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字数作文】
【篇一】阿炳在1950阅读
《阿炳在1950》教案
《阿炳在1950》教案
是“人物同期声”。
我们今天要读的这篇文章,不是电视专题片,而是电视专题片的文字稿。(板书电视专题片文字稿及横线、箭头)在这里,我们就不见其电视画面,而只闻其文字“声音”了。而这里的“声音”就是“解说词”和“人物同期声”的结合体,它们一起来写人叙事。(点开名词解释的同时,板书“解说词”和“人物同期声”,学生默看)解说词:就是电视专题片画面之外旁白的内容,即本文宋体字展示的内容。人物同期声:就是电视专题片画面内人物在当时所说的话,即本文楷体字展示的内容。请同学们看到139页前面的部分,这些文字是不是宋体?(是)这就是解说词。再看下面不同形体的字,是不是楷体?(是)这就是人物同期声,就是电视专题片画面内人物在当时所说的话。
既然文题是《阿炳在1950》,就让我们先走进阿炳的1950年9月到12月的这段日子吧。请同学们看到课本的143面的1950年9月这一段,一直到145面1950年12月这一段完,就是典型的解说词和人物同期声结合体。让我们来再现刚才所看电视专题片后面的场景,老师来扮演曹安和,请科代表请出4位最能代表五华山中学和八(1)班形象的同学上台来,分别扮演解说员和录音时在场的祝世匡、黎松寿、曹志伟。(点出“录音过程”问题画面)请同学们带着老师给的问题,来听看我们的场景再现。
问题:第一首曲子录音成功后,阿炳有什么样的反应?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阿炳在1950阅读
明确:激动不已。他为他的音乐能够传承而激动。
请四位同学回座位,我们的场景再现完成了。请问大家,这一部分文字如果我们只保留解说词,而删去所有的人物同期声,我们会不会觉得关于阿炳的这些事情离我们比较远?而两者结合起来我们是不是觉得这些事情就离我们很近了呢?甚至会觉得我们也在当时的录音现场呢?好,我再问大家,这三个多月里,在阿炳身上发生了哪两件重大的事情?请同学们在145页我们刚才读过的文字里找找看。找到之后把这两段文字读一读。哦,虽然阿炳耗尽了生命,但阿炳的这六支曲子被录下来了,是不是就可以保留下来,传承下去呢?我们再来看阿炳录完第一首曲子之后有何反应?请同学们看144页的几段同期声,刚才描述阿炳反应的是谁?请黎松寿再把这段话说一遍。阿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呢?对,他为他的音乐能够传承而激动。
4、解读“录音之前”
对,阿炳的确有无与伦比的音乐才华,他的《二泉映月》轰动了中国,征服了世界,从而奠定了他中国民间音乐一代宗师的地位。那么,我们的这位民间音乐宗师怎么就油枯灯灭而耗尽了生命呢?也就是说,阿炳在录音之前有怎样的际遇呢?我们不妨来看文字稿的前面的内容,就是从开头一直到143页我们刚读过的地方。这部分主要写了《二泉映月》被发现的过程、阿炳的艺术生涯和坎坷人生。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迅速浏览一边讨论。(点出“录音之前”问题画面)
①请说说《二泉映月》被发现的过程。阿炳在1950阅读
明确:储师竹偶闻旋律;杨荫浏惊闻阿炳;拟定计划,就有了《二泉映月》的千古佳话。
②阿炳是怎样的人?
明确:阿炳虽饱经风霜,但却是一个心中装着民众的疾苦,正直,有骨气,自食其力,对音乐有着执著追求的人。
现在我们来《二泉映月》的发现过程。文本139页得解说词介绍关于阿炳和《二泉映月》的千古佳话时说得很概括。请同学们看一看下面黎松寿的同期声,读一读,我们觉得解说词和人物同期声结合起来写是不是显得更具体,更真实,更生动呢?我们再来了解阿炳坎坷的人生经历和艺术生涯,请
同学们在140页到141页之间按顺序摘录一些有关阿炳生世的文字,并读出来。(学生在读的时候,老师慢半拍地解说:姓名、出生世间、四岁丧母、后来丧父,子从父业、双目失明、流落街头)现在,我们来结合阿炳的身世来看看阿炳是怎样的人。阿炳在沿街卖唱的过程中,从不乞怜,且自编自演的《金圆券害煞老百姓》深受民众喜欢。由此可见阿炳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阿炳是一个心中装着民众的疾苦,自食其力,对音乐有着执著追求的人)
5、解读录音意义
大家的学习都很积极,老师为你们喝彩!1950年,带着对音乐的无限热爱,自食其力的阿炳永远的离开了。同学们,请看屏幕。这是无锡市人民政府为阿炳建造的坟冢,为阿炳雕塑的铜像,受到了全国乃至世界人民的景仰。那么,这跟这次录音有没有关系呢?也就是说这次录音意义何在呢?为了弄清这一点,请同学们先看思考题,再齐读文章后面我们还没有读过的部分,。(点出“录音意义”填空的画面)
思考填空。 六首被抢录下的乐曲成了阿炳在1950阅读
这次录音竟然改变了
这次录音在 甚至 留下了重重的一笔阿炳在1950阅读
明确:①阿炳的绝唱。②阿炳的命运。③中国音乐史上 世界音乐史上。(答案根据回答依次点出) 同学们请翻到145面。“这六只被抢录下的曲子”预备读。
读过文章。我们再来看看这次录音的意义。第一个意义是,这六首被抢录下来的乐曲成了?(阿炳的绝唱)我们知道录音后仅仅三个月,阿炳就去世了。再来看第二个意义,请同学们在142页找找看,在录音之前阿炳是什么样的状况呢?(一女生读:P142倒数第二节)阿炳是沦落街头的瞎眼艺人。那录音之后呢?(一男生读:P146页第二、三节)阿炳登台演出。由此可以看出这次录音改变了阿炳的命运。看第三个意义,请同学们翻到146页,看看这次录音,在中国有什么影响?(一女生读:成为全国二胡比赛的必奏曲)在国外又有何影响呢?(一男生读:美国、德国、法国的交响乐团都先后演奏过)可以看出这次录音在(中国音乐史上)甚至(世界音乐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6、感知整体内容
到这里,我们已经完整的阅读了文章。我们不妨来做一番回顾,来整体感悟一下文章内容(点出整体感悟画面)
终生坎坷
录音之前 音乐人生
录音缘由
一次成功
阿炳在1950 录音过程 录后命名
激动不已
阿炳绝唱
录音意义 轰动全国
征服世界 (花括号掉了)
第二个教学板块:精读文本,合作探究。
我们理清了文章脉络,感悟了文章内容,我们师生不妨再度合作,来探究几个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不用《阿炳和二泉映月》作为文题,而用《阿炳在1950》作为文题呢?
②请举例说明电视专题片文字稿将“解说词”和“人物同期声”结合起来写人叙事的特点。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③你在欣赏《二泉映月》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1、探究文题匠心。
探究问题①(点出问题①,作为一个画面)
新中国成立于那一年?那1950年呢?就是刚建立新中国。请同学们齐读,“如果没有黎松寿""”。如果新中国没有成立,还处在战火连连的岁月里,没有党和国家的关心,这些“如果”可能发生吗?那会是什么结果呢?那么作者用这个问题的用意是什么呢?是不是为了突出新中国成立对阿炳的重要呀?(与学生对话以后点出点拨)
老师的点拨:这些“如果”是课文所写的几个内容的概括,但透过新中国建国伊始的背景,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作者是对新中国的讴歌,对党的文艺政策的歌颂。没有新中国,又哪来阿炳艺术生命的新生?(也就是说,新中国给了阿炳不朽的艺术生命。另色板书文字、横线、线头)这是本文主题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就是作者用这个文题的匠心。
2、探究文体特点。
探究问题②。(点出问题②,作为一个画面)
你们可以回顾一下,写《二泉映月》被发现的经过,写道士必须精通音乐,写为阿炳录音的过程等这些事实的时候,是不是都用了解说词与人物同期声相结合的方法呀?请同学们选取其中一例,和同桌讨论一下,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
(与学生对话以后点出点拨)
老师的点拨:电视专题片文字稿,既有大量的解说词旁白,也有很多人物的同期声叙述,这样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示了阿炳的坎坷人生和艺术生涯。这样写使人读来如有亲历之感,突出了电视专题片文字稿的真实性与文学性的文体特点。
3、探究《二泉映月》。
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欣赏《二泉映月》,直面阿炳坎坷的一生。
(点出以《二泉映月》为为音乐背景的六张幻灯片)听完了《二泉映月》,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请大家畅所欲言,可以说一个词,可以说一个短语,或者说一个句子。站在阿炳的角度,可以说阿炳想着什么、思考着什么、感到怎么样;站在你自己的角度,可以说我想到了什么、感到怎么样。(点出问题③,作为一个画面。老师由简到难的启发,让学生由简到难地充分展示,记住,这里要形成高潮)
有人说《二泉映月》就是阿炳的人生写照。同学们,阿炳一生坎坷,这对阿炳是不幸的,但这坎坷人生对阿炳的艺术生涯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笔财富呢?是这笔财富让他有了创作的灵感、冲动、激情,于是这首曲子就从他的心底流出来了。(先和学生对话,学生展示以后点老师的感受)
听了同学们的感受,老师也想谈谈老师的感受:在这首乐曲中,阿炳诉说了自己饱经辛酸的一生,流露出伤感苍凉的情绪和凄切哀婉的愤慨,表达了阿炳对辛酸现实生活的沉思,寄托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
4、探究延伸。
请同学们课后为阿炳写一篇100多字的人物小传。
5、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阿炳在1950》直面了阿炳的坎坷人生和艺术生涯,欣赏了由这位宗师创作的世界名曲,了解了电视专题片文字稿的写作特点。同时,老师也领略了同学们的风采,老师真心的祝福你们在今后的日子里学习进步、身体健康!
【篇二】阿炳在1950阅读
阿炳在1950
三一学校___年级_____学科导学案
备课日期: 授课日期: 主备人: 总课时: 审核:
【篇三】阿炳在1950阅读
阿炳在1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