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字数作文】
篇一:《关于冰糖葫芦的作文600字》
关于冰糖葫芦的作文600字
对于老北京来说,最有名气的莫过于这两样:“全聚德——烤鸭”和“张记——冰糖葫芦”了。而我最喜欢的还是“张记——冰糖葫芦”,那才叫一个“绝”。
在那家“百年老字号”里,有着各种各样的冰糖葫芦。有水果香蕉的,它外面裹着一层浓浓的黑巧克力,巧克力外面是冰糖,里面是香蕉,香蕉的上下各嵌着一颗山楂,像是亭立于黑泥土地中的两朵玫瑰花;有核桃豆沙的,它上面的山楂被切开了一大半,像一个张开嘴的娃娃,娃娃的嘴中含着一大块豆沙,豆沙中镶嵌着半颗核桃仁,一串上面大概有五六颗的样子,每个小娃娃都穿着一件飘渺的纱衣;还有提子柿饼的,它的第一个串的是山楂,上面点缀着些芝麻,好似一个满脸麻子的宝宝,第二个串的是柿饼,一个薄薄的柿饼,在冰糖中包着,柿饼上有许多纹路,就像一朵花,但不同的是,这是隔“雾”看花,第三个串的是青提,在冰糖的衬托下,青提更似玻璃匣子中的玉石珠子;还有……真是玲琅满目,让人看了就垂涎三尺!
吃冰糖葫芦时,我喜欢顺着棍子把山楂给捋下来,然后把一个山楂含在嘴中,慢慢地让糖在口中融化,那种甜味直沁心田。等糖水流下肚后,再把山楂咬碎,含在口中,使劲吸那酸味,等把牙给酸“倒”了,再连忙把山楂咽下肚。如果吃的是核桃或提子,我就一口气把它全咬碎,再把它含在口中,尝那怪怪的甜味。
相传冰糖葫芦源于隋末,盛行于明清。从此便成为传统小吃。《燕京岁时记》记载:“冰糖葫芦,乃用竹签,贯以山里红、海棠果、葡萄、山药、核桃仁等,蘸以冰糖,甜脆而凉。”发展至今,形成具有几十种特色花样的时尚小吃。《本草》记载此物消食、散淤、驱虫、止痢、特别是助消化,为冬季消食积之要药。
咬破那透明的糖衣,首先听到的是糖衣清脆的破裂声,然后是酥软的去了核的山楂。将糖和山楂一起含在嘴里慢慢品味,甜甜的,酸酸的。耳边不禁又回荡起那首赞美冰糖葫芦的老歌:
都说冰糖葫芦儿酸,酸里面它裹着甜,
都说冰糖葫芦儿甜,可甜里面它裹着酸,
糖葫芦好看它竹签儿穿,象征幸福和团圆,
把幸福和团圆连成串,没有愁来没有烦……
篇二:《冰糖葫芦作文》
冰糖葫芦作文(一) 冰糖葫芦,耳熟能详,路人皆知。冬天的时候大街小巷! 都有卖的,很好吃。 冰糖葫芦,顾名思义,就是葫芦上有冰糖呗!其实不是的,它的原料是山楂。为什么是山楂呢?因为山楂是开胃的,吃了好消化。 冰糖葫芦的做法也很简单:把山楂用水洗净,用刀把籽挖出来,用竹签穿好,大概是七八个一串。穿好之后要熬糖,要用铜锅(要是用铁锅的话会把糖熬黑的)熬好之后把串好的山楂在锅里滚几下然后在干净的大理石板上“甩”最好能甩出“糖风”来,就像聚宝盆上的光圈一样。就这样一串串糖葫芦就摆在你面前啦! 冰糖葫芦的样子十分好看:从大到小有顺序的“排列”在竹签上,顶端上长长的糖风,上面的白芝麻。让人垂涎三尺! 冰糖葫芦形好味也好咬一口甜甜的,还有一股酸酸的味道。让人吃了赞不绝口。 吃冰糖葫芦的时候也十分有趣:我喜欢先舔一下上面的糖风,然后再一个一个的咬山楂。一次我舔糖风的时候不料把舌头粘上去了,费了好大的劲才“拔”下来。 现在冰糖葫芦的原料不只有山楂了,还有葡萄。蜜枣。 我喜欢冰糖葫芦,更喜欢吃家乡的冰糖葫芦。真是“此物只
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尝”呀!于是我给冰糖葫芦做了个广告:形好,色好,味更好! 冰糖葫芦作文(二) 冰糖葫芦是一种流传于民间的风味小吃,每逢举行盛大的节日时它便成了必不可少的东西。每次赶庙会或元宵节我都会买上好几串,一边品尝它的美味一边无忧无虑的玩耍着。是最美好不过的事情了。 冰糖葫芦的做法十分简单。听妈妈说要先用小刀将山楂的籽儿挖掉,再用干静的竹签将它们一个一个串起来,最后把熬好的糖浆均匀地涂在山楂上再晾上几分钟等糖凝固了套上一个纸袋,一串香甜可口的冰糖葫芦便做好了。 糖葫芦的形状和颜色也十分惹人喜爱。你瞧!一个个圆溜溜的大山楂披着金黄色的糖衣串在竹签上。大红色加上微黄色的糖衣显得多么喜庆,多像一个个被挂起来的小
红灯笼,在阳光的照射下还有一点白色的亮光,怪不得在许多喜庆的场合下都会有它的身影。 吃糖葫芦也别有一番情趣。我总是习惯性地把它外面那甘甜的糖衣吃掉,然后再品味山楂的酸味,有几次我尝试一口吞一个那滋味也毫不逊色于细尝,一口一个,酸酸甜甜的味道绝对会使你沉醉其中。 我喜欢吃冰糖葫芦,因为它不仅味道香甜,更重要的是它的吉祥,喜庆的象征! 冰糖葫芦作文(三) “卖冰糖葫芦,一元一串!”这阵阵叫卖声,把我从甜甜的梦里拉了出来。 我拉开窗帘向外望去,看到的是一个小车上的玻璃箱里那一排排晶莹鲜亮的冰糖葫芦,这不禁使我想起了往事。 那也是一年冬天,我从家出来,四处闲逛,看到一个老爷爷推着车子在卖冰糖葫芦,我走上前去买了一串,咬了一口,甜甜的,脆脆的,十分好吃,我不由自主地问:“老爷爷,()这是什么地方的冰糖葫芦,这么好吃?”“孩子,这你不可以不知道呀,这是咱家乡的冰糖葫芦呀!”于是,我从那时起就知道了,家乡的冰糖葫芦是最好吃的。 那老爷爷还告诉我冰糖葫芦的制作方法:首先把山楂洗净,再把里面的籽拿出来,接着用签子把山楂穿成串儿,然后熬糖浆,最后把串成串的山查蘸上糖浆,并冻上,这样,冰糖葫芦就做成了。 我回收了思绪,又向窗外望去,那个卖冰糖葫芦的阿姨似乎要走,我忙以最快的速度拿了一元钱并胡乱套了一件外套飞奔下楼,我跑到阿姨身边说:“阿姨,我要买冰糖葫芦。”说完,我便仔细看了起来。 这儿的冰糖葫芦有山楂的、蜜枣的、香蕉的、海棠的""更好玩的是,还有一种冰糖葫芦是山楂和香蕉是粘在一起的,我问阿姨这个叫什么,阿姨告诉我这叫“兄弟连心”。我从来没有吃过,便买了一串来尝一尝,结果粘的我脸上全都有糖,我笑了,说:“阿姨,这是咱家乡的冰糖葫芦吧!”阿姨说:“真聪明。”我又笑了,因为我能记得家乡的冰糖葫芦的味道,所以我认定了,这是家乡的冰糖葫芦。
篇三:《冰糖葫芦式作文》{冰糖葫芦作文500}.
作文课·大红灯笼高高挂
执教:陈永睿
【三维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冰糖葫芦式”式写作模版。
指导学生从理性和感性两方面学会谋篇布局。
【教学重难点】{冰糖葫芦作文500}.{冰糖葫芦作文500}.
了解基本技法,从实例出发,而不是一大堆概念。
结合写作实际,避开常见误区。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冰糖葫芦作文500}.
《诗·卫风·硕人》是这样描述美女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美女的动人之处正是这两句:“直把个绝世美人,活活的请出来在书本上滉漾。千载而下,犹如亲其笑貌。”写文章亦如此,做到“明眸善睐,顾盼生辉”,而欲达这样的效果,莫过于运用“大红灯笼高高挂”式结构精力谋篇、巧妙拟题了。高考作文,可以说“题好文一半”。如果我们熟悉并掌握一定的方法,就能在考场中写出大放异彩的文章来,使阅读老师“心动神怡一瞥间”。
二、范文引路
拯救日渐消逝的恻隐之心
生命之殇:是谁在冷漠心凉?
10月13日,一出惨剧发生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柜车碾过。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几个路人,竟然对此不闻不问。最后,一位捡垃圾的阿姨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现在小悦悦在重症监护室,脑干反射消失,已接近脑死亡。
视生命若草芥,本以为是暴戾无道肉食者的冷漠秉性才制造的残酷,岂不料却在熙熙攘攘的街市中上演。这不仅仅是一起人身的惨剧,更是一幕人性的悲剧。而面对这人性的悲剧,任何充当道德君子去谴责冷漠的人,似乎都是伪妄的——我们在生活中都在充当路人的角色,如果经过现场,扪心自问:有多少人会停下脚步,伸出援手?因而,小悦悦身上发生的不幸以及由此引发的道德思考,每个公民都是当事人。{冰糖葫芦作文500}.
人性之问:是谁将道德抛荒?
孟子曰: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道德的冷漠,仿佛让人置身于寒冷的冰窖;良知的蒙昧,让人性的光辉失却光芒。一个两岁孩子的眼中,世界是那么的透彻明朗,一切美好充斥着她的想象。但轮番碾压过的车轮,路人冷漠的眼神,将彻底颠覆她对这个社会的美好期待。是什么扼杀了孩子的良善想象,又是谁在制造人心的荒漠?大地悲凉,不仅仅是小悦悦的痛楚;人心冷漠,是我们共同面临的道德灾难。
恻隐之心日渐从我们的身边消逝,人性的温暖被旁观的冷漠所取代。而造成这一切的又是什么?是善念的禁锢和压制。因为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良善的天使,只不过种种环境的制约和现实的禁锢,让她失去了翱翔的空间,只好被囚禁在民众的内心。而这种现实和环境,正是善意遭到欺骗和侮辱,善行得不到支持和保护。红十字会的丑闻和层出不穷的“彭宇案”,是这种禁锢和压制存在最明显的佐证。当善心成为别人餐桌上的饕餮,当行善成为个人的冒险,试想:谁在释放自己的恻隐之心不会迟疑甚至战战兢兢。{冰糖葫芦作文500}.
这,不是在为冷漠的人性开脱,而是人性已经被套上了种种枷锁。唯有打破枷锁,才能解放人性。一个连个人财产和生命都无从保障的时代,我们怎么会有信心去保障他人的财产和生命?一个不知道尊严为何物的人,如何为他人获得尊严?
体制之建:怎样令善念释放?
体制缺乏对良善恻隐的敬畏和浇灌,势必导致善之花的凋零。反思当下的机制,显然正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腐败等现象难以消弭,作恶者反倒享受优越,这难免让良善的民众笃定的信念发生动摇;红会等丑闻的曝光,让民众感觉到善意无法得到正常的输送,无法产生应有的效用,难免灰心失望;而法律违背程序正义,盲目支持诬赖助人者的老太,将助人者陷于道德和法律的风险和困境中,难免让人畏首畏尾。因此,归根到底,还是因为缺乏完善有效且鼓励善行的制度和律法,在高风险社会下,人性和善念无法得到促动和释放。
唯有为小悦悦祝福和祈祷,或许能够减少这个冷漠社会的罪孽。只是,要拯救日渐消逝的恻隐之心,除了个体的忏悔和救赎,恐怕还需要文化的重建和制度的完善,只有人性得到由内而外的释放,善意的流露才能自然而真诚,善行才不会被麻木和忌惮阻止脚步。
(节选自《重庆时报》,有改动)
简评:这样的结构,能让我们清晰地读出作者的思维轨迹:摆现象(路人之漠视造成小悦悦生命之殇)→析原因(国恻隐之心丧失造成道德抛荒)→提办法(健全法治体制方能令善念释放)。三个小标题,言简意赅,高度概括了各段的中心意思,可谓“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