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作文:没有如果,只有结果,致高考后的自己 致十年后的自己作文

高中作文 zuowen 2浏览

【 – 高中作文】

第一篇:《2016年浙江省高考模拟作文题(《常识为基,创新致远》解析》

浙江省高考模拟作文题解析

——《常识为基,创新致远》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礼记·大学》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著名画家齐白石曾五易画风。正因为其不断改变、创新,所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著名杂文家吴非认为,尊重常识,是做人之道,也是成功之诀。“天上不会掉馅饼”,“不义之财不能贪”是“常识”,然官场上总有不少人忘掉这一常识,最后深陷泥潭无法自拔。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一切的蠢事,都是漠视常识的结果。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注意】①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议论文文体特征必须明确。④不得抄袭、套作。

一、作文命题思路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中国当下最响亮的口号和最重要的议题。从社会经济政治大的角度说,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从文化、教育、卫生等其他各行各业来说也一样,求新求变的心理也异常急切。简而言之,当下中国已把“创新”作为发展新征途中最重要的引擎。

创新固然是好的,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为创新鼓与呼。但在追求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一些关系,如崇尚创新与尊重(遵守)常识的问题。一味求新求异而摒弃常识的创新是有害的,其结局必然是失败的,如拔苗助长,如历史上的大跃进。拿当下的文艺来说,所有的文艺应该是去弘扬真善美,摒弃假恶丑。古今中外皆然,这应该是一个常识。可当下我们有些文艺作品,演艺节目粗俗、恶搞,为了吸引眼球而求新求异,以“创新”之名而谋求不义之财。这样的创新可以休矣。

再如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谈到教育制度创新时,他认为教育回归传统和守住常识比教育创新更重要。王旭明表示,创新不是赶时髦,更不是一切都是新的才叫创新,就中国教育而言,更多的恐怕是回归传统和守住常识,这比教育创新更重要,或者说教育创新就包括继承传统和守住常识。

又如SOHO中国潘石屹在北大分享他的成功经验时说:商业并不神秘,只需尊重常识,如果他当年不尊重常识,现在早就破产了。

当前我们往往被创新这一时髦的概念冲昏了头脑,而忘记了最朴素最重要永不过时的东西。姑且称之为常识。所谓常识,就是日常知识,众所周知的,不作任何解释都懂的知识。常识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客观事物规律性的反映。常识覆盖面之广,指导性之强,基础性之牢,亲和力之大,是其他知识无法比拟的。一位企业家,也许没有读过《资本论》,却能够依靠常识,做活企业,发展壮大;一个普通农妇,也许大字不识几个,但可以依靠常识把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常识很简单,却管用;很平常,却不可或缺。尊重它、遵循它,则事半功倍、人和事顺业兴,反之则处处碰壁,甚至落下笑柄。

本次考试作文题试图引导学生关注并正确理解“创新与守常”(守住常识)的关系。作文题目中第一段材料讲“创新”,求新求变。第二段材料讲“守常”(尊重守住常识)。两段材料意思相对独立,看似毫无关联。但综合起来看,还是可以看出二者之间的联系,即“新”与“旧”、“变”与“不变”。当然泛泛去写“新”与“旧”、“变”与“不变”又不是最佳立意,因为材料中的“新”与“变”已经非常明确指向是“创新”,“旧”和“不变”明确指向“尊重常识”。因此本次作文最佳立意应为:既要崇尚创新,又要尊重(坚守)常识。

二、审题立意难点

1、找出两段材料文字之间的联系,即作文要求中的“综合上述材料”。

2、对“常识”的理解。常识的确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何为常识?常识大概相当于理科中所讲的“公理”。常识应该是超越时间和空间,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知识,法则。如勤劳是美德,懒惰是恶习。做人应该诚实。常识和规律有相似性,但并不完全等同。

3、“创新”与“守常”二者内在如何统一。常识不能被改变,但创新就意味着改变。既要创新,又要守常,如何把二者辩证统一起来,说清楚讲透彻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作文:没有如果,只有结果,致高考后的自己}.

4、材料文字过多。从命题人的角度,过多的文字其实恰恰是为了引导考生更好的理解文字的主旨,材料过少往往反而加大了理解的难度。

三、评分参考依据

1、一类卷(49——60分)。紧扣“创新”与“守常”。能比较深刻的阐释出“创新”与“守常”二者内在的辩证关系的作文可以给出54分以上。写到“创新”与“守旧”、“变”与“不变”的关系,但常识,常识不可变等意思在文中没有明确提及,只能给49———52分之间。

2、二类卷(40——48分)。单写“创新”或“守常”,观点明确合理,论证思路清晰。语言、结构、论证方面特别好的可给45—48分。

3、三类卷(32——39分)。单写“创新”或“守常”,论文文体特征不明,论证思路不清晰。

4、四类卷 (32分以下)。偏题。或文章主体部分没写完。

四、学生存在的问题

1、审题不准。

(1)忽视“常识”,只写创新,大谈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对“常识”的理解不到位,有的认为“常识就是道德”,“常识就是坚持”,“常识就是本心”。

(3)偷换概念,就写“新与旧”。

2、论据不佳。

(1)没有论据,只是空话套话,大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改革创新,像政论文。也有的从秦朝,到汉朝,一直到明清时期,单纯进行史实介绍。须知作文是“我手写我心”,要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是有理有据地表达。

(2)论据不新。如爱迪生、马云、牛顿。

3、论证不密。

论据与论点不够严密。

4、关于题目。有个别同学题目未写。

{作文:没有如果,只有结果,致高考后的自己}.

较好的题目:“常识为基,创新致远”,“心不变,行可变”,“创新要在常识之内”,“漠视常识,空谈创新”。

不佳的题目:“取精去粕”,“做最好的自己”,“论与时俱进”,“取舍”,“七十二变”,“认识社会,相信自我”,“怎样建造一座大厦”,“走一步,再走一步”。

五、例文分析

例文分析的目标:一是学会搭建议论文的整体框架,二是可以综合运用各种论证手法,如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手法。

整体框架的搭建,有利有弊,在没有形成自己的论证思路时,应该有一个总体的布局。在形成自己的框架后,应该学会创新,也就是“常识为基,创新致远”。只有创新,不僵化,我们的创作之路才能走得更远。

【二稿,点评。】

例文1:让创新之花开在常识的沃土上(浙江省丽水中学陶乐天)

【画龙点睛:“创新”与“常识”都在题目中出现,切中题意。“花”开“沃土”形象而且贴切,形象深刻地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常识,是一个人的处世之本。它源于人对世界的认知,又影响着人在世间的活动。

创新,是一个人的适世之基。它源于它对世界的不满,有可能会促成人对世界的进步(改变)。【开门见山,精练、含蓄地表明常识与创新对于人对于世界的作用。】

常识之于人,就如(沃)土之于树(一般 删去)。没有土,树就会干枯,没有常识,人就会为所欲为(失去本性)。杨修不知道潜沉的常识,在曹操面前锋芒毕露,甚至干涉王位继承,最后只得一命归西;张飞不知善待手下的常识,在关羽拼命催促手下制战袍,尽失人心,最后也被手下夺命。常识,是一个人时刻都要恪守的准则,纵使天地难料,人事有变,常识仍应被人铭记。【明晰常识是什么,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的手法,分析常识对于人的作用。】

而创新对于人,就如花对于树。没有花,树就会失去光彩,没有创新,人只会墨守成规。西门子不满足于现实的动力装备,通过努力发明出大功率发电机,让人类进入电气时代,让电走进千家万户(此句可删,使之更精练。也可与前一句调换语序);诸葛亮不满足于运粮的缓慢(速度),发明了木牛流马,为蜀军出征中原提供了物质保障。创新,是人便利自我、进步社会的方式,当不满于现状时,创新就能助人改变现实。【明晰创新是什么,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的手法,分析创新对于人的作用。】

我想,要说说常识与创新的关系 ,那就要让创新之花开在常识的沃土上。 脱离常识的创新,只能活在理想的襁褓中,不能在现实中实践,发挥作用。圣西门、欧文、傅立叶在欧洲创造的空想社会主义,在人类的进步史上无疑是一次创新,但结局惨烈,不足几年就毁于战火(不足几年其影响便趋于衰落)。如此先进的一次尝试,因没有认清社会发展过程是不断适应常识(的过程),也只能朝存暮亡。孙中山想在有千年的封建历史的中国(华大地)上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这定是一场伟大的创新,但(在那个时代依然)无力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究其原因,是孙中山没有看到中国资产阶级力量还比较弱,建立资本主义制度还没到时机(的社会常识)。如果创新偏离常识,偏离实际,那么这种创新就会与社会产生一种排异作用,也只有走向失败的结局了。

【前一段是承上启下,单独成段,运用比喻论证阐明常识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运用举例论证,深入分析常识对于创新的重大作用,创新之花必须开在常识的沃土之上,才能成功。建议可以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手法,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创新能刺激中国巨龙的腾飞。但是,在风起云涌之时,多少所谓的创新鱼龙混杂于真正的创新之中?因此,让创新基于实际,基于常识就尤为重要了。【联系现实,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要有真正的创新,必须基于常识。】

让创新之花开在常识的沃土上,我想,这样的创新才是有效的创新,这样的常识才无愧于本职的常识。【总结本文观点】

例文1简评:55分。本文论点明确,论据丰实,论证严密,有层次感,有说服力。

第二篇:《2015高考满分作文汇总30篇》

2015广东高考满分作文:

感知自然需躬行

看着书本中神秘美丽的热带丛林,抬头却只见钢铁森林的冷漠荒凉;向往电视里一望无际的蔚蓝海洋,却不曾感觉过海风的凉爽。你是否也曾这样,感觉自然很近,但又似从未如此遥远?手机、电视、鼠标拉近了我们与自然的距离,但从那冷冻的屏幕中,我们终究无法勾勒出自然的模样。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然而人们只看到了前半句,却视后半句为无物。的确,各种拍摄工具的推陈出新,令普罗大众都能从荧屏中感知自然的美好。然而人们却不知,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自然需躬行!

如不是苏轼亲临了壮阔的赤壁,又怎能心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如不是李白亲临庐山,又怎能写出“疑似银河落九天”这般的千古绝句?如不是毛主席亲临自然,又怎能抒发“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壮志?可见,要想真正体会自然、感知自然,光是从影视、文字间领会是不够的,唯有亲临自然,才能于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之间,才能于云卷云舒、花败花开寻得自然的真谛。

然而,正如黑格尔所言:存在即合理。电视、手机的存在也有其积极意义。通过天气预报,人们可避开自然灾害;通过影视节目,人们也可聆听鸟语、细看花开。然而依笔者

之见,这些感知自然的途径并不是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是映射出了人类控制甚至统治自然的野心。为了拍摄野生动物,人们干扰了正常的生态秩序;为了人类的利益,人们预测甚至妄想改变天气,这确是体现了人类科技进步之快,但同时也违背了自古时起便存在的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原则。当自然被装入了“盒子”,自然的“身躯”离我们很近,但自然的“心”却离我们更远。

当下,人们想“看到”自然的需求已被科学技术满足,然

而我们感知自然的期盼却是科技所无法满足的。那么,何不将“行万里路”当成我们的新准则,去体会黄山之奇、泰山之伟、长江之壮、大海之阔?要想感知自然,诸君自请上路。

【满分作文评析】 本文是一篇比较规范的议论文。作者从直接感知自然的角度

入笔,开篇灵活运用命题材料,在对比之中提出“觉知自然要躬行”的观点,审题准确,立意鲜明且易“令普罗大众”接受。接着反向假设,运用排比反问句式,罗列苏轼、李白、毛主席等事例,论据相对充实,论证较为有力。然后很有分寸地指出,光靠“影视、文字”感知自然是不够的,“唯有亲临自然,才能寻得自然的真谛”,归因分析合理到位。

更为可贵的是,文章在辨证地肯定“电视、手机”对感知自然“有积极意义”的同时,努力探究感知自然的意义所在,揭示出人类妄想“控制自然的野心”及其导致了“自然的心”离我们越来越远的后果,针砭时弊,引人思考。

另外本文标题和观点皆化用古诗,简洁典雅又略有变化。标题用“感知”,紧扣命题材料;论点用“觉知”,有些哲学意味,颇见匠心。结尾处,“要感知自然,诸君自请上路”,呼告亲切,嘱托殷殷。

尽管行文中有个别不当的用词和错别字,三个史料也有排列顺序欠妥的嫌疑,但瑕不掩瑜,本文仍然不失为一篇优秀的考场急就章。{作文:没有如果,只有结果,致高考后的自己}.

2015云南高考满分作文:

最风采的人

眼下,在网上流行着一种购物神器,通过他们的浏览器进去购物的人,会得到一定的返利。 在生活当中我们也会碰到有关返利的事情,但无论用何种方式的返利,都不能离不开我们辛勤的付出。

其实我们的心灵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每天能打开心灵的浏览器,用心去做事情,和别人交流,也必定会得到一份心灵的返利——别人的信任与共鸣。

谁都希望自己一生中能遇到一个贵人,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美好向往。然这离不开我们平时点点滴滴的行善积德。何为行善积德?并不是盲目的去施舍别人,而是先从自己的心灵做起。只要我们把自己的一颗心善待好了,美好便会不请自来。

心灵的舞姿构成了我们迈向成功的步伐,一个人的心是个怎样的状态,他的生活就是怎样的状态,这颗心就是他生命的状态。我们要给自己的心安放个位置,如同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想、信仰和宗教一样。以敬畏之心、慈悲之心、宽容之心待人,始终将她安放在祥和虔诚的位置,别人必定

回报我们友善的目光。

男人的心灵要为人仁厚,凡事容让,具有海纳百川度量;女人的心灵一定要知书达理,聪慧贤淑,具有柔情似水的风范。

不能吃亏的人往往都很聪明,他们常常会保全眼前,这无形间的举动将给自己的人品大大折扣;而原意吃亏的人往往都很智慧,他们会常常着重长远,这无意间的行为便将自己的人格魅力四射。日久必然会换取别人心灵的赞许,也就是心灵的返利。

拥有颗感恩的心也会得到丰厚的心灵返利。在我们的一生中总会有值得我们去感恩的人或事。感恩天地、感恩父母、感恩朋友、感恩生命、感恩对手、感恩万物……

无论是在金钱上的返利,还是心灵上的返利,善良将是通往利益的必经之路。如果你一开始的出发点就错了,背叛了你的良心,那么无论你在做什么样的交易,必定长久不了,越走越远,越陷越深。善良它能洞穿黑暗,直抵灵魂。砸破狭隘的锁,开启心与心的信赖与共鸣。善良的心灵是灵魂的归宿 ,是人性的虔诚皈依。

慈悲为怀,消融积怨,普度众生,更是心灵的极品返利升华。《梵网经》也说:“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世间上所有众生都当过我们的父母,以慈悲心来放生的话,这个功德极其广大,日后必有福报降{作文:没有如果,只有结果,致高考后的自己}.

临。心怀仁慈,如同一池湖水清澈柔软,折射出灵魂里佛性的光芒。

心灵的返利是自己的真诚的奉献换取别人的一种诚恳地给予、信任、一种心灵的满足、一份福报、一丝祝福、一声问候……真真切切发自灵魂深处的表达方式。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打开心灵的浏览器去感知生活,善待万物,心灵必将会得到出其不意的心灵福报。

如果你喜欢上了我的文字,就寓意着你就是我心灵的那份返利;如果不喜欢,就意味着我的耕耘还不够辛苦。

真正的风采

眼下,在网上流行着一种购物神器,通过他们的浏览器进去购物的人,会得到一定的返利。 在生活当中我们也会碰到有关返利的事情,但无论用何种方式的返利,都不能离不开我们辛勤的付出。

其实我们的心灵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每天能打开心灵的浏览器,用心去做事情,和别人交流,也必定会得到一份心灵的返利——别人的信任与共鸣。{作文:没有如果,只有结果,致高考后的自己}.

谁都希望自己一生中能遇到一个贵人,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美好向往。然这离不开我们平时点点滴滴的行善积德。何为行善积德?并不是盲目的去施舍别人,而是先从自己的心灵做起。只要我们把自己的一颗心善待好了,美好便会不

第三篇:《2014年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专题训练一》

示例作文一: 育人以德

漫画中,那位小朋友左手拿“学习进步奖”,右脚用力踹门,口里大喊:爸妈,快开门,我得奖了。对于这位小朋友来说,得奖固然令人兴奋,但是为了让父母看到奖状而在楼道大呼小叫,甚至用脚踹门,这难免有违社会公德。

其实,这不能完全归咎于孩子,我们必须反思我们当前的教育,育人要以书,但育人更要以德。

中国素来就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孕育了许多教育大家。这些教育大家无一不把德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孔子的德贯穿在他育人的方方面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至今影响人们的行为,孟子提出“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为后人竖起了做人的标尺。明代王阳明的“内心反省”“致良知”警醒世人要时刻自省自律。这些思想固然有局限,但不可否认其中蕴含着我们缺少的道德观念。

当我们拼命引进西学,建立起完整的现代科学教育体系后,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各种专业性人才大量涌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我们越来越看到,国民的基本道德素质非但没有提高,甚至全面倒退。社会信任严重缺失,传统价值信仰体系几近崩溃。于是有了越来越多的老人碰瓷,有了“毒馒头”“毒胶囊”,有了“小悦悦事件”,有了更多的高级领导道德败坏违法乱纪。重建道德价值体系,加强德育,刻不容缓。

在国人道德素质大幅度下滑的同时,看一看其他国家,我们就会惊叹育人以德的巨大威力。

当突如其来的“911”袭击来临,世贸大厦顶部一片火海。消防人员往上冲,楼内员{作文:没有如果,只有结果,致高考后的自己}.

工往下跑,两者并未出现冲突。原因很简单,就是美国公民不管什么时候都时刻牢记上下楼梯靠右行。反观我们,远的不说就拿我们学校,哪次放学楼道不是拥挤不堪?如果发生紧急情况,后果不堪设想。再看我们无比反感的东邻日本,每次地震来袭,国民领取救济时一定会安静的排队,绝对不会出现我们见怪不怪的哄抢。如果不是常年累月的道德教育深深扎根于他们的脑海,又怎能在灾难来临时如此有序?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作文:没有如果,只有结果,致高考后的自己 致十年后的自己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