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节日作文】
篇一:《“信任与被信,都是幸福”》
“信任与被信,都是幸福”
——信任与幸福的关系分析
文/邹宇春、李建栋
信任是当前政府、社会以及学术界都普遍关注的议题。具有信任感的人,无论是对人、做事还是思考问题,都容易呈现积极的态势,可以减少互动成本,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助于国家和谐。尤其,当前政府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社会大众有着什么样的信任现状,尤其是对家人、对邻居、对外来人口、对政府、对警察、对法官等等信任对象,有着什么样的信任度,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这个目标的实现。
为此,我们通过2014年中国家庭幸福感调查数据,回答以下几个重要问题:(1)我们这个社会是否缺少信任;(2)社会大众如何评估自己是否值得信任;(3)政府获得的信任现状是否符合社会大众对“好政府”的预期。在回答这些问题的同时,我们还一并分析信任与幸福的关系。
这个社会缺少信任?
在这个部分,我们主要分析这么几个问题:a.受访者对不同的信任对象有什么样的信任度?b.在所有的信任对象中,谁获得信任度最高,谁获得的信任度最低?c.总的来说,社会上可以信任的人多吗?调查中,我们提供了十几类信任对象(具体请见图1),请受访者评估对他们的信任程度。分析中,我们将 “完全信任”与 “比较信任”相加求和后,与 “不太信任”、 “根本不信任”之和进行比较。若前者大于后者,则表示对此信任对象“信任”,反之则为“不信任”。
结果显示,对家人的信任程度最高。一方面“完全信任”占比最高,另一方面选择“根本不信任”的人数为0。对邻居的信任虽然不及对家人的信任,但也非常显著。对邻居的信任评估,“完全信任”与“比较信任”之和仅次于对家人的信任。对陌生人的信任程度最低,一方面“完全信任”占比最低,另一方面选择“根本不信任”的人数是所有项目中最高的。
在这些信任对象中,由于对家人、邻居、外来人口、陌生人的信任发生在制度组织之外,属于人际关系中的信任,我们暂且把它们统称为“人际信任”。从下图可见,对家人有非常高的信任(99.6%),其次对邻居(92.7%)。对 “外来人口”、“陌生人”的信任急剧降至非常低的水平,社会大众对这3类人总体上都是“不信任”。可见,人际信任内部呈现很大的差异,社会大众更容易信任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
相对来说,其他的信任对象或多或少都是依托组织、制度才出现的,都代表了某种制度身份,我们把他们暂且统称为“制度信任”。调查显示,社会大众对他们的信任保持在很高的水平上,总体上都是信任。尤其,对“科学家”、“警察”、“政府”、“医生”、“法官/法院”、“居委会干部”的“完全信任”甚至都要高于对邻居的信任水平。这体现着中国集体主义社会的特征。某种程度上,人们更愿意相信组织、相信制度。
对“居委干部”的信任,在各项组织制度角色代表里排在首位。从某种程度上说明社
会大众对自己身处社区/居委的工作非常信任。不过,对“商人或各类经济组织”的信任总体上是不信任的。这是我国发展市场经济30年来仍旧需要改善的地方。在消息源上,社会大众信任国内广播电视报刊上的新闻比例达到71%,但互联网上消息的信任度仅为34.1%,后者比前者低了近四十个百分点,说明社会大众对传统媒介的信任度要远高于互联网消息。
图1:社会大众对各类信任对象的信任水平
此外,我们问受访者“对于您来说,您觉得社会上可以信任的人多吗?”,结果发现认为“非常少”和“比较少”的比例约为一成(11.3%);相反,认为“非常多”和“比较多”的比例之和达到46.8%,认为“一般”的比例也达到41.8%。虽然大众对某些特殊领域的信任度有待改善,但对社会整体仍旧持有信任态度。
图2:“社会可以信任的人多吗?”的评估比例
“自己能够被人信任吗?”
除了对社会上其他信任对象的评估,我们也分析了社会大众对自己的可信任品质是如何评估的。调查中,受访者被询问“就您自己而言,您是不是一个容易被人信任的人?”,89.5%的人回答为“是”,仅有10.5%的受访者回答“不是”。可见,绝大多数的人都是认为自己是能够被信任的人,这恰是我们这个社会得以稳定发展的群众基础。
虽然绝大多数人认为自己是容易被人信任的,“陌生人”得到的信任度却非常低。数据中,只有5.7%的人认为 陌生人是可以信任的。认为自己值得信任的人,也许就是他人眼中的陌生人,这两者存在的差异说明三个问题。第一,信任是一种双向关系,我信任你并不代表你信任我,而我不信任你并不意味着你就一定会不信任我;第二,信任评估中,评估自己和评估陌生人的标准是不一样的,评估人对自己的品质很清楚,对他人的信息却很难充分了解,相对来说更容易形成对自己的信任评估。此外,宏观来讲,目前有关信任评估的新闻和舆论环境需要改善,当前的新闻报道为吸引收看率更愿意报道违约背信之事,对陌生人有“污名化”之嫌,造成对陌生人的信任困难。
把对陌生人的信任评估和对“自己是不是一个容易被人信任的人”做交互分类及相关显著性检验(P=0.02<0.05),结果发现,认为自己更容易被信任的人,更容易信任陌生人。尤其,在那些认为自己容易得到别人信任的受访者中,把他们认为自己受信任的原因和与他们对陌生人的信任评估做相关分析,同时,在那些认为自己不易被信任的受访者中,把他们认为自己不被信任的原因和对陌生人的信任评估做相关分析,结果同时发现,是否自信和是否有很好的办事能力,在这两个分析中有显著相关性。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充满自信、具有良好办事能力的人,不仅更容易获得别人的信任,也更愿意相信别人。
图3:信任和不信任的原因比较
政府是不是“好政府”?
“您觉得一个政府能得到多少百姓的信任,就是好政府?”数据比例最多的是认为必须得到80%以上的信任才是好政府,达到一半以上。另有1/3的被调查者选取60%以上。另有接近10%的受访者选取50%以上。仅有不足2%的受访者认为低于50%(0.58%选取20%以上,
1.34%选取40%以上)。5%左右的受访者对此问题不知怎么回答。说明得到80%以上百姓信任的政府才会被认为是好政府。相比国外,中国作为一个历史上一直中央集权的国家,我们不奇怪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具有如此高的“苛求”。
尽管要求的比例如此之高,我们的政府还是达到了这个标准。调查中,受访者对政府的信任评估显示,57%的人“比较信任”政府,30.9%的人“完全信任”政府,说明有87.9%的人是信任政府的。由此可见,对老百姓而言,我们的政府是被大多数人认可的“好政府”。
图4:对政府的信任评估与老百姓的好政府标准
信任和被信,都是幸福的?
信任,其实是一种对他人即将发生行为的积极性预期。通俗地说,如果信任对方,就相信对方会考虑自己的利益,所作所为不会对自己造成伤害。而幸福感,是一种主观感受,是对生活质量相当满意的一种心理状态。那么,对他人行为有了积极的预期,和幸福感有什么关系?
微观来说,信任受到很多因素影响,比如个人品质、个人抗拒背信风险的能力、信任对象的品质等等。一个人天生就是乐天派,愿意付出、喜欢帮助他人,也就容易信任别人;或者某个人不付出信任的主要原因在于惧怕对方背信、会给自己造成损失,但若在经过权衡后,估量自己有抗拒背信风险的能力和资源,多数情况下就会选择信任对方,并发生相关信任行为,比如与对方签订合同、借钱给对方。再比如,在经过多方信息综合,发现对方确实具有可以信任的品质,是可以信任的,从而信任对方。无论是哪种因素,都可以看出一点,信任他人能带给自己种种好处,其实是生活的润滑剂。 如果信任水平低,例如,觉得素不相识者无论是求自己帮助还是想帮助自己,都可能是居心不良,在这样一种破裂的信任网下,人们将生活在猜疑、惶恐、忐忑之中,这个社会将变得冷冰冰,很难会有幸福的感觉。
因此,我们把对“觉得社会上可以信任的人多吗”这个指标与家庭幸福感评估做相关统计检验。把“非常多”和“比较多”合并“多数人”,把“比较少”和“非常少”合并为“少数人”,结果发现,认为社会上“少数人”可以信任的人中,觉得家庭“不幸福”的比例为
4.6%,而认为社会上“多数人”可以“信任”的人觉得家庭“不幸福”比例为1%,前者高于后者;相反,觉得社会上“少数人”可以信任的人,觉得家庭“幸福”的比例为61.7%,而觉得社会上“多数人”可以信任的人觉得家庭“幸福”比例高出前者约二十三个百分点。可见,觉得社会上有很多人可以信任的人,也感觉家庭是幸福的,信任感和幸福感有着很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0.189,p=0.00<0.001)。即,信任别人的人,更容易感觉家庭幸福。
同时,把“您是不是一个容易被人信任的人”指标与家庭幸福感评估做相关分析,结果
也发现,两者有很显著的相关(卡方值74.96,P=0.00<0.001)。觉得自己“不容易被信任”的人中,觉得家庭“不幸福”的比例为6.2%,而觉得自己“容易被信任”的人中,觉得家庭“不幸福”的比例为1.3%,比例少了约四个百分点。相反,觉得自己“容易被信任”的人中,觉得家庭“幸福”的比例为78.1%,而“不容易被信任”的人觉得家庭“幸福”的比例则少了约十七个百分点。这说明,觉得自己被别人信任的人,家庭幸福感越明显。
除了上面信任与家庭幸福两个概念的广泛的联系之外,我们还特地分析信任与个人幸福感的关系,结果发现了同样规律的相关关系。可见,信任别人以及被别人信任,在某种程度上都意味着更容易有家庭幸福感和个人幸福感。为了更幸福,全社会都需要营造一种信任的氛围。人与人之间多一份信任,我们的生活就多一分幸福。
总结与启示
总的来说,这次调查显示我国在某些方面存在信任不足,但这个社会仍是充满信任的社会,而信任环境里的民众更容易感到家庭和个人幸福。当前所说的“信任危机”,主要表现为某件具体事情或某类人群/制度组织所遭遇的低信任度问题。比如,商人或商业组织、外来人口、陌生人、网络信息等等,得到的信任度都很低,需要政府与社会予以重视。不过,社会大众对各制度组织代表的信任比较一致,信任度都比较高。尤其,民众对政府持信任态度的比例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政府是民众眼中的“好政府”。
可以说,坚实的群众基础,是我国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依法治国、促进国家全面发展和社会公正的有力保障。社会各界及当前政府都应该惜之、敬之,给予社会大众足够的尊重和关注,“把人民的期待变成政府的期待,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生活的现实”,让群众基础变得更牢更稳。为此,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集中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发动各方力量协助外来人口的良性社会融入,尽快降低外来人口与本地人的制度区隔,以促进外来人口与本地人的相互信任。随着社会流动的加快以及“三个一亿人”目标的提出,外来人口与本地人之间的信任问题是社会稳定、地区发展的关键。社会各界应有此共识,放宽心态、端正态度、积极行动,协助外来人口尽快实现良性的、能复制的社会融入模式。根据各地区实情,整顿各地的外来人口制度和规定,“求同存异”,“抓大放小”,从制度上消除本地人对外来人口的偏见和误解,提升他们相互信任的程度。
2、尽快建立社会信用终生制,保证畅通的信任信息平台,为信任评估提供参考和制度依托。随着社会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与越来越多的陌生人打交道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此外,进入消费社会后,商人或商业组织也成为日常生活必须面对的互动对象。如果不能提升社会大众对陌生人、商人的信任,势必会耗费巨大的互动成本,提高交易难度,降低社会运行效率。因此,应尽快试点先行,为个人、商人/商业组织建立信用档案,与各项社会活动联网挂钩,对重大背信/守信行为予以记录,为相关信任评估提供重要参考。
3、引导并规范各类媒体,鼓励他们为提升社会信任环境发挥正确、有效的宣传和监督职能。新闻媒体在培育社会信任环境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除了日常生活的亲身经历,社会大众对社会对象做信任评估时非常依赖各类新闻媒体的宣传信息。能否提供真实、有效、健康的信息,是各类媒体的职业要求,事实上大部分媒体也是这么做的,值得称道。不过,为吸引大众的眼球,部分媒体(尤其是网络平台)违背职业规范,提供片面、夸大或虚拟化的信息,或对一些负面事件过度报导。这不利于社会大众做出有效、合理的信任评估,应当予以纠正和自查,重新承担起为社会传播正能量、提升社会信任的义务和责任。
篇二:《有一种幸福叫信任》
有一种幸福叫信任
新学期伊始,班里转来了一个文静内向的小姑娘,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她就那么安静地坐着,平日里少言寡语,她的座位似乎成了孩子们遗忘的角落。
那是周二上午的第一节课,我刚走进教室,就看见她趴在桌子上正哭得伤心呢。我便问孩子们发生了什么事,可孩子们都低头不语,要是往日,他们一定会七嘴八舌说出原因,我纳闷极了。可是为了让这节课继续上下去,我便进行了冷处理。课上我有意地看了看她,发现她的情绪一直很低落,虽然止住了泪水,但却一副很委屈的样子。
下课了,我把她叫到办公室。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她执拗地怎么也不肯进办公室,只是在那低声啜泣着。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学生,我有些不耐烦了,厉声问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她仍旧是哭。
恰巧这个时候上课了,孩子们一瞬间都进了教室,走廊上显得格外安静。为了不影响她上课,我便示意她先回去,更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她站在原处没动,丝毫没有要离开的意思。见状,我有些愕然,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学生,我稍微稳定了自己的情绪,温和地问道:“发生了什么事?能告诉老师吗?”她终于抿了抿嘴唇,抬起头望了我一眼,然后伸出小手拉住我的手往前走,我先是一楞,随即一种被信赖的幸福感在我的心底滋生了,我就这么跟着她走。她竟然把我拽到楼梯的拐角处停了下来,那是我们这栋楼最隐蔽的地方。我有些明白她的意思了,她应该是既不想让同学们知
道发生的事,也不想让过往的其他老师看见。一时间,我所有的怒气全消了。我轻轻地用手抚摸着她的头,和蔼地说:“到底发生了什么?能告诉老师吗?”她突然又一次抬起头,睁大了满含泪水的双眼无助地望着我,然后拼命地摇着头,哭声大了些。孩子的反应让我感到一定是发生了什么,我轻轻地把她搂在胸前,温和地说:“别难过,有老师在呢。”我松开了双手,轻轻擦去她的泪水,然后和她并肩坐在台阶上。“你愿意把你的心事告诉老师吗?”我微笑着对她说。“老师,我……”她又一次把头低下去,抽泣起来,再问她就什么都不说了,只是摇头。
我突然想到了,批改她的作文时,发现她的作文写得很不错,总是显得比同龄的孩子敏感,问题想得要深刻些,心思要细腻些。于是我拿来了纸和笔,递给她,她接过笔,还是呆坐着,啜泣着。“有什么不高兴就写出来吧,哭肿了眼睛就难看了!”
又下课了,她走进了办公室,泪水已经干了,只是眼睛是红肿的,低着头把笔记本塞到了我的手中,不好意思地转身离开了。我摊开笔记本,楞住了,足足写了两页纸,没有一丁点涂抹过的痕迹。我细细地读着,感受着一个十二岁少年的内心世界。她这样写道:“
我为什么这么可怜,爸爸也不要我了,妈妈也不要我了,同学们还这样嘲笑我呢。我的爸爸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在我还小的时候,他包了工地,每年都可以赚很多的钱,我们一家三口人,过得可开心了。可是好景不长,有一年冬天,爸爸没有回来,不懂事的我好像觉得家里发生了什么事。我看见妈妈已经有很长时间不笑了。过年的时候,爸爸也没有回来,我吵着要爸爸,妈妈哭了,告诉我爸爸不要我们了,他已经有了一个新的家。我虽然不太明白什
么是“爸爸的新家”,但我深深地记住了爸爸不要我们了。我开始恨我的爸爸了,可我还有妈妈呀。但从那以后,妈妈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经常无缘无故地对我发脾气,我开始不敢靠近妈妈了。有一天,我中午放学回家,妈妈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做好了午饭等我。我到处找妈妈,可是却见不到她的身影。奶奶告诉我妈妈不要我了……我呆了,我拼命地哭呀哭呀,把嗓子都哭哑了,可是就是不见妈妈的踪影。
我总是相信妈妈一定会回来的,可是一天,两天,三天……妈妈还是没有回来。幼小的我渐渐地明白了,我成了没有爸爸,没有妈妈要的孩子,小伙伴们也经常嘲笑我,还说一些很难听的话。今天我和曼曼吵架,她便向其他同学说:“彩虹的爸爸不要她了,她爸爸又有新家了,她妈也不管她了……”好刺耳啊,我伤心极了,我恨爸爸,我恨妈妈,我恨他们!好恨好恨!
……
读完她的故事,泪水滑落了我的脸颊,我被深深地震撼了。一个小女孩幼小的心灵里承载了太多太多,本该像阳光一样灿烂的童年,却因为父母的离异,而变得暗淡无光了。我强忍着泪水,本想和她当面谈谈的,可转念一想,以这样的方式交流也许更能保护孩子那颗敏感而自尊的心,于是拿起笔接着写道:
“老师第一次读到这么感人的文章,老师是含着泪水读完全文的,老师被文中所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深深地感动了,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你还有爷爷、奶奶,还有老师,还有我们的班集体啊,你愿意让老师做你的朋友,成为你的姐姐吗……”
中午,我找到她,把笔记本交到她的手里,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微笑着看着她读完。她看完后,先是楞了一下,然后使劲地点点{信任与幸福}.
头,那像阳光一样灿烂的笑容第一次绽放了,那样甜美……“老师和同学们都喜欢看你笑起来的样子,记住了?”我抚摸着她的头说。她依旧笑着,情不自禁地竟又拉起了我的手,我从这笑容里,从被紧握的双手里感受到了无限的信任。
在读高职的彩虹已经长成了漂亮的大姑娘了,前几天又来看望我,讲述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烦恼,我总是耐心地劝导她。能让学生如此信赖,能伴随孩子们一路成长,我想这该是我们为人师最大的幸福吧。{信任与幸福}.
题目:有一种幸福叫信任 作者:张艳梅
单位:赣榆县罗阳镇中心小学 性别:女
年龄:27
任教学科:语文{信任与幸福}.
职务:赣榆县罗阳镇中心小学教师
文章为本人所作,内容真实。
签名:
篇三:《信任是一种个人幸福的指标》{信任与幸福}.
信任是一种个人幸福的指标
2014-02-03 09:30:12
归档在 我的博文 | 浏览 7454 次 | 评论 1 条
信任是一种个人幸福的指标
徐 贲
据报道,李克强总理1月1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构筑诚实守信的经济社会环境。他要求,政府要带头推进政务公开,依法公开信用信息,提高决策透明度,以政务诚信示范引领全社会诚信建设。信用和诚信实际上都是“信任”的问题,其意义和作用不限于经济活动领域,也体现在整个社会生活中。
信任指的是在未来要发生的事情中,一方期待另一方的善意行动,由于这种不确定的期待可能给人带来损失或损害,他不得不评估自己是否要有所期待。社会学一般从两种人际关系来关注信任:群体内部的和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信任,有时也会涉及人与科技的关系,例如,美国全民健保的网络登记系统或中国春运电脑购票系统是否值得用户信任。但是,通常的看法是,尽管人际关系可能借助科技,但信任只关乎人际关系。无论科技多么发达,都无法代替人类必须自己在社会生活中建立信任。
信任是一种社会建构,或称“机制”,与其他机制(如操控、风险、权力、利益分配)一样,它的优劣是人们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检验标准。没有信任的生活特别累人,信任最大的社会功能之一便是让人活得放心。
人生活在两种相反的力量之间,一边是来自日常经验的自信,另{信任与幸福}.
一边是不确定因素带来的种种偶然状况。没有信任的生活使人随时对偶然状况充满焦虑、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信任与幸福 信任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