尔翕()忽差()互寂寥()悄怆()幽邃()

自己还不会读的字————————

自学提示二:

(1)结合课本注释和其他工具书,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水尤清冽()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③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④以其境过清,小可久居()()

⑤明灭可见()⑥乃记之而去()()

(2)文言现象

①一词多义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明灭可见;不可久居

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隶而从者

清: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差:参差披拂

其岸势犬牙差互

②词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

皆若空游无所依。空:

日光下澈。下:澈:

潭西南而望。西南:

斗折蛇行。斗:蛇:

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

凄神寒骨。凄:寒:

③古今异义。

去:

小生:

④特殊句式:

如鸣佩环

全石以为。

乃记之而去。

不会解释的词语

自学提示三:结合课本注释和其他工具书,通译全文,并注意重点句子的翻译。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自己不会翻译的句子:—————————————

自学提示四: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二)初读感知

自学提示五:学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赏析

1围绕小石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2文章开头写“心乐之”,结尾又写“悄怆幽邃”,前乐后忧怎样理解?

(二)展示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选代表展示合作探究问题,师生共同探究,明确答案。

研读第1题时,逐段分析文章内容,把握景物特点,学习移步换景法、动静结合、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和借景抒情等写法;研读第2题,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拓展延伸(内容必须包含一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②合营溪:汇入营溪。③敧:倾斜。④嵌:凹陷(又作“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1)、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

(2)、解释下面加横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南流数十步南:

②不可名状名:

(3)、面对美景,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用原文回答)

四、布置作业

(一)、请不看课本和资料独立完成课文背诵.

1.文中写游鱼静态的句子是:

2.写游鱼动态的句子是:

3.描写游玩时的凄凉感受的句子是:

4.跟《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水的清澈见底,透明可爱的句子是:

5.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6.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7.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

8.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

(二)积累整理文言词语。(重点词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五、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发现小潭:篁竹、青树、藤蔓

景清潭中景物:潭水、游鱼

小潭源流:溪身、岸势抒发在寂寞处境中

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神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韩三其

【篇四】柳宗元小石潭记板书设计

柳宗元《小石潭记》教案

小石潭记

柳宗元

教学目标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2.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具准备

文章以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教师可以导游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辅之以多媒体手段,将配乐范读、录像画面结合起来,增强直观效果。

教学方法:

本文条理清楚,前后多处照应,充满诗情画意,可采用诵读法、讨论法、复述法、点拨法等。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这位作家是谁?(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彩屏显示课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彩屏显示。)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篇五】柳宗元小石潭记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教案

《小石潭记》教案

(课文来自八年级上册)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 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语言与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掌握抓住

景物特征加以描摹的方法 ,提高品读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 预习课文,在工具书、注释、老师指导等帮助下扫清阅读文字障碍。

(2) 细读课文,合作交流掌握课文景物特点和写景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笔下的小石潭之景,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领略文中自然风光的美。

(2)结合作者生平,理解小石潭美景背后包含的思想感情。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细致分析小石潭景色,感受自然风光的美丽,掌握描写景物、游记的方法。 难点:

1. 部分写景手法的理解。

2. 作者借景抒情传达的孤独、郁闷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方法:

1.讲授法:景色描摹部分可引导学生,多用教授法。

2.提问法:就疑难部分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自己思考。

3.设置悬念法:由景色描写过渡到作者思想感情时

四、 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大家都知道,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不少的文人用他们的笔墨描写过优美的山水,比如说我们以前学过:

唐 杜牧《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郦道元在《三峡》中也有“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这样引人入胜的景色。可以说优美的山水诗文不可枚举,那么今天让我们跟随柳宗元一起走进小石潭,看看又是怎样的一幅山水画呢?他又是怎样的心情写下这篇游记的呢?

<二>、整体感知

1、上课之前呢,已经让同学们预习了课文,同学们这篇文章哪些字词需要我们格外注意呢?

伐竹取道,下见(jiàn)小潭

卷(juǎn)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嵁(kān)

青树翠蔓(wàn) 参差(cēn cī)披拂

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

犬牙差(cī)互

悄怆(qiǎo chuàng)幽邃(suì )

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成为水中的高地,成为小岛,成为突出的石头,成为岩石。

佁(yǐ)然,呆呆的样子。

蒙,覆盖。络,缠绕。缀,连结。

俶(chù)尔,忽然。

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翕:迅速。

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

2、在扫清文字阅读障碍的基础上让我们一起来听一遍录音,初步感受一下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之景。

大家是不是还沉浸在优美的音乐和深情的诵读中呢?老师也是。听完录音之后,请问同学们文章那些段落是写景的呢?

写了哪些景物呢?(水、石、树、鱼、源、岸、环境)那么,有水,有鱼,有树等等,你们能感受到小石潭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呀?大家利用一下你们的词汇储备。

(秀丽、宁静、生机盎然等等、、)

<三>、精细研读

好的,大家都说的很好,总之小石潭是秀丽的,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一篇好的文章就如同一杯香浓的茶,我们光听光读还不够,那我们一起来细细品味文字,感受这小石潭到底怎么个美。

●发现小潭: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段,大家一起读一遍好吗?

1.读完了这段,谁能告诉我柳宗元和同伴们是怎么发现小石潭的呀?

请用译文回答。(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 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有青翠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相互缠绕、连结,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蔓,随风摆动。这潭上的描绘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生机盎然的的景致展现在人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

3.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作者写发现小潭,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明确: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潭中景物:

1.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这一段,作者采用了与第一段不同的手法,变“移步换景”为“定点特写”。这是全篇中极为精彩的一段。特别是对水中游鱼的描写,正侧描写更是栩栩如生。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动。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下面,作者进一步对鱼儿进行描述。先是鱼儿静止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又游到那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读到这里,人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这种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

●小潭源流:

1.问: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 运用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两个比喻,一静一动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向西南望过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错。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使我们倍感形象逼真。

2.对前三段的总结:对小石潭究竟美在哪里的一个总结

水——清、脆、冽

石——奇

树——翠

鱼——灵 、乐

源——幽深 、神秘

岸——曲折、蜿蜒,参差

●潭中气氛:

1.小石潭既然这么美,大家觉得柳宗元是不是一直陶醉在其中,心情愉悦呢?

从哪里看出来?

答:不是。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

2.那老师就有疑问呢?前三段不是把小石潭写的美不胜收,为什么突然作者就有了一种悲怆幽凉之感呢?难道真的仅仅因为“”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其实人们往往内心悲伤时,表面上看不出来,但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就又会流露出来。古人所说“触景伤怀”就是这么回事儿了。柳宗元也是这样,他所流露出来的忧伤悲凉并不是没有缘由的,一定是与他的生平遭际有关,那究竟是什么样的生平遭际让他忧伤抑郁呢?

3. 下面呢,就由老师介绍一下详细地介绍一下柳宗元生平,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老师刚刚的疑问。

柳宗元,唐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年轻的时候才华横溢,踌躇满志。20岁考中进士。为官多年,他对政治的腐败黑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渐萌发改革的愿望,随后与好友刘禹锡共同成为王叔文改革派的重要成员。但是由于顺宗皇帝下台,革新失败。宪宗皇帝后,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永州地处湖南省和广东省交界处,荒远偏僻,在永州艰苦的贬谪生活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被贬后,他的政敌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不断。在永州苦呆了十年后来又被改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四年之后痛病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47的生命。而本文《小石潭记》写于作者被贬永州时,与其他7篇游记并称“永州八记”。

同学们,现在请你们各抒己见,谈一谈老师先前留下的问题。 (学生各抒己见,老师适当点评,要个学生足够的时间表现)

【篇六】柳宗元小石潭记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黑龙河九年制学校

李红琳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习法等。

四、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语文素质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习惯于在课堂上保持言语沉默,甚至思维“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尤为重要。

(二)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与作者同游、与作者对话,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五、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习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工具: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柳宗元小石潭记板书设计

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展现一组充满大自然魅力的山间图片,教师缓缓导入,随之课件展示课题 。

(二)、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1、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2、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如果学生交流能较好地完成这一环节,教师补充省略。

我设计这一环节,为下面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了铺垫。

(三)、走入《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总结;

(2)范读,教师放伴有音乐的朗读录音并给予听读要求;

(3)学生齐读,然后男女学生朗读比赛。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集体质疑

学生提出疑问,由学生帮助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

3、当堂检测

课件展示课文,请学生翻译。

(四)与柳宗元同游

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2)自主阅读3分钟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做定性评价并

板书明确。

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我设计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柳宗元小石潭记板书设计

(五)品味文章,与柳宗元对话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情怆幽邃”。请结合写作背景,说一说你的理解?(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新课标要求学生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六)根据图片提示背诵课文

幻灯片放映与课文内容相似的一组景物图片,学生根据图片背诵课文。

(七)布置作业(二选一)柳宗元小石潭记板书设计

1、观察一处景点的景色,用移步换景或定点特写写一段话。

2、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八)板书设计

小潭源流→ 写作顺序: 发现小石潭→ 潭中景物→ 潭中气氛→ 记录同游

小石潭的特点:幽静

作者的感受:幽深冷寂,孤独悲凉

(九)教学反思

教学这篇名家之作,课前我是做了充分准备的,查阅了大量关于《小石潭记》和柳宗元的资料,力求对文本的解读更加透彻,更好地实现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使学生能够独立阅读浅易的文言作品,结合课后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

整节课,学生实现了由“不会”到“会”,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由一开始的朗读出错,到后来能够翻译背诵文章,由一开始只是停留在课文表面到对课文更深的理解。在小 石 潭 记

“与与柳宗元对话”这个环节学生表现更加明显。通过这节课的引导和启发,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参与到了学习过程中,很好实现了课前设定的教学目标。

整节课,我努力从“实”,“活”,“美”三个方面来把握教学,力图使这节课呈现出知识性,观赏性和示范性的特点。

我感觉不足的是,课堂上还有部分学生没有真正的动起来。这也真应了一句话,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但正是这种遗憾推动着我在教学之路上不断前进!

【篇七】柳宗元小石潭记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党寨中学 唐小石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小石潭记》是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一篇写景游记,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临水骋怀”,从这个单元所选的课文课文以及文章自身特点来看,教材的编写意图意在继续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技巧,领会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2.教材内容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文章通过描写小石潭优美寂静的景物,渲染小石潭寂寞凄寒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柳宗元孤凄悲苦的情感。全文仅193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正确诵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学习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情感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品读,学会与作者心灵沟通 ,感受祖国大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2.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积累文中文言实词、虚词。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教学难点: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体会作者寄情于景的写法和作者由“乐”而“凄”的感情变化。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

四.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就学过柳宗元的一首诗《江雪》,请大家回忆一下,那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诗中那个渔翁的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出示幻灯片,师 生共同分析)

二.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

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整体感读。

1.试读。

A、.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B.师范读课文,生轻声跟读,并补充。

参差cenci 寂寥jì liáo 摇缀 yáo zhuì 隶 lì 篁竹huánɡ zhú 清冽qīnɡ li 为坻wi dǐ为屿wi yǔ 为嵁wi kān 佁然yǐ rán

俶尔chù ěr 翕忽xī hū 差互cjhu 悄怆qiāo chuànɡ 幽邃yōu suì

2.悟情。

探究:通过试读,你感悟到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明确后继续试读,尽可能把感情韵味读出来。)

3.范读。 放录音

4.仿读。

探究:如果给朗诵配上音乐,你认为选择怎样的音乐?

——配古筝音乐,很缓很低的古筝乐曲

——比较古典,有欢乐,但并不欢快。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地流淌出抑郁哀怨。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

四.整体感知

1.小组交流(四人),依托文本注解、工具书落实字音、词义;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2.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1)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 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 翻译

①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②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③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4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③似与游者相乐。( )

④天涯若比邻。( )

五.小结

六.作业

1.读,背课文。

2.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齐读课文,让学生复述课文,体会景物蕴涵的作者感情。

二.整体把握

1、齐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柳宗元小石潭记板书设计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2.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清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交代同游者

三.探究质疑

1.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作者抒写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突出了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第4段描写了幽深冷寂的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6. 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能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7.文章开头写“心乐之”,结尾又写“悄怆幽邃”,前乐后忧怎样理解?

——柳宗元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寄情山水只是为了摆脱这种凄苦抑郁的心情。小石潭景美却人迹罕至,与作者对政治改革满腔热情却遭贬很相似;暂时的欢乐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8.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

(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四.小结

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按游览观察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写景状物,文字充满着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寄托了他凄苦忧伤的感情。

五.作业柳宗元小石潭记板书设计

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一.赏读课文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明写) “闻水声,如鸣佩环”“其岸势犬牙差互”(暗写)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两岸的形,而且描绘出了两岸的神。“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chu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 文中的“动”与“静”

——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chu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小溪。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

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 文中的“景”与“情”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 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柳宗元小石潭记板书设计

——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

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二、讨论明确

围绕小石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围绕小石潭周边,作者描写了篁竹、青树、藤蔓;围绕小石潭本身,作者描写了水声、潭水、游鱼、溪身、气氛。第1段描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点明小石潭人迹罕至,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这一段写景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第2段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潭水的特点是清澈见底,游鱼的特点是动静结合、相映成趣,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整段话无一处写水,又无处不在写水:鱼儿就像在空中浮游,写出了水的清;阳光下,鱼儿的影子落在潭底的石头上,更显出了水的清,这种方法叫侧面描写。作者先写鱼儿一动不动,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这是静态描写;忽然,鱼飞快地窜往远处,非常活跃,好像跟游人逗乐,这是动态描写。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渗透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感到快乐。

第3段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写小溪,溪身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态;溪水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动态。一静一动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小溪曲折延伸,望过去,看得见的一段水面映着天光云影,亮光闪闪,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精确地写出了景物的特征。

三.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1)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点,用比喻。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3)正面描写。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4)正面、侧面相呼应。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5)对比描写。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6)拟人。“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笔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四.拓展练习

【篇八】柳宗元小石潭记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课题:小石潭记

滨州高新区中学 董凤远

学习目标:1、正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积累词句解释,疏通文意。

3、赏析景物中,领会作者感情,感悟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

学习重点:1、有感情朗读。

2、在景中领会作者感情变化。

学习难点:作者乐与忧情感变化的理解。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出示《碧水幽潭》图片音乐,调动学生情感,出示诗歌:

经纶满腹系苍生,永州十年愤难平。

独坐幽潭神凄切,壮志未酬心不宁。

学生朗读说出诗中相关人物:柳宗元。

出示课题,简介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并称“韩柳”。代表作有《永州八记》、《三戒》、《捕蛇者说》等。了解柳宗元作品《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和《小石城山记》。

二:朗读课文:指出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感情。

学生朗读课文,订正读音。视情况出示易读错字的读音。学生自由朗读、同桌间互相读、齐读。朗读课文,师生指出存在问题,读得好的表扬鼓励。

三、疏通文意:

结合注释逐段疏通文意,对于预习中的疑难问题,同桌间或小组间交流解决,解决不了全班同学、老师共同解决。

四、走进作者,领会感情:

怎样走进作者内心?一切景语皆情语。冰心说过,古今中外任何写景状物的散文都是作者以自己主观眼光和心情来赋予了这些景物特殊的性格和生命。在赏析景物中领会作者内心。

梳理文中写了哪些景物?(水、石、树、鱼)然后以“我从————中读出了宗元的————”句式探究宗元感情变化,然后读出这种感情来。

学生默读课文探究答案。范例:我从鱼中读出了柳宗元的乐。你们看,它们在清澈见底的水中快活地摇着尾巴,似乎与阳光玩着捉迷藏的游戏,有的静静地倚在岩石上,透过清澈的水,阳光,似乎找不到它们,鱼儿们全游开了,透过斑斑驳驳的树影,看,它们张开嘴,调皮地对着阳光吐出了一串串的水气这是和大家在摇尾问好呢!鱼乐不正是柳宗元内心的快乐吗?

在学生读出柳宗元的凄时,简介柳宗元的经历,补充柳宗元其他

作品《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文段:“自余为僇(lù)人,居是州,恒惴栗。”和《江雪》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理解作者内心的凄凉和孤独:

傅雷说过: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只有内心世界丰富的人,对于精神和灵魂执着追求的人,对于人间充满挚爱的人,才有可能产生真正的孤独;孤独产生于爱。 补充柳宗元相关材料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余秋雨在他的《柳州祠》中这样写:“他的日子荒凉而孤寂。这期间。亲戚朋友不来理睬,地方官员又时时监视。”灾难使他万分狼狈,蓬头垢面。

柳州距京城长安,比永州更加偏僻遥远,更加落后荒凉。当地居民多为少数民族,生活极端贫困,风俗习惯更与中原大不相同。柳宗元初来这里,语言不通,一切都不适应。加上在永州的10年间所遭受的政治迫害,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但是,种种困苦和磨难并没有摧毁他的意志,也没能动摇他改革的决心。柳州刺史柳宗元,决心利用自己手中有限的权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在这个局部地区继续实行改革,为当地人民做些好事。

柳宗元致力改革的都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地方。最明显的成效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释放奴婢,兴办学堂,开荒建设,开凿水井,等等。

如果学生从水中读出柳宗元的快乐,可补充写水语句: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泉水激石,泠泠作响。《与朱元思书》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答谢中书书》

对比鉴赏,突出柳宗元写景细腻。

如果学生也从游鱼中读出快乐,可指出写鱼为了写水,点出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和同桌两人一组,设置人鱼对话表现柳宗元的心声。

学生朗读时师生点评、指导。怎样怎样读出感情?领会作者内心,以情带声,把握好语气、肢体动作(摇头晃脑、身体左右摇动)、语速,表情要随感情变化自然流露。然后再叫其他同学读、前后位互相读、齐读感受对方对感情的把握情况,互相纠正、学习。 四:背诵课文

在学生理解柳宗元感情后,一起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乐 凄

生命:孤独——爱

【篇九】柳宗元小石潭记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清丰县瓦屋头镇第一初级中学 罗永刚

一 、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我想,你们一定喜欢。的确,风和日丽之时,与好友结伴而行遍访名山大川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啊!孔子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之磅礴,水之灵动,使人迷醉山水之美,自然的折光,更是心灵世界的折光。置身于优美的山水之中,看山山有情,赏水水有意。唐代文学家柳宗元面对清幽秀美的小石潭又会有怎样的情怀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与他同游,一起感受他的苦与乐。

(二)阅读·感悟

1、关于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生于773年,卒于819年。因家在河东(今山西芮城、运城一带),故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他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并称 “唐宋八大家” 。柳宗元和韩愈并称“韩柳”,他们共同在当时开启和倡导了“古文运动” 。另外,柳宗元还是唐代游记散文的杰出代表之一,正是柳宗元把游记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他也因而被称为“游记之祖”。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著名代表作是“永州八记”。

2、《小石潭记》的写作背景

柳宗元的人生经历完全可以用大起大落来概括。少年时代的他才华出众、平步青云:二十一岁考中进士;二十八岁任蓝田县尉,即县公安

局局长;三十岁任监察御史,即监察部高级公务员助理。三十二岁任礼部员外郎,即文化部兼教育部的高级公务员。柳宗元用了仅仅十一年时间,便由一名普通的读书郎,成长为国家重要部委的高级公务员。然而就在事业蒸蒸日上的关键时刻,他却遭到一场异常猛烈的政治打击。

公元805年,三十二岁的柳宗元因为参与“永贞革新”,被贬往湖南永州,这一贬竟然就是十年。在永州的十年里,原来与柳宗元交往的许多人因为担心受到牵连,对他避之犹恐不及,亲族朋友不来理睬,地方官员时时监视,这是柳宗元平生最为困厄、最为艰难,心情也最为孤寂郁愤的十年。但正所谓“祸兮福所伏,福兮祸所倚”,这困顿的十年,居然真正造就了柳宗元作为一个古文大家的绝世风范。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就是在这种心情下,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却取得了他文学人生中最辉煌最杰出的成就。

其中《始得西山宴游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石渠记》、《石涧记》等八篇山水游记,被后人称之为《永州八记》,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中不朽的经典篇章。而永州这个本来默默无闻的小城,也因为《永州八记》而闻名天下,成为无数文人墨客顶礼膜拜的圣地。 3、关于“记”

题解:

本文题目末字“记”,系指文体而言。“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文章也是属于“记”这种文体呢?

《岳阳楼记 》、《桃花源记》、《 醉翁亭记》、《 小石潭记》、《 核舟记》。

4、初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5、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这篇文章作者就是借小石潭的景物描写,来渲染周遭的气氛,抒发自己在特殊处境中的心绪。那么,是怎样的景致触动了作者的何种心绪呢?

现在请同学们跟着课文朗读视频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哪些部分主要写景?哪些部分主要写感受?

(2)文章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及小石潭的概貌。

第二段:描写小石潭的潭水和游鱼。

第三段:写小石潭的源流。

第四段:写潭中气氛及作者的感受。

第五段:交代同游者。

作者正是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三)品味鉴赏

1、疏通文意

第一段: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 篁 竹,闻水声,如鸣珮 环,心乐 之。伐 竹 取道,下见 小潭,水尤 清冽 。全石以为 底,近岸,卷石 底以 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 ,蒙络 摇缀 ,参差披拂 。

第一段大意:

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为此,(我的)心情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潭以整块石头作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第二段

潭中鱼可百许头,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第二段大意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呆呆地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游来游去动作轻快敏捷。好像是在和游人一同欢乐。

第三段

第三段大意

向小石潭的西南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第四段

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第四段大意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第五段

同曰奉壹。

第五段大意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2、细读课文

下面我们先来品读文章第1段,请同学们思考:第1段从哪几个方面写出小石潭的美?它们的特点各是什么?

小石潭的美,美在“闻水声,如鸣佩环”,这是一种清脆悦耳的听觉之美。

小石潭的美,美在“水尤清冽”,这是一种清清凉凉的视觉之美、触觉享受。

小石潭的美,美在“全石以为底”的奇特构造。

小石潭的美,美在“卷石底以出, 为坻,为屿, 为嵁,为岩” ,那石头的千姿百态令人赞叹。

小石潭的美,美在“青树翠蔓,参差披拂”。那一抹苍翠清幽,让人感觉到小石潭仿佛不是人间的一个小天地,而是传说佛国的一块净土。 小石潭为什么叫“小石潭 ”呢?

正因为这完全是一个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啊。

第一段文字正是围绕“石”的特点写出了小石潭的概貌。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再次感受小石潭的概貌。

初步展现的小石潭之美,就已经让我们沉浸陶醉了。那再走近一步,我们来看看清冽的潭中,又有怎样的景致呢? 现在我们就来品读第二段。

第2段写出了潭中鱼的哪些状态? 又突出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在第二段中,作者采用了与第一段不同的手法,变“移步换形”为“定点特写”,着重描绘了水中游鱼的情态。在这里,作者既写了鱼的动态之美,又写了鱼的静态之美。“空游无所依”、“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描写的都是鱼游动时的状态。“影布石上,佁然不

动”则是对鱼的静态描写。

写这些只是为了表现小石潭里鱼多吗?

非也! 作者还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了潭水。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为什么游鱼先是“佁然不动”,继而“俶尔远逝”,复而“往来翕忽”呢? “佁然不动” 说明游鱼静处饱享阳光的恩赐,并没觉察人的到来。“俶尔远逝”表明游鱼的灵敏迅捷,一旦发现岸上有人就迅速跑开。“往来翕忽”则又说明游鱼的善解人意,隔会儿后,鱼儿发现人并无害己之意,于是乎往来穿梭,结伴游行。

让我们一起朗读,边读边在脑海里涌现这幅生动画面,感受小石潭水的清澈透明。

小石潭景美、水清、鱼有灵性,真是让人流连忘返古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小石潭的源头活水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课文的第三段。

第3段描写了小石潭溪水、溪岸的什么特点?

这一段,用“斗折蛇行”写溪水的情状,用“犬牙差互”写溪岸的情状。溪水“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么曲折, 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溪岸则“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

潭是“石”潭,岸是“石”岸,小石潭的特征真是突出啊。柳宗元带着我们,从“隔篁竹,闻水声”的竹林中“伐竹取道”,发现小石潭,然后将远镜头逐渐地拉近到潭底,让我们看到了潭底的全石,近岸旁如坻、如屿、如堪、如岩的卷石,又让我们欣赏了覆盖、缠绕、摇动、连接,随风飘荡的青树翠蔓。他又渐渐走近到潭中,对潭中的鱼儿进行了特写,然后又把我们带到潭水的西南方向去探寻源头引领我们欣赏到不同的景点,他在无形中已经教给了我们游记散文的一种写法— — “移步换景”。用这种方法写景,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前三段的景物描写,让我们置身于美景当中,去体会作者的心情感受。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柳宗元小石潭记板书设计 柳宗元小石潭记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