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与格物致知有关的作文 格物致知作文600字

字数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字数作文】

篇一:《理解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学号:1406122397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姓名:丁萍

“格物”是《大学》八目的第一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的意思是深入;“物”是泛指事物。“格物”就是穷究事物的道理,把事物的道理彻底研究清楚。“格物”极为重要,人若欲修齐治平、明德于天下,“格物”是基础是前提是根本性的功夫,“格物”是“大学之道”的基石。“格物”不当则“致知”不明;物有所未格,则知有所不明。

我理解的“格”为分辨是非善恶。那么,“物”呢?凡是与我相对的,皆可称为“物”。古人使用“物”字,向来包含“人”在内,由此亦包含了“事”。因为有人才有事,并且有人也必然有事。因此,“物”不是指万物,而是指“与我相对及相关的人与事”。于是,“格物”就是要分辨所有与我相关的人与事。我们很早就已学会基本的做人处事的规范,现在要学的是:让这些规范成为我主动愿意去实践的。为了达成这项目标,就要学会分辨所有与我相关的人与事。人的注意力是由外而内的,先察觉周遭环境与我的关系,再反省我的作为是如何。所以,《大学》教人的第一步,是要重新辨别我的角色,认清我在社会上各种人际相处的关系中应该有的言行表现。这种格物,主要是以一个人在某种人际关系中应该如何为其目标,亦即要分辨什么是善与什么是恶。接着与“格物”相关的是“致知”。所致的知,即是明确的善与恶。

细察中国先哲们对格致论的解释都具有对德性的重视是其共同特点。古代学者基本倾向于尊德性为主,道问学为辅,人人可通过道问学而至尊德性,尊德性处于神圣、崇高且不可动摇的位置。中国传统的格致说内涵之中虽然不缺乏求真精神,但由于它始终没有完全割舍另外两个品质——求善与求美的精神。因此,我们在新的形势下,一方面,要继续学习西方“求实求真”的科学精神;另一方面,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也不能完全摒弃自己传统思想中的一些优秀的观念,比如,格致论中的道德形上意义在新的时代似乎又将重获用武之地,或许可以为现代科技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格物致知”包含现在所说的“实事求是”精神,但是,其内涵远比“实事求是”丰富。现今社会流行唯物论观点所产生的“知”是知性——包含了智慧与知识——而现代流行观点的“知”只是指知识。近代中国在引入西方自然科学时,

将物理,化学等学科统称为格致之学,取意格物致知,即深究事物原理以获取知识,有后继薄发的意思,不断的经验积累与思辩观察,然后归于贯通。以程朱为代表的理学的认识论,有其先进住处,它将“格物致知”发扬光大。但是,到了明朝中期,理学之风日渐衰弱,此时的理学称为“道学”,由于道学家们自己的虚伪堕落,有人称之为“伪道学”。思想界的认识论方面,又将面临一番狂风骤雨。但正在此思想混乱,国家动荡之际,一位文人,科举落第,考取,做官,入狱,流放,启用,遭贬,再启用。他就是心学大成者王守仁。他是个文人,却在武功上很有造诣,多次平叛。在学术上他是在朱熹后明代最有影响力的大儒。

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尽管后世评说心学的唯心色彩,但他在认识论方面首次提出了另一个观点——“知行合一”。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知行合一则是指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而今天,我们理解“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用今天马哲的观点来说,就是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我发觉,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可以相反的理解。即知是知,行归行。你所了解的仁义道德之类的与你所处的事情是两码事。王阳明平叛过程中,对于反叛者,他所说的满口的仁义道德是无法解决问题的。这就需要“行”。在具体是情况下,采取具体的措施。是知,行,抑或知行。王阳明的思想在日本备受推崇,蒋介石也很是欣赏。当然,王阳明的方法论哲学不是我简单的几句话就能说白的。

在方法论上,从格物致知到知行合一,是一个进步。格物致知主要强调认识。当然“格物”是其实践的过程。知行合一,将所知与所用根据具体情况下最优使用。“合”不是片面的加法运算。今天,我们仍然要做到从格物致知到知行合一。

由“知”到“行”是一种升华“知”的目的是指导“行”,如果人类仅仅满足于“知”,那人类是不能进步的,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知”是“行”的前提和储备。知贵真,而行贵笃。一时的热心激情终究是成不了大事的,即使“知”很真,同样不会有好结果。很多成功的人往往是“知”不是很真,靠着笃行的精神,创造出一番事业。有句俗语叫做“认准的事就坚持到底”,讲的就是这个道

理。当然,我们不提倡蛮干、瞎干;在行动实践的过程中要不断的修正我们认识,使我们的“知”更真,岂不更好?人类的弱点还有一个,就是在取得一点小成就后,就觉得自己什么都是对的;容不得不同意见,往往丧失掉更大的成就。“行”是“知”的一种升华,“知行合一”是一种人生的最高境界。真知难,笃行也难,知行合一是难上加难;在真知和笃行的基础上,再不断地检验“知”,坚持“行”,随心所指;不求完美,只求坚持和进步。然而王阳明在阐述他的“知行合一”的心学时,强调的不是随心所欲,不是让我们做内心的奴隶。相反强调的是我们怎么能够掌控我们的内心,不只是要做什么,也包括不能做什么。当你真的能够用你的“知”控制你的心,再用你的心去控制你的“行”,那你就更接近“知行合一”了。{与格物致知有关的作文}.

文经典选读作

题 目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学 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 业企业管理专业

学 号1406122397

学生姓名 丁 萍

{与格物致知有关的作文}.

人业

篇二:《影响人一生的文章-跟大师学文化_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和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

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与格物致知有关的作文}.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树,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

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与格物致知有关的作文}.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

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文章点评提倡格物致知精神对应试教育仍热大行其道的当代教育体系极具现实意义。但更现实的是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应该怎样格物致知?

篇三:《朱熹—格物致知》

浅谈朱熹—格物致知 摘要:格物致知 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对于格物致知 的真正涵义,已是儒学思想史上的千古之谜。从最早为《大学》作注的东汉郑玄,一直到现代的儒学学者,已经争论了一千余年,至今仍无定论。

关键词: 未解之谜 格物 致知 朱熹 穷理{与格物致知有关的作文}.

正文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一段。但是,《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其后再未作出任何解释,也没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两个词汇。 然而,“格物致知”一直是儒学思想史上的千古之谜。它之所以使儒学界争论达千余年,首先是因为“格物致知”是《大学》八目的基础功夫、更是“诚意正心”的修持基础,也就设计了心性修为的根本基础,而超越了先秦儒家的思想深度。与先秦道家之学相通。宋儒理学兴起之后,为了排斥佛、道两家,程颐自创“理”以取代“道”,而朱熹更是无视《史记》记载而硬要认为“孔子访周所拜见的老子,并非道家老子,而是另有其人”。其次是因为“格物致知”的字义解释难以适当,这也是因为缺乏相关《大学》作者意旨的文献可供证明“格物致知”的正确意义。这样就使以后诸儒随意发明而强行解释“格物致知”,从而造成了至今的儒学思想上的千古难题。

据记载是东汉郑玄最早为“格物致知”作出注解,而自从宋儒将《大学》由《礼记》独立出来成为《四书》的一部后,“格物致知”的意义也逐渐成为后世儒者争论不休的热点议题。现在关于“格物致知”的流行诠释多是根据朱熹学说的部分观点而出现的。

其实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观点之所以在后世成为主流,并非是因为获得后世儒家学者的普遍赞同。事实上,朱熹学说在南宋当时因政治党争而被斥为“伪学”,后世的许多儒家学者也都大力批判朱熹对于“格物致知”的学说观点。 但元朝中叶,朱熹的《四书集注》被官方采用为科举取士的应试准则,明太祖时期又独尊

《四书》上的朱熹学说为官方思想权威,明清两代历时五百余年的科举应试更是以朱熹学说为准。在数百年的官方教条权威下,朱熹在“格物致知”上的观点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后世社会上的普遍流行观点。 朱熹”格物致知”学说在重视人的道德修养的同时,强调外部事物的考察和知识的学习扩展。因而,可以说“格物致知”学说是求真和求善的结合。他的“格物致知”的具体内容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朱熹看来,“格物“之”格“有两层含义:一层是“至”,“格物”便是“至于物”,也就是达到极致。另一层是

“尽”,“格物”就是“知尽”,而“知尽”就是“理穷”。因而,“格物”与“理穷”并称。朱熹沿习二程的说法,认为“格物”之“物”意为“事”,不仅指事体,也指事情。由此便知,朱熹的“格物”包括“即物”和“至极”,而且“格物”又是“穷理”。“格物”目的便是主体考穷事物之理,其核心在穷理。 第二,“致知”与“格物”相联系,单独来看,“致”就是推及、扩充的意思。知的含义则相对较为复杂,“知”包含“能知”和“所知”,能知为能觉之知,即主体的认识能力;所知为知识之知,即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所以“致知”就是推及知识,是认识的知识得到扩充而所得的结果。朱熹肯定了人本来是有知的,但是因为理未穷,受到世间事物的蔽塞而不能到达通明,“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足也”,所以必须进行后天的学习方能达到。

第三,朱熹把“理”作为认识的最终目的,“格物”的精义就在于穷理。“格物”所穷之理,既是自然之理,又是道德伦理。因此,“格物”的基本精神就是人通过对外在的对象的考察,从而把握体现在事物中的义理;或者是通过实践履外在的伦理规范而体认其真谛。 第四,朱熹“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善”,他在《大学章句》最后指出“其第五章乃明善之要”,因而,“格物致知‘论从这个角度上说就是对于儒家伦理的认识和修养方法,最终当落于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上。朱熹肯定格物致知的工夫是一个由量上的积累到质变的过程,他侧重认识过程中的"贯通",只有到达"豁然贯通"的境地,才能“物格”、“知至”、“理穷”。

第五,朱熹的格物致知肯定了耳目之官与思辩对穷理的作用,肯定了人学习知识和外部事物的重要性,但他"格物穷理"的目的并不在运用所穷之理,所致之知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改造,不在于把

握世界万物的规律,或应用与技术发明来促进人类的进步。这与近代西方认识论兴起的背景目的是完全不同的。 总的来看,朱熹的"格物致知"论既在求真,也在求善。所谓求真就是追求真理,求善则是完善自身的伦理道德,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它不仅获得了对于外部事物的知识,也是对于自身道德体认的践履。知识愈多,认识就愈广愈深,心中之知就愈明;推而扩之,便能够达到对事物义理的认识和对“天理”的体认,即所谓“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所以,通过这样的为学工夫,既丰富了知识,又能正心诚意,达到“止于至善”的最高境界。从“格物致知”是求真求善的途径上可知,朱熹哲学中“穷理”和“明善”是结合在一起的。

最后朱熹所提出 “格物致知”的观点最早是讲给皇上听的。他34岁的时候,孝宗继位之后召见了他。他就给孝宗讲了“格物致知”,说帝王之学,必须要“格物致知”。第二年,他又去见皇帝时说,大学之道,即“格物致知”。皇上没有做到“即物穷理”没有做到“即事观理”,所以就没有收到治国平天下的效果。由此可见,理学提出 “格物致知”这些理论,不是用来约束老百姓的,而首先是针对帝王之学的。 虽然说朱熹的“格物致知”首先是讲给帝王听的,但是现如今它也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它教育我们要具有探索精神和追求真理的决心,虽然对一个事物的认识无法到达终点,但是我们还是要向终点靠拢,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所以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也应该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同时还要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做到求真和求善的完美结合。

格物致知作为千古之谜,现在依然存在,然而朱熹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其作出了全面、经典的解释,为中国思想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格物致知的解释带来了质的飞跃,现如今我们需要沿着朱熹的步伐不断探索,努力实现求真和求善的完美结合。

[1]《中国历代哲学智慧》,外文出版社

[2] 朱熹.《四书章句》.中华书局.1983

[3] 乌恩溥.《中国哲学史资料简编》宋元部分程颐语录 [4]《大学章句》《4书章句集注》,上海书店1987年版

篇四:《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 前言

“格物致知”的学说源流最早是见于《礼记.大学》。在早期,格物致知,作为一种方法论和认识论,一开始是作为纯伦理学所命名出来的。1 《大学》本身并没有深入地去解释“格物致知”,也没有为它下任何的定义。东汉时期的郑玄在为《礼记》作注释时云:“知,谓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也。此谓致知。”“格,来也。物,犹事也。此谓格物”。人们在进行道德实践时必须考虑到自己的行为对社会发生的影响是“致知”,而人们根据这种影响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是“格物”。2 这是“格物致知”最早的诠释。

从汉朝至唐朝,由于当时的文人着重于经典的训诂与考据,所以“格物致知”只是停留在字面上的解释,并没有学者超出郑玄对“格物致知”的注解。首先强调“格物致知”的重要性是南宋理学派二程中的程颐,而后来朱熹就根据程颐的说法,进而延伸出“格物致知”这一个重要的学说。本报告将会从“格物致知”的定义,进而谈到从“格物”到“致知”的认知过程,接着会从朱熹的“理”的角度去探讨他强调“即物穷理”的原因。{与格物致知有关的作文}.

第一章:从物到理的认识过程 -朱熹的“格物致知”论

第一节:何谓“格物致知”

1

2 刘泽亮:〈“格物致知”考辨〉,《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 刘泽亮:〈“格物致知”考辨〉

在了解了“格物致知”的源流后,本章节将会先为“格物致知”作解释,在接下的几个章节则会继续探讨从“格物”到“致知”的认识过程。何谓“格物致知”呢?南宋的理学家程氏兄弟中的程颐用义理的方法对“格物致知” 重新做了解释。他强调了“格物致知”的重要性,认为“人之学而莫大于知本末终始。致知在格物,则所为本也,始也;治天下国家,则所谓末也,终也。” 3 “格物致知”是人的修养功夫之基础,也是 “治国平天下”的起点与基础,只有通过“格物”“致知”的过程以后,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才能达到。

{与格物致知有关的作文}.

朱熹可说是理学“格物致知”之说的集大成者。他延续了程颐的“格物致知”之说,从中也进行了改造与发展,把“格物致知”之说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二程与朱熹把《大学》、《中庸》从《礼记》里抽了出来,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并重新为《四书》作注解。在为《四书》作注解时,朱熹发现缺少了“格物致知”一传。他认为“格物致知”是要达到“修身”的一个重要过程,必须加以解说,但大学缺少了这重要的一章,因此朱熹为“格物致知”作了补传。

朱熹认为,;格物致知”就是;即物穷理”。他在大学章句里为;格物”做了注解:;格,至也;物,猶事也”4。;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他在;格物致知”论也有提到;致知是自我而言,格物是就物而言。若不格物,何缘得知?5”因此,;格物”是;致知”的前提。在还没;格物”,穷尽事物之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与格物致知有关的作文 格物致知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