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字数作文】
篇一:《志存高远、追求不懈”的文章(终稿)》
关于“志存高远、追求不懈”的文章 彭清一教授,北京华夏管理学院总顾问,山西忻县(今忻州)人,毕业于华北大学。1949年投身革命,现为北京华夏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总顾问,三优网名家讲师。作为新中国第一代舞蹈家,以出色的表演在国际上为祖国赢得了两枚金质奖章;同时作为演讲家,他被誉为共和国演讲家、中国四大演讲家之一。
曾先后到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受到多国领导人接见,他经常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他的名字被收入了《中国当代艺术家词典》。主要舞蹈作品有主演舞蹈《大刀进行曲》、《花鼓灯》、《红绸舞》、《游春》、《西藏舞》等,其中《红绸舞》、《游春》、《西藏舞》更是荣获1951年第三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舞蹈比赛一等奖。 彭清一教授桃李满天下,他有十多位优秀的弟子,翟杰、孟昭春、程社明、邹越、安子等弟子都是久负盛名的演讲家,弟子邹越演讲的《让生命充满爱》在全国校园演讲中获得高度好评。
彭清一教授原名彭家祥,山西忻县(今忻州)人。1949年考进华北艺术大学,在华北艺术大学的熔炉中,彭清一学习歌舞、演讲剧,更多地是学习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历经生活的锤炼,使他有了坚定不移的信念;只有跟着党走,才能找到出路。
彭清一天生一副好嗓子,学的是戏剧,但却独爱舞蹈。西南之行使他在民族民间舞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尤其是西藏舞,更是韵味十足,尤受当时的舞蹈家戴爱莲赏识,并将其送到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深造。经过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彭清一踏上了发展民族民间舞蹈的艰辛之路,执著于事业的人,不论干什么,都能为自己找到超越旁人的蹊经。彭清一以自己的智慧与汗水,成为一名出色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家,也成为一位视艺术为生命的人。
但在1985年的一次动作示范中左腿骨折,飞来的横祸,残酷的现实,彭清一不得不离开他心爱的舞台,至此从艺术舞台走上人生讲台。他与李燕杰、曲啸、刘吉合称为"中国四
大演讲家"。他的演讲如波澜壮阔的史诗,排山倒海,气势恢弘,但绝不是豪言壮语的堆砌,空洞无物的说教。他用真诚、激情、幽默、沉吟、呐喊来赢得在场每一位听众的心。他将深刻的人生哲理寓于丰富的、轻松的生活片断之中,使人感到回味无穷,给人以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而在2012年,时年81岁高龄的彭老,见到扬华广告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春婷女士几乎彭老的每次演讲会都踊跃报名参加,并被李总的执着追求所感动,至此彭老与李总结下了深深地友谊,而李总也被彭老的那股追求不懈地精神所深深触动,并期盼将彭老的这种精神用于扬华广告的每一位员工身上,鼓舞每一位员工像彭老一般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发扬继承下去。至此,彭老为李春婷女士挥笔题词,写下了“志存高远、追求不懈”的激励墨宝。简单的八字则是饱含了彭老的一生追求,也将美好的祝愿蕴含其中,也激励着每一位扬华人,将这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努力拼搏的精神永远的继承和发扬下去。
篇二:《作文教学论文》
寻觅春天的踪迹
——浅谈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人文素养
内容摘要:作文教学是能反映学生意识的特殊教学形式。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人的认识规律,让作文教学沐浴着人文的灿烂阳光,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切实完善学生的人格,使作文真正成为提高人的素质的教学活动,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关键词:高中作文 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写作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这里一反传统作文教学重技能技巧训练、重文本表达方式和效果的观念,将作文教学的重心转移到作文主体的内在修养与健全人格品质的建构上来。我们的写作教学不仅要着眼于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而且更要关注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和精神世界的构建,让学生在生命本色的、生活化的学习活动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一、从现实生活中找到作文的源头活水,提高人文素养。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作文的源头活水,从而写出各具个性的作文,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叶圣陶、朱自清《国文教学》) 在写作之前,引导学生阅读可以采取两种办法:一是平时积累阅读。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指导学生阅
读某一类作品,如学习王朔的幽默语言、鲁迅的思想深邃、海明威的感情激越、金庸大侠的崇尚正义、张爱玲的多愁善感、罗曼o罗兰的志存高远。只有阅读有个性的作品才能保证写出有个性的作文,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二是现场搜索阅读。在作文前一节课,将学生领进阅览室,让他们搜索能派得上用场的作文材料和作文形式,加以借鉴、仿效。学生在阅读中拓宽了知识面,丰富了文化底蕴,提高了文学素养。
在指导学生作文过程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注意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动脑筋思考问题,可以结合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出一些小题目,如“我们的班集体”、“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同学”、“我最喜欢的一堂课”等,让学生带着这些题目去观察、去思考。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全面细致的观察能力。要使他们学会分析,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发掘事物的深刻含义,进而写出客观、辩证的优秀作文。
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开掘作文的源头活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的全部,生活犹如一个万花筒,一个对生活有着真切关注和思考的灵魂,其文章一定闪烁着睿智的光芒。许多学生的作文过多地把视线锁定在学校家庭的趣事风波。一个真正有民族责任感的中学生,应该和时代的心跳连在一起:为农村解决不了温饱的农民而忧心忡忡,为山区失学儿童潸然泪下,为社会道德沦落而焦虑不安,为信仰危机而振臂呼号。在平时的作文中让学生把“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融入自己的作文中,
融入自己的生活中,潜移默化中增加了人文精神的含量。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学宝库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人文世界,这些名著名篇中融入了人间真情,沉淀了历史精华,是人文教育的极好教材。积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培养他们的读书爱好, 就等于帮助他们找到了源远流长的知识的泉眼。创造条件阅读,有计划、有目的地推荐作品,启发阅读的兴趣;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组织开展练口活动,在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活动中介绍名著篇和新作,达到互相推荐、彼此学习的目的。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每一次活动就是一次生活的投入,一次视野的扩展,一种情感的体验,一段思想的磨砺,一次道德的自我完善。
二、在写中体现学生的人文素养
课新标认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学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这一过程最能体现一个学生人文素养的高低。通过写作这个平台,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只注重技巧,而忽视对写作基本功的训练,或是教条地强调基本知识厄杀学生的兴趣,都是不可取的做法。在新课改教学过程中,写作仍要从培养写人、记事、说理这些基本功开始,逐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当前高考作文中所体现出来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学生的文章四不像。既不是记叙文,也不是议论文,往往文体不分,不伦不类。针对这种情况,作文教学首先要重视文体的训练,指导学生学会写复杂记叙文,既包含六要素,又要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志存高远人格健全文章}.
夹叙夹议,叙议结合。要训练学生规规矩矩地写议论文,即明确地表达论点、论据、论证,思维缜密,逻辑清晰。要引导学生写灵活自由的散文随笔,心得体会,可以表现欢乐,赞颂美好,褒扬奉献,也可以抒写伤感,抨击丑恶,揭露渺小,倡导个性化写作。其次,在训练学生基本文体的写作过程中,适当穿插带有高考趋势方面的文题,指导学生写好话题作文、命题作文、开放性命题作文,引领学生写作立意深刻、构思新颖、文体复杂、难度较高的文章。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学生熟练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做到记叙生动、罗辑缜密、说理透彻、抒情真挚充沛,使学生的作文既深刻丰富,又有文采有创意,充分展示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写作水平。
三、人文情怀是作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人文情怀是指作者的思维方式、价值追求与精神状况,是人思想情感的流露与体现,是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内化于人内心而形成的一种精神品种、一种修养、一种心理和一种态度。新形势下作文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为目标。这也正是新课标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要求的。也许有人说,站在人文精神、人文素养这一高度谈论作文教学是高谈阔论,没有一定的内容依托,根本无法在教学中实施,其实教师始终应站在一个高度,从大处着眼,从小事入手,通过写作这个平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要从写作生活化入手,丰富文章的写作内容。 无论是高尚的还是庸俗的精神品质都是在生活中体现出来的,生活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让文章内容回归到生活中去已成
为当前作文的主流,写作生活化是丰富文章内容的用效途径。由于学生的生活单调,学生在写作文时常常感到没内容可写,要引导学生关注和珍惜学生生活,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利用好文本教材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平凡而又有意义的小事、琐事,如高中教材中《我不是个好儿子》《丑石》等,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写作点,让学生写自己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写自己的欢乐和苦恼,从写作内容上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
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热点关注社会热点,充分利用网络传媒,对社会各种现象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关注多元的、真实的、繁杂的社会生活。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自己喜欢的生活内容如:音乐、绘画、体育等,让学生作文取材生活化,注重生活细节,从点滴生活中感受其细微变化和差异,并由此上升到理性的人生感悟和人生哲理。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捕捉情感支点,挖掘学生内心的真情,引导学生在文章中抒发真挚情感,让学生在情感历程中学会化平淡为真切,化漠视为珍爱,在师生共处与人交往中培养合作精神,在文章写作中体验生活的真善美,塑造良好的个性心理,真正做到文以载道、文道融合。
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远的课题,它要求作文教学必须从应试的舞台中切实解放出来,多角度,多渠道地开拓作文教学的局面,引导学生去走近“人文”,真正撑起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大旗。注重人
篇三:《厚德载物 志存高远》
厚德载物 志存高远
将“人格修养”放在对领军学员规范要求的第一位,似乎有戴高帽讲大道理落入俗套之嫌。因为像爱岗敬业、关心学生等字眼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都有。但在语文教育领军人物成长工程中我们对此倍加看重。不积厚德无以载物,志存不高无以致远,人格是最高的学位。每个人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初可能都有过理想的职业憧憬,美好的人生向往,但真正开始工作之后才发现现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人最容易被小环境所左右。这里的“环境”指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小”指的是在所处人际关系中所达到的范围。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60页)人是具体的、生活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他们的一切行为不可避免地要与周围所有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人类为了生存而构成了基本的劳动关系,为了发展又进一步加强了社会关系,这是人所有的目的意识性所至。在学校教育这个范畴,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的,作为教育者由职业身份的不同就产生了各样的关系,如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要发展学生,前提和相随的是发展教师自己。教师的个体成长,往往被所处人际环境所左右。在从教的历程中,从上下级关系的角度,你可能遇到过有抱负能作为的领导者、指导者,也可能遇到的是这样的为官者:为了本位的升学名次脸面光彩而不择手段拼命施压使教育变成机器作坊甚至屠宰工场的人;一心琢磨官职升迁职务晋升混迹于官场的政客钻营者;别人怎么加班加点周测月考自己也不计投入不问产出一味跟着他人屁股做的“生产队长”;那种有第一就拿有奖牌就抢今天扫卫生明天换标语的特认真特执著的“夺旗高手”。还可能遇到那种总是围着一篇篇的“零餐”课文怎么析怎么磨怎么优怎么考的教研指导者。还可能遇到起始一个申请立项终结一个结题证书中间没有实质研究更无实际效果的虚假科研规划者。倘若你是一个听话的人,你日常的感觉一定是很忙很乱很痛苦却又很正常,久而久之自己已身为“课奴”“考奴”却浑然不觉。在职业生涯中相处最多的应该是同事者,如果你遇到的是颇有些能力和聪明本来可以有更多的建树而一旦评上“优秀”进到“高级”就再无上进之心者,还有就是上一辈如何教自己就如何教别人如何做自己就如何做机械照搬毫无教育创造的人,倘若你没有点自主意识别样修为在这样的同事关系中被同化和泯灭必是难免。
当教育成为一种恶性生态以至于成为一种文化存在的时候是令人非常后怕的。如果你感觉“文化”这个词很宏大很抽象难以说清楚,不妨看看下面这个段子。在一个学堂上,老师问:对于某些国家缺少食物这种情况你有什么自己的看法?非洲学生说:什么叫食物?美国学生说:什么叫某些国家?中国学生说:什么叫自己的看法?——不必琢磨就能看出什么叫文化差异。中国学生考分很高却缺少创造力。美国副总统说:虽然中国的理工科毕业生比美国多好几倍,但没有一项创新来自中国。当科技信息时代到来,当美国日本惧怕中国强盛而给我们四
面树敌飞机导弹在你门前天天折腾的时候,作为一个中国的教育工作者是否应该警醒——良心,良知,这是一个从教者的底线;责任,担当,这是千年文明赋予我们的使命;智慧,创造是民族兴旺国家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记得法国作家都德在小说《最后一课》中韩麦儿先生的那段话: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语言之于民族,之于国家是如此重要,我们眼下看到是却是中国人年均读书不超一本的统计数字,是期望“大学毕业能写出文理通顺的信”仍是一个百年之梦,对此我们还能麻木不仁无动于衷吗?
你向往什么就接近什么,你接近什么才有可能成为什么。要能够“领军”成为“人物”,就一定要向“人师”靠近。如孔子、苏格拉底、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志存高远人格健全文章}.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孔子之所心成为千古圣人在于他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62岁时,仍“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他安贫乐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他首次提出“有教无类”,其“因材施教”“举一反三”“温故知新”等成为流传千世的教育思想。
比孔子晚出生不到百年的苏格拉底同样有着平民的教育情怀,他是古希腊第一个当公众教师的人。“我一生没有过过宁静生活,我也从不关心大多数人所关心的事情,诸如赚钱,建立舒适的家庭,谋求高官禄等。也没有参加如政治、秘密结社、结党等在我们城邦从没有间断的政治活动。”从30岁开始的四十年里,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教育工作,把主要精力放在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上。他教学没有一定对象,没有固定场所。既有贵族,也有民主派;有本邦人,也有外邦人;有政治家,也有将军;从青年到老人,从穷者到富人;普通农民,手工业者。他教无定时,体育馆、广场、街坊、商店,都成了自然的教室。他说:“我愿同样回答富人或穷人提出的问题,任何人只要愿意听我说话和回答问题,我都愿意奉陪。”他的“产婆术”谈话法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学法,对后世影响深远。{志存高远人格健全文章}.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在他一生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既当校长,又当普通教师;既教课,又当班主任;既做具体工作,又搞科学研究。他是一位勤奋务实,笔耕不辍的杰出人物。这就使得他能从学校工作的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全面地观察、了解研究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各种现象和问题,避免理论与实践中的片面性,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将其提升到理性的高度,逐步形成自己较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苏霍姆林斯基被人们称为“教育思想泰斗”。他的书《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等被称
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所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被列为世界上著名的实验学校之一。 辉煌成就的背后是苏霍姆林斯基执著的教育信念和顽强的工作作风。1948年起至1970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从1948年被任命为帕夫雷什中学校长后,他的教育才华就愈益明显地展示出来。他的工作富有鲜明的独创性和革新精神,从不拘泥于传统的陋习,紧紧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如他敢公开指出:20世纪30年代苏共中央发动的对“儿童学的批判有过火之处,批判的结果是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掉了”,从而导致原苏联20世纪30至40年代直至凯洛夫教育学的严重错误;又如,1955年以前的一段时间内,原苏联普通学校一度完全取消了劳动课,而他主持的帕夫雷什中学却从未间断过。不仅如此,学生毕业时,既领取毕业证书,还领取职业证书。苏霍姆林斯基伟大、光辉的一生给后人的最大启示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应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真正的教育家是教育理论家与教育实践家的完美结合。
陶行知是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爱国者,曾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他的《创造宣言》,句句激情昂扬,掷地有声。让我们不妨再重温一下这些动人心魄的话语——
“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不仅如此,“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赛布(Lesseps)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单调又无过于开肉包铺子,而竟在这里面,产生了平凡而伟大的平老静。”
“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但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慧能,传了黄梅的教义。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可见无能也是借口。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
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2014年11月4日
篇四:《特级教师陆波真好美文《志存高远常宁静》》
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
——对我影响最大的一句名言
——名校长 陆 波{志存高远人格健全文章}.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志士都崇奉“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这句名言,表现出一种儒家的风范。一句话可以奠定一个人一生对世间万物的基本看法,回想我所走过的人生历程,对我影响最大的一句名言莫过于“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这句话了。
;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出自诸葛亮的《戒子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对于宁静与淡泊作了如此意味深长的诠释,令人慨叹不已。 李白有诗云:;花间一壶酒,对影成三人。”含有淡泊与宁静的意境。贾岛诗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那宁静中静静的敲门声久久回荡,更是平添了不尽的韵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种饱含永恒的宁静,令人神往。然而太多的时候,我们大都无法驱逐内心的烦躁,烦心的琐事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我们的心,令人苦闷,无法自拔。而淡泊,就是滋润你的心田的甘泉,清馨凝神,平抚燥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