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国富论第一篇读书笔记 国富论读书笔记3000

字数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字数作文】

第一篇、《国富论》读书笔记

国富论第一篇读书笔记

《国富论》读书笔记

提起《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今天经济学领域的人可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国富论》,全名《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作者亚当·斯密是英国政治经济学古典学派的创立者。该书初版于1776年,与美国的《独立宣言》同年发表。有人说他的书不只是图书馆书架上的一种收藏,书中的内容对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我们今天住在其中的整个经济环境,其分析视角结合了人性论、法律与政治理论以及经济理论,是一套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下面是我对书中比较感兴趣的方面的一点心得体会:

在《国富论》里,亚当·斯密在否定重农主义和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说明了分工和贸易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并界定了君主或国家的职责和收入来源。全书分为5篇,作者在《导论及全书设计》中说,“本书前四篇的目的,在于说明广大人民的收入是怎样构成的,并说明供应各时代各国民每年消费的资源,究竟有什么性质。第五篇即最后一篇所讨论的,是君主或国家的收入。”具体而言,第一篇讨论的是劳动生产力改良的原因,以及产品在不同阶层之间自然分配的顺序。第二篇讨论的是资产的分类、性质、储蓄和使用。第三篇以罗马帝王衰落之后,欧洲农业发展所受的制约及其农村的衰落,和商业城市兴起的实际,探讨了财富增长的不同路径。第四篇则在此基础上,从当时最受推崇的重商主义开始,论述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两种政治经济体系的后果。第五篇则讨论君主或国家的开支方向和收入来源。

1.“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每一个行为的动机,主要在于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利己心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推动力。而且利己性并不是值得反对或摒弃的,这是人性的一面,是一种自然现象。个人自私可以有助于整个社会福利。

2.劳动率增长的关键在于分工协作。斯密在书中第一篇第一章以制针业为例子(第7—8页),来说明分工所带来的生产率的巨大改进。分工以及劳动的划分促进了专业化作业。而对专业化作业的追求,导致了工厂制度的诞生。

3.劳动价值论。作者在第一篇第五章(24—36页)论述商品的真实价格和名义价值(应该就对应于马克思经济学观的价值和价格)时,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作者开篇就说道,一个人是贫是富,就看他能在什么程度上享受人生的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但自分工完全确立以来,各人所需要的物品,仅有极小部分仰给于自己劳动,最大部分却须仰给于他人劳动。所以,他是贫是富,要看他能够支配多少劳动,换言之,要看他能够购买多少劳动。一个人占有某货物,但不愿自己消费,而愿用以交换他物,对他说来,这货物的价值,等于使他能购买或能支配的劳动量。因此,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斯密同时否定了旧重农主义所谓土地是价值的重要来源的论点。

4.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作者在第四篇“政治经济学体系”中,讨论了两种经济制度(重商制度和重农制度)的原理和弊端。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自由放任。作者极力论述了无论根据重商主义还是其他原则,对几乎所有商品的进口实施限制都是不合理的,他认为,“为阻止进口或减少进口而设立的关税,则显然是既破坏贸易自由也有损于关税收入的。”(第339页)。他极力倡导自由贸易。他还主张国家与国家之间要像个人与个人之间那样实行分工。他认为国家不应对商业(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加以任何限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充分发展和繁荣。

5.政治经济学的目的。斯密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在于协调社会中人与人的利益,并避免牺牲其中任何一方的利益。“政治经济学的目标是使人民和君主都富裕起来”(第309页)。

6.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责任。斯密主张限制国家干预经济。国家的职责应该是维护国家安全、环境的和平安全、个人公平竞争,并避免各种垄断。换言之,国家应充当的是守夜人的角色。

7.政府的开支。政府的开支体现着政府的责任,政府的开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国防、司法、公共工程和公共机构、维护国家尊严。在论述“建立和维持不能为个人带来利润的公共工程和公共机构”时,斯密还特别详述了“为社会商业提供便利”和“促进人民教育”的开支。(第495—582页)

8.国家有支出就要有收入,收入主要来自赋税。斯密否定了旧重商主义所谓国家应该储存大量金币的做法,也否定了国家靠经营专属于自己的公共资本或土地以获取收入的做法。他认为那样“看似对人民个人无损,但其实是对全社会造成了损害。”他主张为社会全体利益考虑,“不如拍卖王室领地,分配给人民”。而君主的收入则由人民提供其他收入来替代。换言之,“人民必须从自己私有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上缴给君主或国家,以弥补公共收入。”(第588页)

9.赋税四原则:1公平 2稳定 3征收便利 4遵守经济原则,避免妨碍人民经营和给人民增加更多负担。

亚当斯密认为,资本在农村的利率要高于城市。这是因为农村金融市场没有形成规模经济的效应、资本借贷成本较高、资金市场供不应求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用于农业的资本虽然对社会贡献很大,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源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利润较小。因此,对农业方面的资金投入总是不能得到满足,这样,也就出现了农村发展的两难问题:一方面是农村建设的资金缺口日趋扩大,一方面是金融机构追逐高利润而不愿在农村从事放贷业务。亚当斯密认为,可以通过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利率限制来发展农村业务,通过自由浮动的适度利率来弥补各种借贷成本,最后通过竞争者对市场的争夺逐渐回归到正常的利润水平。这一点对当前的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但是,利率究竟保持在怎样的水平就可以称之为适度呢?我想,这应该是一大难题。因为,如果利率定得过高,有可能发生逆向选择的问题:高利率的存在驱逐了一部分信用较好的借贷者,留下了风险爱好者,借贷风险势必上升,金融机构的坏账损失也有可能增加,这样,不仅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会影响金融机构行业的稳定,适得其反。所以,在这一过程中,我认为政府的干预必不可少。另外,政府在财政支持力度上仍然要给与一定的重视,鼓励金融机构进驻农村,这不仅仅是指一些农村金融信用合作社之类的组织,也包括一些商业银行,鼓励它们多设一些物理网点,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

二、收入和资本的增长就是国家财富的增长,而对劳动者的需求也必然随着每一个国家的收入和资本的增长而增长。因此,没有国家财富的增长,也不可能有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在亚当斯密那个年代,农业是社会的主导产业,资本的增加使得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社会对劳动力需求在整体上大幅增加。然而,在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这种国家财富的增长所引起的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的效果比不是很明显。现在,我国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下岗失业的人数逐年增加。当然,这其中有人口的增长快于经济的增长、劳动力要素与就业岗位不匹配等多方面原因。但是,我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例如,在银行取款,传统的方式是取款者要到银行的营业厅向银行工作人员出示存折当面取款。而现在,自动取款机到处都是,甚至一个地方又不止一家银行的自动取款机,而且,银联的出现,使得跨行取款也成为可能。

前些天,我看到这样一篇文章,即短信营销。这项服务项目说的是消费者随时随地对可已将他在其他地方所看到的商品价格与提供此项服务的公司的同种商品的价格进行比对,如果觉得此公司的性价比更高,可以通过短信立刻定购。仅仅是这项服务就已经是宣传推广的一大亮点了,而它节省的又岂止是广告营销费用?诸如对劳动力的需求、对店面的需求等等都大量的减少。由此,不得不感叹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一个社会的发展有多么巨大的作用! 读罢此书,我最深的感受,是亚当·斯密建立在大量的充分的事实基础之上的严密论证,开创了经济学科的理性思辨传统。真不愧是经济学科的“奠基”之作。国内经济学家,哪怕是一

些权威学者(诸如吴敬琏、张维迎、樊纲之流),都应该好好的首先继承这个传统,其次才是其思想和观点。当然,国内也有一批斯密忠实的学生,仍然在世的有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秦晖、人大农发学院院长温铁军,天则经济研究所创办人矛于轼,以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刘吉等,他们脚踏实地搞研究的精神是值得人尊敬的。 另外一个较为深刻的感受,是读经典书目的感觉确实是一种享受。去感受大师的思维和历史的气息,往往会对现实有一种顿悟之感:原来古人是这样认识这些事物的,而且是那样的周密和深刻。看来,要想深刻而周密的认识当今复杂的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看多少经典的书籍都不为过!

第二篇、《国富论》读书笔记

国富论第一篇读书笔记

第三篇、国富论读书笔记

国富论第一篇读书笔记

《国富论》读书笔记

一、国富论创作背景、作者介绍。

《国富论》,出版于1776年,对后世的影响甚至大于同年的发生的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那一年,英国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蒸汽革命”使得工业迅速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想要更大自由的决心。当时的英国重商主义盛行,政府大力发展本国的出口事业限制进口。随着蒸汽时代的到来,英国工业迅速发展,国内的原材料短缺,也需要更多渠道去消化国内过剩的产品。亚当斯密对重商主义,做出了系统性的批判,主张自由主义,为资本主义的壮大提供了理论指南。 《国富论》诞生的年代,正资本主义社会萌芽这个历史交替的阶段。值英国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主义社会萌芽这个历史交替的阶段,工场手工业已经得到了相当的发展,农业实现了规模化经营。资产阶级要求建立世界性自由大市场的呼声日益高涨。封建贵族拼命打压资产阶级的势力,因为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不论是在经济上风行重商主义还是在政治上限制资产阶级在国会中的代表名额,都是封建势力对资产阶级打压的手段。

面对压迫,资产阶级迫切需要理论的代言人来从根本上否定封建势力的执政的政治基础。于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成为不二之选。成为了对抗封建残余势力的一把无形利剑。

亚当·斯密在受过良好的中学教育后,1737年进入格拉斯大学,1740年升入牛津大学。在格拉斯大学他喜欢的是数学和自然哲学( 物理学)。他在格拉斯哥大学还碰到了对他一生都影响巨大的道德哲学教授弗朗西斯·哈奇森,他所教授的伦理学、法学和经济学为他在这些领域的成就奠定了基础。尽管牛津的教师没有引起亚当·斯密的兴趣,但图书馆里储量颇丰的藏书,却赢得了他的青睐。在这里,他不仅广泛地阅读了希腊和拉丁文的古典著作以及法语文献,而且还阅读了许多当代哲学著作,其中包括他的苏格兰同乡大卫·休漠新出版的《人性论》。在此期间的1759年,亚当·斯密出版了《道德情操论》。这部书一出版在伦敦立即就获得了成功,并为亚当·斯密在英国以及欧洲大陆都赢得了声誉。

亚当·斯密是一位负责任的,也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教授。不仅如此,他在大学的行政管理工作方面也并不逊色。在格拉斯哥大学个学任职后期,他担任一个特别委员会的主席。无论何时,当学校不得不和外部团体如格拉斯哥市议会或伦敦财政部进行都是请他出面。

1764年,亚当斯密离开格拉斯大学,成为了某个公爵的私人教师。这让他结识了中农学派的一个重要任务,杜尔阁。

与重农主义者的交往,丰富了亚当斯密的的经济思想。三年后,亚当斯密回到老家开始国富论的写作。并于1776出版了在全世界引起轰动的国富论。第一版在六个月内全部售完。

1790年,与世长辞享年67岁。

二、国富论篇章结构。

第一篇“论劳动生产力改进的原因,以及劳动产品自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们的顺序”,主要论述如何增进国民财富的创造,以及财富如何在社会成员中进行分配。

第二篇 “论财富的性质、蓄积和用途”,主要从资本的存在形式及用途的角度来研究资本对社会劳动的影响,进而对国民财富创造的影响。

第一、第二两篇可以统称为该书的理论篇,包含了斯密的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第三篇“论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即本书的实证篇,从城市和农村这个大的社会分工背景来研究影响财富增长的具体因素。

第四篇“论政治经济学的体系”,该篇可称为本书的批判篇,从研究经济思、想史人手,分别针对重商主义、殖民主义和重农主义对财富创造的影响进行批判,进一步佐证第一. 第二两篇提出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

第五篇 “论君主或联邦国家的收入”,主要论述国家财政收支对国民财富创造的影响。

从斯密的谋篇布局不难看出,本书写作的中心是研究社会财富如何生产和分配,围绕这个中心,斯密详细分析了各种主要的影响因素,从而构建出他的整个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三、第一篇

第一编是国富论的精华,原著共有十一章,可以分解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分工问题,第二部分讨论货币和商品的价值(价格) ;第三部分是分配理论,谈论劳动生产物在各阶级之间的分配。本编的结构大致是:分工一货币一价值一价值分解。第一编的核心内容是: 劳动力的提升及生产物的分配。具体说就是,在任何一门手艺里只要采用了分工,劳动生产力都劳动产品最终的分配结果为三项,即劳动工资、资本利润和地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总是与生产力的提高密不可分的。自18世纪以来,我们经历的每一次科技革命 都带未了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以及财富的快速增长。由于生产力提高所引起的财富增长速度可以说是几何级别的,人类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所创造的财富比以往所有世纪的总和还要多。可见劳动生产力对于财富的增长是多么的重要。亚当斯密早已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对劳动生产力提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第一篇的内容是围绕着劳动生产力这一核心展开的。

国富论中,斯密向世人描绘了一幅生动活泼的社会经济运行原理图。作者认为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要增加社会财富的生产,有两种方法可行:一是改善劳动手段和劳动的组织方式,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增加劳动数量,尽量提高生产性劳动在社会总劳动中的比例 (社会总劳动包括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两部分)。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既定生产技术水平下,就要努力扩大社会分工,而社会分工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市场规模的大小和资本积累的多少。不难看出,这两种方法虽然不同,但最终的依靠力量都落在了资本积累上,可谓“殊途同归”。很显然,资本积累也就是社会财富不断增加的结果。按照斯密的理论逻辑,在“看不见的手”的自由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上述经济运行就像一部能够自我实现的永动机”,社会财富在这部机器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中被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

四、第二篇。

第二篇是有关资本、储蓄和投资的理论,相关内容可以分成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资产的分类,其中把资产细分为用于消费的资产、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分类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亚当 ·斯密对流动资本的特殊关注,实质

上是一种带有时代烙印的大师智慧。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亚当 ·斯密的货币金融理论,这首先是从论述银行券的发行原则开始的,其中有关纸币发行面额不宜过小的论述十分耐人寻味。此外,有关金融风险的控制的理论也十分具有启发的意义。第三部分从区分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入手,构建起了一个涵盖资本积累各方各面的理论框架,读者可以从中认识到生产性劳动所创造的年产品增加才是一国资本积累的本源,节俭有利于资本的积累,奢侈与妄为则于“亵渎神灵”一样恶劣。第四部分关注的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借贷行为,揭示了金钱借贷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的社会年产品支配权的让渡。第五部分着眼于资本的运用,分析了不同的资本的运用方法对生产性劳动推动作用的差异,指出一国在运作资本和制定贸易政策时应该遵循经济自由主义原则,政府应当减小对经济运行的干预。

五、第三篇。

一是从历史角度考察财富的自然增长过程,尤其是各利益集团所支持的政策是如何扭曲城市的兴起和城市的商业活动的。按照现在的学科分类,这一编的内容大致属于经济史,或者是经济社会学的范畴。尽管与其他部分比较,它表现出来的智慧有些欠缺,也缺少一些灵感。但是用社会学的方法分析经济史,却完全称得上后来这一单独学科发展的极好的起点。二是包含了一些独特的思想精华。实际上,要真正了解亚当·斯密的思想的全貌,第二部分是不应被错过的,这不仅因为它是国富论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因为这里的很多论述确实会给你带来惊喜。

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不仅给欧洲各国带未了社会结构的巨大变革,其财富增长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罗马帝国衰亡后,欧洲的历史进入黑暗而混乱的中世纪,部落首领和大大小小的封建领主们争相将广袤的原野强占为自己的专属领地,而领地的大小也成为其权力和安全的保障。长子继承法和限制继承制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然而,漫长的封建时代留给欧洲的枷锁远不只是长子继承法和限制继承制,各种矛盾从根本上动摇了贵族统治的根基。更加精彩的是,亚当·斯密还为我们描绘了当时欧洲主要害国的财富增长途径,读者也许不难从中体察出为何英国会在未来一个多世纪里成为世界霸主,而曾经的殖民来雄西班牙和葡萄牙却日渐没落。如果不是亲身经历过那个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伟大时代,谁也无法体会到自由、安全、财产支配权等词汇所表达的真切含义。值得庆幸的是,一位诞生干那个风力变幻的时代的智者通过他详尽的记载和理性的分析,将这一切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六、第四篇。

第四编的核心内容是亚当 。斯密对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的批判,以及他对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阐述。亚当·斯密对重商主义的指控是明确且出众的,他还以高傲而仁慈的态度对重农主义进行了评迷。在很多人看来,这更像是向一座坍塌破败并已无人杷守的堡垒发起的一次声势浩大的猛烈进攻。亚当 。斯密辛勤收集了大量的事实材料。然而事实材料太多了,以至于有些时候相互磕碰,不得不插入了两篇脱离主题的专论。

鉴于重商主义是一种在欧洲各国影响极广的经济学说和政策主张,亚当·斯密认为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的、深入的剖析。在他看来,重商主义的主要错误在于:一是荒谬的财富观,重商主义者认为金银是一国动产中最稳固、最真实的部

分,在他们看来财富就是由金银货币构成的。这种观点受到了亚当·斯密的严厉批判,因为一国的财富只能由该国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所构成,超过一国流通所需的金银储备不但不是财富,反而会对经济运行产生不利影响。二是错误的致富路径,重商主义者认为增加一国财富的途径只能是,实现对外贸易中的贸易顺差从而获得由此带来的金银流入,但实际上国内贸易以及各种生产性劳动都能够增加社会财富。三是早期的重商主义者要求政府直接对货币输入及输出进行管制,晚期的重商主义者虽然摈弃了这种毫无实效的监督,却转向了另外一种更为复杂、更为困难且同样毫无实效的对贸易差额的管制。亚当。斯密认为,金银同其他商品一样,都受市场供求机制的调节,无须政府劳心费神。相对子重商主义来说,亚当斯密对重农主义的评论相对温和并充满善意,他主要反对重农主义者把工商业者列为非生产者阶层的观点,认为他们对个人的作用估计不足,对国家干预作用的预期则过于理想化。此外,重农主义学说还忽视了资本不同用途之间的内在联系。

七、第五篇。

第五篇是国富论的最后一个部分。原著共分三章: 第一章讨论国家的支出,

第二章讨论国家的收入;第三章讨论国家“入不敷出”时的公债。从而使这一篇实际上成了财政学的一个专论。本篇内容可以理解为对 “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政府” 这一主旨的展开。

财政问题可称为每个国家的重中之重。这是因为:一方面,臃肿的政府、低效的官僚机构以及庞杂的税赋是足以毁灭一个国家的毒瘤,其危害不仅仅在于对国民财富的空耗,更恶劣的是它还会导致个人无法在自由和公平的条件下,按照各自的意愿追求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征税和发行公债是一国保卫财富与文明、维护公正与秩序、建设公共工程与公共机构以及教化国民所必需的举措,而怎样才能在保障税制的严苛与公平的同时体现国家与君主悲天悯人的情怀,则是一个需要大智慧才能破解的谜题。亚当。斯密对国家财政的相关论述是其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延续。第一,根据“自由放任”和“自由竞争”哗原则,国家的职能应当缩小到仅仅包括抵御外国侵略、维持社会秩序、建设部分公共干程以及教育国民的最低限度,而即便是在这些领域,除国防之外,民间力量也应当发挥最主要的作用。第二,亚当斯密反对因公共债务的增长而引起赋税的增加,深恐国家征重税对本国造成危害。第三,偿还国债以及维持政府日常开支均需筹集资金,而资金的来源是赋税。亚当斯密提出了四项著名的征税原则,包括公平原则、确定原则、便利原则、经济原则。这些原则第直到今天仍然受到广泛的推崇。第四,一国收入来源可分为地租、工资和资本利润三类,税收也被相应的分成了土地税、劳动工资税和资本利润税。另外,人头税和消费税则是无区别地加在所有收入之上的,其中人头税的征收反映了君主对底层人民权力的漠视,而消费税则要仁慈许多。第五,公债体现的是囚国家信用,他的出现与与商业社会中君主和国家时常面临的入不敷出有关。富裕的商人以及制造业肯借钱给国家,体现的是人民对个人财产安全的信心以及对国家信用的认可。

八、国富论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学科曾经被认为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亚当·斯密正是这一思潮的开创者之一。

亚当 ·斯密的国富论充分综合了众多思想体系而形成,这一理论体系不但

影响了后来的马歇尔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等学派中涉及的伦理问题,并启发了一些经济学家用社会道德规范、社会心理、文化因素来解释经济现象。其中著名的有马尔克斯·韦伯的 “新教伦理” 、丹尼尔·贝尔的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和约翰·罗尔斯的 “公平的正义

第一, 冬国富论分具有作为经济学之源的伦理思想,因而成为道德哲学家的开山之作。

国言论出版之前,亚当 斯密是格拉斯哥大学的道德哲学教授。1759年他出版的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认为人的本性中所有同情的情感是阐释道德的基础,同情的原理可以用来解释人类正义感和其他一切遵德情感的根源、道德评价的性质,并以此为基础表明了各种基本美德的特征。1776年,国富论的出版标志着亚当斯密伦理一经济理论体系的形成。亚当·斯密的体系充分归纳了众多思想家们的思想和学说,吸取了它们的真谛并将它们融为一体。古典经济学仍然继承了亚当 ·斯密综合经济与伦理的传统,把“经济分析与道德分析相互补充”,人性论、价值判断等伦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仍然是研究人的经济行为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从 “边际革命” 开始,经济学家逐渐失去了哲学伦理观的内容,经济学实证化、纯粹化倾向逐步占据主流地位,伦理观逐渐淡出了实证经济学家研究的视野。

尽管亚当 ·斯密开创的 “伦理一经济” 传统,在20世纪初因经济学与伦理学的隔阂和分离而趋于消失,但是心理学毕竟是经济学的源头,就在经济学实证方法兴起的同时嘉规范分析仍是经济学的重要方法。马歇尔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凯恩斯主义主流及非主流经济学都涉及经济学中的伦理问题。经济学用社会道德规范、社会心理、文化因素解释当前社会中的若干重要的经济问题的趋向已经显现。韦伯的 “新教伦理” 、贝尔的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和罗尔斯从社会哲学、政治哲学的角度支持了伦理传统回归的倾向。

第二,铸就古典经济学的基石,从而促成了古典经济学的发展严形成。 后来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于对古典经济学的批判。卡尔马克思曾这样概括地评价,“古典政治经济学是属于阶级斗争不发达时期的。它的最后的伟大代表李嘉图,终于有意识地把阶平利益的对立、工资和利润和地租的对立当做他研究的出发点,因为他天真地把这种对立看做社会的自然规律。这样,资产阶级的经济科学也耽达到了它不可逾越的界限”。

第三,国富论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具有经典永恒的魅力。

1776年3月9通过了一个法令,不是几个国家签署了某个协定,也不是某个工程师发明了先进器具,而是一个学者出版了一本书,即国富论。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巴克勒在其名著文明史中说:“从最终效果来看,国富论也许是迄今最重要的书,这本书对人类幸福作出的贡献,超过了所有名垂青史的政治家和立法者作出的贡献的总和。” 这句话现在仍然正确。

一本书何以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借用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的序言中的一句话: “如果我能为一个国家编写经济学教科书,我就不会在乎是谁在为它制定法律,又是谁在为它起草条约。”国富论就是这样一本书,但它的影响远超过一般意义上的教科书。时至今日,市场经济能发展到这样一种程度,财富滚雪球似的增长,国富论功不可没。

为什么说国富论对市场制度的建立如此重要,归纳有二:其一,什么样的制度框架能够使人民自由的改善自己的境遇;其二,政府为此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职能,并如何获得其财政收入。对于第一个问题,亚当斯密的回答是分工和自由竞

第四篇、《国富论》读书笔记

国富论第一篇读书笔记

第一篇 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

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

第一章 论分工

自问一: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是什么?

答 :斯密认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 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不仅如此,他还指出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降低生产成本,促进财富的增加。斯密用著名的制针业分工的例子,说明分工对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作用。假设制针业共有18种操作工序,在没有分工的情 况下每人每天连一枚针也造不出来。如果在分工的情况下,十个人每天可制造出 48000枚,平均每人每天可制4800枚。由此可见,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劳动分工 的结果。对于这一观点,大部分经济学家都基本同意。但是对这一观点我仍持有 以下观点和疑问:

1.分工的范围和程度应有所界定,因为如果当我们将分工推向两个极端——完 全分工和完全不分工,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结果:使劳动生产力最大增进的 分工是一个不确定因素,即分工是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必要条件,但并非是劳动生 产力增进的充分条件。

2.对于“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 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这一句话有值得探究之处:一方面,“最大” 一词如何确认和理解应有商榷的余地;另一方面,“似乎”一词给我们这样一种 想法,就是说连斯密本人也无法十足确信(当然这一点同时强烈反映了斯密治学 的严谨程度)。

3.从分工的性质来看,分工有两种模式——工种分工和工序分工,这是有着本 质区别的,但是,这两者之间有相互推动和发展的关系,所以,单纯地分裂来看 都是片面和错误的。而斯密在文中似乎只关注了“工序分工”,对“工种分工”言 之甚少(就我看来,几乎没有),这是令人十分遗憾的。

所以,客观地说,分工只是一种生产方式,如果以主次来看待地话,应该还不能 属于主要问题,因为它不可能成为一个“本源”问题,即它本身就受到许多因素 的影响和制约,因而“分工决定论”自其诞生起必然存在其历史局限性。

自问二:斯密认为有了分工,同数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的多的工作量的原因在何出? 答 :斯密认为其中原因有三:

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

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 除这种损失。

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

(斯密认为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也是起因于分工)

第二章 论分工的原由

自问一:斯密是如何阐述分工的原由的?

答 :斯密认为分工不是人类智慧的结果,而是一种人类倾向所缓慢而逐渐造成的结果, 这种倾向就是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在此,斯密又在理论上作了进一 步的探讨,他认为,交换是人类一种天然的倾向,是出于利己心的一种行为。正 是由于人类这种交换倾向产生了分工。

附 录:《道德情操论》和《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简称《国富论》)的关系 ————简评所谓“亚当·斯密问题”

我们认为,《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这两部名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其论述 的侧重点虽有不同,但就本质而言,却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的交替创作、修订及其整个研究、写作计划来 看,决不能否认斯密学术思想体系在本质上的一致性。

斯密原来计划要分部地研究和写出“道德哲学”这一学科的全部内容,以揭示 作为自然的人和作为社会的人的本性及其生活的终极目的、过程和形态,从而 建立一个庞大的学术思想体系;即使他到了晚年,眼看已不可能实现其全部写 作计划,他仍坚持想实现他所谓的“道德哲学”的实用部分,即伦理学、法学 和政治学部分。他在1790年临终前几个月,为《道德情操论》第六版写的新增 前言《告读者书》中写到:“在本书第一版的最后一段中,我曾说过,我将在另 一本论著中努力说明法律和政治的一般原理不仅涉及正义,而且涉及警察, 国家岁入,军备,以及其他任何成为法律对象的东西。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 原因的研究》中,我已部分地履行了这一诺言,至少在警察,国家岁入和军备 问题上。”斯密这一论述清楚地表明:他把《国富论》看作是自己在《道德情操 论》中论述的思想的继续发挥。因此,我们不能认为这两部著作之间存在什么 基本矛盾。

(二)从对人的行为动机的分析来看,《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都是从人的利己本

性出发的。

在斯密看来,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出发点;而从利己出发从事经济

活动的人,就是斯密所假设的“经济人”(主要是指资本家)。但他在《道德情 操论》中把这种基于个人利益的利己主义称为“自爱”(Self-Love)。他指出, 支配人类行为的动机有自爱、同情心、追求自由的欲望、正义感、劳动习惯和 交换倾向等;人们自爱的本性是于同情心相伴随的,然而,人在本能上又是自 私的,总是在自爱心的引导下追求自己的利益,从而妨碍同情心的充分发挥。 他还肯定了利己心的社会作用。他认为,“自爱”是人类的一种美德,它决不能 跟“自私”相混淆。他把人们追求自身利益的“自爱”看成是一切经济活动的 必要条件。斯密在《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就从这种“经济人”活动 的利己主义出发,探讨了人类沉湎于“对财富的追求”的原因。他认为,原因 主要有这样两个:第一,人性的本能迷恋发明、改良和革新;第二,为追求财 富而“极度”地工作是出于实现和维持他的社会地位的需要。所以无论怎样看, 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论证“经济人”的出发点,和《国富论》是相同的, 一致的,即都是从人的利己主义的本性出发的。

(三)《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之间的有机联系,还集中表现在斯密对那只“看 不见的手”的统一论述中。

斯密对利己心的论述,十分强调“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一只看不见的手”这 一著名短语,在《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各出现一次。在《道德情操论》 中,他写到富人为了满足自己贪得无厌的欲望,雇佣千百人来为自己劳动,“但 是他们还是同穷人一起分享他们所作一切改良的成果,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 们对生活必需品作出几乎同土地在平均分配给全体居民的情况下所能作出的一 样的分配,从而不知不觉地增进了社会利益,并为不断增多的人口提供生活资 料。”这只“看不见的手”被描述为对财富的追求或获取欲。这种获取欲是从荣 辱之心一类的私利出发的,是受人们的个人情感和爱好驱使的,但是,人们在 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追求狭小的私人目的时,却始料未及地实现着增 进人类福利的更大的社会目的。在《国富论》中,斯密谈到,把资本用来支持 产业的人。通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利益,也不知道自己能在什么程度上促进这 种利益,他所盘算的只是自己的利益,而在这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 他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 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真 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在这里,这只“看不见的手” 是用来比喻说明竞争过程的有益后果的。而在《道德情操论》中,这只“看不 见的手”却被用来说明另外的问题,即对财富的获取欲本身如何实现促进人类 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可见,在《道德情操论》中,这只“看不见的手” 所起的作用比在《国富论》中所起的作用更为基本。其实从总体来看,“看不见 的手”是一种对利己出发的活动进行调节、从而使私利与公益协调的力量。这 种力量在经济生活中表现为经济规律,在政治生活中表现为社会法规;它的作 用是实现经济均衡、政治均衡。这种思想,可以说是一种早期的控制论思想和 社会均衡思想。

总之,《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这两本杰出著作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无论是对其 学术思想体系和对人的行为动机的分析,还是对那只“看不见的手”的论述,都涉及人的 本性是利己的。因此,所谓“亚当·斯密问题”实际上是由于误解其著作而产生的。那种 把他看成在《道德情操论》中“研究道德世界的出发点是同情心”,在《国富论》中“研 究经济世界的出发点是利己主义”的观点,不仅割裂了这两部著作之间的有机联系,而且 曲解了斯密的学术思想体系。

第三章 论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

自问一:为何斯密认为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

答 :斯密认为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总要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 换言之,要受市场广狭的限制。市场要是过小,那就不能鼓励人们终身专务一 业。因为在这种状态下,他们不能用自己消费不了的自己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 分,随意换得自己需要的别人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他又从如下两个方面进 行说明:

(1)有些业务,哪怕是最普通的业务,也只能在大都市经营。

(2)水运开拓了比陆地所开拓的广大得多的市场,所以从来各种产业的分工

改良,自然而然地都开始于沿海沿河一带。

*但是,实际情况是否完全是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呢?客观地说,有时候实际上 它们的关系正好相反:市场的大小取决于分工的程度。尤其是在国际贸易中,一 个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必然先受到各国分工程度大小的限制。当然,随着市场的 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市场影响分工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可见,斯密关于分工 受市场范围的限制的思想本身是错误的,但是,在市场和分工各有多大规模才能 彼此符合的意义上,他的思想是正确的。

第四章 论货币的起源及其效用

自问一:斯密如何看待货币的起源?

答 :斯密把货币的出现同分工以及社会变为“商业联盟”联系在一起。他认为,交换 当事人在彼此交换时遇到了不便。不过,斯密并没有把交换中由于没有货币而带 来的技术上的困难作为解释货币起源的出发点。相反,他是从分工程度所决定的 交换发展条件中引出这些困难的。他说:“自分工确立以来,各时代各社会中,有 思虑的人,为了避免这种不便,除自己劳动生产物外,随时身边带有一定数量的 某种物品,这种物品,在他想来,拿去和任何人的生产物交换,都不会见拒绝。” 可见,交换关系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货币的出现。《国富论》关于货币起源 的思想,可看作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最优秀的成果之一。

自问二:斯密对人们使用金属这一媒介作为货币有何看法?

答 :斯密认为在当时人们使用金属而不使用其他货物作为货币的媒介有其历史必然性。 金属有其当然的优点:不易磨损,具有很大的耐久性,它还能任意分割而全无损 失,分割了也可再熔成原形。且这性质却为一切其他有耐久性商品所没有。金属 的这一特性,使金属成为商业流通上适宜的媒介。但是,如果使用金属的国家或 地区的社会状况还比较粗陋,则其对金属的使用就往往会产生两种极大的不便: 第一是称量的麻烦;第二是化验的麻烦。当然,为避免此种弊端,便利交易,所 对应的方法就是建立铸币制度和称为造币厂的官衙,以划一金属的分量和品质。

第五章 论商品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或其劳动价格与货币价格

问一:何为商品的真实价格?何为商品的名义价格?为什么?(包括“问二”) 答:劳动是商品的真实价格,货币是商品的名义价格。

国富论第一篇读书笔记

进一步解释(斯密观点):

(1)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

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可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可叫做

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交换价值,甚或没有;反

之,交换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使用价值,甚或没有。例如,水

的用途最大,但我们不能以水购买任何物品,也不会拿任何物品与水交换。

反之,金刚钻虽几乎无使用价值可言,但须有大量其他货物才能与之交换。

(2)任何东西的价格就是它的交换价值。所以,“任何一个物品的真实价格,即要

取得这物品实际上所付出的代价,乃是获得它的辛苦和麻烦。对于已得此物

但愿用以交换他物的人来说,它的真正价值,等于因占有它而能自己省免并

转加到别人身上去的辛苦和麻烦。”

(3)由于两种辛苦和麻烦的量很难等当起来,所以人们创造了货币这一媒介,但

其实“以货币或货物购买物品,就是用劳动购买,正如我们用自己的劳动取

得一样。此等货币或货物,使我们能够免除相当的劳动。它们含有一定劳动

量的价值,我们用以交换其他当时被认为有同量劳动价值的物品。”由此可见,

劳动是第一性价格,是最初用以购买一切货物的代价。世间一切财富,原来

都是用劳动购买而不是用金银购买的。所以,对于占有财富并愿用以交换一

些新产品的人来说,它的价值,恰恰等于它使他们能够购买或支配的劳动量。

(4)象一切其他商品一样,金银的价值时有变动,时有高低,其购买也时有难易。

一定金银量所能购买或所能支配的劳动量或他种商品量,往往取决于当时已

发现的著名金银矿山出产量的大小。所以,以金银作为货币必然使货币自身

的价值会不断地变动,因而货币决不是计量他种商品价值的准确尺度,而只

能成为商品的名义价格。但是,劳动却另当别论,等量劳动,无论在什么时

候和什么地方,对于劳动者都可以说有同等的价值。诚然,他的劳动,虽有

时能购得多量货物,有时只能购得少量货物,但这是货物价值变动,不是购

买货物的劳动价值变动。所以,只有本身价值绝对不变动的劳动,才是随时

随地可用以估量和比较各种商品价值的最后和真实标准。

(5)所以,劳动是商品的真实价格,货币只是商品的名义价格。

!!!!马克思对斯密价值观点的评价:

“斯密在两种不同的交换价值规定之间摇摆不定:一方面认为商品的价值决定 于生产商品所必要的劳动量,另一方面又认为商品的价值决定于可以买到的商品的 活劳动量,或者同样可以说,决定于可以买到一定活劳动的商品量;他时而把第一 种规定同第二种规定混淆起来,时而以后者顶替前者。在第二种规定中,斯密把劳 动的交换价值,实际上就是把工资当作商品的价值尺度,因为工资等于用一定量活 劳动可以购买的商品量,或者说,等于用一定量商品可以买到的劳动量。但是,劳 动的价值,或者确切些说,劳动能力的价值,也和其他任何商品的价值一样,是变 化的,它和其他商品的价值没有什么特殊的区别。这里把价值本身当成价值标准和 说明价值存在的理由,因此成了循环论证。”

第五篇、国富论读书笔记

国富论第一篇读书笔记

《国富论》的读书笔记

每一个时代,都有几部让人称道的经典之作,在中国《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可谓是人人传诵的四大经典名著,而在世界上能称之为名著,并对整个世界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名著可谓屈指可数,如苏格兰经济学家、哲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算得上是名著当中的名著,经典当中的经典,对人类的发展进程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国富论》原名《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经济学的百科全书,影响世界历史的十大著作之一,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经典译作,这本专著的第一个中文译本是严复的《原复》,这本书于1776年第一次出版,全书包括两卷共5部,在第一部的序言中,亚当-斯密对全书进行了概括描述,他认为国民财富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劳动力的技术、技巧和判断力,二是劳动力和总人口的比例,在这两个因素中,第一个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国富论》共分为五卷,它从国富论的源泉——劳动,说到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换,论及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再探究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构成的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第1卷,共分为11章,主要内容是分析形成以及改善劳动力生产能力的原因,分析国民财富分配的原则;第2卷,共分为5章,主要内容是讨论资本的性质、积累方式,分析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取决于工作的性质;第3卷,共分为4章,主要内容是介绍造成当时比较普遍的重视城市工商业,轻视农业的政策因;第4卷,共分为9章,主要内容是列举和分析不同国家在不同阶段的各种经济理论;第5卷,共分为3章,主要内容是分析国家收入得使用方式,是为全民还是只为少数人服务,如果为全民服务有多少种开支项目,各有什么优缺点;为什么当代政府都有赤字和国债,这些赤字和国债对真实财富的影响等等。

一代经济学大师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洋洋百万字,可以说是亚当-斯密,乃至整个人类智慧的结晶,他将近代初期世界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经验,倾注心血研究总结,批判归纳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运行,又做了系统的概述,在此之前,资本主义的兴起发展,经济学家的诞生是必然的,可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总结概述引起世人疯狂的可谓“前无古人”,仅亚当-

斯密一人,此书出版后,引起大众广泛讨论,影响范围波及英国本地、欧洲大陆、美洲等地。

《国富论》的出版,前后历经数年,从亚当-斯密1768年开始着手著述,到1773年基本完稿,他又经过3年的修改润饰,此书终于在1776年面世出版,历经三十年,一版再版,在市场上流传着九个英文版本,同时也促进了市场盗版业的发展,人们一致认为亚当-斯密是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因此他声名显赫,被誉为“知识渊博的苏格兰才子”。据说,当时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往往要是能说上几句《国富论》当中的语句,便觉得很自豪,许多人都以当亚当-斯密的弟子为荣;国会进行辩论或讨论法律草案时,议员们常常征引《国富论》的文句,而且一经引证,反对者大多不再反驳。据说只是据说,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在经济学中所占的份量,无人敢动摇,也因此奠定了他在经济学当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初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看了一眼,让人不想再看第二眼,因为整本书所提到最多的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没有任何能吸引读者的故事情节,更不可能像金庸的《神雕侠侣》《天龙八部》那么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可《国富论》就是经典当中的经典,是众人皆知的,它有着一般作品所不可替代的魅力,会在让人不想读的情况下,又让人产生一种特别想一探究竟的欲望,想好好看看这本在社会上流通了两百多年的巨著,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让那么多人对该书的作者亚当-斯密顶礼膜拜,又把该书誉为西方经济学中的“圣经”。

我又重新看起这本似乎让人看不懂的名著,在慢慢品读中,我也读出了一点意思,让我这个对经济学一窍不通的外行,也慢慢懂得了一点经济学的常识,还算不上是内行,但不至于被人说成是“没有经济头脑”。通读全书,让人觉得此书不亏被誉为西方经济学中的“圣经”,自始至终,亚当-斯密的思路始终没有脱离此书的主题,《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在此书的著述中,他一直在研究,一直在分析,将一些经济学中所运用到的经济理论,又加以总结,书中不断提到很多字,比如:税、财富、利润、商业、价格、市场、贸易、消费等等。在书中这些词的频繁出现,足以让人了解此书所要说明阐述的经济学理论,让那些迷茫,并且在经济竞争中失利的人,看了此书后,重新获得了新生和启发。

当我看完《国富论》后,感慨万千,头脑里面满是一些经济学理论,书中还有一些理论,在我们以前经济学课时曾经学过,老师也详细讲解过,对于本书的

作者亚当-斯密,我不得不佩服他,他在两百多年前分析研究的理论,在两百年之后的今天,照样还具有前瞻性,同时还具有使用性,可见,对于两百多年前的资本主义社会,他的经济学思想有多先进。

首先给我感触比较深的是劳动分工理论,我记得以前初中时,老师就给我们举过一个例子,就是说一个生产缝衣针的工厂,一个工人要把一块铁经过煅烧、捶打、打压、磨制……等一系列过程,一天大概只能生产十来根缝衣针,而且这对工人的技术熟练程度要求很高,一个工人必须掌握做缝衣针必经的每一道工序的技术,这包括从最初的打铁,到最后的制成品……这种生产缝衣针的效率,无疑极其低下。像这种生产效率,工厂主所获得的利润可能会很少,也可能生产出来的缝衣针价格很贵,也有可能工人的工资极低,只要生产效率低下,这几种可能性都会发生,为了改善这一状况,使工厂主所获得的利润更大,工厂主将所有参与工作的工人进行明确分工,有专门的人员做胚,也有专门的人员负责煅烧,也有专门的人员负责磨制等等,照这样分配工作任务,生产效率大速提高,工厂主、工人所获得的利润自然也就增多了,本来工厂所存在的众多问题,也就自然而然不存在了。以上劳动分工的这一点,亚当-斯密在当时就很明白,在书中进行了研究分析,劳动分工对于一个工厂的重要性,对于提高劳动效率是多么的重要。

劳动分工使得同样数量的人,生产的商品大大增加。这要归因于三种情况:第一,每一个工人只从事一种工作,能提高劳动熟练程度;第二,节约了从一种工作转换到另一种工作的时间;第三,发明了一些机器,大大提高劳动效率。那造成分工的原因是什么,因为在人类族群内部是禁止偷盗和抢劫,所以某个人想要获得某种物品只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自己劳动获得,一种通过交换获得。在族群内,某些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比如善于制造弓矢的人发现自己专心制作弓矢比自己去打猎更有利;比如善于造房的人发现自己专心造房比种田更有利,于是他们就是专心从事某种劳动了,分工就产生了。交换引起了分工,分工的程度必然受到交换能力即市场范围的制约。因为市场太小,劳动者无法用他们自己消费不完的剩余劳动产品来随意换得需要的别人的劳动产品。最先开化的种族都是在河流附近,因为在交通不发达的时代,相对来说,水运对于陆运有天然的优势:第一,水运风险较低,陆运要通过野蛮民族的领地,危险较大;第二,成本相对较低,通过水运需要的人数和交通工具较少。所以由于水运的好处巨大,工艺和产

生的改良出现在水运便利的地方就理所当然,这样改良要很久才会传到内陆地区。

当劳动分工完全确立后,一个人自己的劳动只需要很小部分就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他必须拿着自己用不完的劳动产品来换取其他人的劳动产品。在交换的过程中,有一些物品得到所有的人的公认,可以换取所有的劳动产品。在这期间,有贝壳、糖很多的物品充当了这个角色,但是最终都被金属所取代。这是因为金属易于保存,易于分割。于是金属货币就这样产生了。

一个人是贫还是富,依照他能享受的生活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的多少和品质决定。商品的价值分为真实价格和名义价格。任何商品的真实价格就等于该商品能使他购得或者支配的劳动量,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是尺度。世间所有财富,最初都是用劳动而不是用金银购买的。虽然劳动是所有商品的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但是商品的价值通常并不是用劳动去衡量的,而是通过商品的名义价格去衡量的。通常而言,劳动也像商品一样有真实价格和名义价格。所谓真实价格就是报酬劳动的一定数量的的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所谓名义价格就是一定数量货币。劳动者的贫与富,不是与劳动的名义价格成比例,而是与劳动的真实价格成比例。劳动的真实价格,一年一年的来说货币更容易体现。一个世纪来说谷物更容易体现。

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之前,劳动是决定各种物品相互交换的主要标准。比如,两个小时劳动才能获得的物品的直接必定两倍于一个小时就能获得的物品。如果要让资本投入生产,必须给其相应的报酬(也就是资本利润),这个时候资本也参与了劳动产物的分配,资本的利润与资本的规模有关。土地私有化之后,地主会要求土地上所有的产物中的一部分会自己(也就是地租),这个时候地租也参与劳动产物的分配。劳动不仅衡量价格中分解为劳动那一部分的价值,而且衡量价格中分解为地租和利润的那部分价值。分开来说,每一件商品的价格或交换价值,都是由这个是那个部分全数或者其中之一构成。合起来说,构成一国全部劳动年产物的商品价格,比如由这三个部分构成,并且财富就是以这三种方式在不同的国民之间分配。一国财富的劳动产物的普通或平均价值是逐年增加,还是逐年减少要取决于工资,利润以及地租是以怎么样的比例在国民间分配。

像亚当-斯密这样有先知先觉的人,在两百多年前的资本主义社会寥寥无几,即使有工厂主明白劳动效率能提高经济效益的经济理论和方法,但他们几乎都很自私,没有将这种方法告知其他工厂主,因为竞争是激烈的,尤其是经济竞争,

而亚当-斯密将这写进了他的巨著《国富论》里,像这样一个经济理论就能让很多工厂主发财,何况他的书里写到的许多经济理论,说白了就是赚钱的方法,一个个经济理论,就是一个个赚钱方法,在他的书里不胜枚举,像这么一本赚钱的书,谁不想拥有??于是他的《国富论》,在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兴盛不衰,一版再版。

在如今的社会,劳动分工的经济理论,已不再是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常见,典型的例子还有很多,汽车、手机、冰箱等制造业。一条汽车流水线有成千上万道工序,要是由一个人制作一辆汽车,其工作量及产量是可想而知的,而对工人业务素质的要求也是到了极高的要求,必须要求从业人员熟练操作每一道工序,难度可以自己想象下,照这种要求,几乎就没几个合格的操作工人生产汽车。劳动分工在现如今的工厂比比皆是,流水线是一个很好的代名词,在流水线上就分布着许多不同的工序,共同来完成同一件产品。

劳动分工后,每个人的劳动过程变得简单了,原来需要组装整辆汽车,劳动分工后,变成现在的只需要上螺丝、按壳子、装玻璃等等工序,将原先的生产经劳动分工后,生产效率极大提高,工厂主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也就高度暴涨。

劳动分工让机器生产成为可能,机器可以大规模的代替人员做简单的工作,由原先的劳动分工转变而来之后,更加提高了工厂的经济效益,从而使整个社会也提高了经济效益,推动社会的发展,加速经济的不断流通,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但是我觉得这也造成了工人的工作简单化,不能完全体现人员的能动性。一方面,打击了工人的创造力,不能让人发挥主观想象力,将人的工作机械化;另一方面,过于单调的程序也使人的一部分劳动能力丧失。

看完《国富论》,价值论的概念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给我一些感触,这个理论曾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也出现过,可见他们两个人的远见,在资本主义社会仍具有时代先进性,也是一般人所不能意识到的,其实,这个理论,最早的提出者还是亚当-斯密,他是站在资本主义的角度,提出了利润是从何而来,就是从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中来,说简单了就是剥削劳动力,只有这样,资本家才能不断的积累原始资本,扩大生产规模,进行再生产,这样循环往复,使得那些资本家越来越富有,同样,一个国家富有的资本家多了,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就开始飞速发展,提高国民收入,整个国家就会积累大量财富,经济基础决定上

第六篇、《国富论》读书笔记

国富论第一篇读书笔记

《国富论》读书笔记( 1 ) 2014年4月18日

从今天起,我要认真读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今天看完第一篇的第一至第四章。

这四章,前三章主要是说社会分工的好处,社会分工的原因及制约社会分工的因素。第四章是关于货币的起源及用处。

社会分工对提高社会生产的能力有很大的作用。社会分工只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这应该是因为人类有语言,会思维。因此,当他们能够在某方面有突出的才能,制造出更多的产物,他们就会想把多余的东西与人家交换,这样,他们就产生了专门制造同一种产品的意识,其它行业的人也有这样的倾向,于是,分工就产生了。

作者说:如果不分工,一个人连一根针都生产不出来,因为制针行业也有18种工序,在合作中,每一个人每一天能生产出4800根针,然而如果由一个不熟练的人去做,一天连一根针也做不出来。所以社会分工对提高生产力有大大的好处。

一般说来,工业分工比农业分工更细,因而工业生产力比农业更高,并且越发达的国家,分工越细。同时,因为分工细,每一个人所要掌握的技术相对更简单,他们的注意力更集中,因而更容易发明生产机器。

然而,由于市场小的原因,很多人不敢从事专门的生产,特别是在分散的农村。有的的时候,一个农民可能具有多种技能,但他们的生产能力不高。因此,城市的分工更精细。 为了扩大市场,他们向周边或国外拓展,但是,陆地运输更贵,后来他们发展了水运系统,有历史记载的是地中海沿岸有航运。

但是要进行交易,就必须有统一的交换物,于是,货币产生了。但是,充当货币的东西经过多次的改革,最后定为金属,然而,金属的价值也会随着时间的不同而变化,那么什么将是衡量商品价值的标准呢?劳动。

读完这几章,我明白了一些道理:第一:财富是权利。第二:劳动创造财富,所以只有劳动,才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第三:以权谋去财富是可耻的,以财富换取自己必须品,便利品和娱乐产品是光荣的。第四: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是天赋,是后天的才能。而才能人人都有,你会做什么就有什么样的才能。第五:所有人必须通过交换才能生活。 因此说从这个层面来说:劳动最光荣!

《国富论》读书笔记( 2 ) 2014年4月19日

今天看完第一篇第5,6,7章。

这三章都是在探讨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商品的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 商品的价格由工资,地租和利润三部分组成。

商品的自然价格是指商品出售所得,不多不少,刚好与工资,地租和利润所相等。 商品的市场价格是指商品出售的实际价格。

这两种价格,以自由价格为中心,有时相等,有时高于有时低于市场价格。这主要取决于商品的供应与有效需求之间的关系,供大于求,市场价格就低于或等于自由价格;供过于求,市场价格就高于自由价格。

因此,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正当的商人就会尽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以及劳动熟练程度,从而提高生产力,降低生产成本。。这样,也就提高了商品的竞争率。然而不法商人,他们仅仅在原材料的价格上做文章:要么偷工减料,要么以次充好,更有甚者,以有害于人类身体健康的原材料来制造,像毒奶粉,地沟油等。当然,也有的商人,与政府官员相勾结,对某些商品进行垄断,因为垄断价格从来都是最高的。

因此,可以这样说:真正的大商人,一般都是了解人性的人,也是具有普世价值观的人,他们生产人类所需的产品,并且注重人类的安全,这也是百年老店能够长存的原因。而不法商人,唯利是图,他们虽然在短时期内可以获得高额利润,但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商品,也就是人品!

《国富论》读书笔记( 3)

2014年4月21日

今天看完第一篇的第八章:《论劳动工资》

劳动的产品构成劳动的自然报酬或自然工资。

在土地私有和资本积累以前,劳动产品全部归劳动者所有,没有地主也没有雇主与他们分享劳动产品。

后来,随着土地私有和资本的积累,地主或雇主就要从劳动产品中扣除地租和利润,之后才是劳动者的工资。

工资,即劳动者的价格,它不是劳动者的真正价值,而是雇主(资本所有者)在雇佣一个劳动者为他工作时所付出的报酬。

在各地,通常所说的劳动工资,取决于双方签订的合同,而合同双方的利益是完全不同的。工人渴望得到的工资越多越好,而雇主则希望支付给工人的工资越少越好。因此,劳资双方的冲突是始终存在的。

那么,该如何来定付工人的工资呢?以一般人道主义标准相符的最低比率来调节的: 一个人总得靠工作来维持 生活,而他的工资至少要足于维持他的生活。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他的工资至少还必须多一些,否则就不可能供养一个家庭,而这类工人的种族就不可能延续到下一代。所以有人做过这样的假设:普通工人至少所赚到的最低工资,无论在哪里,必须是他自己生活费的两倍,以便能使他们有能力抚养两个子女;至于他妻子的劳动报酬,由于必须由她来照顾孩子,假定获得足于维持他的生存数额就行了。国富论第一篇读书笔记

当然,工资会随着国民财富的增加而提高,因为影响劳动工资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

是对劳动对劳动的需求;二是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价格。

当雇主对劳动者的有大量的需求时,劳动者就会乘机提出高工资。同时,当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价格较高时,他们也会向雇主提出增加工资的要求。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最高工资不在最富的国家里,而是在发展最快或致富最快的国家里。

这句话,刚开始看的时候,有一点不理解。后来,看到后面,我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因为在已经达到富有程度的国家里,对劳动者的需求不会很大,因此就业机会不会很多,于是,工人为了获得就业机会,就不惜降低工资。而在处于进步的社会里,因为有许多方面还有待开发和发展,因此需要大量的人力,于是,他们为了获得所需要的劳动力,必须与其他雇主竞争,于是,就必须提高工资。

看完这章,我对教育有了新的一种想法。

人,作为自然人的时候,能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然而进入文明社会,人反而被分地主或雇主以及劳动者。前者可以利用土地或资本积累不劳而获,后者靠出卖劳动力只能赚取维持家人生存的工资。为了获取较高的工作,必须联合起来反抗雇主,但是,作为管理者的政府,从来都不会制定有利于劳动者法律 。

于是,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对待现实的态度,会不同程度地反映在对孩子教育上。统治者希望孩子能为社会多做贡献;雇主或地主为了获取更多的高额利润;一般的劳动者为了得到更高的工资。他们对孩子的要求就完全不一样。 孩子就是在多种力量的争夺下生存着。而孩子好玩的天性,对这种种的要求只能以抗争的态度对待, 才会出现孩子难教的现象。 为了扭转这种不正常的教育,才会出现各种教育改革。

实际上,教育体制是国家政治体制的一个方面,如果,国家政治体制侧重于培养一个合格的公民,而不是一个有用的劳动工具,那么,提出以“孩子为中心”才具有实际意义。 《国富论》读书笔记( 4)

2014年4月22日

今天,我读了第一篇的第九章《论资本利润》。

作者说:资本利润的增加与减少,取决于市劳动工资增加与减少的同样的原因,即社会财富的增加或减少,但这些原因对两者的影响却完全不同。

前章说过:劳动工资随着财富的增加而增加,然而利润却随着财富的增加而减少。并且在大城市里,投资多,劳动者工资高,利润就少,而在农村,投资少,劳动者工资低,利润反而更多。

如果从表面来看,投资越多,反而利润越低,谁还愿意投资呢?但是恰恰相反,在交通方便的大城市里,人们投放的资本更多,然而在偏僻的农村,虽然利润高,人们却不愿意在那里投资,为什么?因为在大城市,他们投资大量的资金,但是,因为能生产出大量的财富,他们得到的利润虽然少,然而总财富一定会有所增加,因此资本投放的回报率也一定会增加。而在农村,投放的资金少,就算能得到很高的利润,可是因为起点低,所获得的总财富也不会很多。

举例说明一下:在大城市和农村, 在城市里,投资100元,雇工3人,工资人均10元,地租20元。剩余的50元购买原材料。制造的商品出售后所得200元。扣除本金 ,实得100元。利润100%;在农村,投资20元,没有雇工和地租, 全部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出售后

所得是100元,扣除本金,实得80元。利润400%然而,两者相比较,总财富大城市还是更多,并且在大城市投资,投资者只要投入资金,自己不用参与生产,也不用占有土地,只要出钱租。

作者在本章中,再一次提出这样的观点:“在一个富到不能再富的国家里,工资和利润都很低。”

在这里,作者又提到中国,这一次,是说中国忽视或鄙视对外贸易,因而不与外国进行商业交往,从而不可能获得高额利润。

这一点,是中国的实情。在那个时候,清朝一直自封为“天朝大国”,他们根本就看不到世界发展的状况,因此,直到国外鸦片战争,才让他们大吃一惊,原来,自己并不是“老大”,但为时已晚。

《国富论》读书笔记( 5 )

2014年4月24日

今天读了第一篇的第十章《论工资和利润随劳动和资本的用途不同而不同》。 作者提出五种工资随劳动的不同而变化情况:

第一:劳动工资随工作的容易或困难、清洁或肮脏、体面或不体面有所不同。 第二:劳动工资因职业学习的难易程度和学习费用的多少而不同。

第三:不同职业中的劳动工资,随工作的稳定或不稳定而有所不同。

第四:劳动工资因工人必须为这个工作所负担的责任大小而异。

第五:不同职业中的劳动工资因其有无成功的可能性而有所不同。

最后这种情况,作者是这样解释的:任何一个人在其所受的教育中能否取得就业的资格,不同的职业有非常大的不同。在大部分机械行业,成功几乎是肯定的;但在自由职业中,其成功与否则难以肯定。让你的儿子去当鞋匠铺的学徒,他无疑能学会制鞋;但是送他去学法律,他能精通法律并能以此为生的机会只有1/20.但还是有许多人会坚持这种职业,因为他们追求名望或天生地对自己的能力和前途抱有信心。这种飘渺的希望就是他们热血和激情的全部价格。

《国富论》读书笔记( 6 )

2014年4月27日

今天读完第一篇的第十一章《论地租》。这一章包含三节:

第一节:论总能提供地租的土地产品

第二节:论间或能提供地租的土地产品

国富论第一篇读书笔记

第三节:论总能提供地租的产品与间或能提供地租的产品的各自价值的比例的变动 在这一章里,作者先给地租下了一个定义:地租:作为因使用土地而支付的价格,

自然是佃户在土地实际情况下所能支付的最高价格。

实际上,它与农民所能支付的成比例。即:无论这块土地出产什么,也不管这块土地是否得到改良,只要能出产品,地主就要向农民收取地租。因此,,地租是一种垄断价格。 然后,作者分三节讨论,哪些土地产品可以经常提供地租?哪些间或提供地租?他们之间的比例随什么而变动?

能经常提供地租的产品是:食物:肉类;谷物;马铃薯等。间或提供地租的产品有:衣服原料:畜皮和羊毛。住宅原料:木材和煤炭。贵重金属:白银,金。

这些产品作为地租,它们之间的价格经常会变动,一般符合这个原则:任何定量的白银,例如一磅,会随着白银供应数量超过需求而降低其交换价格 ;反之会提高其交换价格 。但是如果白银供应与社会需求几乎保持同等比例,其交换价格 就基本不变。

最后,作者以这样的观点结束这一章:社会状况的每一个改良,都会直接或间接增加地主和增加地主的真实财富,即增加地址对他人劳动或劳动产品的购买力。也就是说:劳动生产力的所有进步都会直接降低制造品的真实价格,并间接提高土地的真实地租。

这一章,实际上很长,并且我理解得也不是很准确,然而,从作者的结论部分,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任何国家的土地和劳动的全部产物的价格自然分成三部分:土地的地租;劳动的工资,还有资本的利润。它们构成三个不同阶层的人们的收入:靠地租生活的人;靠工作生活的人;还有靠利润生活的人。这是组成文明社会的三个重要的基本阶层,其他的各个阶层最终都是从这三个阶层的收入中得到自己的收入的。

那么,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明白自己是靠什么样的收入生活的。为此,我们就可以找到改善我们生活的途径。

《国富论》读书笔记( 7 )

2014年5月7日

今天看完第二篇《论资产的性质、积累和使用》。这一篇有五章。

第一章:论资产的分类

第二章:论作为社会总资产的一部分或作为维持国民资本支出的货币

第三章:论资本积累或论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

第四章:论贷出取息的资产

第五章:论资本的各种用途

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总资产,可以分为三类:

1:保留并用于目前消费的。其特点是不产生收入或利润。

2:固定资本。其特征是不必经过流通,也不必要更新所有者就可以产生收入或利润。它包含四个部分:

a:有利润可图的建筑物。

b:有用的机器。

c:土地的改良。

d:有用才能的获得。

3 :流动资本:其特征是依靠流通改变所有者来产生收入。它包含四个部分:

a:货币。

第七篇、读书笔记——读《国富论》有感

国富论第一篇读书笔记

国富之道—财富分配与资本积累

——《国富论》有感国富论第一篇读书笔记

书目简介

《国富论》,原名直译为《诸国民之富的性质及其原因之研究》,它的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在书中,亚当·斯密第一次提出了市场经济会由“看不见的手”自行调节的理论,这也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

摘要

《国富论》是古典经济学的代表著作之一,通过阅读本书,笔者感受到古典经济学中经典理论的瑰丽,也见识到古典经济学家洞察经济社会的敏锐。笔者重点学习了亚当·斯密提出的资本积累理论,并在学习同时进行批判性思考,对于书中一些观点也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旨在阅读学习的同时,加强自我审思能力。

纵观本书,亚当·斯密从“何谓财富”出发,解释了他对财富的理解和定义,阐述了他的财富观和货币观,由此推翻了当时“重商主义”的错误前提,为自己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石。《国富论》开篇第一句即是“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而在亚当·斯密以前,重商主义认为财富就是金银,重农主义则认为金银不是财富,土地生产物才是财富。可以说,亚当·斯密第一个正确地认识到,人类生产性劳动创造的生产物,包括金银在内,都是财富,人类劳动则是财富的源泉。以这个概念作为开始,亚当·斯密衍生出了“如何创造财富”的研究,他提出生产力是由劳动分工和资本积累所组成的,并进而细化分析。最后,他回答了“如何维护财富”的问题以及提出了“如何分配财富”的原则,提出了市场机制的重要价值,并最后衍生出对正确政府职能的探讨。这个写作过程以“财富”为源头而顺序衍生的,讨论了财富从产生、扩大、流通、实现社会价值等一系列活动的过程,并在这些过程中提出了对财富活动的规律性认识。

关 键 词 财富分配 正义 劳动 资本积累

一、选题的意义

“怎样才能实现财富的增长”是经济学最为古老的问题,也是古往今来人们所孜孜以求的目标之一。在书中,可以说斯密一直围绕着资本积累如何促进国民财富增长这一中心话题。相比交换和分工而言,资本积累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过程。因此想要真正理解亚当·斯密的有关资本积累的思想,还得从最基础的开始。资本的积累必然引出财富的分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必然形成一种财富分配的原则,而对于如今的社会,我们必

须要从亚当·斯密所认知的财富分配对现代社会的意义窥探出新时代财富分配的正义性的意义。国富论第一篇读书笔记

二、财富的分配原则

从第一篇第八章开始,到第十一章,斯密论证了财富的分配原则

对于劳动者,斯密指出,“凡依劳作而生活的人,其工资至少须足够维持其生活。在许多场合,工资还得多少超过此种限度,否则,他将无从赡养家室,无从延续劳动者族类至一代以上。”[1]指出了,劳动者的最低工资——“一个健康奴隶的劳动,约有倍于其生活费的价值;一个最低级劳动者的劳动所值,也不能在一个健康奴隶以下”[2]。而劳动工资的多寡,斯密认为,决定于对劳动的需要,以及其他必需品的相对价格。(在此,劳动工资指的是劳动的货币工资)接着,斯密指出工资增长是社会能够兴旺发达的必要条件,能够促使人们勤劳地劳动,有助于降低产品价格。

资本利润论——斯密认为“资本的增加虽然会提高工资,但同时却会减低利润。”[3]对于资本所有者,斯密认为,资本是用来组织并计划生产的,因此理应得到利润。通常,劳动者付出的劳动,只获得最低工资,因此,资本相应得到的利润就占多数。而实际上,“高利润率,比之高率工资,尤有抬高生产物价格的倾向”

资本的利润和劳动工资不相等,斯密认为取决于两个方面。

一是职业本身的性质。这一个原因,又有以下几个情况而定,第一,劳动工资,因业务有难易程度尊卑污洁的区分,劳动工资就不同。这里,斯密用了纺织行业的缝工与织工,以及铁匠与泥匠的工资差别论述,劳动技艺难的工种工资较劳动技艺简单的工种要多,易污行业比洁净行业的工资更胜一筹;第二,劳动工资因为劳动本身需要前期的投入不同而使得劳动工资有差异。这里,斯密讲了机械师,技工和农事从业者的工资差别,显然,机械师行业需要一定的门槛要求,就是进入这一行需要一定的成本,因此,这些成本理所应当地反映在所得工资上;第三,劳动的业务的安定程度也有区分。这里举列了木匠和泥匠之间的工资差别,木匠因为较为安定,所以日工资反而较少,泥匠的工作因为受顾客的临时要求以及自然天气的影响,所以安定程度稍差,所以其工资也就略高;第四,负责业务的大小不同,造成劳动工资有多寡之别。这里说了医师和律师的高工资的缘故;第五,因成功希望不同。就是说工作都需要投入一定的精力或者成本,往往工作并不一定轻易得到。在此,斯密举出了鞋匠和律师的从业成功希望的不同。

二是因欧洲政策不同而不同。第一,会限制某些职业的从业人数,一些欧洲政策实施严格的行会制度和长期徒弟制,这样就会对一些行业的进入门槛设置严格规限。第二,增加某些职业的竞争程度,一些政策通过设置奖励金、补助金和奖学金来吸引人们从事该行业,比如说牧师。一些候补牧师的工资甚至不如泥水散工的工资优厚。第三,对一些劳动[1]

[2] 亚当·斯密.国富论(上)[M].郭大力,王亚南:译林出版社,2013.59 亚当·斯密.国富论(上)[M].郭大力,王亚南:译林出版社,2013.60

[3] 亚当·斯密.国富论(上)[M].郭大力,王亚南:译林出版社,2013.77

资本的自由流动加以限制。

土地地租论——地租作为为了使用土地而支付的价格,自然是一种垄断价格,它完全不与地主为改良土地而可能投入的资本成比例,完全不与地主所能收取的成比例,而是与农民所能支付的成比例。同时,地租构成商品价格的方式与工资和利润不同,斯密认为:“工资及利润的高低,为价格高低的原因;地租的高低,则为价格高低的结果“随着国民财富的增进,地租部分将不断增加。

三、斯密的分配论对于现代的意义

第一,斯密在论证分配论中,在涉及到劳动的时候实际上是从劳动价值论延续到劳动力市场,其中涉及到劳动的自由流动,以及劳动者的最低保障工资等,这些对于加快市场改革的国家,尤其是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在市场化的改革中,我们尤其要注意劳动市场的建构,保证一个自由流动的劳动市场,这样对分配的公平上能起到一个比较重要的作用。

第二,在论及劳动工资的不同的时候,斯密涉及到了人力资本的含义。在论述工资的差别构成,斯密的人力资本论述,包括对于从业人员的培训,进入成本,流动机制等都进行了论述。

第三。,斯密在论述工资差异和资本的利润差异的时候,涉及到了劳动和资本对生产的贡献的专题。他指出劳动的分配可能会比资本的分配少。这样财富的分配,尤其是初次分配,就与可能涉及到公平的问题。也就是财富分配不均或者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

第四,对于第三个问题,斯密有自己鲜明的主张。在《国富论》中,斯密指出,决不能把大多数人生活状况的改善,看做是对社会的不利,同时,如果一个社会有较高比例的成员生活在困厄中,那么这个社会就不能真正地繁荣幸福。

最后,需指出的是,在论及财富分配的理论时,斯密是从传统的微观意义上讲的,并没有进一步论证,财富分配对国民财富的进一步影响。

比如,资本所得,劳动所得,以及土地所得对增加国民财富的促进作用。就是财富增长的具体路径,以及在此路径上可能产生的各种可能性还有影响,都没有过多涉及,而这对于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也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的。

四、分配正义的再理解

(一)初次分配:尊重劳动,鼓励创造

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历史也正是人类不断创造财富,不断分配着财富的历史。科技的不断进步,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带来的物质的极大丰富,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在蛋糕不断做大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注重如何切好这块蛋糕,也就是如何进行合理的财富分配。如何使财富的合理分配既可以做到与劳动者的劳动价值相匹配,又可以促进劳动者积极性的提高,从而不断的增加社会财富。

财富的分配应该体现人的劳动价值,更加应彰显出人的尊严。财富是劳动所创造,而劳

动是人的劳动,因而以人为本才应该是财富分配的应有之意,这恰恰也是体现了公平正义的要求。

“正义是人类社会具有永恒意义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基本行为准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类对正义的追寻过程就是人类社会由落后到发达、由不合理到合理的无限发展过程。”[4]

正义是财富分配所必须遵循的要求。然而正义内涵如何界定呢?通常来说“正义是一种道德规范、准则,通过对人的行为的限定,使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达至合理、均衡,这种合理、均衡既体现在利益相关方自身的价值目标,也符合一定社会的客观尺度。也就是说在生存、受教育、劳动等基本权利上追求绝对平等;在非基本权力上,追求比例平等。”[5]

财富分配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就是要寻求正义,“一切人,作为人来说,都有着某些共同点,在这些共同点所及的范围内,他们都是平等的。”[6]而从伦理学的角度来说,财富分配也正是建立在这种每个人可以享有社会财富的机会和权利的平等的道德要求上才可以实现分配的正义。这样的分配正义还需要社会的制度与规范加以保护,保护各阶层都可以通过这样的一种渠道获得自己应该分得的社会财富。而这种分配的正义更多的应该是体现在对社会救助的层面中,体现在多弱势群体的关注,对强势群体的约束,减少二者的收入差距,生活水平的差距。进而实现社会的正义。

“虽然他们只图自己方便,虽然他们雇佣了千百人为自己劳动,目的只是满足自己无聊而又贪婪的欲望,但是他们还是同穷人一样分享他们所作一切改良的成果。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们对生活必需品做几乎同土地在平均分配给全体居民的情况下所能做出的一样的分配,从而不知不觉地增进了社会利益,并为不断增多的人口提供生活资料。”[7]

这就是在阐述亚当斯密关于分配理论中最著名的是“看不见的手”的理论。而“看不见的手”就是斯密口中自由市场的机制。在斯密的观点中认为市场有着完善的调节机制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政府只是一个“守夜人”的作用。在收入分配的中也积极的主张政府要放权,主张政府与市场主体分开,让社会的市场机制进行充分的市场调节,在斯密的眼中每个人都具有自利性,可以在市场中为了自身的利益进行优化的资源分配。

斯密的这个观点也再次证明了其自身放任的自由资本主义分配正义观,主张尽量减少政府干预,强调市场主体意志的自由,个人权利的神圣不可侵犯。而在国民财富的分配过程中,初次分配是基础。整个国民财富的公平性也是建立在初次分配公平的基础上,社会的再次分配是建立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在初次分配中注重公平与正义,才能有效的保证社会整个财富分配的合理性与正义性。

初次分配中,为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推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积极主张运用市场调[4]

[5] 何建华.正义分配论[M]:人民出版社,2007.31 张振超.财富分配正义研究[D]:苏州大学,2010

[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5.444

[7]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20

节的杠杆去进行分配的调节,让资本,技术等要素充分的参与收入分配,合理拉幵收入的差距。减少政府在第一次收入分配中干预功能,让市场自主调节。

(二)二次分配:保护劳动、调节差别

在之前我们谈到斯密是崇尚自由的市场机制,反对国家的过度干预。但是斯密也不是无政府主义者,一方面,斯密意识到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需要一些制度性的基础,如健全法律和秩序,产权保障等。这些制度性基础需要各个方面的努力,政府的努力也是不可或缺。另一方面,市场机制也不是万能的,它不能提供充足的公共物品,需要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更好地去实现经济的繁荣。因而斯密认为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的存在是必须的。而使政府可以进行有效的服务就必须有必要的经费。而必要的经费一大部分要来源于税收。

斯密对于税收的看法,认为其不仅可以为政府提供必要的运行费用,还可以通过税收调节消费和收入。斯密认为,“一切赋税归根到底都来自社会上的工资、利润和地租这种收入。依他之见,征收工资税,就必然得高货币工资,实际上由资本家支付,而资本家总是设法把它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如果资本家转嫁不出去,那他对劳动的需求就会减少,从而使国家的年总产品减少。征收利润税,若对利润中的利息部分征税,一是极难确定借货资本的数额,二是容易引起资金外流。若对利润其他部分征税,资本家无力负担,或者歇业不干,或者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而对地租征税不会影响财富的生产和大多数人的收入。”[8]通过以上对于斯密税赋观的分析,可以看出斯密把征收赋税不同类别中的关系梳理的十分清楚,在征收赋税时都努力把其的值放到最大。国富论第一篇读书笔记

斯密把这种税赋的征收当做是政府的强制手段,这种有政府采取的财政政策正是通过政府强制力保证实施,并通过把值的调大,努力提高再次分配的效率,很好的兼顾了公平。

“对奢侈品所课之税,除这商品本身外,其他任何商品价格,皆不会因此提高。对必需品所课之税,因其提高劳动工资,必然会提高一切制造品的价格,从而减少其贩卖与消费的范围。”[9]通过分析以上的两种比较。斯密主张对高附加值的奢侈品征收高税赋。因为高税赋所带来的奢侈品价格大幅度的提高,劳动者的工资也不会和其的大幅度提高存在直接的关系。

而“一种重税,有时会减少所税物品的消费,有时会奖励偷运,其结果,重税所提供政府的收入,往往不及轻税所提供的收入。当收入减少是由于消费减少时,唯一的救济方法,就是减低消费品的税率。”[10]斯密通过比较发现了消费与税赋之间的直接关系,因而主张用税率去调节消费,再用消费再调节收入。这已非常明白的说明斯密已清醒地认识到税率的高低对消费和收入产生的重要作用,而且已十分明确地主张用税率的高低调节消费和收入。

国富论第一篇读书笔记

而政府的本身有着“经济调节,市场的监管,社会的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能,[8]

[9] 张振超.财富分配正义研究[D]:苏州大学,2010 亚当·斯密.国富论(下)[M].郭大力,王亚南:译林出版社,2013.405

[10] 亚当·斯密.国富论(下)[M].郭大力,王亚南:译林出版社,2013.415

第八篇、读书笔记——读《国富论》有感

国富论第一篇读书笔记

中国人民大学

本科学生元典读书笔记

国富之道

作者:

学院:专业:

年级:

学号:

书目名称: 《国富论》

成绩:

日期:

书目简介 《国富论》,原名直译为《诸国民之富的性质及其原因之研究》,它的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在书中,亚当·斯密第一次提出了市场经济会由“看不见的手”自行调节的理论,这也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

摘 要 《国富论》是古典经济学的代表著作之一,通过阅读本书,笔者感受到古典经济学中经典理论的瑰丽,也见识到古典经济学家洞察经济社会的敏锐。笔者重点学习了亚当·斯密提出的经典分工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并在学习同时进行批判性思考,对于书中一些观点也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旨在阅读学习的同时,加强自我审思能力。

关 键 词 劳动 分工 资本积累

在现在的大学里,哪怕不是经济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只要上过高中政治课本第一册的同学,就不会不知道亚当·斯密和他的《国富论》。而在高中较为简单的学习中,我们也了解到了亚当·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的概念,以及其对世界的重大意义。寒假阅读了《国富论》,则是让我进一步理解了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理论,以及他较为系统的经济学思想。

纵观本书,亚当·斯密从“何谓财富”出发,解释了他对财富的理解和定义,阐述了他的财富观和货币观,由此推翻了当时“重商主义”的错误前提,为自己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石。《国富论》开篇第一句即是“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而在亚当·斯密以前,重商主义认为财富就是金银,重农主义则认为金银不是财富,土地生产物才是财富。可以说,亚当·斯密第一个正确地认识到,人类生产性劳动创造的生产物,包括金银在内,都是财富,人类劳动则是财富的源泉。以这个概念作为开始,亚当·斯密衍生出了“如何创造财富”的研究,他提出生产力是由劳动分工和资本积累所组成的,并进而细化分析。最后,他回答了“如何维护财富”的问题,提出了市场机制的重要价值,并最后衍生出对正确政府职能的探讨。这个写作过程以“财富”为源头而顺序衍生的,讨论了财富从产生、扩大、流通、实现社会价值等一系列活动的过程,并在这些过程中提出了对财富活动的规律性认识。从基础的经济学理论到国家的致富之路,无一不是为了国家的富裕而作,可谓一部真真正正的探寻“国富”之书。

而通过反复阅读,我发现,亚当·斯密关于劳动分工与资本积累的论述有其独特的视角和思考,也引领着我去重新理解分工和资本的概念,并在新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经济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劳动分工

(一)分工的原因

为什么会产生分工?斯密认为,这是由于人们有交换物品的需求,因为一个人无法制造出所有自己所需的物品。而在交换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以自己较为擅长制作的物品去交换所需的东西,对自己而言更为有利,因此人们开始专心制作自己擅长的物品去与他人交换,也就形成了分工。然而,交换其实是一个很早就出现在人类社会的行为,因此这样的分工也不是在现代才出现的。

举个例子来说,假设在原始社会,最初是有两群野人,偶然的有一次,一群野人打到的鹿多一点,一群野人打到的狼多一点,鹿多的那群野人想吃点狼肉,而狼多的野人想吃点鹿肉。于是在两个头领叽里咕噜的一通讨价还价之后,一个头领付出了三头鹿,得到了四头狼,而另一个头领付出了四头狼,带回了三头鹿。大家吃的很满意,不过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几千、几万,甚至可能几十万年之后的我们在研究他们当初的行为的时候,竟然会高呼:原来最初的交换就在两个头领边叽里咕噜边比划的时候完成了。

两群野人后来便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一群野人专门打鹿,一群野人专门抓狼。大家都对捕鹿或者捉狼的方法不断地进行着总结、实践,并且在族内开设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传授技艺。这样的结果是:两个部族每天捕获的猎物的总量不断增加,以至于这两群野人无论如何努力,还是吃不完这些猎物。慢慢的,兽皮被他们发现可以御寒,这样逐渐有野人加入了兽皮加工,并使之成为一个行业,而相关的用兽骨制针的行业也得到了发展。 所以交换和分工应该都是早已存在的,如果说交换是一切经济行为的起源,那么分工可以说是不同社会形态变化的助推力之一。

另外,斯密认为,人拥有不同方面的技能,不是劳动分工的原因,而是劳动分工的结果。就拿上面的例子来说,试想,当初两群野人如果打到的猎物的数量种类正好颠倒,那么他们的专门技能就会不同。

但是这个观点,斯密在论述的时候其实也有矛盾之处。斯密在写分工的原因是交换时说道,“例如,在狩猎或游牧民族中,有个善于制造弓矢的人,他往往以自己制成的弓矢,与他人交换家畜或兽肉,结果他发觉,与其亲自到野外捕猎,倒不如与猎人交换,因为交换所得却比较多。为他自身的利盎打算,他只好以制造弓矢为主要业务,于是他便成为一种武器制造者。另有一个人,因长于建造小茅房或移动房屋的框架和屋顶,往往被人请去造屋,得家畜兽肉为酬,于是他终于发觉,完全献身于这一工作对自己有利,因而就成为一个房屋建筑者。”1这里的逻辑是善于某物因而专于某物以实现更大利益的交换,所以在这里,善于某物(即人不同方面的技能)是劳动分工的原因。

(二)什么是分工

斯密在阐述分工的特性和优点时,以扣针制造业为例,如果一个工人以其一己之力,一天可能最多做几枚扣针,甚至一枚也完成不了;但假如将工人分配到扣针制造的不同环节,使每个工人只针对一项环节展开工作,比如一个人抽铁线,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尖线的一端,一个人磨另一端,以便装上圆头。那么即使该工厂规模很小、设备简陋,只要工人按照要求勤勉工作,那小工厂也能制造出四万多枚扣针,相当于平均每个工人制造了四千多枚,这与一个人单打独斗的成果来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所以我们很容易理解,分工对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确实是显著的。

而在解释为什么分工可以极大提高劳动生产力时,斯密是这么说的:“其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2

在这三个解释中,第一个是最容易认可的,一个人专于一物一技能,那么他在这件事上就具有比不专于此的人更专业的水准和效率;第二个解释,斯密在具体展开时,认为分工减少了一个人做多项工作时转移的时间浪费,但斯密认为这种时间浪费是由于在开始新工作之初,势难立即精神贯注地积极工作,总不免心不在焉,这一点有些出乎我意料。因为当提到人们在转换工作时造成的时间浪费,我们会下意识的想到应该是由于一个人无法精于多项工作,因此在转换工作时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学习、适应新的工作,而可能没有考虑到由于人类的惰性和懒散也会造成时间的浪费。这也可以很好地解释目前社会存在的一些现象,即有些员工在转换工作职位之后会出现一定的懈怠消极期;第三个解释,简而言之就是分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技的进步,尤其是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力的机械的发明,这个观点非常有意思,因为人们往往会说,科技的进步,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的发展,但为什么生产力发展了,科技就能进步?我想斯密的这个解释很有说服性:分工使得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将全部注意力自然会倾注在一种简单事物上,而人类把注意力集中在单一事物上,会比把注意力分散在许多种事物上,更能发现达到目标的更简易更便利的方法。现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也正印证了这一观点。

(三)疑惑与思考

然而,在阅读劳动分工的时候,我不免会以一个现代人的视角去反思斯密所提出的种种观点,其中与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相符合的部分,也引起了我的极大思考。

1.农业的完全分工是否能够实现?

斯密认为,农业上种种劳动,随季节推移而巡回,要指定一个人只从事一种劳动,事实上绝不可能,因此农业不能实现完全的分工,农业劳动生产力的增进永远比不上制造业的速度。但我认为,之所以以前的农业无法实现完全的分工,是由于劳动工具的落后。从

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来看,假如劳动工具能够实现机械化,那么对于农业这样的劳动对象来说,即使劳动者同时从事多项劳动(北美农场的农民在农忙时进行农作、农闲时从事其他工作),也是能够实现农业的完全分工的,比如有专门播种、专门杀虫、专门采收的人员,但他们同时也有其他工作。

2.生产资料的富余=社会富裕?

斯密在论分工时说道,“在一个政治修明的社会里,造成普及到最下层人民的那种普遍富裕情况的,是各行各业的产量由于分工而大增。各劳动者,除自身所需数的以外,还有大量产物可以出卖;同时,因为一切其他劳动者的处境相同,各个人都能以自身生产的大量产物,换得其他劳动着生产的大量产物,换言之,都能换得其他劳动者大量产物的价格。别人所需的物品,他能与以充分供给;他自身所需的,别人亦能与以充分供给。于是,社会各阶级普遍富裕。”3

但其实我们看到,不论是在斯密所处的年代还是现在,由于分工而形成的生产资料的富余并不意味着全社会的富裕。因为并不是每个劳动者生产的产物都归自身所有,事实上归为资本家所有,因此也谈不上以这些劳动产物来换得他人的劳动产物。在这里,我认为斯密作为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选择性地忽略了资产阶级剥夺劳动者剩余价值的因素,而试图去粉饰当时社会已经呈现出来的阶级矛盾。

3.个人才能是分工的原因还是结果?

斯密认为,个人才能的不同,是分工的结果。但就斯密自己论述观点时也提到,一人因长于建造小茅房或移动房屋的框架和屋顶,往往被人请去造屋,得家畜兽肉为酬,于是他终于发觉,完全献身于这一工作对自己有利,因而就成为一个房屋建筑者。其实这又是才能造成分工的表述。所以个人才能与分工孰先孰后,亚当·斯密本人也存在着判定的迟疑和不定,因此不能简单的划定因果关系。

二、资本积累

怎么样才能实现财富的增长?这是经济学最为古老的问题,也是古往今来人们所孜孜以求的目标之一。在书中,可以说亚当一直围绕着资本积累如何促进国民财富增长这一中心话题。相比交换和分工而言,资本积累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过程。因此想要真正理解亚当·斯密的有关资本积累的思想,还得从最基础的开始。

(一)什么是资本?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的中说道:“他所有的资财,如足够维持他数月或数年的生活,他自然希望这笔资财中有一大部分可以提供收入;他将仅保留一适当部分,作为未曾取得收入以前的消费,以维持他的生活。他的全部资财于是分成两部分。他希望从以取得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国富论第一篇读书笔记 国富论读书笔记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