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 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字数作文 zuowen 1浏览

【 – 字数作文】

篇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

黄宇 20031810609 金融6班

祖先留给世界的“四大发明”,留给我们一叠叠厚厚的典籍,一座座古老的建筑,还有“沉重”的思想文化。当每一个人开始打开传统的大门时,瞅着鳞次栉比的故宫千间房,望着活如烟海的发黄的书页,我们张大着嘴巴、目瞪口呆。面对着一大堆宝藏。我们不知去拿哪一件,不知哪一件是我们最需要的,我们想都拿走,却又无能为力,于是不如都不拿吧!存起来吧。另一方面,现代的物质文化是太丰富了,又是那么的简单、直接,何不去享受这些呢!我们对物质的需要得到大大的满足,同时,物质的丰富又大大刺激了我们的需要。千年历史抛给了我们一个难题,怎样去处理两者呢?

建筑、绘画、文学、宗教留给我们的是无遐的思考,在物质基础上,祖先给我们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在其中,我们感受到了北京故宫的皇朝的威严、敦煌厚重的信仰、八大山人的空远的意境。在那个时代,哲人、文人们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在文章上耗费了大半生的精力,在极端贫困之中,仍高唱“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而今天,我们困惑,吃不饱,为什么不去工作,不去挣钱,文化能支撑一个人的生活吗?我们身在高度物质化的社会里,和社会的频繁接触中偶尔会思考一些,偶尔会欣赏一下古代的思想,但那些内容太多、太枯燥、太晦涩,我们用电视剧的形式去“篡改”历史,没有人反对,多么生动形象,符合现代生活气息。不知道的人认为传统文化不过如此,知道的人痛心疾首。我们堂而皇之的在历史前面加上了现代。现代的历史——多有现代气息的一个词。

北京的古建筑正在受到“围剿”,那些古老的胡同正在消失,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正受到“侵蚀”,南京的古城墙也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一段段地“塌倒”,这便是现代人的态度,至少是许多人的“传统”意识。延续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真是越来越虚弱,正颤抖着迈向21世纪。也许是中国人被传统束缚的太久太久,所以反抗的精神也越大,摆脱的力量也越大。传统文化的外在物质表现建筑、绘画等的逐渐消失是历史的必然,但其中的精华精神文明不应被历史所遗忘,我们能够跳出传统的文化束缚吗?可以在一个新的阶段开始吗?当然不可能,但我们

的态度到底如何呢?

古人对自然是推崇的,对道德的约束是严格的,他们欣赏到了自然的神奇,创造了无数的自然神话,通过天坛、地坛等方式表达了对天地的崇拜。我们也许对此很困惑,甚至有些嘲弄,我们的力量是强大的,自然现象都是现所当然产生的,我们甚至可能改天换地。自然又是什么呢?现在哪里有真正的自然吗?那整齐的草坪、美观的园艺是自然吗?不同的物质基础可能会产生共同的文化共同点吗?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冲突能得到解决吗?

传统文化的传承重在精神上的传承,两者的冲突同时会表现在精神上,当青年人开始便沉浸于迅疾的信息文化之中,流连于网络文学之中,只在课堂上偶尔接触一下,也许连冲突都不会产生,冲突是多么烦恼的事,不如弃之。任专家们在讨论传统文化的丢弃与传统文化的回归,与我们有何干?我们享受的是现代文明,为什么地扎推于泛黄的书面之中呢?冲突也许都在变得弱了?我们能干什么?怎样融合?值得思考!

篇二:《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

前言:中国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着世界,让中国人民以及海外华人引以为傲。从诗词歌赋到笔墨书画,无不渗透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凝聚着整个中华民族。而随着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逐渐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各式各样的西方思想不断涌入,人们的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开始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时代的现代文化正逐步形成。

一、 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概念

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以儒家、道家和佛家为主体的重视个人心灵修养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体系以及这个思想体系的文化载体和产品。概以三玄四书五经为其渊薮。现代文化是指人们适应现代化本质要求的文化,就是实现文化的现代转型并形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相一致性的文化,包括“诚信、法治、公正、理性、科学、人文”六个价值理念。

二、 传统文化对现在社会的积极影响:

1、 发扬了强烈的爱国主义。古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像岳飞抗金,文天祥起兵抗元,

杨家将英勇奋战等故事至今还脍炙人口,为人歌颂。

2、 自强不息的精神。自古孔子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面对自然危害及外人入侵

中华民族始终顽强地斗争着,从不屈服,以致完成两万五千里的长征之途最终获得抗日胜利。

3、 重视人的品德修养。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

习乎?"一个优秀的民族体现在国民的素养。而我们的祖先自古就提倡修身养性。

4、 知行合一。中国儒家思想所讲的“力行近于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重知轻”

的认识与实践品格相一致

5、 团结互助,尊老爱幼。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

三、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消极影响:

1、缺乏民主意识,长期处于封建统治,思想被压抑,缺乏个性主义。人民当家作主意识不强。应尽的义务与应有的权利没有落实。

2、法制观念滞后。很多涉及官司的事件上,人们仍喜欢私下处理,不愿走法律程序解决。在选举投票的政治活动中也缺乏积极性。

3、守旧意识严重。喜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于现状。安土重迁,创业和科研的激情不足。性意识淡薄,缺乏教育。

4、商品意识淡薄。中国是农业大国,自古重农轻商,没有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也不能完全走向现代化。

三、 如何使传统文化走向现代文化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

当今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和文化重构的重要历史时期,如何建立好现代文化,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衔接点是至关重要的。美国文化哲学家怀特说过:“文化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文化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产生于更早的文化环境”,“现在的文化决定于过去的文化,而未来的文化仅仅是现在文化潮流的”。所以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我们应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抛弃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也就是使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报务。

1、我们要立足于我们是炎黄子孙,继续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更有凝聚力。一

个国家只有百姓爱戴,它才变得坚不可摧;我们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教育上不能重外语轻国语,不能崇洋媚外喜欢过外国节日而忘了中国人传统节日。鲁迅先生说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们要让璀璨的中国文化变成世界共享的文化。

2、逐步培养人们的民主意识和法律意识,加强民主与法律的教育。保障市场主体的公平竞

争与正当权利,引导市场的经济健康发展, 通过法律规范政府和市场的行为与秩序。提高人们的政治意识,很好地使用监督权,选举权,真正做到人民当家作主。

3、 改善教育制度,逐步向素质教育发展,注重因材施教,注重运动和全方面的素质发展和

能力培养,激发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加强心理教育和性教育。培养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及正确的性观念。希望教育者是本着教育的态度而非着眼于商业的利益,作为一名工程学院的学生,当我听到我们的学校不是以本专科的院校而出名却以新东方的招牌来介绍的时候,我感到很悲哀。

4、 文化产品的传播,我们要使其实行双向交流,不仅仅是单向交流。在全球经济发展的时

代,大量的外国产品进入中国的市场,要加入中国元素才能适应市场需求。我们也要加强技术,努力打开国外的市场使大量的中国产品受到外国人们的追捧。

5、 我们要抛弃保守迂腐的观念,检验现有的文化观念,进行取舍,必须努力学习一切先进

的东西,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素质,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6、 我们要学习西方的管理制度、销售策略和经营模式。成功的企业要有有效的管理制度和

正确的经营模式以及良好的销售策略。而且要基于中国国情,不能照搬照抄。

7、 加强环保意识,合理分配资源,提倡低碳生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国是能源消耗大

国,开发新型能源已刻不容缓,我们应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从小事做起。

我们的经济在迅速地发展,逐步走向发达国家。但是我们的文化却在逐渐地落后和丧失。不同的时代有不同文化的需求。当网络文化,新型文化兴起的时候,我们能否慎重地思考一下:这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粮食吗?它能促进我们民族进步吗?在我们追求时尚和潮流的同时有没有丧失了本质呢?我们是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有着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悠久历史,优秀文化。我们为何不在适应时代的同时去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使其发扬光大呢?

篇三:《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摘要:人类已进入21世纪,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使我们的现代化和民族精神获得新的生命形式,是中国文化面临的新的历史选择。中国本身也面临着如何正确处理现代化和民族性、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等一系列的关系问题。青年一代是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实践者,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价值与走向是我们当今学子需要学习和急待解决的问题。这对中国走向世界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民族文化 民族精神 传统文化 现代化

近年来,海内外对中国文化走向的讨论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各种观点十分活跃。"新儒学 "、"新道学"、"文化中国"说、"新汉文化"圈、"儒家文化圈”、"太平洋时代"说等等。有人甚至认为21世纪将是儒学的世纪,是中国文化、东方文化的世纪。众所周知,进入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的中国开始面对一个日趋发展变化的国际环境,整个世界文化的格局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本身也面临着如何正确处理现代化和民族性、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等一系列的关系问题。

青年一代是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实践者,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价值与走向,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建设,对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优良传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得到体现:

(一) 重视伦理道德

伦理至上的观念文化与价值取向。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体现着一种泛道德主义的人文特点。这种传统伦理讲求的是在个人修养基础上处理人际关系或社会关系的准则与行为规范,这种准则在理论规范上可用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来概括;行为规范则主要通过礼法或礼制来约束。这种伦理至上的文化特征的派生特点是:①它与宗法制度、专制政治相结合,形成了一整套尊卑分明、等级有序的身份取向制。②道德的法律化,即通过礼制来规范社会行为,形成重礼制、重人治、轻法治的社会格局。③群体本位主义,强调群体的认同。④重名分,重面子的社会习俗与社会心态。⑤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但这种道德的养成是为了群体的和谐与有序,即“修己以安人”。⑥重义轻利与重道轻器的价值取向。⑦儒学(经学)独尊并成为官学。这是伦理至上的一种外化。⑧以人为本和人道主义倾向(孔子的仁学、孟子的仁政、墨子的兼爱、佛家的慈悲之心)。⑨追求“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

(二) 倡导和谐统一——以和为贵与中庸保守

中国文化重和谐统一,与西方文化形成强烈反差。中西文化这一重大差异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农耕文明和商业文明的不同特性。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农耕文明,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特征,重视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和谐等。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贵的和合精神最为典型地体现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中。在中国古代思想家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因而达到和

谐统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这从孔子所谓"礼之用,和为贵"到孟子所说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可得到明确印证。在中国古代,中庸之道可以说是一种调节社会矛盾使之达到中和状态的一种高级哲理,其理论基点是维护矛盾的统一性以及矛盾体的平衡,防止矛盾的激化,以避免统一体之破坏与破裂。"持中贵和"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思想观念,而且也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群体心态,在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都有明显的体现。"极高明而道中庸"、"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致中和"等等,无不是农业自然经济和宗法社会培育的人群心态。经过长期的历史和积淀,逐渐泛化为中华民族普遍的社会心理习惯。如政治上的"大一统"观念,经济上的"不患贫而患不均"的思想,文化上的"天下一家"的情怀,为人方面的"中行"人格,艺术上的"物我通情相忘"的意境,文学上的"大团圆"结尾,美学上的"以和为美"的审美情趣,如此等等。

(三) 强调以人为本——道德至上的人本主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尤其以儒家为代表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后来的封建社会中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创造性的发展。必须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与西欧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人文主义在文化精神上存在着本质区别。中国人本主义以家庭为本位,以伦理为中心;西文人文主义则以个人为本位,以法治为中心。中国文化重人,并非尊重个人价值和个体的自由发展,而是将个体融入群体,强调五伦,强调人对于宗族和国家的义务,即侧重人与社会(讲天人合一,治国齐家平天下)、人与人(讲和为贵,上下尊卑、长幼有序)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修养(内圣外敛,以德治国)问题,是一种宗法集体主义人学,是一种以道德修养为旨趣的道德人本主义。荀子有一段话讲得很清楚:"有社稷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已,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君道》)。西方文化中的人文主义重个体的价值,强调个人的权利与自由,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契约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个性主义,它是西方民主制度和法律体系的重要思想基础。中国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传统,对维系社会正常运转、人际和谐和人生修养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我们应当积极地挖掘中国历史上"重民"的思想精华,在建立和健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使其经过转化成为现代民主政治的借鉴。而它存在着的消极因素的克服与改善成为我们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文化的必要。

(四) 重实际求稳定的农耕文化心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农业文化。务实、求稳是中国人的一种普遍心态。其派生特点是:①重经验、重感性认识;轻科技,不追求精密严谨的思辨体系。②安土重迁、安定自保与知足守成的社会心态。③重农轻商、崇本抑末的价值观念。④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思想。

(五) 专制集权一贯制的权威文化。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政治上的表现。中国自奴隶制时代就形成专制主义的政体,至封建社会而高度强化,由此形成君权至上的政治观念和社会意识。农耕经济、儒法学说、宗法制度(家族制度)分别构成专制集权政治的经济基础、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其派生特点是:①民主精神的缺乏(有民本,无民治)。②官本位意识。③君权至上和君权、族权、神权三位一体。④苟且心理和奴性意识。

二、什么是现代化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

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系统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重构观,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模式。他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的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的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发扬光大。"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奋斗的根本目的,是要"建设一个

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中国共产党人"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而"所谓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毛泽东阐述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观,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时代精神,昭示了中国现代先进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文化,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产生了由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支文化新军锋芒所向,从思想到形式无不发生了极大的革命。其声势之浩大,威力之猛烈,简直是所向无敌;其动员之广泛,响应之热烈,超过中国任何历史时代。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着重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为社会主义新型文化体系的创建开辟了道路。1986年产生了关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指导性文件–《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决议》指出,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是"创造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批判继承历史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这样一种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987年举行的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其最终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这期间,邓小平还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 1991年7月,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要求":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而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这些基本要求,指出了正确的政治方向,明确了文化服务的对象,确定了繁荣文化的方针,指明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科学地处理了社会主义新型文化体系创建中的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的关系。只要我们按照这些基本要求去进行文化建设,就把握住了当代中国文化的先进性,就能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引导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1)现代化从理论上讲就是一个社会文化的现代化(即经济、制度和观念的现代化都可以纳入广义文化的范畴。)

2)关系之一:对传统文化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综合创新。

批判的理由:现代化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文化的问题。即需要在社会结构、制度、思想、观念乃至人的本身诸多方面由传统社会转型到现代社会。而传统文化是与一定历史社会和历史阶段相联系的文化,必然带有旧制度。旧观念的种种特征,不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现代化就无从谈起。这就涉及到对“国粹主义”和“文化本位主义”的批判问题。

继承的必由性与继承的原则:从文化一般性特征来说。文化具有民族性和传递性,因此,对于有独特文化特质的一国文化不是一个能不能够继承的问题,而是一个必须继承的问题。舍此则一国无根,所谓国民性则无从谈起。这就涉及到一个对“全盘西化”的批判问题。但是,继承不能是全盘继承,而只能在批判的继承上继承,这是继承的第一个原则;第二个原则是在批判继承基础上的综合创新,综合创新的方法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具体做法是:①接受某些新的(中外)文化素质。②拒斥某些新的(主要是西方文化和当代中国文化的糟粕部分)文化素质。③保留某些传统的文化素质(如民族认同观念、爱国主义意识、价值观念的优秀成分、制度中的借鉴部分等等)。④扬弃某些传统的文化素质(如专制政治和价值观念中的官本位、保守主义、平均主义、重农轻商意识、人情观念、地域观念、重人治轻法

治思想等等)。

3)关系之二:对传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 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