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教学设计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txt

写作指导 zuowen 2浏览

【 – 写作指导】

【篇一】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教学设计

隐士一样宁静[心灵诗意栖居](网友来稿)

jdczggz

文人侠客都有避世情节,因为这个世界太喧嚣。

为什么高人总在世外?因为在世外,他们才能做真正的自己,真正有勇气做自己的人就是高人。

像隐士一样宁静,才能拯救自己那颗越来越浮躁的心。宁静,拓展了生命的广度,加深了生命的内涵。只有在宁静的滋养下才可以找回自我,提升自我。宁静中,问一问自己:最近一段日子可曾过得充实?有没有迷失自己?

只有在内心里做到像隐士一样宁静,我们才可以过得充实,过得幸福。以下十种人的生活方式值得效仿。

一、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管乐起南阳,伊吕佐西土。

由来间气钟,乃在沂之浒。

春风吹行邃,临流时怀古。

山川吐奇秀,一门萃龙虎。

这是清代诗人高淑曾路过诸葛亮故里时所写的怀古诗。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为志向所屈,故结庐于襄阳城西隆中山中隐居待时。诸葛亮在隆中潜心耕读,精研时势,结交名流,并自比春秋时期卓越的政治家管仲和杰出的军事家乐毅,被世人誉为“卧龙”。公元207年,思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这是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相军事路线,也是诸葛亮一生的行动纲领。从此,刘备的事业才出现了转机。公元208年曹操率三十万大军南下荆州,诸葛亮以其大智勇出使东吴,说服东吴抗击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为刘备取得立足之地。

诸葛亮在著名的《诫子书》中说:“君子的品行,以安静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以节俭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淡寡欲就不能显现出自己的志向,不宁静安稳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从此,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成了君子修身养性的准则。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孔明是何等的人物,竟说出了如此美妙动听的话语?想一想,在兵车辚辚,军旗猎猎的戎马倥偬中,在白骨蔽野,血流漂橹的征战杀伐中,尚存以宁静求致远的深思,真是难得。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有没有在氤氲着宁静的氛围中放飞自己的心灵?

唐代王维有诗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读后掩卷遐思,仿佛置身于月华初照的桂林中,耳边万籁俱寂,唯鸟鸣啾啾,桂花闲落,一派禅趣盎然。我们从如画的诗中放逐灵魂,让它奔腾在遥远深邃的遐想中,难怪苏东坡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岂止是这些?禅趣,沉寂,空漠,淡远,全从摩诘的诗境中流露出来,但万流归一,宁静是最大的主题。

宁静带给了我们多少奇幻的遐想?宁静,听起来是那么的富于诗意!我们的思想在宁静中升华,抛弃了尘滓,变得清澈剔透。我们的灵魂在宁静中获取了自由,肆意翱翔,全无拘束。

现代的人都有这样的梦想,希望在没有汽车和水泥的地方,如小溪畔、青山侧、夜月下,纱窗前,或沏一杯香茗,或执一柄钓竿,或披一身箬笠,或秉一支蜡烛,或揽一卷诗书,跳出尘世,回首往昔,瞻望未来,与自己相对,与自然神遇,真正体验一番天人合一的境界。

悲哀的是,这么简单的事情竟被冠以梦想的字眼。可是,那又有什么办法?我们的空间已被汽笛声和钢筋混凝土充斥和占领,我们像是战争中的俘虏,被锁在森严的监狱中无处可逃。于是,宁静成了稀罕的名词。

我们需要掌声和鲜花来满足我们的虚荣,我们需要激情和冲动来丰沛我们的感情,但是我们忽略了,盛筵过后,人去席空,空虚落寞的感觉袭来,恐怕难以招架。掌声和激情能有多少储存在我们的心中?一切不过是过眼烟云,又犹如昙花一现,匆匆间便把失落和绝望丢给我们。

惟有宁静,能拯救我们。宁静,拓展了生命的广度,加深了生命的内涵。我们只有在宁静的滋养下才可以找回自我,提升自我。宁静中,我们问一问自己,最近一段时日可曾过的充实?有没有空虚的仿佛象是失掉了自己?是不是对前途没有信心被忧郁和痛苦笼罩?宁静还可以凝聚思念的神思,把我们有生的友谊延长到无限的宇宙意识上。

李白有诗曰:惟有敬亭山,相看两不厌。辛弃疾有词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是怎样一个超越本我,物我两忘,与自然同一的宇宙意识!这样的情怀来自于对人类自身生命意识的觉醒,而这觉醒却萌发于宁静的沉思与顿悟中。

宁静给了我们一个从容广阔的精神世界,让我们的神思可以和先人交汇,获取心灵上的顿悟。宁静给了我们一双翅膀,载着我们的思想,灵感,感悟,情思一起飞翔,像一个广袤无垠的天空,像一个深不可测的海洋。

宁静可以致远。

二、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独立的空间

三毛说,她想有一间自己的书房,不要有窗,也不必太宽敞,只要容得下一桌一椅一台灯即可。桌上放一叠书,灯下是一个真实的人,听得见自己的心跳。北宋初年有个叫林逋的隐逸诗人,喜欢种梅养鹤,远避人世。这个人喜欢独处,不与人接触,把自己的心交给白梅青鹤,疏桐浅池,写得出好诗文。“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多么细微而丰富的境界!在昏黄的月光中,在水波微漾的小池畔,独对疏梅,忘却浮云,夜色静谧,心得永恒。

独处是一种简单而专注的情调。

作为情调,独处肯定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充满了盎然的情趣,氤氲着陶然的沉醉,洋溢出远离繁复的轻松洒脱。那是一种完全属于自我享受的氛围,缓慢的,懒散的,在“无所事事”中悄然丰富了生命的内涵。

正像释迦牟尼独坐在菩提树下冥思数天而得涅磐,鲁迅在冷箭暗枪中独自奋然前行,终死征途一样,都是在独处的世界里大彻大悟,找到适得其所的归宿的。还有人不喜欢独处,喜欢喧闹,喜欢有人吹捧,这些人永远活在生活的表层,达不到深邃的灵魂深处。这里有两个意境,一个昙花一现,一个可得生命本真。

独处中还可以静观自我。人可以在不断的自省过程中寻找到真实的自我,否定前我。在我们独处的时候,可以宁静的和自己的内心进行对话,从而避免漂浮于尘世,在冷静的剖析自我的基础上,升华自己。成熟就是一步一步不断升华的过程。

独处可以是随意的,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不必要刻意地去寻找这样的机会,也许你会在这样寻找的过程中,错过一个又一个的独处的契机。

或许就是一个偶然,你竟放下了匆忙的身影,静静的走进属于自己的空间,随手拿起自己喜欢的一本书,把收音机调到自己喜欢的那个频道,然后肆意的容忍身心的放逐。瞬间,你也许会感到生命的永恒在于宁静的思索,也许你会感到充实的人生实在是自由的飞翔,也许……

独处,没有人打扰,没有人干涉,独享这份宁静,把一切繁忙琐事全都抛闪,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卸去所有的羁绊,不必掩饰,不必约束,不必警惕。独处时,自己就是自己,或许享受,或许痛楚,总在滋润着生命。

独自漫步于朝霞满天的湖畔,看水天相接处的光粼粼的波纹,耳畔有小鸟的鸣啾,还有淙淙的水声;孑然驻足于落旭缤纷的海边,混着横无际涯的壮阔波澜,听大海的潮声。是啊,碧海潮生,忽涨忽落,给了我们多少澎湃不已的心情?我们在天地宇宙的旷远中,感受到了自我作为沧海一粟的渺小。

独处的时候并不寂寞。独处,是一种精神的充分自由,是一种心灵的淋漓释放。独处,可以在融洽过去与现在的默契中,勘透一种本色,完成一次精神的解脱、心灵的释放、生命的体验。要是不独处,怎能体味疏影横斜的妙境,怎能参透暗香浮动的韵致?

独处,还是一种坦荡,一种沉思。也许你厌倦了尘世的浮华和喧嚣,厌倦了人与人之间的虚伪与狡诈,你可以选择独处。独处,为你开辟了一个只有自己存在的空间,单纯的风景,纯净的天地,清新的心情和沉静的思绪。

不总是有人感叹那无根的飘零、无由的躁动、诱惑的世俗吗?拥有独处,才会给漂泊的心寻到一个诗意的栖居,让浮躁的心有沉稳的归宿,把世俗的心涤洗干净让它远离红尘。独处是美丽的,就好像人生漫漫旅途中一座心灵驿站。

现在生活的节奏加快,压力过大,使得我们整天疲惫不堪。工作占据了我们大部分时间,剥夺了我们读书,听音乐,郊游的权利。但是,我们不能屈服于繁琐的生活,而应该坚持自己的个性,把独处进行到底。

你可以放弃很多无所谓的应酬,因为那是真的没意义。何必为了短暂的虚假的情谊而牺牲自己的时间?还可以放弃很多根本没有必要的烦恼和忧虑,简简单单的做自己,把自己放飞在无拘的天空。

独处很容易的,但对一些人来说,似乎很难。他们没有决心,做不出舍弃的决定,在渴望和羡慕而不可得的痛苦中,让自己沉沦。最大的无奈不是别人从我们这里夺走了自由,而是自己不能在现实中给自己留一份自由。前者是改变不了的,因为我们还要存活,但后者,又有几人能够做到?

三、亲近生灵感悟本真

生灵和人是可以相亲相爱的,不是仇雠。

有一个作家,为了躲避城市的喧嚣,隐居在山村。那里山多,一座连一座,望不到尽头。山上有高耸的崖壁,还有茂密的森林。一到天黑便有哗哗的响动,那是野外的鹰飞倦了,回归巢穴。

作家幼年的时候,常和几个伙伴去山里玩,一玩就是大半天,中午顶着烈日出去,晚上披着星星回。作家常常因为错过晚饭的事件而受到妈妈的责打,但作家还是乐此不疲。进山,对于作家来说有无穷的乐趣,不但没有喧闹的噪音,城市人的伪诈,这些全都抛开,只有千奇百怪的生灵陪着作家,成了作家们的朋友。

山里有很多小松鼠,全身棕褐色的绒毛,软软的,随时都可能触及,但不要惊觉,它不会伤害人。有时候,作家的身体疲倦了,躺在岩石上歇息,小松鼠还会跳到胸前,用柔软的嘴巴嗅嗅这里嗅嗅那里,弄得痒痒的,不过倒是蛮舒服。有时还会遇见大家伙。

山里有一种猪獾,顾名思义,长得猪头猪脑,脾气也和猪差不多,而且耳目不是很敏捷,一有人的动静便会逃之夭夭,所以人是很难一见的。不过,也有些专门寻找猪獾的,都是些丧尽天良的屠门猎户,要把猪獾捉了去,扒皮取油,赚钱营利。以至于吓得猪獾闻人丧胆,避之恐不及。

猪獾对作家的态度要好些,因为作家没有害它的心。其实,生灵和人是一样的,趋利避害,对它好的,它就喜欢亲近,没有戒心,对它不好的,就远远的避开,戒心重重。当作家玩得累了,就会伏身休息,再加上林鸟啾啾,阳光透过斑驳的树枝投射下来,更催人入梦。

因为作家每次进山都带着一天充足的食物,中午不用回家。作家通常把食物当成零食,从早上吃到天黑。整个岩石上,到处都是作家们食物的残渣,对于蚂蚁和猪獾很有诱惑。

等作家睡着了,猪獾便会蹑足潜踪的跑过来偷食作家们的食物。它开始很小心的试探着,一点一点前进,待寻到了食物便会拖着跑回去,躲在突兀的石头后面偷偷的蚕食,吃完了,便小心翼翼的按照同样的方式再拖一块来,如此反复几次,也许能吃个半饱。猪獾看到作家们睡得香熟了,便会放开胆量,走到作家们身旁,大吃大嚼起来。

也许是作家的食物有些油腻,吃得多了便会有沉沉的睡意。对作家是这样,对猪獾亦是。猪獾偷吃得多了,便懒懒的不想离去,也似乎忘了身旁还有熟睡的人类,竟大模大样的坐在原处,毫无顾忌的享用起来。一会儿,便困了,窝在作家的身旁酣睡起来,还伴有轰轰的鼾声。

作家醒来,发现身旁多了一个熟睡的生灵,心中异常的欣喜,有了呵护和亲近的欲望。那时在作家的心里,没有丝毫的区别生灵和人的尺度,只知道生灵和人一样贪玩贪吃喜睡,和人类一样享有茂密的树林和光滑的岩石的权利。

作家和猪獾同时在微微的冷风中醒来,彼此对视着,小猪獾竟没有丝毫的怯意。它盯着作家,眼中竟流露出缕缕的不舍,羞羞得靠的作家们更近,又慢慢的闭上了眼睛。作家怕它冷了,把自己的衣服盖在它笨拙的身上。

后来,人和生灵熟悉了,彼此再不畏惧。作家在岩石上观赏四周景色的时候,小猪獾也跑过来凑热闹,对作家的衣服和食物乱拱一气,逗得作家狂笑不止。作家把猪獾围在中间,把食物丢给它吃,它没有丝毫的戒心,和作家笑成了一片。

那段快乐的时光,永远深藏在作家的记忆中,作家和猪獾是如此的接近,几乎没有缝隙。它把作家当成生灵,作家把它当成人,或许在作家看来,人和生灵是没有界限的,因为彼此走进了对方的心灵。

贴近生灵,才能感知生命的本真。有时候人和人相处得久了,就会产生隔膜,彼此之间竖起一道墙,冷漠和敌对的气氛很浓。于是,人和人之间不再彼此信任。其实这样的一种关系十分的可笑。万物之间都是可以沟通和交流的,人和人之间可以,人和生灵之间也可以,只需要打退先入为主地冷漠和拒绝。为什么不彼此亲近呢?

生命的本真就是万物生灵都是平等的,可以亲近的,彼此都可以进入心灵的交流,而现代生活在都市中的人类已经很少有这样的时间了。谁舍得放下手中的事业,到山村隐居一段时间,拉紧一下生灵彼此之间的距离?

四、星夜里参悟隐士的天空

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舍弃喧嚣的尘世,独坐到天井里,仰头张望那满天的繁星。星空里繁星点点,像晶莹的泪花,但那不是因为苦痛,而是感动,感动这夜的静谧,云的轻飘,月的光华。这就是隐士的胸怀,舍得自己的时间跟星空对话。有的人也许沉沉的睡去了,辜负了清光如许的美夜,但隐士却清醒如星,在寂阒的天空,眨着眼睛,一闪一闪。

清风来了,给烦闷的夏夜,带来了情趣,繁星张开如冰的眼瞳,笑看人间的归寂,人间太喧闹了,只有这一刻,才最宁静,静得只听得见西堂的蟋蟀,不停的弹奏,如诗的歌声。

待到一切都无声了,群星便会相互示意,看,人间的美!

大地上和群星一样能欣赏到人间的美的,大概只有隐士或是具有隐士胸怀的人了,他们没有被现代化的科技所操纵,自己还能做主在宁静的夜里不去接近所谓的时尚生活,把自己的心灵放逐,放逐在深邃悠远的夜空。那里有生命的序曲。

天上有很多的星,每一个都有自己的性格,绝不雷同。

恒星,始终一副文静的样子,一动不动的,永恒的向夜空散发无穷无尽的炽热,没有疲倦,只有久久的相守,宛若处子,脱尘不俗,又若沉璧,悬在当空,媲美于清辉万里的明月,只是这光亮滴滴点点的,浮在如潭的夜空,让人心碎。让人有一股冲动,想要做一条恣意遨游的鱼儿,在那浮着银藻的湖潭,左摆右摆,欢游嬉戏。

还有流星,那短暂的绽放,照亮整个夜空,不遗余力地自我展示,然后默默谢去,不再留有丝毫的痕迹。也许,就是那一秒的激情的燃烧,留给我们永恒的感动。流星的诞生,也便预示了流星的死亡。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庸庸碌碌的活着,流行就是这样的英雄,早已预知了自己的短暂的生命,但却用尽自己全身的热量,把夜空划破,成就一弧绝美的冲刺!

我们走今生的路,是如恒星般沉静,踏踏实实的度过呢,还是如流星一般,有着短暂而灿烂的光辉?似乎都是美丽的选择,无论哪一个,都会拥有一个有价值的人生。因此,不要鄙视恒星的平凡,也不要鄙视流星的短暂,只要值得,在乎什么形式呢?

夜更深了,薄若蝉翼的轻云缭绕在月的周围,袅娜可爱,不一会儿,轻云变得厚重起来,遮住了满天的清辉。这时,唯有星的晶莹。夜色如水,繁星点点,此刻抬头仰望的人,一定翩然欲仙,心同宇宙。宇宙浩渺,人不过浮尘一粒,同这满天的星光,是何等的相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星空,心有多大,星星就有多多,有的人星光闪耀,点点都照亮了心灵的每一个角落。而有的人,却处处阴霾,遮住了原本闪耀的繁星,繁星累了,倦了,便不会当空悬挂,发出熠熠的光来。

我们在凡尘俗世,总要学的像清风荡漾的夜晚,纤尘不染的星际,除了高迈,还是高迈。但不是清高,因为还会时不时地抛出善解人意的笑脸。星夜给了我们缥缈的幻想,仿佛背上生出了震荡宇宙的羽翅,让龙骧奇骏为我们驾辕,让浴火的凤凰为我们引路,天女散花,众星翔集,我们端坐在飞车上,唱出我胸中的诗,诗声清远,竟打乱了天外的神籁。

像隐士一样生活,就要接纳隐士不同于常人的心怀。凡人眼中,星空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尤其是现代都市中的人,谁会在意星空的美好呢?而在隐士看来,星空却恰恰包含了参透宇宙的奥秘,人可以在星空中寻找自己的影子,晤对自己的心灵,摒弃了尘世的滋扰和喧闹,让自己的心灵融入到夜空中去,体味宇宙的浩渺和人类的渺小,这种深深的宇宙情怀才是隐士最值得学习和参照的。

屈子曾有过类似的神游,他在自己放逐在隐逸的星空里,心头有很多痛苦,但并不妨碍自己的神思神游八荒。夜空,沉静而飘浮着梦想,只需把自己解放,放逐在无拘无束的繁星间。舔尝过星夜美好的人竟像是饮了无数坛的美酒。酒不醉人人自醉,更何况如许的深邃浩渺的星光。真愿采撷一枚,放在心窝,和心相连。

夜过五更,东方泛起了鱼肚般的白色,晨星璀璨,惟天边的几颗彼此流连。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颗繁星,不是不想,而是不愿,因为我们明晚还要相会,还要对视,沉醉。

五、在自己的世界里生活,很快乐

王小波在《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说,对生活作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他认为世界上只有两类人:一种是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另一种是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我们的成长经历使我们对王小波的话深有同感。

从小的时候起,我们就在别人设置的规则中成长。小孩子刚出生时,本来是无拘无束的,但那些大人告诉我们,不能上树,不能爬墙,男孩子不能偷看女孩子洗澡……做孩子的真可怜,一切自由浪漫的想法都被那些所谓经多见广的大人们给扼杀了。其实,他们的经多见广只不过是泯灭了天性,把枷锁从前辈的人身上传接过来,自己套上。

年龄越大,外部强加的设置或是规矩越多。你有思想是不行的,因为你太与众不同,所以他们要联合起来封杀你,把你的棱角用激烈的斧头削平,你流血满身,再也不敢张扬你的主意。慢慢的你也开始适应这样的情形,从初始的反抗到后来的出于无奈的沉默再到视而不见的麻木,最后你也变成“能识时务的俊杰”,同流合污起来,一起把那些迫害人的设置实施与下一代。

如果我们特立独行,别人眼睛会紧紧盯住我们,充满毁灭的敌意,他们也会对我们的行径发表议论,言辞中饱含着恶毒。假使我们脆弱,是经不起他们的谩骂和侮辱的,几番袭击,我们便满身伤痕,无处可逃。

他们还可能对于我们的特立独行,装作视而不见的默许,但千万不要被他们的表面所迷惑,要知道咬人的狗是不漏齿的,即使他们想要断送我们的前程,也还是会冲着我们笑的。

我们想要特立独行的人时时刻刻都要提防,不要中了小人们的暗算。他们无处不在,我们无处躲藏。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要向他们低头屈服,那样的话, 我们的境地是不言而喻的,逃不了大多数人的“被削平”的结局。

要想特立独行,就得有大无畏的气魄和胆识。没有这些,就不用出来标榜了,因为你患有先天缺钙症,四肢疲软,存活不了多长时间。除了这些,还要有坚强的意志,百折不挠的韧性,总而言之,要想特立独行,任何成其为宝贵的品性的素质,你都得具备,而且还要运用得当。

特立独行的时候,快意充满我们的心灵,说不出的感觉,就像身处云中。刻意的心里有独特的感受,好像别人都在盯着我,眼光中流露异样的情趣,我们从这样的意趣中获得快感,感到满足。为什么我的特立独行招来了他人的注视的眼光?因为他们因循,顽固,呆板,麻木……他们活在共用的轨道中,而我,像一个隐居世外的人,仙袂飘飘的身影刺激了他们的眼球,他们羡慕,却不敢逾越,他们嫉妒,却不敢谩骂,他们是最痛苦的人。

人活着的意义有多重大,我们需要觉醒。记得曾经看过的一部电影,《楚门的世界》,是金•凯利主演的。这是一个荒谬而伤感的故事,金•凯利饰演的角色从一出生便被导演所左右,他的吃喝拉撒全作为一种电视节目广泛传播,他荒唐的生活在导演预设的轨道中直到有一天他发觉并觉醒。他发觉自己处于无形的操控中,他感到非常恐怖,于是他开始逃离……

为什么我们不逃离?难道我们比他更幸运吗?

生活不再是我们汲取快乐的源泉,而是使我们沮丧悲观的重担。我们日复一日重复着枯燥的程序,我们变得萎缩。如果我们不觉醒,我们将麻木致死,完全的不到一个充实快乐的人生。于是,特立独行成了解救我们的灵药。

有时候,我们应该追逐自己的情绪,不断地尝试改变,用特立独行的花卉装饰我的生活。也许,特立独行不能从根本上解开我们对于生活的困惑,但确实助我们逃出了大多数人盲目遵从的轨迹,让我们收获了快意和满足。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总比活在别人为自己设计好的世界里幸福快意吧!

一个发型的改变,换一换香水的味道,冒天下之大不韪穿一穿时尚的服饰,听一听刺激神经的音乐,在旷野放声吟咏诗歌……一切都可以改变心情,让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何必在意别人怎样看呢?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只要充实快乐。但是,不要妨害别人呦!

六、追求一种简单写意的生活

快乐,日子会一天天的过去。不快乐呢,日子也会一天天的过去。为什么不让自己过的快乐一些呢?快乐,不快乐就像手心和手背一样,往往只在我们一念之间。

我们可以整天把笑容挂在脸上,因为要尝试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简单生活。也许,人类从生灵式的原始攀援,到部分解放的直立行走,再到智能型的会使用语言、文字,一直到现在科技的发达,思维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庞大。人类本身因这样的思维,而变得沉重,像无形中的一座大山,压在脆弱的心灵上,随时随地都可能濒于崩溃。

什么样的生活是简单的生活?拿衣服来举个例子吧,怎样穿衣服可以表现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好的衣服自己会说话。尝试用新方法穿旧衣服,例如黑白配,这就是最好的方式。这是一个开始,一个够简单的开始。何必迷醉于赤橙黄绿的绚丽斑斓呢?它们固然鲜亮惹眼,但却蛊惑我们的心灵,让疲惫空虚袭来,我们难以招架,匍匐着挣扎于这样的困境。

为什么不简简单单的选择黑与白呢?黑白虽然少了炫耀的资本,但给人的感觉却是简洁明快,踏实素朴。在五色乱目的今天,敢于作出这样尝试的,真的是勇气可嘉!生活也是这样,没必要搞得色彩斑驳眼花缭乱,只需简单的黑白相间,就足够赏心悦目了。

对于工作,无论抱着什么样的目的,我们总是孜孜以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被于己相关的利益牵引着,大有不得已而为之的意味。但快乐的人生怎能是这样?我们要学的够简单。够简单的生活要求我们对生活要有一个健康的心态。我们要积极地去面对生活,把生活中的一切,快乐,痛苦,挫折,失望……都看作是一种馈赠,因为无论苦与乐,都是生活中的一位调剂,我们应懂得品味,而不是怨天尤人。

尝试简单,就是尝试一种别样的心情,一样独特而蕴藉的旋律。不必在意的太多,只需豁豁朗朗的做个自我。不必在乎别人异样的眼光和黑暗中的议论,只需坦坦荡荡的走自己的路,追求自己喜欢的,远离让人疲惫和厌烦的阴霾。如果真的这样做了,你会觉得天天天都是蓝的,蓝得明净,蓝得纯粹,蓝得舒畅。鲜花和笑容永伴,生活成了乐此不疲的欢乐之海。

开始进入后现代主义大门的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意识到现代生活的节奏损害了人们的正常的生活方式,生活的意义已经扭曲,人们开始厌倦,绝望,麻木。于是简单的生活态度深入人心,人们有了新的追求——简单。简单的生活,不简单的追求。

简单的生活,要有闲适的心情。闲适的心情简单一点就是一大早醒来,心中一阵悸动,却原来是被窗外枝头上啾啾的鸟鸣惊醒,于是你有点嗔怒,这几只讨厌的早醒者!后来你下床,披着单衣,踱步到窗前,竟发觉已有了不少的落叶,轻轻抬脚踩在枯黄的落叶上,发出的沙沙声让你沉醉,拾起一片,细细的观察,脉络已经枯干,只余下岁月的刻痕。继续走着,阳光从稀疏的树枝间洒落下来,投下斑驳的树影。这就是闲适的心情,没有深奥的定义,只是随着自己的心情挥洒。简单生活就是这样一种感觉,心随着自己的感受行走,肆意的漫无目的,营造一个属于自我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起舞,伴着周围律动的音符。忘怀一切身外的羁绊,只依自己的心情,只依一时的美好的冲动。

简单的内涵在于抛却杂念,直指目标。生活没必要有太多的顾虑,顾虑太多会加重你的心情,影响你的情绪,导致恶劣的结果。其实,只要你够简单,只抓主要矛盾,你会觉得前景一片广阔。

我们为什么不开始这样简单的生活?我们为什么不鼓起勇气来进行尝试?简单,让我们生活得更快乐,更自信。简单,给心灵树一座灯塔,当航行在迷雾重重的生活之洋上时,不会迷失,在它的引领下,冲破迷雾,迎来阳光。

简单更是一门哲学,需要有大智慧,需要有大舍弃。智慧会让我们生活的快乐充实,舍弃会让我们生活的轻松无羁。不要顾忌舍弃而拒绝简单的生活,那样的话,你将不堪重负,顾虑重重,心力交瘁,六神无主……为了避免,我们尝试简单!

七、融入自然,做自然的孩子

二千年前,人类尚且过着安静的日子。耳边没有嘈杂的汽笛,没有穿梭的车流,更没有高楼大厦闪烁霓虹,到处都是一年四季鲜活分明的景色表征。春天嫩绿的小草,鹅黄的柳芽,夏日苍翠的山岭,火红的石榴,秋天明净的天空,凉飒的西风,冬日漫天的飞雪,绽放的梅花……

按理说,那时候的人感受不到环境危机,不必整天喊着躲避污染的城市,逃离喧嚣的空间,回归自然,亲近自然。但是,却恰恰在那个时节,有个叫老子的人,谆谆的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老子是道家的鼻祖,在他们道家眼里,道是至高无上的,万物运行,世事衍变,无不循道而行,从道而立。 但他却说,道还得遵从自然的旨意。可见,自然是比道还大的。

在那个没有污染,环境宜人的年代就能提出人要法自然,难能可贵,尤其是相较于自然环境极度恶化的今天。今天,自然已然向破坏自己的人类进行了严厉的报复,泛滥的洪水,频繁的地震,毁灭一切的飓风,还有泥石流,海平面上升,沙漠化……让人类真正的感受了自然的威力,可怜的是,人类并没有儆醒。

一个是深处极大的危机中不知儆醒,反而变本加厉,毫无顾忌的过度开采肆意破坏,一个是在天人合一的和谐中,仍有敬畏,要不讲条件的服从自然。孰高孰低,哪个有远见哪个鼠目寸光,谁是大智慧谁是小聪明,读者心中了然。

有时候,真为古人的生存哲学深感折服,他们才是真正的适合在地球上生存的群体,相比之下,现代人太贪婪,丝毫不懂得珍惜。因此,现代的人,要克制欲望,返璞归真,做大自然的孩子。

做大自然的孩子没有想象的那样简单。孩子对于父母是依恋和倚靠的,虽然也有索取,但毕竟是父母所能承担的,不存在枯竭或是毁灭的问题,但人之于自然,情形完全不同。人类欲壑难填,贪念难遏,依赖自然却不懂得珍惜,相反,对自然的摧毁和破坏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境地。如何制止呢,恐怕没有解决的办法,没有什么比人类的贪欲更可怖。

做孩子,尤其是做大自然的,需要非凡的勇气和巨大的牺牲。要晓得,在现实中唯独你一人做了自然的孩子是违背潮流的,不会被大众所接受,因为他们还要破坏,还要索取,没有尽头。你的力量弱小,想要阻止或是抵抗,就像是蚂蚁对抗大象,无论是从规模还是动量上都是不成比例的,结果只有一个——失败,你畏不畏惧?

即使你被贪婪的人们抛弃了,即使你被他们冷眼相看,你也不要失落和丧气,大自然不会辜负你的牺牲和勇气,她会补偿你,抚慰你,亲近你。当你疲惫的时候,她会用宜人的景色让你轻松;当你失意的时候,她会用独特而微妙的景观现象令你鼓舞;当你老去的时候,她会默默地陪伴你让你不至于孤寂清冷。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哪有一帆风顺的坦途,哪有风平浪静的大海?只要是行走着,就要有预防和抵挡风吹雨淋的勇气和信心,也许会有一时的阴霾,有短暂的失落,但在漫漫人生路上,那些只不过都是一位调剂,谁不希望自己的生命厚重一些,丰富一些,充实一些?

要战胜潦倒落魄,要扫除灰色的颓唐,总要给精神和灵魂寻一个寄托。这个寄托是长久的,只要一有不如意,便会自然而然的去寻。倾诉,恳谈,交心……你在她的面前没有什么遮遮掩掩的,完全赤裸裸,像水晶一样剔透。

大山是稳重而深沉的,像一位仁者,胸怀广大,言寡而德厚。当你困于人生的歧途,没有勇气,丧失进取,浮气盈胸,头脑混沌的时候,若你是大自然的孩子,信仰了大自然的宗教,大自然会启发你,要像大山一样!把丰富的内涵和持久的坚韧装在心胸,不必在意山峰间的云雾缭绕,因为那些是浮动的,没有根基,终要消散,只有自身才是沉淀的智慧,凝结的坚毅。

听了这些,你还会浮躁吗?不单单这些,只要你做了大自然的孩子,花花草草,鸟鸟燕燕,风雨雷电,阴晴明晦,四时之变,春花秋月,江河湖海……无不给你生命的启迪,让你的生活如沐春风。

做大自然的孩子,就要把心交给她。那样,她也会把心交给你。信仰自然就是做自我的拯救。

八、寻找诗意的栖居

中学的时候,学校旁边有一条河。河面很宽,水流缓慢,宛如一条沉静的玉带。尤其是太阳落山的时候,晚霞弥漫,河水金波粼粼,美不胜收。偶尔,还可见三三两两的渔船,船头傲立着水鸟,水手荡着船桨,嘴里打着号子,时不时从水面飘来阵阵爽朗的笑声。

河两岸是密密的树林,也没有什么名贵的树种,不过是些垂柳、杨、槐罢了。但夏秋两季却也美的宜人。夏天,滦河饱涨,两岸一片葱茏,纵有再大的暑气,也是凉爽的很。清风徐来,小鸟鸣啭,生机盎然。秋天,水落石出,两岸落叶缤纷,萧索中别有意味。金风西来,水波微漾,林叶哗哗。

学校里的学生一有机会便到树林里来。他们喜欢这里的氛围,氤氲着诗意,更喜欢长时间的独处这里,到处都是自然的风景,不会迷乱,亦不会疲惫。岸边,就是同学们的诗意的栖居。放学后,同学们常常独自跑到这里,从书包中掏出期待已久的唐人绝句,伴着涓涓的河水脉脉的林风,美美的读起来。四周除了天籁,便再没有别的声响。

唐人的诗句怎么读都读不完,总有流泻不尽的意境。但在车马喧豗的市野,心灵怎能和诗的意境相融?在浮金躁银的世俗中,诗的美怎样才能显露?只有坐在林间,看眼前的水涨潮落,听耳畔的鸟喧蛩鸣,心才静得下来。

李白有一首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在课堂上读,总觉得没什么意趣,一个人不去做什么正经事,独对青山是什么意思?但在河畔林间再读时,感受迥然。诗人彼时彼刻怀着怎样的心情和感怀?山林间的鸟儿们都高高的远飞了,没留下一丝的迹痕,哪怕是一丝婉转的鸣叫。抬头只看见飘荡的白云,悠悠来,悠悠去,闲适的俯视着人间宇宙,唯只有一朵,纵怎样的闲适,也掩不住寂寥。诗人对于白云飞鸟,似乎有些麻木,也许是深深的落寞,孤寂,心中感慨万千,惆怅倍然,想从前往事,一场大梦。走着,喟叹着,抬头看见敬亭山巍然傲立,也许只有它才最懂人的心思,要不然为什么无论怎样的伤怀,它依然淡然于胸?诗人找到了自己的栖居之处,敬亭山,才是真正的知己,于是开始相看两不厌,开始沉醉,开始微笑……

其实,每个人每个时刻都在寻找着属于自己的诗意的栖居,因为只有它才可以收容我们漂泊的心灵。人或失意或惆怅或落魄,总要有归宿,有倾诉和释放的地方,这个地方是不寻常的,被称作我们的诗意的栖居。

后来到了南宋的时候,有个叫辛弃疾的词人,是志在恢复中原的爱国将领,长年不得志,自己的挽救神州陆沉的计策不被重视,终日怅然,后又被贬到江南,植篱种菊,事稼农桑。辛弃疾曾发出过这样痛心疾首的呼喊:把吴钩挂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但任是怎样的奔走呼告,终其一生,也没人领会。于是,他失望,开始纵情山水,终于在山水间找到知音: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大概只有山水自然才是我们的栖居。

苏东坡有阕定风波云: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故乡。诚然,此心安处就是所谓的诗意的栖居。

如果有一个地方,能让我们心安,能让我们抛却浮躁,那不是理想的栖居吗?何必刻意地去寻?一片生机盎然的花圃,一座巍巍葱茏的大山,一场密密匝匝的雪花,一本泛着墨香的书卷,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诗意的栖居,都可以容纳我们放逐的心灵和漂泊的意志。

诗意的栖居,须放得下繁华,耐得住寂寞。若是心恋浮华,不舍喧嚣,终不得心灵的安顿。就好比一个人,汲汲于富贵,切切于名禄,怎可能出离尘世而寻幽独?又好比一匹马,被拴上了枷锁车套,只有一味的卖力奔驰,哪有机会停下来思索自己的生命?

要有自己诗意的栖居,就不要受拘于外物。外物总是短暂而易腐朽的,而生命灵魂才是永恒。怎能让短暂的腐朽妨害对于永恒的生命的思索?

其实,拥有自己的栖居是幸福的,在那里我们可以把自己审视,把自己消融,与那静谧的空间,与那温馨的风景。那里有深沉的思虑,有清醒的自省,生命的滋润,也可得启迪!

九、可以寄托的心灵港湾

有的人认为隐士是没有家的,其实错了,真正的隐士最在乎家的感觉。小隐隐山林,大隐隐市集,层次不同,家的含义也就有所不同。小隐的家就是山林,自己乐居息影的地方,没有干扰,没有喧嚣,只有宁静相伴。大隐的家在集市,并不放弃世俗的生活。在世俗的氛围中仍然坚持自己的操守,最不容易。但无论小隐大隐,总没有不要家的道理。

家是栖息的港湾,可以遮风挡雨,可以放纵心神。时光飞逝,没有多少岁月经得起我们挥霍。我们一天天的流浪,在失去方向的道路上。虽然,眼光始终盯住前方,但我们依旧彷徨,因为不知道何处可以停止流浪,何处可以安顿疲惫的心灵。

人生不满百,可我们却让迷茫占据了青春。迷茫似乎是人生的主旋律,奏响着无奈与颓废的前面的是妈妈背儿子,后面的是儿子背妈妈。

前面的是妈妈背儿子,后面的是儿子背妈妈,这不就是人的一辈子吗?小时候,父母哺育我们,长大后,我们侍奉父母,生命在这样的位置的调换中延续,变得富有内涵。看着桥上的一幅“母子相负图”,让人心中甚感慰藉。人间只要亲情在,再大的困难也不叫困难,再多的冷漠也不冷不了人心。这幅图演绎着生命,把人的一生的岁月浓缩在短而窄的木桥上,真让我感动。

人生若舟,爱情若楫,亲情若水,家则是港湾。人生若舟,浮在水中,漂泊不定,正如流浪的风景,不知那里是归宿,亦不知那里是终程。爱情若楫,推波助澜,激荡涟漪,正是永恒的主题,只是暗藏险浪,只是终有疲顿。亲情若水,载舟千里,涵养楫桨,正如厚大的沃土,一味的奉献,一味的劳苦。家若港湾,融汇百川,休养舟楫,正如永久的呵护,没有丝毫的冷漠,没有丁点的疲倦。

岁月,匆匆流走;漫步,只是追忆;心灵的港湾,收容漂泊的灵魂,为流浪的人寻一个温暖的家。

十、时时自省完善自我

不知怎么回事,互联网的产生大大精简了工作的程序,可为什么我们还是整天的疲惫不堪?按理说,工作简捷了,我们完全有理由轻松啊,但结果却恰恰相反。我们浑浑噩噩,生活中没有一点支撑。

中世纪的时候,在欧洲的一些国家,谁要是有了过错,便跑到神甫那里去告罪,祈求神的宽容。在教堂,神甫藏在一个塔一样的木质屏风里,代表神聆听告罪人的忏悔。告罪人呢,按照某种信仰礼仪,跪在屏风的前面,把自己的罪过用懊悔的语言向神倾诉,求得宽宥。神甫会根据不同的情形,拯救不同的灵魂。告罪人得到了“神”的宽容,便会深深地感恩,开始一个新我。

解析这样告罪和忏悔,我们领悟,那是告罪人的一种解脱和自赎。也许,他只是把心底的话在无人的地方说与自己听,因为他并不知道屏风后面还有一位代表上帝而存在的神甫,但是,他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便可以卸去因罪过而产生的笼罩在心里的阴霾和包袱,重新做人。忏悔就是结束旧我,创造新我的过程。

因此,我们要给心灵寻找一个可以聆听、倾听和接受忏悔的栖居。这样的栖居收容流浪的心灵,给生命一个支撑。把心灵奉献给上帝,因为上帝是我们的监护人。我们全都是上帝的孩子,上帝包容一切,包括我们的罪过。他不会因无知和虚伪而责罚我们,因为他可以救赎我们。

基督教义里有一个精妙的譬喻,说人类是迷失的羔羊,而上帝是牧羊人。牧羊的人想导引迷失的羔羊,而羔羊却不能清醒,在堕落的路上渐行渐远。最后,教徒们都很迷惑,究竟是我们背弃了上帝,还是上帝抛弃了我们?羔羊们看见远处丰美的草地,把生养它们的圈舍放弃,做了没有归宿的飞絮。其实,那片草地是不存在的,仅仅是虚幻的映像,一个诱惑而已。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也许在不经意间,我们的行径已给我们的心灵留下了愧疚的痕迹,它不会轻易的宽恕我们,或许折磨我们一辈子,但为什么不向上帝祷告以求赎救呢?在寂静的夜里,独处的滋味浓的让人有些压抑。羔羊选择了上帝,把自己的愿望,祝福,甚至罪过,统统地告诉天父,求得庇佑和宽宥。当羔羊诉说玩了一切,静夜依然还是静夜,只是独处的味道消失了,身子变轻了,压抑的气息终于从憋闷的胸膛吁出来。羔羊的眼不再模糊不清了,而是寻了曾经流浪的步伐,踏上了归途。

自省是没有国界的,基督教义里的忏悔和救赎,就是儒家的自省。孔子有个学生,叫曾参,家境贫苦,砍柴种地为生。不过他很受孔夫子的赏识。孔子把中庸之道的精髓传授给了他。他在儒家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孟子不过是他的一个再传弟子。曾子为人内向,貌似迟钝,但忠厚老实,处事谨慎,尤其是他的孝心,有口皆碑。他曾言: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慎而无咎。他还认为贤士要以弘扬仁道为己任,不要怕牺牲。就是这样一个道德高尚,美玉无瑕的人,还要口口声声的谆告人们:吾日三省吾身。

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又没有这样那样的过失,怎样提高自己的修养,怎样丰润自己的心灵,全无所知,麻木,堕落,低迷,衰弱,都成了你的兄弟连,可悲可叹!我们要自省。每天都要有独处的时间,好好的研究自己。人是最复杂的,自己就更难加以剖析,如果真能做到解剖自己,把自己认识的清清楚楚的,可谓圣人矣!

我们作不了圣人,但可以更深的认识自己。希腊有个神庙,上面写着:人,认识你自己!可见从古至今,人类从没有放弃过对与自己的研究,只不过,世界上不存在两片相同的叶子,因人而异罢了。自省是自我的发觉也是自我的就赎,这和基督教的忏悔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一个面对自己,一个面对上帝。但殊途同归,一样的道理。

忏悔也好,自省也罢,总归是让自己的心灵有个寄托,不至于漂泊浪荡。每天留一点时间,或给自己或给上帝,便不会失落有所收获。时时自省,不仅让心灵得以寄托,还可以完善自己的人格操守,像隐士一样,人格操守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要是不注重人格的操守,隐居也便失去了任何意义。

【篇二】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板书设计

身份:隐士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①

传志趣: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

生活:住: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五穿:短褐穿结晏如也陶

柳吃:箪瓢屡空

先渊

生不戚戚于贫贱

自传黔娄之俦明

不汲汲于富贵以古贤自比②

无怀氏,葛天氏之民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源源流长的文学史中,有这样一位特立独行、与众不同的诗人、文学家,他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但是他不慕名利、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挂印辞官;他志趣高远,曾为我们描绘出一幅风光绮丽、和平安乐的古代世外桃源。他是谁呢——陶渊明(365—427)

今天我们学习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这“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这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后世于是也用“不为五斗米折腰”表示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名利奔走逢迎。

三.介绍完了作者,我们再来看一看本文的文体。

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字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本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作者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四.放录音,大家根据录音将文中不会读的字标出音节。

五.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辄(zhé)吝情(lìn)短褐(hè)箪(dān)瓢

屡(lǚ)空晏(yàn)黔(qián)汲汲(jí)

俦(chóu)衔觞(shāng)欤(yú)

六.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许:处所,地方。因:就。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

焉:语气助词。会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不求甚解: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性:本性。嗜:爱好。旧:老朋友。或:有时。

置:准备。招:邀请。造:往,到。辄:就。

尽:喝个尽兴。期:期望,希望。曾不:竟不。

吝情:舍不得。环堵:房屋四周。堵,墙壁。萧然:空寂。

短褐:粗布短衣。晏:平静,安逸。如:……的样子。

终:结束。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兹:此,指五柳先生。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俦:类。

衔觞:喝酒。觞,酒杯。以乐其志以:来。乐:使……快乐。

志:心意,志向。

3、一词多义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地方、处所)曾不吝情去留(离开)

杂然相许(赞同,)去日始出时去人远(距离)

全部互相(表示)赞成。愚公移山

高可二黍许(左右、上下)核舟记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距离)

高可二黍许”为:“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高

寻向所志(标志)其亲旧知其如此(他,代五柳先生)

以乐其志(志向)其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中的)

颇示己志(志趣)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语气词,表揣测、反问)

4.理解下列词语的古今含义:

因以为号焉(古以:把……作为,今义:认为)每有会意(古义:领会书中的意思,今义:相互明白,心灵相通)造饮辄醉(古义:到、往,今义:制造)

(四)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1.省略句:

①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应为“先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译: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家中贫穷不能经常有酒喝。

②因以为号焉。

应为“因以为号焉。”译:于是就把(五柳)作为号了。

2.倒装句: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应为“不知先生何许人也”,译: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

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于贫贱”“于富贵”介词结构后置,译:不为贫*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再读课文

刚才我们主要学习了《五柳先生传》的字词,现在,我们将重点探讨五柳先生形象及课文的语言特点等。

首先第一个问题

1、“五柳先生”之号是如何得来的?

[说明]“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就随便起了一个字号。“不知何许人”,而人们又不知他是什么地方人,姓甚名谁也不知道,因此便只称“五柳先生”。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这与当时讲究门第的世风背道而驰,表现了他不随世俗的品性。作者说不知他是谁,其实正暗示指作者本人。

2、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生活?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

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的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

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

三是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3、“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句话好像有些矛盾?喜欢读书,为什么又说读得不认真呢?

师:“不求甚解”的“甚”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过分。

师:这句话的意思是——

生:不过分注重细枝末节的东西。

师:那他注重是什么呢?

生:“每有会意”,注重的是文章的意旨。

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意思是说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刻意在字句上下功夫

这句话正好与前面那句“不慕荣利”相呼应。一般人看书的时候对文中的每一个字都字斟句酌,为什么阿,因为科举考试可能会考,所以他们有必要把在科举考试范围内的每一“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性嗜酒”的“嗜”是什么意思?

生:“嗜”就是爱好。

师:是爱好吗?有一个词是叫——

生:嗜好。

生:过分爱好才叫“嗜”。

师:据说,陶渊明由于生活所迫,不得不去谋官。他在当彭泽县令的时候,一到任,就下令部下把自己的属地全部种上糯米,知道为什么吗?对,糯米是用来酿酒。他说:只要有酒喝,我就心满意足了。可是他的妻子却不同意,两个人争执不下。最后,陶渊明采取了妥协的办法,把五十亩地种上了大米,而把剩下的全种上了糯米。可见,在他老人家那儿,喝酒可比吃饭重要的多呢。(众生笑)

那么我们又如何理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解释意思。亲友请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气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别人虚情客套。这说明了五柳先生木但嗜酒,而且不拘小节,性情豪爽,把世俗的繁文褥节置之脑后,是一位独立于世的高风亮节之人。

那五柳先生的生活情况又是怎样的?

箪瓢屡空。

这是五柳先生以颜回自况,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说明他安贫乐道。五柳先生亦当如此。陶渊明亦常“箪瓢屡空”,吃穿住没有一样不穷困潦倒,他却能处之泰然,安之若素,与古代圣人先贤的激励是分不开的。五柳先生以颜回自况,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说明他安贫乐道(安贫:安于贫困;道:原指儒家所信奉的道德,后引申为人生的理想、信念、准则。处境虽很贫困,仍乐于坚守信仰。形容人为了自己信仰或理想的实现,宁愿处于贫困恶劣的环境),这句话不仅写出陶渊明安于贫困,而且含蓄地说明作者以古贤颜回自况,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

解读最后一段

见教参P196

“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多用否定句。

思考:找出文中否定句,想想有什么作用?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正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篇三】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教学设计

《金岳霖先生》教学设计

《金岳霖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欣赏文章中富有趣味性的写人记事(重在细节)的特点。

2.品味本文平实而有韵味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难点:

1.欣赏文章中富有趣味性的写人记事。

2.品味平实而有韵味的语言。

教学方法:文本研习、自读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整体把握

金岳霖是著名的国学大师,作者对老师充满敬爱的感情,本文即是这种感情真诚流露的见证。但是作者写作本文,采取了一种轻松活泼、幽默滑稽的笔法,让世人看到一个极其富于个性的活生生的金岳霖。

作者笔下的金岳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章行将结束时有这样一句话:“谁也不会知道这位老先生是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可以视做对老年金岳霖的特点的概括,也可以视做对他的一生特点的概括。

在本文中,关于金岳霖的行事大约有:

1奇特的外貌。讲课时戴帽,帽檐压得很低;戴一副一白片一黑片的眼镜;穿一件其他教员很少穿的夹克。

2奇特的行为举止。患眼疾,微仰着头;走起路来深一脚浅一脚;在学生面前抓自己身上跳蚤;养一只大斗鸡,同一桌吃饭;搜罗大梨、大石榴,与小孩比赛。

3独特的教学风格。有时一上课就宣布穿红毛衣的女生回答问题,致使女生们紧张而兴奋;面对学生们提的各种问题,他都回答;开选修课,师生平等对话,上课时与王浩探讨问题,旁若无人。

4对专业理论的独特理解。学生觉得逻辑枯燥,但他觉得“很好玩”;沈从文给他出“小说和哲学”的讲题,他却得出结论说二者没有关系,可见他对专业理解的严格,又缺乏变通,不给学术沙龙东道主的面子。

5对友情独特的珍惜。对学生很爱护,林国达死了,他在课堂上表现出悲哀;林徽因死后,别人都忘记她了,可他还记得林的生日。

6对生活独特的热爱。喜欢与孩子相处,做孩子的游戏;老年时,坐在平板三轮上逛王府井大街,以示接触社会,观察生活。

总的说来,金岳霖具有特殊的性格、特殊的外貌、特殊的言行,他的性格较为复杂,在学术上聪明过人,但在现实生活中,不谙世故,头脑单纯;他待人真诚、坦荡,但学生觉得他很可笑。他一心只想学问之事,以致对社会人事的感受理解与众不同,于是从内心到外表都特立独行,没有想到要从众从俗,也正是这种孤独精神和单纯心理,才使他静心做学问,成就了他的学问品格。

另外,本文语言也很有特色。汪曾祺是当代著名作家,其散文别具一格,经历了一辈子的写作训练,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平实而有韵味。这种韵味有点像巴金的《小狗包弟》,自然而然,少造作。本文的语句都很短,描叙性和议论性的语言都很精粹,辞达而已,不事夸张,但都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本来面目,表达了作者的本意。这样的语言粗看不见精彩,须细味才见功力,如描写金岳霖对学生讲《红楼梦》里的哲学时有一插曲:“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领,捉出了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事件、情境本身就很有趣味性,作者只是照直说来,并没有过多的精雕细琢,但留有阅读品味的余地。又如描写金岳霖与朋友的交往:“君子之交淡如水,坐定之后,清茶一杯,闲话片刻而已。”这些语句中间没有可有可无的文字,也许老作家行文至此,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而具有感染力的简洁而畅达的文风已经凝聚在字里行间了。

二、问题探究

1作者为了使文章生动活泼,写人时用了什么笔法?

作者对金岳霖的描写是漫画式的。漫画笔法,可以是讽刺的,也可以是亲切热情的。本文表现为后一种,我们看到的似乎是一幅夸张了的人物漫画,其实并不是作者想有意地或人为地夸张,而是人物本身就具有夸张性的特点,作者只要照直写来就自然生动活泼了。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似乎只写直观印象,并不像平时见到的写名人的文章那样郑重其事,非写出人物的深刻性、崇高性不可;作者写的是活生生的人物,印象、感性、趣味的特点非常突出。

2文章在剪裁布局方面有什么特点?

为了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为了使表达生动活泼,本文在剪裁布局上似乎有一番认真思考。作者先写金岳霖的外貌,后写其行为;同时又先写课堂上的金岳霖,后写生活中的金岳霖。作者把最深的印象写在前面,把一般的印象写在后面;把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前面,把次重要的材料放在后面。文章还隐约按时间安排材料,由远及近地描写人物,先写西南联大时的金岳霖,后写解放后的金岳霖,体现一种历史的纵深与跨度。

3从文章中可以看到当时西南联大怎样的校风、学风?

(1)宽容个性。教师们充分地保留了各自的个性,金岳霖只是“很多有趣的教授”当中的一个,他外貌、言行奇特,无人干预。

(2)思想自由。闻一多可以在公开场合大骂蒋介石。

(3)学术气氛很浓。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尽管战事频仍,纷扰不断,但西南联大教学秩序井然,师生们致力于学问、学术,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后来许多联大毕业生学有成就,都应归功于联大的办学方针和校园学习风气。

4如何看待文中出现的“闲笔”?

文章在描写金岳霖的穿着之后,展开联想,写到了闻一多和朱自清的穿着,以及闻一多大骂蒋介石的情景;再往后,写金岳霖的得意门生王浩,展开联想,写到王浩“现在成了洋人”,与作者仍有来往。这两处描写,都是由“本事”言及“他事”,与金岳霖不甚相关,但又成为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按梁实秋的散文创作法则来说,这种“闲笔”是犯忌的,但汪曾祺写散文常有这种“闲笔”,并无人提出批评,倒是显示写作的个性,表现了老作家特有的文风。

5本文的当代阅读价值何在?

金岳霖是中国著名哲学家之一,学术界不少人都写文章称赞他的学术思想,肯定他在学术史上的地位,而汪曾祺则把生活形象、师表形象留给广大读者,留给历史,这本身就很有意义;再有,金岳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物,凭借老作家汪曾祺的写作才华,写出来自成一第一、二问是从写作方法上分析课文,这也是最基本的阅读检测,读过一

第一问见“整体把握”中“关于金岳霖的行事”的分析,第二问见这些分析之后的总结,要注意,学生回答时不要简单地照搬课文最后对金岳霖总结的那一句话,应该有自己的总结体会,“整体把握”已经试作分析了;第三问由学生自己说主观感受和评价,即使对同一处描写也可以说出不同的感受和评价。

二、你在本单元学了几

1找准人物的特点,尤其是主要特点;

2选取最能表现人物特点和文章主题的材料;

3恰当有序地安排材料,使文章成为有机的整体;

4综合运用多种写作方法;

5语言各具特色。

设题意图:本着整合、提炼、综述的原则,总结、分析整个单元全部课文的阅读成果,这也是一种整体感知、整体把握。可供选择的论题很多,这里只提供了五个选题。鼓励学生选取新的论题,另找思路,改换选题,翻新花样。五个选题分别从文章的写作方法方面作提示,把个性探究和群体合作限定在“语文”学习的范围。本单元课文都是散文名篇,是进行语文学习的好材料,五个选题都能在这些课文中得以落实。这样的练习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可能是头一次,所以要求不宜过高,答案不求深高、全面,只看重学习过程,获得一种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以后应该经常这样做。

参考答案略。

四、教学建议

一、欣赏文章中富有趣味性的写人记事

本文故事吸引人,一方面与人物本身的趣味性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作者的写作技巧有关。前者,作者善于选取有趣的材料,善于将材料有效地组织成一篇生动有趣的文章,其间叙事的先后、详略,描叙、议论,过渡、照应等,都自然而然,又妥帖恰当。应当注意,分析写作方法不要忘记文章主题,分析“事”不要忘记“人”。作者写作本文的初衷和归宿还是描写一个现代学术史上的富有个性的人物。

二、品味平实而有韵味的语言

品味本文的语言,需要有相当好的语感。学生也许难以品味到本文语言的精彩和作者的语言功力,可以慢慢体会,多读几遍,能体会到多少算多少。学生未必完全体会得到语言的简洁精粹,但语言的形象生动、精彩有趣可以认真体会,要说出个人品味的感想。

三、发掘文章的认识价值

虽然这不是学习本文的主要目标,但探究一下还是有意义的。可以让学生说一说,通过本文看到当时西南联大的教师、学生怎样的特点,联大怎样的校风、学风;还可以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说一说“我所知道的西南联大”,西南联大有哪些有名的教师和毕业生等。

【篇四】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教学设计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教案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教案

王小波

教学目标

1. 初识一位特立独行的自由思想者。

2. 领略以幽默笔触写作严肃题材的文章风格。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教学设计

3. 引发对于人生价值取向和自由选择的思考。

教学要点

1. 作者“文坛外高手”的特殊地位。

2. 文章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的思想意义。

3. 本文幽默诙谐之笔法与严肃主题的关系。

一、作者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1. 由边缘到热点

王小波生前鲜有知音,死后声名广播。他先后做过知青,民办教师,工人,工科大学生,美国大学“老”学生,文学硕士,电脑早期使用者,大学统计系助教,人民教师。1980年,与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结婚,并共同从事男性同性恋者的社会调查与研究。后开始其充满野心的小说创作。1995年,成名作《黄金时代》出版,识者寥寥,甚至一度被查禁,不准在国营书店摆卖,却在个体书摊上售出数万册,并且出版了台湾版和香港版,逐渐得到众多读者和评论家激赏。《人民日报》海外版称“这部小说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留学生中偶一露面,总会造成排队购买的局面”。他还创作了唯一一部电影剧本、同性恋情题材的《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并且成

为1997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入围作品,是国际电影节获得最佳编剧奖的中国第一人。他还是两次获得世界华语文学界的重要奖项“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唯一一位中国大陆作家。他在1997年4月11日英年早逝。其后两年间,他的作品几乎全部出版。随之评论、纪念文章书籍大量涌现,如《浪漫骑士》、《不再沉默──人文学者论王小波》、《王小波画传》等。网络上更是人声鼎沸,竟有自称为“王小波门下走狗”者,甚且成立了“王小波门下走狗网络联盟”──可见其“热”。一位严肃作家、思想者,被如此广泛地阅读、关注、讨论,委实罕见。

附: 王小波生平年表

1952年5月13日出生于北京。

1968—1970年云南农场知青。

1971—1972年山东牟平插队;后作民办教师。

1972—1973年北京牛街教学仪器厂工人。

1974—1978年北京西城区半导体厂工人。

1978—1982年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系学生。

1982—1984年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教师。

1984—1988年美国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88—1991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1991—1992年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讲师。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教学设计

1992—1997年自由撰稿人。

1997年4月11日逝世于北京

2. 王小波语摘

对一位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精英更为重要。

我认为低智、偏执、思想贫乏是最大的邪恶。当然我不想把这个标准推荐给别人,但我认为,聪明、达观、多知的人,比之别样的人更堪信任。

我认为,在人类的一切智能活动里,没有比做价值判断更简单的事了。假如你是只公兔子,就有做出价值判断的能力——大灰狼坏,母兔子好;然而兔子就不知道九九表。此种事实说明,一些缺乏其他能力的人,为什么特别热爱价值的领域。倘若对自己做价值判断,还要付出一些代价;对别人做价值判断,那就太简单、太舒服了。讲出这样粗暴的话来,我的确感到羞愧,但我并不感到抱歉。因为这种人士带给我们的痛苦实在太多了。

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死掉以后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心里就很高兴。

人在写作时,总是孤身一人。作品实际上是个人的独白,是一些发出的信。我觉得自己太缺少与人交流的机会——我相信,这是写严肃文学的人共同的体会。但是这个世界上除了有自己,还有别人;除了身边的人,还有整个人类。写作的意义,就在于与人交流。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在写。

我总以为,有过雨果的博爱,萧伯纳的智慧,罗曼罗兰又把什么是美说得那么清楚,人无论如何也不该再是愚昧的了。肉麻的东西无论如何也不应该被赞美了。人们没有一点深沉的智慧无论如何也不成了。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教学设计

看过但丁《神曲》的人就会知道,对人来说,刀山剑树火海油锅都不算严酷,最严酷的是寒冰地狱,把人冻在那里一动都不能动。假如一个社会的宗旨就是反对有趣,那它比寒冰地狱又有不如。 现在应该解释的是我为什么老是愣愣怔怔,这是因为我老觉得自己遇见的事不合情理,故而对它充满了怀疑。比方说,我上班时遇上了开会,想道:开这些屁会干什么?难道有人乐意开会?事实上谁也不想开会,但是非开不可。不知道你怎么想,反正我觉得不合情理,就发起愣来。但是哪天我去班上碰上没开会,又会发愣:怎么搞的,回回开会,今天却不开了。结果是为了开会的事要发两回愣。

二、文章概述:

所谓“特立独行”,即有与众不同的见解与品行,不肯随同流俗,而它却是只猪。从文章标题已经可见本文的幽默,但读完全文就会明白,作者绝不是用这幽默让读者发一笑就完了,他甚至不是让你发笑的,而是要让你觉得悲哀,悲哀之后沉思“特立独行”这个问题。 文章借猪写人,通过描写一头特立独行的猪的故事, 分析“对生活做种种设置”的谬误,探讨如何生活如何做人的道理。虽然作者的叙述语境是文革期间,但“无视对生活的设置”,做特立独行的人,依然是每个人应该思考的命题。

王小波张扬得最彻底的,是一个人作为个人的自由与完整,是灵魂的独立与桀骜。他渴望的世界是所有人都能成为自己的世界,是猪能够按照猪的方式生活的世界,是所有人最大限度地不被设置和统一安排的乌托邦。

三、课文线索:

猪:猪总是猪,它被安排的生活或者被阉了长膘,或者配种。——人不仅喜欢设置动物,还喜欢设置自己的生活。——一头特立独行的猪的精彩事迹。

人:文革期间人的生活比猪强不了多少,单调乏味。——人也好,动物也罢,都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一群自己被设置也喜欢设置别人的人的种种举动。

设置别人的生活,就是扼杀人的自由;而甘于被别人设置,则是自动放弃自由,因此作者怀念这头猪,意思是,人都要向它学习。

四、阅读提示: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教学设计

课文第一段除了开头与中间两句,全写猪。开头一句平起,引出下文。中间一句:“我不认为这有什么可抱怨的,因为我们当时的生活也不见得丰富了多少,除了八个样板戏,也没有什么消遣。”这句插得自然,往往不引人注意,而这句却是这一段甚至全文的文眼。因为文章要说的毕竟不是猪,而是人。这一句虽然轻描淡写,但作者对文革期间被设置得单调的生活的愤怒,已通过黑色幽默传达出来:人的生活居然与动物相差无几!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

【篇五】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教学设计

信息《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教学参考资料

7.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教学要求

一、了解王小波的思想与创作,体会其以幽默笔法表现严肃主题的写作风格。

二、理解“特立独行”的含义。

三、领会本文的主题思想,并理解本文幽默诙谐的笔法和严肃主题的关系。

四、理解幽默的语言风格和独特的说理艺术。

五、作者对人文主义理想的追求。

课文分析指导

一、整体把握

这篇杂文以作者文革时期下乡插队时的一个故事为叙述主体,故事主角“猪”是中国散文中非常罕见的表现对象,这个对象的选择其实也说明了作品本身具有一种特立独行的因素。在作者看来人和猪一样,也是只求自由的本性,“它们会自由自在地闲逛,饥则食渴则饮,春天来临时还要谈谈爱情”,无疑,猪所处的这种自然状态,正如人所追求的自由生活一样,是一种自然的要求和生活方式。但是这种自然的规则在人面前被打破了,人来了以后,给它们的生活做了一些安排,每一口猪的生活都有了主题:长肉。它们所有的生活细节都进入了模式化和程序化之中。

对于这种生活,除了接受,猪似乎没有别的出路。但是追求自由同样也是猪的本性,它总要通过各种方式长出了。在一般的印象中,猪应该是属于温顺的动物,然而即使这种没有抵抗性的动物,在外面的环境无比恶劣的时候,依然会有一种特立独行的异类,以自己的方式来证明,追求自由的精神永远不会泯灭。在作者笔下,这只猪因为摆脱了猪的普遍命运,具有自然,野性的特征,成为反抗压制、追求自由的象征。

杂文巧妙地通过两组对比来表现主题,第一组是猪和人的对比,大多数人和大多数猪一样,生活在处于被安排的境地中,对于这种安排他们处置泰然,这不仅是文革,也是任何时期都普遍存在的生活“常态”;但是在任何时候,也都存在对于这种“常态”生活的坚韧反抗,这只特立独行的猪就是以它的行为嘲笑并摆脱了人类的设置,对比之下,杂文中的我在猪被围剿时,却只能因为“不敢对抗领导”而处于“内心的矛盾”之中,显示了人的反抗意志多么无力。第二组对比在“生活种种设置”和“自由的生活和存在”之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指出了“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这个残酷的事实,在大多数的时候,它的能量远远超出了人对于自由追求,它无所不在,把人控制在一种生活和精神被奴役的状态,在这个张力场中,人要么参与设置别人的生活,要么对于生活被设置安之若素,剩下的唯一一种选择——反抗这种设置,回到个体的自由——是充满艰险的。在我们的生活中,前面两种选择实在太过平常,因为我们已经一敢于设置别人生活或者被别人设置,我们甚至已经忘记了去思考我们的这种存在是否合理,这也许是人的最大悲哀。

人处于不能自我把握的生活中而不自知,《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启发中,正是我们的这种迷失。

课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二节第一部分,写我插队时,动物们在人的设置下过着悲惨的生活,但它们都接受了这种生活,安之若素。

第三、四节是第二部分,写“猪兄”的特立独行之处,它有种种精彩的事迹,最后当农场的领导要对它“专政”时,它成功地逃了出去,获得了自由。

第五节是第三部分,写我一直很怀念“猪兄”。

二、猪、我和中国社会

关于“猪”的分析:

早被论定的猪的“本质”——

猪的命运早已被人设置好:公猪阉掉,长肉,傻吃,闷睡,任人宰割、供人啖食;母猪下仔。

特立独行的猪的特点

文章中的那只猪,不是一般的猪。它具有高度的拟人化特点。

那只特立独行的猪有以下的特点:

1.象山羊一样敏捷;

2.不安于命运,不向命运低头;

3.习惯于特立独行;

4.对知识青年好;

5.善于斗争,敢于斗争;

6.对邪恶的势力有着高度的警惕性;

7.岁月的磨难使猪的本性发生了改变,对人变得更加冷漠和不信任。

总之,它是不同于流俗、不囿于成规的“反潮流”者,潇洒,冷静,警惕。

文中的“我”:

文章中的“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勾勒出他的轮廓:

1.一个有良知的下乡知识青年;

2.同情这只猪;

3.不敢对抗领导;

4.对这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敢作敢为充满了钦佩和激赏,它可以说是30多年前动荡岁月里不少中国知识分子心态的写照。对那个社会有很多不满,但又往往敢怒而不敢言;

5.这只特立独行的猪,寄寓了不少作者的理想,它可以说是作者一个侧面的反映。 中国社会

从本文可以看出30多年前的中国社会有以下的特点:人们的文化生活单调;愚民政策的猖獗。

由于受政治的高压,一般群众比较麻木,对追求自由的人们不理解。当时的不少当政者对老百姓采取专制管理,蔑视人们对正当自由的追求。当时的中国社会比较教条古板。人的尊严、人的自由得不到保障人性的堕落,人性丑恶面的展露。人与人之间的疏离。

三、时代背景与文本主题

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城市就业压力的增大,国家开始鼓励部分城镇知识青年支援农村和边疆建设,共青团中央先后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十多个省市组织了青年自愿垦荒队,到1957年底,城市上山下乡青年已近8万人。

60年代中期,中国再度组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国各地的学校和工厂陷入瘫痪,到1968年,全国积压的待分配就业的初、高中学生已达一千多万。据统计,从1968年到1978年的十年间,中国参加上山下乡运动的知识青年达1623万人,由于大多数知青都只有初、高中文化,“上山下乡”运动使他们丧失了继续深造的机会,也给中国带来人才短缺的局面。从1977年开始,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才有机会参加高等学校的招生考试,中国的高校由此出现了一批特殊的大龄学生群体。1979年后,大批的知识青年也陆陆续续返回城市,历时20余年的上山下乡运动逐步结束。《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就是这个时代的一面镜子。

文本主题:

被他人安排或设置的生活,是不幸的,——那意味着自由被扼杀;

而人们往往对这样的生活安之若素;

于此应有省悟——敢于无视别人对你生活的设置。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教学设计

那只特立独行的猪其实它的生活是最自我,最本质的生活状态,就因为其他的猪都被人安排了生活,而且并接受了这种生活,从而把这只原本拥有最真实,最本质的生活方式的猪显得是那麽与众不同,那麽的与周围格格不入!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教学设计

虽然全文都是围绕着那只特立独行 的猪来写,其实真正的伏笔是写我们人的生活。 总的来说,人的安排使猪痛苦不堪。但它们还是接受了:“猪总是猪啊。”这难道不是我们这些所谓的常人的生活写照吗?我们按照所谓的生活准则来生活,而其中有些在我们的意识中并不认为它是合理的,但是我们总是迫于某种外力从而服从,也就从我们内心中认从了!

主题的意义——一种人生境况的揭示

1.从人生根本、从人生观本质处产生的思考

文章以猪的境遇为例,揭示出社会中被设置好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及心理:有一种力量,时时在企图左右我们的生活,为我们设计生活、安排命运、准备前途、决定去取;而我们却于此浑然不觉,安然处之,或想反抗又无力反抗。

王小波隆重推出的特立独行的猪的鸣叫,惊醒了我们,它的潇洒,它的冷静,它的警惕,比照出我们的浑浑噩噩、畏畏缩缩,却惘然无知。这反映了王小波写作的态度的某一方面,即对人民大众的关怀,这种关怀是在思想层面上的,他希望人们有智慧,能独立思考,反对别人的设置和灌输。

2.将个人与社会、人类命运大势结合起来的思考

从本文,可以看出30多年前中国社会的某些特点:文化生活单调;愚民政策猖獗;由于受政治的高压,一般群众比较麻木,对追求自由的人们不理解;当时的不少当政者对老百姓采取专制管理,蔑视人们对正当自由的追求;当时的中国社会比较教条古板;人的尊严、人的自由得不到保障;人性堕落,人性丑恶面展露,人与人之间的疏离。

作者对特立独行的猪的态度可以说是30多年前动荡岁月里不少中国知识分子心态的写照:对那个社会有很多不满,但又往往敢怒而不敢言;对特立独行的行为持钦佩和激赏态度,但只能压在心底而不敢付诸行动。

这只特立独行的猪,寄寓了不少作者的理想,它可以说是作者一个侧面的反映。

四、写作特点

主要写作特点(叙事特点):

真实的叙事姿态与虚假的叙事内容结合(内容是“荒诞主义”的,姿态是“现实主义”的)——继承了中国古典叙事学的精髓。

幽默的“胡扯”后面潜藏着深刻、严肃的主题。乍一读,让人以为是滑稽故事,不由你不觉得好笑,乃至忍俊不禁,但读下去,再读下去,读之再三,却品味出其中的别具匠心,体会出其中饱蕴着的一腔辛酸,甚至满腹悲愤。

荒谬(所谓“胡扯”)无关紧要,因为本文要体现的是作者的人生态度,故事情节内容等等不过是表象,其所承载的内涵才是最重要的。

如此写作的深层原因:

经历了文革专制磨难后的中国知识分子,在八十年代特殊的思想文化背景下对自由精神的一种曲折表达。

其它写作特点

多数篇幅谈猪,临末曲终奏雅,揭出主题;说猪事,实讲人世——以鲜活平庸生活琐事作譬,引出严肃的论题;结合个人经验,又超越个人经验(结合个人经验——从“我”经历的一只猪的遭遇和性情谈起;超越个人经验——体现了理性的力量);

善于从人们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之处刺上一刀,尖锐犀利;

有深度,别具慧心——思想随笔的生命;

“随”笔,任意而谈,无所顾忌,放言高论,滑稽突梯——引人入胜之因;

幽默而严肃,活泼而平实,犀利深刻而具温情与善意。

评论家林贤治的总结——能够把道义感和幽默感结合起来,锻炼出一种风格,不特五十年,就算新文学运动以来的近百年间,也没有几个人。鲁迅是惟一的,王小波虽然尚未达到鲁迅的博大与深刻,但他在一个独断的意识形态下创造出来的“假正经”文风,自成格局,也可以说是惟一的,难以替代的。

何谓“假正经”文风?用王小波讲过的一个小故事可解释之。话说在北方某城市,他曾见到一个耍猴人,锣鼓一响,这个耍猴的人便开始训话:为了繁荣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现在给大家耍一场猴。他听了反感至极,可又不能走开,因为走开就意味着“破坏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因而进退两难地等了两个小时。我们大可不必去认真考究王小波当时是否真的等了两个小时,因为这不过是他“假正经”文风的一个惯用“伎俩”而已。本文中猪的“事迹”亦当如是观。

读王小波的杂文,我们还会发现,无论是针砭时弊,还是评说传统,王小波往往能以一种开放的眼光和心态,超越自身的历史文化背景,反观和审视我们的现实、历史与文化。

王小波杂文的“黑色幽默”也让读者印象深刻。如本文中的“我们的政策准许它当个花花公子”等,行文也是王小波特有的一种调侃的语气语调。

网络评论——王小波作品在语言上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不够精练,很多智慧的火花都被冗长的叙述给压制了,而且他经常把数学和逻辑分析引入作品,显得理性化有余,激情不足,王小波暴露的思想缺陷也就愈发明显,他有很多笔墨是托物言志、含沙射影的。例如《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看完之后的确让人会心一笑,但讲述的道理也不见得有多深刻,无非是张扬个性和强调做人的乐趣等老一套。

五、语言艺术

真事叙述与虚假叙述交织,用真实的姿态叙述虚假的故事,“祝你永远快乐”“祝你永远年轻”,内容是怪异的,姿态是真诚的。作者讲述的内容是荒诞的,但讲述故事的姿态是现实主义的。

重点难点分析

本单元是经典文本阅读,结合单元教学要求,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掌握本文虚实结合表达方式的写作方法。课文的难点是虚实结合的两条线索。

猪:猪总是猪,它被安排的生活或者被阉了长膘,或者配种。——人不仅喜欢设置动物,还喜欢设置自己的生活。——一头特立独行的猪的精彩事迹。

人:文革期间人的生活比猪强不了多少,单调乏味。——人也好,动物也罢,都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一群自己被设置也喜欢设置别人的人的种种举动。

设置别人的生活,就是扼杀人的自由;而甘于被别人设置,则是自动放弃自由,因此作者怀念这头猪,意思是,人都要向它学习。

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以理清这两条线索为突破口来掌握文章的中心内容。学生掌握了虚实两条线索交叉结合的叙事结构,也就深化了对文本主题的认识,从而也基本掌握了本文最主要的写作技巧。

教学建议

一、“文化大革命”和“上山下乡”是植根于上个世纪50、60年代的,在当代社会已经消失了。学生阅读时可能不太容易理解那个时代的苦难生活,更难于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查阅与写作背景相关的资料,以利于对课文的理解、把握。

二、本文篇幅适中,表达方式多样,学生抓住课文线索略有难度,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抓住文字表面的“虚”和文字背后的“实”两个方面,分别归纳相关内容。

三、教学时,可以抓住以下要点:(1)猪、我和中国社会;(2)时代背景与文本主题;(3)写作特点和语言艺术。

四、课文虽然反映的是上世纪的事情,和我们的时代有些隔膜,但文章中表现出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的尊重,这些情感却是永恒的。从这个角度讲,文章仍然有它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五、学生可运用“三步精读法”学习课文,学会有步骤、有重点地阅读,养成仔细阅读,认真分析的好习惯。第一步:初读课文。看内容,圈圈点点,然后想想每段写了什么。第二步:精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掌握中心内容。第三步:研读课文。看看作者为了表达特定内容,是怎样选择材料谋篇布局的,写作上有什么技巧。

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理解

意在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要结合猪本身的特点和文中对它的拟人化后的特点来回答。

1.文章中的那只猪具有高度的拟人化特点。它具有以下特点:①象山羊一样敏捷;②不安于命运,不向命运低头;③习惯于特立独行;④对知识青年好;⑤善于斗争,敢于斗争;⑥对邪恶的势力有着高度的警惕性;⑦磨难使猪的本性变得对人更加冷漠和不信任。

2.王小波赞扬特立独行的“猪兄”,其实就是批评那些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一个甘于受欺压的人,甘于受别人设置的人,是没有可能获得自由的,不可能成为特立独行的人的。

这一点上,王小波同鲁迅一样,都批判国民劣根性,批判中国人的奴性。希望中国人都能获得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3.文章写了作者当知青时一只猪特立独行的故事。

当时,所有猪的生活都被人们规划好,它们的生活主题就是吃饭、长肉,被送进屠宰场。这种安排使猪们痛苦不堪,但它们还是接受了,“猪总是猪啊”。

但是,有一只猪与众不同,它又黑又瘦,两眼炯炯有光,它总是到处游逛,根本就不在圈里呆着,喜欢跳上房顶晒太阳,或者模仿各种声音。后来,学会了汽笛叫,这个本领给它带来了麻烦。领导们拿着火枪要打死它,它勇敢沉着地逃了出去,跑进了甘蔗地里,长出了獠牙。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教学设计

文章表面上是写猪,实际是写人。我们应该可把这个文章看作一篇寓言。它表达的寓意非常严肃深刻。

它是借猪写人,通过描写一头特立独行的猪的故事,分析“对生活做种种设置”的谬误,探讨如何生活、如何做人的道理。虽然作者的叙事语境是文革时期,但“无视对生活的设置”,做特立独行的人,依然是每个人应该思考的命题。

文章中猪的形象是现实中人类的化身。

两类猪的形象: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猪;敢于长奔,冲出重围,长着獠牙的猪。 生活中的两类人: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渴望自由、敢于追求独立、自由的特立独行的人。

【篇六】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教学设计

读《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有感

可贵的猪精神

——读《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有感

这只特立独行的猪让人敬佩,无论是设计他人生活的人还是对别人的设计安之若素的人,在这只猪面前都无地自容。

这只猪无视规矩,做真实的自己。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还认识我们自己吗,还会倾听我们自己心灵深处声音吗?我们被一张张无形的网罩得身心疲惫,就像蜘蛛网上一只很小很小的飞虫,为了生,为了活,不停的在挣扎。对于这张网而言,我们是那样的渺小,那样的无力。挣扎显得那样的徒劳。所以我们只能接受,按照设计走完我们的人生。真羡慕那只特立独行的猪。它无视人类给他设计的使命,无视同伴对他的看法。每天它跳出猪栏,到处游荡,有时还跳上房顶晒太阳,多潇洒,多个性。它活得太真实了,它知道自己做什么,想要什么。而我们顾虑太多,逐渐忘记了什么叫坚持。

这只猪勇敢无畏,做独立的自己。无论多少人想要捉住它,想要除掉它。他都无所畏惧,不做半步退让。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没有因为压力、强权而改变丝毫。我敬佩它,它能做独立的自己。而自称是猪生活的设计者、主宰者的我们在它面前是那样的愚蠢,那样的悲哀。可贵的猪精神,真是让我们汗颜。

这只特立独行的猪是爬行的,但精神是站立的。而我们是站立的,但精神是爬行的。

读 书 心 得

高一语文组:姜俊涛

【篇七】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教学设计

教学进度表(大学语文)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教学进度表

课程名称: 《大学语文》 任课教师: 朱雯雯 于美娟 学院 语言文化 授课学生: 视觉传达设计 专业 14 年级 1、2、3、4、5 班 专业年级班 专业年级班

专业年级班

专业年级班

教 材: 《大学语文》 上海大学出版社2011年 主编 李留记、陈再阳 周学时数 2 上课周数 18 其中讲课周数 14 课内外时数比 2:1 考试或考查 考试

不填写),并将电子稿发给任课学院的教学秘书存入计算机的“教学进度表”文件夹。

2.课程结束后的一周内,将表中“执行情况”一栏和“教学情况及本课程教学小结”一栏再填写完整后打印,并在“任课教师签字”处手工签名,然后交任课学院教学秘书留存(同时交电子稿)。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教学设计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