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作指导】
【篇一】卜算子咏梅教案设计
卜算子咏梅(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卜算子、咏梅”等词语。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整体感词里的艺术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境界
情感目标:了解词的大意,感悟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谦逊的作风。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法:诵读、点播、赏析
教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是谁领我们打倒欺压人们穷苦人民的的敌人,建立了我们伟大的新中国?是毛泽东主席,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你们都了解关于他的哪些知识?今天,我们学习《卜算子咏梅》这首词,让我们通过对诗词的学习,走近毛泽东,了解他伟大的胸怀,学习他伟大的思想。
二、听范读感知这两首词
三、自读疏通词语
卜算子:词牌名咏梅:题目咏:用诗词叙述犹:还,仍然俏:俊俏,美好的样子烂漫:色彩鲜艳而美丽。这里是形容盛开的样子寂寞(jimo):孤单冷清苦:竭力,尽力任凭:一任零落:凋谢
四、诵读、点播、赏析
1、请学生试读,略评
2、交流第一段:风雨刚刚把春天送回来,飞舞的雪花又在迎接春天的来到。已经是冰封雪冻最寒冷的时刻,悬崖边上还盛开着俏丽的梅花。
3、同学们自己准备第二段解释:梅花虽然美丽,但并不炫耀自己,只是为了向人们报告春天到来的信息。等到百花盛开的时候,她将感到无比欣慰。
4、词里的梅花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那些词可以点明它生活的环境?
讨论明确:梅花生活在寒冷艰险的环境里;飞雪:寒冷的冬天;悬崖:险恶;百丈冰:寒;
5、这个季节里自然界里一般有没有花盛开了?梅怎样这样开的?哪个词表现出来的?梅花的美展现出了梅花什么形象?寄托作者这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赏析:一般花都因为畏惧严寒而凋零枯萎了。独有梅花不畏恶劣的天气,险恶的环境,迎着风雪,傲然盛开。“俏”表现出傲寒俊俏,积极乐观的形象。这就是美化的形象。
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带着积极乐观的感情齐读上阕
6、梅花在冬季开的那么傲然艳丽,装扮我们的冬天,给我们以力量,鼓舞,春天会怎样呢?像《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吗?哪些词表现出来的?在你的眼里梅花是什么样子的形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下阕里“俏”“不争”“只”“笑”等词表现了什么?)
讨论赏析:俏——正面;不争——反面;只——别无所求。这些词表现梅花的谦逊无私。笑——藐视困难的笑:苦尽甘来的面对胜利无比欣慰的笑;功成身退谦逊的笑;对未来充满信心的笑。
7、词里用是什么手法?讨论:衬托
风雪、悬崖、百丈冰(俏)——衬托梅花的傲寒俊俏,不畏困难的形象。
山花烂漫(笑)——衬托乐观向上,高风亮节。
8、你能说出从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梅花怎样的品格吗?讨论:梅花的特点——凌寒独放、俏不争春、乐观谦虚来讨论交流,领悟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与开阔的胸襟,从而满含激昂赞叹之情读出梅的风姿,梅的品格。
9、该词的境界美在哪里?讨论赏析:给人以胸怀广阔,志向高远,乐观向上的境界美。
小节:这首词通过对梅花形象的描绘,表现梅花坚忍不拔,对胜利充满信心和谦逊无私的精神,给人以胸怀广阔,志向高远,乐观向上的境界美。
五、感情朗读、背诵总结
1、这首词是毛泽东读了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同题词后写的。陆游的原词是他坚贞不屈的品格的写照。
这两首词,虽然写的都是梅花,但由于毛泽东和陆游所处的时代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不同,审美情趣不同,所以词的思想内涵也就明显的不同。
感悟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谦逊的作风。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赞颂的梅花不畏艰难险阻、凌寒独放的品格和不居功自傲的精神
2、对比赏析陆游的词
全词大意:远离驿站,那偏僻的残破的小桥边,梅花寂寞冷清的开放,无人观赏。黄昏时光已令你忧愁悲伤,更何况加上狂风骤雨。(梅)从不在争奇斗艳上费心思,下工夫,也不理睬百花的嫉妒不满。凋零的花瓣在地上,被车碾碎,但她仍旧和以前一样,散发着淡淡的缕缕清香。
同学们比较看看这个梅花是什么形象?表达了作者这样的思想感情?词的境界如何?
讨论赏析:寂寞凄凉,饱受摧残形象。低沉孤傲消沉无奈
两首词相同点在哪里?
①都写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②都写了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③都写了梅花的高尚品质。
两首词不同点在哪里?
①形象不同。陆游的梅花是寂寞凄凉,饱受打击摧残的形象。表现了抗金抱负不得施展的孤寂心境,不与投降派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毛泽东词里梅花是傲寒俊俏,积极向上的形象。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②感情基调不同。毛泽东的词,感情基调是积极乐观、充满自信的。陆游的词是低沉孤高的。3、感情基调不同。毛泽东的词,感情基调是积极乐观,充满自信的。陆游的词低沉孤高的。
3、理解背诵这首词。
板书设计: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陆游
形象傲雪俊俏,积极乐观寂寞凄凉,饱受摧残
思想感情乐观向上,充满自信低沉孤高,悲观消沉
境界气势恢弘,博大高远狭隘局促,灰暗抑郁
风雪、悬崖、百丈冰(俏)——衬托梅花的傲寒俊俏,不畏困难的形象。
山花烂漫(笑)——衬托乐观向上,高风亮节。
【篇二】卜算子咏梅教案设计
毛泽东词二首 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
【设计思想】
《沁园春•雪》:这首词与当时的政治环境相关,故要联系当时时代背景帮助学生对词这首词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为同题作品,毛主席在创作本词时就曾提到“反其意而用之”,教材也收录了陆游词的原文,这就为教学设计提供了契机。同时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的: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为原则,我认为:将两首词对照起来,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实施方案】
《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
1、思想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想象,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2、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能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重点:
1、理解写景、抒情想结合的特点。
2、诗歌的朗读。
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朗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景简介: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2、关于体裁和题目的简介:
(让学生根据上学期学过的《水调歌头•中秋》的有关知识回答,教师作适当点拨、明确,对名词术语不作繁琐的解释。)
教师点拨、明确: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展示学生自主学习成果:
1、请学生朗读,教师通过学生的朗读掌握学生的预习效果。
2、请学生将课前预习时收集的中国古代诗词中描写雪的材料展示朗读。
三、教师点拨,师生合作,领悟诗歌内容:
(一)、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学生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学生齐读:
要求:(1)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2)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
(二)、
教师提出问题,请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自由发表意见,教师适当点拨。
1、这首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但上、下两阕各有侧重,上阕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下阕又侧重于哪两种表达方式?
要点点拨:上阕侧重于写景,下阕侧重于抒情、议论。
2、上阕写的什么地什么景?试按对景色的概括写、具体写、想象写的脉络,把它分为三个层次,并谈谈你的理解。
要点点拨:上阕写的是我国北方的壮丽雪景。
第1层概括写,从开头到“万里雪飘”。开门见山,气势磅礴。“千里”“万里”极言地域之广,“冰封”“雪飘”一动一静,极写严寒之烈,描绘出我国北方雄浑壮阔、银妆玉砌的雪景。
第2层具体写,从“望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是雪中远眺,“望”字领起下文。由“静”到“动”,暗示大地主人的斗争精神。
第3层想象写,从“须晴日”到上阕结束。想象等到放晴的日子,景色就更加妍丽动人了!
(教师小结:上阕北方写雪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
3、下阕如何引入对人物的评论,评论了哪些古人?又评论了哪些今人?试按此线索也将它分为三个层次。
要点点拨:下阕第1层束上启下,“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个“引”字巧妙地由写祖国壮丽河山引出“无数英雄”,过渡到对古今人物的评论。
第2层从“惜秦皇汉武”到“只识弯弓射大雕”。紧扣一个“惜”字,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所可惜的是“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文字才华方面稍微差一些,即在文治方面略嫌不足;成吉思汗所可惜的是“只识弯弓射大雕”,即只注重武功,而忽视文治。因此他们都不算真正的英雄人物。这层大意: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他们曾彪炳一时,雄视一代,可惜啊,在文治方面都稍微差一点。至于那天之骄子元太祖,只知道引满长弓,射落大雕而已。
(这一层涉及一些历史知识,可请学生讲解,教师适当补充。)
第3层从“俱往矣”到结束。“俱往矣”是对历代帝王的否定。那么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是谁呢?作者庄严宣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那就是今天的人民大众才是时代的真正主人。一笔定乾坤,收束全词,此乃点晴之笔。
4、下阕第一层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要点点拨:承上启下。
5、提问: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要点点拨: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三)、局部品读: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1、学生品读“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句,说出自己的感受。
要点点拨:“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
(1)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
(2)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
(3)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可说可不说)
2、学生品读“惟余莽莽”和“顿失滔滔”这两句,说出自己的感受。
要点点拨:“惟余莽莽”表现了苍茫的意境,“顿失滔滔”表现严寒之下,黄河突然被冰封住的样子
3、品读“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一句,谈谈你最强烈的感受!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要点点拨:“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教师示范朗读: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
4、表现全词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请同学们谈谈理由。
(重点引导学生讨论“风流人物”的含义)
要点点拨:(1)表现全词主旨的诗句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说真正称得上
英雄人物的,是今天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赞颂无产阶级人民大众,这正是作者写这首词的立意所在。
(2)总结历史的经验,毛泽东强调中国的命运必须掌握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手里。所以在词的末尾宣告:今天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才是真正的英雄人物。
5、学生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
要点点拨: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四)、总结这首词的整体思路: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四、朗读点拨:
1、请学生再次齐读这首词,教师把握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朗读问题。
2、教师点拨:
(1)“北国风光……分外妖娆。”以豪迈的语调来朗读。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要用赞颂、高昂的激情来朗诵。
(3)“惜秦皇汉武……只识弯弓射大雕。”要略转低沉,用稍带批评的口吻来朗诵。
3、教师范读,明确停顿、重读。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这首词。
2、依照《沁园春•雪》的格律,你也来填一首《沁园春》吧。
3、预习《卜算子咏梅》,并与附录中的陆游的词比较,思考两首词思想内容的不同。
《卜算子咏梅》
教学目标:
1、思想目标:学习梅花的品质,从中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知识目标:理解词中所表现的乐观,谦虚的精神。掌握对比的写法。
3、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重点:
1、比较阅读。
2、总结词
1、理解词一课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讨论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
一、课前资料准备:
1、搜集有关梅花的资料。(古今诗人的咏梅作品、梅花图片、音乐等等)
2、师生查阅1961年国内社会背景的资料。
二、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创造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读自己填写的《沁园春》,教师点评。
2、教师背诵“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创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3、让学生汇报交流搜集的有关梅花的资料,介绍感受。
4、请学生总结梅花这一千古以来人们反复赞颂的形象的特点:
要点点拨:凌寒开放坚贞不屈美丽孤独等等
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如何描写梅花的。(板书课题)
三、整体感知,朗读体会:
1、分别请学生朗读毛主席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2、请学生讨论两首词的所表达含义,可以分组分句解决。
四、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1、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明确。
毛主席《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要点:关键词:送春归,迎春到。有送走春天的伤感,和迎接春天的喜悦。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要点:关键词:百丈冰,花枝俏。对比,突出表现梅花的凌寒开放,坚贞不屈。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要点:关键词:不争春。突出表现梅花的谦逊。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要点:关键词:丛中笑。这一句是难点,作者除了表达了梅花在“山花烂漫时”,结成梅子,隐藏于花丛中的谦逊之外,还表达了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
(说明: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词句含义,并找出关键词即可。)
2、对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只要求学生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即可。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
(1)你认为词寂寞、愁、风和雨、妒、辗作尘、香如故。
(2)请写一段话,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达你对本词的理解。
学生读出自己的作品。
教师示范:那株生在荒郊野外的梅花,在断桥边自开自落,无人理睬,暮色将临,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它不想去争艳夺宠,任凭百花的妒忌与排斥,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改变坚贞不屈的品格。
(3)你觉得陆游笔下的梅花是什么形象?
要点点拨:美丽寂寞、坚贞不屈,同时孤芳自赏。
五、请同学们比较两首词的不同: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培养初步的作品欣赏能力。)
要点点拨:毛主席的词感情基调是乐观的、豪放的,而陆游的词主要表达了一种坚贞不屈同时又孤芳自赏的情调。正如他们笔下的梅花一个是与一百花一起装点春天,一个是任凭百花的妒忌与排斥。
虽然写的都是梅花,但由于毛主席和陆游所处的时代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不同,所以词的思想内涵也就明显的不同。
(让学生拿出准备的1961年国内社会背景的材料,交流讨论,教师明确)
1961年的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困难时期,毛主席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写这首词的用意在于鼓励大家敢于蔑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
陆游生活在金朝派兵攻打宋朝的时代,面临山河破碎的现实,他力主抗战,然而遭到的却是投降派一次次的打击和排挤。无力改变现实的他只能是无奈。
两首词也有共同之处,陆游的那首梅花词表现了受到挫折而不屈节的品质,但也流露着伤感,表现出脆弱。毛泽东的这首梅花词,表现的也是受到挫折而不屈节的品质,但充满昂扬的斗志,谦逊的态度。
这两首词各赋予梅花不同的思想内涵,不必引导学生比较两首词的高下。
六、开展活动,激发兴趣: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于这两首词的理解,各画两幅画,来表现两种不同风貌的梅花。
(学生画画,教师巡视,选取优秀作品展示)
七、读读背背: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的重点。
指导的基本方式是: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试读——教师示范——再练读——再试读。还可以创设情境,如展示图片、配上乐曲等。
在读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毛主席笔下梅花的特点——凌寒独放、乐观谦虚来讨论交流,领悟毛主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而满含激昂赞叹之情读出梅的风姿,梅的品格。可让学生将两首词对比读一读,体会这两首词同样写梅,但给人截然不同的感受。
八、作业布置:
1、背诵两篇《卜算子咏梅》
2、请同学们在课外读读毛主席其他诗词。
谭义专
【篇三】卜算子咏梅教案设计
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篇四】卜算子咏梅教案设计
卜算子咏梅教案
二、写作背景
作者陆游(1125-1210),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鲁迅的老乡啊,绍兴,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同学们能背出陆游的《示儿》吗?一起背!
1、陆词背景:作者生活在日益衰败的南宋时代,一贯主张收复失地,是坚定的主战派,屡遭主和派的打击,因而情绪愤懑抑郁。通过咏梅寄托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2、毛词背景: 此词写于1961年12月,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际上 的反华势力也十分猖獗,新中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即使如此,作者仍然保持了革命繁荣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结合写作背景,思考作者写梅花为了表现什么?
一、读一读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诗歌,注意:情感、语气、语调及重读。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 她在丛中笑。
合理想像理解词意
微风细雨把春姑娘给送回来了,天空中飞起了雪花儿,早早地迎接春天
的到来。已经是高高的悬崖上冰冻百丈的时候,却还有梅花的花枝在俏丽地招展。
梅花虽俏丽却并不和百花争着显示自己在春天的艳丽、出众,她只
是把春天到来的讯息向大伙儿通报。等到山野上百花盛开群芳烂漫的时候,你看,梅花在花丛中笑得正欢呢。
简析
词的上阕着重写梅花傲寒开放的美好身姿,下阕着重写梅花的精神品格,由外而内地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品格高尚的动人形象。
(1)“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赞颂了梅花傲霜斗雪的坚强品格。
(2)“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赞颂了梅花谦逊的品格和宽广的胸怀。
(3)一个俏字统领全文。这个俏字是传神的写照,集中体现了梅花斗霜傲雪的品格中。
(4)气度非凡的”笑“。说明梅花不是与百花争春的孤傲者。她愿春満人刘,更愿做一个义务报春者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合理想像理解词意
在驿站的外面,在断桥旁边,无人过问的梅花寂寞地舒展花瓣。黄昏时候,你已经受不起孤独与忧愁,哪里还能再忍受狂风暴雨的摧残?!
你无意苦苦争夺在春天里争妍斗艳,你任凭百紫千红去妒忌恨怨。即使凋谢后被踏成泥土,碾作尘埃,沁人心脾的幽香却永远不会消散!
1. 概括词上下片的大意。
上片写梅花孤独寂寞与备受摧残的境况。
下片通过梅花来写自己的高尚节操。
2.词的上片有哪些意象?在课本上画出。(驿站、断桥、黄昏、风雨)
3.这些意象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为什么?
荒废驿站的断桥边,寂寞开放的梅花,非常的孤寂凄凉的意境。这样孤苦无依的梅花无人欣赏,正值黄昏时分,夕阳西下,一种萧瑟凄凉的意境展现了出来,在这种情况下,竟然还要受到暴雨狂风的打击,这是多么凄惨阴沉的画面。
4.词的上片表达“梅”怎样的品格?
孤芳高洁、坚强不屈的品格。
5.词的下片表达了梅怎样的品格?从哪里体现的?
高尚脱俗、坚贞不二的心志。从“一任群芳妒”和“只有香如故”可以体会。
6.词如何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用梅花的意象来表现自己情操的?
(1).“梅”实际是他人格的化身。驿外断桥,黄昏风雨,正象征着他一生艰难的政治处境和他所遭受的严酷政治打击;(2.)争春无意,妒任群芳,正写照了他不屑媚俗邀宠、有别于一般官僚政客们的傲岸性格;(3.)成泥作尘,香犹如故,正突现出他即便粉身碎骨也还是要坚持爱国理想、民族气节、君子操守的顽强意志。
7.词中还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写梅花的?作简要分析。
①拟人。“寂寞”,表现梅的寂寞开放,孑然一身、孤苦无依、无人陪护、无人理会、无人欣赏。梅花与诗人的心境融合无间,灵犀相通。“愁”,是上句“寂寞”的承接和深化。在如此衰败肃杀、寒气袭人的暗淡黄昏,这枝独自开放的梅花怎能不愁情满怀。下片的“争”、“妒”大大超脱了草木无情的自然属性,完全赋予了人是思想情感,显示了不同人的不同的精神状态。写花写人,浑然一体,水到渠成、天衣无缝。而“苦”和“一任”更强化了品质的深度,增强了感人的力量,自然贴切,妙笔生花。
②衬托(反衬)。“零落成泥碾作尘”极写梅花寂寞野处、黄昏独愁、风雨交侵、群芳嫉妒深重困境下的悲怆命运——落地陨灭。同时也为下句作最鲜明的反衬和强有力的蓄势,将全词推向最高处。“只有香如故”,是梅花的庄严宣告:我的形体虽然消失,但我的清香——我的精神、我的品格、我的灵魂,丝毫未泯,依然如故。这宣言是梅花心中的最强音,也充分体现了词人坚贞不屈、爱国不渝的崇高气节,咏物咏怀,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在反复的品读中,去比较两首词中梅花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比较阅读:
比较一下这两处梅花在内容及思想感情表达上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1)都写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
(2)都表现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
(3)都赞颂了梅花的高洁的品格。
(4)都以梅花自比。
不同点:(1)梅花的形象不同:陆 游:寂寞凄凉、饱受摧残, 象征屡受排挤的主战派。
毛泽东:傲寒俊俏、积极乐观。象征革命者的坚贞不屈斗争的精神。
(2)感情基调不同:陆 游:低沉孤高。
毛泽东:积极乐观,充满信心
请根据自己对两首词理解,尝试带有感情地朗读
三、背一背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既快又准地背诵下来。
四、想一想
你还知道哪些写梅花的诗句?
梅 宋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杂诗 唐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
赠范晔 南朝宋 陆凯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五、练一练
梅花,一向是古代文人墨客争相咏诵的对象,试结合你平时的知识积累,完成以下题目。
1、请写出你最喜欢的一首咏梅诗,并注明题目和作者
诗作: 题目:《 》作者:卜算子咏梅教案设计
2、下面是一些文人给梅花起的别称,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寒冬斗士 暗香疏影 风雪俏佳人
你的选择:寒冬斗士 理由:因为这个别称最能体现梅花傲霜斗雪的高洁和坚强不屈的精神
3、梅与、共称为“四君子”。
4、根据下面的例句,仿写一句。
例句:梅, 一片玉瓣,是一滴生命;剥落了生命,你找来了燕语和莺啼。 仿句:竹,一条竹枝,是一种精神,陶冶了情操,你找来了拼搏与勇敢。 竹,一条竹枝,是一种精神;陶冶了情操,你找来了拼搏与勇敢。
泉,一股细流,是一曲欢歌;汇聚了欢歌,你成就为大江与汪洋。
雨,一滴雨滴,一刹清透,坠落了清透,你召来了希望和生命。
兰:一朵幽兰,是一种情操;陶冶了情操;你带来了精神和信念。
竹:一节竹笋,是一片生机;充满了生机,你代表了虚怀和大度。
菊:一丛黄菊,是一种恬淡;品尝了恬淡,你承载了风霜和严寒。
兰,一抹朴素,是一滴生命,剥落了生命,你获得了清新与纯净
六、课后家庭
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卜算子咏梅教案设计
想一想这首诗写出了梅花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梅花凌霜傲雪,卓然不群之风骨和梅的清丽动人、淡雅娴静、幽香韵致
表达了作者不愿跟世俗相沾染、不同流合污,玉洁冰清,追求高洁、一尘不染的人生追求
学习目标::
1.了解梅花的特点。
2.体会两首词的寓意、作者的感情。
3.比较阅读两首词的异同点。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词。
教学重点 1.体会两首词的寓意、作者的感情。
2.比较阅读两首词的异同点。
3.感悟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比较阅读两首词的异同点
教学方法 阅读、欣赏、探究、归纳
一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昨天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今天让我们一起再一次走入风雪飘飘的烂漫之冬,来赏识那凌寒独放的梅花吧!
课件 1.请同学们说出有关梅花的名言警句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你知道岁寒三友吗?你知道花中四君子吗?
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梅花的特点。
2.体会两首词的寓意、作者的感情。
3.比较阅读两首词的异同点。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词。
解题:卜算子:词牌名。
咏梅:诗的题目。
小序:交代写作的缘起。
反其意:立意和陆游的原词不同。
【篇五】卜算子咏梅教案设计
《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
【篇六】卜算子咏梅教案设计
陆游_卜算子咏梅教案
卜算子 咏梅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词的主要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2、体会到由于词人所处的时代、经历的遭遇、当时的心境等等不同,词中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过程卜算子咏梅教案设计
1、导入:花中四君子
2、欣赏感受梅花的精神气韵
4、分析题目,深入题意
卜算子:词牌名,
咏梅:以“咏梅”为题,咏物寓志,表达了自己孤高雅洁的志趣。 这正和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亦是以梅花自喻。歌颂梅花的高洁品质
5、朗读欣赏
6、走进作者的世界,体会不一样的人生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一生志在恢复中原,因“喜论恢复”‘受到投降派忌恨,受人排挤,结果被黜免,回乡闲居至死。
陆游是创作力非常旺盛的诗人,《剑南诗稿》共收录9300余首诗词,加上遗稿,有一万多首。诗中最突出的主题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陆游的一生
陆游,自幼聪慧过人,一十二岁便能撰写诗文,最擅长写七律,被称之为奇才。他的一生坎坷不断,刚出生不久,金兵入侵汴京沦陷,幼小的陆游便随家人颠沛流离,21岁奉母命休爱妻(唐婉),2年后再娶王氏为妻,曾先后几次被朝廷削职罢官。陆游的一生坎坷不平,本是一位爱国的忠心之士却不得重用,因他一再强调抗金的主张,时常受到朝中反派官员的不满和排挤,当他六十五岁再次被罢官后便回到了老家山阴(今浙江绍兴)终老。
陆游一生主张坚决抗金、收复中原,因此为统治集团中求和派所压制。创作本词时陆游正处在人生的低谷,主战派被排挤压迫,士气低落,这首咏梅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
他一生中的三件后悔之事
郁闷,老婆被老娘赶走了
倒霉,仕途被秦桧给毁了
可叹,儿子成了一方恶霸
7、学生自由朗读
8、试译全文
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 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
9、文本研读
(1)意象 感受 愁情
(2)自由朗读,找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梅的孤独寂寞。
怎样理解“无主”这两个字?
“无主”二字,既点出这株梅并非养尊处优的官梅,也非占尽风流的园梅,而是野生
之梅,根本没有什么主人对之护持与青睐。又突出了它独立荒野,孤芳高洁的品格。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愁”字是上句“寂寞”的承接和深化“独自”是上句“无主”的演变和强化“更著风和雨”这句进一步描绘了一幅凄惨阴沉的画面。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词的下半阙表达了梅的怎样的品格?从哪里体现的?
10、合作探究。
(1)、词中的“梅”、“群芳”的形象各自隐喻什么?联系本词的时代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梅:饱经忧患的词人。
群芳:当权的投降派。
(2)、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词又是如何这种手法,用梅花的意象来表现自己情操的?
答:1.“梅”实际是他人格的化身。驿外断桥,黄昏风雨,正象征着他一生艰难的政治处境和他所遭受的严酷政治打击;2.争春无意,妒任群芳,正写照了他不屑媚俗邀宠、有别于一般官僚政客们的傲岸性格;3.成泥作尘,香犹如故,正突现出他即便粉身碎骨也还是要坚持爱国理想、民族气节、君子操守的顽强意志。
(3).词中还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写梅花的?作简要分析。
①拟人。“寂寞”,表现梅的寂寞开放,孑然一身、孤苦无依、无人陪护、无人理会、无人欣赏。梅花与诗人的心境融合无间,灵犀相通。“愁”,是上句“寂寞”的承接和深化。在如此衰败肃杀、寒气袭人的暗淡黄昏,这枝独自开放的梅花怎能不愁情满怀。下片的“争”、“妒”大大超脱了草木无情的自然属性,完全赋予了人是思想情感,显示了不同人的不同的精神状态。写花写人,浑然一体,水到渠成、天衣无缝。而“苦”和“一任”更强化了品质的深度,增强了感人的力量,自然贴切,妙笔生花。
②反衬(衬托)。“零落成泥碾作尘”极写梅花寂寞野处、黄昏独愁、风雨交侵、群芳嫉妒深重困境下的悲怆命运——落地陨灭。同时也为下句作最鲜明的反衬和强有力的蓄势,将全词推向最高处。“只有香如故”,是梅花的庄严宣告:我的形体虽然消失,但我的清香——我的精神、我的品格、我的灵魂,丝毫未泯,依然如故。这宣言是梅花心中的最强音,也充分体现了词人坚贞不屈、爱国不渝的崇高气节,咏物咏怀,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4).有人认为陆游的咏梅词充满了消极悲观、孤芳自赏的情调,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说说你的理由。
11.小结
这是一首咏物词。表面看,这首词歌咏的是梅花,实际上,它是通过运用托物言志手法和比拟手法,用梅花来表现词人自己的坚贞品质和高尚情操。
作者以爱国获罪,在漫长的一生之中屡遭打击。但他矢志不移,始终坚持抗金报国的远大理想,表现出一种崇高民族气节。这首词就是诗人这一节操的形象化的反映。
12.比较阅读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
比较一下这两处梅花在内容及思想感情表达上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
(1)都写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2)都表现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
(3)都赞颂了梅花的高洁的品格。 (4)都以梅花自比。
不同点
(1)梅花的形象不同
陆 游:寂寞凄凉、饱受摧残,象征屡受排挤的主战派。
毛泽东:傲寒俊俏、积极乐观。 象征革命者的坚贞不屈斗争的精神。
(2)感情基调不同
陆 游:低沉孤高。
毛泽东:积极乐观,充满信心。
13.拓展:你还读过哪些咏梅的诗,喜欢哪一首或哪一句?为什么?
【篇七】卜算子咏梅教案设计
卜算子 咏梅毛泽东教学设计
《卜算子 咏梅》 教案
吴双燕
教材分析:
梅花是我国历代诗人所爱吟诵的物象。特别是一些品格正直的诗词作家,往往借梅花以抒发内心未申之志,喻节操之高洁,表达不与浊世同流合污之骨气。但古代诗人的咏梅诗,往往在傲骨厌俗中,也难免带有孤芳自赏甚至是顾影自怜的气质,感情天地和精神境界毕竟不够广阔。毛泽东同志作为伟大领袖,他高瞻远瞩,洞察世界风云变幻,托物言志于日理万机之中。他也喜欢以梅喻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精神,在诗词中表现出乐观主义精神和必胜信念。
学情分析:
赞颂梅花的诗,学生以学过多首,而赞美梅花的词,尚未学过,教学这首词,在熟读的基础上,想象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不畏艰险、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要求:
1、熟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2、能想象出词所描绘的画面,感受梅花的品质,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花?你们喜欢梅花吗?为什么?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梅花的词。
出示课题:卜算子咏梅
(1) 卜算子 词牌名。强调“卜”的发音。
学生介绍词牌名的有关知识,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
咏梅 题目“咏 ”是什么意思?(依着一定的腔调缓缓地诵读)
(2)作者要歌颂梅花的什么品质呢?
二、学习课文
1、一生示范后自由读,组内练读,齐读
2、比赛读,生读生评,师指导并范读。
3、齐读上阕,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什么画面?
生汇报。
梅花的生存环境怎样?你从哪里体会出来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百丈冰”,看到“百丈冰”让你想到什么?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梅花开得怎么样?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俏”,你仿佛看到梅花怎么样?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梅花依然开得热烈、俏丽,这是什么样的梅花? 学生回答后板书:勇敢坚强 不怕困难
让我们心里想着画面,再读上阕,读出梅花的坚强勇敢。
4、齐读下阕,你的脑海里又浮现出一幅什么画面?
生汇报。
这时候是什么情景?你从哪里体会出来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山花烂漫”,看到“山花烂漫”让你想到什么? 在这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梅花怎么样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笑”,你仿佛看到梅花怎么样?
这是什么样的梅花?
学生回答后板书:谦逊无私
让我们心里想着画面,再读上阕,读出梅花的谦逊无私。
5、介绍毛主席写词背景,再读诗词,体会所蕴含的深层思想感情。
三、总结拓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了本课,你想了解哪些知识?
A: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B:其它的写梅花的诗词。
【篇八】卜算子咏梅教案设计
卜算子咏梅(陆游)教案
《卜算子咏梅陆游》教学设计 梅垛中心小学 黄蓉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的抒情方式
2、鉴赏全词比喻、拟人、烘托等多种手法
3、背诵中把握作者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能体会到词人所处的时代、经历的遭遇、当时的心境等等不同,知道托物言志的手法。
2、通过知人论世了解特定的时代、有教养的家庭、饱受挫折的一生,决定了陆游诗歌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请看图片,用一句话或者一句诗概括你对梅的认识。(学生回答)
梅花正是应为傲寒独放、冰清玉洁的品格,成为历代诗人吟咏的对象。今天我们来学习陆游的一首《卜算子咏梅》
1、学生根据资料简介作者: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一生志在恢复中原,但却受人排挤,晚年退居山阴,始终保持昂扬的爱国热情,使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
2、诵读,注意读的感情(教师指导)同学评价。抓住了“愁”“寂寞”两个诗眼。
二、学习诗词 1、诵读“愁”诗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明月楼高休独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木遮》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卜算子咏梅教案设计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风一更,雨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纳兰性德《长相思》 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陆游《钗头凤》
1、请同学们读每句诗,教师适当讲解。
2、学生齐读愁诗。
三、诵读理解
诗人们的相思之愁,离别之愁也好,思乡之愁,亡国之愁也罢,但陆游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又是一番愁绪。
(一)出示: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1、“愁”在哪儿?(驿外、断桥边、寂寞、无主)
2、是啊!如此清幽绝俗,出众的梅花,却开在郊野的驿外,断桥的旁边。 读。
3、驿站经常有人来吗?断桥有人走吗?人迹绝少,倍受冷落。唉!读。
4、它是不是官府中的梅花?它是不是名园中的梅花?它是一株生长在 的野梅。唉!读。
5、这么一株野梅,它得不到应用的护理,无人欣赏,四季之中花默默地开,默
默地凋落。它孑然一身,有谁来眷顾呢?这一株无主的野梅啊!读。
6、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哪句是景语?哪句是情语?
第二课时
一、出示: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1、学生读此句。
2、愁在哪儿?(黄昏、独自、风、雨)
3、日落黄昏的时候,暮色朦胧,它孑然一身。这无人过问的梅花,怎么能承受
这种凄凉呢?读。
4、它只有“愁”,而且是独自愁。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
时又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这是何等的处境啊,这种处境是何等的冷峻啊!读。
5、这天上,地上,人间,给它的种种压力,梅花失败了吗?(开了)这梅花开
了,它是胜利者。这也许就是凝寒独自开,这也许就是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二、出示: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1、请同学读。
2、春天,百花齐放,争丽斗艳,而梅花却不愿意去苦争春,它只想把春的讯息告诉给人们,这引起了谁的妒?(群芳 理解群芳) 读。
三、出示: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请同学读。
2、还是这株野梅,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摧残。请看这句:零落成泥碾作
尘,它又要受到挫折了,它受到哪些挫折?
3、零落:梅花被风雨摧残之后,纷纷落了下来。
成泥:落花与泥水混合,分不清哪是花,哪是泥了。
碾: 这又是一个无情的动作,踩。
作尘:梅花被摧残而化作了灰尘。
4、你有什么话想说?(梅花的命运真凄惨。)
5、令人不忍读下去,但还是要读。读。
6、作者仅仅是写梅花的悲惨命运吗?讨论
7、为了突出“香如故”。那别有韵味的“香”,永远如故,一丝一毫没有改变。
读。
四、由梅及人
1、作者仅仅在写梅花吗?那在写什么?(写人、写陆游,从寂寞、愁、争、任、妒看出。)
2、陆游写梅花,其实就是写自己,梅花是他的身世的缩影。词中那高洁品格的梅花是陆游的化身。当我们喜欢或要赞美某一事物的时候,要用笔写下了,这就叫咏。
五、结合梅小
同学们“梅花香自苦寒来”,“梅垛中心小学”与“梅花”有着密切的缘分。我们梅小人,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在以自己的行动践行着梅花精神,在我们的身边也有着一朵朵的梅花,你能给大家“咏”一下梅小的同学和老师吗?
总结:梅花品格高洁,正如同我们梅小的每个人一样,不管环境怎么样,都是香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