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节日作文】
第一篇:《土炕》
土炕
董朝望 著
在很多美文中都会提到炊烟,在冬日乡村的空气里,青色的烟雾总会在傍晚时分弥漫开来,不同于溽夏,天边没有那一片一片如丝如缎,如火如血的彩云,没有那霞光放肆地笼罩着天和地。冬日,村庄刻画着一副“枯藤老树昏鸦”的萎靡情景,夕阳好像被霜染过一样,没有了壮烈和绚烂,只剩傻傻的
白,宛若闺中盼夫不归的少妇的脸色,如泣如诉。
村里家家户户都在点炕,点炕也就是烧炕,陕西关中平原这里的农民都把烧炕叫做点炕,我一直觉得炊烟的冉冉升腾不是指的是做饭的时候,而是在每个冰封季节下午的五六点,村里的每户人家点炕时从烟囱里冒出来的蓝烟。它像趁天色将黑偷偷跑出天庭的仙女,舞动着蓝墨水般颜色的裙边,温暖柔情,我很喜欢整个村庄被这种气息包围,这种味道一闻就醉。冬日的严寒使
得人们白天把自己裹得像一个棉球一样,没有羽绒服的年头,棉大褂算是最值得珍惜的宝贝,棉大褂外面再套上一件老布外衣,整个人也就臃肿起来。晚上,就靠热炕来取暖。
“狗娃,赶紧弄些树叶叶”
我提着担笼笨拙的向门口的窝棚中走去,祖母又要点炕了,树叶是已经枯干的,每逢深秋初冬,苹果园里光秃秃的树干下面铺满金黄略带黑色的树叶,掩盖着僵硬的大地,父亲母亲总会不顾切肤般的寒冷,冻得拇指仿佛要裂开来,除过下雨或者下雪,几乎每天都要从地里扫五六袋树叶回来,而后趁着天晴有风的日子晾一晾,要不然叶子稍微带点水分一直装在袋子里放着会变臭,发紫,这样烧起炕来火焰不明亮,全是黑烟,牲口吃着也觉得不香。 一担笼树叶并不是很重,换牙的我硬是费力的从门口的窝棚里一步一步的挪到炕门前,生怕掉在地上,待会又要扫地。土炕的两道门都是开在房子外面,下道门用来热炕的下半截,上道门来热炕的上半截,这样才可以保证整个土炕都可以被烧到。土炕的烟囱都挺立在房外,所以故乡的炊烟也就不是中午两三点从厨房做饭的时候冒出来的,而是在黄昏从这些土炕的烟囱中漂浮起来。祖母从来不点上道门,她说上门热头易上火,睡一晚起来满嘴都是水泡,下门热了散发过去的余热把上门烘暖就行,睡着上半身既不会冷也不
会烫。
祖母的腿一直不好,蹲不下去,她坐在一个半米高的板凳上,弯下腰使劲地把树叶往炕门里面塞,炕门就像一个张口的饿狮,食量惊人。都是因为这土炕太大,有一丈长,两米宽,要把每一处烧热确实很不容易。
“婆,这一笼树叶怕是不够,得再弄一笼”我还没等祖母把树叶全部喂给炕门便把剩下的树叶倒在地上,拖着担笼,啪啪啪的向窝棚里跑去。
“点炕全凭扇”祖母边说便拿着被熏得发黑的芭蕉扇上下用力的扇,炕里头的火焰伴随着嗞嗞的响声有节奏的向内推进,看着火势正猛的时候,祖母拿起推把把树叶用力的向炕里面捅,此时从炕门看进去火焰不再那么明显耀眼,暗红零星的洒满整个土炕。
“婆,火会不会灭呀?”我总会好奇的问祖母。
“不会,慢慢的它们都会烧成灰,一直大火烧,不但费柴,炕也烧不热” 祖母坐的时间一久总是很难站起来,她每次都会扒着炕门上面的石头缓缓的使劲,她也从来不让别人扶她,说是自己能站起来,别人一扶自己反而觉得使不上劲了。站起来了还要等会才慢慢地挪动脚步,就像乳臭未干的孩子学走路一样。我有时候觉得她就像陈放在仓库中落满灰尘的机器,即使可以使用,也需要很长时间才可以发动起来。她蹒跚地走到门口的窝棚里,又装了一笼锯末,这些锯末是要覆盖在这些正在烧着的树叶上面,冬天天亮的迟,夜便很长。盖着锯末一是怕火烧地太快,烧完了炕就冰了。祖母干起活来总是那么有力,和刚才一直站不起来的她判若两人,她肯定忍受着风湿带来的腿疼。
天色总是黑得早,太阳不到七点就从天的最西边坠落下去,日头渐渐变短,关中人的大多数时间都会在炕上度过,一到晚上八九点,去屋外的粪堆旁撒尿都可以冻成一个黄色的冰棍,睡在炕上可以听到“姑姑等”在整个夜空里痛彻心扉地呼喊——姑姑等"姑姑等"祖母给我们讲着关于这种鸟的传说,这是发生在祖母也不知道的年代里的事情,在那个年代,关中平原的某个村落只住着一户人家,年轻的妇女难产而死,却留下了一个女儿,丈夫也一直在外地给地主人家做长工,他妻子谢世那天他没回来,以后也没回来。听说是被地主人家活活饿死了。这个孩子就只能靠姑姑阜阳,靠着玉米面糊和乱七八糟的野菜维持着年轻的生命。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孩子八岁那年,秋雨一直由树叶变黄那天下到立冬,村口河里的水不断上涨,昏黄的泥水似乎随时要淹没这个村庄,淹没这唯一的一户人家。就在立冬的第二天晚上,河水泛滥,翻涌着进村了,姑姑为了保住孩子,让孩子蹲在草棚上,自己却被
冲走了,草棚随后也不堪一击,孩子在生命意识清醒的最后一刻喊的就是“姑姑,等等我”,此后,每年入冬,姑姑等就会在夜空里悲哀的嚎叫。我几乎在以后的十年里都认为这事情是真的。
祖母睡在炕门靠窗那边,她喜欢光亮,靠着窗可以看到满天的星斗忽明忽暗,月光穿过玻璃贴墙上,像一层放置已久的宣纸。因此,我从小就喜欢星空,或许在某个星星上也住着一家人,就像此时的我和三个姐姐,还有慈祥的祖母。
我们四个趴在炕头,身上盖着厚厚的棉花被子,只探出一个小小的脑袋,像是春天里从筑巢中一个个伸出脑袋的雏燕,我们都目不转睛地盯着放在桌上的黄河牌彩电。有时候,村里的小孩子会一起过来看电视,那个年头彩电并不是每家都有的,他们会坐在凳子上,围着蜂窝煤炉子,手心被煤球冒出来的火焰烤的通红。关于西游记、大风车、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等回忆似乎都和这台电视机和热炕有关。
我总是挨着祖母睡,姐姐有时候故意埋怨道祖母偏爱我,其实他们也知道我从小比较畏寒。怕冷的我自然会睡在祖母旁,越靠近炕门,炕的温度越高。 夜太漫长,我们总会起来撒尿,无论是姐姐还是我,只要被尿憋醒都会喊祖母开灯,一根细线从开关处掉下来,一拉会哒的响一声,后来我才明白祖母睡在最边上最重要的原因是她可以帮我们开灯,那根细线永远压在她的枕头下。我们会披上棉褂子,哆嗦的在们后面的尿盆里尿干净又颤抖的回到暖和的被窝里。每天晚上,祖母都会被我们至少吵醒五六次。如今我在夜里有时候被街道旁拉土的货车吵醒,心中会有些埋怨,很长时间才能继续入睡,现
第二篇:《老舍这辈子》
2月3日,是著名作家老舍诞生的日子。纵观老舍一生,出生、成名、婚恋,在许多地方留下了谜团,他的真正死因更是引发多方猜测。究竟是谁叫来红卫兵带走了老舍?究竟是谁向老舍施暴?
本策划摘自《老舍之谜》、《 老舍之死口述实录》等书。
出生之谜:幼年似有天助,曾睡觉躲过八国联军杀掠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属狗,满族人。生于北京西城护国寺街小羊圈胡同,现为新街口南大街小杨家胡同8号院内北房,时在阳历1899年2月3日黄昏,也就是阴历戊戌年(1898年)腊月二十三酉时。
依中国时岁民俗,这天是“小年”,灶王爷要去西天,上报人间“好事”,“全北京的人,包括着皇上和文武大臣,都在欢送”,“灶王爷上了天,我却落了地”,可谓生逢良辰节日,以至连一向脾性恶劣的姑母,都不得不承认:“这小子的来历不小哇!说不定,灶王爷身旁的小童儿因为贪吃糖果,没来得及上天,就留在这里呢!”
又因次日恰“立春”,是一年中的头一个节气,乃取名“庆春”。
老舍自己说:“可以想象得到,当初我的父母必是这么看:有子名春,来头必大,定会光宗耀祖。还可以想象得到:春字这个吉祥字,父母当然希望儿女美似春花,一生吉利,万事亨通。” 即使被姑母言中,老舍确不是凡人,可在起步阶段,凄苦沾染了生活的全部。这种感受如此强烈,以至于他后来以“月牙儿”这个物象,来透露童小心迹:那是“带着点寒气的一钩儿浅金……一次一次的在我记忆中的碧云上斜挂……照着我的泪”。
也许身体太弱的缘故,老舍一生下,就给家庭带来不幸:父亲不在家,城里正当值,滴水成冰,接生婆缺经验,母亲又营养不良,生养时失血过多,晕了过去,半夜才醒来。幸亏他大姐从婆家及时赶回来,揣他入怀,才保住老舍一条命。
到他一岁多时,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挨家挨户搜抢财物。
这些兵上来就刺死了老舍家的狗,再翻箱倒柜。小儿睡眠正酣,未出声,倒扣在一只破旧的空箱子下,险些被压死或刺死。可见兵燹之祸,无论起因如何,对普通百姓来说,都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深重灾难。
因此,姑母再次惊奇道:“洋鬼子这么翻腾,这小子居然还睡了一觉,这事真邪了。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兴许咱家祖坟上真的要冒青烟了。”
出道之谜:一个不相干的阔大爷成就了老舍?
老舍是怎样从一个贫苦小儿一步步登上文学圣殿高峰的?在此过程中哪些人和哪些机会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老舍曾说,他真正的老师是母亲:“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
老舍的母亲姓马,生在德胜门外,通往大钟寺大路上的一个小村子里。当时乡下农家规矩,女人都需干活。这养成她勤俭诚实、清洁守序、爱护花草树木的习惯。并且有求必应、热情好客、自尊有同情心,讲义气,能伸手帮别人一把的时候从不推脱,身体也好。
丈夫去世后,时不时有内战、兵变,满城血光火焰,一家上下要吃要喝,精神紧张,恐慌不安,全凭母亲一人横着心担起来,“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
她的性格既软又硬,对人对事取和平态度,把吃亏看成是当然,不仅从不跟旁人为小事斗气。她很爱面子,“有客人来,无论手里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
她还把尊严看得很重,平时想起见官就紧张,可到了非找衙门里办交涉不可的地步,她又能毫不示弱地挺身而往。要不是有这样一个母亲,“我恐怕也就要大大的打个折扣了”。
不过对子女的爱,抵不过贫困更有力量,她虽然知道读书重要,可是为了每个月的三四吊钱发愁为难,不得不让儿子留在家里,不去上学。一直到9岁,老舍还一字不识。
这时候,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出场了,真正成就老舍的是这个人。老舍在《宗月大师》中写道:有一天,刘大叔偶然的来了。我说“偶然的”,因为他不常来看我们。他是个极富的人,尽管他心中并无贫富之别,可是他的财富使他终日不得闲,几乎没有功夫来看穷朋友。一进门,他看见了我。“孩子几岁了?上学没有?”他问我的母亲。他的声音是那么洪亮,……我们的小屋,破桌凳,土炕,几乎禁不住他的声音的震动。等我母亲回答完,刘大叔马上决定:“明天早上我来,带他上学,学钱、书籍,大姐你都不必管!”
第二天,我像一条不体面的小狗似的,随着这位阔人去上学。学校是一家改良私塾,在离我的家有半里多的一座道士庙里。学生都面朝西坐着,一共有三十来人。西墙上有一块黑板。老师姓李,一位极死板而极有爱心的中年人。刘大叔和李老师“嚷”了一顿,而后叫我拜圣人及老师。老师给了我一本《地球韵言》和一本《三字经》。我于是,就变成了学生。
这位刘大叔刘寿锦,后来出家为僧的宗月大师,就演绎成了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里的人物定大爷,一个慈善家、阔大爷,他其实早在老舍满月前,就专程来看过,留下印象。其人格、品性、追求、思想,对老舍成长、成才、创作的影响、意义和作用,我觉得甚至和老舍的母亲不相上下。 初恋之谜:老舍不肯表白,与千金小姐苦恋分别为哪般?
老舍的初恋对象,就是刘寿锦大叔那位大他一天的女儿,二人同为师范学校毕业生。当初,母亲私自为儿子找媳妇时,他就很痛苦过,就因为他已经有了这个爱的对象。刘寿锦也是因了这个女儿,才注意到他;他带老舍上学后,老舍得以经常出入刘家,两个人无意有了接近的机会。
在上中学前,他们之间还谈不上有什么关系,但到老舍上中学时,刘家一贫如洗。老舍学业有成、事业有成,还在帮刘寿锦办学校和慈善事业。学校就在刘寿锦家的西跨院,他女儿也在这里义务做教师,出落得温柔、怡静。接触更多,差距却小了,两个人的感情一天天加深,大概在17岁的时候,已经萌发了爱的情愫。
可是老舍对刘寿锦大叔感激至深,加之他很要强,内向、固执,极力压抑情感,不肯表白,也未提亲,刘小姐更不会主动提出来。如老舍所言:“我们都二十二岁了,可是五四运动还没降生呢。男女的交际还不是普通的事。”
不久,老舍就把秘密告诉了同学罗常培。好景不长,美好的初恋彻底粉碎。1923年,还是在教育会的时候,刘寿锦因不善经营,家业迅速败落下来,出家入庙做了和尚,并让夫人和女儿随之做了带发修行的优波夷。
最初,在知道她出家的消息后,老舍“心碎人瘦”“病入膏肓”,把巨大的悲伤埋在心底。1933年在记它的小说《微神》和1937年的散文《无题(因为没有故事)》里有所流露,这也成了他毅然出走英国,一去6年,而无所留恋的原因之一。到他回来时,一切成了定局,爱人不再能爱,她只好凄惨地离开人世。
刘小姐活着时,不幸沦落,被人蹂躏,似乎打过好几次胎。
影响到老舍的小说作品,凡描写到男女爱情时,就有了一定的模子:男女相爱,女方的地位,一般比男方高,女方或失意,或沦落风尘,或过早夭亡,男方则都是远走他乡,如老舍本人的出行英国一样。而他笔下的年轻娼妓,小福子、“月牙儿”等,也都读过书,大多是师范毕业,做过小学教师,卖身都有个被强迫的过程。暗含了这位刘小姐的身世、遭遇。
很显然,如果不是有这么一个初恋,老舍的艺术世界、人物形象,怕是会有极大变化的。
婚姻之谜:婚事全别人操心,老舍娶老婆不费事?
老舍的婚姻经历了什么样的曲折?
1930年,老舍初回国,因为发表了三部长篇小说,已是名人,回北平后,日程安排很满,会见亲友,接受来访,找工作。
7月7日,又应邀到北京师范大学作了题为《论创作》的报告,表达了他正视现实与民间疾苦的文学主张,受到热烈欢迎。
而这次去邀请他来作讲演的人,正是胡絜青,时为师大学生,差一年毕业,25岁,爱好新文艺,和同学一起,组织了一个文学团体,叫“真社”,有散文、诗歌等在《京报》副刊上发表。他们是听说老舍从国外回来后,以“真社”的名义作的邀请。
那时,老舍怕烦扰母亲,就住在北京师范学校教务长、老朋友白涤洲家,胡絜青因课余在那里兼课,同学们就公推她出面。她去了,没说几句话,老舍就答应了,定下演讲的日期。
到家后,她母亲就打听见到老舍没有,是怎么个人。胡絜青很奇怪,平素里老太太很保守,连大学都不乐意女儿去上,常叮嘱女儿别和男生来往,这次反常了,就说他又瘦又弱,人倒很老实。后来才知道,她被蒙在鼓里了,老太太见她腼腆老实、不认识人,害怕把姑娘“搁老了”,早就托了她哥哥的朋友罗常培给留意物色个女婿。罗常培一口答应,想到了顶要好的知己老舍,看出二人为人和性情、爱好很接近,合得来,就对胡家老太太讲了,老太太同意,只瞒着女儿一个,老舍讲演时也不知情,她去约老舍,也就是顺理成章的天作之合。
但老舍却未想过结婚上的事,朋友们都急了,说:你要是再不结婚,会变成个脾气古怪的人,我们再不理你了!
老舍觉得经济情况已好转,不至于因他结婚使母亲的生活受到影响,这才丢掉独身思想,同意他们帮自己去找,恰好胡家也来托亲,罗常培没费什么事,撮合成功。
这真是打不断的姻缘!
死亡之谜:谁叫来红卫兵带走老舍已不得而知
1966年初夏,一场“文化大革命”突如其来地降临在中国大地上。在所谓“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口号煽动下,文艺界一大批具有文学家、艺术家被当成“阶级敌人”揪斗和侮辱。8月23日,北京市文联系统的一些作家、艺术家被点名揪斗。老舍作为市文联和作协的主席,未能幸免。
文联文化局在“文革”后曾经组成“老舍之死”一事的调查组,文化局方面的负责人宋海波说:“(当时)谁叫来的红卫兵,至今是个谜。”
老舍先是被拉到孔庙批斗并遭殴打。大概有上千人,烧起了熊熊大火,红卫兵让这些挨斗的人在火的周围跪下,用演戏的道具、刀枪剑戟开始狠打。
老舍最有名,他受伤最重,一下子就被打得头破血流,血顺着脸和胸就流下来了。
最后有人建议先把老舍救出来,这样就把他一个人架到汽车上,开回了文联。
已经伤痕累累的老舍本以为自己得救了,谁知道当他离开孔庙到达文联时,竟有上百个红卫兵在文联门口等着他,他陷入了一场更加恶劣的武斗。
他们也不太知道老舍是谁,就知道他是一个有名的作家,是个坏蛋。周围还有人挑拨,说他在美国拿美金。在小孩子的眼里,美国就是帝国主义,十恶不赦,青面獠牙,怎么可以拿美金呢?那肯定是大坏蛋了。
他们就轮番地打他、斗他,他渐渐就奄奄一息,遍体鳞伤了。
老舍是性子非常刚烈的人,最后就忍无可忍。当时他身上挂了一个牌子,前头站了一个女红卫兵正拿着皮带打他,他就使劲地把身上挂着的牌子砸在这个红卫兵的头上。
这下子完了,接着他就完全被打垮了。他打了毛主席的红卫兵,说他是现行反革命,请专政机关去镇压。所以把他从那里揪出来,送到了派出所。
等到半夜家人接回老舍,他浑身是伤,换衣服都换不下来,全贴到肉上了。
第二天,老舍出门前,把3岁的孙女叫出来,说小月,跟爷爷说再见。这是他在世说的最后一句话。
老舍离开了家,他一个人默默地走向了城市的西北角,走向了一处以“太平”命名的湖泊。在湖滨,他独自静坐、沉思了一个整天,直到入夜。次日清晨,路经湖畔的人们,发现了他那漂浮在湖中的遗体。
第三篇:《父亲的微笑》
父亲的微笑
父亲因得脑血栓行动不便已经五年了,家中的土炕、大缸和单人床成了父亲生活中的主要部分,这使父亲从前辛苦而忙碌的生活变得单调和寂寞了。为给父亲的生活增添乐趣,作为长子的我,常在工作之余陪伴他,为他解闷儿,这时的父亲总会露出幸福的微笑。可是,我作为一名公安民警,加班和停休自然是家常便饭,忙碌之余,父亲的丝丝微笑常常浮现在眼前,成了我工作和生活的一大动力。
老家的房屋是典型的农宅,住的是土炕。因为土炕太高,父亲上下不便,为使儿女们安心工作,父亲自己想了个锻炼的方法,他叫我们在土炕对面放了一张单人床,中间摆着一口老式的大缸。这样,父亲白天即可以坐在单人床上,也可扶着大缸进行锻炼,累了还可躺下歇息。到了晚上母亲再把父亲搀扶到炕上睡觉。这就构成了父亲一成不变的生活,围绕大缸进行身体锻炼也就成了父亲与生命抗衡的主要方式。由于工作繁忙,我很少有时间呆在家中照顾父亲。所以,我每次回老家总是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每当推开院门,透过玻璃窗,我首先看到的就是父亲坐着的身影,他虽然已是生活不能自理之人,但看到我带着妻子和女儿回来,父亲总是露出孩子般的微笑。记得有一次刚刚回到老家,单位就打来电话,让我马上回去,面对父亲脸上的还未消失的笑容,我正不知道应该怎样向他老人家解释,这时父亲的嘴里就开始“嘟囔”着什么,因语言障碍,母亲听了半天也没弄清父亲说的是什么意思。父亲开始急急躁起来,头上的青筋暴露,原本抬不起来的右臂也端了起来,对着妈妈发起“火”来,继而哭起来。大家朝着父亲手指的方向看去也没看出个究
竟。过了一会儿,母亲顿时明白,赶紧问他是不是让我回单位,父亲点了点头,脸上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原来,父亲早已从电话中得知我必须立即回单位。此时,我心中的顾虑已经打消了,我立即拿起包儿往单位赶。在回单位途中,刚才的情景在我眼前萦绕,眼睛顿觉有些模糊。由于久卧在床,父亲发生了许多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对儿子工作的理解与支持。{父亲和女儿操逼在土炕头上}.
当警察就意味着奉献,就意味着节假日的忙碌,自己参加公安工作已有多年,但在家里过春节却很少。当得知去年春节不用加班时,我首先把准备在老家过春节的消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父亲和女儿操逼在土炕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