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字数作文】
听音乐800字有感(一)
冲刺拼搏,在前进中寻找乐趣。
–读《傅雷家书》有感
每个人都体会过父母的慈子和教诲
当我读着这本家书
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
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子
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
这也许是这十年对她子慕不减的原因吧
是那一封封家书
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
拉近了我们的距离
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
聆听着
用心铭记着
傅雷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
他是一个博学
睿智
正直的学者
极富个性
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
又经西方文化洗礼
既温厚善良
又端庄贤淑的东方女性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
研究精深
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
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
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
他深刻懂得
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
但绝不是"手艺"
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
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
弄艺术也好
顶要紧的是"人"
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
没成为艺术家之前
先要学做人
否则
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
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
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
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
已别无所求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
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
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
小到吃饭穿衣花钱
事无巨细
无不关怀备至
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
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
对解放初期至文革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傅雷这位当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 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
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
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
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 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
是啊
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
思想到哪里
文字就到哪里
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
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
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
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
所以
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就是傅雷自己吧
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
在对傅聪音乐上的教育上
原先是强调技巧、而后反复要他能真正领悟作品本身
这也就是凡事多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问题
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
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经历也在不断的提高
在傅雷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西二种文化融合的思想
高尚的父母培养出成功的儿女
傅雷夫妇一生苦心孤诣
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
都很有成就
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
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
亲情溢于字里行间
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读了傅雷家书后
我懂得了许多
我更了解父母了.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书
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的一本书
让孩子更了解父母
让父母更了解孩子
最近
我读了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令我深有感触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主要讲述了又盲又聋的海伦·凯勒坎坷的一生
以及她的心路历程
她一生只有十九个月光明与声音
在安妮·莎利及其他老师的帮助关爱下
在亲朋好友的成全中
海伦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
完成了哈佛大学学业
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学士学位
她始终致力于残疾人事业
四处募捐用以改善残疾人的生活环境
并为他们创造受教育的机会
她曾周游世界各地
为残疾人加油鼓劲
最终成为一名杰出的慈善家、演讲家、教育家
她的世界只有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月
但她却顽强地认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第一天:我要透过"灵魂之窗"看到那些鼓励我生活下去的善良、温厚与心怀感动的人们
第二天:我要在黎明起身
去看黑夜变成白昼的动人奇迹
第三天:我将在当前的日常生活中度过
到为生活而奔忙的人们经常去的地方去体验他们的快乐、忧伤、感动与善良
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勇敢寓于灵魂之中
而不是一副强壮的躯体
"这正是对海伦的真实写照
海伦凭着一颗坚强的心
最终在逆境中崛起
真是身残志不残
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
有着良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
但自身缺乏毅力
因此
这篇文章给我最大的启示是:
一、要正确地对待困难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困难
遇到困难时
不要害怕退缩
而要想方设法地将困难克服
战胜困难的过程也正是自己进步的过程
二、尽力地完成每一件事
有位名人曾说过:"什么是不容易?不容易是把每天应做的事每天都坚持做
什么是不简单?不简单就是把每件事都做得最好
"是啊
如果能按上面说的去做确实是十分难
做一件事、坚持一天很容易
坚持二天也很容易
但天天做到却很难
因为这不仅需要恒心
还需要坚韧不拨的毅力
而要把每件事都做到最好
更是难上加难
因为这不仅要上述的两点
还要有做事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如果我们能办到这两点
就能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中得到进步
得到提高
三、要有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
海伦在巨大的打击以及困难面前
不是怨天尤人
而是以乐观向上的心态去面对
使自己得到信心
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
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谁动了我的奶酪
漫画、卡通、寓言、童话和小人书曾让我百看不厌
此外
我也喜欢看励志方面的书
吃过各种版本的"卡耐基"、喝过各种各样的"鸡汤"
眼前这本《谁动了我的奶酪?》似乎综合了它们所有的口味
着实叫人喜欢
书中有4个"人物"—两只小老鼠"嗅嗅""匆匆"和两个小矮人"哼哼""唧唧" 他们生活在一个迷宫里
奶酪是他们要追寻的东西
有一天
他们同时发现了一个储量丰富的奶酪仓库
便在其周围构筑起自己的幸福生活
很久之后的某天
奶酪突然不见了!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使他们的心态暴露无疑:嗅嗅、匆匆随变化而动 立刻穿上始终挂在脖子上的鞋子
开始出去再寻找
并很快就找到了更新鲜更丰富的奶酪;两个小矮人哼哼和唧唧面对变化却犹豫不决 烦恼丛生
始终固守在已经消失的美好幻觉中追忆和抱怨
无法接受奶酪已经消失的残酷现实
后来
唧唧终于冲破了思想的束缚
穿上久置不用的跑鞋
重新进入漆黑的迷宫
并最终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
而哼哼却仍在对苍天的追问中郁郁寡欢……
"奶酪"自然是个比喻
代表我们生命中的任何最想得到的东西
它可能是一份工作
也可能是金钱、幸福、健康或心灵的安宁等等
生活在这样一个快速、多变和危机的时代
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着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境遇
人们时常会感到自己的"奶酪"在变化
各种外在的强烈变化和内心的冲突相互作用
使人们在各种变化中茫然无措
先是追问—到底是谁动了"我的奶酪"?然后对新的生活状况无所适从
不能正确应对并陷入困惑之中难以自拔
如果你在各种突如其来的变化中
总耽于"失去"的痛苦、"决定"的两难、"失望"的无奈……那么生活本身就会成为一种障碍
听音乐800字有感(二)
音乐之声观后感800字
音乐之声>观后感800字(一)
《音乐之声》是以音乐剧的形式塑造了年轻的家庭女教师玛利亚和七个单亲孩子的鲜活人物形象,讲述了一个生动活泼,又充满理解与爱心的真实感人的>故事。
第二次看完这部经典老电影,我依旧感受很深——特别是玛利亚的温柔、善良、热情和耐心以及她的坚强、勇敢和无私纯洁的爱。借着优美动听的音乐让这个缺少爱的家庭,又重新又了活力和欢乐,她用心地去了解七个个性不同的孩子,爱护他们、教导他们,用心地去爱他们,孩子们从心里接受了她,从心里喜欢她,并在她与上校结婚后亲热地喊她'妈妈'.
玛利亚是怎么样赢得孩子们的心的呢?
她热爱生活,如她热爱歌唱废寝忘食一般。她对生活充满激情,感染了孩子们,甚至是严肃的上校,让他们重新看待这个世界,重新看待生活,对生活充满了感激和希望,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这是一个老师最难得的地方。
她宽容,幽默。初到上校家,人生地不熟。孩子们就给她下马威,在她口袋里放癞蛤蟆,说她衣服难看,长得丑,没品味,在她椅子上放坚果,她并没有生气,全当是孩子们和她交流的一种方式而已。她没有向上校告状,而是用幽默的形式化解了尴尬和矛盾,让孩子们对她产生了信任和亲切感,感受到了温暖。
她没有老师的架子,有亲和力,和孩子们做朋友,拉近了和孩子的距离。
她真心地为孩子们着想,敢于批判不合理。她不用哨子,而是努力记住他们每个人的名字,在上校反对的时候,她坚持为孩子们做衣服,不是让他们穿着古板的水手服。在她的眼里,孩子们的生气都被扼杀在那些规矩里。
她教学形式多样化,不拘一格。无论是寂静的山坡草地,还是喧闹的城市小镇,都可以变成她的课堂,孩子们的身心得到了释放的同时也很快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并且培养了她们的交际能力,锻炼了胆识。
她富有想象力,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刚开始教音乐得知他们一窍不通时,她运用她丰富的想象力把音符教的通俗易懂,把抽象的东西与实际相联系,方便了年龄参差不齐的孩子们理解并记忆。在教学的过程里,她无时无刻不把音乐融入生活,融入自然里。她多运用启发式,并不是生搬硬套,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和想象力。
她让每一个孩子参与她的教学,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游戏,一起演出木偶戏,让他们体验成就带来的快乐,让他们了解认识自己,更加有自信。
她还有很多优点,她平易近人,有爱心,善解人意,体贴孩子,让孩子们具有安全感,爱好广泛,能歌善舞。这些都是让她成为一个好老师的优点,我觉得好老师是天生的,什么技能都可以培养,而一颗有爱的心却是不能的。玛利亚之所以是好的老师,最重要的就是她懂的爱别人。
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也能真正用心去爱,去了解我们的孩子,我想我们的孩子也会更加喜欢我们、接受我们,从而像爱妈妈一样地爱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优秀教师的标准都可以在她的身上得体现,这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目标。 音乐之声观后感800字(二)
《音乐之声》以音乐剧的形式塑造了一群各具清晰性格特色的鲜活人物形象,讲述了一个既富有生动活泼的浓郁生活气息,又充满理解与爱心的真实 感人的故事。与其他影片不同的突出风格是:它不仅具有浓厚的>戏剧性情节,而且有优美悦耳的歌声和大量自然而又精彩的人物对白。与同类影片相比,其语言独具特色:既有用词精练、韵
律整齐、节奏规范、艺术性强的高雅诗歌歌词,又有大量朴实、自然而又颇具风趣的日常生活对话。由于主人公大都是受过教育或有身份的 人,尽管对话是口语体,其中有许多省略句,但总体上对话语言比较标准,适合模仿和借鉴。听者可在轻松愉快的娱乐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会受到地道英语听说情景的熏陶。
1959年在美国纽约首演,并在1960年获得第十四届托尼奖最佳音乐剧、女主角、女配角等五项奖, 这是音乐剧大师理查德。罗杰斯(曲)和奥斯卡。翰墨斯坦(词)的最后一次合作创作的作品。1965年的电影版也获得过5项奥斯卡大奖。演出后大受观众欢迎。1965年改编成为同名影片,同年,该影片获奥斯卡金像奖。它被认为是最杰出的永恒佳品。这部历久常新的电影,永远抓住小朋友的心,所有学音乐的,听音乐的,都不约而同地被这部电影所感动。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位名叫玛丽亚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现过于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的一些双重评价,说她有时很好笑,但有时会时常惹麻烦。最后,院长还是把她派到了一位名叫特拉普的海军舰长家作一名家庭教师。女主角玛莉娅生性活泼率真,走出修道院 投身世俗生活,大胆追求真爱,以童心,爱心去照料七个过早失去母亲的孩子,尽显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际的宽容与亲情的和谐,冯·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纳粹爪牙 高压的正气,宁可流亡不做亡国奴的爱国情愫,无不昭示了人类向善的意愿;故事场景阿尔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音乐之乡萨尔茨堡(莫扎特的故乡)的艺术氛围,尤其是贯穿整部电影的妙曼歌曲(出自音乐大师理查德·罗杰斯之手),经过近半个世纪,仍传唱不衰,让人充分体验到艺术和自然之美。其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 典音乐: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比托普演唱的深情无限的著名《雪绒花》;欢乐大方的《哆来咪》;以及可爱的孩子们在比赛和客厅里演唱的《晚安,再见!》等,都成为了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
自由与专制的斗争、爱与邪恶的较量,永远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壮烈的场景。一曲音乐之声,就是一声自由战胜专制,爱征服邪恶的颂歌。
自由与爱,源自于自然,源自于心灵,是人类最久远、也是最永恒的追求。但专制与邪恶,总不愿意见到人类沐浴在自由与爱的光明中,不愿让人们自由地爱,恐惧人们热爱自由,总要千方百计将自由窒息,将爱毁灭!但自由与爱的伟大,正在于他们不惧任何压迫,不惧任何威胁,不惧任何邪恶。因为爱与自由源自心灵,源自自然,源自上帝赐与人类的无穷的力量,因此,爱与自由终将战胜专制、战胜邪恶、同时也战胜自己达到新的辉煌。有史以来,每一次专制对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