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寻觅心中的桃花源 寻觅桃花源阅读答案

字数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字数作文】

篇一:《寻觅桃花源》

寻觅桃花源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桃源春色 唐大柏摄

1600多年前,陶渊明不曾想到,《桃花源记》短短500余字,却给世人留下了千年遐想。

东晋诗人陶渊明是否立于船头,在山重水复间寻访武陵渔人偶然闯入的桃源仙境?桃花源,到底是中国式的“绿野仙踪”还是诗人所见真实境界?是空幻?是理想?还是尘世净土?

陶渊明与桃花源

自古文人大多喜山乐水,陶渊明也具有这一雅好,加之仕途多艰,便更乐意寄情山水,寻找慰藉。有人认为,他到过桃花源。

也有人认为,他笔下的桃花源只是梦幻之地。当年诗人所处的时代,政治黑暗、战乱不断,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使他在幻想里营造一方人间净土。这也是多年来,人们翻阅史册文献,却难以找到陶渊明是否到过桃花源的记录的原因。

还有人认为,现实的桃花源加上心中的桃花,融合成了诗人笔下的桃花源。

41岁那年,陶渊明任彭泽县令仅80余天,便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去职。“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卸下精神的负累,用超脱后的平和书写风韵人生,开创了中华艺苑一个全新的诗派——田园诗派。他与温良贤淑的夫人翟氏一起,安贫乐道,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

久而久之,一个远离兵燹、没有世俗黑暗的理想世界——世外桃源逐渐在诗人心中成形。诗人借桃花源景,寄托个人理想,替自己、替天下文人,也替所有崇尚乡野田园的世人勾勒了一个“乌托邦”。

不辨仙源何处寻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桃花源最好的推荐词。桃花源之争,多年前就已拉开帷幕。 全国有30多个地方争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其中备受关注的“桃花源”有湖南常德、重庆大酉洞、江西九江星子县、湖北十堰竹山县、江苏连云港宿城乡、安徽黟县等。各地均拿出证据佐证。时至今日,探求正源之风方兴未艾。

在重庆,当地人认定大酉洞景况就是陶渊明《桃花源记》所记录的胜地。当地还翻出史志来证明。清《酉阳州志》称大酉洞“与陶渊明桃花源者,毫厘不爽”。清《四川通志》也说:“酉阳汉属武陵郡之迁陵地,渔郎所问之津,安知不在于此?惟晋永嘉之后,地没蛮僚;自宋及明,又世为土司地,名儒硕彦,游迹罕至,故文献无征,不能正名为桃源耳。”

江西九江星子是陶渊明的故乡,也认定自己为《桃花源记》创作原型所在地。那里广植桃树,峰岭绵亘,青山叠翠,田园如画。当地桃花源现为星子县隘口镇庐山垄村,居住着陶、康等九姓千余村民,其中不少便是陶公后代。

常德的桃花源是最被认同的地方之一。《辞海》如此注解“桃花源”:东晋陶渊明作《桃花源记》中的世外理想社会;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桃源山”的注解如是: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面临沅江,下有桃源洞,又名秦人洞、白马洞,相传是东晋陶渊明所记桃花源的遗址。

湖南桃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兆元认为,世界上有两个桃花源,一个是在陶渊明的梦境里,一个便是在常德的桃花源。常德桃花源被认为是诗人笔下的桃花源,原因有很多。陶渊明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江西与湖南为近邻。那里古名就是武陵,能避秦乱。考古专家还曾在桃源境内的白鳞洲发现了距今6000年以上文明史的周家岗遗址,挖掘到许多石斧、鱼钩等,说明这里很早以前就有渔民作业。

而对于常德桃花源是否名正言顺,争论的焦点大多集中在“山有小口”上,即当年武陵人进入桃花源的入口究竟在哪里。

桃源沅水流域一线是国内典型的丹霞地貌地带,有专家猜测,可能因为地壳运动,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原来的陆地变成了河流。还有当地渔民告知,在涨水季节白鳞洲一带江流湍急,旋涡很大,怀疑里面真的有洞。2006年常德桃花源邀请专业潜水员潜入沅江,寻找当年武陵渔郎误入仙境的入口——“仿佛若有光”的小洞。我国二级潜水教练员朱盛辉几度潜水,在水下15至20米处真的发现了一个呈棱形“初极狭,才通人”的洞口。洞口四周乱石嶙峋,很有奇特、幽深之感。消息传出,外界哗然。很快就有人提出质疑,虽已历经千年,捕鱼人曾经能够驾船而入的洞也不会已经被沅江淹没。

至此,武陵捕鱼人误入仙境时那“仿佛若有光”的“山有小口”,便没有再被人证实过。

至今传者武陵人

在美文与美景的双重吸引下,历代人文雅士纷纷前往心目中的桃花源,留下墨宝;官府则不断完善庭阁楼台,丰富胜景,其中以常德为盛。

孟浩然、王维、李白、韩愈等名家均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传世诗篇。文人雅士的缕缕墨香使得桃花源内涵更加丰厚。刘禹锡被贬为朗州(今常德)司马,到桃花源游览题下“桃源佳致”。桃源山、桃源洞、桃源观等名胜古迹,更为官宦、文人、道士乃至百姓所向往。 船悠然行进在沅江碧波间。船行窄处,蓑衣斗笠的中年船夫挥桨引航,干净利落,不由让人猜想,船夫莫不是武陵渔郎的后代?

李白曾游历常德的桃源、汉寿、石门等地,留下了《春游救苦寺》《望木瓜山》《桃源二首》《菩萨蛮》等诗词。还写了散文《奉饯十七翁二十四翁寻桃花源序》。文中写道:“则桃源之避世者,可谓超升先觉”“武陵遗迹,可得而窥焉”“白云何时而归来,青山一去而谁往?诸公赋桃源而美之”。从中可推测,李白心中的桃花源就在武陵,也就是今天的常德。 桃源佳景“艟舫晚渡”横卧在李白诗中所言的烟溪口外。艟舫洲形如渡船,四面环水,茂林密柳,草绿鹭白;每当夕阳西下,红霞万道,照射洲上,远远望去,洲在五彩江雾水光中俨然神艟仙舫,飘幻神奇。一路荡舟而行,沅江从绿萝崖而上,婉约之风逐渐被豪迈之曲代替,不少河滩暗流涌动,水流湍急,沅江撞石壁而过,发出畅快的呼声,其中波涛最高呼声最大的要数“白马雪涛”一景。

因洞洲梗塞江心,沅水至此一分为二,洲北河床礁石林立,浪涌似雪。宋代古汴高士曾赋诗:“层澜叠浪势轰雷,怒雨号风涌雪堆。半夜四天云墨黑,恍疑白马闯江来。”一千多年过去了,层澜叠浪,拨马削涛,依然缤纷成千年飞雪。船行至水府阁附近的后门洞,只见洞口有怪石昂首后倾,巨崖因雨雪侵袭,有“森然欲搏人”之感。相传此门洞住有仙人,民谣流传:“王质去求仙,丹尘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也不知是何年何月、哪朝哪代开始,洞口被封闭了,徒留洞痕和断碑。

平洲古渡、远村近舍、扬帆渔舟沐浴在春阳里,村舍竹笛声声、渔歌阵阵,江对岸几十户渔民依山而居,可见良田、道路、芳草,“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宛如诗境。

舍船而入,从问津码头一路攀爬,石径青苔满地,空气里弥漫着岁月的芬芳。桃花观、遇仙桥、集贤祠、佳致碑、问津亭等便如画轴舒展,纳历代圣贤,揽千古雅韵。很多的人文胜景,无缘纳入陶渊明笔下,当今游客则比陶渊明更多了份幸运。

人间处处桃花源

“陶渊明的一篇文章,让人寻找了许多年。其实,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就是一个远离战乱、民风淳朴、安宁和谐的家园。在当时政治黑暗的时代里,那样的地方,只在诗人的梦里。而现在,放眼望去,这样的地方,在咱们常德多着呢!”常德武陵区紫桥小学老师陈瑛,在给孩子们讲述《桃花源记》时,如是回答孩子们的疑问。

她也曾像学究一样,苦苦追思诗人笔下的桃花源到底在哪里,也曾在确信与怀疑间徘徊。“诗人没有回答我,史料没有回答我,其实,细细想想,答案早已写进沅江千古的碧波里,早已刻进两岸峭壁的石峰间。”

不论桃花源究竟有无,是为何处,世人对其的憧憬在千年中已浸润了当地的民情民风。比如,崇尚“德行天下”的武陵人,受浓郁文气滋养,“隐逸文化”点拨,内心澄澈,少了一份追名逐利,多了一份上善若水。

“最美基层干部”唐述林,扎根山林,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他让一个落后的边陲小镇彻底变了模样。这位踏实的基层党委书记,谱写着勤政为民之美,用行动做了抒情的回答:让百姓过上“怡然自乐”的生活,就是他心中的“桃花源”。

“感动中国”人物沈克泉、沈昌健父子,春来秋往,不分昼夜,守护最微弱的希望,一粒种子,蕴含着世代相传的梦想。让农民在土地里收获富裕的种子,就是他们心中的“桃花源”。

“全国优秀复员退伍军人”田工,曾在部队为了执行灭火任务失去右腿。退伍后,他志愿参加“中国常德诗墙”修建、维修和续建的镌刻施工13年,志愿参加道德宣讲活动,并将所有的奖金全部捐出,又从自己微薄的抚恤费里每年拿出一部分捐给社区。让社会成为一个温馨的大家庭,就是他心中的“桃花源”。

篇二:《寻找心中的桃花源》

寻找心中的桃花源 “花草鲜嫩,落英缤纷的桃林是漫步林间小道,突然驻足,只见一片片花瓣随风飘落。”陶渊明心之所向,是一片诗情画意,百姓安居乐业的人间仙境,但是在世上却找不到这么美丽的地方。

带着美好的憧憬,离开城市的喧嚣,我寻找着心中的桃花源。

那里也许会有初日暖照,金辉倾洒;也许会有弦月弯弯,鸟憩枝影;那里也许是一处水清沙白的海岸;也许是一片夜幕微笼的树林;也许是一条秋雨绵绵的河堤""

下课铃一打响,同学们就一下子从座位上弹起来,三五成群的交谈着,教室里就没有片刻的安静了。我也不能安静的写作业了,坐在座位上不知干什么好。不经意间看见她在座位上双手捧着书,眉头微皱,似乎在思考着什么,十分认真而又专注。仿佛是置身于亭阁深深,秋叶飘零的院落之中,恍惚中还有一片片落英翩然而下,落在她的衣上、发上""远处似乎还有琴声悠扬。

我诧异于她在如此喧闹的环境下仍然能够进入书中的世界,不由得十分好奇她是怎么做到的,便在一次同行时问她。她十分平静地说,其实只要你自己能够沉下心来,在书中找到安静的一隅,就不会被身边的环境所影响了。我似乎找到了桃花源的方向。

慢慢走在集市上,身边的叫卖声、还价声不绝于耳,我突然发现一处满是绿意的小棚。那小棚上铺着黑色的网布,却遮不住里面的青葱绿色。走近一看,是一个卖植物的小铺。那一片片翠色欲滴,在一米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朦胧美丽。那是一种生机勃勃的颜色,它们不屑于身旁的喧嚣,独自在一个角落安静的伫立着。

我心中的桃花源!它不是普罗旺斯一片美丽的薰衣草园地,不是足利一棵巨大的紫藤萝,而是在一片喧嚣中心灵的宁静。也许你的桃花源,仅仅是一栋草房,房角挂着一只风铃,叮咚、叮咚的铃声和着室内的几句诗行,但是心里藏着安静,何处不是桃花源!

篇三:《我心中的桃花源作文》

我心中的桃花源作文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真是人间仙境,鸟语花香。在我心中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远离喧嚣的城市,独自开车来到了一个属于我自己的地方,这个地方在我眼中是独一无二的,它就是我的“桃花源”。

在春天,我在草地上打滚、玩耍。无论是站着、躺着还是坐着,心情都显得格外舒畅。温暖和煦的阳光轻轻地抚摸着我,它也催促着草儿们快快长大。春天是个阴雨连绵的季节,我独自站在空旷的草地上,没有树,也没有伞。雨落在身上那种凉凉的,痒痒的,舒服的感觉。耳边传来淅沥沥的雨声,它有点像草儿们正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的声音。 在夏天,我躺在一个可以遮挡烈日的地方,听着知了不停地叫唤声,安然入睡。醒来时,我可以在小河中钓钓鱼,因为这样可以为今天的晚饭加菜;我还可以在小河中游泳,享受着那哗哗的流水声,清凉干净的河水和小鱼亲我手指头的感觉。有时我在水中玩耍时,还会“惊起一滩鸥鹭”。

秋,一个丰收的季节,我收获到了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不仅甜在我的嘴里,还甜在我的心头。我漫步在田野上,聆听着一颗颗果实破壳而出的声音,听它们对生命的表白。我漫步在树丛中,落叶像是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我用手想抓住它,但它从我手指缝里溜走了。我又从地上拾起它–一片被秋风吹得通红的枫叶,我把它放在我的口袋里,为自己留下一份成熟的秋天。

冬天到了,白雪纷飞,一片片白雪带着寒风飞临人间,为大地披上了一件白色的大棉袄。雪下了一夜,地上,树上,屋顶上都是一望无际的白色,粉妆玉砌,像一个白色的宫殿。我走出屋子,雪已经堆了一尺高了,我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雪中漫步,虽然有些困难,但我没有走回头路。小河已被冻住了,我可以穿上溜冰鞋,从小河的上游一直滑到下游,寒风就像是一把把飞刀,把我脸割得通红,但我玩得很开心。

回首我的“桃花源”其实也只有一小河,一草地,一树林,一田野而已。我相信经过我的努力,以后我一定会有自己的“桃花源”。

我总会在静谧得让人哆嗦的夜晚里,遐想着自己的向往。看着正对着窗子的那户人家,女孩捧着书本读书,朗朗的读书声,让我遐想到徜徉在书海中的惬意;听着树阴下那时而紧凑,时而悠闲的零零碎碎的脚步声,让我遐想到奔跑于阡陌小道与黄花菜地之间的自在;望着天空,星星和月亮静静的躺在我的头顶,闭起眼,弯弯的月牙儿旁睡着害羞的几点零星,让我遐想到睡梦中那弯淡定的笑。

那份惬意,那份自在,那份淡定,不约而同地汇在了一起,编织成我心中的桃花源。 惬意,是一种生活态度。

我向往“忽逢桃花林”所带给我的那种惊喜,惊喜过后又是另一番风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的那种整洁,给人以一种洁净、空灵的环境气氛。让人不自觉地想“偃仰啸歌”,肆意攀谈。

这是一种惬意,无拘无束。

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我们应该以一颗平和之心来衡量世事。这是一种生活态度,用闲静、惬意来融合生活。

自在,是一种生活享受。

我向往“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所带给我的那种怡人,怡人过后又是一种畅快淋漓的自在。那质朴自然的画中世界,一切都显现得如此单纯,如此美好。没有荒淫奢侈,没有沽名钓誉,没有功名利禄,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有的只是“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的宁静,有的只是“明月半墙,桂影斑驳”的灵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徜徉在和谐、平静之中。g

这是一种自在,悠闲自得。

看着车水马龙般瞬变的生活,我们应该尽情享受生活带给我们的乐趣,从生活中汲取一丝自由和自在,像一只鸟儿那般,跳跃在天空之中。这是一种对生活的享受,亦是一种对生活的感悟。

淡定,是一种生活真谛。{寻觅心中的桃花源}.

那些优美的辞藻渲染着我心中的桃花源,让我分不清孰是现实,孰是梦境。那种“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喜悦与和谐,描绘出一副恬静的水彩画;而那“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的与世无争,却又交错出一个淡定坦然的空间。那是梦幻般的朦胧,是诗一般的现实。这一种淡定,忠实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所传达的意境。这是生活的真谛,只要我们保持着一颗纯洁、空灵的心,我们便能远离尘世的喧嚣与繁杂,屏弃荒淫与奢逸,找到心中那片桃花源。

我心中的桃花源,是副淡淡的水彩画,缤纷的彩色涂抹出一种丰富而不失光华的生活;我心中的桃花源,是副对比鲜明的板画,参差的线条交错出现实与遐想的融合;我心中的桃花源,是副充满童趣的漫画,可爱的笔墨描绘出生活中的愉悦与惊喜。 我想,我会爱上这片桃花源,这片扎根在我心中的桃花源""

读了《桃花源记》,我感觉到了桃花源的美,景色美,人也美——和谐、热情、幸福。在作者陶渊明生活的那个战乱频繁的时代,这样的桃花源是当时所有人的向往。如今,我们就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里,时代变了,人们心中的桃花源也就变了。

我常常想,有没有一个清静安闲的地方,能拥抱自然的地方。这便是我心中的桃花源了——

如今,虽然没有了战争的硝烟,但却有了汽车的尾气,工厂的黑烟,许多难闻的气味混在空气中,城市也就笼罩在其中。我想,深山老林里应该没有这些吧!城市中,少不了喧闹,汽车声、早市叫卖声,混乱地板结在一起。

我想啊——躲在一座山上,有河水,有瀑布,上有蓝天白云,下有芳草鲜花的山,有千百棵树,有千百只鸟。早上起床能听到一群鸟儿的叫声,河水淌过的声音。虽然这些声音有点杂,但比起城市机械的喧闹声好听多了,天然的声音,天籁之音吧?有什么能胜过自然?

脚下是绿草,有绿色香气的草,袭向人心。能让人感到自然的美妙,再好不过。山腰上,云层缭绕。山尖上看四方,层峦叠嶂。

这般“良辰美景”没有人能拒绝吧?如果生活可以无忧无虑的话,我心中的桃花源便是真正的仙境。

幻想啊终究是幻想,天下那有这样的好事?这样的世界只能和一颗向往“更美好”的心同在,这样的桃花源——在心中。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可谓是人间仙境,鸟语花香,远离城市的喧嚣,人与自然和谐的融为一体,让人把一切都忘得一干二净,然而在我心中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桃花源”,短暂的离开喧嚣的城市独自来到这个我心灵上的人间仙境。

在奶奶家的顶楼上有一块平台,起初这里空空的,看上去很荒凉,但总会有些不甘寂寞的人为那个平台增添色彩,现在的平台摆满了花花草草,细心的人更是为它们搭建了一间玻璃小屋。无意中闯进了这个充满生机的世界,便喜欢上了这里无法自拔。

每天放学后,我都会去那里报到,享受那个世界带给我的舒适感,我紧张疲惫的身心会在这里得到释然,闻着那清新的空气,突然觉得生活也不过如此,每天做着一样的事情,重复着一样的节奏,慢慢去习惯自己不喜欢做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情。看看那些生机盎然的植物,简单而又多姿多彩的生活,没有城市的嘈杂熙攘,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更不用为了生计而匆忙奔波,其实简单也好是一种美。

夜空因繁星而增添美丽,平台因花草而变得生机盎然,我想生活也正是因为琐碎,复杂而变得真实丰富吧。

——滴墨楼——

弃官归隐虽然让陶渊明远离了官场的污浊,但却不得不忍受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其实无论自己身在何处都无法逃避世俗的束缚,除非自己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天使。“桃花源”并不是世上已出具体的地方而是自己心里的一种仙境般的意境。

只要在心中保留一处这样的桃花源,当嘈杂繁芜的生活让心灵无法安定的时候,自然就会想起桃花源那仙境般的生活,这样心灵才不会形同虚设,无论生活遭遇了怎样的烦恼,心灵的美好总会指引它去寻找属于它的归宿,那里是一处宁静的港湾,不管经历了怎样的大风大浪,最终都会在那里停泊。

守住心中的桃花源,才不会让自己迷失方向。

古堡里若住着魔鬼,那古堡就是地狱;星辰里若住着仙子,那星辰就是天堂。人最重要的亦是心境。

——题记

许多年前的一个梦,带我来寻桃花源,你说你是前世的花,为我开放到今天。心中的桃花源,红尘里看不见,你留下的那只船,能否带我回到从前?

人人心中都应有一个圣境,它不比天堂的灿烂,但也不能像地狱一般阴暗,至少也应是白云悠悠,青山翠树,细水长流,避开红尘,远离喧嚣,这就是我们心中的桃花源。可是,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的心灵被忙碌,烦躁,忧愁填充,还到哪去寻这样一个清静,优柔之地呢?于是我开始了寻觅。

恍惚中,一阵清风吹过,飘来一阵淡淡的花香,我置身于一个农家小院中。一个衣着褴褛、肩扛锄头的男子正在田间劳作,他笑眯眯的吟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乐哉!闲哉!”原来这就是我国古代的著名诗人陶渊明。我不解的问道:“您有如此出众的才华,却为何隐居山林,不干一番辉煌伟业呢?”他听罢,捋捋胡子,笑道:“此中有真意,欲罢已忘言。孩子,成功,辉煌固然人人渴望,可这样实在太累了。有时尝试一下放下包袱,亦是一种成功,一种幸福。哈哈!哈哈!”在爽朗的笑声中,他消失了,山林也消失了,天地之间,只有渺小的我。

哦,我明白了,其实心中的桃花源并没有离我们远去,只是它深藏在我们心底,被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寻觅心中的桃花源 寻觅桃花源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