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字数作文】
第一篇:《作文:致五柳先生一封信》
致五柳先生
尊敬的五柳先生:
你好!再次捧读《五柳先生传》,有好多话想对你说。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是我第一次读你的诗。那时,我仿佛看到一个高傲的身影,伫立在山水田园之间。一种无名的力量吸引着我,走进你的世界。
你往来于山野田间,信手采撷美丽的诗句——“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那样天然,那样悠闲,让我领略到你激情田园的随性和洒脱。而“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却又让我看到你躬耕的艰辛和生活的困顿。读多了你的诗,我才发现田园中的你并不总是飘逸的,你也有常人的烦恼。
你不同于“竹林七贤”中的嵇康。打铁,是他改善心情、表达生命态度的一种方式,他不在乎有没有人来买铁器,因为他出身贵族,家境富足。二你不一样,躬耕是为了生存,不是为了休闲。你不愿融入娜浊流汹涌的官场,你甚至不愿提起你那个做过县令的曾祖父陶侃。正因为这份高傲和自尊,你选择了下田劳作,早出晚归。从你用写诗的手拿起农具的那一刻起,你注定成为一位卓尔不群的田园诗人。
不少向往田园的人,花费巨资,在山野间盖起庄园别墅,然后住进去写些所谓淡泊隐逸的诗。只有你,肯贴近土地的肌肤,倾听他的呼吸;只有你,肯真正与农人为伴,以田园为家,身居陋室二笔耕不辍。你描绘的山水画卷,欣赏起来很轻松,走进去才觉得路途遥远。 我想看清你的脸——啊,原来是一张黝黑而又多皱的脸,但你笑得那么轻松,深邃的眼里透出柔和的光。从你的诗中,我看到的不是一个文弱书生,而是一个洞察世事的老人,一个寄情山水田园的智者。
即使岁月已飘然逝去,我依旧为你倾心沉沦,我的心依旧为你荡漾。
此致
敬礼!
第二篇:《《五柳先生传》中考复习题及答案》
(三)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9-9题。(20分)
(甲)
(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大守自谓也。大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句中的意思。(4分)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
(2)性嗜酒( ) .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
(4)饮少辄醉( ) .
(1)处所、地方 (2)爱好,喜欢
(3)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4)就
2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2)环滁皆山也。
(1)忘却(荣辱)得失,凭这些过完自己的一生。
(2)环绕着滁州城的全都是山。 (或:滁州城四周都是山)
21.用选段中的语句回答以下问题。(4分)
(1)《五柳先生传》中直接表现五柳先生性格、思想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醉翁亭记》中描述醉翁亭形态及位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22.五柳先生和醉翁同是饮酒,其用意有什么不同?(4分)
(1)“五柳先生”饮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醉翁”饮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在饮酒中自得其乐,并忘却荣辱得失 (或“忘怀得失”) ②借饮酒助山水游乐之兴。(或“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平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9.上述两个选段中都有一个成语一直沿用到今天。出自《五柳先生传》中的成语是________,该文的作者_______;出自《醉翁亭记》中的成语是__________,该文的作者是________。(4分)
不求甚解 陶渊明 醉翁之意不在酒 欧阳修
05东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23题。
(一)
《五柳先生传》
刘禹锡《陋室铭》
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①以: ②期: ③劳: ④之:
① 用、把 ② 希望、愿望 ③使劳累 ④ 助词,将宾语前置。
9.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① 喝醉以后就回家,从不顾惜留恋。
② 同我谈笑往来的,只有博学的人,没有浅薄 的庸人。
10.甲段文字中直接表现作者性格和品质的语句
是 。乙段文字中统领全文、点明作者品德的语句是2分){致五柳先生的一封信600}.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1.甲、乙两段文字表现了作者共同的情怀和志趣,试加以
概括。(3分)
11.答案: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7.用现代汉语写出甲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7.喜欢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追究;每逢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4分。每句1分)
8.乙文中,陶渊明“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并自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你认为陶渊明的“琴中趣”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情趣?(3分)
8.洒脱不羁,悠闲自得。(意思对即可)(3分)
9、翻译下列句子。(4分,每小题2分)
①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富贵。
①译文:到别人家喝酒总是要一醉方休。或:到别人家里去喝酒,一来就要把酒喝光,希望一定喝醉。(“造”、“期”两词的理解必须正确,且全句通顺方可得满方,否则酌情扣分。)
②译文:不为贫贱而忧虑,不热衷(中)于发财做官。(“戚戚”、“汲汲”两词的理解必须正确,且全句通顺方可得满分,否则酌情扣分。)
10、“好读书,不求甚解“在[阅读材料一]中的意思是什么?今天,句意有了什么变化?(2分)
答:文中意:喜欢读书,但只求领会要旨,不咬文嚼字。今意: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入理解。(每问1分,意近即可。{致五柳先生的一封信600}.
11、《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托名写的自传,他“性嗜酒”,“造钦辄尽,期在必醉”,但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请问他内心在意的是什么?试结合[阅读材料一][阅读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2分)
答:陶渊明在意的是人民生活的安乐,社会风氯的淳相朴;在意的是心灵与大自然的契合。(2分,答出其一点即可得满分,表达不准确酌情扣分。)
第三篇:《《五柳先生传》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
1.以:(1)因以为号焉 以:把。以为,以之为。
(2)以此自终 以:凭借。
2.之:(1)或置酒而招之 之: 代词,他
(2)葛天氏之民欤 之:助词,的
3.言:(1)闲静少言 言: 说,说话(动词)
2)黔娄之妻有言 言:言语,话(名词)
4.如:(1)晏如也 如:的样子
(2)亲旧知其如此 如:像
5.其:(1)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其:句首语气词,表推测
(2)亲旧知其如此 其:代词,指五柳先生
古今异义
1.每有会意:古: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今:指领会别人没有明确指出的意思。
2.亲旧知其如:古:<名>旧交,旧友 。今:<形>过去的,过时的。
3.不求甚解:古: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今:只求懂个大概,
不求深刻了解。
4.或置酒而招之 :古:有时。 今:或者。
5.赞曰:古: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今:称赞,赞美。
6.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古:处所。今:允许,许可。
7.造饮辄尽:古:往,到。今:制造。
8.颇示己志:古:稍微。今:很; 相当地。
词类活用
1.详:亦不详其姓字 (形容词用作动词,知道)
2.亲旧:亲旧知其如此( 形容词用作名词,亲戚朋友)
3.乐:以乐其志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快乐)
4.酒:性嗜酒(名词用作动词,喝酒)
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饲养。本文“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两个食,都读“sì”,都是通假字 ;“材” 通 “才”,才能。
(3)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只是。
编辑本段古今异义
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是:
古义:这样的。
今义:判断词。
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
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古义:同样。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古义:有时,有的人,也许。
今义:或者。
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然后:
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例:食(sì)之不能尽其材。
食(sì):通“饲”喂养。
食(shí):吃。
例: 策之不以其道。
策:
古义:马鞭,鞭策。
今义:策划,策略。
例: 虽有千里之能。
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编辑本段一词多义
1.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的,结构助词。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它,代词。
食之不能尽其才: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2.能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3.策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用鞭子打。{致五柳先生的一封信600}.
执策而临之:马鞭。
(策勋十二转:动词,记载 ——自《木兰诗》)。
4.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5.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
6.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代千里马的。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它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鞭策千里马的方法。
7.以
不以千里称也:因为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8.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
食之不能尽其材: 使尽,竭尽。
9.虽: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故虽有名马:即使
【策】
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名词动用) 执策而临之 (名词,鞭子)
【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 (它)
其真无马邪 (难道,表反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 (介词,难道,表推测语气)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它的)
策之不以其道 (它的,代词)
【之】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的,助词)
马之千里者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策之不以其道 (它,代千里马,代词)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不译,补充音节) 虽有千里之能 (的,助词)
【以】
不以千里称也 (凭借)
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凭,靠)
能以径寸之木 (用)
【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尽)
食之不能尽其材 (竭尽)
【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饲”,喂)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一顿)
【或】
或以为死 (有的人)
一食或尽粟一石 (有时)
【易】 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 (改变)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 (交换) 【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助动词,能够) 虽有千里之能 (名词,能力) 【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连词,表示转折) 执策而临之 (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第四篇:《五柳先生传理解性默写》
《五柳先生传》
1. 不慕荣利”与赞语中哪句话相呼应?它们与孟子所谓“大丈夫”的条件中哪几句话相似?“不汲汲于富贵”;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2. 表现五柳先生醉心于读书的句子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3. 读书时,既要字斟句酌的精读,又需要像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主张的那样“好读书,不求甚解”。
4. 文中表现五柳先生衣食不济的句子是: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5. 描述五柳先生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句子是: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6. “赞语”中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两句概括了五柳先生的高尚品德;“传文”中表现五柳先生思想性格的一句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7. 在商品经济的今天,许多科学家能甘于寂寞,致力科研。这正如古人所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表现了他们高洁的志趣和人格的坚持。
8. 归纳出五柳先生生活状况的句子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9. 与“不戚戚于贫贱”相呼应的句子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第五篇:《五柳先生传、马说、诗词曲五首习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