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大堰河我的保姆 大堰河我的保姆原文

高中作文 zuowen 2浏览

【 – 高中作文】

【篇一】大堰河我的保姆

大堰河我的保姆_导学案

《大堰河——我的保姆》导学案(高一)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

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对作品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高一必修1第一单元的现代诗歌。本文是诗人艾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作带有自传性质。教学时可从鉴赏重点“情感与意象”入手,既品人,又品文。

2、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诗歌的起始单元,学生在初中时学习过简短的诗歌,对诗歌有一定了解,但停留在感知阶段。作为传统篇目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堪称经典,但是写作时代距离学生较为久远,需要教师创设阅读情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缩小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减少阅读障碍,从而理解大堰河这个形象的当代意义,学会感恩。

3、教学方式与手段:诵读、启发法、问题探究法相结合。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大堰河的赞颂和感恩之情,学习本诗采用的抒情方法。

2、揣摩诗歌语言,分析大堰河的形象,赏析刻画人物形象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和细读文本体会诗歌真挚的情感,分析大堰河这一人物形象,赏析诗歌艺术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大堰河勤劳淳朴、慈爱善良的品质及不幸遭遇,体会诗人对以大堰河为代表的劳苦大众的赞美和同情之情,学会感恩。

四、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大堰河的形象,体会诗歌真挚的感情。

五、教学过程

指导朗读;明确这首诗的抒情特点;理清本诗的抒情结构。

(一) 导入新课

1、导入

2.检查预习(自学、展学)

音形辨识

团箕( ) 檐头( ) 瓦菲( )冰屑 ( ) 青苔( )

荆棘( ) 火钵( ) 忸怩( ) 叱骂( ) 麦糟( )

牌匾( ) 灶火( ) 碾过( ) 咒语( ) 虱子( )

字形辨识

堰( ) 檐( ) 掐( ) 钵( ) 忸( )

偃( ) 瞻( ) 陷( ) 体( ) 钮( )

词语释义

瓦菲 典押 天伦 忸怩 火钵 悉索 麦糟 匾额

(二)研习新课(自学)

1.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因出生时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说他的命是“克父母”的,因此被送到一位贫苦农民的家里抚养。少爱美术,曾赴法国专攻美术。1932年回国,加入“左联”,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入狱。在狱中艾青转而从事诗歌创作。1933年1月一个雨雪纷飞的早晨,他在狱中睹雪思人,因雪神飞,回忆起幼年生活,创作了《大堰河--我的保姆》,并一举以感人肺腑的感情和清新自然的诗风震动诗坛。

《大堰河_____我的保姆》导学案

研读文章,探究问题

问题1:本文是叙事诗,叙述了什么内容?

第一层(1―2节)

问题2:从第1节可以看出大堰河什么样的人生经历?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大堰河”是河的名字还是人的名字?这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问题3:“大堰河,我的保姆”一句在文中反复出现,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第二层(3―8节)

问题4:第三节,诗人为我们描绘了四个画面,如这样改“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坟墓/你的瓦菲/你的园地/你的石椅""”,把那些修饰语“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门前的长了青苔”全部省去,不是更简练吗?

问题5:细读第4、7、8节,诗人回忆了大堰河对自己的爱,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这种爱的?体会诗人给我们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大堰河形象。

问题6:怎样理解“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这种矛盾的写法在本节中还有哪些?

问题7:第7节中反复写“她含着笑”,应该如何理解?

第三层(9―11节)

问题8:第9节中,写了大堰河死时的境况及她的丈夫和儿子、我在她死时的样子或境况,各有什么作用?

第四层(12―13节)

问题9:在第12节中,诗人用“紫色的灵魂”来形容大堰河的灵魂,“紫色的灵魂”应该怎样理解? 看看全诗中艾青用了多少颜色词语,一一找出来,说说各自的意义。。

二、主旨探讨(C级)

问题10:本文的主旨是什么?该如何概括?

三、学习反思(C级)

问题11:如何理解这首诗表现出来的阶级观念? 大堰河形象在当代有何意义?

《大堰河_____我的保姆》导学案(答案)

一、研读文章,探究问题

1、全诗13段,按作者思想感情和思绪的发展脉胳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3诗节):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及其与“我”的关系,表现诗人对乳母的深切怀念与痛悼。

第二部分(4─8诗节):回忆大堰河辛劳而又悲苦的一生,集中刻画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德,抒发眷恋与感激。(家务繁重,疼爱乳儿;含泪别离,贫富对比;生活勤俭,宽厚善良;爱儿好梦,美丽心灵)

第三部分(9─11诗节) :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诅咒和控诉了黑暗的社会。(死后凄苦,一生悲凉;殡葬之薄,悲惨写照;家人遭遇,悲剧命运)

第四部分(12─13诗节):抒发诗人深情的怀念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问题1:本文是叙事诗,叙述了什么内容?

大堰河出身贫寒,社会地位极其低下,是一个连姓名都没有的童养媳。尽管大堰河出身卑微,但她却像许许多多劳动妇女一样,身上有着勤劳、宽厚、无私、善良的美德。她和养子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她却爱他“如爱自己的儿子般”。作品以饱含深情的笔墨,赞美了大堰河善良无私的品格。作品在讴歌大堰河善良无私品格的同时,还以极其忧伤的笔墨讲述了大堰河艰难的生活遭遇。最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艰苦的生活,摧残了她的健康,使她过早地离开了人世。更不幸的

是,她死后,她的家境更加破败,她的丈夫不久也死去了,五个儿子,有的死了,活着的仍在贫困中挣扎。

问题2:从第1节可以看出大堰河什么样的人生经历?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大堰河”是河的名字还是人的名字?这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答案: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从小做童养媳,度过了悲苦的一生.这个贫困保姆的名字,看似平淡无奇,却深刻揭示了像大堰河这样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村妇女是很多很多的.大堰河就是当时中国劳动妇女的缩影.

问题3:“大堰河,我的保姆”一句在文中反复出现,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大堰河的怀念、感激和赞美之情。

问题4:第三节,诗人为我们描绘了四个画面,如这样改“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坟墓/你的瓦菲/你的园地/你的石椅""”,把那些修饰语“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门前的长了青苔”全部省去,不是更简练吗?

答案:这些修饰语营造了一种悲惨、凄凉的氛围,说明大堰河身世的悲苦。 问题5:细读第4、7、8节,诗人回忆了大堰河对自己的爱,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这种爱的?体会诗人给我们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大堰河形象。

答案:(1)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 (2)真切感人的生活细节描写。 如:(1) 第四节用八个排比句即八个细节,铺叙大堰河极度贫穷和繁重的家务劳动,写出关心、照料、温暖、爱抚乳儿,充分体现了她的勤劳和善良。 (2)

大堰河我的保姆

【第七节,六个排比】不论冬夏,不分寒暑,年复一年承担着繁重的劳动。含着笑,不停地劳动表现了大堰河勤劳、纯朴、宽厚、善良。首尾反复,大堰河用她的一切,先是乳汁,后是双手,为"我"和我的一家所作的牺牲,表现她的伟大。

(3)【第八节】描写了堰河对乳儿真挚的爱。

〖典型细节〗1.年节切冬米的糖; 2.贴乳儿的画; 3.逢人夸乳儿; 4.梦里盼乳儿幸福。

真切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的感情,反映她丰富的内心世界。

诗中主人公“大堰河”是一位曾经养育过诗人的农村妇女。在诗篇中,诗人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塑造了“大堰河”这样一位勤劳、善良、朴实、宽厚的农村劳动妇女的形象。大堰河就是中国劳动妇女的缩影,她默默无闻、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地奉献自己生命中全部的爱,她是平凡却又伟大的母亲。诗人通过赞美大堰河,寄托对大地上所有像大堰河一样的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问题6:怎样理解“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这种矛盾的写法在本节中还有哪些?

答案:对大堰河的依恋和对金碧辉煌的豪门的不适应。

问题7:第7节中反复写“她含着笑”,应该如何理解?

答案:诗人连用六个“她含着笑”,写大堰河尽管有永远也干不完的艰辛的劳动,但她却很快乐,坚强质朴乐观。

问题8:第9节中,写了大堰河死时的境况及她的丈夫和儿子、我在她死时的样子或境况,各有什么作用?

答案:写大堰河死时还轻轻地呼着她的乳儿的名字,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博大而深挚的爱。写平时打她骂她的丈夫也为她流泪和儿子的痛苦,衬托出大堰河的悲苦和贫穷。两次写我不在身边,表现诗人因未能最后看一眼乳母而愧疚痛苦的心情。

问题9:在第12节中,诗人用“紫色的灵魂”来形容大堰河的灵魂,“紫色的灵魂”应该怎样理解? 看看全诗中艾青用了多少颜色词语,一一找出来,说说各自的意义。。

答案:灵魂本来是抽象的,更谈不上有颜色,用“紫色”来修饰“灵魂”:一是化抽象为具体,将抽象的“灵魂”和难以触摸的心理感受形象化;二是紫色象征高贵而忧虑,说大堰河的灵魂是“紫色”的,突出了大堰河灵魂因“痛苦”而“高贵”,表达了诗人发自肺腑的歌颂与赞美之情。

“长满了青苔的石椅”表示一种荒凉、败落。“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显出大堰河家的生活十分穷困。“红漆雕花的家具”“碾了三番的白米的饭”,显示艾青父母家里非常富有豪华。“大红大绿的关云长”,表现艾青的少年的特点。“辉煌的结彩的堂上”,显示大堰河梦中的艾青婚礼隆重。“泥黑的温柔的脸颜”,显示大堰河的作为劳动人民劳作辛苦。

问题10:本文的主旨是什么?该如何概括?

答案:本文是一首自传性抒情诗。作者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与追思,塑造了大堰河勤劳、善良、宽厚和淳朴的形象,写出了整个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感激和赞美之情,表现了对千千万万的劳动群众的同情与关注,表达了对黑暗的旧世界的痛恨和诅咒。

问题11:如何理解这首诗表现出来的阶级观念? 大堰河在当代有何意义? 答案:在阶级斗争年代里,文学作品往往需要用阶级分析方法进行政治解读。诗人虽然出身地主家庭,但他是吃了劳动人民的奶长大的,他对自己所属的阶级有憎恨对被压迫阶级有同情,这是很正常的。

在当今时代,社会仍然存在严重的不公,像大堰河这样勤劳善良却又命运悲苦的下层劳动人民比比皆是,需要更多的人去关注、帮助这些弱势人群,所以,适当用阶级的眼光来看这首诗也是有必要的,至少可以唤起一些人的良知。

【篇二】大堰河我的保姆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

一、目的要求

1、认识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学习劳动人民无私的奉献精神。

2、学习、把握诗中的节奏和旋律,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 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提高审美能力。

3、认识本诗通过记事写人以及直抒胸臆的特点,学习对比、反复、排比等表现方 法。

4、提高朗读自由体新诗的能力,进一步了解新诗的特点。

二、重点难点

1、借助本诗的朗读录音,加强朗读训练,着重体会诗中强烈的节奏和流畅跌宕的 旋律;

2、本诗通过记事写人来抒情,这是区别一般抒情诗的最主要的特色,应作为学习 的重点;

3、诗人在构思诗篇时,把自己起伏的思绪,奔腾的激情作为最主要的依据,这一 点比较难以捉摸,应作为学习的难点。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大堰河我的保姆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诗歌这种体裁,对我们来说已经不再陌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类型的诗歌,而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献给他的养母的一首赞美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二、介绍作者与背景资料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县皈(yi)田蒋村。他母亲生艾青时难产,48小时才把他生出来,他的父亲非常迷信,认为这是一个不详之兆,并找来了一个算卦的先生,说,他生下来就是克父母的。因此被送到一位贫苦农民家里抚养。5岁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o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的空气里长大”的。艾青一生下来就成了这个家庭里的不受欢迎的人。

因此,艾清被送到本村的一家寄养,后来又被送到大堰河家,成为了他的乳儿,在保姆的怀里,艾青生活了难忘了五年,艾青与劳苦大众血肉般的亲情,与这段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那纯朴、善良、勤劳的品性和劳动农民的情感与美德,都在艾青幼小的心田上留下深刻的烙印。艾青常说,他在地主家庭里感受的只是“岐视与冷漠”,“只有在大堰河家里,我才感到温暖,得到宠爱。”

由于艾青积极参加一些爱国运动,在1932年被捕入狱,1933年1月14日早晨,天空飘着雪花,诗人站立在铁窗前,思绪波动,不禁展开了广阔的联想,他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想起了曾经给予过他母爱的农民保姆大堰河。由雪寒,联想到乳母给予自己的温暖,由囚禁自己的铁窗,联想到

死者长眠的墓地。诗情汹涌,不能自己。于是,诗人借助从铁窗里反射进来的雪光,头抵着墙壁,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

三、听磁带朗读、体会诗歌的意境。在听的时候注意字词

四、注音

大堰河yàn 檐头yán 瓦菲fēi 灶火zào 荆棘jīng jí

掐死qiā 匾biǎn 火钵bō 碾niǎn 忸怩 niǔ nì

冰屑xi^a 团箕jī 凌侮wǔ 叱骂chì 咒语 zh^iu

五、结构层次

学生诵读课文,然后思考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学生讨论后明确:

全诗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节),交代了“我”与大堰河各自的阶级地位和二人之间 的特殊关系。

第二部分:(第3—10节),集中刻画了大堰河的形象,抒发了诗人对贫苦的农 民母亲的无限热爱和怀念之情。

第三部分:(第11、13节)诗人从回忆过渡到现实,诗人的感情也达到了高潮。一连串的排比句,表达了诗人对大堰河的无限怀念与深情礼赞。 第二课时

一、赏析诗歌,句段全解

第一部分

第一节内容:交代了“我”与大堰河的关系以及大堰河悲惨的身世。这三句诗的容量很大,所交代的所给我们展示的内容都经过了作者精心选择和加工。诗人舍弃了大堰河的家世及其许许多多的生活遭遇,只写了“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

问:分析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大堰河什么样的人生经历?大堰河我的保姆

明确:大堰河,和诗中说的一样,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的村庄叫大叶河,大堰河是谐音,她从小就嫁到艾青的村庄里做童养媳,度过了悲苦的一生。作者仅仅抓住了人物的名字这个细节来描写,这个贫困保姆的名字问题,看似平淡无奇,却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压迫下贫苦妇女完全丧失了人的尊严和价值。

童养媳:领养人家的小女孩儿做儿媳妇,等儿子长大后再结婚,这样的小女孩叫童养媳。

最后一句反复:直接抒发了诗人对贫苦保姆的真挚同情。

第二节,首先交代“我”的阶级出身。诗人虽然出身地主家庭,实际上遭到了父母的变相遗弃。出身贫贱的大堰河,却给予了这位弃儿以深厚的母爱。

第二部分

第一层:第3节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点明了时间和环境,既是写

实,借写景来烘托压抑而悲愤的氛围。

“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诗人以深情的的笔调描写这位贫苦的农民保姆,没有正面刻画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而是在环境、气氛上多用笔墨,写了一大串与大堰河相关的事物:压着雪、满是荒草的坟墓;因无人出入而关闭了的破旧农舍;仅仅一丈平方而又早已变成别人的园地;无人光顾而长满了青苔的石椅""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令人伤感的悲凉画面。而开篇就写大堰河的墓地,则为全诗罩上了悲剧的气氛。

第二层,第4—5节

描写“我”在大堰河家里的情景。

诗人深情地回忆起大堰河厚大的手掌。这是一双勤劳、温暖的母亲的手。诗人没有用抽象的词句,而是用鲜明的画面,把她的繁重劳动表现出来。

问:通过“搭”“拍”“放”“补”“拿”等动作表现什么?

表现出保姆的辛苦和劳累。但是,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堰河仍然用她“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通过对比表现了深厚的母子情意。

第5节

问:为什么艾青走了,本来,可以卸下一付负担,应该高兴,但是她却流泪了。

答:在这泪水里,包含了贫苦的保姆对乳儿无比真挚深厚的感情。 第三层、第6—8节

写回到父母家后的感受和大堰河的生活。

第6节:

问:从哪些方面描绘自己的家?

答:从住、穿、吃三个方面描绘了自己的家,和大堰河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问:为什么要和大堰河的家做对比?

答:他所回忆的一切都是在展现大堰河的淳朴善良。

第7节:

但是生活对大堰河是很残酷的,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她就开始了繁重的劳作。那大堰河为什么笑啊?

答:反映了大堰河不向艰难生活低头的倔强性格,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了她的麻木和不觉悟。从这个意义上说,她的笑,比满眼眼泪更凄楚。

第四层:第9—10节

描绘了大堰河的悲剧结局。

第9节:展现大堰河死时的情景。

她是在梦还没有醒来的时候死去的。也就是说,她是在没有弄清自己

悲剧命运的原因,没有弄清解脱悲剧命运的道路时死去了。

问:诗人强调:“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她死时,轻轻地呼着她的乳儿的名字。”为什么?

答:这样写加重了悲剧气氛,表达了自己非常遗憾之情。

第10节:用几个排比句,描绘勤劳一生的大堰河死后的悲惨境遇。最可悲的是大堰河的悲剧还在他的丈夫和他的儿子身上重复和继续着,只有他的乳儿“在写着给予这不公道的世界里的咒语”,这也许是给死去的大堰河一点宽慰吧!

由此可见,诗人在主体部分,以自己的深情笔墨,尽情讴歌了“大堰河”勤劳、淳朴、善良的感人形象,并借此表达诗人对她的感激之情,这样的情感是人世间的大美。

第三部分:(11、13节)

从回忆过渡到现实,诗人的感情也达到了高潮。一连串的排比句,表达了诗人对大堰河的无限怀念和深情礼赞。

最后一节,句式又整齐的排比,转为长短错落,语气也又急促变舒缓。

二、教师总结:主题全解

作者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从而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强烈仇恨。

三、写作特点

1、《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自由诗。

“什么是‘自由诗’?简单说,这种诗体,有一句占一行的,有一句占两行的;每行没有一定音节,每段没有一定行数;也有整首诗不分段的。‘自由诗’有押韵的,有不押韵的。‘自由诗’没有一定的格式,只有旋律,念起来流畅,象一条小河,有时声音高,有时声音低,因感情起伏而变化”(艾青《诗的形式问题》)。

“自由诗”,绝非“放荡不羁”,而是一种“自由”其外,“诗神”其中的富有“散文美”的现代诗歌的精品。

2、《大堰河——我的保姆》是带有一定叙事性的抒情诗。

就这首诗的总的倾向而言,作者并没有向读者讲述有关他乳母的完整的或大体完整的故事,他利用这些片断的故事或画面,目的是倾吐对大堰河的深情。所以这首诗是抒情诗,不是叙事诗。

四、课后练习一解答

(一)、大堰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诗人对这一形象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大堰河是勤劳的,她用她厚大的手掌洗衣、做饭、养鸡、喂猪、终日操劳,她又是善良的,她永远是“含着笑”去做每一件农活。

大堰河又是慈爱的,纵使在终日劳作的疲惫之后,她仍然不忘记同样用她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她还是博大的,她能像亲生母亲一样,深爱着她的乳儿。

她又是悲苦的,贫苦的,劳累的。多年的贫苦生活过早地夺取了她健康,年仅40多岁就含泪地去了。

她是平凡而伟大的母亲,是普通母亲的代表,也是对全中国劳动人民的赞美。(二)诗中反复、排比等修辞方法的运用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是一首抒情诗,但它是通过叙事来抒情的,全篇不断使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使这种感情更加凝重、隽永。

诗中多次运用排比,使内容凝练,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气势酣畅。为了加强情感和音节的旋律,诗中还大量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如第1节的“大堰河”,表现对大堰河特有的深情。第3节的“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进一步渲染了抑郁低沉的思念之情。第4、6、7、8、10、11节中,也都采用了开头和结尾的诗句反复的手法,使诗歌一唱三叹,回环婉转,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艾青的回忆到这里就结束了。在他的回忆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出身低微,地位低下,却有着金子般美好心灵的大堰河。她勤劳,善良,宽厚,她如同一座雕象,一直矗立在诗人的心中。诗人从回忆的大门走了出来,外面依然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依然是阴冷潮湿的牢房,但诗人却有着按捺不住的澎湃的激情,呈给大堰河由心灵而写成的赞歌。

五、教后记

【篇三】大堰河我的保姆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深沉真挚的感情

大堰河我的保姆

(2)揣摩诗歌语言艺术,培养诗歌鉴赏力

大堰河我的保姆

(3)提高学生审美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

(1)本诗通过记事写人来抒情,这是区别一般抒情诗的最主要的特色,应作为学习的重点;

(2) 赏析诗歌艺术特点:一是借叙事抒情,二是对比、反复、排比等表现方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三十年代末的上海,一位著名诗人见到了艾青,曾激动的说,德国有莱茵河,法国有塞那河,埃及有尼罗河,那么,我可以骄傲的说,中国有大堰河。是的,如果把诗人半个世纪的创作看成是一条巨大的河流的话,那么,大堰河就是他永不枯竭的源头。分享给你的朋友吧:

二、介绍作者与背景资料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代表性作品除了这首诗之外,还有《手推车》、《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他母亲生艾青时难产,一个算命先生说他命中“克”双亲,于是他被送到本村一个贫苦农妇“大堰河”家抚养。在保姆的怀里,艾青生活了难忘了五年。5岁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艾青后来说过他“从小就等于没有父母”,只有“大堰河”这个贫苦善良的农村妇女深爱着自己的乳儿,给了他温暖的母爱,他们之间有着割不断的情缘。

1932年,艾青因为参加一些爱国活动被国民党反动派关进监狱。次年1月的一天,牢房的窗外飘起了大雪。艾青看到雪想起了自己的身世,想起了长眠于地下的保姆,便写下了这首《大堰河——我的保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都已经预习过课文了,那么这首诗是一首什么诗?

——A 抒情诗 B 叙事诗 C 哲理诗 D叙事抒情诗

2、默读课文。思考作者的思路是如何展开的?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3节)怀念与痛悼。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及与我的关系,表现了诗人对乳母的深切怀念与痛悼。

第二部分:(4—8节)眷念与感激。回忆大堰河辛劳又悲苦的一身,集中刻画了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德,抒发了诗人对她的深切的眷念与感激。

第三部分:(9—11节)同情与控诉。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诅咒和控诉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第四部分:(12—13节)讴歌与赞美。这部分是诗人呈现给大堰河的挽歌和赞美诗,抒发了诗人对大堰河的深切怀念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四、分部分研读课文,鉴赏诗歌。

㈠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诵1—3节。

2、 先看第一节,大堰河是不是一条河的名字?——不是,是我的保姆的名字。(注解1)

她连名字姓氏也没有,以她村庄的名字作名字,这说明了什么呢?

——她地位低下,身份卑微。

3、从这三节中,我们还还能知道大堰河是个什么样的人?

——大堰河又是一个童养媳,后来又是地主儿子的保姆,在养活地主儿子的前提下养活自己。是生活在社

会最底层的农村妇女的典型。

谁能说说什么叫童养媳?——从小被卖到别人家做媳妇的人。

做童养媳的日子好不好过?——不好过,和做牛做马差不多。

4、是啊,大堰河就是这样一位身世凄惨的劳动妇女。诗人对这样一位妇女有怎样的感情呢?我们看到第二节。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诗人说他是大堰河的儿子,他是吗?

——不是,也是。大堰河只是诗人的保姆,所以不是;诗人把大堰河当作母亲,所以是。

5、第三节描绘了一些什么样的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什么印象?

——被雪压着草盖着的的坟墓、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门前的长满了青苔的石椅,全是冷色调的。这些镜头描绘了一种荒凉、寂寞的惨淡景象,暗示大堰河生前的贫困和死后的寂寞,浸透着诗人的伤痛、怀念之情。

㈡学习第二部分。

1、诗歌的第二部分概括了大堰河一生的遭遇。大堰河一生干过两种活,在诗人小时候,他是乳母,诗人五岁后她便做了佣工。哪一节突出她的“乳母生涯”,哪一节突出她的“佣工生涯”?(4节,7节)

2、朗读第四节。同学们看看大堰河干了多少活呀,像一架劳动的机器,没有一刻空闲的时间。大堰河做了这么多事情,诗人是用什么句式把这些连接在一起的呢?——排比。

3、如此劳碌,如此辛苦,但大堰河每每干完一些活之后,她有没有休息呢? ——没有。

她不休息在干什么呢?——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大堰河一直在忙,她一停下活就去抱着诗人艾青,说明她对诗人""——疼爱。

好!无时无刻都关爱着艾青,无微不至的关心着艾青。

4、“大堰河用她厚大的手掌""”那是一双怎样的手呢?请你想象、描述一下大堰河的手。

——粗糙的,有力的,比较黑,骨节粗大,很温暖。

5、是的,这双勤劳慈爱的手,使一个贫穷的家充满温馨,使这个被地主家嫌弃的孩子得到了母爱的补偿。这双手,就成了母爱的象征。请同学们联想一下自己,你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母爱是怎样的?描述一个细节。 ——说得很好!母爱是真挚的、博大的,同学们的感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大堰河。“我”在大堰河家里得到的就是这样细致周到的爱。

6、我们再往后看,“我”回家了,我过上了怎样的生活?

——富足、豪华、富裕、锦衣玉食""大堰河我的保姆

但是我的心情却是什么样的?从诗歌中找一个词。为什么?

——忸怩不安。——因为这里只有丰富的物质,没有爱。

7、“我做了生了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这句话里有两个名词性的字,十分矛盾,是哪两个? ——“家”和“客”。

对!大家有谁在自己的家像做客吗?

——没有。“家”和“客”本是对立的,谁在自己家里做客呀,能做客的地方不是家。诗人在这里正是抓住了“家”与“客“的一对矛盾,才表达出一种复杂的辛酸。

8、往下看,仍然在这一节里,还能不能找出类似的矛盾的写法?

——“我呆呆地看着母亲怀里的不熟识的妹妹”,这句矛盾。 既然是妹妹,就应该熟识,可是作者却不熟识。 本是骨肉,却同陌路。

——“我不认识”与“天伦叙乐”矛盾,不认识怎么能读出来呢? 我们可以换句话说,艾青长大后也认识这四个字理解这四个字了,可是他却"" 从来没有品尝过四个字的感情。 艾青从小没有感觉到那几个字。也可以这样说:“上面挂着‘天伦叙乐’”,下面却根本没有“天伦叙乐”;虽认识“天伦叙乐”,却没有感受过“天伦叙乐”,这是强烈的对比的写法!家庭里所发生的事情,却根本不讲天伦,根本没有叙乐!

9、大堰河家贫穷,但充满爱,“我”家富有,但缺少爱。这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想起这些,诗人的心中充满了对大堰河的什么样的感情?——感激

对。大堰河流尽了她的乳汁后,又开始劳动,流她的血汗,同学们自读第7节。

10、6个句子都是以含着笑开头的,这几个句子用的什么修辞手法?——排比。

大堰河干的活又苦又脏又累,她为什么“含着笑”?

——为能挣钱养家,高兴。同时,也表现了大堰河纯朴宽厚的性格,她生活沉重,却非常乐观;她命运悲惨,但容易满足,靠双手吃饭,并无多求。诗人对大堰河是既赞美,又同情。

11、第八节,又一次正面写大堰河对乳儿挚真的爱。在年节里,大堰河为了她的乳儿“忙着切那冬米的糖”,把她乳儿画的关云长贴在灶边的墙上,对她邻居夸奖她的乳儿。这些描写,已经尽至了,但作者又深挖一层,把大堰河心底里的深情展示了出来:

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说的梦

在梦里,她吃着乳儿的婚酒

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

而她娇美的媳妇亲切地叫她“婆婆”

——大堰河对她乳儿的爱原来如此深切真挚,就连梦中也念念不忘!她期盼乳儿长大成人,成才成家,生活幸福美满,她乳儿幸福就是她最大的满足,这不是一个母亲最美好的心愿吗?这个梦,把大堰河对乳儿的爱推向了高潮,倾注了她那慈母的深情。但是这个梦是不能说的,因为这个梦对大堰河来说是非份的,是一种执着的明知不可能实现却始终不能忘怀的期待。

㈢学习第三部分。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命运所给予她的,却只有贫困和苦难。她活着,对于世界是无私地赠予,不停的劳作,毫无保留的贡献她的一切。而直到她死,世界给予她的,是什么呢?同学们齐读9—10节。

1、大堰河得到了什么?

——大堰河只活了“四十几年”,可是她却受了“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给她送葬的,只是“四块钱”的棺材,“几束”稻草,“一手把”的纸钱的灰——这就是她辛苦一生所得的最后报偿!

2、这里,用了一连串的数量词,有什么意义?

——数量词组“四十几年”、“数不尽”跟“四块钱”、“几尺长方”、“几束”、“一手把”的尖锐对比,突出了诗人对“不公道的世界”的揭发和控诉。诗人强烈的愤慨包含在这组数量词的对比之中。

3、大堰河生前付出的何其多,死后得到的何其少啊!是谁造成了她的悲剧?

——不公道的社会!

对。齐读11节。把诗人的憎恨之情读进去!

——她死后,丈夫也死去,儿子除了做土匪当炮灰,便只能做伙计当奴隶。诗人自己,终于彻底背叛了他出生的那个阶级,而与养育他的那个阶级结成了真正的兄弟。

4、我们总结一下大堰河的形象。

——大堰河是勤劳的,她用她厚大的手掌洗衣、做饭、养鸡、喂猪、终日操劳,她又是善良的,她永远是“含着笑”去做每一件农活。大堰河又是慈爱的,纵使在终日劳作的疲惫之后,她仍然不忘记同样用她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她还是博大的,她能像亲生母亲一样,深爱着她的乳儿。她又是悲苦的,贫苦的,劳累的。多年的贫苦生活过早地夺取了她健康,年仅40多岁就含泪地去了。

5、这就是大堰河。让我们一起欣赏诗人呈给大堰河的颂歌。同学们齐读最后两节。

㈣学习第四部分。大堰河我的保姆

1、这首热烈、深沉的颂歌,仅仅呈给大堰河吗?

——还呈给他的儿子们,呈给干千万万的大堰河,也是呈给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可见诗人的感情升华了,扩大了。一个地主的儿子,却把心中最深情的颂歌唱给了千千万万的大堰河,扑向劳动人民的怀抱,这在30年代是难能可贵的。

㈤颜色——紫色的灵魂

1、“黄土下紫色的灵魂”,为什么是“紫色”的灵魂? 这个“紫色”到底指什么?(讨论)

——紫色是一种痛苦的、压抑的颜色,紫色给人的感觉非常压抑,不痛快。

——紫色是一种高贵颜色,比如有的足球队穿的球衣就是紫色的。古代的官服也是紫色的。

——是指苦涩。我曾看过诗人的访谈录,他在谈到这首诗时说过\'紫色\'是一种冷色调,引起的人的心理反映是苦涩的。

——紫色是红色和蓝色的混合色,红色表示大堰河活着时非常有热情,像火一样,温暖世界,是尊贵的,而蓝色表示她死后非常安详。(你的思路非常独特。并且真的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也就是说,不能单纯强调紫色只代表一方面,紫色实际上是两种意义的综合。)

2、补充一点学术界的观点:艾青诗中用了大量颜色,艾青用颜色的规律一般是,用暖色调代表光明、温暖、信念,用冷色调代表苦难、大地、忧郁等等。紫色是一种冷色调,所以不能仅仅理解为高贵。

3、我综合一下大家的意见。刚才大家的全部意见,无非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强调尊贵、圣洁、热烈的方面,紫色是高贵、神圣的象征,“紫气东来”、“紫禁城”。大堰河身份虽卑贱,但她慈爱、善良、勤劳,集中了人之美德,她的灵魂最高贵、最伟大。一方面强调是苦涩、忧郁、压抑的方面,另一种看法,紫色是伤痕的颜色,是凝血的颜色,是因窒息而死的人的颜色,代表了不幸、苦楚、伤痛和死亡,大堰河苦难一生,结局悲惨,因而称之为“紫色的灵魂”。同学们深思一下,这两种意见矛盾吗?

——不矛盾。

可以从痛苦角度去理解,体会一下全诗吧,似乎字字句句都在强调大堰河一生所承受的痛苦,紫色的灵魂,就是痛苦的灵魂。也可以从高贵的角度去理解,想想呀,一个人的灵魂,由于承受了太多太多的苦难、太多太多的凌侮、太多太多的折磨,那么,这个人的灵魂会是怎么样的呢?

——高贵。

请大家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对“紫色”的理解,这句话的格式是,灵魂因__而___!(板书: 灵魂因__而___!) ——灵魂因“痛苦”而“高贵”。 因“承受太多苦难”而“尊贵、伟大”!

非常精彩!同学们,大家看看,这个结论是谁得出呢?不是老师得出的,老师只不过是大家意见的概括者。结论是大家自己共同讨论、研讨、集思广益得出的。在学术界,这个问题仍然是一个悬案,没有一个定于一的结论。今天大家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成为众多学术观点之一。这就是研究性学习呀!

4、深入一步,我问大家,大家知道艾青在写诗之前是学什么的吗?

——是学画画的。 所以他对色彩非常敏感。大家数一数,看看全诗中艾青用了多少颜色词语,找出来。 ——“长满了青苔的石椅”“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我摸着红漆雕花的家具”“我吃着碾了三番的白米的饭”“大红大绿的关 云长”“辉煌的结彩的堂上”“紫色的灵魂”“泥黑的温柔的脸颜” 共有多少处用了颜色词语? 说说各自的意义。

——8处。

“长满了青苔的石椅”表示一种荒凉、败落。

“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显出大堰河家的生活十分穷困。

“红漆雕花的家具”“'碾了三番的白米的饭”,显示艾青父母家里非常富有豪华。

“大红大绿的关云长”,表现艾青的少年的特点。

“辉煌的结彩的堂上”,显示大堰河梦中的艾青婚礼隆重。

“泥黑的温柔的脸颜”,显示大堰河的作为劳动人民劳作辛苦。

五、艺术特色。

㈠形式上的自由。

1、“什么是‘自由诗’?简单说,这种诗体,有一句占一行的,有一句占两行的;每行没有一定音节,每段没有一定行数;也有整首诗不分段的。‘自由诗’有押韵的,有不押韵的。‘自由诗’没有一定的格式,只有旋律。《大堰河—我的保姆》在形式上就具有这样的特点,在奔放与约束意见取得协调,在参差与变化里取得一致。

2、全诗13节,少则4行一节,多则16行一节;少则每行2字,多则每行22个字。全诗不押韵,但有11节的首尾句相互重复,以确定基调与色彩,中间几行大多采用排比句式,且多长句,以尽情抒发与描摹。在外在的表现形式上,这首诗与《雨巷》《再别康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它们同样成为新诗中的名篇佳作。

㈡排比、反复。

这是一首抒情诗,但它是通过叙事来抒情的,全篇不断使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使这种感情更加凝重、隽永。

1、排比

①诗中多次运用排比,如第四节中的八个排比,一方面具体地铺述了大堰河的繁重劳动,赞美了她的勤劳品格,另一方面表现出大堰河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照料着乳儿,歌颂她的美好的心灵。这样写,省去了许多笔墨,扩大了诗歌内容和意境上的容量。

②请同学们找出来还有哪些地方用了排比?

——第六节中的7个排比;第七节中的6个排比;第十节5个排比;十二节的8个排比。

③这些排比的使用,使诗歌内容凝练,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气势酣畅。

2、为了加强情感和音节的旋律,诗中还大量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如第1节的“大堰河,是我的保姆”,表现了对大堰河特有的深情。第3节的“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进一步渲染了抑郁低沉的思念之情。第4、6、7、8、10、11节中,也都采用了开头和结尾的诗句反复的手法,使诗歌一唱三叹,回环婉转,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㈢对比。

①在这首诗中,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主题。同学们说说诗歌中用了哪些对比?

——第四节和第六节,诗人把两个家庭的生活状况进行对比描写,虽未作任何评论,但黑暗的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已经明显地显现出来,不能不激起人们对旧世界的愤恨与诅咒。同时,又把在家里的“新客”地位和在大堰河家里所受到的爱抚进行对比,清楚地显示出诗人的爱憎。此外,如美丽的梦境和凄惨的死亡,生前的辛勤操劳和死后的凄苦悲凉""这些对比,大大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气氛,有力地揭示了诗歌的思想内容。

六、思想内容。

1、那么,这首诗歌的思想内容是什么呢?诗人想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作者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从而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强烈仇恨。

2、补充:关于这首诗的阶级观念。

——在阶级斗争的年代里,文学作品往往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进行政治解读,因此这首诗的主题,就变成了一个地主的儿子对自己的阶级的背叛和被压迫阶级的同情,并坚定地成为劳动人民中的一员。在新的时代里,阶级分析的方法渐渐过时,但是仍然不能否认它的阶级观念。首先,诗人创作这首诗歌的年代,是个阶级意识非常鲜明的时代,诗中所表现出来的阶级意识和阶级观念,是非常真诚的。其次,在当今时代,社会仍然存在严重的不公,像大堰河这样勤劳善良却又命运悲苦的人比比皆是,需要有更多的人去关注和帮助。所以适当用阶级的眼光来看这首诗也是非常需要的。

七、作业。

课外找些艾青的诗作进行阅读。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大堰河——我的保姆

第一部分:(1—3节)怀念与痛悼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大堰河我的保姆 大堰河我的保姆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