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字数作文】
顿悟 作文(一)
《顿悟》深秋,傍晚。天凉心更凉。我推着自行车,任凭凉风拍打在我身上,听着旁边的同班同学不耐烦的对我说:"你有没有听我说话啊!”“啊?”我有些僵硬地回应着。“呃!”她故作无语,但又说道:“一次月考而已。”“呵呵,我是那种为‘小事’烦恼的人么?”我违心地露出了半尴尬的笑容调侃道。就在1小时前——自习课上,班主任脸上明显地“刻”着“我不高兴,你们没考好”的面容对我们说:“成绩单下来了。”说着,班长就给每个人发了一张。我拿到成绩单就飞快的翻了过去,拿书压上,开始若无其事的写作业。但我也很在意我自己的成绩,就又偷偷地把它从书下拽了出来,小心翼翼地反过来,瞄了一眼,只看到了总分分。我相信,那时我的脸色一定很难看。我脑海里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撕掉成绩单,但我终究没有这样做,毕竟这是掩耳盗铃的做法。那怎么办?难道就让成绩单大摇大摆地对我“示威”麽?不可能。我又把它丢到了书下!“呼——”我长舒了一口气,“解放”了!可偏偏就在这时,班主任对我也“不依不饶”,竟念起了年级排名,虽然只念了几个人的年级排名,用了不到5分钟,可对我来说漫长的像一个世纪。终于熬过了着漫长的自习课,我却已身心疲惫,狼狈不堪。唉,谁让我没好好复习呢!权当一个教训,来斥责一个一时失智的人吧!继续往前走。深秋,傍晚。天凉心顿悟。
顿悟 作文(二)
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
一阵雨过后,空气也像被雨冲洗了一般,格外清新,如茵的草地上,点点露珠挂在草叶上,像一个个晶莹的水晶灯笼,太阳光照在上面,映出了青的蓝,赤的红,紫的绿。
明天就是1号,要期末考了,我的心中掠过一丝迷惘与担忧:半年的奋斗即将体现在这三天,半年的等待只为这一战,万一考不上重点,万一临场失常……带着忧虑和不安,我走出了家门,——出去散散心吧!
路边的花儿被风雨打折了,想要站起来重新开放,似乎不可能了。——这是不祥的预兆吗?明天,后天,大后天,我会失败吗?泪水不知不觉地滑过我的脸颊。迷蒙中,我看到了一个小小的、白色的身影——是纸吗?不,现在没有风,它却在微微颤动。走近一看,哦,是一只白蝴蝶,只见它全身湿湿的,显然是被雨淋的,两只触角极细微地颤动着,身上芝麻大的黑点依然可见。它停在花瓣上,似乎观察着周围的动静,——就算周围有什么敌害,小白蝶也力反抗,它太虚弱了!
此时,我仿佛看到它在雨中挣扎的情景:大雨哗哗地下着,显示着它的淫威,小白蝶想找个地方躲起来,却被一个大雨点给打在了地上,它抖着翅膀想要飞起来,可它那细弱的脚连站都站不稳。第一次,它没有站起来,第二次,它又倒下了,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啊,它终于站起来了,爬出了水洼……我的心坪然一动,多勇敢的小白蝶啊!
我轻轻捉住它的翅膀,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在朝阳的地方,让它感受一下阳光的温暖,它的身体又抖起来了,是怕我吗?噢,不要怕,我的小勇士,我微笑着离去。刚走不远,我突然想到我怎么可以把这么弱小的生灵放在那里呢,我又跑了回去,令人震惊的是,小白蝶飞向了天空。飞去之前,它在我的身边转了一圈,似乎感谢我,然后又飞走了,飞向了天空。——多顽强的小生命啊!
就在这一刻,我分明看见:天空——很蓝,阳光洒在我身上——很温暖!我忽然意识到:生命中会有太多的遗憾,但人要学会坚强,学会长大,对于困苦和迷惘,我们应该微笑面对。我相信,成功是通过一步步努力得到的!只要努力过,即使失败又有何妨——蓦地,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洒满阳光。我的心怦然一动:明天,我不怕。
顿悟 作文(三)
“渐悟”与“顿悟”
禅宗自五祖弘忍门下有南北分途,南宗主顿悟,北宗主渐修。“渐悟”,就是通过坐禅、诵经来凝心、摄心,离弃世俗的影响和烦恼,认识和保持“心性本净”,以求内心解脱后世南宗风行天下,习禅者以为禅宗法门不需坐禅,只须于一机一境上骤然悟得,就可以得道了。“顿悟”,认为“心就是佛”,人要觉悟佛性,用不着读经礼佛,只要“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就行了。怀师指出:“尽一大藏教,统诸修行法门,皆渐法耳。即禅宗祖师,于言下顿悟者,亦由熏修渐积而来。”因此,习禅者必须注重修定。至于是先修后悟、修悟同时,还是悟后起修,怀师认为:三说虽异,通途是一,根器各异,自知适应,不必争论高下。怀师的禅法不仅融合佛教显密之学,而且贯通儒、道各家之言,相较比量,会归一旨,别开生面。
中国禅宗的真正开拓者是第六代祖师慧能。慧能俗姓庐,生于公元638年,广东岭南人。年少时到河北黄梅山投奔五祖弘忍。后来,五祖弘忍要挑选继承人,便召集众僧令其徒各作一偈(jie)——按照现在的意思就是出题考试,每人做一首含有悟性的诗歌。悟性大的才可继承衣钵成为第六代祖。有一位众僧公认的大师兄名叫神秀的,学识渊博,思作一偈,写于廊壁上。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众僧齐声贺好。当时惠能并不在场,他在后面干活时,忽然听到有人念诵神秀的偈子,便问是何人章句,那人告诉了他,惠能听后则说,“美则美矣,了则未了。”众徒听了,笑话他庸流浅智,惠能亦无怪意,说吾亦有一偈,于是夜间请人代书于神秀偈旁。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众僧见偈,各个惊异,于是互相窃窃私语。五祖弘忍见状,恐人加害惠能,于是用鞋涂去惠能之偈,故意说:“亦未见性”。众僧见师傅如此评论也就不以为然了。五祖于是趁深夜将衣钵传给了慧能,并极度秘密的送慧能南行,当时慧能只有二十三岁。
神秀和慧能的这两个偈,已经成为禅宗的至理名言,他们分别代表北、南两个不同的禅宗宗派。他们认识上的根本分歧其实就是“渐悟”和“顿悟”的不同修行方法的问题。我们可以不必从修辞学或逻辑学的角度去苛刻要求,但从修行的方法上,倒有探讨借鉴之处。神秀是一个好学勤修的老实和尚。他诵经求道,一步一个脚印。不管儒学、佛学、科学,“时时勤拂拭”,总是进德修业的基本功。我们学习了几十年的辩证唯物主义,至少应该懂得一点皮毛,神秀的认识附和从量变到质变,从渐进到飞跃,从矛盾到统一的发展规律。慧能的偈子突出一个“本性”,本性永远清净,无须拂拭,这就有点违背客观事实了,他的这个主张有点惊世骇俗,既玄妙,又容易做到,何乐而不为?于是他获得了广大徒众,笼络了一大批众徒稀里糊涂地几十年习禅,却什么也禅悟不出来就不稀奇了。禅宗的这两个宗派,它们对后来的儒学也有很大影响。神秀以渐悟立宗,在北方提倡勤修苦学的学风,使北方的儒学也养成几个朴实精进的学派。慧能在南方以顿悟开山,使南方的儒学也染上了一种夸诞虚妄的习气。渐悟、顿悟,本来不是两个对立面。没有渐悟的基础,无法获得顿悟。不承认渐悟的顿悟,只能是一种妄悟了。
不论渐悟、顿悟,都追求一个心净如镜。这也许是禅定的最高境界。
禅宗的顿悟
禅宗在唐代六祖慧能手中得到中兴,他主张“顿悟成佛”,即刹那间的觉悟便可成佛。这样,不用天天诵念“阿弥陀佛”,刹那间就可以跟如来佛祖平起平坐,真是简单便宜,起货快捷。但如果成仙成佛真的这么简单便宜,岂不是人人都是佛,这样,庙宇中树立起来的佛像早就应该拆掉,搬下来让小孩子当凳坐。可事实却非如此,佛像至今照样天天吃着人间善男信女的供奉,有些庙宇还跟法律拉上关系,门口挂着“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匾呢!究竟“顿悟”是怎么一回事呢?
慧能提出的“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跟孟子提出的“人皆可为尧禹”是一致的,两人都将“佛”与“尧禹”看作是生命最高境界的一种象征。但一个人如果不明白文字只是一种对事物表面的描述方式,他就无法体会到言外之意,在这种情况下,文字对他来说,只是一种没有生命的东西,“佛”与“尧禹”就变成了三个毫无意义的文字。说实在,文字确是一种蛊惑人心的东西。每个文字、词组都有一种明确的意义,正如我们看到“太阳”一词,立即就想到挂在天上那件圆圆的发着光的东西。而我们中国人常用的汉字有三、四千个,再加上这些单个的汉字所组成的词,其数量也就要用天文数字来计算。如每个汉字、词组都变成框框,人生活在无数框框中,恐怕也不好受。人为什么会发脾气呢?不就是那些由文字所布下的框框对人形成的束缚所产生的不满吗?但世上如果没有文字,全是靠口头上的承诺来办事,一旦某些人发觉自己对别人的承诺只是一时头脑发热所致,事后坚决否认,没有真凭实据,又能拿他怎样呢?故而慧能主张“不立文字”,并不是将文字完丢掉,而是要看个人采取怎样的心态来看待文字。
解决了文字问题,再来看“顿悟”就方便得多。禅宗流传下来有许多小故事,有些人将这些小故事称作是禅宗的公案,这跟“佛”与“尧禹”的关系一样,无需考究和讨论其利弊。下面我们来看看禅宗的一个小故事:
一次,有僧问赵州:“听说您曾亲见过南泉和尚(赵州禅师的老师),是吗?”
“镇州产的大萝卜。”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老僧在青州做了一领布衫,重七斤。”
“什么是祖师西来意?”
“庭前柏树子。”
以上的小故事,赵州与僧之间的对话问非所答,答的是疯子,问的也是疯子。但这个小故事为什么会得以流传下来呢?我们来分析一下其意义,毕竟,疯子的话也必定有所依据,要不然,疯子又怎能成为疯子呢?
开始时,僧对赵州来了个招呼式的问题,但赵州却抛出个“青州的大萝卜”来。如果你在路上碰到一位朋友,你问朋友:“近来好吗?”而朋友回答说:“老奶奶花生。”这时,恐怕你会伸手摸摸朋友的额头,看看他是不是发高烧烧坏了脑袋。假若你的朋友经常采取这种表达方式来跟他人交往,别人大概会将他当做是北极星来的客人看待。当然,僧与赵州的第一个问答也可以理解成是赵州的耳朵有点撞聋,误以为僧太过肚饿,向自己讨东西吃,而自己昨天得了个“青州的大萝卜”,就老老实实回答僧的提问。可僧跟着提的两个问题,赵州也是问非所答。如赵州果真是位聋子,一位僧人跟聋子的对话竟然变成禅宗公案而流传下来,禅宗可算是荒谬得很。或许,赵州的撞聋还未发展到完全听不见的地步,但心不在焉,“镇州的大萝卜”也就顺口说了出来。尽管这样回答会令到孔子口吐鲜血,但当一个人心不在焉的时候,出现这种口误不足为奇。不过,我们可以对此进行自圆其说。原始佛教认为一切事物皆有灵魂,如撇去形相,“镇州的大萝卜”跟“南泉和尚”同样有灵魂,两者之间就没有什么分别,这跟“佛”与“尧禹”的关系是同样道理。当然,我们不是在文字上玩弄技巧,而是要从问答中感受“悟”的意义,打破由文字所造成的框框。再如日常生活中我们碰到熟悉的人时,也常常打个招呼说出“吃过饭没有”或“早上好”一类的问候语。由于习惯,我们往往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跟他打招呼呢?如偶然触动心灵,对自己提出这样问题,就是破常规,就是打破框框,就是“顿悟”。明白到这个问题的意义后,也就是“开悟”,即“原来如此”。据《六祖坛经》记载,卧轮禅师作偈语说:“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镜心不起,菩提日日长。”慧能听到后,批评这一偈并没有说明人心的妙用,依此而行,只能给人增加束缚,并作偈曰:“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镜心数起,菩提作么长。”所以,真正的“顿悟”就是从某件平常小事中体会到“原来如此”,并触类旁通,任心逍遥。这样,一切变成“原来如此”,内心就一片通明,眼前的一切就充满生机,心灵与外物接触就会产生难以言说的愉悦感,“南泉和尚”既可以为“镇州的大萝卜”,也可以为“小贩的烩番薯”了。
体会到“顿悟”的意义,“佛”跟“镇州的大萝卜”也就没有什么两样了,“成佛”也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但要分辨“真佛”与“假佛”,还需一双如来法眼。民国时期有个叫杨度的人,自称“我即是佛,佛即是我”,虽然禅宗中有“人人皆可成佛”的说法,但杨度有没有成佛呢?无从得知。至于自己有没有成佛,则要看看自己有没有达到真正的“顿悟”。
二○○四年八月十七日
顿悟 作文(四)
《顿悟》在生活中,我们会常听到老师和妈妈说:“会读书的孩子早成功。”这却是我平常所不能注意到的。在一次演讲比赛中,我终于注意到了这一点。 这是在一个晴朗的下午,我们迎来了五六年级的演讲比赛。 到了四号选手那时,我在她开始念起第一段“小时候常听老师和妈妈说 :”会读书的孩子早成功。“我实在无法理解,读书和成功有什么直接的关系,所以仍然不喜欢看书,直到有一天,无意间翻看了一本关于动物的小说,这本书让我逐渐改变观点,喜欢上了阅读,这本书就是沈石溪老师的作品《红豺》。”的那一会儿,我就突然注意到了我以前从未想到过的一个词:顿悟。 四号选手到了后面顿悟了火烧云它之所以对小狼不离不弃是因为它有一种宽容母爱,这种母爱跨越了种族,让火烧云不计前嫌。我也跟她一起顿悟了这一道理;当四号选手看了这一本书后发现:原来,动物也是有情有义,一点也不比人类差时,我也跟着她一起明白;当她开始感叹:如果我们能像火烧云一样,宽容一点时,我也跟她一起感叹。 这位四号选手演讲与我发生了共鸣,我也曾看过这本书。这本书也让我明白了做人一定要宽容大度,不管有什么仇恨,只要你宽容一点,多深的仇恨都能化解。在这个立场上的我,也是非常支持她的。 这一位选手让我的人生道路上多了一个顿悟,那便是:其实动物甚至有些高尚的品格,还是人类不能及的。像那只母豺火烧云,人类中有几个能像它那样,不顾失子之痛,养育仇敌的儿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