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中作文】
【篇一】登高教学设计与反思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组 于翠
【课标要求】
1、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优秀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学会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品味语言。(知识目标)
2.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能力目标)
3.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情感目标)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的手法。
学习难点: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
【新知导读】
1、预习要求:了解杜甫及其生活年代,完成《预习导学案》。
2、导入新课:由《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登高导入。
3、《登高》解题。
4、检查预习内容。
5、明确学习目标。
6、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7、初读感知。
8、首联分析意象,意境。
9、颔联手法分析,表达感情。
10、颈联的含义分析。
11、尾联的思想分析。
12、思路总结。
【教学反思】
【篇二】登高教学设计与反思
《登高》杜甫-的教案
杜甫《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吟诵诗歌的基本方法。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点: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就是诗歌星空中最灿烂的银河!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思亲怀乡的诗歌。九月九日是中国的重阳节,那是一家人登高祈求长寿的欢快节日。可是有这样一位老人,衣衫褴褛,满身疾病,年过半百,却只能漂泊异乡。他步履蹒跚地登上长江之滨的夔州,面对处于战乱的国家,面对万里之外的故乡,面对漫天的落叶,面对滚滚长江水,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老人。共同来欣赏一千两百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投影课题)
二、品读诗歌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学习一首古诗,首先就是要进行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品读诗歌。诵读时请同学们注意四点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最后要求读出感情。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一分钟)
1、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对他的朗读作一点评。
(一位学生朗读,几位同学点评,教师补充做朗读指导)
2、听录音示范朗读,初步感知诗歌 。
3、“文如其人,言为心声”。刚才我们读了这首诗,它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是怎样的? 明确:凄凉、悲伤、孤独。
4请大家融入这种感受有感情地齐声朗读《登高》。
(学生齐读《登高》)
三、赏析诗歌
1、 诗人的悲在诗歌中体现在哪里?
明确:流浪他乡、疾病缠身、壮志未酬。
除了这些还有吗?结合背景来了解作者。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作者寄寓夔州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心头的郁闷,杜甫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却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2、 在诗歌中有哪些字眼可以体现作者悲伤的感情的?并且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万、常、多、独、恨、停
万:写出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写出了流浪他乡时间之久。
多:写出了疾病缠身,当时杜甫身患肺结核、疟疾和风湿病等多种疾病,“右臂偏枯耳半聋”一只手已经无法动弹了。
独:感叹独自登台,无亲无友,孤苦伶仃。
恨:时世艰难,而自己命途多舛,两鬓苍苍,功业无成。
停:穷困潦倒,没酒可喝,郁积在胸中的愁闷无法得到宣泄。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
3、诗歌中的悲是由什么引发的?
明确:登高所见的秋景。有风、天、猿、渚、沙、鸟、落木和长江。
我们把这些寄寓作者情感的景物叫做“意象”。
补充: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杨柳:表现离情别恨或柔情。
梅花:象征高洁或不屈不饶。
菊花:象征隐逸、脱俗、高雅。
猴猿:表现哀伤、孤寂、愁苦。
鸿雁:表现书信、两情交往或思乡之情。
黄叶:象征新陈代谢或表现美人迟暮。
月亮:象征人生的圆满、缺憾; 表现亲人的团圆、分离。
它们的特点是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落木萧萧和长江滚滚。
4、这些各具特点的意象即诗人所见的秋景之悲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①急风,是说风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风,这样的风更冷。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
②高天: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
③哀猿:猿的啼叫是哀伤的。哀猿声声,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添一层。
④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⑤回鸟:诗人笔下的鸟是一只无家可归、低沉徘徊、孤独哀伤的鸟(回鸟徘徊)。 ⑥落木:即落叶,到了秋天,树叶纷纷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看到落叶诗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尽头,内心无限凄凉。
⑦长江:滚滚长江东逝水,东逝的流水会让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孔子在长江边上感慨道:逝者如斯夫(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到: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四、内容总结
整首诗以“悲”字为核心,是贯穿全诗的主线。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有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
五、方法总结
1、意象分析法:
抓住诗中的意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
2、 知人论世法:
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
六、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2009年广东卷)
月
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③故故:常常,频频。
⑴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⑵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明确:(1)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
(2)①“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寓含了作者离家万里的漂泊感。
②“时时”一词,运用叠词,表示动作的频率,字面意思是常常,言外之意是作者一次次望月思归的期盼。
③“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 七:布置作业
背诵《登高》,完成《登高》练习。
课后反思:本课从作者的情感入手分析,再分析意象。打破了传统的由景到情的上法,我认为是一个创新。不足之处,上课不够放得开,一开始有点紧张。最后的高考题由于时间关系分析不够深入。
《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为教学知识目标。
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为本次教学的意境目标。
培养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
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方法:
引导法 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教学内容:
对《登高》诗意的解析及对诗意境的赏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工具:黑板 粉笔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踽踽独行,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步履蹒跚。
【篇三】登高教学设计与反思
登高教案
《登高》
1.课标要求及解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古典诗歌学习提出如下要求:
(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4)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9)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对古典诗歌的学习,课标突出对诗歌阅读兴趣的培养,对鉴赏诗歌的方法的学习,对诗歌丰富意蕴和艺术魅力的探究,并要求能有感情的朗诵。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诵读,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意境,给学生以美的熏陶,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并能体会古典诗歌的音乐美。同时,还要注意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逐渐学会自主鉴赏。 2.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登高》是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深邃的人生感悟”中的一首诗歌,本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这首律诗很特别,其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全诗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此诗“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是律诗的顶峰。登高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重难点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品味咀嚼诗句的深刻情感。
3.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习了李白的《蜀道难》和《将进酒》,学习诗歌的热情还不够浓郁,对鉴赏诗歌的基本技巧也不太熟练,因此,本节课以引导学生分析揣摩诗句的深刻情感为主要内容。激发他们学习诗歌的热情,引导他们学会品味语言,熟悉诗歌鉴赏的基本技巧,增强对诗歌语言的敏感度。
1.能够借助注释、意象、关键词 等 捕捉并准确表述诗句所蕴含的情感;
2.能够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1.在品味诗歌过程中,通过师评的方式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检测目标1)
2.在诵读诗歌时,通过自评、他评的方式对学生的诵读进行评价。(检测目标2)
3.最后,通过齐背的方式,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背诵情况,对学生的背诵进行评价。(检测目标2)
4.课后,通过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画面,对前两联进行扩写的写作练习,对学生的课堂所学进行固化,检测他们对诗歌语言的品味理解程度。(检测目标1)
【环节一】课堂导入 出示目标(3分钟)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诗圣杜甫,共同学习他的一首诗《登高》。这首诗,清人杨论评价它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明代胡应麟认为“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是旷世之作。为什么对它有这么高的评价呢?主要就是用字的精炼传神,每一个字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这节课,我们试着调动学过的鉴赏诗歌的技巧,一起来品味一下。
【环节二】浅味: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懂句意(5分钟)
【教师活动2】诗歌,非读不能明其意。下面,请大家放声自由诵读,注意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学生活动1】大声诵读
【学生活动2】生1读,生2评,正音,齐读。
【学生活动3】再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读懂句意
【环节三】深味之写景(15分钟)
【教师活动3】
有人说,诗歌,是感情的河流。这首诗中涌动着诗人怎样的感慨呢?齐读本诗,找出诗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字眼。(生齐读,齐答“哀”“悲”)
除此之外,意象也是诗人表达感情的重要依托。请大家默读前两联,圈画出作者所写的主要意象,仔细揣摩诗人是如何传达出这种悲情的。
【学生活动4】
默读前两联,圈画、标注。
生交流、质疑、补充,师点拨。
首联:“风急”写出秋风的肃杀,“天高”既点明天空的高远,又反衬出人的渺小孤独之感,“猿啸哀”更添伤感。“风急天高”凸现了强势的动荡与碰撞,并籍此抒发了诗人胸怀激荡的内心世界,“渚清沙白”的静谧舒缓,便如天风激荡猿啸清扬的动感气氛中的一片清淡绿洲,为诗人的驻足提供一个稳定的空间,不但从字义上与风急天高形成工整对仗,而且在意境上也严丝合缝地成为上下偶句,既进一步衬托了风急天高猿啸哀的气魄声势,又从结构上到气氛上稳定了全诗的走向。
补充: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王昌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郦道元《水经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杜甫《秋兴》之二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颔联:“萧萧”写出落叶飘落的窸窣之声,联想李白《送友人》中“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中,“萧萧”写出离群之马孤独的鸣叫,以及“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凄凉之感,此二字读来给人萧瑟悲凉之感。“无边”二字从空间的角度,进一步强调落叶的范围之广,仿佛整个世界的树叶都在陨落,“不尽”又从时间的角度,突出长江之水的奔流不息,“滚滚”写出长江的汹涌澎湃的磅礴气势。“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而后句长江滚滚,气象非凡,在前句的苍凉之外又流露出宇宙人类历史的永恒不息,意境壮阔,前人誉它之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此联为千古名句,也因其境界之高。
【环节四】深味之达情(15分钟)
【教师活动4】
杜甫有诗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不仅在写景上,讲究句句锤炼,在达情上,也是字字经营。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此诗颈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你能找出来吗?试试看。
【学生活动5】独立思考2分钟,小组交流5分钟。班内交流。
明确: “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也;经常作客,二可悲也;
重阳作客,三可悲也;万里作客,四可悲也;
独自登台,五可悲也;有病登台,六可悲也;
多病登台,七可悲也;百年多病,八可悲也。
浓缩就是精华。读诗的时候,让自己沉进去,再沉进去,仔细揣摩,反复品味,一定会
有自己的收获。
【教师活动5】
诗人的悲愁仅是年老多病而又漂泊万里的羁旅之悲吗?我们再读读尾联,看看诗人还有何悲愁。“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学生活动6】
默读,思考。交流。补充。(从“恨”字可见壮志难酬,从“艰难”可见忧国忧民)
【教师活动6】
看杜甫人生理想及一生经历:(详见课件)登高教学设计与反思
出身官宦世家的杜甫,深受功勋卓著、声名显赫的先祖镇南大将军杜预和以诗文名扬天下的祖父杜审言“奉儒守官”的家族理想的影响,从小饱读经典,勤奋作诗,可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又经过几年漫游生活的磨砺,杜甫进入长安,满怀信心地开始了对“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一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但命运迎接他的却是:
24岁赴洛阳赶考,未能及第;
35岁到长安求取官职,滞留10年,一再碰壁;
43岁获得卑微官职,却又已是安史之乱的前夕,被困长安;逃离长安,追随肃宗,因为直言又被厌弃;
48岁弃官,11年“飘泊西南天地间”;
55岁身患多种疾病:疟疾、肺病、风痹,重阳登高后不久,左耳失聪,右耳听力也大大减弱,看到黄叶落地,连落木萧萧之声也不再能听到了。
59岁,孤独地死在湘江的一条破船之上无人所知
杜甫满怀治国热情,而时代却给了杜甫一个冷漠的背影。这让壮志难酬的杜甫,如何不悲呢?而此时此刻,国家动荡,战乱不已,百姓流离失所,这又让深爱百姓的杜甫怎能不感痛苦?
艾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北岛: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在人生理想遭受如此打击之下,杜甫还是心忧天下百姓,这就是一代圣人的情怀。 如此深重的国难家愁,沉甸甸的压在杜甫55岁的肩膀上,以致于鬓发全白,接下来再写,似乎应该强调一下这种愁苦的深重,像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或如贺铸“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可杜甫却没有这样渲染,而似乎漫不经心地写了一个生活小细节:因病不能喝酒,这种写法是不是减淡了前面一再渲染的感情?
【学生活动7】自读,思考,交流。
【教师活动7】
古语说:一醉解千愁;曹操说,“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李白更是“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很多诗人在壮志难酬时选择以酒解愁,但杜甫,却因为身体有病,甚连家境贫穷只能喝的浊酒也不能喝了,连味道很薄的酒也不能喝了,似乎是很平淡的一句,没有埋怨,没有疾呼,没有渲染,前面一腔忧愤,借最后一句话,硬生生咽了回去,前面所写之愁到此竟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无可排解,更显深重。 让我们再读本诗,试着读出感情,读出你的理解。
【环节五】美读(5分钟)
【学生活动8】
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展示,生评,师评。
有感情地齐背全诗。
【教师活动8】
在朗读中,教师适时点拨指导朗读技巧。
【环节六】作业布置(1分钟)
“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深刻体味诗人的感情之后,再来看前两联所写到的景物,是不是会有更多的感慨?请大家充分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画面,对前两联进行扩写,注意情景交融,意境要与原诗相符。(300字左右。)
推荐阅读:曾毓林《草堂诗魂》,《百家讲坛之诗圣杜甫》,《康震评说诗圣杜甫》。
登高 鉴赏诗歌方法:
杜甫 1.关注注释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2.关注意象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关注修饰性词语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4.联系旧知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5.联系写作背景及作者经历 教学反思
【篇四】登高教学设计与反思
登高试讲教案设计
《登高》教案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的课文,第三册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文学欣赏,第二单元是唐诗宋词欣赏。诗是文学的源头,是艺术审美金字塔的顶端,是个性抒发的最近途径。鉴赏诗歌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可是,传统的教学常常重在分析和理性讲解,致使诗词的文化底蕴流失严重,最具感染力、想像力,最具文学味的文学欣赏课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教学方式下变成了枯燥乏味、死气沉沉的知识灌输课。而多媒体却能利用计算机传递的丰富的文本、图像、声音、动画和影视信息,创造形神兼备的教学情境,引导发散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同时课堂也因与信息和网络的密切联系而变得复杂多样,可阅读、可搜索、可编辑、可探究,可远近距离的交流,课堂教学的时空得以极大的延伸,这样,学生就能在思维的活跃,浓厚的兴趣下,提高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与感悟能力,而且形成了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以及独创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不仅体会到精练诗词的内蕴美更发展了他们的个性品质与智慧潜能。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
3、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
四、、教学方法
1、吟诵法。(语文需要激情,语文应该培养激情荡漾的学生,用激情阅读大师,感染学生,感染课堂。披文入情,诗歌中的每一个字符都饱含诗人的感情,通过教师、多媒体音像资料的范读牵引,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并培养其语感,引发内心深处潜在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2、点拨法。(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教师要设计好教学支架,创设情境,设计好问题,适时进行精要的引导和点拨)
3、讨论法。
4.合作探究式学习。(务实的整合是多元智能的融会,阅读的过程是和谐愉悦并且满足各自所需的。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提出问题,明确导向,激发全体学生参与分析,探讨,在群体的合力场中解决问题,形成技能,习得鉴赏经验,进而收获阅读领悟与思维表达的快乐。)
学法:
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
2、仔细揣摩、深入探究,精读中填补空白,更好地走入文本、跳出文本。(阅读是学 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可不预设的唯一结论强加学生接受,在越俎代庖中“请君入瓮”。)
3、运用网络环境进行小课题研究。(新课标中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新的学习方式的要求即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实践中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从实用性和广泛性入手,同时注意无论感知文本还是带着问题探究文本,都该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倾听文本,不吃精神盛宴的快餐,不做网络世界的看客,避免思考流于肤浅,而是让思绪舒展开来,提高个人阅读质量,让网络资源、集体讨论和合作学习精彩纷呈。所以,课前课后以杜甫为专题,充分运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进行不同阶段个案小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求知欲望和真
正的主动意识、成功意识以及失败意识。)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课程导入
李白、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我们刚刚学过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了李白的豪逸浪漫,今天我们将走近杜甫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学习他发自肺腑的诗歌《登高》,感受杜甫诗歌的特点。
2、背景介绍
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55岁,这年秋天,诗人来到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望远,面对苍茫的秋景和滚滚的长江,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遇,不禁感慨万千,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诗意,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3、朗读
老师范读,学生齐读。把握诗歌节奏。
4、赏析
(1)本诗是诗人登高之作,请大家找一找,诗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从这些意象中可以体会出诗人怎样的情感?作者又用了哪些手法?
明确:
意象: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
意象特点:悲凉、凄清、萧条
情感:悲凉、悲壮
手法:情景交融、景中有情
①风急:秋气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时使人心里感到凄凉
②天高:在广阔的天地间,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独
③猿啸哀: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
④渚清沙白:颜色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⑤鸟飞回:为何是盘旋着的鸟?
可能因为风大,风的猛烈,其实诗人的处境与在急风中低徊盘旋的鸟是何等的相似啊! ⑥落木萧萧下:落木即落叶。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这肃杀之景不得不使身心交瘁的诗人想到自己的处境,自己的人生也进入了秋季!由此自然感慨生命的短暂啊!
⑦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亘古如斯、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便给人时间无穷之感!在无穷、永恒的时间前,更显得诗人的渺小!
(2)思考:诗人悲什么?
明确:离家多年,有家难归 晚年多病,孤苦无依
国事艰难,壮志难酬 人生潦倒,销愁无途
5、拓展探究
1、飞鸟,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
明确:(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因为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此时的杜甫应是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2、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它们和杜甫笔下的鸟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因为那时毛泽东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由此看来每一位诗人笔下的鸟都是他
们自己的化身。
6、课堂小结
这首诗所描写的景物是悲凉和凄清的。“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自然之悲象,人生之艰难。也是全诗的诗眼。作者巧妙的运用了一系列描绘哀景的词,既是自然环境的客观描绘,也是作者心情的折射与投影。这种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请大家注意。
7、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散文。
(要求:想象丰富、合理,内容与诗歌一致,语言顺畅,三百字左右)
8、板书设计 所写之景: 风、天、猿啸、渚、沙、鸟飞
落木 长江 悲凉
所抒之情 :
离家多年 有家难归
晚年多病 孤苦无依 悲苦
国事艰难 壮志难酬
人生潦倒 销愁无依
9、、课后反思
1、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这首诗的意境,就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杜甫写这首诗时所处的困境。没有这种感同身受,学生就不会把诗中的物和作者这个人联系起来。
2、要求学生平时读这首诗的时候要带着感情,并学会带着感情去观察生活,学会带着感情去写作。
【篇五】登高教学设计与反思
杜甫诗五首教学设计和反思
《杜甫诗五首》 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杜甫情景结合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品鉴诗歌中精妙词句的步骤和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杜甫诗歌中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理解杜甫诗歌中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解决措施:抓住关键字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情感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中用词的精妙,学习品鉴诗歌的步骤和方法
解决措施:结合具体诗句学习体会
教法
学法 朗读法、讲解法
进度
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杜甫其人及其《登高》的杰出艺术成就——情景交融、炼字精准的“古今七律第一”。
二、悟杜甫诗之深情
1.回顾之前所学的“快速体悟诗歌大致情感”的方法:找关键词—意境—情感倾向”;
2.结合作业情况点明《月夜》与《登岳阳楼》的情感倾向
《登岳阳楼》 《月夜》
关键词 老病、孤舟、
涕泗流 独看、月、怜、忆、寒、泪痕
意境 开阔雄浑 清冷孤寂
情感倾向 孤苦、忧愁 思亲、悲凉
3.思考讨论:杜甫的忧国伤时和悲己思亲之情是如何结合起来的?(提示:“涕泗”为何而流?“泪痕”为何不干?)
明确:“泪”的丰富内涵
三、品杜甫诗之妙字
1.《登岳阳楼》中的“孤舟”能否换作“单舟”?
2.如何理解《月夜》中首联的“独看”和尾联的“双照”之间的联系?登高教学设计与反思
明确:
1.不能。“单”只是客观突出数量之少和“独自”之意,“孤”不仅有“形单影只”之意,还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生活孤苦、心灵无依的困顿之情,“孤”还和颔联中的洞庭湖浩瀚之景形成鲜明对比,更显诗人的孤寂漂泊之境。
2.首联中的“独看”是作者想象妻子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其实也暗含了自己“独看”明月思念家人的情感,让人倍感凄清,尾联中的“双照”是作者设想与妻子共赏明月的情景——只有明月照在成双成对的夫妻二人身上,才不会因为相思而落泪。只是兵荒马乱,不知何时才能重逢。起句和末句都以“月”为纽带,把夫妻“独看”之苦与联想“双照”之盼联系起来,构思巧妙。
3.品“妙字”的步骤
(1)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解释其含义;
(2)结合诗句分析该字(词)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1
(3)说明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
1.《登岳阳楼》描绘了洞庭湖气势雄浑之景,表达了对战火不息的忧虑以及自己孤苦无依、报国无门的悲痛,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2.《月夜》通过写诗人望月思亲、想象妻子孤清独立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也表达了诗人对老百姓离散之苦的忧国伤时之感。
五、课堂背诵,通过重温学过的诗歌让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巩固已经学过的诗歌鉴赏方法,引导学生快速把握诗歌感情倾向,继而抓住关键意象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把鉴赏步骤反复重温,强化诗歌鉴赏的思路。
在大体把握诗歌情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诗眼”,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深层情感,并在此过程中学会品鉴诗中“妙字”的方法。
教学反思
1.基本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步骤,引导比较得当;登高教学设计与反思
2.注意诗歌鉴赏方法的总结,给学生比较明确的答题方向和步骤;
3.课堂小结未能充分运用诵读的作用进行对诗歌情感理解的升华,但还是应该把背诵放在小结之后,对学生的感悟会更有帮助;
4.课堂上应该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结合书本注解,再次重温诗歌内容和背景之后再进入课堂的学习,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走进文本,走进杜甫的情感世界。
本课经验总结:诗歌鉴赏应在学生充分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对重点意象、词语应该在具体鉴赏之前重点讲解,以求达到由景及情,从浅入深的目的,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内涵。
2
【篇六】登高教学设计与反思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及反思
17、《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目标预设:
1、学会诗中的生字,理解生词的意思。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古诗热身
学校每周一诗《四时田园杂兴》,班级每天一诗《忆江南》
俗话说的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文的背诵要坚持,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古诗,在学习之前,老师想考考大家认不认识它们
二、导入生字学习“雀”、“楼”
1、考一考出示象形字山、目、隹
2、以前学过的含有“隹”部的字有:“鹰”“雁”
今天也要学一个含有“隹”部的字“雀”,你怎么记住这个字?
伸出右手,眼观前方,和老师一起书写“雀”,讲解写字要诀:上面短竖在竖中线上,小字头的钩要省去,隹的撇要舒展,中间的四横间距均匀,最后一横稍长
谁能给“雀”找好朋友?板书“鹳”,这是一种鸟,生活在水边,像仙鹤一样非常美丽,中国山西省永济有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3、你怎么记住生字“楼”?
伸出右手跟老师一起书写“楼”,注意左窄右宽,木做偏旁的时候捺变为点,右边底下的女一横稍长
4、打开课本,将“雀”和“楼”两个字描红
二、品读诗句,指导朗读
1、 你知道鹳雀楼因为哪位诗人的什么诗更加出名吗?板书:登,你知道“登”是什么意思
吗?(登上),齐读课题。
2、 你知道王之涣吗?简单介绍王之涣
3、 出示古诗,会读的举手,会背的举手,指名读诗,出示生字考考学生,小老师带领大家
读生字,开火车读生字
4、 古诗要读出节奏,请大家根据老师的停顿符读古诗
5、 不但要读出节奏还要读出韵味,听老师配乐朗读古诗
6、 想不想和老师读得一样好?别着急,理解诗的意思后你会读得更好
7、 出示一二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请一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思考,在这两句
诗中你看到哪些景物?(太阳、山、黄河)这是什么样的太阳?你看到了什么样的山?根据生回答画简笔画,故意画错太阳的位置,老师画的有没有问题?你从哪些字看出太阳快要落山了?出示字的解释依:靠着;尽:没有,谁能把第一句的意思说一说? 谁来读一读第一句?指读,齐读
看黄河图片,黄河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出示:波涛汹涌 奔腾不息
谁能把第二句的意思说一说:( )的黄河向东流去,最终流向( )
指导朗读:在读第一句的时候,因为太阳快要落山,我们的调子要降下来,在读第二句的时候,因为黄河气势雄壮,我们的声调又要上扬。
谁来读一读第二句?指读 男女生分读一二两句
9、想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必须(齐读后两句)
哪个字看得出作者想看?——“欲”, 怎么记住这个生字?生伸手随师一起书空“欲”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谁能把三四句读好呢?第三句往下,第四句往上。指导学生齐读
8、 填空后齐诵古诗
三、小结
1、多美丽的景色啊,白日、远山、黄河、组成了一幅壮美的景象,让我们也胸襟大开,想要登高远望,看到千里之外更开阔更高远的地方,真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呀!这首诗的最后两行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有人在作文中用到它,也有人把他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激励自己追求更高的理想。
2、今天老师也想把这首诗送给大家,当我们想要自己变得更优秀时,就对自己说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激励自己。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简笔画) 依
欲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中我由生字导入古诗的学习,在教学古诗的过程中,注重生字的教学。 古诗的学习,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应该是让他们用想象的翅膀去理解诗中的意思,去体验诗中的情感,从而感受语言的美。在教学古诗《登鹳雀楼》一课时,我借助简笔画和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让学生观察插图,说说图中的景色。接着再通过用简笔画的方法让学生上台画出此时太阳的位置,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更进一步理解了“白日依山尽”。在教学 “黄河入海流”时,我首先让学生看文中的图,给他们看有关黄河的资料和图片,最后让他们用一些词来形容黄河。通过观察插图,交流相关资料,展开想象,学生脑海中不知不觉就有了词语,如有的学生会用“滔滔、滚滚、壮观、有气势“等简单的词来形容黄河,在学生脑海里黄河的壮观景象会越来越明晰,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在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更远”这是这首古诗中要阐明的道理。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再让学生畅谈自己在生活中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这时学生的积极性颇高,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
我通过这样的教学使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的脑海中“活“起来,从而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再现诗人创造的意境。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