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节日作文】
【篇一】太史公自序的目的
太史公自序学案教师版
太史公自序
【学习目标】
1、了解司马迁其人其事以及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
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究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
3、积累文言知识。
【学习重点】
1、了解他的家世谱系,了解他的生活经历,了解他的志向抱负,了解他著《史记》的始末。
2、分析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为以后的专题学习做好铺垫。
【学习难点】
梳理文言词句,探讨对司马迁的“义”“时”“名”。
【预习导航】
1、利用课外时间观看《百家讲坛》之武汉大学教授李敬一讲《司马迁》;
2、预习课文,疏通字词,将不理解的字词画出来。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正音。
2、研读1—3自然段,了解司马迁的家世谱系。
【预习导航】
1、了解作者
2、读准字音
颛顼(zhuān xū) 唐虞(yú) 绍(shào) 蒯(kuǎi)聩(kuì)卬(áng) 徇(xùn)朝歌 沅(yuán) 汶(wn) 峄(yì) 鄱(pó)阳湖 邛(qióng) 笮(z) 爰(yuán)及 篡(cuàn) 弑 后稷(jì) 紬(chōu) 牝(pìn)牡(mǔ) 俟(sì)缧绁(li xi) 封禅(shàn) 於戏(wū hū) 三十辐(fú) 一毂(gǔ) 会稽(kuàijī) 司马靳(jìn) 羑(yǒu)里 厥(ju)有国语 壅(yōng) 室金匮(kuì) 股肱﹙gǔgōng﹚
3、梳理思路:这篇自序介绍了哪些内容?
【问题探究】
探究活动一:这篇自序介绍了哪些内容?
一、(1—3)自叙家世谱系。
二、(4—6)叙述年轻时候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的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三、(7—10)阐述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
四、(11)叙述自己忍辱写《史记》。
五、(12—13)《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规模。
探究活动二:研读1—3自然段
1、自由诵读1—3段,梳理字词句
2、重点字词检测
命南正重以司天司:掌管 .
司马氏世典周史典:掌管 .
至于夏商:至,到;于,介词,引出对象。 ..
去周适晋:去,离开;适,到。 ..
晋中军随会奔秦逃亡 .
使错将伐蜀,遂拔将:领兵拔:攻占 ..
因而守之:古义“顺势又”;今义因果连词。 ....
相中山:名作动,作相。 .
以传剑论显:显扬。 .
昌为秦主铁官主管 .
王卬於殷使做王 .
无泽为汉市长:古义管理市场的官吏;今义地方一级行政负责人。 ..
太史公既掌天官掌管 .
不治民治理 .
3、探讨文本
根据作者的自叙家世谱系的内容把他列成一个谱系图,并进一步明确司马迁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家世?
颛顼时司天地
唐虞时复典
夏商时世序
周时将领典周史
战国秦司马错将伐蜀司马靳事白起
秦朝司马昌主铁管
汉朝司马无泽市长司马喜五大夫司马谈太史公
先祖中有军事家,有从事经济工作的,而主要的是修史的。先祖程伯休甫是周宣王时代将领,八世祖司马错、六世祖司马靳都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不仅战功赫赫,而且有军事眼光;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大量的战争描写,显示了司马迁丰富的军事知识和卓越的战争观,这不能不说是受到了先祖的影响。四世祖司马昌赫三世祖司马无泽都作过掌管经济的官员,这些经验和知识物欲也会作为家传传给后人。
司马迁叙家世说明修史是自己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先祖所从事的工作无疑也对司马迁著写《史记》有很大的影响。
【课堂小结】
1、概括本节课主要内容。
2、各小组表现。
【课后作业】
整理出本部分的知识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研读4—6自然段积累字词
2、了解司马迁的生活经历和其父的临终嘱托对其创作《史记》的影响。
【预习导航】
1、自由诵读4—6段,梳理字词句
耕牧河山之阳河山之阳:黄河之北,龙门山之南 ....
讲业齐、鲁之都讲业:研讨学问 ..
于是迁仕为郎中出来做官,名词作动词 .
不得与从事与:参加。 .
故发愤且卒且:将要 .
而子迁适使反适:恰逢 ..
无忘吾所欲论著矣无:通“毋”,不要。 .
终于立身终于:最终落在 ..
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爰及:推及 ..
则学者至今则之则之:以之为准则。 .
史记放绝史记:史书的通称。 ..
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死义:为义而死。 ..
汝其念哉!其:语气词,表示祈使。 .
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悉:详细。论:编辑。次:按次序编列,排....
列。阙:遗漏。太史公自序的目的
史记石室金匮之书:缀集。石室金匮:都是国家收藏图书、档案之处。 .....
句式:此孝之大者定语后置句
2、 司马迁叙述了自己年轻时的哪些生活经历?太史公自序的目的
问题生成:
【问题探究】
探究活动一:司马迁叙述了自己年轻时的哪些生活经历?这些经历日后起了什么作用?
年轻时的经历主要是三件事:一是生于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诵古文;二是二十岁始,离开家乡进行了一次壮游;三是奉使巡视西南地区。司马迁少年时的学习经历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十岁的第一次壮游,给了司马迁实地寻访文化遗迹、收集历史资料的机会,开阔了他的眼界,培育了他的历史观。奉使巡视汉朝新开辟的西南地区,是司马迁深感荣耀与自豪的一件事,在这次出使过程中,司马迁考察了西南少数民族的历史、民俗以及当地的山川物产,后来也写入了《史记》,这就是《西南夷列传》。
探究活动二:司马谈的临终嘱托说了哪三层意思?
一是写史是祖传的事业,修史是孝亲。
二是写史是以周公、孔子为榜样,兴礼乐,正王道,修史有规范社会道德的作用。
三是汉兴以来有许多值得记载的史实,而自己没有论载。
这些说明司马迁修史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也是时代的要求。
【课堂小结】
1、概括本节课主要内容。
2、各小组表现。
【课后作业】
梳理本节课所学段落的文言知识点。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7—10段,积累字词。
2、探究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
【预习导航】
1、重点字词检测
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卒:死。 .
绍明世,正《易经》,继《春秋》绍:继承。正:辨正。继:接续。 ...
本《诗》、《书》、《礼》、《乐》之际本:以为本;以为根据。 .
小子何敢让焉让:谦让。 .
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何为:为何。宾语前置。 ..
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害:嫉害。壅:堵塞。 ..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用:被采纳。 .
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是非:褒贬,评定。仪表:准则,标....
准。
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贬:贬抑。退:指责。讨:声...
讨。
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善善恶恶:奖善惩恶。贤贤贱不肖:尊崇贤能,鄙视不肖。
故长于风:风:“讽”,讽喻。 .
《乐》乐所以立所以:原因。 ..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拨:拨正。反:通“返”,使回归。 ..
《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指:要旨。 .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察:考察。已:语气词。 ..
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宜:适当的方法。权:权变,变通..
的方法。
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通:通晓。蒙:蒙受。 ..
夫君不君则犯犯:被冒犯。 .
垂空文以断礼义垂:流传 .
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灭:埋没。堕:通“墮”,..
毁坏。
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故事:历史旧事。整齐:整理,归....
纳。
句式: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定语后置句。
2、孔子为什么著《春秋》?
问题生成:
【问题探究】
探究活动一:
孔子为什么著《春秋》?
著《春秋》“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成王事”。
探究活动二:举《诗》《书》《礼》《易》《乐》的作用目的是什么?
强调《春秋》是天下人之“仪表”,是“王道之大者也”,是“礼义之大宗也”,“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探究活动三:壶遂认为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作《春秋》的?司马迁同意他的看法吗?
“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
司马迁不同意他的看法,他认为孔子作《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
探究活动四:司马迁为什么要提及孔子著《春秋》的事?从与壶遂的辩论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什么?他为什么否认自己是创作,而认为是“整齐”?太史公自序的目的
采用汉代初年学者常用的问答体的形式,借评述孔子作《春秋》,表明自己著《史记》的目的,说明自己著《史记》就是想效仿孔子,通过论述历史,评判是否,
【篇二】太史公自序的目的
《太史公自序》教案
《太史公自序》教案
教学目标:太史公自序的目的
1.了解司马迁其人以及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
2.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疏通字词,将不理解的字词画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写的序言。序言是又称序,通常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等。学习司马迁的这篇自序可以让我们更好得阅读《史记》。
二、朗读课文。正音,断句。
三、疏通课文。
(说明文章比较长,旁边已经有了翻译,讲读的时候,点重要的字词,尽量让学生自己阅读)
字词总结:
(一)古今异义词
至于 去 市长 河 古文 故事 往往
(二)通假字
反 阙 指 罔 失 承 拂
(三)活用字词
相 显 则 死 善 恶 君 臣 子 闻 是非
(四)一词多义
所以 次
四、整体感知。
这篇自序介绍了哪些内容?
1-3自叙家世谱系。
4-6叙年轻时候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的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7-10阐述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
11叙自己忍辱写《史记》。
12-13《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和规模。
五、探究谈论
(一)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1.家族赋予的使命——以图表形式显示司马迁的家世,司马迁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家世?
颛顼时 司天地
唐虞时 复典
夏商时 世序
周时 将领 典周史
战国秦 司马错将伐蜀
司马靳事白起
秦朝 司马昌主铁管
汉朝 司马无泽市长
司马喜五大夫
司马谈太史公
先祖中有军事家,有从事经济工作的,而主要的是修史的。先祖程伯休甫是周宣王时代将领,八世祖司马错、六世祖司马靳都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不仅战功赫赫,而且有军事眼光;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大量的战争描写,显示了司马迁丰富的军事知识和卓越的战争观,这不能不说是受到了先祖的影响。四世祖司马昌赫三世祖司马无泽都作过掌管经济的官员,这些经验和知识物欲也会作为家传传给后人。
司马迁叙家世说明修史是自己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先祖所从事的工作无疑也对司马迁著写《史记》有很大的影响。
2.父亲的遗愿、时代的要求——父亲临终嘱托有几层意思?
(1)写史是祖传的序业,修史是孝亲。
(2)写史是以周公孔子为榜样,兴礼乐,正王道,修史有规范社会道德的作用。
(3)汉兴以来有许多值得记载的史实,而自己没有论载。(史记散绝)
司马迁修史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也是时代的要求。
3.成一家之言的心愿——与壶遂的对话是为了说明了什么?
(1)孔子为什么著《春秋》?
著《春秋》“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成王事”。
(2)举《诗》《书》《礼》《易》《乐》的作用目的是什么?
强调《春秋》是天下人之“仪表”,是“王道之大者也”,是“礼义之大宗也”,“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3)壶遂认为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作《春秋》的?司马迁同意他的看法吗?
“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
司马迁不同意他的看法,他认为孔子作《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
(4)司马迁为什么要提及孔子著《春秋》的事?从与壹壶的辩论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什么?他为什么否认自己是创作,而认为是“整齐”?
采用汉代初年学者常用的问答体的形式,借评述孔子作《春秋》,表明自己著《史记》的目的,说明自己著《史记》就是想效仿孔子,通过论述历史,评判是否,褒善惩恶,为天下仪表。他否认是创作,非本心话,是为了逃避世俗的劫难,怕世俗人犹壹壶那样批他著《史记》是如孔子那样是因为“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或者为发个人私愤。
(补充资料《史记》命运
太史公的担心不无道理。《史记》的传播历经坎坷。著称后,秘而不宣,将其“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以防被毁。尽管如此,“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汉明帝说:“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扬名后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讥,贬损当世。” 直到司马迁死,“其书稍出,宣帝吮迁外甥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偿焉”。西汉对该书的流传控制很严。后东汉、南北朝以及隋唐,对《史记》多有微词,甚至还有指责《史记》是“谬孔子言”,直到宋代《史记》才遇知音。明清学者多精读《史记》,开始考证,核差误,论得失,《史记》的研究至此才蔚为大观。)
4.总结写《史记》的目的。
为完成家族的使命,父亲的遗愿,为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了效仿孔子作《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成王事”,成就一家之言。
(二)从《太史公自序》中得知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分组讨论,要求能用原文作论据。
1.时代的因素:当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学术发展较快。
依据:壹壶的话(第九小节) 司马迁的话(第十小节) 历史条件(第十二小节)
2.家族的影响:史官世家赋予司马迁的使命感、责任感,先祖多方面的才艺对司马迁的熏陶。
3.自身的努力:自幼攻读古代典籍,青年时期两次游历开阔了眼界,积累了许多第一手的资料。
依据:(第四段)
(1)年十岁诵古文。
(2)游历。第一次游历,到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南、安徽、湖南等地的许多地方;第二次奉使出使巡视西南地区。
4.前人的表率作用:孔子作《春秋》褒善惩恶给了他启迪,在自己遭受挫折的时候,屈原、左丘明等人“述往事,思来者”,最终能“立功扬名于后世”给了他很大的激励作用。
5.总结:略
(三)司马迁的求实精神和不屈的人格。
六、《史记》的有关知识。(自己写提纲,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1.根据本文的资料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陕西韩城县芝川镇)人,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青少年时代在家乡耕牧,十岁开始学习古文典籍。二十岁离开家乡漫游各地,寻访古代遗迹,收集资料,回到长安后,入仕作了郎中,奉武帝之命随军西征巡视西南地区。父亲司马谈去世之后,当了太史令,曾经参与制定太初历。后因为李陵之祸,激怒汉武帝,自请腐刑,得以保全性命,忍辱完成了《史记》创作。
2.结合本文以及所积累的知识介绍《史记》。
《史记》《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的专名。《史记》之名大概起于魏晋间。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
通史。记叙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之间3000多年的历史,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526500字。《史记》的体例是司马迁的创举。用本纪叙述帝王,兼排比大事;用《世家》记述王侯和特殊人物;用《表》来统系年代、世系、人物等;用《书》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用《列传》记人物、民族以及外国。五种体例在风格上各具笔法而内容上则构成严密的整体。后来历代的史家都继承了这样的体例,成为正史写作的通用体例。
七、总结全文: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一书撰写的序言。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历叙世系和家学渊源,并概括了自己前半生的经历;第二部分利用对话的形式,鲜明地表达了作者撰写《史记》的目的:是为了完成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以《史记》上续孔子的《春秋》,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评价,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表白自己以古人身处逆境、发愤著书的事迹自励,终于在遭受宫刑之后,忍辱负重,完成了《史记》这部巨著;第三部分是《史记》一百三十篇的各篇小序。全序规模宏大,文气深沉浩瀚,是《史记》全书的纲领。
八、作业:
1.背诵第11小节,整理重要文言字词。
2.写一篇读后感。
【篇三】太史公自序的目的
太史公自序学案学生版
太史公自序
【学习目标】
1、了解司马迁其人其事以及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
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究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
3、积累文言知识。
【学习重点】
1、了解他的家世谱系,了解他的生活经历,了解他的志向抱负,了解他著《史记》的始末。2、分析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为以后的专题学习做好铺垫。
【学习难点】
梳理文言词句,探讨对司马迁的“义”“时”“名”。
【预习导航】
1、利用课外时间观看《百家讲坛》之武汉大学教授李敬一讲《司马迁》;
2、预习课文,疏通字词,将不理解的字词画出来。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正音。
2、研读1—3自然段,了解司马迁的家世谱系。
【预习导航】
1、了解作品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写的序言。序言是又称序,通常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等。学习司马迁的这篇自序可以让我们更好得阅读《史记》。
2、读准字音
颛顼( ) 唐虞( ) 绍( ) 蒯( )聩( ) 卬( ) 徇( )朝歌 沅( ) 汶( ) 峄( ) 鄱( )阳湖 邛( ) 笮( ) 爰( )及 篡( ) 弑 后稷( ) 紬( ) 牝( )牡( ) 俟( ) 缧绁( ) 封禅( ) 於戏( ) 三十辐( ) 一毂( ) 会稽( ) 司马靳( ) 羑( )里 厥( )有国语 壅( ) 石室金匮( ) 股肱﹙ ﹚
3、梳理思路:
【问题探究】
探究活动一:这篇自序介绍了哪些内容?
一(1—3)二(4—6)三(7—10)四(11)
五(12—13)探究活动二:研读1—3自然段
1、自由诵读1—3段,梳理字词句
2、重点字词检测
命南正重以司天 司: .
司马氏世典周史 典: .
至于夏商 至于,到; ..
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序, .
去周适晋: 去, ;适, 。 ..
晋中军随会奔秦 奔, 。 .
使错将伐蜀,遂拔 将: 拔:..
因而守之: 因而, ;今义因果连词。 守, 。 ...
相中山 相, .
以传剑论显 显, .
昌为秦主铁官 主, .
王卬於殷 王, .
无泽为汉市长 市长, ;今义地方一级行政负责人。 ..
太史公既掌天官 掌, .
不治民 治, .
3、探讨文本
根据作者的自叙家世谱系的内容把他列成一个谱系图,并进一步明确司马迁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家世?
【课后作业】
整理出本部分的知识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研读4—6自然段积累字词
2、了解司马迁的生活经历和其父的临终嘱托对其创作《史记》的影响。
【预习导航】
1、自由诵读4—6段,梳理字词句
耕牧河山之阳 阳: .
讲业齐、鲁之都 讲业, 。讲, ..
观孔子之遗风 观, .
于是迁仕为郎中 仕, .
南略邛、笮(zé) 略, .
不得与从事 与(yù),从: ..
故发愤且卒 发愤, 且: ...
而子迁适使反 适,反,同“..
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 续, .
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无:同“ ”, .
终于立身 立身: ..
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 爰及: ..
则学者至今则之 学者: (今,有学问的人)。则: ...
史记放绝 史记: ..
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 死义: 死, ..
汝其念哉! 其: .
请悉论(lún)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悉: 论: 次: ....
阙:
(chōu)史记石室金匮(ɡuì)之书 : 匮,同“ ” ..
句式:此孝之大者
2、司马迁叙述了自己年轻时的哪些生活经历?
问题生成:
【问题探究】
探究活动一:司马迁叙述了自己年轻时的哪些生活经历?这些经历日后起了什么作用?
探究活动二:司马谈的临终嘱托说了哪三层意思?
【课后作业】
梳理本节课所学段落的文言知识点。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7—10段,积累字词。
2、探究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
【预习导航】
1、重点字词检测
绍明世,正《易经》,继《春秋》 绍: 正: 继: ...
本《诗》、《书》、《礼》、《乐》之际 本: .
小子何敢让焉 让: .
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 何为: ..
诸侯害之,大夫壅之 害: 壅: ..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 用: .
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 ....
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贬: 退: ....
讨: 达, .
下辨人事之纪 人事, 纪, ...
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 ....
《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 著, .
《礼》经纪人伦 经纪: ..
故长于风 风: (用委婉的言辞暗示或劝告)。 .
《乐》乐所以立 所以: ..
《书》以道(dǎo)事 道,同“ ”, .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拨:拨正。反:通“返”,使回归。 ..
《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指:同“ ”, .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察: 已: ..
失之豪厘,差以千里 豪,同“ ” .
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宜: 权: ..
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 通: 蒙: ..
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被, 辞, ..
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 犯:诛,..
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 判断句 大宗, ..
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 未然, 已然, ....
垂空文以断礼义 垂: .
重译款塞 重译, 款, ...
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
灭: 堕:通“ ”,
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 故事: 整齐: ....
句式: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2、孔子为什么著《春秋》?
【问题探究】
探究活动一:
孔子为什么著《春秋》?
探究活动二:举《诗》《书》《礼》《易》《乐》的作用目的是什么?
探究活动三:壶遂认为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作《春秋》的?司马迁同意他的看法吗?
探究活动四:司马迁为什么要提及孔子著《春秋》的事?从与壶遂的辩论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什么?他为什么否认自己是创作,而认为是“整齐”?
【拓展延伸 】
补充资料《史记》命运
太史公的担心不无道理。《史记》的传播历经坎坷。著称后,秘而不宣,将其“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以防被毁。尽管如此,“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汉明帝说:“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扬名后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讥,贬损当世。”
直到司马迁死,“其书稍出,宣帝刘询外甥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偿焉”。西汉对该书的流传控制很严。后东汉、南北朝以及隋唐,对《史记》多有微词,甚至还有指责《史记》是“谬孔子言”,直到宋代《史记》才遇知音。明清学者多精读《史记》,开始考证,核差误,论得失,《史记》的研究至此才蔚为大观。
【课后作业】
梳理本节课所学段落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
1、研读研读第11—13段,积累字词。
2、归纳司马迁的精神品质,探究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史记》的原因。
【预习导航】
1、重点字词句检测
于是论次其文 论次: ..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厥: .
退而深惟 惟, .
欲遂其志之思也 遂: .
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大抵: 发愤: ....
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 卒, .
维我汉继五帝末流 维, 末流, ...
秦拨去古文 拨: 古文: ...
萧何次律令 次: .
则文质彬彬稍进 文质彬彬: 稍, .....
《诗》《书》往往间出 往往: ;间: .
公孙弘以儒显 以: 显: .
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 靡: 毕: ..
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 仍, 纂,同“ ”, ..
罔罗天下放失旧闻 罔罗, ;罔,同“ ”。 失:同“ ”, ...
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 原: 论考, ...
上记轩辕,下至于兹 兹, .
礼乐损益 损:益:..
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 兵权, 际, ...
【篇四】太史公自序的目的
《太史公自序》读后感
从太史公自序看司马迁本人
——读书笔记
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自序,也是最后一个部分,大概由一下几个部分构成,一是叙述了司马氏一族的渊源,二是概括了自身前半生的经历及写《史记》的目的和艰难过程,三是对《史记》各篇所作之序。全文结构分明,言真意切,耐人深思。
读完此文,我的最大印象和最大的感触是感受到司马迁完成《史记》的不容易:
首先,《史记》内容繁杂,规模宏大,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司马迁花费几十年的时间来完成这样一部宏伟作品,没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是做不到的,而且没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和史学功底也是不行的,从这点上看,司马迁一定是个文笔较好、熟读历史、有足够耐心和毅力的人,我想这一点应该是所有已经完成或者想完成史学著作者所必需具备的素质,算是司马迁这类史学家的共同点了。
其次,司马迁与别人不同的是,他是在及其困难和失落的情况下完成的《史记》,原文中有“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都知道在李陵被俘之后,司马迁因为其求情而受宫刑,一种对身体和心灵都是巨大羞辱的刑罚,我想很多人宁愿选择死也不会忍受这种痛苦的,对于身处逆境者来说死是最好的解脱方式,但是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嘱托,身处逆境却忍辱负重,在宫刑之后毅然完成这部伟大的著作。从这点来看,司马迁是个孝顺、具有极强责任感的人,同时他也是个勇敢克服困难,具有百折不挠品质的精神大师。虽然历史上也有不少对历史有所作为的太监,比如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他改进造纸术本身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去推进社会,而是争权夺利,进行政治斗争。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很明确,就为完成对父亲临终前承诺“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再次,从本文最后一个部分,即各序中可以看出《史记》记述人物之广泛。在本纪中,既有成功者的事例也有败寇者的身影,如西楚霸王项羽,他不算真正王朝的国君,但是司马迁把他列为本纪,有褒有贬,也是对这位悲剧英雄的怜惜,但是他毕竟是当朝建立者刘邦的死敌,所以批评大于了赞美。世家中,既有正宗王者,也有农民起义的领袖,如陈涉,也有外戚世家,列传中涉及的人物就更加广泛了,有肱骨之臣,有文有武,有擅长医术的扁鹊,有酷吏,有刺客,有馋臣。。。。。。说明司马迁观察细致,留心百态。
另外,司马迁作为人臣者,有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一是作为汉代史官,明显对当朝历史刻画更加详细,如十二本纪中,五帝至秦朝,都是以一个朝代作为一个本纪,而从汉高祖开始,则是每个帝王一个本纪,有古略今祥的嫌疑,不太像在写史。二是在人治社会里,作为统治者的代言人,司马迁明显有维护正统统治的痕迹,比如上段提到的项羽,又如汉初三杰,韩信因为有谋反迹象而只能被列为列传,逊于张良和萧何的世家,虽然韩信后被贬为淮阴侯,但是同样为绛侯的周勃就被列在了世家,是因为有后来的周勃安刘。吴王刘濞因为发起七国之乱也被列在了列传,同时梁孝王虽然恃宠生娇,但是因为他在七国之乱中坚持抵抗叛乱者,于是他就很明显的依然在世家里。另外吕后称制的八年,虽然重吕轻刘,但实际是稳定了汉初的统治秩序,继续高祖的无为政策,为后世“文景之治”打下了基础,应该来说在《吕后本纪》里 ,是应该功大于过的,而司马迁仅以“杀隐幽友,大臣洞疑,遂及宗祸”来评价,显然有失公允。这些都可以看出,作为史官,司马迁还没有完全抛开宗族和阶级的局限来公平公正的记史。
总体来说,看完该文,对司马迁是满心敬佩的,小小的缺憾也只能算是时代的产物。此上仅为读后的个人观点,毫无参照,希望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