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1977年湖北高考试卷 1977年高考数学试卷

高中作文 zuowen 2浏览

【 – 高中作文】

第一篇 1977年湖北高考试卷
《2016文科状元演讲稿》

2016文科状元演讲稿配图

8

文科状元演讲稿

各位家长、老师、同学们,大家上午(下午)好!

我是今年的自治区文科实考分状元胡智洋,毕业于包头市第一中学,现在已经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录取。很荣幸今天可以在这里和大家交流。(向台下听众鞠躬)大家也都知道,这次活动是几个和我一样刚参加完高考的学生组织的。七月初的时候我在四川旅游,他们几个人联系我,拉我入伙,还说事成之后一定不会亏待我。我当时就同意加入了。因为我基本没有当众演讲、抛头露面的这种经历,我觉得可以抓住这个机会锻炼一下自己。至于挣钱,我就没往这方面考虑。因为我估计票也卖不出去几张,他们几个不要让我出钱就可以了。看这阵势今天来的人还不少,所以我再代表这次活动的组织者,感谢大家对年轻人创业的支持!(向台下观众鞠躬)

我想大家买了门票听我们几个在这儿说,主要还是想借鉴一下我们学习和应考的经验。所以我先从这个地方入题。

首先我问一下,在座的同学有多少是文科生,或者以后有学文的意愿,请举一下手。恩,好的。再问一下刚才举手的同学,你们当中有多少是真正对文科感兴趣,或者擅长文科,而不是为了躲避数理化而学文、或者有学文的意向的?请再举一下。恩,好的。其实文科生当中有一个说法,叫“数学猛于虎”啊!因为文科的六门课里面,语文、英语、史地政这五科都是形象思维为主,唯独数学可以说是纯粹的逻辑思维。而从生理的角度看,右脑掌管前者,左脑掌管后者。也就是说,数学在文科生的大脑里住着一个大单间,而剩下五门课呢是挤在一间房。那大家说奇怪啊,我们文科生把数学当大爷养着,它拿我们当奴才使唤。其实不是这个意思,因为只要你没有聪明到或是傻到一定程度,每个人左右脑的发达程度都是不平衡的。也就是说,有相当一部分人在数学的学习上确实存在”器质性“的困难,而且这种情况在右脑相对发达的文科生身上更为普遍一些。但是,有困难不是学不好、甚至放弃数学的理由。150分的数学占到高考总分的五分之一,但它对文科生的重要性绝对大大超过五分之一,我们输不起。以我自己为例,大家都知道,语文和英语大家很难拉开差距,今年文综的大题判的又非常死,整个自治区的得分都很低,那毫无疑问,能够让我们脱颖而出的就只有数学一科。我今年高考的数学成绩是148分,这个分数在理科不算什么,但是对于文科而言,确实是太给力了。其实我在高一文理分科之前,数学学得相当烂。当时我在火箭班,我们数学老师是大名鼎鼎的高占华,当然现在他已经不在包一中干了,去伊盟挣年薪了。高老师号称是我们包一中水平最高的数学老师,但其实他是以辅导数学竞赛见长的。大家知道数学竞赛的难度是相当奇葩的,这个高老师竞赛辅导惯了,对简单题就基本不屑了。基础知识、定义定理上课基本不讲,因为他默认我们都掌握了。但是我真的没有其他同学那么聪明,很多时候高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题,我还在那儿摸不着头脑呢,他就用伊盟话宣布说:“唉,宰四个简单题”。所以我的数学成绩也就可想而知了,最差的一次再少3分就不及格了,高老师还说:“唉,这么简单乃卷答完还能睡一觉”。当然了,我完全没有指责高老师的意思,他是我最佩服的一位数学老师,只能说我并不适应他的教学风格。我学文之后也在反思自己,我觉得当时数学学得一塌糊涂并不是因为刚才提到的“器质性”问题,而是学习的路径有了偏差。万丈高楼平地起,我必须反复强调的一点还是老生常谈的基础知识问题。对数学而言,基础知识主要是各种定义、定理和公式。一个连基本的三角恒等式、二倍角公式、正余弦定理都需要不时查阅的学生,是不可能有很快的解题速度、更不可能面对难题应对自如的。熟练掌握定义、定理和公式之后,大量并且高效的练习才成为可能。练习的重要性对于各科都是不言而喻的,对数学而言尤为关键。目的主要有三个:见识各种题型并掌握其解题思路;锻炼运算能力,提高准确率;调整答题和应考的心理状态。

基于此,在练习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中等及偏易的题为主,难题为辅,过于复杂的题可以适当舍弃。在全国各套数学卷中,内蒙使用的新课标全国2卷难度较为适中,文科数学更是如此。因此,在练习的过程中要着重打牢基础、做好中等题和简单题,努力提高准确率,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得分。对于大多数同学而言,把过多的时间投入难题的解答,并不意味着你在考场上就一定做得出难题,可能适得其反,打击了你学习的信心,降低了整张卷子的得分率,还把自己搞的身心疲惫,终究得不偿失。(二)练习的过程中要重在总结、分析。准备一个错题本是必须的。这个本子上需要不断积累在课上和课下的练习过程中学到的题型及其解题思路、方法、技巧,还有对错题的分析和反思。错题本不仅要写,更要经常翻看、逐步内化,这样数学水平才能稳步提高。(三)局部与整体有机结合。这里所说的“局部”,指的是每一块的题目,“整体”指的是高考模式的综合练习。在进入高三总复习之前,同学们基本不接触综合卷,往往是学了后面忘了前面。总复习会以每一模块的知识为基础来进行,从必修一至五到选修课本一个一个复习,并随之扩大考试范围,让大家逐步适应综合卷。在这个过程中,既要结合自身情况,通过局部练习加强薄弱环节,又要整合知识,锻炼综合卷的解答技巧,提高全卷得分率。这就好比爬山,既要踏稳每一步,又要不断向上攀登,而高考不过是这座山上的一个观景台。(四)最重要的当属运算的准确率。算不对等于不会,而要算对,大量的练习和好的习惯至关重要。练习前面已经提到了,而所谓“好的习惯”,主要有一下两点。一,专心致志,排除一切外界和内心的干扰。有位同学问我:写数学的时候能一边听音乐吗?我说我是不敢,怕算错,而且左算右算耽误时间,还不如写完再听。诸如此类的习惯大家可能也有,我希望同学们能为自己着想,做题不分心,分心不做题。二,书写整齐。这个整齐当然是相对的。大部分同学拿到草稿纸,写的东一片西一片,字迹也很潦草。这样不仅容易看错数字,还会出现算到一半找不到题、最终返工重算的情况,害人不浅。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草稿纸上的运算也要尽量规整,这有待大家不断练习、改善。关于难题我再来说说自己的看法。这里还要提到我们内蒙使用的高考题——新课标全国2卷。这套卷上的难题有一个特点:注重思维。也就是说,难题并不像课改之前的一样,很麻烦,很笨重,没个十分八分的算不出结果,而是为你设了一个瓶颈,着重考察你的数学思维。小题如此,大题也是一样。计算量大大减少,但是每写一步都要思考下一步怎么写,埋头苦算没有出路。所以大家有必要在学习和做题的过程中多想、多试,开拓思路,这样才有可能突破难题,获得高分。

数学的部分就先谈到这里。下面再来说一说让大家最无奈的一科——语文。这个无奈,主要是指提高语文成绩非常困难。作为一种语言,语文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而考试成绩又是另一回事,把莫言叫来答语文卷,他能考多少?后来我分析我的每一次考试,发现语文成绩的高低主要取决于选择题的正确率,包括前面9个3分的单选题和大阅读第一题的5分双选题。如果不出大的差错,大家的主观题,包括作文的得分差距其实不大,而这32分的选择题却相差悬殊。高的能拿到30分,低的在10分左右。我今年高考的语文成绩是131.5分。平时我的语文很少能上130,高考成绩这么好,主要就是因为这32分全部拿到了。这就是选择题的重要性。而且,选择题成绩的提高相比其他题目要容易得多。通过考前的集中训练,可以有比较显著的收效。除了重视选择题,我在语文方面的另一个经验在于作文。大家写作文平均要用到多长时间?少于四十分钟的举一下手。恩,好,四十分钟到一个小时的举一下手。恩,好,一个小时以上的举一下手。一般作文用时四十分钟以下的有两种情况,一是才思敏捷、文不加点,二是时间不够、紧赶慢赶勉强写完,甚至没写完。后一种情况以前我经常遇到,写的时候笔握在手里,笔尖好像在卷子上飘着,着急忙慌不知道写了点什么。卷子上不是有一条“800字提示线”嘛,我感觉那就像是长跑比赛的终点线,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爬到那儿了。后来我想出了一个办法应对这种情况,就是提前准备例子。大家绝大多数时候写的都是议论文,议论文肯定需要例子来支撑,所以写例子肯定是最费时间的,有的时候还存在死活想不出例子、生拉硬扯的情况。所以我建议大家在下面把例子准备好——注意,不是考试的时候准备在课桌下面,而是平时写好了记在脑子里,考试的时候搬上去。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节省时间,二是能让你的例子精雕细琢,文笔更加畅达。比如杜甫,他最近倒是不像前段时间那么忙了,你大可以使唤他。你写的时候,可以用精致的语言简单描述一下杜甫的生平,大家可以听一下我写的:

你是立身于天地之间的一座雕塑,更是丹青文字间永久突兀的那座茅屋。杜甫,一位名垂万古是诗文巨子,你的前半生却是如此平凡,甚至不乏平庸。长安困居消磨了你的十载壮年,你一定也没有想到,成就你的竟是一场天地风尘中至死难归的漂泊,一条看不到地平线的征途。面对羌村父老,你写下了“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面对新安男丁,你写下了“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面对本已简陋不堪的居所为秋风所破,你仰天长啸,呼喊出中国文人石破天惊的侠骨壮心——你是时代群像中本无特质的一个,却因把自己交给了时代、交给了征途而垂立。实践成就了杜甫,成就了一颗常怀天下的心。

这里要论证的话题是“实践”,当然这个例子还可以在其他主题的作文中出现。比如“磨难与成功”“平凡与不凡”等等。当然了,例子的运用还是要相对切题,一眼看去就和主题毫无关系的例子肯定会被判卷老师捉到,这就需要准备古今中外方方面面的例子,避免例子出现雷同而白费功夫。多角度引用是必须的,但需要加以联系、阐明。换句话说,就是尽量往上靠,反复重复文章的主题。写“感恩”,“感恩”这两个字不出现十遍八遍,你对得起一目十行的判卷老师吗?准备例子这项工作大家从现在就可以开始做,有五十个左右就应该可以应付大多数情况,但这些例子一定要涉及方方面面,内容丰富充实,语言要比方便面更筋道。节省出来的时间都是你的,你可以把它投入到别的题上去,并且给选择题留足时间,一举双赢。

语文方面就是这样,下面来说英语。其实我今年高考的英语成绩不太理想,只有134.4,平时的考试我一般都能上140的。每次的四场考试里面,考英语的时候我压力最小,因为时间很充足。不听听力的情况下,从单选写到作文,再把答题卡涂了,大概还能剩下40分钟。那么为什么能写这么快呢,因为我非常重视词汇的积累。我们从小学到高中,学了不下十年的英语,单词短语句型背了不计其数。而新课标考纲要求的单词只有3500个左右。大家可以买一本考纲内词汇看看,其实这3500词里面仍然有好多你不熟悉,甚至是没见过的。这部分单词当然是需要重点掌握的。还有一些不那么明显的知识盲点,比如一个很熟悉的单词有一个你很陌生的意思、一个很常见的动词有一个你没见过的短语,诸如此类。这样的扫盲工作要不断进行。那具体怎么积累呢?老师们经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子,这话没错。所以我建议大家准备一个专门的词汇本,每次遇到没见过、不熟悉的单词、短语、句型就记下来,并且不时翻看,逐步内化。词汇积累到一定程度,单选、完型、阅读、作文都会受益。以作文为例,今年高考的英语作文大家知道吗?对,就是推销中国结那个。题目要求描述中国结的大小,这就要求你掌握描述长、宽的短语,否则根本无从下笔。说到作文,还有一点不得不提,就是书写问题。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我建议大家先打草稿,定稿之后再誊抄到答题卡上。书写要尽量漂亮,尽可能不要涂改。书写对英语作文的得分是至关重要的。曾经听初中老师讲过,有一年中考,一个学生根本不会写英语作文,就用汉语拼音整整齐齐的写了一(一)重视选择题,确保选择题得分率。既然大题不好得分,选择题就一定要抓住。这就要求在平时的训练中适当加强选择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选择题的答题时间必须控制在50分钟以内,最多不能超过一个小时,否则大题会写不完。(二)大题书写注重技巧。要分点作答,清晰明确;在不出现常识性错误的前提下,点尽量多,有把握的靠前,没把握的靠后;平时积累答题术语,并在答卷时尽量使用学科术语,尽量避免口语化表达。(三)可以借助课外书拓展视野。这里所说的课外书主要指的是和学科直接相关的书籍,比如历史的《中国通史》、地理的某某地图集,等等。我去年购买了《中国自然地理图集》和《世界自然地理图集》,在用作地理学习工具书的同时拓展视野。今年高考地理卷选择题的第6、7、8题是关于台湾岛的三道组题,考前我在《中国自然地理图集》上看到了相关的内容,于是很快的把这12分收入囊中。需要强调的是,课外书只能起辅助作用,应以浏览为主,不能占用过多时间。否则反客为主,弊大于利。浏览的过程中可以勾画重点内容,同时有意识的思考、总结,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

好了,分科目的内容就说到这里。下面,有四个我最想和大家分享的想法。

其一,分析高考题。建议所有即将面对高考的同学订购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考文科(理科)试题分析》一书。如果明年参加高考,学校会统一订购2016年版,自己需要购买2016、2016、2016版。此书的内容是上一年度的新课标全国卷文科(理科)高考题、答案及对试题的分析、对试卷的整体评价,购买此书的目的是对历年的高考题进行认真仔细的逐一分析。需要强调的是,这一分析的过程应是独立自主的,不能看几遍人家书上给出的分析了事。分析的目的是熟悉并逐步把握高考题的题目、设问、答案的套路。年年岁岁卷相似,岁岁年年题不同。只有从各异的题目中把握不变的解题思路,才能爬出题海,避免无头苍蝇似的盲目备考。要想高考成功,这一点至关重要。

其二,听老师的话。很多同学,尤其是成绩比较好的同学,在复习备考的阶段往往自恃才高,脱离老师的复习进程单打独斗。从自身的经验和以往很多同学的教训看,我认为这是很不可取的。老师几十年如一日的进行某一门课的教学与复习备考,他们的经验无论如何也要比我们这些学生丰富得多。高三复习的过程中,要紧跟各科老师,完成他们布置的复习任务。同时又要有一定的自主性,不断思考、摸索。以上我提到的所有经验,大家应该结合自身情况,在这一过程中有选择的穿插使用,以不干扰日常的学习、复习计划为宜。

其三,关于复读。我不知道大家是否了解,我是一名复读生。我在包一中呆了四年,而高四这一年是其中值得铭记的一年。有一

“一颗心,是绝对不会因为追求梦想而受伤的。求学之路的失落与得意、清晰与迷茫,最简单的在于你拥有一个什么样的心境。努力中会有失败,会有失去勇气的时候,但我必须努力,我正在努力,我需要坚强,需要沉默,需要意志。一切都只是过程,成功与快乐才是终点。生活可以是无趣的,但自己一定要快乐。我们都不是神的孩子,我们只是有梦的孩子。”

是啊,我们都不是神的孩子。命运把改变命运的使命交给了我们,也把成败荣辱的考验降临在我们身上。说到这里,想起汪峰的一句歌词:“在布满利刃的大地抬着头狂奔,凭着一颗永不哭泣、勇敢的心。”去年第一次参加高考,很不巧,遇到数学题非常难,我答得一塌糊涂,还影响了后面文综的发挥。其实在出分之前我已经准备好复读了,只是我没有想到自己考的竟然是这么这么的差。几乎从来没有考过全校第二的我一下子跌到了包一中第七、自治区400多名。记得当时我把手机的声音开到最大,整个家里充满了一首老歌《驼铃》: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我把这首歌的歌词发给我即将进入大学的同学们,但是最后一句唱得好:待到春风传佳讯,我们再相逢!凭着这个信念,我再次走进了已经告别了的包一中,插班复读,和一群原本的学弟学妹们成了同学,再次迎战高考。我不是神的孩子,但我是一个何等幸运的孩子!今年的高考我一举夺魁,进入了我朝思暮想的北大、梦寐以求的光华。高四是我动心忍性的一年,也是增益我所不能的一年。我必须承认,压力是巨大的。我必须背水一战,我有生以来头一次感到自己肩负的责任是如此之重,我要接受命运、改变命运。在这里,我有责任提醒同学们,复读绝对是一个无奈的选择,是一场和命运的豪赌,我今天赢了不代表你明天也会赢。复读只适合在考试、报名的过程当中出现不可挽回的重大失误,并且因此一落千丈、与平时水平相去甚远的同学。抗压能力不足者慎入!报考结果尚可接受者慎入!这是一个亲历者的忠告。

其四,也是最后的最后,关于高考。说了这么这么这么多,其实谈的都是这个话题。这里有一个好消息告诉大家:按照加尔文的“先定论”,我们内蒙的孩子都是上帝的“选民”,而不是“弃民”。换句话说,面对高考,我们是一群幸运儿。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历年全国各省的一本线以及北大清华的分数线,我们内蒙,尤其是文科,可以说在全国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当然,有的人会说,各省的高考题也不一样啊。但就文科而言,以我做各地高考题的经验,我们内蒙使用的新课标全国2卷在难度上也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这两个“很低”叠加在一起,意味着我们内蒙的学生上一本、考名校要比外省,尤其是山东、广东、湖北、河南、河北等等“高考大省”的同学轻松得多。我们苦读十多年,为的无非是一朝金榜题名,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抢占先机,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近些年高校大量扩招也伴随着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上一个普通大学是否能改变命运,我想这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白岩松说的好: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辛苦一点?为什么不靠自己的努力考一个好一点的大学、为自己争取一个更好的未来?衡水中学是全国闻名的超级中学,也是一座“人间炼狱”。在衡水中学高二年纪教学楼大厅的墙上写着这样三句话:“我来衡中做什么?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今天做得怎么样?”我们不在炼狱,这是我们的幸运,但我们也应该这样问问自己,不让自己在荆棘上继续酣睡。最后,我还是想用一句歌词结束今天和大家的交流。今年高考出分的6月23日,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个不眠之夜。在百感交集中等到天亮,我再次把手机声音开到最大,放的是汪峰的一首《怒放的生命》:

曾经多少次跌倒在路上,曾经多少次折断过翅膀。如今我已不再感到彷徨,我想超越这平凡的生活。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就像飞翔在辽阔天空,就像穿行在无边的旷野,拥有挣脱一切的力量。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就像矗立在彩虹之颠,就像穿行在璀璨的星河,拥有超越平凡的力量。

谢谢大家!(向听众鞠躬)8

第二篇 1977年湖北高考试卷
《2016地理复习备考工作总结》

2016地理复习备考工作总结配图

高三地理复习备考工作总结

转眼间已经进入高三,高三是广大学子奋勇拼搏的关键节点,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即将得到检验,学子们即将怀揣着梦想迈入大学去书写不同的人生。根据湖北省2016-2016年考纲,联系我们**七中2016届高三文科学生的现状,2016届高三地理复习备考的工作计划是:夯实双基、落实重点,规范训练、提升能力,滚动式地精练精讲,科学备考、人文备考。

1、针对实际,认真备考。

我们高三地理备考组通过研究湖北省历年《考试大纲》及《新课程标准》,

备考教师向上届高三地理教师取经,积极参加省市高三地理复习备考会,研究高考试题特点,精选、精炼试题,以计划为指导、调控,落实好各个阶段的复习目标和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注重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回归课本,让学生把薄书读厚,认识到书本是练习题的”母亲”,以课程标准为准绳,从源头抓起,把握高考方向,提高复习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近年来地理高考试题凸显考查学生的地理思维,呈现目标突出选拔性、试题注重原创性、内容体现思想性的特点;综合题考查内容是区域性的综合,考查方式探究性居多,命题趋势具有时代性。针对学生看不懂、想不全、写不清的基本情况,新任高三教师整体把握高考特点,老教师探索落实具体知识的途径。整个备考过程,坚持以地理组教师合作为单元的备考策略,坚持集体备课,把个别优秀教师的经验转化为集体的财富,集体选题,集体交流归纳、总结和反思的答题技巧,提高地理备考效率。

2、步步为营,细化备考

1977年湖北高考试卷

高三地理复习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从2016年8月-2016年12月,通过教师带领学生回归课本,对课本进行整合,按照合格高中生的标准和考试大纲提取知识的范围,建构和完善地理知识体系,能够融会贯通。

(1)明确课程思路

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指出”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构建新的知识观、教材观、教学观。第一轮复习是课程的复习,而不是教材的复习。

整个课程复习一定要贯穿人地关系这一主线,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所以,必须把整个教材作为一个整体,以区域为对象,以理论为指导,以综合为方法,注意内容的前后联系,注重知识的重新整合。

(二)强化课堂的开放性

第一轮复习要注重学生地理知识的生成过程,让学生真正认识地理学的核心价值。一是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动手、动脑,需要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二是许多地理知识可在实践活动中获取或得到验证;三是大量的地理知识可直接用于指导生产和生活实践。比如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地理演示、地理制作和地理专题研究等。

(三)形成正确的地理核心价值观

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的培养和形成就体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就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协调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的不懈追求,强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处理人地关系的最高境界,人地关系是地理教育的永恒主题,是地理学最重要的思想,也是一种哲学思想。

(4)以区域地理进行统整

以典型的区域地理为案例进行重点分析,体现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所以,综合性和地域性是地理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两个最显着的特征,也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

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的活动建议中提出了许多用高中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建议,如必修1中建议:收集家乡某条河流的资料,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对该河流的治理和开发提出自己的设想等;又如必修2中建议: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一工业企业的布局特点,以及该工业企业的原料供应和市场联系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教材列举的典型区域为案例并有机结合区域地理内容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5)运用系统论的方法进行复习

地理环境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立体空间,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区域性、规律性和动态性,体现了整体性、层次有序性和动态性这系统论的三大基本原则。用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来认识和分析地理环境,把地理环境看成一个庞大的系统,是当今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学重要的学科思想。

(六)全面、辩证地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课程标准中关于宇宙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宇宙、天体及地理环境是运动和变化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运动与时空分布是有规律的,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对立与统一,地理环境具有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地理环境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人类在认识环境、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保护环境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等都是地理哲学思想的具体内容。

比如在讲到台风、火山、沙尘暴、寒潮等内容时,不仅要强调其灾害性,还要全面、客观、辨证地分析其好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从宏观到微观引导学生全面、辨证地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关系问题,以培养学生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成因、分布、演变等,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个阶段从2016年1月-4月,通过专题复习,强化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解题能力。在这个阶段按考试大纲的能力考核目标与要求,加强知识联系与运用,完善综合能力结构,能够触类旁通。

(1)统揽全局、突出重点

地理学科内容多,考试范围广,如果实行的是”求全”的复习思路,似乎面面俱到,但实际上只能是浅尝辄止,最后什么都不能落实,”求全”导致不落实,不如化繁为简,突出重点、难点,就某些核心问题举一反三,不断训练,或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2)落实区域差异思想

区域差异思想是地理学的重要思想,在落实此方面的知识时使用比较法容易落实。特别是在复习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这部分知识时要尤其关注学生的两种倾向,其一是掌握比较好的学生,他们学的得心应手,其二是对空间感比较差的学生,他们学的浑浑噩噩,不知身在何处。故在复习区域地理知识时要强化区域差异思想。

(3)紧扣图像、图表,强化单项能力

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多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来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在高考试题中每年不乏大量图像、图表的内容,这些资料不仅具有时代气息的内容,还包括现代信息技术产生的图像。由于试题把地图和图表作为表达知识的信息载体,所以基本上把地图和图表作为试题的切入口。一方面可以引用地理学最新的研究成果,避免试题雷同和猜题押宝;另一方面有利于考查考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思维分析能力。

在地理备考中特别强调熟练使用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填绘主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在复习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梳理知识建立各章节之间的知识结构,运用图解法将提供新材料、新情境的文字式选择题进行迁移突破,化难为易;运用图图互变、文图互变、图表互变转换思维角度,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平时复习中,(www.suibi8.com)首先要认真地读好书及配套图册中的每幅图表,弄清图表的基本构成要素及绘制方法,图表所要表现的地理事物特征是什么,以及此类图表还可以表现哪些其他的地理要素以及此类图表的一些变式。

(4)关注热点,拓宽视野

目前地理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热点、焦点问题主要有:人口的过度增长与人口迁移、城市化、水土流失、沙漠化、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大气污染与水污染、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生态灾难等等。这些是世界和我国正在或已发生的重大事件,我们应有一个基本的、正确的认识,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当今热点、焦点、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1977年湖北高考试卷

第三个阶段从2016年5月-6月,通过整理提升,查漏补缺,调整状态,达到从容应对。一方面通过对错题的自我总结:自己做题的思路与正确思路有哪些不同,高考中避免错误思路重现;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可再系统地浏览历次模考、作业和易错题集,调整心态,听听轻音乐,适当放松心情,轻装上阵,迎接高考。

3、合理筹划,人文备考。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高三地理复习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而且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世界。在高三地理复习备考中坚持人文备考,坚持地理复习三观:一是整理观(全年统一布局、年级相互协调、教师形成合力);二是学科观(内容进度统一、方法百花齐放、资料全员共享);三是现实观(学生智力水平、整体学习氛围、教师职业操守)。处理好高考备考过程中的重要关系:一是宏观与微观的关系(培优、提中、补差);二是讲课与练习的关系(少讲精讲、精讲精练);三是记忆与理解的关系(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四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主动观察与被动倾听);五是选题与出题的关系(精选精练);六是心理与生理的关系(劳逸结合、提升心理素质)。

如果说,高中三年的生活是一首歌,那么,高考就是这首歌最重要的音符;如果说,高中三年的生活是一首诗,那么,高考就是这首诗的诗眼所在;如果说,高中三年的生活是一篇文章,那么,高考就是这文章的点睛之笔。在这如诗似歌的岁月,希望我们能够成就更多的星。

第三篇 1977年湖北高考试卷
《1977年以来历年高考录取率》

1977年以来历年高考录取率

1977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570(万人),录取人数27(万人),录取率4.8(%)。 1978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610(万人),录取人数40.2(万人),录取率7(%)。 1979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468(万人),录取人数28(万人),录取率6.1(%)。 1980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333(万人),录取人数28(万人),录取率8(%)。 1981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259(万人),录取人数28(万人),录取率11(%)。 1982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187(万人),录取人数32(万人),录取率17(%)。 1983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167(万人),录取人数39(万人),录取率23(%)。 1984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164(万人),录取人数48(万人),录取率29(%)。 1985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176(万人),录取人数62(万人),录取率35(%)。 1986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191(万人),录取人数57(万人),录取率30(%)。 1987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228(万人),录取人数62(万人),录取率27(%)。 1988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272(万人),录取人数67(万人),录取率25(%)。 1989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266(万人),录取人数60(万人),录取率23(%)。 1990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283(万人),录取人数61(万人),录取率22(%)。 1991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296(万人),录取人数62(万人),录取率21(%)。 1992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303(万人),录取人数75(万人),录取率25(%)。 1993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286(万人),录取人数98(万人),录取率34(%)。 1994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251(万人),录取人数90(万人),录取率36(%)。 1995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253(万人),录取人数93(万人),录取率37(%)。 1996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241(万人),录取人数97(万人),录取率40(%)。 1997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278(万人),录取人数100(万人),录取率36(%)。

1998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320(万人),录取人数108(万人),录取率34(%)。 1999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288(万人),录取人数160(万人),录取率56(%)。 2000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375(万人),录取人数221(万人),录取率59(%)。 2001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454(万人),录取人数268(万人),录取率59(%)。 2002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510(万人),录取人数320(万人),录取率63(%)。 2003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613(万人),录取人数382(万人),录取率62(%)。 2004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729(万人),录取人数447(万人),录取率61(%)。 2005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877(万人),录取人数504(万人),录取率57(%)。 2006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950(万人),录取人数546(万人),录取率57(%)。 2007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1010(万人),录取人数566(万人),录取率56(%)。 2008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1050(万人),录取人数599(万人),录取率57(%)。 2009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1020(万人),录取人数629(万人),录取率62(%)。 2010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957(万人),录取人数657(万人),录取率69(%)。 2011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933(万人),录取人数675(万人),录取率72(%)。 2012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915(万人),录取人数685(万人),录取率75(%)。

第四篇 1977年湖北高考试卷
《1977年冬_一次不同寻常的考试》

NEWSUNIVERSE

传媒钩沉

1977年冬,一次不同寻常的考试

■口述/方晓红

方晓红简介:长期关注大众传播与“三农问题”,被誉为中国“大众传媒与农村研究的开拓者”。1951年生,浙江慈溪人。中国新闻学首批女博士后,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媒介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理事,江苏记者协会常务理事,副主编,江苏省省级重点学科《新闻广场》

文革前六七届初中(新闻学)学科带头人。

生,当过下乡知青,做过纺织工人。1977年恢复高考后进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就读,毕业后留新闻系任教。1993年调入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独自撰写或参与撰写新闻学与文学专著、教材、辞书等共计13部,代表作品有《大众传媒与农村》(中华书局)、《中国新闻简史》、《报刊市场小说》(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民俗辞典》(商务印书馆)。近五年完成的论文计30余篇,主持国家级项目两项,主持或参加省部级、厅局级、校级科研项目共9项,获省部级两项、校级及其它奖项共9项。

撰文/

赵静陆高峰

万”中的一个。读书,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可谓一种信仰。与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我经历过十年风雨洗礼,青春课本上写下太多的:第一批下乡的知青;“第一”第一批招工回城的工人;也是第一批恢复高考并被录取的大学生。

如今,人生已过半,我担任起著名高校的学科带头人,在中国第一个摘取了新闻学女博士后的桂冠,并见证着一代代年轻人的梦想。他们在人生发轫之初,总有抑制不住的梦想,他们的热情,让我时常回忆起30年前的自己。

的确,那年冬天发生过一场不同寻常的考试。

但不久,进入武汉第16女子中学念初一。生活就发生了巨变。

1968年底,和全国所有城市一样,武

汉市的中学生开始大规模下乡插队。大批本应在1966、1967、1968年毕业的初高中学生,全部提前毕业,下乡插队,这就是后来的“老三届”。“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成了当时最时髦的口号,我初二的学业戛然而止。

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大哥大姐都在外地上大学,二姐上中专,不需要下农村。只有我陪在父亲身边,插队自然轮到我。但很长一段时间,我矛盾着。当时的主流思想逼迫我离开,不去就是不革命不进步,但我总有莫名的恐惧,没有具象、没有

1977年12月11日至13日。

这是冬日里平常的三天,北方的树叶已落尽,南方的树叶还留在枝上,人们在大街上走着,或跑着,每个人都心怀希望。这又是不同寻常的三天,全国570万青年开始争夺27万个大学生名额。他们的年龄介于18至30岁之间。他们来自农村、工厂、牧区、矿山、营房、学校、机关……

这一年,恢复高考。我也是“570万”中的一个,幸运的是,后来我又成为“27

投入下乡洪流

1966年6月的一个早晨,高中学生

在哄闹的课堂中散去,接着锣鼓喧天地废除了高考。许多人的大学梦在一片嘈杂中灰飞烟灭。那时,我还不明白,这些大孩子所忧虑的事与我有何种关联。我刚刚小学毕业,对未来没有丝毫恐惧。1967年,我

细节,一股股在心里涌动。一次,父亲问我“我不知如何回答,最:下乡害怕什么?”后说“父亲大笑。但我知:害怕毛毛虫。”道,此刻,他正承受巨大的压力:一方面,单位在做他的工作,让我服从安排;另一方面,他又舍不得我,母亲身体不好在浙江老家养病,曾来信说,希望我不要下乡

48

新闻天地

1977年湖北高考试卷

NEWSUNIVERSE1977年湖北高考试卷

传媒钩沉

或者去浙江插队。但那时,学生都已停课闹起革命,干部子女开始参军,有条件的开始在城里找到工作,而大部分我这样的学生都响应号召,投入轰轰烈烈的下乡洪流中去。

风专业。我想争得求知的权利,可连续两年因种种原因都没选上。一直等到1977年恢复高考。

我是第一个退场的。当时规定半小时内不准退场,我一到半小时就交卷了,考场一片哗然。我就做了15分的因式分解的题,因为我只会因式分解,有一题还是早晨起来看的,我想那15分我全拿到了。老师看看卷子,又看看我。我想,他肯定想,这个人完啦,肯定完啦,这不都是空白嘛!

其余三门成绩拯救了我。1978年3月,我走进武汉大学中文系学习。大学的读书时光,我一生难忘。我们那届同学都很刻苦,也很成熟练达,大部分人因为在人生最宝贵的十年里失去了读书的权利,故而对这迟来的机会倍感珍惜。晚饭后,很少人回宿舍休息,大部分人回到教室晚自习,如此一来,教室资源异常紧张。学校星期六晚有电影,但有的同学四年中几乎不进电影院。可这样的生活,从没人感到苦。记得一次,我从图书馆出来,外面春光明媚,人来人往非常多,我突然感到自己看了这么多书很幸福!人家在外面走来走去也没干什么,我却读了这么多书,有种很充实的感觉。我最喜欢的课是中国文学史,得过很高的分数,96还是98分,当时,我能背下整篇的《离骚》。

我的大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临毕业的前一年,中国文学史的老师问我愿不愿意留校,我留下了。从此,我的人生与大学校园有了不解之缘,从武汉大学到南京师范大学,从读研到读博到读博士后,人生的道路越走越宽。

记得当时在棉纺厂考大学,很多人觉得我不上算。因为不久后,国家开始步入正轨,工资高了一些,有奖金。有些夫妻双双在棉纺厂工作,一年奖金就可买一个大件。但后来想想,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我读了大学。30年后,有人说我们这代人是“满身疲惫走上考场的人”,那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考试,让许多人的命运由此改写,无数人由绝望中找到希望,这似乎是一代人的蓦然警醒,然而醒来的,却又不仅仅是个人的命运。

编辑/万凡

E-mail:lingjunwf@126.com

1977年的确值得我们珍惜。持续10

年的将视为正统的局面,由恢“推荐选拔”复高考开始被打破,一代知识青年积极响应。如今的年轻人已很难想象我们当时的心情了。我试着去报名,却得到万分沮丧的消息:我是超龄考生,不能参加高考。我

1968年12月31日,我带了简单的

行李,和几位同学踏上了去湖北绥县的火车。

求知:煎熬中的等待

插队的地方,叫石佛公社。幸好有三个女同学为伴,早晨一起出工,晚上一起做饭,不久就适应了。每天,像真的农民一样种田,挣工分,农民给我们评分,全劳力七分半,女的八分,我们评了七分半。那时,农村条件十分不好。记得1969年春节过后,赶上农忙,加上青黄不接,没有菜吃,我们就向老乡学习腌制豆腐,度过难关。后来,我们开垦了一块地种菜,还养猪羊,老乡们又给了一些鸡,生活才有了起色。也许,我该庆幸自己当时年龄尚小,除了劳作之苦,很少有精神上的负担。当时个体的浮沉,终日备受精神的困苦和煎熬。而我买了一把乐琴,干活累了就自弹自唱,同学和老乡们很喜欢听,最拿手的就是里阿庆嫂的两段快板,甚至晚《智斗》上唱累了才沉沉睡去。

可我没想到,这特长对后来进工厂有了帮助。1970年7月检查身体,9月进工厂。之前,我曾去过工厂,印象深刻。傍晚时分,工人们在广场上一字排开看电影。而此刻,农民们正在地里出一天中的第三份工,与工人相比,他们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多么稀少。第一批回城,招工条件很苛刻。因为近视,工厂本不想收我,但当时需要有文艺特长的人宣传革命,我被破例招进了绥县棉纺厂。汇报演出中,我的乐琴表演受到重视,幸运地被分到最好的机动车间做了空调工,就是负责调节空气的温度、湿度,这是当时很舒服的工种。

当时1975年起,招收工农兵大学生。有个专业很对口———土木系的供暖与通

几乎被打蒙过去,可我不甘心,试着给县招办领导写了封信,说明我的实际情况,表明想上大学的迫切心情。

等待犹如煎熬,可我感觉自己在“走后门”,不敢和任何人提起。突然有一天,一个同事用崇敬的语气告诉我,招办让我去一下。我的请求终于得到批准!我可以参加高考了!

涌入高考第一波

1977年是恢复高考第一年,那一年

的高考课本在高考历史上该是独有的吧。高考由各省自行命题———当时课本都是才统一命题考试,才有了考试纲要。

积压了10年的人才1977年“,文革”一齐迸发出来,争挤高考这座独木桥,竞争甚为惨烈,父子、母女、兄弟姐妹、师生同年考大学的现象并不罕见。高考共考四门:语文、数学、政治、历史。我的心里沉甸甸的。当时以我这么多年未接触课本的状态去考大学,政治要背,历史也要背,反正数学我不管了,因为我只有初二数学的水平,但我的语文却很好。我想,其他几门一定要考得很好,不然就拼不过人家!这种心态很强烈。

高考前,有个好朋友刚好要搬家,新房子还没搬进去。她就说,我先不搬,给你看书吧!我把行李从宿舍搬到她那儿去,买了很多干粮搁在屋里,白天不出门,打一瓶开水。饿了,吃几块饼,喝点开水,我就背啊背……晚上再去上夜班,白天再呼呼背。

考试三天过得很快。记得考数学时,

很多年纪稍大的知青,因为家国的命运、“某某省试用课本”,直到1978年起,全国

新闻天地

49

第五篇 1977年湖北高考试卷
《1965年高考数学题》

1965年试题

1. 右面的二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是什么?求出它的体积

2.在A处的甲船测得乙船在北偏西49°48的B处以速度

22/小时向正北方向行驶.甲船立即从A处出发,以速度

26/小时向北偏西a度的方向沿直线驶去,追赶乙船.问a是多大角度时,经过一段时间,甲船能够在某处C恰好与乙船相遇?(lg2.2=0.3424,lg2.6=0.4150;lg是以10为底的对数符号

.)

余弦对数表

3.把地球看作半径为R的球.设A、B两地的纬度相同,都是a度,它们的经度相差β度(0°<β≤180°).求A、B两地之间的球面距离(即大圆弧长).

4.(1)证明│sin2x│≤2│sinx│.(x为任意值)

(2)已知n为任意正整数,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sinnx│≤n│sinx│.(x为任意值)

5.已知一点P的坐标是(4,-2),直线l的方程是y-x+5=0,曲线C的方程

此题的略图.

6.当p是什么实数时,方程x2+px-3=0与方程x2-4x-(p-1)=0有一个公共根?并求出这个公共根.

7.已给抛物线y2=2x.

(1)在抛物线上任取两点P1(x1,y1)、P2(x2,y2).经过线段P1P2的中点作直线平行于抛物线的轴,和抛物线交于点P3.证明

(2)经过线段P1P3和P2P3的中点,分别作直线平行于抛物线的轴,和抛物线依次交于Q1、Q2.试将△P1P3Q1与△P2P3Q2的面积的和用y1、y2表示出来.

(3)仿照(2),又可以作出四个更小的三角形.照这样继续下去,可以作出一系列的三角形.由此设法求出线段P1P2与抛物线所围成的图形的面积.

8.附加题:

(1)已知a、b、c为实数,证明a、b、c都为正数的充要条件是:

a+b+c>0,ab+bc+ca>0,abc>0.

(2)已知方程

x3+px2+qx+r=0

的三个根a、β、γ都是实数,证明a、β、γ是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边长的充要条件是:

参考答案

1.解:右面的二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是正六棱锥.

设这个六个棱锥的高是h,底面积是A,体积是V,则有

注:本题考二视图和计算棱锥的体积.

2.解:设甲船与乙船相遇所需要的时间为t,则有

BC=22t,AC=26t.

由正弦定理,得

对上式两边取对数,得

lgsin( 49°48′-a )

=lg22-lg26+lgsin49°48

=1.3424-1.4150

=

查表得到

49°48-a=40°15.

∴a=49°48-40°15=9°33.

注:本题考解任意三角形的基本方法,并考查学生查表和运用对数计算的能力.

3.解法一:

设A、B两地之间的球面距离为x,大圆弧所对的圆心角为θ度,则

(1)

设纬度为a的纬度圈的圆心为P,半径为r,则∠APB=β.因为△PAB是等腰三角形,所以A、B之间的直线距离

又在直角三角形OAP中,∠OAP=a,可知

r=Rcosa.

又在等腰三角形OAB中,可以求得

代入(1),得

答:A、B两地之间的球面距离为

解法二:

设A、B两地之间的球面距离为x,大圆弧所对的圆心角为θ度,则

设纬度为a的纬度圈的圆心为P,半径为r,则∠APB=β.在△PAB中,根据余弦定理得A、B之间的直线距离的平方

AB2=2r2-2r2cosβ=2r2(1-cosβ).

又在直角三角形OAP中,∠OAP=a可知

r=Rcosa.

所以 AB2=2R2cos2a(1-cosβ).

又在△OAB中,根据余弦定理,得

AB2=2R2(1-cosθ).

所以2R2cos2a(1-cosβ)=2R2(1-cosθ).

由此,cosθ=1-cos2a(1-cosβ),

即θ=arccos[1-cos2a(1-cosβ)].

代入(1),得

答:A、B两地之间的球面距离为

注:本题考运用几何与三角的基本知识,计算球面距离.

4.解:(1)│sin2x│=│2sinxcosx│

第六篇 1977年湖北高考试卷
《湖北武汉市2016高考英语阅读理解二轮基础训练(77)》

2016高考训练题。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短文,从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A、B、C和D)中,选出最佳选项。

These eco-inspired books get kids thinking about nature and environment.

How to Raise Monarch Butterflies

—By Carol Pasternak

Have you ever watched a monarch transform from a caterpillar (毛虫) to a butterfly

from up close? In this book, learn everything about the monarch life cycle and how to raise

monarchs from eggs to adult butterflies. You will also get to know the efforts involved to

protect the species.

A Kid’s Guide to America’s Parks

—By Erin McHugh

This year, the US National Park Service’s National Park Week is on April 21-29. During the week, all the

national parks offer free admission. Enrich your knowledge with this book, as it introduces the national parks and some interesting places in the US, including their geography, specific animals as well as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The book’s featured places include Yosemite National Park, Ellis Island (home of the Statue of Liberty) and the National Park of American Samoa, the only U.S. national park south of the equator(赤道).1977年湖北高考试卷

Where Do you Recyclable Materials Go?

—By Sabbithry Persad

Tiana had been learning about recycling at school. But when her dog, Bubbles, gets lost running after a recycling truck, she ends up learning a lot more about recyclable materials than ever! Follow Tiana and her family as they search for Bubbles around town and at the Material Recovery Facility. Along the way, readers will learn a lot about recycling and how they can do their part in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Scrap Kins Build-It Book Volume1

—By Brian Yanish

Meet the Scrap Kins. They are creative, friendly monster who live in a recycling center, known as Scrap City. They’ll show you how to turn junk into pretty cool things. Readers will learn how to create cute bags from old jeans, beautiful ships from milk boxes, and more. Remember that one person’s trash is another person’s treasure!

1. Why is the National Park of American Samoa special?

A. There is a famous statue in it. B. It lies south of the equator.

C. It has its specific animals. D. It is free for admission.

2. Which book is most probably written in the form of a story?

A. How to Raise Monarch Butterflies

B. A Kid’s Guide to America’s Parks

C. Where Do Recyclable Materials Go?

D. Scrap Kins Build-It Book Volume 1

3. The common goal of the four books is to _____.

A. teach kids practical skills B. comment on kids’ behavior

C. raise kids’ environment awareness D. make kids interested in geography

参考答案1—3、BCC

阅读下列四篇短文,从每小题后所给的A,B,C或D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My aunt will come down soon, Mr. Nuttel," said a young lady of fifteen.

Framton Nuttel attempted to say something to please the niece. Privately he doubted whether this visit would do much towards helping with his nerve problem.

"I know how it will be," his sister had said, "People there are nice. I shall just give you letters of introduction to all the people I know there." Framton wondered whether Mrs. Sappleton, the lady to whom he was presenting one of the letters of introduction came into the nice division.

"Do you know many of the people round here?" asked the niece.

"Hardly a soul," said Framton.

"Then you know practically nothing about my aunt. Her great tragedy(悲剧) happened just three years ago," said the child, “Out through that window, her husband and her two young brothers went off for their day's

shooting. They never came back. Poor aunt always thinks that they will come back someday. She has often told me about Ronnie, her youngest brother, singing ‘Bertie, why do you bound?"'

At this time, Mrs. Sappleton came in, greeting, “I hope you don't mind the open window." She talked on cheerfully about the shooting. To Framton it was all purely horrible. He made a desperate but only partially successful effort to turn the talk on to a less scary topic. "The doctors agree in ordering me complete rest, and an absence of mental excitement." he announced, "On the matter of diet they are not so much in agreement," he continued.

"No?" said Mrs. Sappleton, in a voice which only replaced a yawn at the last moment. "Here they are at last!" she suddenly cried. In the deepening dusk out came three figures with a tired brown spaniel(猎犬). And then a young voice rang out of the dusk, "I said, Bertie, why do you bound?"

Framton grabbed wildly at his stick and hat, without a word of goodbye, and rushed out of sight.

“What is up?" Mrs. Sappleton was confused.

"I expect it was the spaniel," said the niece calmly, "He told me that he was once hunted into a tomb by a pack of dogs, and had to spend the night in a newly dug tomb with the creatures barking just above him. Enough to make anyone lose their nerve."

Romance at short notice was her specialty.

1977年湖北高考试卷

1.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e learn that Mrs. SappletonA. felt sorrow about the shooting B. got along well with Ronnie

C. listened carefully to Framton D. trusted and spoiled her niece

2. As for Framton's nerve problem, his doctorsA. recommended him to go off for a shooting

B. suggested to him a rest cure in the countryside

C. advised him to keep his mind off excitement

D. agreed on the treatment of his diet

3. Which word can best describe Framton?

A. Cheerful. B. Brave. C. Fragile. D. Wise.

4. What can be inferred about the niece from the last sentence?

A. She was good at making up a story in a short time.

B. She showed a strong love for scary stories.

C. She fell in love with Framton in no time.

D. She took no notice of strange visitors.

【参考答案】1—4、BCCA

阅读理解。阅读下列短文, 从给的四个选项 (A、B、C和D) 中, 选出最佳选项。

Bill Javis took over our village’s news-agency at a time of life when most of us only wanted to relax. He just thought he would like something but not too much to do, and the news-agency was ready-made. The business produced little enough for him, but Bill was a man who only wanted the simplicity and order and regularity of the job. He had been a long-serving sailor, and all his life had done everything by the clock.

Every day he opened his shop at 6:00 a. m. to catch the early trade; the papers arrived on his doorstep before that. Many of Bill’s customers were city workers, and the shop was convenient for the station. Business was

tailing off by 10 o’clock, so at eleven sharp Bill closed for lunch. It was hard luck on anybody who wanted a paper or magazine in the afternoon, for most likely Bill would be down on the river bank, fishing, and his neatest

competitor was five kilometers away. Sometimes in the afternoon-, the evening paper landed on the doorway, and at 4 o’ clock Bill reopened his shop. The evening rush lasted till seven, and it was worthwhile.

He lived in a flat above the ship, alone. Except in the very bad weather, you always knew where to find him in the afternoon, as I have said. Once, on a sunny afternoon, I walked home along the river bank from a shopping trip to the village. By my watch it was three minutes past four, so I was astonished to see Bill sitting there on his little chair with a line in the, water. He had no luck, I could, see, but he was making no effort to move.

“What’s wrong, Bill?” I called out from the path.

For answer, he put a hand in his jacket and took out a big, golden object. For a moment I had no idea what it could be, and then it suddenly went off with a noise like a fire engine. Stopping the bell, Bill held the thing up and called back, "Ten to four, you see, and this is dead right. "

I had never known anyone carrying a brass alarm clock round with him before.

1. Bill Javis became a news-agent when ________.

A. he need the money.

B. he decided to take things easy

C. he was quite an old man D. he gave up clock-repairing

2. Bill opened the shop so early in the day because ________.

A. he liked to do as much as possible before he went to work

B. the shop had to be open when the morning papers came

C. he was never sure of time

D. it was then that he did a lot of business

3. On that sunny afternoon, the writer was surprised when he saw Bill because ________.

A. he thought it was late for Bill to be still fishing

B. he thought Bill was ill, since he was not moving at all

C. Bill had not caught anything, and that seemed strange

D. Bill stayed in his flat

4. From the information given in the passage, who or what do you think was wrong?

A. The bell was; it must have gone off at the wrong time.

B. Bill was; he had dropped off to sleep.

C. The writer’s watch was fast.

D. Bill’s clock was wrong; it was old.

【参考答案及解析】

1. C 推断题。at a time of life when most of us only wanted to relax和He had been a long-serving sailor这两点说明他已上了年纪。

2. D 推断题。第二段开头说他6点开门,报纸在这之前已送到,而且还可以catch the early trade。

3. A 推断题。Bill通常4点会重新开店,而那天作者的表已过4点,Bill还没有离开的意思,所以他非常惊讶。

4. C 细节题。A项中go off是爆发,产生很大声音;B项中drop off to sleep是不知不觉入睡;文章中倒数

第二段最后一句话this is dead right 中dead是“非常,完全”的意思,可见,Bill的clock没错。

【由安徽省合肥市2014高考模拟题改编】

阅读下列短文, 从给的四个选项 (A、B、C和D) 中, 选出最佳选项。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1977年湖北高考试卷 1977年高考数学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