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人教版语文最后一课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教案

小学作文 zuowen 1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人教版语文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是,我试讲的课题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题目是《最后一课》。这当亡国的时候,才理会到一个人与一个国家相互的关系多么重大。

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它告诉我们,个人和国家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同样,当法国的阿尔萨斯遭普鲁士政府的铁蹄践踏,当法国人民的自尊被肆意凌辱,一个调皮的,有点儿贪玩儿的孩子和一个兢兢业业执教四十几年的教师又会有如何表现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说到题目,请同学们想一想,最后一课是指最后一整体感悟。

二、整体感悟(文意理解)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回答: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时有什么不同之处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标出段落序号)

阅读提示:可根据表格从气氛、学生、老师等角度考虑分析。

气氛学生老师

过去

喧闹

贪玩

严厉

现在安静严肃懂事温和

2、师生讨论、交流

气氛的改变——学生的改变——老师的改变——国土的改变

3、小结:小说以小弗朗士的口吻,叙述了法国的阿尔萨斯被普鲁士兵侵占以后,师生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形;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们尤其是年青一代在侵略者强行禁止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过渡语:现在我们对文章的内容有了整体的了解,可是,要想全面、深入地了解小说的主题,就要认真研读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下面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也就是精读细思。同学们能说出这那么,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在同学们心中是什么样的人呢?在作者的笔下,他们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下面,请同学们四人一组,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句子,并结合具体的词句分析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人物评析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体会一下这两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阅读提示:人们常说,要了解一个人,需听其言、观其行,方能察其心。阅读时应紧密结合文本,从具体的语句、词语分析人物形象。

如:我觉得小弗朗士是一个贪玩、不懂事的孩子。因为课文第一段说“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板书贪玩)

学生分组阅读讨论

师巡视适当提醒

预设答案:

小弗朗士:天真贪玩、不爱学习、幼稚、怕老师、有一定的自制力,内心爱憎分明,有很强的自尊心、爱国。

韩麦尔先生:严厉、不敬业、能自我反省、爱国。

引导学生结合文句分析人物特点:

如: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可从心理描写方面分析,幼稚)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心理不关心时事、国家)

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过静悄悄的教室。你们可以想象,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自尊心强)

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懂事)

我正想着这些的时候,忽然听见老师叫我的名字。轮到我背书了。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语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可是开头几个字我就弄糊涂了,我只好站在那里摇摇晃晃,心里挺难受,连头也不敢抬起来。(心理:懊悔难过知错能改爱国)

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心理爱国)

“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他们为了多赚一点钱,宁可叫你们丢下书本到地里,到纱厂里去干活儿。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语言自我反思)

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比喻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外貌对最后一课的敬重爱国)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在法语里,“法兰西”是一个字,“万岁”是一个字。)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语言动作神态爱国)

3、师生交流、总结

请同学说一说,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提醒:答案要分两个层次一,是什么样的人;二,从哪里可以看出

先从小弗朗士开始

过渡语:经过努力,我们最终对这两个人物形象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他们两人有没有相似的地方呢?

都有一颗伟大的爱国之心都有一点小缺点

都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板书普通人爱国心)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塑造两个这样的人物形象呢?他们有什么重要意义呢?(在当时来说,他们代表了什么人呢?)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他们都是普通人,甚至有一些小缺点;但是他们却代表了当时千千万万的法国人民。毛主席曾经说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当时来说,法国千万人民的爱国之心就是这星星之火,虽微弱,却绝不熄灭,且定成燎原之势,成为国家之脊柱!正因为作者选取了两个具有典型性的人物,且将爱国主义这个大主题溶于一节小小的课堂之上,这牢记自己的母语是多么重要!

请学生齐读

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我们必须牢牢把它记在心里,永远要学好它。只要牢牢记住我们的语言,就像拿着一把通向世界大门的钥匙。世界是我们的,未来也是我们的!

好,希望同学们能把握时间,认真学习汉语,让已经传承五千年的中国文化,永远的流传下去。因为,文化不灭,国将永存!

五、作业

阅读郑振铎的《最后一课》,体会两篇文章的异同。

六、板书

最后一课

都德

小弗朗士贪玩有一定的自制力

幼稚爱国

对比

以小见大

韩麦尔先生严厉能自我反省

不敬业爱国

平凡人爱国心

潘静

【篇二】人教版语文最后一课教案

7最后一课优秀教案

义务教育七年级语文(人教版)第二单元爱国类文章教学设计 1、分析故事的主要情节,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3、了解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方法。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及其形象意义。

2.分析小说中人物的语言、表情、行动和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三)教学难点

1.理解小说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2.分析小说中细节描写及其作用。

(四)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初步理解小说题目的意义,理清故事的主要情节。

(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你们是否知道,我们伟大祖国的语言文字———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美妙的语言之一,你们是否知道,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也是爱国的表现,特别是在国土沦丧、身为亡国奴的时候,这种感受才最强烈。今天我们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 《最后一课》。让我们来看看一个叫做小弗郎士的孩子的体会吧。

(二)资料简介:

(1)找一找背景资料,说说小说为什么取名为 “最后一课”?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这篇小说写的是1870至1871年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故事。普法战争中,法军大败。普鲁士兵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所以取名为 “最后一课”。

(2)介绍作者(见《绩优学案》)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学任务:

(1)掌握以下加点字音

哽咽( ) 踱( ) 惩罚( ) 祈祷( ) 钥匙( ) 诧异( ) .......

懊悔( ) 婉转( ) 字帖( ) 郝叟( ) ....

(2)感知课文:这篇课文中主要写了哪几个人?写了一件什么事?

2、速读课文,以时间为顺序按照上学路上、上课前、上课中、下课后将课文分成四部分,找出起止段落。

上学路上

以时间为顺序 上课前

上课中

下课后

义务教育七年级语文(人教版)第二单元爱国类文章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回顾情节:这篇课文以时间为顺序写了哪几部分内容?

二、品读人物:

这是一篇小说,高尔基说:“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人物形象随着情节的逐步凸显出来。

1.读课文,完成下表,体会人物在最后一节课前后表现的不同。

(2)分组交流。

(3)教师引导小结:本文通过小弗郎士上课前和上课中的心理变化的对比,原本是一个( )的人,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表现得( )。从而体现了小弗郎士一颗真诚的爱国之心。

2、走进韩麦尔先生。 小弗郎士真诚爱国之心深受先生的感染、熏陶,让我们走进韩麦尔先生。

(1)跳读课文,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交流感受人物形象。

外貌:10 —— 爱国的老师

语言:9、18、19——温和;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老师;严厉的老师 神态:22、24、26、29——留恋祖国、为国伤怀;热爱祖国

动作:7、8、27——严厉、热爱祖国

(2)你从中感受到韩麦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了哪些方法刻画这一人物的?

严厉而有崇高的爱国情,高度的民族责任感的人。

(3)重点探究,精析人物

A在最后一课里韩麦尔先生为什么穿上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B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 的钥匙。”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全句的含义是什么?

把祖国的语言比作钥匙。把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比作

C “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书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含义是什么?

义务教育七年级语文(人教版)第二单元爱国类文章教学设计

作者借助于对最后一课的描述,深入的刻画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形象,表达了法国人民对于祖国的热爱,对于侵略者的仇恨。

四、拓展延伸 在韩麦尔心里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爱自己国家的语言,也就是热爱自己的国家,我们应如何对待我们的母语——汉语?

五、总结提升:最后一课结束了,但所播下的爱国主义的种子不仅在小弗郎士心里,也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生根发芽。让我们深深领悟到语言是民族的灵魂和血液,保护母语就是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愿同学们好好学习,用实际行动护育华夏灿烂的文明吧!

六、作业:古今历史中,有许多爱国英雄令我们敬佩,有许多爱国的名言让

[附]课时板书设计

【篇三】人教版语文最后一课教案

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

指 导 教 学 书

总第 课时 主备: 审核: 复审: 时间: 月 日

【篇四】人教版语文最后一课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 新人教版

第7课 《最后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2、简介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人教版语文最后一课教案

4、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 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学生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 出有关语句。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课后练习二:

1、 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2、 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3、 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4、 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5、板书设计: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心理

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3、 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 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

*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 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

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形成板书: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思索、内疚人教版语文最后一课教案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沉思、悲愤

心理 肖像、动作、语言

3、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 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 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

【篇五】人教版语文最后一课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

第7课 《最后一课》

教学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2、简介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4、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

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学生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 出有关语句。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课后练习二:

1、 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2、 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3、 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4、 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5、板书设计: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心理

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3、 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 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

*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

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形成板书: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思索、内疚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沉思、悲愤

心理 肖像、动作、语言

3、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 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 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 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人教版语文最后一课教案

4、 解题: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5、 拓展阅读:

(1) 导入: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尤为强烈。中华民族也曾承受铁蹄的践踏,我们也不妨来看看当时所受的这种煎熬。我们来阅读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2)《四世同堂》简介: 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体验到的由于入侵者的入侵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3)比较《最后一课》与《四世同堂》片段:

《最后一课》 《四世同堂》片段

作家 都德(法国) 老舍(中国)

背景 普法战争 抗日战争

事件 阿尔萨斯沦陷后最后一堂法语课 北平被日军占领后的第一堂课

中心 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人物 师生(学生眼中看老师) 师生(老师眼中看学生)

人称 第一人称 第三人称

描写

方法 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写作

手法 烘托 烘托

(烘托:通过环境描写、气氛渲染,多侧面表现主要人物、中心事件的一种写作手法。)

6、布置作业:

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

教后记:爱国主义教育是这一课的主旨。这篇课文一小佛郎士的口吻,叙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占以后,师生上最后一课法语课的情景。短暂的最后一课,使我们深切感受到法国人在失去土地时的悲愤、沉痛的心情。这时一篇充满活力的文章,很能够贴近学生的心灵。

资料由语文备课大师网www.xiexingcun.com为您收集整理

【篇六】人教版语文最后一课教案

2017新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6 最后一课公开课教案

6 最后一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意义。 2.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写作迁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 导语设计

设计1:(文学角度)

1870年7月19日~1871年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发生了一场重大战争——普法战争。普法战争以法国的惨败告终,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痛苦。设计2:(激发兴趣)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原句在第11段中。(板书:《最后一课》) 设计3:(激情导入)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重点)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重难点)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重难点) 学习过程

板书设计 人物

小弗郎士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3.利用小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揣摩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学生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句,然后放声朗读,仔细揣摩。

1.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2.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3.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形成板书:

目标导学二:品读环境,体悟作用

1. 请同学们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人教版语文最后一课教案

【教学提示】 指导学生朗读,用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教学提示】 教师引导,课堂交流。

【学法指导】

语言描写的作用:语言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工具,因此,人物的语言描写,能披露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人物的个性特征。解答此类题,可以结合具体语境,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提示】 全班交流,一

【篇七】人教版语文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

教材分析:《最后一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文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小说选材巧妙,以大见小,选取一所普通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篇文章在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的同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结合起来以塑造人物,而且还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细腻的表现出来了。

学情分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在向学生传播新知识的同时,应考虑到教学对象原有的知识基础,有针对性确立重难点。对刚上初一的学生来说,把握人物的形象和思想感情以及整体感悟一篇较长的爱国主义文章有一定的难度,故应全面把握初一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由浅入深,让学生循序渐进,更能轻松容易的理解和把握课文。

教学课型:讲读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把握主要的生字词;通过朗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引导学生创新写作,激发想象力和发展思维的能力;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小弗朗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提升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将学生感情融入到小说情境中去,再把小说人物思想感情升华到学生热爱自己祖国和祖国语言的感情上来。

教学难点:通过对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朗士后悔悲愤心情的分析,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方法:

1.探究法: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分析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 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意义。

2. 创新法: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写作迁移。

3.倒车回环法:根据本文结构和内容特点而定的教学法。这种教法能够一波三折,可以启迪学生智慧,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作者及时代背景、小说的情节结构、小弗朗士的形象。

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引入新课 (2分钟)

导入语: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小学阶段最后的一节课吗?为什么你记得这么

清楚?(学生回答)

最后一节课是难忘、深刻的。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这篇文章,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让我们与小说中的人们进行一次心灵的交流吧!人教版语文最后一课教案

二、作者简介,时代把握(3分钟)

阿尔封斯·都德(1840年5月13日~1897年12月17日),法国19世纪下半叶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具有委婉、曲折、富于暗示性的独特风格。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代表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有名短篇小说代表作。它被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常被选为各国中、小学生的语文教材,中国也有译文。

《最后一课》以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强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事件为背景,通过一个小学生在上最后一堂法文课时的所见所闻与内心感受,深刻地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三、通读全文,攻克字词(5分钟)

1.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哽 赚钱 踱步 惩罚 祈祷 诧异 钥匙 郝叟 挟着强迫 字帖

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惩罚 祈祷 诧异 宛转 哽咽 惨白

提示:

1、哽(gěng) 赚(zhuàn)钱 踱(duó)步 惩罚(ch~ang fá)

祈祷(qí dǎo) 诧(chà)异 钥匙(yào shi) 郝叟(hǎo sǒu)挟(xi~a)着 强(qiǎng)迫 字帖(ti^a)

2、惩罚,具有动词和名词词义,表示惩戒;责罚;处罚,或者施加鞭鞑或体罚使之服贴、受辱或以苦行赎罪。

祈祷,是向神、神灵或灵性的个体沟通来赞美、祈求、或者仅仅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愿望。

诧异,感到惊奇,惊异,非常惊讶。

宛转,话语柔和曲折,不直截坦率了;声音动听;曲折。

哽咽,不能痛快地出声哭,迫使泪水从嗓子倒灌进胃里。古语中亦指食物堵塞喉咙不能咽下。

人教版语文最后一课教案

四、整体感知,理清结构(9分钟)

1.老师:请同学通读全文,自己先归纳概括后再和同桌讨论理清课文层次结构,再请同学回答。

提示:

由课文可知,小说是以“我”(小弗朗士)的见闻感受为线索的。小说可分为:

第一部分:(1-6)上学路上:小弗郎士上课途中所见所闻所想。(开端) 第二部分:(7-23)最后一课:课堂上韩麦尔先生倾注极大热情去教学,小

弗郎士以从未有过的认真去听课。(发展)

第三部分:(24-29)宣布下课:韩麦尔先生悲愤地宣布“最后一课”的结束。(高潮、结局)

由此可知,小说是四大文学样式(散文、小说、诗歌、戏剧)之一,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拥有完整布局、发展及主题的文学作品。 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人教版语文最后一课教案

五、分析人物,感知情感主题(19分钟)

走进小弗朗士(以下问题,先让学生思考,相互讨论后再抽问)

1.老师:圈划出第一部分中描写小弗郎士的有关语句,并思考:上最后一节法语课之前,小弗郎士是怎样一个孩子?

提示:“怕迟到怕挨骂,又怕老师的提问”(怕老师)

“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幼稚、贪玩、不爱学习。)

“ 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又出了什么事啦?”(有自制力,朦胧的爱国心说明他并不是一个坏孩子,这是小弗郎士思想性格的基点,也是他思想转变的条件。)

2.老师:阅读课文第二部分,结合具体内容谈谈,在最后一节课上,小弗郎士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根本的变化? (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这些心理独白)

提示:

a、“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

b、“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

c、“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可怜的人!” d、“心里挺难受的,头也不敢抬起来。”

e、“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听懂了。 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可以知道:

A、小弗郎士本来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他总是想着逃课,去找鸟窝,去溜冰,最讨厌课本,觉得它们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而现在他觉得它们都是他的好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B、以前他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个很严厉的人,现在他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开始理解和同情韩麦尔先生,甚至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

C、对于祖国,作为小学生的小弗郎士一开始并没有失去国土的悲痛,没有爱国的意识,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还觉得比学习有意思,而在最后一堂课上他懂得侵略者的意义,懂得去仇恨普鲁士的侵略者,说他们是“坏家伙”,成长为了一个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小弗朗士:贪玩,不爱学习——热爱法语,认真学法语

怕老师——理解、同情、敬爱、留恋老师

幼稚,不懂事 ——热爱祖国,恨敌人

3.老师:是什么让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提示:他原本就不是一个坏孩子。只是不喜欢上课而已,亡国惨痛的震撼,

激发了他心灵深处爱国情感。受到韩麦尔先生以及小镇上居民的沉痛心情的感染。

4、老师:请同学们归纳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过程。

提示:作者运用第一人称,重点描写了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5、老师:思考小弗郎士在文中有何作用?

提示:起着贯穿故事情节(原文有副标题: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孩子的自述);深化小说主题的作用。

六、温故知新,承上启下(2分钟)

老师:讲完了小弗朗士,请同学们自己再好好分析、理解、吃透这个人物形象,过后再阅读课文,自己先分析一下韩麦尔这个人物形象,我们下节课再接着讲。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小说主题、细节描写,教学小结。 教学步骤:

一、温故知新,承上启下(12分钟)

1.老师:通过阅读课文,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段朗读,并分析其形象特征。请结合具体内容来谈谈。(先提问让学生相互讨论再提示)

提示:

A、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镇上的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B、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这是他给孩子们及镇上的人上的最后一次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离开他工作40年的地方,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而且再也不能教法语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教一节课又一节课,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这个可怜的人异常的难受,他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也说不下去。""”

C、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以表示对失去国土的敬意;对自己从前的工作态度进行了反省,对阿尔萨斯人进行了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说明语言好比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面对即将要丧失的祖国语言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 这两个大字。这些都足以证明韩麦尔先生对于祖国的热爱。

2.老师:作为一个普通而又伟大的爱国者,最后一部分,作者是从人物描写的哪些方面来刻画韩麦尔先生?

提示:a、语言:“我的朋友们啊”、“我——我——”;“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比喻:普鲁士对法国的侵略和统治;“打开监狱大门”比喻:赶走侵略

者求得民族解放;“钥匙”比喻:法语。全句含义是: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不忘祖国语言,就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赶走侵略者,求得民族解放。

b、神态:“脸色惨白”“呆在那里”。

c、动作:“转、拿、使、写、靠、做手势。”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

3.老师小结:刻画韩麦尔先生形象,作者用了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方法,他在万分悲痛之际,在强大的压力之下保持着自己的镇定,维持着自己的形象,具有高贵的气度,且恪尽职守,道德高尚,他对祖国爱得深沉、对侵略者无比痛恨。最后奋笔写下“法兰西万岁”,表现出庄重、无畏、深情 的一面。

二、探究主题,升华感情(4分钟)

老师:最后一堂法语课上,无论是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还是原本普通的韩麦尔先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者如此深入刻画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形象想要传达给读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抽答)

提示:作者借助于对最后一课的描述,深入的刻画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的形象,以小见大的表达了法国人民对于祖国的热爱,对于侵略者的仇恨。

三、精读课文,细节理解(17分钟)

老师:环境描写是小说不可或缺的一要素,它又分为社会环境(交代时代背景);自然坏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此文也是一样,有着极强的环境描写,画出小说中描写环境的语句并体会在文中的作用。(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后师生一起讨论理解)

提示:

1.“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 明确: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下文残酷的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可以激发人们对破坏人们美好和平生活的侵略者的痛恨。

2.“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镇公所布告牌前边,许多人看布告。”

明确:巧妙地交代时代背景。

3.“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

明确:烘托出“今天”的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总”说明喧闹的一贯性;“偏”说明安静得异乎寻常。

4.“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

明确:烘托孩子们学习的专心和对祖国文字及祖国的热爱。

5.“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

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四、教学小结(4分钟)

老师: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联系人民思想的纽带,它能使人们不忘自己的祖国,团结起来和侵略者斗争,求得民族的解放。普鲁士侵略者也是想让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人教版语文最后一课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