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字数作文】
篇一:《有知识没文化》
做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教师
这次的新教师培训已经过了三天了,在这三天中我真是受益匪浅,给予我这个新老师很大的帮助。特别有一句话“不要做一个有知识没文化的老师”让我沉思很久很久。下面我想简单谈谈我对这句话的认识。
在2008年的师陶杯文章中,有这样一篇文章《文化唤醒》。笔者在文中提到这样一段话:“当前学校呈现了什么给孩子们的现在,又留下哪些文化的印记给孩子们的未来?”教育家杜威对学校有这样的描述,好像至今依旧是这个样子:一堵堵封闭的围墙,一座座复制的大楼,一间间相似的教室……一支粉笔,三尺讲台,每天都在传授知识,是否也在传承文化?一条条校纪、一则则班规、一句句师训,无不彰显着教育的功能,打造着规范的“学校人”,可似乎忘却了把人从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的同时,也在培养文化人。就成了我们现在的教育成果——“有知识没有文化”。文化的内涵太深奥了,我也没能力分析。就先摘录书上几句话共勉吧? “无论何种文化,其本质性的、深刻的内涵是哲学,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生存思想与方法的各方面体现。”
所谓“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自己生存的土地上,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创造、总结、积累下来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她是与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节、悌等行为规范的社会教化相关联的。而我们现在的孩子基本上从刚能识几个大字或能动手拿筷子就开始于奥数、考级、弹钢琴……等等,这样的现状可能是迫于当前的社会现状,或者你是单纯的让孩子学点技能,为了以后更好的生存。但是我们想过没有是否让他们既有了知识又有了文化呢,是否重视了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在《论语》中出现得最多的一个字是"仁",它一共出现了190多次。
古人教育孩子都是从这个字开始,而我们现在的孩子呢,"仁"已被忽略了,导致传统文化教育就此缺失。 “有知识没有文化”的教育似乎陷入了新的苏格拉底悖论——我知道,我一无所知。所以,我们不光要传播给他们知识,更要去传播我们优秀的文化。
我们经常谈起这样的话:许多学生考上名牌大学,仍然不懂得与人相处,跟父母亲人关系僵化,在学校里因为生活琐事与同学大打出手。有的人则直接学成了书呆子。以前培训记得一位专家讲过这样一个学生,从小一直到大学成绩很优秀,结果直到读完研究生,家人问他想不想参加工作,这时这位学生懵了,说了一句话:“我现在只知道看书考试,其他事我什么都不会做,怎么去走向社会工作”。结果,一段时间得了抑郁症了,他的妈妈亲自把他领回了家,天天训练他对着镜子说话,练习与人交流。当然这些可能都是特例,但是,这不也说明了问题的所在吗?
我们经常也会谈起这样的话:出了校园,和你打招呼主动嘘寒问暖的往往是那些平时在学校被忽略的学生。他们在学校学习成绩不理想,但是他们在某一方面是否曾让你为之心一动,感觉到他们有不一样的能力呢?
我们经常更会谈起这样的话:对于同一批学生,过了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再回过头去看,发展得好的往往并不是尖子学生。往往是那些笃诚守信的孩子,学习资质虽然平平,但反而走得更远,有更大的成就。说到这一点,可能自己又得啰嗦几句了,我们的教育不应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因为他们成绩不理想,并不代表他们不会做人、不会做事、对社会没有贡献。记得,北京有位特级教师讲过:她的班有位男生,数学成绩非常不理想,但是在家里的面馆店里,简直就是一个小掌柜。经过老师不松懈的努力引导和这位学生自己的拼搏。时隔几年后,这个不起眼的学生竟然做到面馆连锁几个,而且还成了科技公司的老总。
怎样让学生既有知识又有文化呢,我想这个责任,家庭——学校——社会三者都有义务、都有责任。谈到学校,当然需要学校文
化的熏陶,不过更需要教师文化的引导。俗话说:没有教师的发展,难有学生的发展;没有教师的文化,难有学生的文化。教师的文化体现着学校的办学思想,成就着学生的理想。
布鲁姆调查发现:一批杰出人物,都会遇到过三类教师:“磁石”——有吸引力、亲和力;“标杆”——有榜样性、示范性;“指南针”——给学生一生的指导。
教师自身应有较强的道德修养文化:善小而为——拾一片纸屑,美了校园美了你;独善其身——谨记使命,兼爱天下;与人为善——善待学生,善待生命;宽容公正——以宽容公正之心面对学生的差错,面对家长,面对同事;职业精神——教育是职业,更是事业,蹲下来看学生,直起腰杆学做人。
你去做了,你的孩子们定会也在默默感受着,悄悄变化着。
篇二:《怎么看出一个人有没有文化素养》
怎么看出一个人有没有文化素养? 一个人的修养高低,是可以通过言谈举止、待人接物、衣着打扮、爱好品位、文化素养等等各个方面判断的,现在闲来无事,给你一一道来言谈举止:所谓言由心声,一个人素质如何,最直观的表现是就是看平常说话,或沉默不语,或滔滔不绝、或谦虚谨慎,或大言不惭、或成熟稳重,或轻佻浮躁、或自负张扬,或低调内敛,当然,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一两个动作或言行,可能改变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看法,但是,要拿这个判定其素质如何,还有些草率,长期的观察还是很重要的,不过有一点还是很重要的,他/她是否诚实守信,一个有修养的人,大多都会“言出必诺”,反之,言行不一的人,素养绝不会高到哪里去。待人接物:有修养的人对待他人,应该是一视同仁的,哪怕是他的对手敌人,他也会在行为上保持一个最起码的礼貌,如果一个人在上司面前卑躬屈膝,在下属面前趾高气昂,对待有钱人笑逐颜开,对待乞丐嗤之以鼻,对现在能帮助他的人,千恩万谢,对过去帮助过他的人,却过河拆桥,那么这样的人,或许会因为他世故的处事方法令他在某个领域成功,但骨子里,他绝对不是个有素养的人!衣着打扮:一个有修养的人衣着不一定华丽,况且还有很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但绝对要干净!比如,很多人外表衣冠楚楚,可是把鞋一脱就原形毕露了,袜子脏的一塌糊涂,也许你会问,衣服都能穿的那么好,为什么袜子不干净呢?因为袜子是在里面的,一般时候是看不到呀!为人潦草的就得过且过了,呵呵。网络上流传这样一句话“看一个男人的品位,就看他的袜子”很有道理!再者,所谓“穿衣戴帽,各有所好”,一个人挑选衣服,也能看的出他的水平来,从风格到剪裁,再到颜色搭配等等,{没知识不可怕就怕有文化}.
这点就不赘述了!但也不能“只认衣冠不认人”,也有很多人在穿着方面是不拘小节的。人和人不同,自然不能一概而论。爱好品位:开百万名车的,可能是个极有素质且有钱的绅士,但也有可能是个刚刚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暴发户,那句话怎么说来着?“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也有可能是唐僧”,先说爱好,一个有修养的人爱好取决于他知道什么适合自己,而不是取决于价位高低。他喜欢的东西不一定是昂贵的,但绝对是最“衬”他的,因为他清楚的知道,如果,即便把“龙袍”穿在身上他也不像“太子”,那还不如做套合身的“马褂”然后做最潇洒的“布衣”。再说品位,从“消费态度”上就可见一斑,把相同的一笔钱给不同的两个人用,就会有不同的效果,譬如,五千块,有些人拿到钱,可能首选独自去他钟爱的酒吧迪厅,醉生梦死的消费一回(还不能高消费),而有些人,则会去买几两好茶香茗或口感不错的咖啡,或邀三五志同道合的知交好友分甘同味,或一人安静的自斟自饮,细细品味,再譬如,几万块,给一个黑社会“小弟”,他可能去买条拇指般粗细的“金链子”,然后迫不及待的挂在脖子上四处“彰显”他的财力,而给一个有品位的人,他可能去买块心仪已久,做工上乘且适合自己风格的名表,不一定戴在手上,也有可能放在家里鉴赏和珍藏。刨除爱好不同,二者之间修养孰优孰劣,自不需我多少了。文化素养:一个有修养的人,首先要是一个有学识的人,不一定要才高八斗,但也不会目不识丁,不可否认,知识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人,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也会直接影响到其谈吐、见识、社交能力等,这些都是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准绳,再者,有知识的人会在日积月累的学习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素质,“知书达理”就是这个意思了!但,也不是说,有文化的人绝对就是有修养的人,
一个人,如果道德观观念不强,是很头疼的一件事,因为看似的令人肃然起敬知识掩盖了他的本来面目,所谓“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呵呵,有点跑题了,简单的说,通过一个人的表现出来的知识,可以看出这人的很多,比如:人的性格,多数时候通过他的“字”就可以看的出来,或潦草,或工整、或简约,或大气、或中规中矩,或不拘一格、或笔力不足,或遒劲有力,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人如其字了!当然,还有很多方法可以去判断一个人的修养,上述几点只是我的心得,写了这么多,发现都可以作为一篇文章了,等会整理一下,说不定发空间去!希望这些可以帮到你!
篇三:《流氓不可怕 就怕流氓有文化》
流氓不可怕 就怕流氓有文化
1、天赐你一双翅膀,就应该被红烧"
2、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3、你可以选择这样的“三心二意”:信心、恒心、决心;创意、乐意。
4、人如果靠吃饭活着,那饭不叫饭,叫饲料。
5、即使爬到最高的山上,一次也只能脚踏实地地迈一步。
6、是镜子,总会反光的"是金子,总会花光的!
7、有所得是低级快乐,无所求是高级快乐。
8、企业一定要有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的独特资源。
9、不要和我比懒,我懒得和你比!{没知识不可怕就怕有文化}.
10、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
11、不要等待机会,而要创造机会。
12、只要锄头舞的好,那有墙角挖不倒?
13、你的脸是为了呈现上帝赐给人类最贵重的礼物——微笑,一定要成为你工作最大的资产。
14、婚后的男女莫不“喜出”“望外”。
15、今天心情不好。我只有四句话想说。包括这句和前面的两句。我的话说完了。
16、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17、生命的本身就是挣扎和矛盾,上帝造人比别的动物多了一份灵性、和。而这三种使人类永远在挣扎和矛盾中翻滚和浮沉,而从中去寻找是一种生命的意义。
18、别人的钱财乃我的身外之物!
19、人越是得意的事情,越爱隐藏,越是痛苦的事情越爱小题大作。
20、积极思考造成积极人生,消极思考造成消极人生。
21、敌人变成战友多半是为了生存,战友变成敌人多半是为了金钱。
22、人有两只眼睛,全是平行的,所以应当平等看人;人的两只耳朵是分在两边的,所以不可偏听一面之词;(out yuedu.mipang.com fool)人虽只有一颗心,然而有左右两个心房,所以做事不但要为自己想,也要为别人想。
23、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24、恋爱是想一个人的心,婚姻是拴一个人的心,爱情是吞一个人的心。
25、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没钱!
26、婚姻的杀手有时不是外遇,而是时间。
27、不怕被人利用,就怕你没用!
28、但两个人相遇,接下来的不是故事就是事故。
29、莫找借口失败,只找理由成功。
30、生的伟大,死在花下!
31、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32、天才失败了就是蠢才!
33、童年的无知可爱,少年的无知可笑;青年的无知可怜;中年的无知可叹,老年的无知可悲。
34、大部分人一辈子只做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35、没有口水与汗水,就没有成功的泪水。
36、要在江湖混,最好是光棍!
37、人允许一个陌生人的发迹,却不能容忍一个身边人的晋升。因为同一层次的人之间存在着对比、利益的冲突,而与陌生人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38、一个人幸运的前提,其实是他有能力改变自己。
39、人生自古谁无死,哪个拉屎不用纸!
40、怀才就像怀孕,时间久了才能让人看出来。
41、帅有个屁用!到头来还不是被卒吃掉!
42、废话是人际关系的第一句!
43、世界上1%的人是吃小亏而占大便宜,而99%的人是占小便宜吃大亏。大多数成功人士都源于那1%。
44、人之所以有一张嘴,而有两只耳朵,原因是听的要比说的多一倍。
45、“总”要为爱人着想,“经”得起爱人唠叨,“理”应对爱人谦让,男人应当“总经理”。
46、如果你借太多的钱给一个人,你会令此人变成坏人。
47、不是变化快,而是你太菜。
48、zg人学美国人容易,zg人学zg人难。
49、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50、现代的婚姻是情感的产物,更是竞争的结晶。{没知识不可怕就怕有文化}.
51、人的本性就是贪婪,但没有贪婪社会就不会进步。
52、有钱人终成眷属!
53、这个世界既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有权人的世界,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54、人都有以第一印象定好坏的习惯,认为一个人好时,就会爱屋及乌,认为一个人不好时,就会全盘否认。经典名言经典名人名言经典搞笑名言
55、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56、女为悦己者容男为悦己者穷!
57、学习要加,骄傲要减,机会要乘,懒惰要除。
58、危机”两个字,一个意味着危险,另外一个意味着机会,不要放弃任何一次努力。
59、没有天生的信心,只有不断培养的信心。
60、不要和我比懒,我懒得和你比。
61、你让我滚,我滚了。你让我回来,对不起,滚远了。
62、唯女人与英语难过也,唯老婆与工作难找也
63、任何一个傻瓜都会引诱一个姑娘;但是知道怎样离开她只有成熟男人才能做到。
64、你长的很有创意,活着是你的勇气,丑并非是你的本意,只是上帝发点脾气。你要勇敢地生活下去,来衬托出世界的美丽。
65、一个女人喜欢一个男人时,她希望听到谎言;当一个女人厌恶一个男人时,她希望听到真理。
篇四:《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一对铁哥们儿。究竟铁到什么程度呢?马克思趁老婆燕妮不在,与老婆的陪嫁丫鬟发生了关系(原来当时的德国妇女出嫁也有陪房的),生下了此生唯一的儿子亨利 弗里德里希 德穆特。为了避免妻子兴师问罪,质朴而又蔫儿坏的老马就把事情嫁祸到好朋友弗里德里希 冯 恩格斯的身上。经过“沟通”,恩格斯忍泪为哥们儿背起了黑锅。老马研究工人运动,著书立说,穷的叮当作响。据说商人出身的恩格斯则竭尽全力地接济他。他们的友谊被无数“马克思主义者”传颂至今。不知道为什么,这哥儿俩的关系让我想起了我国春秋时期的另一对“模范”。
春秋时期的齐相管仲,今安徽颖上人也。自打颍上除了管仲,颍上人便世世代代引以为“骄傲”。如今的颍上县城就有许多以管仲命名的街道,公园,新村。管仲和马克思一样也有一位两肋插刀的铁哥们儿,名叫鲍叔牙。史书上说,管鲍二人合伙做生意,赚了钱总是管仲拿大头,鲍叔牙没意见;一打仗,管仲就临阵脱逃,为众人诟病,鲍叔牙又没意见,且力排众议,想方设法为管仲正名。以至于,管仲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中学历史课上,老师把“管鲍组合”奉为千古友谊的楷模。我当时就怀疑老师是颍上人士。按照史书上的说法,我实在无法认同他们人格上的伟大,也不认为这是什么可以流芳百世的友谊。如果爱占便宜,贪生怕死,身侍多主,没有原则可以视为美德的话,那么,几千年来人们苦心经营的儒家文化可以“埋起来"了。在我看来,这一切明显属于后期的千古炒作,而管仲既然后来在齐国取得“成功”也就对这样的官方美化照单全收了。毕竟,中国很多文字历史是经不起考证的。
士不可以不弘毅,管仲成名前的龌龊行为明显不符合中国古代的传统价值观。究竟是什么使那些趣事可以从以忠义孝悌为主流价值观的封建社会流传至今呢?
道理很简单,管仲后来“成功”了。在他的帮助下,当时的齐国成了春秋时期国富民强的霸主。由于他的“成功”,他此前的种种劣迹都可以得到洗刷,甚至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就像鲍叔牙向人们所解释的那样)。他的“成功”,说明自古以来,为了取得“成功”人们可以不择手段,无所不为(而真正的知识分子是有所不为的)。这就是千百年来,成则王侯败则贼的人生逻辑。就像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在发迹之前劣迹斑斑,左邻右舍总是对其百般非议。可有朝一日此人一夜暴富,几乎所有的乡邻都会对他另眼相看。更有甚者,极尽拍马逢迎之能事。于是乎,当年的贬损者便站出来说:“打小儿我就觉得这孩子和其他孩子不一样!将来一准有出息!”当然,一转脸可能就会说:“有啥了不起,不就是买一二手车,住一二手房,娶一二手媳妇儿吗?(郭德纲语)”。无论如何,总体的舆论算是倒向“成功者”一边了。对于大多数“暴发户”来说,是不希望有人提起当年的。正所谓,新光棍儿怕见老邻居。《红楼梦》中,凭借贾府势力重返官场的贾雨村找机会充发了故人门子(此人原是葫芦庙中的小沙弥,对贾雨村的底细甚为清楚。)。恰恰正是这个缘故。
颍上出管仲,后世以为骄傲。普通老百姓不明管仲底细,只以为历史上的大人物,而当地政府也以为足以装点门面。他们不知道,(或者装不知道)管仲在中国历史上出名还有另一层原因。
原来古人一直认为管仲是娼妓制度的始作俑者。清小说《九尾龟》中也提到“从前管仲设女闾三百,以为兵士休宿之所,这便是妓女的滥觞”。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云:“娼族祀管仲,以女闾三百也。京剧《女起解》中,作者借人物之口骂道:“我听人说啊,这娼妓制度啊,最早起源于齐桓公用管仲为相,为了吸引招徕南北客商,用女子为饵,为他们赚钱。这就是最早的娼妓。我说你管仲啊,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你为了赚钱,让良家女子活受罪,你可缺了大德啊!”
古人讲究师道传承,读书人以孔子为祖师,工匠以鲁班为始祖,说相声的要拜东方朔,而妓女嘛,则要拜管仲为祖师爷了。我听说,在娼妓合法的古代,逢年过节是要祭拜管仲的。可见,管仲其人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其家乡的人民,而且为全国上上下下数千万计性工作者所膜拜!
说来好笑,自打高中时,读过李敖关于娼妓源头的考证,印象深刻。后来,我去了颍上,听说了什么名为管仲公园,管仲新村的地名,还以为都是红灯区之类的场所。
正所谓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数千年的流氓史,万古的漆黑长夜,管仲无疑是其中璀璨的明星一颗。
注:远古就不说了,颍上现代还是出过“人物”的,著名作家戴厚英就是其中之一。而见财起意亲手杀死她的正是她的颍上小同乡。(旧文一篇,改头换面)
篇五:《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案例:某人入室盗窃,刚进屋,女主人回来了,他躲到床下,还是被发现,遂暴力抗拒抓捕出逃,被抓。该情形依法应定入室抢劫,至少判十年。
篇六:《切莫有知识没文化》
切莫有知识没文化
在很多人心中,知识等于文化已成为一种固定思维。然而,往深处想,知识与文化其实真不是一回事。现实生活中高学历的人做出低素质的事情,已不是新鲜事了。当然,也有知识不多文化充裕的高尚者,他们没有很高的学历,但他们表现出的文化精神却很高尚。厘清知识与文化的关系,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提升科学文化素质。
知识是经验的固化,是实践中人们获得的认识和经验。其初级形态是经验知识,高级形态是系统科学理论。文化是人的人格及其生态的状况反映,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按照现行社会上对“文化”的解释,可以理解为大多数人共同认可和遵守的思维形式、办事方式、行为准则、风俗习惯,以及其背后的价值观和哲学。
文化和知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对社会利益的规范和调整;知识较为实用和利益,知识需要文化把舵;文化是抽象的,知识是具体的。文化还具有认识世界、传递文明、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
需要指出的是,在我们生活中,一些有知识甚至层次很高的文化人,却做出一些不近人情不合常理的事情。受传统观念影响,知识分子是文化人,将知识等同于文化,以至于在填写个人简历等表格时,必填的一栏是文化程度,其实改为知识水平更为确切。还有一种表现是,重知识轻文化。许多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不{没知识不可怕就怕有文化}.
懂得与人相处,与父母亲关系僵化,也有的成了书呆子,更有的为一己私利钻法律空子,成了罪犯。更要看到的是,快餐文化滋长了浮躁心态。太多西方文化,太少东方文化;太多理财投资类书,太少净化心灵的读物。生活方式突出一个“快”字,人们不能再像过去一样,一壶酒、几碟菜,海阔天空地聊天、神游、发呆。人们追求速度,往往忽略了耐心和等待,甚至不惜代价地投机,造成了一定程度上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
解决有知识没文化的问题,首先要分清不是知识的普及提高影响了文化的发展,恰恰是知识对于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和发展的作用。问题是当下文化与知识不匹配,文化缺乏自信和自觉,缺乏人文素养,缺乏优秀传统文化。农村里那些不识字的朴实善良的老太太、老大爷,他们骨子里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有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人。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
其次,要规范道德标准,提倡做崇高的人。有些宣传凸显做官要严守底线,做人不犯法的起码标准,使社会生活中的不少人失去了崇高的价值取向。提高全社会的做人标准,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如果做人的道德标准提高了,一些没文化的现象将不会有市场,反文化的现象将难以生存。
再次,是要摆正心态充实和发展文化。知识不等于文化,知识一定程度反映了文化。摆正心态必须克服浮躁,浮躁使人失去对自我的准确定位,是一种病态社会心理,它与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励精图治、公平竞争是相对的,必须予以纠正。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充实知识和提升文化的大门。儒家文化中的恭、宽、信、敏、慧分别从做人的修养、做事的方法、做官的态度三个方面给人以启迪。有学者说,古人教育孩子从“仁”这个字开始,而现在的孩子从小学奥数、考级、弹钢琴,“仁”被忽略了,传统文化教育就此缺失。由于“仁”的缺失,诚信会成为问题。诚信是社会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观念,也是文化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有知识没文化是社会发展中的阶段性现象,正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一方面,社会各方面要营造氛围让那些反文化或是文化不够的现象失去市场,加大提升扩大人文素养的培训教育,采取严格的措施,加大法律整治的力度,使文化环境显著改善;另一方面,自身缺乏文化的人,要自省自身的问题,通过充实来完善自己的文化。我们应该深信,知识能给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和基础,同样会给文化发展提供人文的和谐环境。一个既有知识又有文化的民族,会令世界为之赞叹。
篇七:《有知识没文化》
有知识没文化
知识和文化什么时候被等同起来的,已经无从考究!其实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词,就好像富和贵,有钱不一定就高贵,这个几乎不用解释大家就应该明白,暴发户,土财主,肉头地主都是这些穿上龙袍都不像太子的人物的真实写照!无论他们怎样的装修自己,以求拥有高贵的气质,可结果往往都是画虎不成反类狗!原因么很简单,土鳖型财主们追求的穷凶极奢,天生就为了满足自己物质欲望,所以他们再怎么化妆都是土狗,不能成为优良品种!
知识和文化的区别也同样在这里,有些人书念得非常好,成绩非常优秀,无论何种形式的考试,从试卷上反映的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不得不承认考试成绩好的都是很有知识的!可是仅仅是有知识并不能代表你就是个有文化的人,成绩好只能说明你有能力,这个能力如果是用在正道上你就是个英雄,相反你就是孬种!
有知识的人要分成两类一类就是有知识有文化;一类是有知识没文化。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就相当于有钱的贵族,有能力但不讨人厌,还很讨人喜欢。他们通常是以提高自身知识水平来和对手良性竞争,要么使对手心悦诚服,要么对对手心悦诚服,无论成功或是失败都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有知识没文化的人就令人作呕,为自身的利益,对于对手可以使用任何卑鄙下流的手段只要可以打击到对方,对于领导可以无耻的狂捧细舔,口活细腻到可以轮番刺激领导的G点,奴才表现已经达到了出类拔萃的境界。这类人即便是达到了个人的目的,也无法摆脱他奴才的形象。
有知识没文化的人是没救的,你无论怎么无私的帮助她也无法使他摆脱奴隶的本性,他打心眼里就是心术不正,邪魔歪道!他不能没有领导,没有领导他就没有了目标无法发挥他的口活,因此注定他不能达到事业的顶峰。他也不能没有对手,没有了对手他就没法显示他的打击手段,所以他总是为自己制造许多的对手。到头来只让自己成为一个不受欢迎恶人!
知识,就是知和识,即知道和认识了某事物及规律,或者掌握了某种技能。对文化的理解千百年来各各不同,说不清道不明,但总体上是指一种理念、一种思想和意识。
知识是客观的,无所谓好坏,文化却含括了价值判断,有先进落后和优劣之分。人们常说某人“很有文化”,约定俗成的“文化”当然是褒义的,本文所指“文化”亦采此义。
知识和文化本就不一样,但长久以来,人们常常忽略了二者的差异,说某人有知识即指有文化,知识和文化混为一谈。
其实,知识有别于文化,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我们从小学到大学,学到了许许多多的知识,我们可以考很高的分数。大学期间,我们考取了许多的证书,外语、计算机等级、驾驶证,不一而足。但知书不一定识礼,如果我们是书呆子,我们很可能就是有知识没文化。{没知识不可怕就怕有文化}.
各行各业都有技术精英,他们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他们或许是专家,但他们不一定称得上有文化。拿公安这一行来说,我们有不少的法医专家、法律专家、刑侦专家、管理专家、领导人才、写作高手,或许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颇有造诣,但说他们都很有文化那就未必了。一个极端的例子,报道说有个心理学博士、教授,其本身就有心理问题,最后跳楼身亡,这是最典型的有知识没文化。
读书多了就必然掌握了知识,但没有升华和感悟就内化不成文化。知识是表面的,是眼见功夫。文化是潜藏的,需要时间的洗礼、浸淫,需要觉悟和灵性。显然,文化在知识之上。
一般说来,文化以知识为基础,然而世间却不乏有文化而无知识的人,这倒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在那些经济落后的山区,农民兄弟们辛勤耕作,挥洒汗水,一年到头所得不多,或许只是刚够温饱。然而他们并非怨天尤人,他们往往充分享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他们乐天知命其乐融融。当然,我们绝少见这些人去跳楼的。他们甚至是文盲,但他们看透了人生,明事理不执著,他们活得安详、自在,在我看来,他们比那些所谓的大哲学家大学问家还有文化。知识与文化是不一定成比例的。
既有知识又有文化当然最好,但假若二选一,我则要说人可以没有知识但不能没有文化。否则,还可能带来危害。试举一例。某人有丰富的文学知识,她可背诵李清照的一切作品,但假若她不分场合的表演,这当然是不合时宜的。此时的她,闭嘴是最好的选择。
这几年来我一直从事政治工作。每遇竞争上岗,我就常听到,某甲是靠什么上位的,某乙如何如何,意指没有提拔自己这样的业务骨干是不公平的。这时,我常常想起知识与文化的关系。我想,或许,讲话者真是业务上的好手,可是他未如愿便牢骚满腹怪话连篇,如此沉不住气能堪重任吗?他是否持才傲物,是否具有大局意识、团结协作的精神,都得要打个问号。诚然,单有业务知识和技能而没有文化,定然是难堪重任的。他们可以成为岗位能手、业务骨干、劳动模范,却不一定能扛起领导的职责,更难成就大事业。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一个写作高手不一定能胜任宣传科长的职位,一个掌握法律知识的人不一定是一名优秀的法律人,一个精通管理学知识的人不一定成为一名上级满意群众拥护的领导者。 知识只能培养出“工匠”。要将工作做得优秀,要成就大事业,我们必须要有文化,必须要有文化的熏陶和指引,必须要有文化的情怀,必须要有科学先进的理念和意识,必须要真诚的为人和慈悲、奉献的情怀。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与国的竞争更加激烈,而归根到底,国与国的竞争就是文化的竞争。要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要提升人的素质,除了要努力使人们学习和拥有丰富的知识,更要使人民变得更有文化。有知识无文化的社会,套用时髦
话语,那定不是一个和谐的、以人为本的社会,也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具体到警察而言,除了“干什么练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外,我们更要营造良好的警营文化,以培养思想道德高尚永葆宗旨、识大体顾大局懂礼仪的人民警察为依归。毕竟,人可以没有知识但不能没有文化,警察亦复如是。
篇八:《“有知识没文化”之忧》{没知识不可怕就怕有文化}.
“有知识没文化”之忧
–专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彭林
20世纪,大学生中存在“高分低能”的现象;如今的大学生,人文素养缺乏的问题日益突出,被认为“有知识没文化”。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为此,《小康》独家专访了对中国传
统文化与礼仪深有研究的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彭林先生。 《小康》:一般意义上来说,学校就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特别是高等学校高知云集,培养的也是未来的高级人才。可是,现在的大学生被认为“有知识没文化”。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彭林:如今的大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是: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而比较忽视人的素养、职业道德、人文关怀等方面的教育。上大学的目的普遍是为了个人将来的飞黄腾达,所以一旦出了国,就不想回国,一旦毕了业,就拼命挣钱,过好日子。至于民族的发展、社会存在的问题,都与自己没有关系。目前,大学生普遍没有文化自尊,也没有文化自觉。这是非常可悲甚至是可怕的现象。
《小康》:在“有知识没文化”语境下,“知识”、“文化”具体指什么?“知识”
和“文化”是怎样一种关系?按您的观点,怎样才算是“有知识”、“有文化”?
彭林:“文化”一词,当前全世界都在使用,但是它的确切含义,至今没有人能用一句话概括出来。总体而言,凡是人类创造的一切都是文化,它的形态主要有三种: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制度文化。
“文化”一词,在我国古代有特殊的内涵。古人认为安定天下有文治和武功两种方法。《礼记》说:“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在天下大乱的时候,需要用武功来吊民伐罪,
安邦定国,例如武王伐纣。而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则要靠文治,就是用道德理念来教化民众,例如文王所做的那样。
“文”这个字,在古文中通常是褒义词,例如《尚书》和《诗经》里的 “文人”,是指有文德之人。通常讲的“文教”也是文德之教。
而知识主要是指具体学科的知识,例如物理知识、医学知识、文史知识等,是偏重于记忆性、技术性、职业性的知识。
文化不然,文化是要深入到认知者的本体中去的,是要成为生命体中的灵魂的东西。文化具有超越具体职业、学科的特点,但又能影响到一切职业的行为。
知识是外在于你的东西,是材料、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道;必须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他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之为文化。
生活的质量和生命的价值如何,是浑浑噩噩一世,还是行尸走肉、饭囊衣架一个?取决于文化的有无与高下。
《小康》:您认为,造成“有知识没文化”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有哪些?
彭林: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主要与我们在相当长一个时期里,大学教育的导向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过分地强调专业分工,只关注工具价值、技术教育的实用主义倾向愈演愈烈,忽略甚至放弃“无用”的人文教育,实用心理、职业技能本身几乎成了最高的价值诉求,其结果只能是产出大批白字连篇、有技术无人文的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