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话题作文】
第一篇:《邻里关系全新定位》
邻里关系全新定位
【核心提示】建立融洽互助的邻里关系是和谐社会的要求。近年来,我省的一些城市陆续举办了旨在重建和睦相处、互帮互助的邻里关系的“邻里节”。本期《看法》特请嘉宾从法律层面和道德层面来谈谈如何建立和谐互助的邻里关系。
本期嘉宾
浙江省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王坤
浙江五联律师事务所律师 沈宇锋
慈溪市人民法院刑庭庭长 陆漫
【新闻背景】
“邻里节”引出的话题
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开始对“躲进小楼成一统”、邻里之间“对门不相识”甚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现状感到不满。尤其是,高楼大厦隔断了人们的感情。今年初,杭州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也收到了人大代表杨一青代表提交的《关于制订<杭州市居民邻里关系条例>的建议》。一场持续至今的邻里关系大讨论一直在持续进行。
那么,如何才能重建融洽互助的邻里关系呢?它对构建和谐社会又有多大的意义?
邻里关系不仅仅可以反映社区居民的精神面貌以及他们对所在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且更能反映出一个社会成员的整体精神状态,反映出社会风气和人们的道德水准。因此,从微观上讲,良好的邻里关系能促进社区的发展;从宏观上讲,良好的邻里关系能为社会稳定作出贡献。
去年以来,我省的桐乡市等陆续举办了旨在重建和睦相处、互帮互助的邻里关系的“邻里节”。“邻里节”等活动以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从建立和谐邻里关系的小事做起,尽可能多地为居民搭建了相识、相知、交流的平台,坚持不懈,且已经渐形成了风尚。
本报记者 朱乔失
关键词 道德
【明镜周刊】提倡融洽互助的邻里关系,是我国自古以来的良好文化传统,在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这种邻里关系显得更为重要。那么,保持和发扬这种良好文化传统,靠的是什么呢?
王坤 调整邻里关系的规范主要有三种,即道德、习惯和法律。尽管法律在调整相邻关系中发挥着主要作用,但是,道德和习惯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就道德而言,说到底,在相邻关系调整中,道德的作用是任何法律所无法取代的;就习惯而言,由于法律调整范围的有限性,法律只能对相邻者之间比较重要的关系进行调整,在相邻关系中对于法律没有予以调整的内容则由各种习惯进行规范。总的来说,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应当形成一个以法律为主干、以道德和习惯为补充的相邻关系调整模式。
陆漫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居住环境由空间的相对互通型转变为相对隔离型。住宅的商品化又形成了非熟人相邻而居的状况,而生活节奏的加快,权利和隐私意识的加强,人情有日益冷漠化的趋势。曾有这样一个事例,一位年逾七旬的老太,独自在家时,突感身体不适,但住宅电话因欠费而被停机,无奈之中其拖着摇摇欲坠的身躯开启家门,此时,适遇对门邻居启门欲出,便要求该邻居帮助拨打“120”求救。岂料,该邻居置之不理,闭门后扬长而去。这一过程被老太家门上方的摄像头录下。该老太因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死亡。老太的死,固然与其邻居的行为无直接的因果关系,并且该邻居也无须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然而,如果任这种现象持续,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和善待将吞噬,取而代之的是自私、冷漠和无情。
沈宇锋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邻里关系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注重邻里间的和睦相处之道。今天,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我们的居住环境在发生着变化
——从“大杂院"到“单位宿舍楼”,再到商住小区的楼宇。居住环境的变迁带来了邻里关系的微妙变化——邻里间少了家长里短的亲密,孩子的玩伴也多半不再是邻家的哥哥妹妹。因此邻里之间的这份“近邻之情”则显得更为可贵。邻里之间就好像一个小社会,邻里关系也就是整个社会关系的缩影,因此,我国要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重视邻里之间这个小社会的和谐问题,而当邻里之间形成融洽互助、和谐共处的关系时,整个社会的和谐也就水到渠成了。
关键词 法律
【明镜周刊】刚才各位嘉宾谈了建立融洽互助的邻里关系,靠的是道德与法律,道德是社会成员应普遍遵守的行为规范,法律则是带有强制力的行为规范。那么,再请嘉宾谈谈现行法律是如何调整邻里关系的?
王坤 我认为,法律在调整邻里关系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法律确立了调整相邻关系的基本框架。空间上的相邻性是产生邻里关系的前提,这种相邻关系包括相邻通行关系、相邻排水关系、相邻采光关系等等,法律以公平合理、互谅互让等原则作为调整相邻关系的指导原则,要求权利人在行使权利时必须受到相邻关系的限制,必须考虑到他人的相关利益。
二是法律奠定了相邻者之间产权关系的制度基础。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私人拥有房屋产权,从而在邻里之间形成了一种比较错综复杂的产权关系。这种产权关系既包括私人拥有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也包括对共有的土地使用权以及对停车场、楼道、墙壁等部分的
共同产权。法律规定前者是一种专有所有权,但其行使应当受到相邻关系的约束,而后者作为一种共有产权,其行使则应当得到其他共有产权人的同意。
三是法律规定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人之成员权利和成员义务。这里的成员权包括表决权(参与区分所有权人管理团体集会,对大会讨论的事项所享有的投票表决权)、参与制订规约权、选举及解任管理者权以及各种请求权等等,成员义务包括遵守管理规约、执行区分所有权人管理团体集会所作出的决议的义务以及接受管理者管理之义务。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规定,法律确立了调整邻里关系的基本模式。
沈宇锋 邻里关系重在默契,而不能靠强制。法律规范是一种刚性约束,而邻里关系更多的是人情味和人性化,相对于道德规范对于邻里关系的影响,法律则变得更加生硬一些,但在某些原则问题上,法律的生硬是必要的。从我国现有法律来看,调整邻里关系的法律主要是《民法通则》及其司法解释。《民法通则》在第83条原则性地规定了相邻各方应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解决各种相邻关系,从该条法律不难看出,法律条文所体现的内容其实与社会道德观念所提倡的邻里关系是一致的。
陆漫 建立融洽互助的邻里关系,不仅需要以自律和互律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规范的自然调节,还需要相应的法律加以规范。但持异议者认为,法律关系更多的是一种权利和义务的刚性关系,如果将邻里关系用法律来规范,那么其“培养”出来的邻里关系,看似和谐,实则虚假。对此,我不敢苟同。处理邻里之间的关系,我国并不是无法可循。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制定的《民法通则》就有相关的条款加以规范。当然这些规范的主要调整对象是物相邻而产生的权利、义务,但对物的所有人或使用人在行使物权时,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也作了明文规定,这就为我们制定专门的邻里关系法律或法规,提供了立法依据。法律是规定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以及违法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的行为规范。
【专家观点】
邻里关系,和谐社会的细胞
浙江省政府法制办公室 吴道富
融洽的邻里关系是构筑和谐社会的基础。社会性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属性,作为人类社会的个体,社会组成的细胞,不论其社会地位高低,也不论财富有多寡和知识有渊浅,其生活的基点都离不开社区。而和
谐的社区环境是每个人都不可能脱离的基础。
与传统的邻里关系比较,今日的生活空间正在不断拓宽。在城市的水泥森林里,高层建筑中的邻里关系内容和相互关系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与古老的私家宅院相比,相互关系更为复杂化,如上下之间就有空调使用的滴水或噪音多少分贝的影响,或者私家车的增多停车泊位济占社区内的公共通道而引起纠纷,等等,新的问题不断出现。而“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或者“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自我封闭式生活是不应再现了。因此,如何协调处理邻里关系,是生活中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每个人在考虑和创造自己和谐美好生活的时候,内在的自律是最基本的,也是很深沉的。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上除了自己的舒坦之外,是否应该换位思考,我这样做是否会影响左右邻里的生活?自律性越高,生活细节处理得越好,邻里关系就越和谐。
关心国家立法动态的有识之士都知道,国家《物权法》草案正在征求民众的意见,从该草案的相关规定内容就反映出如何处理邻里关系的法律思想,如城市里建筑物的区分所有权涉及建筑物的公共所有权和使用权关系,小区中的物业使用,特别是停车泊位,公共绿地使用,物业的规定使用功能不得擅自改变,物业的装饰装修不得影响到上下左右的安全性能,等等问题。民法通则、物权法草案、国务院颁布施行的《物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为依法处理邻里关系提供了法律依据。法律规范对人们行为的要求是最起码的,它是针对不自觉越轨到一定程度的行为而设定的强制性规范。
创造融洽和谐的邻里关系是每个人的愿望所在,也完全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内在的道德自律是最根本的,也是人们不断追求的人生价值所在。但是,和谐与融洽,不是天然而成,也不是静态不变,而是人们在理解人的社会属性时,在心理和言行不断调适过程中才构筑起来的。和谐与融洽也不是无原则的折衷,而是在法的规范框架内探索化解社会矛盾新机制的动态过程中而存续。
如何搞好邻里关系
楼上的衣服又往下滴水了?楼上的小孩又满世界的瞎跑了?楼上的又开始做馄饨馅了""
楼下又来抱怨你家的凳子了,停在小区的车子又被划伤了,隔壁邻居的小孩又往你家阳台扔鞭炮了""
你是不是很烦,想说不好意思说,说了也白说?确实很烦,该如何搞好邻里关系那?这个问题确实剪不断、理还乱啊!
让我们慢慢来抽丝剥茧吧:
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当你烦楼上的一些行为时,你要为楼下多考虑。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隔壁邻居,小区里的其他住户。
2 平时搞好关系,遇到问题好商量
记住隔壁,楼上楼下邻居的脸和姓什么,平时多大招呼,多帮个小忙什么的,遇到问题不至于谁跟谁都分不清,陌生人之间的问题更容易放大,有时候熟人间一个手势,一句玩笑话就把不愉快抛之脑后了~
3 记好居委会、物业的电话,有事多咨询
碰到矛盾有沟通渠道很重要,既然有现成的就要熟悉,使用好,这个对于一些棘手的、难以调和的矛盾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人在气头上很难真正解决问题,大家等五分钟,让情绪稍微平复下,然后该找当事人的找当事人,该找居委会的找居委会。
5 不记仇
毛主席教导我们:要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邻居不是仇人,更不是阶级敌人,要允许别人犯错,自己也会犯错,解决了问题后大家还是好邻居嘛!关键好邻居是不嫌多的~
分享快乐,会得到双倍的快乐;分享问题,会帮助问题的解决;关
如果人们都能具有相恕相敬相让之心,“能和其心以待人,则不和者自化尔;尔能平其情以接物,则不平者亦孚。一人倡之,众人从之;一家行之,一里效之。由近以及于远;由勉以
至于安。”“里仁为美,比户可封。讼息人安,延及世世。协和遍于万邦。”只要搞好邻里乡亲关系,不仅能社会和谐,而且还会遍于万邦。以上我们简略考察了经典文化和世俗教化文本对邻里关系的相关论述,从文献的角度引证了,我国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视邻里关系而且主要调节手段是道德,那么,这种道德调节传统或道德文化传统主要有哪些观念和规范呢?这里试做如下概括和论证: 第一.以亲仁善邻为道德态度。所谓亲仁善邻,按我的理解就是将血亲之爱推扩到邻里关系上,以友善的道德态度相互对待。中国传统伦理的基础是一种血缘伦理,由亲爱提升出来的仁爱精神构成了传统道德的精神渊薮和价值基础。邻里关系虽未必必然具有血缘联系,但由于在居住空间上比邻而居,这种地缘关系之成立,实基于彼此相互扶助的需要,尤其是在社会结构相对单一的乡村社会中,地缘关系更具有其他社会关系往往难以替代的现实作用,处理好邻里关系是人们的内在生活需要。那么,以什么样的道德态度来相互对待呢?这就是要以仁爱之心,友善相处,团结互助。你敬人一寸,人敬你一尺,投桃报李。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人们生活中的七灾八难、生老病死都难免需要他人的帮助。搞好邻里关系,不仅基于互利互助的实用功能,而且邻里和睦,自己也心情愉快,有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才会有精神家园之感。试想如果邻里关系如仇敌,那么,居住在这样的环境里人怎么会有好的心态和生活质量呢?因此,居住不仅要择邻,而且要主动与邻里搞好关系,因此,就离不开亲仁善邻的道德态度。 第二,以乡邻和睦为价值目标。之所以如此,这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看,从积极方面看,追求和谐是中国传统社会伦理文化的终极价值目标,和谐不仅包括天人和谐,人自身的心身和谐,更重要的是人际和谐,人与人的和谐,首先是家庭家族内的和谐,正所谓“家和万事兴”,同时还包括政治意义上的君、臣、民的上下和谐,社会阶层的士、农、工、商的和谐等。而邻里和谐则是传统社会和谐的基础和集中体现。因为如前所述,传统中国主要是一种乡村中国,从事政治的人毕竟是少数人,社会阶层的分化也远没有现代社会那么发达,而乡里是否和谐在很大的意义上就是社会和谐的体现,如果乡里不太平,那社会就会动荡,邻里和谐则是日常生活中社会和谐的保证,而且只有邻里团结也会保证地方安定和谐。乡邻和谐不仅是民众日常生活的精神需要,也被看作是良风美俗,因此,追求乡邻和睦就成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价值目标之一。从消极方面来看,由于邻里关系是百姓经常交往的关系,难免因利益纷争而发生矛盾,引起纷争,这样和睦相处,止斗息争就成为必然的要求和普遍的观念。如湖南甘氏宗族家训有言“至若邻里,比屋联居,非亲即友。亦宜有无相通,患难相救,以让救争,以礼止暴,乃成仁厚之风。宗族和顺,乡党亲睦,自无盗贼凶恶之徒为之滋扰矣”。 第三,以相容相让为基本道德。追求和睦,如何能达致这样的目标?这就是要相容相让,相容就是要以儒家所讲的恕道为思想前提,以己之心,度人之心,对人要有同情心、体谅心,己所不欲,勿施予人,大度容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仅要有这种伦理态度和思想方法,而且遇到实际利益纷争时,要以相让为德为行。正如古人所说,“礼之用贵于和,礼之实存乎让。”忍和让实在是处理邻里关系的最好办法,这确是古人确信的传统美德。如作者少时有一个经验,就是邻居家孩子间如果在一起玩耍时打架时,总是家长斥责自己的孩子并领回自己的孩子息事宁人,而现在有的家长则是先训别人的孩子甚至帮自己的孩子打别人的孩子,这不仅不符合传统让德,而且对孩子的教育有百害而无一利。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则典型体现邻里让德的“六尺巷”的故事:康熙年间当朝宰相张英,与一位姓叶的侍郎,两家毗邻而居。张家打算扩大府第,家人便在邻居身上打主意,想要叶家让出3尺地面,给自家修院墙。邻居叶府并非寻常人家,乃是桐城另一大户,对张家要求不买账。张家见叶府寸土不让,便撺掇张夫人修书一封,派专人送往京城相府,要张英出面干预。张英见信后,对家里人想依仗权势强占邻居宅地颇不以为然。他为两家的邻里关系深感忧虑。立即作诗一首,叫来人带回家乡劝导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老夫人读了张英的诗,觉得很有道理,对自己的行为颇感
第二篇:《远离冷漠,构建和谐邻里关系》
远离冷漠,构建和谐邻里关系
常阴沙中心幼儿园 黄雁琳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
大家好!
我是来自常阴沙中心幼儿园的黄雁琳,今天很高兴和各位在这里做个交流,共同探讨一下邻里关系的构建问题。(插入文字图片)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4张图片,相信在座的各位曾经看到过、听说过、遇到过与画面类似的情景,也许你们感触万分哪。(插入文字图片)所以我讲课的内容是:远离冷漠,构建和谐邻里关系。
接下来,我从三个方面阐述构建和谐邻里关系。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和谐的邻里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人们住进了高楼大厦,却习惯于“不和陌生人讲话”;“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楼上挨楼下,不知谁姓啥;手拿大哥大,见面不说话”,成了现在很多邻里关系的写照。但我们有句俗话“远亲不如近邻”。家庭间的各种交往中,交往最频繁的就是邻里了。从主观来说,绝大多数人都想搞好邻里关系。但客观上不知怎么搞好邻里关系以及搞不好的为数并不少。我这里有张调查表,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邻里关系很大部分人只处于表面的认识,所以,现在许多业主希望小区物业、居委会都在组织一些邻里互动的活动,邻里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就是我们倡导的遵守法律规范,符合社会公德,邻里之间有一定的思想感情交流,能够友好往来、互谅互让、守望相助的和谐关系。
第二,构建和谐邻里关系的意义。
《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插入文字图片) “孟母三迁,择邻而居”,一个传颂了数千年的历史典故反映了国人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的古训告诉我们拥有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将是多么重要!只有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到好的习惯!
构建和谐邻里关系的意义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分析:
1、从生产互助的角度看,良好的邻里关系有利于邻里之间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互通有无、相互支援、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插入文字图片)
2、从生活互助的角度看,一个家庭在生活上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甚至是不幸,需要得到别人的帮助。和谐的邻里关系,有利于邻里之间在生活上相互扶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邻里好、赛金宝”、
等等,这都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邻里关系中的写照。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我们应该积极倡导、弘扬这些传统美德。(插入文字图片)
3、从社会控制的角度分析,和谐的邻里关系还有利于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
一是和谐的邻里关系有助于化解矛盾,避免或减少邻里间因矛盾激化而引发的治安和刑事案件。在一个邻里关系良好的环境里,邻里之间往往能够自觉地采取互谅互让的方法,求得相互之间矛盾的化解,和和气气地解决纠纷。相反,在一个邻里关系不良的环境里,邻里之间常会因一些丁点小事一触即发产生矛盾,轻者唇枪舌剑互不相让,重者大打出手,进而引发治安甚至是刑事案件。社会上发生的治安和刑事案件中,因不良的邻里关系因素酿成的占有相当的比例。(插入文字图片)
二是和谐的邻里关系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环境。青少年自控能力较弱,可塑性强,在成长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客观环境和风气的影响。在讲法律,守公德,互帮互助,互谅互让的邻里环境中成长,青少年从小耳濡目染,更多地是接受正面教育,就不易违法犯罪。反之,生活在一个打闹不断、环境不安的氛围中,他们受到负面的影响较多,就较为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插入文字图片)
三是和谐的邻里关系有助于社会治安群防群治。和谐的邻里关系能够体现相互关心、互相提醒、共同设防,较大程度地防止或者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如果“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家瓦上霜”,就难以在预防、打击违法犯罪中形成合力,并且容易给违法犯罪分子提供可乘之机,导致人财物的损失。(插入文字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