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作指导】
【篇一】伶官传序导学案
《伶官传序》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年级:高二编写:谢一彰审定:高二语文备课组编制时间:2013–1
班次:小组:姓名: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明确本文的中心,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3.理解文章的含义,把握作者总结的历史教训。
4、背诵文中重点段落,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
大声诵读、积累归纳、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体验庄宗的“壮”与“哀”的情感,用古代“人事”鉴今人生活,明确个人的主观努力对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性作用;懂得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重点难点预测】:
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
【知识链接】
1、简介“序”。
序,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它的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等;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伶官传序》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
古代另有一种“赠序”,内容多是对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还有一种写在诗歌前面“诗序”,多交代与所咏诗歌有关的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孔雀东南飞》、白居易的《琵琶行》、姜夔的《扬州慢》,前面都有一段序。
2、作者简介: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吉水(现在江西吉水)人。幼年丧父,出身寒微,由母亲亲自教学,因家贫,不具纸笔,用荻画地作书。历史上,欧阳修既是著名文学家,又是史学家、与宋祁等合写了《新唐书》,又自撰了《新五代史》,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3、写作背景: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伶官传》是一
2、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3、抑本其成败之迹:
4、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5、负而前驱:
6、仓皇东出:
7、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8、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9、而告以成功:
10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11系燕父子以组:
12吾遗恨也:
13君臣相顾:
14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15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6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二)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
1、梁,吾仇也:
2、燕王,吾所立:
3、此三者,吾遗恨也:
4、请其矢,,盛以锦囊:
5、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6、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8、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9、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10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二、导入新课:
“力抜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在败亡时总结自己的惨败原因反复强调了一句话,大家还记得吗?(“天亡我也,非战之罪!”)“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他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天命。其实,不只是项羽,很多的帝王将相,平民百姓也都将人生的失败、苦难、坎坷归咎于天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命难违”等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种看法对不对呢?今天,我们进一步来学习《伶官传序》,来探讨一下事情的成败究竟是不是天命。
三、诵读作品,整体感知(B级)
齐诵课文,思考探究:
★1、文章提出的论点是什么?其立论的历史根据又是什么?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四、合作探究、小组展示(C级)
★2、阅读课文二、三段,填写下列表格,为庄宗做个简单的履历表。从表中可以看出什么?
年代岁数事件(用原文回答)
•908年
(23岁)
912年()
923年()
926年()
从表中可以看出:庄宗得天下用了15年的时间,失天下只用三年的时间。
★3、找出文中庄宗盛衰(得失天下)时的场面描写的句子。作者描写前后两种不同场面有何用意?作者认为庄宗盛衰(得失天下)的原因各是什么?
★4、在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强调“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我来设计一个问题
五、课堂小结与梳理(从知识、学法、情感等方面谈自己的收获)
★5.作者从庄宗的成败中得出了哪些历史教训?你学了这
翻译下列句子: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翻译: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翻译: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翻译:
七、课后反思
1•同学们,这这节课我们掌握了一些什么知识?
2•还有哪些地方比较难懂或者没有学懂?是什么原因?
3•还希望老师做到哪些呢?
谢一彰
【篇二】伶官传序导学案
《兰亭集序》导学案 (苏教版高二选修)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书序的特点。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技巧。
4、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二、重点难点
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三、知识链接
【作者介绍】
王羲之(公元32l-379),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人(今山东省临沂市)。古代著名书法家,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有“书圣”之称。王羲之胸怀旷达,喜欢自然山水,他的散文疏朗简净,韵味悠长,显示了他的文学功底。晋穆帝永和九年(353),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人,于三月三日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与会者轮流赋诗,各抒怀抱,是为《兰亭集》。王羲之当场为其写序,是为《兰亭集序》。【“序”和“跋”】“序”也作“叙”或称“引”。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称为“跋”或“后序”,如《史记·太史公自序》。还有一种叫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 本文即为集会兰亭的文人所作诗的序文,而且对聚会情况作了生动的描绘,并抒发了作者的感想。《兰亭集》中的诗,到了现在,除了搞专门研究的人外,一般人了解甚少,而王羲之这
修禊事也死生亦大矣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悟言一室之内
当其欣于所遇亦将有感于斯文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仰观宇宙之大
五、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全文共有三段,试从每段中找出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字眼。(感情线索)
2、文章第1、2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作者问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
受?
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想一想,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由“乐”
转为“痛”?
4、“一生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5、讨论:作者的悲哀之情是否是消极悲观?为什么?
思考质疑
扬州市弘扬中学高二语文必修五作业纸(一)
编写人:黄红云审阅人:薛加功编号:08日期:2012—04—12
《兰亭集序》
班级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列语段,完成1–5题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1、给下列各句加点字选择恰当的义项①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A.原因B.凭借C.就着D.由于②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A.修饰B.整治C.高,长D.美好③曾不知老之将至()A.竟B.曾经C.重叠D.连……都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A.朝向B.奔向C.从前D.假如2、对下列句式判断正确的是()①岂不痛哉②死生亦大矣③当其欣于所遇④则与斗卮酒A.①感叹句②感叹句③宾语前置句④陈述句B.①反问句②判断句③介宾结构后置④省略句C.①反问句②判断句③陈述句④宾语前置句D.①感叹句②反问句③介宾结构后置④省略句3、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A.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译文)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放纵无拘地生活。B.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译文)面对古人那些文章我总是感叹悲伤,可总是不能表达出来。C.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译文)原先兴盛的,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译文)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4、对“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的含义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A.后来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产生感慨。B.后来的人读我的文章,也会由此而产生很多感想。C.后世的读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与我有同感。D.后世的读者读我的文章,也会被我的文章所感动。5、判断下列各句对错,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语段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是一“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但这并不显得突然:“人之相与”,指人际交往,是个普遍性命题,也包括这次兰亭之会在内;“俯”“仰”二字在这里用的是它们合义,表示时间过得很快。这包含着人怎样在人群中度过一生这一问题,由此而引发作者的感慨,可谓自然之极。C.“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种人人都有的情怀说明了—个事实:不管生活方式有怎样的不同,人总是留恋于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留恋于有生之乐。D.“死生亦大矣”,是作者的基本观点,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黄红云审阅人:薛加功编号:08日期:2012—04—12
《兰亭集序》
班级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陶安,少敏悟,博涉经史,避乱家居。太祖取太平①,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太祖召与语。安进曰:“海内鼎沸,豪杰齐争,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足平也。”太祖问曰:“吾欲取金陵何如?”安曰:“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太祖曰:“善!”留参幕府,授左司员外郎,进郎中。及聘刘基、宋濂、章溢、叶琛至,太祖问安:“四人者何如?”对曰:“臣谋略不如基,学问不如濂,治氏之才不如溢、琛。”太祖多其能让。黄州初下,思得重臣镇之,无逾安者,遂命知黄州。宽租省徭,民以乐业。
洪武②元年,命知制诰兼修国史。帝尝御东阁,与安及章溢等论前代兴亡本未。安言丧乱之源,由于骄侈。帝曰:“居高位者易骄,处逸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又论学术。安曰:“道不明,邪说害之也。”帝曰:“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美色之眩目。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何从治?”安顿首曰:“隆下所言,可谓深探其本矣。”
安事帝十余岁,视诸儒最旧,御制门帖子赐之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时人荣之。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曰:“闻之道路。”帝大怒,立黜之。(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四)
【注释】①太祖:朱元璋。太平:今安徽当涂,宋置太平州,明清改称府。②洪武:朱元璋称帝后的年号。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抚形胜以临四方抚:据有
B.太祖多其能让多:赞许
C.视诸儒最旧视:看待
D.时人荣之荣:认为荣耀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耆儒:资深的儒家。
B.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拨乱:治理乱世
C.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吊伐:抚慰人民,讨伐罪人。
D.论前代兴亡本末本末:原委。
3、下列句子中的“之”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制门帖子赐之(代陶安)
B.时人荣之(代皇帝赐门帖子)
C.闻之道路(代陶安的“隐过”)
D.帝大怒,立黜之(代陶安)
4、朱元璋称陶安“谋略无双”。下列句子,都说明陶安有谋略的一组是()
①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
②臣谋略不如基,学问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
③遂命知黄州。宽租省徭,民以乐业。
④安言丧乱之源,由于骄侈。
⑤道不明,邪说害之也。
⑥陛下所言,可谓深探其本矣。
A.①②③B.③④⑤C.④⑤⑥D.①②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安虽避乱家居,却并非不谙世事。他看出朱元璋的与众不同,认为他拨乱
救民,顺应民意,必能平定天下。
B.陶安不赞成朱元璋急于攻取金陵,因为金陵是古代帝王的都城,占据如此优
美的地方面对四方的进攻,很难不被攻克。
C.陶安为人恭谨谦逊,既有知人之德,又有自知之明,他认为刘基、宋濂等都
有比自己强的地方,所以深得朱元璋的赞赏。
D.陶安认为,骄纵与奢侈是导致国家丧乱的根源,异端邪说会妨害正道的树立。
他的见解得到了朱元璋充分的肯定。
黄红云
【篇三】伶官传序导学案
《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 (鄂教版九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学习古人求知若渴,克服艰难困苦勤奋学习的精神。
2、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
3、积累重要的文言词汇。
【学习重难点】
1、积累重要文言词汇。
2、学习古人求知若渴,克服艰难困苦勤奋学习的精神。
【资料链接】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明初著名文学家。曾被召为翰林院编修,他借口父母亲年老,辞不就职,专心著述。明初朱元璋重用他,命为江南儒学提举,替太子讲经,并在自己左右顾问。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被称为“国家文臣之首”。生平著述很多,有《宋学士文集》75卷。
他的散文成就尤高,立意精深,语言生动畅达。这逾():硕():。
俟():屣():衾():
烨():叱():咄():
皲()裂:媵()人:
容臭():负箧()曳()屣():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四支僵劲不能动2)同舍生皆被绮绣
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①走送之古:今:②滕人持汤沃灌古:今:
③日再食古:今:4、一词多义(1)至礼愈至()(2)以无从致书以观()
至舍()以是人多以书假()
以衾拥覆()
计日以还()
(3)而足肤皲裂而不知()④之弗之怠()
久而乃和()走送之()
当余之从师()慕圣贤之道()
5、词类活用:
①手自笔录②腰白玉之环
6、翻译下列句子①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③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④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整体感知】第三课时
1、阅读课文下的注释,通过小组讨论,自主翻译。
2、课文节选的两段文字都是作者叙述自己当年是如何嗜学的。请按作者叙述的顺序理出所写的几件事。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重点研讨】第四课时1、阅读课文选段,回答文后问题。
(1)作者叙述自己幼时嗜学举了一个例子,这个例子中哪个字最生动?为什么?
(2)成年以后,“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表现出对老师毕恭毕敬的词语有哪些?
(3)作者嗜学的结果是什么?请用课文原句回答。
(4)仿照例句续写一句话,其中要举用一个古代人苦读成才的例子,语言要简明、连贯。
明代宋濂借书抄录,勤学不怠,终成诗文名家;
素材如下:
囊萤映雪——晋车胤和孙康(著名学者)凿壁偷光——西汉匡衡(大学问家)
韦编三绝——孔子晚年读《易》(万世圣贤)画荻教子——宋代欧阳修(文学巨匠)
断薤xiè画粥——宋代范仲淹(贤臣名士)闻鸡起舞——晋祖逖(爱国名将)
悬梁刺股——战国苏秦的“头悬梁,锥刺股”(六国之相)
2、找出文中的一处对比,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3、本文节选内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人尊师嗜学的情况,你从中受到了什么教益?
以简要的文字把你感触最深的写出来,在班级交流。(从尊师和嗜学两个角度来谈。)
【拓展阅读】第五课时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文后问题。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①,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②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③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④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注释]
①四库:经、史、子、集。②庋guǐ藏:搁置、收藏。③通籍:此指做官。④素蟫yín:一种咬衣服、书籍的小虫。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B、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
C、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D、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句话。
(1)书非借不能读也。
(2)故有所览辄省记。
3、“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的意思是
这一句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
张运美
【篇四】伶官传序导学案
伶官传序导学案附答案
《伶官传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欧阳修写作本文给伶人立传的目的。
2、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用法以及特殊句式。
3、理解文章的含义,把握作者总结的历史教训。
【学习重难点】如何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
第一学时
一、 解题
(一)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唐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学家三苏父子、曾巩和王安石等都出于他门下。《伶官传序》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幸而乱政的史实,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当时的北宋统治者,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二)写作的时代背景:
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白话译文
哎!国家的兴盛与衰败的道理,虽说是天意,难道不是人为的缘故吗?探究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传言晋王李克用临死时,曾把三支箭交给庄宗,并对他说:“梁是我的仇人,燕王是我扶持的,契丹与我结为兄弟,但都背叛了我而归附于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给你三支箭,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心愿。”庄宗收下箭藏在宗庙里,此后打仗时,
(三)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关键词和特殊句式)
① 岂得之难而守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②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四)通读课文,找出论点和论据
论点: ;论据: ;论证方法: 。
三、主旨: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讽谏北宋王朝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第二学时
1.下列加点词语注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乱者四应(yīnɡ) 以一少牢告庙(告诉)
B.仇雠已灭 (chóu) 系燕父子以组(组合)
C.盛以锦囊(shènɡ)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推究)
D.与尔三矢(shǐ) 抑本其成败之迹(或者)
2.下列加点的“其”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年牢告庙
C.抑本其成败之迹 D.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下列句子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B.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C.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D.函梁君臣之首
4.下列文言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
A.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智勇多困于所溺 D.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5.下列句子省略成分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C.入于太庙,还矢先王 D.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6.对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岂独伶人也哉(旧时指戏曲演员)
B.伶官传序(是一种文体,有赠序、书序等,本文是书序)
C.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祀用的牲畜,猪、牛、羊各一头)
D.祸患常积于忽微(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叫“忽”,百万分之一叫“微”)
7.下列短语,翻译时可以不调整语序的一项是( )
A.系燕父子以组 B.入于太庙 C.告以成功 D.誓天断发
8.对下列各句语气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哉:表赞叹语气。
B.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也:表惋惜、悲叹语气。
C.而皆自于人欤 欤:表反问语气。
D.自然之理也 也:表肯定、判断语气。
9.下列各项中,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叙事、抒情,通过对比庄宗“得天下之时”的“意气之盛”与“天下已定”后的仓皇情形,说明“得天下难而失天下易”的道理,呼应中心论点。
B.“一夫夜呼,乱者四应”是指伶官作乱,欲推翻庄宗统治。
C.“仓皇东出”,承前省略主语“一夫”。
D.“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是表选择关系的两个句子,语意重点落在后一个问句上。
10.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当他用绳子把燕王父子捆绑起来。
B.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一个人夜里呼喊作乱,乱了的人便从四面八方群起响应。
C.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以至于彼此对天发誓,痛哭流涕,沾湿了衣襟。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舒适可以使自己毁灭。
高二语文导学案 主备:张姣平 审核:全组 课时:三学时 时间:12月下旬 《伶官传序》导学案参考答案
[导学过程]
1、特殊句式
A、此三 者,吾遗恨也 B、盛(之)以锦囊 C、系燕王父子以组
D、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E、智勇多困于所溺 F、燕王,吾所立
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B C E
被动句:D E 判断句:A F
2、重点字词理解
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名词活用为动词,推原,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②函梁君臣之首 名词活用为动词,装在盒子里
③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夜、东:名词作状语 四:数词作状语 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亡:使动用法
⑤祸患常积于忽微 忽微:形容词用作名词
6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智勇之人) ○
7 名词活用作动词 考究 ○
8 至于誓天断发 至于:古;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到,到的结局。今义:○表示另提起一事的连词
9 在前面) ○
10 从事 古:古代指一般的官员。 今:干某项事业 ○
11岂非人事哉 古:人为之事。 今: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
(三)翻译下列句子:
① 岂得之难而守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难道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考察他成功与失败的迹象,都是由于人事呢? ②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人生的祸患常常在极细微的事情上累积而成,智勇的人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所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四)、通读课文,找出论点和论据
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论据: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实。
正反对比论证:例证法、正反对比论证
1、 答案:D解析:A项,“应”应读“yìnɡ”;告,祭告。B项,组,绳索。C项,“盛”应
【篇五】伶官传序导学案
《伶官传序》导学案教师版
李林中学高二年级语文导学案
班级学生使用时间第周
【导学目标】
1、积累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2、理清全文思路,分析论证结构。
3、理解文章的含义,把握作者总结的历史教训。
第一学时
一、解题
(一)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唐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学家三苏父子、曾巩和王安石等都出于他门下。
《伶官传序》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幸而乱政的史实,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当时的北宋统治者,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二)时代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文中最后一段提到“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即指此事。
(三)人物介绍
毛泽东曾有一句名言:生子当如李亚子。李亚子指的就是后唐庄宗李存勖。他是李克用的长子,小名亚子,幼时体貌出众,而且忠厚沉稳,喜欢独来独往,很受李克用的喜爱。十一岁时便跟随父亲出征作战,得胜后随父亲进见唐昭宗。昭宗见了他,非常惊讶:“这孩子真是长相出奇!”然后轻抚着他的背说:“小儿日后必定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不要忘了为我大唐尽忠尽孝啊!”接着,昭宗又赏赐他翡翠盘等物。
1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了解庄宗的生平。
二、阅读并自主翻译课文,圈划疑点难点。
第二学时
一、教师引导、指点学生组内交流解决课内疑点难点知识。
二、文言基础知识积累
1、读课文,正字音:
伶( líng )官 盛( shèng )衰之理 盛( chéng )以锦囊( náng ) 及仇雠( chóu )已灭 契( qì )丹 三矢(shǐ ) 逸豫( yìyù ) 函( hán )梁君臣之首 系(xì )燕父子以组 困于所溺( nì ) 为( wéi )天下笑
2、词类活用
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名词活用为动词,推原,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
②函梁君臣之首 名词活用为动词,装在盒子里 .
③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夜、东:名词作状语 四:数词作状语 ...
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亡:使动用法 ..
⑤祸患常积于忽微 忽微:形容词用作名词 ..
3、古今异义词 与其所以失之者(古:和他 今:在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表示放弃或不赞成..
的一面)
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古:相当于“以至于 今: 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 则遣一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官名,这里指官员 今:干某项事业;处理,处置;办事,办理事务) 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古:与“天命”相对,指人力 今: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人情事理) 今:常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4、特殊句式
A、此三者,吾遗恨也 B、盛以锦囊 C、系燕王父子以组 D、身死国灭,为天下 E、智勇多困于所溺 F、燕王,吾所立 G、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介词短语后置:B、C、E、G 被动句:D、E 判断句:A、F省略句D、B、G
5、翻译下列句子 岂得之难而守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难道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考察他成功与失败的迹象,都是由于人事呢?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人生的祸患常常在极细微的事情上累积而成,智勇的人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所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第三学时
一、问题探究:
1、学生阅读课文及注释后填写下表
后唐庄宗李存勖大事年表后
2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古:代词”所“与介词”以“组成”所“字结构,其义为”的原因
从表格中可以得知什么信息?
得天下 —— 15年—-盛 失天下 —— 3年—-衰
2、学生找出课文中体现“盛”与“衰”的语句
盛: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
可谓壮哉!②“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衰:①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
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②“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3、作者由此而生发怎样的感慨?
岂得之难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4、作者写李存勖盛衰的目的是什么?
论证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5、作者由此得出什么结论?总结出怎样的教训?
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二、课堂讨论:“
文章中作者通过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说明了国家盛衰兴亡之理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末尾又意味深长地点出“岂独伶人也哉”。 请同学们在古今历史上寻找一些事例来加以补充说明。
三、拓展延伸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课文为我们阐述了一个振聋发聩的道理(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这些道理对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有何帮助?
四、本文语言精警 ,识记下列至理名言,并回忆与之相类似的有关名句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勿以善少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孔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亡,治而不忘乱”
李商隐:“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周文王:“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3
第四学时·自主检测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或者)本其成败之迹 (推究)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伶官传序导学案
B.此三者,吾遗 及凯旋而(收藏)之
C.至于誓天断发,(眼泪)下沾襟,何其衰也 (背着)而前驱
D.(你)其无忘乃父之志 及(仇人)已灭
2.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与例句中加线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是(B)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A.自然之也
B.则胜负之数,存亡之
C.至于颠覆,固宜然
D.当窗云鬓,对镜贴花黄
3.下列句中的加线词含义相同的两项是(A、C)
A.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B.以予人
C.世无双 D.今亡亦死,大计亦死
4.下列句中的“可以”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C)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知之矣
B.学不已 C.而犹有不赂而胜之之势
D.此所以学者不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下列四句中的“其”与其他三项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是(D)
A.请矢,盛以锦囊 B.与所以失之者
C.向使三国各爱地 D.尔无忘乃父之志
6.下列四句中加线的“之”字,不是代词的一项是(C)
A.庄宗受而藏于庙 B.及凯旋而纳
C.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
D.子孙视不甚惜
7.下列四句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D)
A.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智勇多困于所溺索 D.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8.下列四句加线的词,与“函梁君臣之首”的“函”字用法相同的一句是(C)
A.一夫呼,乱者四应
B.群臣吏民,能
C.晋函陵
D.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9.下列各句默写有误的一句是(C)
A.此三者,吾遗恨也。 B.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C.《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4
【篇六】伶官传序导学案
伶官传序导学案
《伶官传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其用法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
3.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
学习重点:
1.文中的关健字、词、句:
2.文章的议论思路。
知识链接:
1.关于“序”
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其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本节课要阅读的《伶官传序》是为《伶官传》所作的序。
2.关于作者: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是北宋文坛领袖。
作为史学家,著有《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其中《新五代史》属二十四史之一。
3.背景介绍
由于本文是借古讽今之作,需简要说明写作的历史背景,应从“五代”和“北宋” 两个角度把握。
五代,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代。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被伶官所惑,伶官得以重权在握。当叛乱四起时,拥有兵权的伶官史彦琼拒不发兵,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伶官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
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告诫北宋统治阶级要以史为鉴。这是由于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 自主学习模块
1.自读课文,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伶官 有的放矢 盛以锦囊 及仇雠已灭 溺
2.整体感知课文。
3.名句填空
(1)《书》曰: , 。
(2) , ,自然之理也。
(3) , ,岂独伶人也哉!
合作探究模块
一、学生朗读,教师正音。学生自读10分钟,完成下列练习
1、重要字词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岂非人事哉 乃其无忘乃父之志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及凯旋而纳之
抑本其成败之迹
2、古今异义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 今: )
至于誓天断发(古: 今: )
3、词类活用
仓皇东出: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函梁君臣之首:
4、特殊句式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盛以锦囊——
告以成功——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5、翻译句子: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二、思考与讨论:
1.思考: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答:
2、思考: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论据?怎样过渡到分析中去的?答:
3、思考:从论证角度上考虑,作者采取了什么论证方法?
4、思考:作者从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中得到了怎样了结论?
5、归纳: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一条严谨的思维线索,它按照“提出论点——例证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议论,显得中心突出,结构严谨。
6、思考:处于北宋中叶的欧阳修,为何要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
三、课堂延伸:
你学了这篇课文以后,从庄宗这一史实和作者这篇文章中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写一写
小结:
古人说得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我们要谨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再重复古人的悲剧!
当堂检测
1、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从事:官名,这里指一般属官。
B、岂非人事哉! 人事:人的原因,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失。
C、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意气:偏激的情绪
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忽微:微小的事
2、选出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负而前驱 B、一夫夜呼 C、仓皇东出 D、函梁君臣之首
3、下面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传说晋王李克用临终前交给庄宗三支箭,目的是希望庄宗牢记遗命,为父报仇。
B、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不在于天命,而在于人事。
C、庄宗把父亲交给的三支箭“藏之于袖”作战用兵时又“以一少牢告庙”,表现出对父亲遗命的恭谨态度。
D、作者认为,祸患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智用之人,会被自己溺爱的东西所害,这是一种普遍的历史经验。
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问题
存勖,克用长子也。初,克用破孟方立于邢州,还军上党,置酒三垂岗,伶人奏《百年歌》,至于衰老之际,声甚悲,坐上皆凄怆。时存勖在侧,方五岁,克用慨然捋须,指而笑曰:“吾行老矣,此奇儿也,后二十年,其能代我战于此乎!”存勖年十一,从克用破王行瑜,遣献捷于京师,昭宗异其状貌,赐以鸂鶒卮、翡翠盘,而抚其背曰:“儿有奇表,后当富贵,无忘予家。”及长,善骑射,胆勇过人,稍习《春秋》,通大义,尤喜音声歌舞俳优之戏。 注:鸂鶒(xīchì),亦作“鸂鶆”。水鸟名。形大于鸳鸯,而多紫色,好并游。俗称紫鸳鸯。
【篇七】伶官传序导学案
伶官传序导学案(学生)
导学案
高二语文选修
杜渐,并阐明了国家盛衰成败由于人事的深刻道理。
3.关于文体 序,是文体的一种,有文序和赠序之分,序也称叙、引、导言、前言之类,它的内容或是提纲契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可以放在诗文前面,也可放在书的后面。赠序是临别赠言,内容多推重、勉励之辞,如《送东阳马生序》。 (1)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词类活用:
(1)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2)负而前驱 3.古今异义:
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4.句式:(1)梁,吾仇也 (2)燕王,吾所立
伶官传序
【学习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2.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3.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在反复诵读中理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及文中警句对人生的启示。
【重点难点】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以及“其”“盛”“而”等多义词的意义;2.理解文本中的史实及其关系,以及本文的例证和对比论证方。
【学习方法】1.从诵读切人,摘出名句,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作者针对北宋现实所总结的历史教训,结合课后练习第一、三、四题,以自学为主,解决基础字词。2.结合课文后花边内附录的《新五代史·伶官传》书选内容,了解五代兴亡过程和庄宗李存勖其人其事。
导入: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项羽这个人,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许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他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伶官传序》。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唐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著名的古文学家三苏父子、曾巩和王安石等都出于他门下。
2.解题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了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伶官,指古代宫廷乐官。本文是指供奉内廷,授及官职的伶人。后唐庄宗李存勖喜好音乐戏曲,宠幸伶人,让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人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仗其势,擅权乱政,使唐朝廷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终成叛逆。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以庄宗宠幸伶人,身死国灭的历史事实为教训,居安思危,防微
4.了解背景
(3)此三者,吾遗恨也 (4)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朝廷,即后梁、4.翻译下列句子:
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
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2)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恋优伶,“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所惑,使其得以重权在握。庄宗 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
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后又单人独骑逃走。庄宗亲征败北,【探究点3】——理解第三段 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1.重点词语:
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借事论理,指出王朝兴亡不在“天(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2)抑本其成败之迹 命”而主要在于“人事”。
2.词类活用:
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1)抑本其成败之迹: 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2)函梁君臣之首
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3)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4)乱者四应
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预习检测】——给加粗字正音
3.古今异义:
①李存勖 ②盛衰之理 ③盛以锦囊 ④三矢 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伶官传序导学案
⑤及仇雠已灭 ⑥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⑦欤 4.句式:(1)告以成功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5.翻译:
本文共四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第一部分(第一段)提出 的论点,并提出
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这一立论的根据。
(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论证中心论点。第二段承上 叙事,详述 的事例。第三段转而议
论,评论 ,阐明中心论点。
【探究点4】——第四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四段)进一步议论,引出 , 1.重点词语:
教训,总结全文。
(1)举天下之豪杰 (2)数十怜人困之 (3)岂独伶人也哉
2.古今异义:及其衰也
【基础知识探究】
3.词类活用:
【探究点1】——理解第一段 (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2)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1.重点词语:
4.句式:
(1)盛衰之理 (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2)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古今异义: (3)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1)岂非人事哉
5.翻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2)与其所以失天下 也哉! 3.翻译下列句子: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文本阅读探究】
【探究点2】——理解第二段 1.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1.重点词语:
2.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论据?怎样过渡到分析中去的?
3.简述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
读第二、三段,庄宗李存勖(885—926)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中,庄宗多少岁,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用课文中的话概括)
(1)908年 (2)912年 (3)立国(15年)923年 (4)灭国(3年)926年 4.作者认为庄宗得失天下原因是什么?
5.读二、三段,从论证角度上考虑,作者采取了什么论证方法?
6.作者从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中得到了怎样了结论?
7.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话,你怎样理解?这句话是怎样提挈全文的?
8.在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强调“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9.归纳论证方法
10.语言特色:
D.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9.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当他用绳子把燕王父子捆绑起【课堂延伸】
来。
你学了这篇课文以后,从庄宗这一史实和作者这篇文章B.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一个人夜里呼喊作乱,乱了的
中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
人便从四面八方群起响应。
C.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以至于彼此对天发誓,痛哭流涕,沾湿了衣襟。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舒适可以使自己毁灭。 1.下面词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10.对“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A.李存勖(xù) 请其矢(shí) 皆自于人欤(yú) 欤”一句的理解,下列最准确的一项是( ) B.伶官(línɡ) 盛以锦囊(chénɡ)誓天断发(fà) A.强调得天下困难和失天下容易。
C.抑本其成败之迹(yì) 仓皇东出(huānɡ) B.强调“得”“失”都是由人事决定的。
乱者四应(yínɡ) C.否定“得”“失”的难易都是由人事决定的。 D.吾遗恨也(yí)
D.否定得天下困难,承认失天下容易。 智勇多困于所溺(nu)泣下沾襟(jīn) 11.翻译下面的语句。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是( )
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例句:仓皇东出
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名句积累】
3.选出没有名词用作动词的一项( )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A.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满招损,谦受益
C.函梁君臣之首 D.序八州而朝同列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4.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谜语故事精选——欧阳修品菜题诗
5.下列句子中,省略成分补得不对的一项是( ) 一次,欧阳修到江边一家饭店吃酒,要了两盘菜。店主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嘴巧话甜,热情招待。欧阳修吃完后,店主说道:“小店初B.请其矢,盛(之)以锦囊,负(箭)而前驱,及凯旋而开,酒薄菜差,如不合口味,请多指点。”
纳之(于庙)。
欧阳修笑道:“酒尚可。菜嘛……”说到此,笑而不答,要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其)函梁君臣之首。 店主拿来笔墨,在墙上写了四句打油诗:大雨哗哗飘湿墙,D.而身死国灭,(其)为天下笑。 诸葛无计找张良,关公跑了赤兔马,刘备抢刀上战场。 阅读课文第三段,完成6—11题。
店主一看,大惑不解。苦思了一夜,才明白其意。 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第二天,当欧阳修再次进店吃酒时,店主忙端来四样东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 西,说:“昨日菜中是不是少了这些?”欧阳修一看,笑道:B.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壮:雄壮。 “就少这四样。”
C.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或者。
你能猜出这四样东西是什么吗?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身:身体。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我的收获】(反思静悟、体验成功)
A.函梁君臣之首 B.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D.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8.下列句子中句式结构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C.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
衰也!
【篇八】伶官传序导学案
伶官传序导学案
高三《伶官传序》复习学案 2016.10 一、知识要点:1、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与柳宗元,韩愈,王安石,曾巩,“三苏”苏轼,苏洵,苏辙合称“唐宋八大家”。在散文理论上提出“以文明道”的主张,大力提倡简洁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2、本文是为《伶官传》所作的序,是《伶官传》前的序论,也可看作是一篇史论。《伶官传》是《新五代史》中的一篇合传。记伶人(古代音乐工作者和演员的称号)景修、史彦琼、郭门高等人的事迹。本文通过对后唐庄宗得天下、失下天的典型事例,阐述了国家盛衰主要是由人事的道理。作者作此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
二、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2、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则遣从事以一少近牢告庙()4、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
5、君臣相顾()6、至于誓天断发()7、抑本其成败之迹()
8、满招损,谦得益() 9、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0、夫祸患常积于忽微()11、举天下之豪杰()
二、一词多义伶官传序导学案
1、与:
①与尔三矢() ②求!无乃尔是过与()
③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④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⑤原庄宗这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得之者,可以知之矣()
⑥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2、归:
①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秦以归梁()
②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也()
③知其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④若水之归下也() ⑤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易:
①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③以乱易整,不武()④天下事有难易乎()
4、告:
①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③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④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三、词类活用
1、函:函梁君臣之首()2、夜:一夫夜呼()
3、东:仓皇东出()
4、兴、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五、难句翻译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3、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4、满招损,谦得益。
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6、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六、课内检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其根本。
B.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约:订立盟约。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束缚捆绑。
D. 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 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C.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D.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下列四个选项中的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词在用法上最为相似的一项是 例句:逸豫可以亡身
A.岸土赤而壁立 B.将成家而致汝
C.六王毕,四海一D.吾将买田而归老
4、. 下列各句对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作者以“呜呼”起笔,发出了对伶官误国的感慨。接着语用反问,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不在天命,而在人事。这一叹一问,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B.第二段以“三矢”贯穿文意。先写庄宗受命,再写庄宗复命,着力描写了庄宗“请矢”的恭谨态度,从中看出他是矢志复仇的,这就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C.第三段对比庄宗极盛、极衰的两种情形,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通过对“盛衰之理”的议论,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基本内涵。
D.文末紧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得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借鉴历史,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因而意味深长。
七、《伶官传序》素材挖掘与写作应用
《伶官传序》通过对后唐庄宗得天下、失下天的典型事例,阐述了国家盛衰主要是由人事的道理。欧阳修的这篇文章,给人的启迪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从这些方面指导学生挖掘素材,并运用到相关写作中去。
素材一:
庄宗“忧劳”,不忘晋王遗命,将晋王所赐三矢“受而藏之”,然后出师,征战,以三矢励志,大告成功,还三矢于先王。
庄宗时刻有一种忧患意识,不忘世仇,最终夺得天下。
写作应用
1、人要有忧患意识2、忧劳可以兴国3、居安要思危等
素材二:
庄宗恪守父命,严格自律,才得以完成遗志,一雪前耻,证明成由人,盛也由人。 写作应用
1、人要善于管理自己2、自律3、事在人为等
素材三:
庄宗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宠信伶人,让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优伶掌握实权。后来,李嗣源发动兵变,郭从谦首先响应,率近卫兵攻皇城,纵火焚烧兴教门,闯入内宫,乱兵在宫楼上用箭射死仓皇东出的庄宗。
写作应用
1、得与失2、祸患常积于忽微3、要防微杜渐4、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5、智勇多困于所溺6、逸豫可以亡身7、人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等
素材四:
逆境时,庄宗唯恐辜负先人之托,用兵时负矢在前,自先士卒,终于一胜再胜,大获成功。在成功后,便改初衷,宠幸伶人,贪图享乐,以致政事废驰,衰败继之。
写作应用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谦受益,满招损3、成与败4、顺境与逆境
5、忧与逸等6、人事与天命7、兴与亡 素材五
伶官为封建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伶官传》是后唐庄宗李存勖所宠幸的伶官景修、史彦琼、郭门高等人的一篇合传。在《伶官传序》中,欧阳修通过对后唐庄宗励精图治得天下、宠信伶人失天下的典型事例,阐述了国家盛衰主要由人事决定的道理。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意思是,祸患常常是由一些微小的失误累积而成的,而人的智慧和勇气常常被他们所沉迷的事物困扰。接着作者用一句“岂独伶人也哉”拓宽了文章的内涵,使唐庄宗因宠爱伶人国破身亡的历史教训有了普遍意义。英格兰有一首古老的民谣:“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丢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丢了一个国家。”说的是1485年,因少了一枚铁钉,致使英格兰国王理查三世在波斯沃斯战役中惨败的史实。看来,祸患积于忽微,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解读
作风问题无小事,小问题置之不管,也会酿成大问题。对此,习近平同志有着清醒认识,他在不同场合强调,“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积羽沉舟,群轻折轴”。无论是改作风,还是反腐败,“大问题要抓,小问题也要抓”都是一以贯之的治理思路。从反对公款送节礼,到打击会所歪风,再到根除“舌尖上的腐败”,雷霆万钧的行动,展示出不弃微末的决心。两年多来改作风取得阶段性成效。为什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造成与民更始、咸与维新的社会反响?答案就在从小事情切入,铁面问责、刚性约束、严格执纪,让制度成为“带电的高压线”,让纪律成为不可逾越的“红线”。从领导干部角度看,就应该做到慎独慎微,不要以为吃点、喝点、拿点没什么,不要认为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就能万事大吉。通往腐败的不归路往往就从细节开始,对小事、小节、小利又怎能掉以轻心?(摘自《习近平用典》)
八、文章示例
(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欧阳修发出如是感慨。的确,一个国家从盛转衰中,人的所为影响是很大的。庄宗的衰财看似是伶官引起的,实则是由于他自身好逸恶劳所致。正所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其实这也验证了一个道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国家是如此,一个人也是如此。“故天将降大任如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一个经历过艰难困苦的人,心智就会磨炼得更加成熟,更加坚强,能力也会得到提高。而每天好逸恶劳、花天酒地、吃喝玩乐的,只要使意志更加消沉,经不起风雨的磨练就会退缩,终将成为没用的废物。我们都知道纣王因吃喝玩乐,不理朝政,后面被姬发所灭商朝就此灭亡。相反,勾践。由于越国战败于吴国成为吴国的阶下囚。为了重振越国,勾践发奋图强,甚至“卧薪尝胆”。后来吴王的安逸使他放松对勾践的警惕,终有一日被越王勾践所灭,越国又复兴了。就这两国的衰败,则足以见“忧患”的重要性了。
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又安逸的年代,现在有很多的“官二代”和“富二代”,然而却有很多像这样的人拿父母的钱恣意挥霍。虽然生活是美好的,但要是遇上大的灾难呢?我想很多人都抵不住艰难困苦的考验吧。尽管我们也是安逸的,但我们必然要有忧患意识,有了忧患意识才会让我们的心智得以磨练,让我们更加成熟,在以后的道路上即使充满着荆棘,我们也不会遇到困难就沉湎堕落,不敢前进而退缩。要知道,社会是有强大的竞争意识的,不是你成功就是他失败。我们必须让自己得到锻炼,才能让自己更加强大。 (二)智勇鲜困于所溺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一文中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他以史为鉴,用后唐庄宗李存勖逸豫亡身之理告诫当朝统治者居安思危,不要重蹈覆辙。但细细品味,我不禁对“智勇多困于所溺”一句产生了怀疑。
“智”即有才智、有谋略,它是治国的前提;“勇”即有勇气,有胆识,它是安邦的基础。智勇双全者,在我看来,已有了坐拥天下的资本。而欧阳修却说“智勇多困于所溺”,对此,我确实不敢苟同。
试想,倘若一个人真的有勇有谋,他必将拥有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他定能判断出该不该沉溺于某种事物。如果一个人最终“困于所溺”,他又怎能称得上“智勇”之人呢?他顶多算是个有勇无智,或者有智无勇,甚至根本无智无勇的人而已。伶官传序导学案
后唐庄宗李存勖为完成父亲遗志,纵横沙场,最终“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可谓有勇。就因为所宠爱的伶人周匝为梁人所得就灭梁入汴,也可称得上有勇吧!为了周匝的一句话而封陈俊、储德源为刺史,置共取天下的英雄豪杰于不顾,这也是“勇”,只不过是匹夫之勇,毫无“智”可言。他不考虑失民心的后果,失天下是必然的,因为他“有勇无智”。
南唐后主李煜有满腹才情,留下了一篇篇缠绵悱恻的经典之作,可称得上有智。他最终亡身也是因为他所钟爱的词——一首《虞美人》了结了他的生命。可他是“智勇”之人吗?敌人来袭时他的惊慌失措足以见证他的无勇。他最终亡国是必然的,因为他“有智无勇”。
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侯”,这种愚蠢的游戏足以表明他的不智。他暴戾的政策只是他无聊时的消遣,只有不智的人才有这种可笑的行为。危险真正袭来时他的束手无策正是他无勇的明证,江山断送在他的手中是必然的,与褒姒无关,只因为他自己“无智无勇”。
真正的“智勇者”有胆识,有谋略,不会落到“困于所溺”的结局。因为他们有正确的价值取向,知道该喜爱什么,该憎恨什么,这样才不会因盲目的喜好而“身死人手”,唐太宗、汉武帝等人正是如此。所以,我不能完全认同欧阳修的“智勇多困于所溺”,庄
宗之所以“困于所溺”不在于别人,只在于他自己并非“智勇”之人!尽管欧阳修的这句评价有一定的社会背景,但我认为说“智勇多困于所溺”不太明智。我要说,智勇少困于所溺,智勇鲜困于所溺!
“智勇双全”对一个人而言算得上是很高的评价,那么智勇双全者又怎么会“困于所溺”呢?作者正是存在着这样的疑问,所以对欧阳修的一句“智勇多困于所溺”提出了质疑,并通过有条不紊地分析,用大量的史实论据证明了那些“困于所溺”者都并非智勇之人。敢于提出质疑,并运用自己扎实的议论文功底展开严密的分析、论证,得出让人信服的结论,这正是该文能在众多参赛文章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篇九】伶官传序导学案
最精美齐全伶官传序导学案(教师班附答案)
《伶官传序》导学案(教师版)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1、 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以及特殊句式,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抑扬顿挫的文气。
2、 提要钩玄,把握《伶官传序》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3、理解文章盛衰之理在于人事的中心论点,明确写作主旨。
学习重点、难点:
文中的关健字、词、句: 2.文章的议论思路
【课前准备】
1、知人:欧阳修(1007—1072)字认的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
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欧阳修的人生志趣和追求。
在散文理论上提出“以文明道”的主张,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大力提倡简洁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癖晦涩。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2、时代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所惑,使其得以重权在握。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后又单人独骑逃走。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借事论理,指出王朝兴亡不在“天命”而主要在于“人事”。
3、关于序:序,是文体的一种,有和之分,序也称叙、引、导言、前言之类,它的内容或是提纲契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可以放在诗文前面,也可放在书的后面。赠序是临别赠言,内容多推重、勉励之辞,如《送东阳马生序》。
预习案
【学习过程】:
(一)读课文,正字音:
李存勖(xù) 盛衰之理(shèng) 盛以锦囊 (chéng)
及仇雠已灭(chu) 契丹 (qì) 三矢(shǐ) 方其系(xì)燕父子以组 欤 (yú)
(二)、研习课文
分析第一段
1.重点词语:
盛衰之理 (道理 ) 原(推究,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庄宗之所以( 的原因 )得天下
2.古今异义:①岂非人事哉
古:人为之事。 今: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② 与其所以失天下 古:两个词:连词“和”,代词“他”。
今:在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表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
古:推究
③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今:原来
3.翻译下列句子: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国家盛衰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为的吗?
分析第二段
1.重点词语:
以(介词,用 )三矢赐庄宗而告( 告诉 )之曰
尔其(祈使副词,相当于“应当”“一定”的意思。 )无忘乃(你的)父之志
2.词类活用:契丹与吾约为兄弟(名词作动词,订立盟约)
负而前驱(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3.古今异义: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古代指一般的官员。
从事今:干某项事业
4.句式:①梁,吾仇也 燕王,吾所立 此三者,吾遗恨也( 判断句 )
②盛(之)以锦囊(以锦囊盛(之)省略句 介词结构后置句)
5.翻译下列句子:
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2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到祖庙去祭告,请下那三枝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分析第三段
1.重点词语:①方(正当 )其系( 缚 )燕父子以组( 绳索 )
②抑( 或者 )本其成败之迹 ( 迹象 )
2.词类活用: ①抑本其成败之迹:名词活用作动词 考究
②梁君臣之首:用木匣子装 名词作动
③夫在夜晚 在四面 向东 名词作状语
④者四应(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作乱,造反)
⑤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使动用法,使兴盛,使灭亡
3.古今异义:
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 至于: 古;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到,到的结局。
4.句式:①告以成功(以成功告(之) 省略句 介词结构后置句)
②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以组系燕父子 介词结构后置句)
5.翻译: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难道是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吗?或者推究他成功失败的轨迹,都是由于人事呢?
第四自然段
1.重点词语:全,皆 )天下之豪杰 数十怜人(围困 )之
岂( 仅仅 )伶人也哉
2.古今异义:衰也 古义:等到他。
今义:连词,连接并列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
3.词类活用:①夫祸患常积于 )
②而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智勇之人)
4.句式: ①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状语后置句)
②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被动句 )
③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介词结构后置句 被动句 )
5.翻译:
①《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③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祸患常常是从极细微的错误积累而成的,有谋略有勇气的人,(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伶人才如此吗?
探究案 一、【文本探究】
1.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论点: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论据?怎样过渡到分析中去的?
论据: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实。(事实论据)
过渡:文中“原庄宗之所以可以知之矣”这一句。
论证方法:例证法、正反对比论证
3、简述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
读第二三段,庄宗李存勖(885—926)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中,庄宗多少岁,在他
4.作者认为庄宗得失天下原因是什么?
结论: “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继承父志(908)
盛——灭燕 (公元912)→“忧劳可以兴国”灭梁国(公元923对比
衰—— 宠幸伶人 →“逸豫可以亡身”
5、读二三段,从论证角度上考虑,作者采取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
(1)例证法。本文属于史论。写史论使用例证法,可以以论带史,以史论证。运用这种方法,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典型事件。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在具体选材上,却以“晋王三矢”这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说为事例,并加以详述,体现了选材的匠心。
(2)正反对比论证
A、正面,“忧劳可以兴国”中“忧”、“劳”有具体表现吗?
①
三把箭?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
②
征战16年,几乎年年用兵,31字,既显示了作者的笔力,也让我们感受到得天下的艰难、辛劳,愈是艰难愈是显示出“人事”的重要性。
B、反面,逸豫可以亡身
①盛衰对比,突出其衰败之速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雠已灭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②突出衰颓时的悲惨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读对比论证的例句,盛时意气风发,衰时仓皇失措,大起大落,欲抑先扬。体会一扬一抑的写法,读出语气,一赞一叹。)
C“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7.作者写作李存勖盛衰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借古讽今,借古代之事讽今日之人。惊醒当政者、统治者要吸取历史的亡国教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国家的盛衰存亡也在于人事啊!
8.【课后反思】
由教训说开去: 庄宗:忧劳则兴,逸豫则亡
秦:仁政则兴,暴政则亡
六国:抗秦则兴,赂秦则亡
项羽:重贤则兴,无谋则亡
对于学生的你,你学了这篇课文以后,从庄宗这一史实和作者这篇文章中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
(1.小事不小 2.玩物丧志 3.事在人为 4.以古为镜)
做事要居安思危,防微杜渐,谨小慎微,小心玩物丧志,不要只满足于表面的虚荣。
9.论证结构:
论点:盛衰之理,岂非人事?
论证:举庄宗为例,原其得与失
得—受父命报仇,系燕父子以组
失—一夫作难仓皇东出,身死国灭
盛—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衰—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推论: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拓展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