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登高》教案设计 杜甫《登高》优秀教案

写作指导 zuowen 4浏览

【 – 写作指导】

【篇一】《登高》教案设计

《登高》教案

杜甫《登高》教案

封丘一中 袁文章

教学目标:

1、了解登高诗的分类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掌握诗歌的吟诵方法。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

2、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情感的复杂性,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

学情分析 能够感情充沛地朗诵诗歌是学生学习古诗的前提和必须步骤,但是现在的学生普遍不会诵读或者诵读不好古诗。因而,本课的教学,教师必须保证学生的诵读时间,指导诵读方法,切实通过诵读加深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感悟,激起情感的共鸣。 本诗内容并不难理解,学生经过初中三年和高中一年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杜诗的风格特点,教师要在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赏析诗歌情感的表达,避免枯燥和呆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诵读曹操的《观沧海》,引出“登高诗” 师:古人“登高必赋”,登高赋诗是代代相传的一种文化现象。登高过程的艰难、登上高处的旷茫和寂寥往往更能使诗人产生对人生、对自然、对宇宙的怀想,也就容易产生诗情。细细揣摩此类诗的内容(投影),或登高望远,抒怀励志;或登高望远,思亲怀乡;或登高望远,伤时悲己。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一位忧国忧民的老人,共同来欣赏一千两百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著名诗篇——《登高》(投影课题)

二、了解写作背景(投影)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三、整体感知,品读诗歌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学习一首古诗,首先就是要进行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品读诗歌。

1、听读。学生听配乐诗朗诵,感受诗歌意境。

2、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轻重、感情。

3、学生齐读。(要求声情并茂,约一分钟)

4、请两位学生起身诵读,其他同学对其朗读作一点评。

(一位学生朗读,几位同学点评,教师补充做朗读指导)

四、赏析诗歌的感情

1、诗歌往往有诗眼。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 。方才我们读了《登高》,谁来说一下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

明确:悲。

2、结合意象品味情感 鉴赏诗歌离不开关注意象。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①这一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用什么词描写的?

明确: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②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明确: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因为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此时杜甫正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③首联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和意境?

情感 :孤独无依,漂泊痛苦

意境 :凄凉,旷远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①、颔联写了几种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明确:只有两种,落木、长江。

②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无边落木——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生命短暂。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③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看看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④作者把自己的情感融注在什么样的意境中

情感:仰望着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忧国伤时的感怆

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明确:风、天、猿、渚、沙、鸟。 3、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体味情感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①诗歌中最传神、最生动形象、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往往体现了作者炼字的功夫,也往往最能表现诗中蕴含的情感。请从颈联中找出这些词语,试分析其好在哪里。

明确:万、常、多、独

作用:“万”写出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常”写出了流浪他乡时间之久。 “多”写出了疾病缠身,当时杜甫身患肺结核、疟疾和风湿病等多种疾病,“右臂偏枯耳半聋”一只手已经无法动弹了。

“独”感叹独自登台,无亲无友,孤苦伶仃。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如果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已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灾多难而怅恨沉痛。

4、诵读尾联探究情感的复杂性

①问: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明确:既是国家的,也是个人的。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心系庙堂与苍生,却又为国破家亡而忧愤无奈。 从联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相当于“很”,“恨”是动词,相当于“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地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5、归纳总结《登高》教案设计

整首诗以“悲”字为核心,是贯穿全诗的主线。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有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读这首诗,我们不只瞻仰到了一位悲苦交织、穷困却不潦倒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形象,更读懂了他那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

五、迁移写作

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一座无与伦比的现实主义丰碑,仰之弥高。老师在备课之余,借《登高》这首诗的韵脚,也写了一首律诗,来表达对诗人的悲悯和敬佩之情,现在老师把它献给大家 。

藉古诗《登高》韵遥寄诗圣 袁文章 仕途颠簸究可哀, 长安回望意低回。

开元盛世落日下, 范阳胡尘卷云来。

举目疮痍曾为客, 留心社稷还临台。

既知飞霜凝双鬓, 一样对月啜空杯。

请同学们以“杜甫,我想对你说”写一段话。要求:观点鲜明,情感真挚,内容充实,富有文采。不少于300字。

附:板书设计

情感

首联 哀婉孤独 颔联 沉郁悲壮

颈联 愁苦沉痛

尾联 忧愤无奈

【篇二】《登高》教案设计

《登高》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赏析诗歌的方法更加透彻地品味诗人的写作目的。

(2)学会运用缘景明情的赏析诗歌的方法,由找意象入手,把握诗歌营造的意境,进而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致。

(3)借助诵读,在讨论赏析中品味诗人丰富复杂的情感,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4)能够在品读完诗歌之后,写一篇品读感悟,进行总结交流,进而加深对诗人及诗文内容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板书回顾诗歌鉴赏的方法,让学生找到鉴赏古诗的钥匙。

(2)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诗歌 ,品味诗境。

(3)能够通过多媒体展示的诗中情景,表达自己对杜甫诗歌的体验和感受,形成自己的见解。

(4)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通过讨论、评点等方法把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形成鉴赏文字,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培养爱国情怀。

(2)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汲取古代文化深厚的养料,提升审美能力,涵养情趣。

【教学重点】

1.掌握从意象、意境入手进而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

2.结合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理解诗人沉郁苦痛的情感。

【教学难点】领会诗人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国家、社会之秋的深沉的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分析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温故知新

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几个问题:

诗人写诗的目的是什么?诗言志。

读者读诗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明志。

如何才能品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上节课我们在上《秋兴八首》时已经学习了鉴赏诗歌的两种方法?知人论世,由景入情。

如何赏析景色?找意象、明意境,从而由景入情,深入品味诗歌的思想情感。

二.学以致用

今天,我们要用同样的方法来品读杜甫的另外一首诗《登高》。

(一) 知人论世

首先,我们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先对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做一个了解。请同学们回顾上《秋兴八首》时,我们了解到的诗人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少年满怀“兼济天下”的壮志,中年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晚年遇战乱过着四处漂泊无依的羁旅生活。

正是因为杜甫的生平遭遇,特别是晚年漂泊困顿的悲惨境况,才有了他沉重的哀愁。

(二) 熟悉诗文

一读诗歌,请同学们自行阅读,疏通字音。

二读诗歌,播放配乐朗诵,请同学们默读诗歌,初步品味诗歌的情感基调。

三读诗歌,请同学们带着感情诵读诗文。

(三) 品读诗文

1.通过朗诵,同学们不难发现这首诗在内容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

这和《秋兴八首》一样,是一篇很典型的触景生情,借景抒情之作。就让我们运用由景入情的鉴赏方法,从诗人所描写的景色起步,走进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2.如何赏析景色描写?

找意象——明意境

3.请同学们再次齐读写景部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动笔回答以下问题:(教师巡回指导约5分钟) ① 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

② 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赏析讨论明确:意象:急风、高天、哀啸的猿、清渚、白沙、飞回的鸟、无边萧萧下的落木、不尽滚滚而来的长江。

意境——凄清、冷寂、悲凉却又高远、雄浑、壮阔。

4.思考:如何理解这种既凄清、冷寂、悲凉却又高远、雄浑壮阔的意境,两者是否矛盾?

让学生发挥想象,看图,感受,此时此刻广阔的天地中,一位老迈、体弱多病、满头白发的老者,拄着拐杖,孤身一人站在山顶,顶着呼啸而过的凛冽的寒风。让我们感受到什么?——悲凉。这幅画面是如何让我们感受到悲凉的?

小结:运用到反衬的手法,天地越宽阔,就显得诗人越渺小,从而让我们感受到悲凉。两者非但不矛盾,而这正是由景入情的体现,越是广阔之景,越是让人觉得渺小,借助宏大的空间凸显渺小的个体,从而引发悲伤的情绪,以阔景衬哀情。

《登高》教案设计

总结:写景部分诗人借哀景衬托哀情,借阔景反衬哀情,这正是由景入情的鉴赏手法。

5.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来齐读一下写景部分。

6:通过找意象、明意境,目的何在?

明确:悟情感。

面对此景此情,真是叫人情何以堪,让我们看了都会对杜甫心生悲悯之情,更何况是身临其境的杜甫呢?面对此情此情,他的心中又会引发何种感悟呢?

7.由景入情,接下就请同学们齐读下抒情片段,让我们来看看此时的让我们如此心生悲悯之心的杜甫所感受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明确:感伤。

8.具体感伤什么?

总结:1、长久漂泊异乡——万里、常作客

2、年老多病——百年多病、繁霜鬓

3、孤独无依——独

4、万物凋零之秋——悲秋

5、生活困窘——艰难、潦倒

9.思考:“艰难”“潦倒”是不是仅仅指诗人自己生活的艰难与潦倒?

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明确:不仅指自己,还指国家命运的艰难、百姓生活的潦倒。

我们不难发现杜甫所具有的那种心系天下的广博的胸襟与志士情怀,他把自己的人生悲苦与国家的悲苦、天下的悲苦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

10.探讨:这种对天下苍生的大忧、大悲只是一时的冲动?只是短暂的瞬间吗?他的这种愁苦到达了一种什么样的程度呢?如何解读“潦倒新停浊酒杯”?

思考:①诗人为什么要喝酒?——借酒消愁。

②诗人为什么要停止喝酒?——危及生命(肺病)

③猜想:诗人是否停止喝酒?如何解读?哪种表达效果好?

不得已停止喝酒——如此愁苦,本想戒酒消愁的,无奈却因为年迈多病不得不戒酒,当然也可能因为穷困万分以致无法喝酒,心中万千愁绪无法排解,这就更令人愁苦不堪,而诗歌至此就戛然而止了,诗人似乎还有千言万语,万语千言要向世人诉说,但却又不说了。人在忧愁苦闷的时候,如果能够向人尽情诉说,或许可以排解一些苦闷,而诗人却不说了。不是不想说,也不是不能说,而是心中的愁苦太多太重,说也说不完,诉也诉不尽,所以索性不再说下去了。这就为读者的进一步体会,进一步感受留下了无限广阔的空间。

没有停止喝酒——必须停酒,但是无法做到,因为悲愤实在是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只能通过喝酒来略微地舒缓他的忧愤,这就意味着杜甫,在自己的生命与国家、人民的大义面前,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国家、人民。由此可见他对天下苍生的忧愁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一种深沉的、沉重的情感。在自己身处逆境之时,仍然能够有心系天下的气度 ,这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到的,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这是何等的豪情、这是何等的伟大。

总结:杜甫具体在悲叹什么?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国家社会之秋。由悲自然——悲自身——悲天下苍生。

当我们还在感伤杜甫的可怜,对他投以怜悯的目光之时,他却如此的豁达与超脱,超越了自身的苦难,心系着天下苍生的苦难,这是何等的伟大的情怀。

小结:没有停止喝酒更能够反应诗人忧愁之深重、沉重。

11.品读完之后写感悟:此时此刻,当我们品读完这首诗歌之后,再回过头来看看刚才让我们对杜甫心生怜悯之情的那幅图,我们又有了怎样一番新的感悟?请同学们写一写,谈一谈。

教师心得:此时此刻,当我再来看这幅画时,当天高地阔中,再次出现一位满头白发、年老多病、拄着拐杖的老者,独自对抗着咧咧寒风时,我对他突然之间少了一份怜悯,而多了一份敬佩。他看起来似乎不再那么弱小、渺小,而是那么的强大与坚毅,独自在朗朗乾坤之中屹立不倒,只为他有着一颗敢为天下而死的博大的情怀,这是这样的一种豁达、这是怎样的一种伟大。

三、巩固训练

《秋兴八首》《登高》都是由景入情的杰作,前者首联颔联写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颈联和尾联由景生情,抒发感慨,做到了情景的有机融合。后者首联颔联写秋日登高所见之景,苍凉阔大,颈联尾联写登高感触之情,沉郁悲壮,也做到了情景交融。

我们再来看一首杜甫的诗歌,用本节课你掌握的由景入情的方法来解读鉴赏。

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安史之乱第二年,长安沦陷。杜甫赶赴灵武见唐肃宗,路上被安史叛军俘虏,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这正是本诗沉郁悲壮、动慨千古的内在原因。

思考:请找出这首诗中前两联描写的意象,分析其营造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何种情感。

被攻破的国家、草木丛生荒破的城池、悲怆溅泪的鲜花,离别惊心的孤鸟,营造了一种国破城荒的萧索悲凉意境。表达出诗人亡国之悲,离别之恨,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

四.布置作业:

继续背诵《杜甫诗三首》,完成课后练习。

【篇三】《登高》教案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背诵三首诗歌,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3.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愤激之情。

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5.了解杜甫“致君尧舜上”的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

古人赞颂杜甫的一首诗歌说“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歌——杜甫的《登高》。

文本解读

知识积累

(1)认读字音:

渚(zhǔ) 鬓(bìn) 潦(liáo)倒

(2)理解词义:

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树木落叶) 万里(指远离故乡)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潦倒(这里指衰老多病,失意)

【篇四】《登高》教案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

杜甫

一、 教材分析:

《登高》是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中的最后一首。这首诗是杜甫在夔州期间的杰作,写于大历二年(767)的秋天。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爽约。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创此佳作。

学习本诗,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的解读,主义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对格律诗的诵读兴趣和能力远远高于其它诗篇。

2、高中学生在思想上渐渐送优质走向成熟,但在表达上却往往相反,由开放转向了封闭。二十个阅读与鉴赏恰恰需要的就是学生敢于开口去诵读。在这一点上,诗歌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现了矛盾。

3、在上学期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了现代诗歌,对意象有了一定的认知,用过意象连接学生的已知和未知,用诗歌丰富的想象世界与情感世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本诗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其诗风。

2、掌握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学会通过意象,把握诗歌的情感。

4、知人论世,学会通过了解作者生平际遇和所处时代背景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

5、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鉴赏诗歌,把握诗人的情感,掌握其中运用的表现手法。

2、难点:知人论世,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主题。

五、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引导法等。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准备:学生预习、PPT

八、教学过程:

1、导入: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人们喜欢到野外去踏青,去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而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人们登高望远,饮酒作赋。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诗圣”杜甫的一首关于“登高”的诗——《登高》。

2、温故而知新——杜甫其人

师:在之前学习另外两首诗的时候,我们详细地介绍了杜甫的人生经历,请大家打开笔记,让我们一起温故知新,回顾杜甫其人。 PPT展示:

京兆杜氏(北方的大士族),祖辈多有名仕。 (家庭环境优越)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年少多才)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雄心壮志) 青年时期漫游郇瑕、吴越、齐赵等地。(见多识广,深知百姓疾苦) 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着贫穷的生活。 (怀才不遇,仕途不顺) 亲历战乱,晚年漂泊西南,病死他乡。 (老病孤愁,命途多舛)

3、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杜甫56岁之时。这时的诗人正处在老病孤愁的境地之中。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爽约。于是,诗人独自登高,面对登高所见之秋景,回想自己坎坷的一生,诗人顿时感慨万千,写下这首千古名诗。

4、初探主题

师:了解诗人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此时的诗人会有什么样的感慨呢?

生:孤独、凄凉、怀才不遇、忧国忧民、思乡心切,等等

师:让我们来检验一下大家的设想对不对,请大家分组讨论,结合科下注时理解诗意。(生分组讨论完成,师引导、指导)

5、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师:理解了诗意,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本事的艺术魅力。

1、 请找出前四句中出现的意象:风、田、猿、渚、沙、鸟、落

木、长江

2、 这八个意象,诗人都用了一个词来加以形容,请找出来:急风、

高天、哀猿、清渚、白沙、无边落木、不尽长江

师:短短的28个字,诗人却向我们展示了8个特征明显的意象,这说明本市具有什么样的语言特点?(凝炼、准确、生动形象)

6、写景分析:PPT展示

急风——大风、秋风,高天——高远、广阔,哀猿——悲伤、凄凉,清渚、白沙——凄清荒凉、冷色调,回鸟——孤独、漂泊,无边落木——萧瑟、落寞,不尽长江——无尽、流逝

总结:仰观俯视、近景远景、形声色态、面面俱到,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凄清萧瑟的秋景图,这是本诗的自然景物之悲。

7、分析诗歌情感主题:

师:诗人所描述的悲凉秋景与他所要抒发的情感又有何种关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是诗人的人生际遇之悲。

悲景起笔,悲情落笔,典型的借景抒情的抒情方式。

诗人借登高所见萧瑟悲凉的秋景,抒发了自己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悲伤之情。

深入体会:(多媒体设备播放二胡曲——《病中吟》,图片资料,师配乐朗诵如下内容

)

秋叶已经萧萧索索的落下,而杜甫此时就像这残败的落叶般独自立在秋风中任秋风吹拂。他的身影在凌厉的风中显得孤寂又凄凉。出不散的,是他满头凝住的愁绪。天地间,佝偻的老者躅行,山林中传来一声声悲伤地猿啸。单薄的衣衫下,是副残败的身体,老人登上顶峰,矍铄的目光望向天际,望向茫茫众生。无尽的长江呼号着,奔腾而来,无视一切阻碍,携卷一切不满。远处的小洲依然平静如斯,清澈而无一丝撼动。他或许可像这小洲一样,可以做到水清沙白, 清高远俗,归隐山脉。但是血雨腥风,国不将国,他做不到熟视无睹,天下尚有万兆之民,当烽烟四起,他们便要饱受战乱之苦,他做不到闲云野鹤,游离于红尘之外!叹息间,飞鸟在山边掠过,盘旋飞舞萦绕在不远处,叫声凄厉悠长像是思家的忧伤,像是别离的孤苦。不禁忆起当日一同登高赋诗的太白,或许我也可以像他那样活得洒脱活得豪放,失意于现实社会,便寄情于浪漫主义。可家世丰厚的他晚年漂泊至此,有着“致君尧舜上,便使风俗淳”宏伟抱负的他却在长安忍受冷嘲热讽,奔走于权贵之门,他谒见王公大臣,想找到一条入仕的道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他委曲求全,忍辱负重,四处飘零的历程中始终不变的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秋风麻木地抖落枝头仅剩的点缀,一叶叶火红如同无穷无尽的血泪,缓缓飘摇而下。又是寒风袭来,病弱的身子紧了紧衣,无奈地望向更远的地方。

8、有感情地诵读诗文:

注意把握朗读节奏,做到带着情感朗读(配乐,师生齐读,教师点

【篇五】《登高》教案设计

《登高》教案

杜甫《登高》教案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杜甫的诗《登高》,在学新诗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讲到知识。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 少陵野老 ,世称 杜少陵 。祖籍湖

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

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 的千古绝唱。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 杜工部 。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 诗人,代表作:“三吏”、 “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 诗史,因其胸怀天下、忧国忧民,明清文人推崇他为 “诗圣”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二、写作背景

受安史之乱的影响,杜甫一生坎坷,先后经历了读书与漫游、困局长安、陷贼为官、西南漂泊四个时

期,而《登高》是写于哪个时期呢?我们来看一下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在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

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趁机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杜甫在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中抱病登台。

三、解题

说到登高,我们就会想起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登高是一种民间风俗,重阳节这一天,大家都会回到家乡与兄弟登高辟邪,王维表现的是对家乡的思念,而杜甫表现的是什么情怀呢?我们来融情入境的朗诵一下。

四.朗诵

1.全班读

2.男生读,女生读

3.自己读,疏通大意

五.品味鉴赏

1.我们读完这首诗,有什么感受? ——悲凉 阴森 萧瑟 冷清

2.这种氛围是通过什么营造的呢?——意象

3.下面我们来找意象,看首联。

⑴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

(2)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

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

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

(3)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明确: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

鸟群失散的鸟。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

它们和杜甫笔下的鸟有什么不同吗? )

明确: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因为那时毛泽东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

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登高》教案设计

由此看来每一位诗人笔下的鸟都是他们的化身。

(4)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1.语言精炼,对仗工整。

2.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既雄浑高远,肃杀凄凉的意境;

4.首联是写景,那颔联呢?——也是写景

(1) 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怎样的图景?(请同学描述)

(2)给人什么感觉————广阔深远

(3)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落木萧萧――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

②落叶归根,也许会加重乡愁,更加思乡。

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

(3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

——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

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5.作者为何感慨生命短暂,在颈联他给出了答案

(1)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明确:“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

(2)什么叫登台呢?——登高

(3)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

(4)课后题:宋代罗大经指出《登高》的颈联,含有八层含义,找一找,本联共写了诗人多少层愁苦?

离乡万里、时值悲秋、

漂泊他乡、常年在外、

人到老年、体弱多病、

孤独无依、思念家乡

(5)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自己的身世倍感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6.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

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教案设计

(1) 这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2)国家连年战乱,作者心急如焚,只能通过什么来疏解?——酒

(3)结果呢?为什么

——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多病,无能为力,他怎能不悲愁万端?古人认为有酒方能浇愁,无奈多病不能喝酒,这种愁闷,这种伤忧,怎么了却、怎么疏解

7.展示诗歌思路,思考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作者孤独凄凉,贫病交加,忧国伤时,消愁无门的思想感情。

【篇六】《登高》教案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

2、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

3.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通过意象,体味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

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登高》教案设计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在古代,人们便在这一天和亲朋好友登高望远,饮酒作赋。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我国著名诗人杜甫也曾在九月初九前后独自一人登上高台,欣赏秋景,面对秋景,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于是就作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名作《登高》。

二、诗人简介 :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不仅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而且也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的最高水平。他的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因而被称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他的代表作有一百多首,最有代表性的是古体诗“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三、背景简介: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自己四处飘泊,疾病缠身,痛苦不堪,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四.朗读诗歌。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诵读时请同学们注意四点要求:

一是读准字音, 二是把握节奏, 三是注意轻重,最后要求读出感情。

1、播放《登高》视频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

五.品读诗歌

这首诗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同学们朗读了这一首诗,能否告诉我,哪几联是写景,哪几联是抒情?

明确:前两联重在写景,后两联重在抒情。

首 联: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个意象?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这首诗描写了以下意象:(急)风、天(高)、猿(哀)、渚(清)、

沙(白)、鸟(飞回)。

2、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营造出怎样的氛围?

明确:营造出凄清、广阔、高远的氛围。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颔联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明确:颔联描写了枯黄的树叶纷纷飘落,滚滚长江向东逝去的一幅雄浑、壮阔的景象。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 在本联中哪两个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悲”和“独”。

⑴诗人离家万里,作客他乡,故“悲”字,表达了诗人漂泊无依之感。

⑵年老多病,在重阳节却独自登高远眺,故“独”,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苦闷之情。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 造成杜甫“繁霜鬓”的原因是什么,从尾联哪可以看出?

明确:“艰难”“苦恨”。

2、如何理解尾联中的“艰难”一词?

明确:“艰难”兼指国家命运和自身命运。

⑴指国家动荡不安(安史之乱)。

⑵又指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

4、“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句是怎么体现诗人内心愁苦的?

明确:想借酒消愁,可是又患重病,不得不戒酒,本想一醉解千愁,终没有遂愿,心中万千愁绪无法排解,真是愁上加愁。

六、课堂小结:

本诗描写了登高所见的秋日长江景色,倾诉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表达了忧国忧民,伤时叹己的情怀。

七、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反复朗读这首诗,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散文。(要求:想象丰富、合理,内容与诗歌一致,语言顺畅,三百字左右)

2、 喜欢画画的可以把自己对本诗的理解用画画的方式表现出来。

九、板书设计:

登 高

杜甫

首联 ——凄清、高远

写景

颔联 ——雄浑、悲壮

颈联 ——漂泊无依、老病孤愁

抒情

尾联 ——忧愤苦闷、忧国伤时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登高》教案设计 杜甫《登高》优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