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写人情的诗 写人情的作文

话题作文 zuowen 1浏览

【话题作文】

第一篇:《小议诗歌中人情的超常性》

小议诗词中人情的超常性

广东鹤山一中 廖凤英

摘要:人情超常的诗词,可以使诗歌传情达意更生动,可以使我们更容易体会诗歌蕴藏的深意,更容易走入诗歌的情境,更能感受诗人的高尚情操。诗歌中的人情超常,看起来不合常理,却更能打动人心,震撼人心。比如寒江垂钓的柳宗元,王维问故乡的来客“寒梅著花未?”汉文帝的“夜半虚前席”,可怜的织女“惟忧机上锦,不称舞人衣。”,杜甫的老病不堪自顾不暇却心忧天下等。

关键词: 人情超常 传情达意 体会深意 走入情境 感受 高尚情操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当您读柳宗元这首诗的时候,有没有觉得诗歌的内容很不合常理呢?所有的山上,都看不到飞鸟的影子,所有的小路,都没有人的踪影。孤零零的一条小船上,坐着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独自垂钓。从常理看,天寒地冻,冰封雪飘,鸟尽人无的寒江之上怎么可能有人垂钓呢?这正是诗歌中人情的超常性。虽然不合人之常情,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顽强不屈、凛然无畏、遗世独立、傲岸清高的诗人。 人情超常的诗词,虽然含蓄,传情达意却更显生动。

曾读过王维的一首《杂诗》: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游子漂泊在外,可想念的东西很多,想问的也很多。按照常理,应该问一问,家乡的亲人可好,家乡有没有什么大的变化。然而诗人不问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问窗前“寒梅著花未?”面对家乡的来人,诗人只问窗前的梅花开了没,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因为诗歌是很讲求含蓄精炼的,不可能把什么都写进去,何况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不仅完全符合生活逻辑,还让我们感觉到诗人实在是独具匠心,艺术效果更加高妙,使诗歌更加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李商隐的《贾生》也是一首人情超常的诗。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汉文帝好似求贤若渴,在汉未央宫前殿的正室接见被贬谪的臣子贾谊,。在当世,贾谊的才华气格无人能比。可惜汉文帝问的不是苍生社稷之事而是鬼神之事,他的兴致是如此之浓,以至于到半夜了还兴致勃勃。

这是一首著名的讽刺诗。诗的前两句,欲抑故扬,汉文帝名为求贤,而无求贤之实。后两句以“不问苍生问鬼神”的事实,鞭挞文帝不重视人才,感叹贾谊满腹才学却不被重用,只是为了满足的好奇心。作为一位皇帝,求贤若渴我们认为是人之常情,可他却为了鬼神之事跟一个才华满腹的臣子秉烛夜谈,这实在从情理上说不过去。而正是这看似违反常情的行为,让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贾生的无奈。贾生的无奈,也让我们想到了诗人的无奈。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当时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在寓讽时主的同时,诗中又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诗中的贾谊,正有诗人自己的影子。

从这看似不合常理的情节我们不难看出,诗人讽汉帝实际直刺唐帝,怜贾生实为自悯。

人情的超常,让我们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意。

薛莹的《锦》跟《贾生》有异曲同工之妙。

札札弄寒机,功多力渐微。惟忧机上锦,不称舞人衣。

夜深天寒,织作不息,以致精疲力尽,织女的内心该是多么地痛苦和无奈。按照人之常情,她担心的应该是她自己的生活,如此辛苦,该得到多少报酬?什么时候可以结束这种非人的生活?可织女“忧”的是所织之锦“不称舞人衣”。寥寥10个字,表面看很不合常理,我们脑海中却能出现两副对比鲜明的画面:一边是夜夜织作,一边是夜夜笙歌。很自然我们也会由衷地对织女洒几滴同情的眼泪,对歌舞升平的奢糜生活表示我们的不满。

人情的超常,让我们更能走进诗歌的情境,理解诗歌。

杜甫有好些看起来不合人之常情的诗歌,《登岳阳楼》就是其中一首。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五言律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含蕴着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的名篇。

杜甫当时的处境在第三联表现得淋漓尽致: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加上衰老多病,居无定所,在一只小小的船上漂泊。杜甫时年五十七岁,全家人住在一条小船上,四处漂泊。此时,他身体衰弱不堪——右臂偏枯,耳朵失聪,还患有慢性肺病。诗人年老多病,以舟为家,远离亲友,流落在外,那种凄凉,没有经历过的人大概无法想象。

按照常理,在这样的一种处境下,他自顾不暇,基本的生活都不能保证,哪还有心思去关注其他呢?可杜甫关注的却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国家。 也正是因为这看似违反常情的两句,让我们看到了杜甫时刻跳动着的忧国忧民之心,从来不会因为自身的苦难而有所减弱。诗人愈在个人不幸之时愈不忘政局国情的高尚品格也更加让我们感动。当时吐蕃入侵,西北边疆不宁。杜甫不为个人身世而哭,而是为国家的危难而哭,这样的结尾使得全篇境界更高,格调更高了。

这不能不说是人情超常带来的效果,使我们更能体会到诗人高尚的情操。

中国的诗歌浩如烟海,这样人情超常的例子非常多,我只是撷取了其中几朵小小的浪花,就很明显地感知到了人情超常的魅力。人情超常的诗词,可以使诗歌传情达意更生动,可以使我们更容易体会诗歌蕴藏的深意,更容易走入诗歌的情境,更能感受诗人的高尚情操""

总之,诗歌中的人情超常,看起来不合常理,却更能打动人心,震撼人心!

参考资料:语文教学参考以及教材

第二篇:《谈古代诗歌中物情与人情乖离的现象》

龙源期刊网 .cn

谈古代诗歌中物情与人情乖离的现象

作者:金来群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3年第11期

[摘 要]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万物皆着我之色彩”。古代诗歌中,往往不直接抒发情感,有时借物言情、托物抒怀,而有时则移情于物,进而迁怒于物,突显物情与人情乖离,通过写主人公对外物的恼恨,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这样写可谓“无理而妙”,所谓“无理”是不合常理,而“妙”则是体现在能把情感抒发得含蓄、深沉。

[关键词] 古代诗词;人物情感

一、“迁怒”于大自然中风物的永恒不变,突显物情与人情的乖离,从而表现人物内心深处因“物是人非”所引发的万千愁思

如:唐代诗人岑参的《山房春事》,“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两三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梁园为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如今早已人去楼空。庭树,指梁园中残存的树木。其中三、四两句,就突显了物情与人情乖离,诗人不言自己深知物是人非,却道花树无知,不管人事沧桑,依然开出当年的鲜妍花儿来。春来花树开花,本是合乎自然规律,这里诗人却嫌其不能善解人意,可谓无理而妙,曲折地表现自己内心深处因“物是人非”所引发的万千愁思。

又如:唐代诗人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其中三、四两句,正面点明题旨,选择“柳”为高度凝聚的媒介形象,六朝业已倾覆,然而,堆烟叠雾的杨柳却容颜未改,春来依旧绿遍十里长堤,一如台城繁华鼎盛时,诗人于是说它“无情”。由于韦庄从“六朝如梦”的感受里,联想到严峻的现实危机,悲悼大唐帝国的江河日下,灭亡之势已不可回,面对烟柳的生机勃勃、逢春必发之景,排遣无计中,才托辞他向,归于“台城柳”的“无情”吧,以其无情,突显自己内心无处可寄的深长悲慨。

二、“迁怒”于自然之物的“冥顽不灵”,表现物情与人情的乖离,进而表现人物内心深处的复杂而深沉的愁绪

如:清代诗人赵翼的《野步》,“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诗人笔下的秋风,仿佛成了一个讨人厌的家伙,简直“冥顽不灵”,它萧萧地吹,不停地吹,吹红了湛湛青枫,吹白了满头乌发,诗人对这秋风,不禁发出一句“管闲事”的牢骚来。本来秋风没有感情,也不好管闲事,枫叶之红、青丝之白,都不是秋风有意为之,诗人发此怪怨,实属无理。但越是无理,越是有情,诗人自入秋以来,一直不堪寒冷,再加上年事已高,感伤之情就从没断过,此刻他看到瑟瑟作响的红叶,一腔悲怀再也把持不住,便冲秋风抱怨道:“你怎么这么好管闲事!”这里的秋风,实际上已经超出它本身的含义,成为了整个秋天、甚至永远无情地流逝着的时间的代表,正是无情的岁月逼红了枫叶,也催老了诗人。

第三篇:《古人描写感情的诗句》

古人描写感情的诗句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 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张继《枫桥夜泊 》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 屈原《国殇》 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 —— 元结《贼退示官吏》 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 柳恽《江南曲》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 孟浩然《留别王侍御维 》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 皎然《寻陆鸿渐不遇》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 苏武《留别妻》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 —— 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 罗隐《魏城逢故人 》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 李白《长相思·其二》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 高蟾《金陵晚望》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 屈原《国殇》 愁云淡淡雨潇潇。 —— 石孝友《眼儿媚·愁云淡淡雨潇潇》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 袁凯《京师得家书》 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 徐昌图《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柳宗元《江雪》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王昌龄《出塞二首》{写人情的诗}.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李白《静夜思 》

第四篇:《诗人情味最动人》

之乐、沐浴之乐以至声色之乐。当然,他更注重的是精神之乐和翰墨之乐。

更令人钦佩感动的是苏轼还善于以旷者的胸怀、达人的修养、哲人的睿智来对待逆境中的苦难生活,并能在对苦难生活的咀嚼中,在对痛苦经历的体验中,在对不公遭遇的抗争中,在对黑暗政治的揭露中,把这些人类有时很难抗拒的苦难人生发掘出来,展示出来,把它撕成碎片,加以咀嚼,并在反复的咀嚼中,经过品味、体悟、分析、整合,从而使这些痛苦也变成一种美——一种悲剧美;从而使人体验出除了愉悦美之外,还有一种更深沉的、更震撼人心的悲剧美。

“生活即诗”,“诗即生活”。诗人之所以成为诗人,必须的前提是热爱生活。这就要求诗人对生活更敏感、更投入、更理解、更理智,不但能从直接感性的角度去热爱幸福欢乐的生活,而且能从更高、更深的理性角度去揭示与体味苦难艰辛的生活。诚然,生活有时是不公正的、丑陋的,但能够品味并揭示它们,而不是仅仅忍受、诅咒它们,恰恰是诗人与俗人的区别。诚然,苦难在原形的社会生活中是痛苦的,但在高于原形生活的文学中,它也是一种美。谁拒绝这种美,谁就不能成为真正完美的诗人;谁进入了这种美,谁就能成为诗人;进入得越深入,就越能成为大诗人。

第五篇:《古诗词赏析》{写人情的诗}.

诗歌赏析

1.考查重点:《课程标准》在7—9年级阶段目标“阅读”第8条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所以,考查重点是(1)理解诗歌的语句,赏析要在对诗歌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进行。(2)品味诗歌凝练,富有跳跃性,含义丰富,耐人寻味的语言。(3)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4)品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主要包括艺术特色,表现形式,其中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风格流派等要素。(5)鉴赏诗歌的艺术形象与意境。

2.试题特点:

(1)基本题型由选择判断为主转向以填空和简答为主。

(2)选材浅近平易,没有华丽的辞藻和深奥的典故,以名家名篇古诗词曲为主,有由课内选材逐渐向课外选材的趋势。

(3)所设题项体现了由词句理解到意境品味,由表达内容到表达技巧逐层推进的特点,从外围到内核,由知识到能力。

3.典型例题解析:

例①:选出对下列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 ) (03 南通市中考题)

A.“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山水的活泼多情。

B.“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先写近景,再写远景,对仗工整。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了春风吹来后塞外梨花在雪中盛开的景象。{写人情的诗}.

D.“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通过“争渡,争渡”的反复,表现了主人公快速划桨的急切神态。

解析:在一道题中对四首诗的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了赏析。依次是拟人,对仗,比喻和反复。要选择出正确答案,必须对这四首诗都有深入的理解。可根据诗句的的表达,通过想象诗中的画面,联系表达的诗情,进行分析、筛选。很容易可以看出C句有误,这两句是以春花喻冬雪的名句,不要被诗中的“春风”误导。

例②:对下列两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03 无锡市中考题) 秋 词 天净沙 秋思

刘禹锡 马致远

自古逢秋悲寂寥, 枯藤老树昏鸦

我言秋日胜春朝。 小桥流水人家,

晴空一鹤排云上, 古道西风瘦马。

便引诗情到碧霄。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秋词》的作者刘禹锡是唐代人,《秋思》的作者马致远是元代人。

B.“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大致意思是:我认为秋天的景致胜过明艳美丽的春景。

C.《秋词》中“排云上”的鹤矫健凌厉、奋发有为,这一形象冲破了秋天的萧杀之气;《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等形象,则写尽了秋天的萧杀之气。{写人情的诗}.

D.这两首诗同是咏秋之作,所写之景虽不同,但均没有摆脱“悲秋”的情调。读完后,使人悲情顿生。

解析:这道题将两首同一题材的诗、曲进行比较赏析。从文学常识,诗句理解,词语作用和意境品味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的考查了学生对这两首诗的把握程度。“知人论诗”,结合诗人相关知识予以分析会知道,一个是一反常人“悲秋”情调的咏秋佳作,一个是元曲中悲秋的绝唱。从“我言秋日胜春朝”一句中就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秋天的衷爱,所以D项有误。

例③: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03 河南中考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 第三、四句表现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__________的特点。

(2) 第五、六句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的心境。

(3) “万籁此都寂”与“但闻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解析:第(1)小题考查对词语的品析能力。要抓住体现环境特点的关键词语“幽”和“深”进行揣摩,这两个词语都含有“清净,幽静,清幽”之意,所以环境特点也在于此。第(2)小题考查了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寓情于景”是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由所写景物的欢悦,可探知人物内心的愉快,由潭水的深邃亦可感受人物心境的宁静,所以欢快与空灵是此时作者内心的写照。第(3)小题考查对“反衬”写作手法的感悟与赏析。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传来不绝于耳,有赖于万物之音全部消失,禅院的空寂可见一斑,这就是“以声称静”的妙处。

4.应试策略:

(1)掌握必要的赏析(鉴赏)知识

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写的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表现手法:如烘托,衬托,虚实,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等。

风格流派: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比如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放,柳永的柔美婉丽等。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语言特色:清新——用语新颖,平淡——质朴真切,绚丽——绚烂奇幻,明快——一语破的,含蓄——意在言外,简洁——言简意赅。

(2)掌握赏析方法

①了解诗人或作品的相关背景,有利于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思想。

②借助联想与想象,有利于把握诗歌的意境,因为诗歌具有张力,尺幅之中韵味无穷。

③品味诗词中作者的炼字,炼句和链意。赏析时对诗人准确传神的用字,精巧贴切的修辞,情与景的交融,物与理的结合等艺术手法要作深入的品析,有利于把握作品的立意与情感,走进作品的真实,感悟诗人的情怀。

1.归田园居 (晋)陶渊明

①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②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③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精析:全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把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中。①句实写作者在南山脚下种豆和豆苗的生长情况。②句虚写作者早出晚归,辛勤劳作,勾画出诗人夜晚归来的情形。③句写路窄草长,夕露沾衣,映射下一句,为下面的议论作铺垫。④句发出感叹,表明自己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愿望,点明题旨。“愿”也有此意。

2.游山西村 (宋)陆游

①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③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④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精析:全诗描绘了优美的农村风光。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①句写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性格。(②句动中即景,写出曲折多变的景色。;疑”字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又一村”写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写人情的诗 写人情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