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田家杂兴八首(其二 田家杂兴八首其二 ppt

高中作文 zuowen 3浏览

【 – 高中作文】

【篇一】田家杂兴八首(其二

田家杂兴八首(其二)赏析

方舟网

田家杂兴八首 ( 其二 )

1 .作者简介

储光羲 ( 约 706 一约 762) ,润州延陵 ( 今江苏丹阳 ) 人,郡望兖州 ( 今属山东 ) 。开元十四年 (726) 登进士第。安史之乱中陷贼,受伪职,脱身归。长安、洛阳收复后,被下狱,后贬死。《全唐诗》编诗四卷。

2 .基本解读

此诗写自己归隐田园之乐。(主旨)

“ 众人耻贫贱,相与尚膏腴。我情既浩荡,所乐在畋渔 ” 四句,通过对比手法写自己隐居的志向。世人都追逐荣华富贵而以贫贱为耻,而我却胸怀坦荡,爱好渔猎的闲适生活。

“ 山泽时晦暝,归家暂闲居,满园植葵藿,绕屋树桑榆。禽雀知我闲,翔集依我庐 ” 六句具体写田园生活所乐之处。山林河泽有时昏暗不正常而不适宜渔猎,就回到家里暂且闲居一段时间。家里的环境充满农家风情:满园里种满了葵花藿草,桑树榆树绕屋而生。连飞禽都与我相熟,知我闲居无事,纷纷飞来,聚集在我的屋宇。

“ 所愿在优游,州县莫相呼。日与南山老,兀然倾一壶 ” 四句明志之语:我的愿望在于悠闲自在,无拘无束,地方官府不要来打扰我的悠闲生活。我每日与酒相伴,怀着傲世而看透尘世之心,打算在终南山中终老此生。

3 .鉴赏要点

这首诗写诗人置身田园之中平和恬淡的心态,诗风质朴自然。运用了白描表现方法。

【篇二】田家杂兴八首(其二

课内诗歌手法练习答案(印)

高二1组诗歌鉴赏艺术手法练习(参考答案)

下列诗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抒发情感?请在( )里填上手法,在 上填写表达效果。

1、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合适更相疑?(用典,一正一反,表达与世无争、淡泊宁静的情志)

2、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都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来写景。

3、“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表面上写诗人在山林中看似清幽孤寂的生活,实际上正是诗人对尘世喧嚣生活极为厌倦的写照。这是(寓情于景)的手法,写出了诗人独处山林之乐。

4、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比喻,将无形抽象的相思之情比作具体可感的春色,突出对朋友的无限惜别之情)

5、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这属于(虚写),借此突出天姥山神奇的色彩,也蕴含了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

6、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夸张、对比)突出天姥山耸立天际、直插云霄的气势。

7、 “征帆一片绕蓬壶” 写诗人想象远征的船只像水中漂泊的一片小树叶一样在烟涛微茫的蓬莱仙岛一带缓缓绕行,这是(虚写)的手法。

8、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运用了(比喻、拟人 / 了高度的评价,表达了自己无限怀念之情。前一句暗指晁衡遇难,明月象征着晁衡品德的高洁,而晁衡的溺海而亡就如皓月沉沦于湛蓝的大海一样;后一句以景写情,以拟人化的手法将白云写得满脸愁容,笼罩着海上的苍梧山,沉痛地哀悼着晁衡的逝去。

9、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商贾云集的地方。将纤夫与商贾对照来写,突出纤夫拖船之苦况。

10、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

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直抒胸臆)请看看这又大又多的石头吧,这些石头采之不尽,输之不竭,纤夫之苦似乎永远没有尽头,这实在让人忍不住掩面落泪。表达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11、 杜甫《月夜》主要采用(对写)手法,通过设想妻子在家思念自己的情景来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12、

13、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翻天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班婕妤和周幽王的典故暗讽唐明皇的荒淫好色。

14、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采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法,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孤独之感,情感澎湃。

15、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人性,好像怜悯思妇的孤独寂寞,久久在楼上徘徊而不忍离去。

16、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17、 众人耻贫贱,相与尚膏腴。我情既浩荡,所乐在畋猎。(《田家杂兴八首(其二)》)(对比)将众人的爱好与自己的情趣作对比,表达出隐居的志向。

18、 储光羲的《田家杂兴八首(其二)》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样,都运用了(白描)手法来描写田园生活,从而抒发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

19、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比喻,形象描绘出大夫、将军们旁若无人、骄横跋扈之状)

20、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

南旱,衢州人食人!(对比,增强对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生活的讽刺与批判)

21、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直抒胸臆,体现愤怒控诉之情,使得语气更为强烈)

22、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博喻,突出被

比喻事物美而短暂、易幻灭的特点)田家杂兴八首(其二

23、 杜牧《早雁》用大雁(象征)边地百姓,表达了对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的深切同情与关怀。

24、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比兴,形容出甜蜜与痛苦交织的复杂情感)

25、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以乐景衬哀情 / 反衬,以宴会的热闹反衬出诗人此

刻额凄清寂寞)

26、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比喻,将自身比作蓬草,突出毫无自主性的境地,

流露无可奈何的心情)

27、 李商隐《无题二首(其一)》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打破时空次序,将昨夜与情人

相会的回忆与今日很快分离的境地交织描写,抒写了多情而无奈的相思之情。

28、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对比,“不问”与“问”形成强烈的对比与贬抑,更

有力地讽刺了汉文帝的昏庸)

29、 李商隐《贾生》以(托古讽今)的手法借讽刺汉文帝来讽刺当今唐皇帝,借哀怜贾生来哀

怜自己的怀才不遇

30、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衬托,以“舞筵”“乐游苑”的热闹衬托柳树的欢乐)

31、 李商隐的《柳》以春天柳树的繁盛(反衬)(手法)秋天柳树的零落,体现出对柳树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32、 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

浅入时无?”把应试的举子(比喻)成新妇,把考官比喻成“舅姑”,非常巧妙而含蓄地试探主考官的意思。

33、刘禹锡《赏牡丹》用芍药的“无格”和芙蕖的“少情”(衬托/烘托)牡丹的牡丹的高贵富丽。

【提升练习1】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提升练习2】答: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提升练习3】答:作者运用对比和用典的表现手法,《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章中的齐人“乞祭余”还不算,还要向妻妾炫耀;与此相反,像介之推这样的人物,甘愿烧死在绵山中也不出山,其气节风骨之高重又如何!在对比中,作者讽刺了向权贵谄媚的卑鄙小人,赞扬了受迫害也决不改变操守的有气节之士。

【篇三】田家杂兴八首(其二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四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能力提升练(十一)(古代诗歌鉴赏〈一〉)讲义

专题能力提升练(十一)(古代诗歌鉴赏〈一〉) (90分钟,72分)

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浣溪沙

①朱敦儒

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日长独自倚阑干。

②脱箨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与谁看。

【注】 ①朱敦儒(1081-1159),洛阳人,“南渡,以词得名”。此词作于流落江南之时。②箨:竹笋上一片一片的皮。

(1)从“日长独自倚阑干”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认为,“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词。(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词句塑造了一个内心悲凉凄苦、落寞怅惘的词人形象。清明时节,凄风苦雨,寒气难耐。白日渐长,一个人寂寞地倚着栏杆,这时光怎么过得如此缓慢,天寒人心更寒。词人遭遇离乱,故国已亡,其流落江南,内心的悲愤凄凉,由“倚阑干”这一动作可见。

(2)①借景抒情:上片一、二句写景,早春时节,细雨纷纷,香火残留;桥下溪水碧绿,桥外春燕衔泥,寒气逼人。一“残”一“寒”,既写实景,也抒写词人内心的悲苦。为映衬。②乐景衬哀情:下片一、二句也是写景,刚脱去皮的修竹,正显出嫩绿之色;刚褪去花瓣的新杏,酸味未成。如此的江南美景给谁赏看呢?词人以江南景色的美好来抒写故国(北宋)灭亡之悲情。为反衬。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破阵子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1)杜甫在《蜀相》中写道“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晏殊在这首词中也写了黄鹂鸟的声音——“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下阕写人物,请简要概括青年女子的形象,并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这一形象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蜀相》中,作者写黄鹂鸟的叫声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用黄鹂鸟的叫声反衬出诸葛亮祠堂周围的寂寥冷清,寄托着作者对诸葛亮身后凄凉的哀叹和同情,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无奈与悲愤之情,同时也有物是人非、历史沧桑的感慨。晏殊的《破阵子》用黄鹂鸟的叫声衬托出周围环境的幽静,写出了春光的美好,抒发了作者对春光的热爱之情和欢快自在之情。

(2)词的下阕刻画了活泼天真、纯洁无瑕的少女形象。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刻画其形象:①声音:巧笑。②动作和表情:逢迎、笑从双脸生。③观察者的心理:疑怪昨宵春梦好。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采桑子

欧阳修

【注】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 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清河等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1)词的上阕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是什么?上阕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词的下阕主要使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来描写西湖春色?抒发了词人什么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上阕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旨,直抒赞美之情。上阕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2)下阕主要使用了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的手法。一、二句写西湖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写出了西湖春色的秀丽。抒发了词人对山水的喜爱和游玩的愉悦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正宫】醉太平·怀古

张可久

翩翩野舟,泛泛沙鸥。登临不尽古今愁,白云去留。凤凰台上青山旧,秋千墙里垂杨瘦,琵琶亭畔野花秋。长江自流。

(1)这首元曲开头两句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刻画了作者怎样的形象?(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元曲的主题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比喻的手法。作者把自己比喻为“野舟”和“沙鸥”。这两句刻画了一个天涯羁旅、湖海飘零的作者形象。

(2)本曲通过凭吊往事,发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同时也表现出作者自负不凡的感情和积极用世的态度。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①对 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②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注】 ①本诗写于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②书空: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画字。

(1)诗中的“老翁”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回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颔联在整首诗中起了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贫寒交困;孤苦伶仃;牵挂亲人,关心国事;愁苦无奈,百无聊赖。

(2)颔联描写了傍晚浓云往低处移动,急雪在旋风中飞舞的情景,营造了一种压抑、紧张的氛围,烘托了诗人的孤独和忧愁。田家杂兴八首(其二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咏 琴

【注】刘允济

昔在龙门侧,谁想凤鸣时。

雕琢今为器,官商不自持。田家杂兴八首(其二

巴人缓疏节,楚客弄繁丝。

欲作高张引,翻成下调悲。

【注】 刘允济,初唐诗人。武后在位时嘉其文才,中宗即位后贬其为地方官员。

(1)诗人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琴”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咏琴时,诗人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说明。(4分)

2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诗人塑造了一把最初意外受到器重、终被束缚与抛弃的古琴形象。人们用良材做成一把高贵的古琴,而琴欲为高张之曲,却被人反弹成了“下调”。

(2)①借物喻人。诗人以琴自喻,抒写了他自己平生虽然勤修励学、努力向上却遭遇坎坷波折而不能自持自主的悲愤之情。②对比描摹。颈联中“缓疏节”与“弄繁丝”的对比,以及尾联中“高张引”与“下调悲”的对比等,传神地描摹了琴的遭遇。

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卜算子

葛立方

袅袅水芝红,脉脉蒹葭浦。淅淅西风淡淡烟,几点疏疏雨。

草草展杯觞,对此盈盈女。叶叶红衣当酒船,细细流霞举。

(1)上片是如何描写荷花的?请结合词句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词中使用叠词多而且好,请任选三个描写对象不同的叠词进行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直接描写。“袅袅”写荷花的柔丽妩媚、婉转多姿;“红”写荷花的颜色之美及开放之盛;“脉脉”写荷花含情脉脉之美。②侧面烘托。“淅淅西风”两句,以荷花所处的秀美的自然环境烘托荷花之美。以风写荷,突出荷花翠盖临风、翩然起舞的灵动之美;以雨写荷,更显雨后荷花如美人出浴之美。

(2)写荷花形象:“袅袅”“脉脉”“盈盈”“叶叶”兼写荷花的外貌与精神,突出荷花的柔丽妩媚、婉转多姿。

写自然景象:“淅淅”“淡淡”“疏疏”三个叠词用得十分贴切。“淅淅”写风声的轻微,展现金风初动、摇荷传香的景象;“淡淡”二字描摹烟雾的朦胧、轻灵;“疏疏”形容雨,体现其疏朗、轻柔。

写词人动作情态:“草草”“细细”表现了词人怡然自乐的生活情趣。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①乙亥岁除渔梁村

田家杂兴八首(其二

黄公度

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岁月频。

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

②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田家杂兴八首(其二

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

【注】 ①乙亥年十月,秦桧死后,宋高宗召回一些受打击迫害的官员,诗人即在此列,在大年三十行经渔梁村时写下了此诗。②柳眼桃腮:柳眼,初生的柳叶;桃腮,初开的桃花。

(1)诗歌首联中的“似觉”一词能否换作“犹觉”?请简述理由。(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的尾联是如何写诗人的思家之情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不能。“似觉”含有不确定之意。诗人多年来仕途奔波,宦海沉浮,似乎觉得谙练世情,但又感到政治风云变幻难测。“似觉”一词准确地写出了诗人对前途把握不定的心理状态,能很好地呼应下句中的“空更”一词。“犹觉”则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2)尾联展开想象,采用对写的写作技巧,不说自己如何想念家人,而说儿女们在围炉时念叨自己这个远行人,写他们对自己的思念,从而把诗人真切的思乡之情表达得委婉、含蓄、生动。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田家杂兴八首(其二)

储光羲

众人耻贫贱,相与尚膏腴。

①我情既浩荡,所乐在畋渔。

田家杂兴八首(其二

山泽时晦暝,归家暂闲居。

3

满园植葵藿,绕屋树桑榆。

②禽雀知我间,翔集依我庐。

所愿在优游,州县莫相呼。

日与南山老,兀然倾一壶。

【注】 ①畋:tián,耕种,打猎。②间:通“闲”。

(1)简析“禽雀知我间,翔集依我庐”中“知”“依”二字运用之妙。(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在诗歌最后四句直抒胸臆,表达了什么愿望?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诗人采用拟人手法,说禽雀好像知道生活在田园的诗人十分悠闲而前来陪伴,又仿佛依恋诗人的农舍而栖息于他的屋边。一“知”一“依”,想象新奇大胆,描绘生动形象,烘托出田园悠然怡人的氛围,勾勒出一幅悠闲自足的农家生活图。

(2)“所愿”一句公开表明诗人不会像世人一样去“尚膏腴”;而“州县莫相呼”一句,巧妙地强化了拒绝权贵这一鲜明态度。“日与南山老,兀然倾一壶”二句表明,诗人希望过上种豆南山、饮酒庐前的“优游”的田家生活,陶醉于自由恬静的山水田园之间。这些诗句,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悠游自得的隐逸之趣。

4

【篇四】田家杂兴八首(其二

高考诗词鉴赏大全之十二

4山水田园诗词

鉴赏山水田园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②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③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地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④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A、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B、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

田家杂兴八首(其二

经典山水田园诗词放送

一、宿建德江 孟浩然

基本解读

这首诗写诗人的羁旅愁思。(主旨)

起句“移舟泊烟渚”,泊,停船过夜。诗人停船在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日暮客愁新”,客,诗人自指。日暮,诗人又有了新的愁思。

三、四句并列写景,但有时间先后之分。“野旷天低树”是“日暮”泊舟所见:原野空旷,天空在与地平线相接的地方从树梢顶上倾斜下去。“江清月近人”,表明时已夜晚,明月在天,倒影在水中,诗人于船上俯视江水,看见月亮是如此之近。这两句一写远眺,一写近观,给人既辽远又逼真之感。

3.鉴赏要点

此诗写羁旅愁思,情景相生,风韵天成,富有艺术美。 “低”字从“旷”字生出,“近”字从“清”字生出。野惟旷,故见天低于树;江惟清,故觉月近于人。清旷极矣。烟际泊宿,恍臵身海角天涯、寂寥无人之境,凄然四顾,弥觉家乡之远,故云“客愁新”也。下二句不是写景,有“愁”字在内。

二、终南望余雪 祖咏

基本解读

这首诗写在长安城中眺望终南山积雪景象,并预感到城中日暮,将更加寒冷逼人。(主旨)

前二句写在长安眺望终南山,看到它的北面山形秀美,积雪高高覆盖在上面,如同漂浮在云端。

后二句中,“林表明霁色”,雪后初晴,林梢的日光和积雪的反光相辉映,一片明亮。“城中增暮寒”,俗语说“下雪不冷化雪冷”,

又临黄昏,“日暮天寒”非常自然。可见结句写实之妙,结得确实“意尽”。

3.鉴赏要点

这首诗炼字精准。

“浮”:积雪是不可能“浮”在云端的,那么只能是终南山顶高耸入云,突出于云端之上;且云在山腰缭绕飘动,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望去才好似漂浮在云端之上。

“霁”、“明”:霁,指雨雪初停后的阳光。明,此处用为动词,染亮。诗说“林表”之上有阳光,而不说林中、林下,也不说山脚、山腰,是因为只有在终南山高处才有阳光,表明已是西山衔日,林表上的日光正是落日的余辉,既染亮了林表,当然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于是便带出了结句中的“暮”字。

4.问题探究

为何只有雨雪初晴之时才能在长安城中看到终南山的真面目呢?除了实地考察之外,另有贾岛《望山》诗可证:“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是说久雨之后,终南山美景如画,如同在长安百万人家门前张开一张张翠绿的屏风。

三、田家杂兴八首(其二) 储光羲

基本解读

此诗写自己归隐田园之乐。(主旨)

“众人耻贫贱,相与尚膏腴。我情既浩荡,所乐在畋渔”四句,通过对比手法写自己隐居的志向。世人都追逐荣华富贵而以贫贱为耻,而我却胸怀坦荡,爱好渔猎的闲适生活。

“山泽时晦暝,归家暂闲居,满园植葵藿,绕屋树桑榆。禽雀知我闲,翔集依我庐”六句具体写田园生活所乐之处。山林河泽有时昏暗不正常而不适宜渔猎,就回到家里暂且闲居一段时间。家里的环境充满农家风情:满园里种满了葵花藿草,桑树榆树绕屋而生。连飞禽都与我相熟,知我闲居无事,纷纷飞来,聚集在我的屋宇。

“所愿在优游,州县莫相呼。日与南山老,兀然倾一壶”四句明志之语:我的愿望在于悠闲自在,无拘无束,地方官府不要来打扰我的悠闲生活。我每日与酒相伴,怀着傲世而看透尘世之心,打算在终南山中终老此生。

3.鉴赏要点

这首诗写诗人臵身田园之中平和恬淡的心态,诗风质朴自然。运用了白描表现方法。

四、游终南山 孟郊

基本解读

这首诗通过写终南山的雄奇险怪之景,表达诗人归隐山林、淡泊名利的情志。(主旨)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四句写游终南山所见的奇景。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田家杂兴八首(其二 田家杂兴八首其二 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