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重俢祠堂记 蔡氏重修祠堂记

话题作文 zuowen 3浏览

【话题作文】

第一篇:《重修华容徐氏宗祠记》

重修华容徐氏宗祠记

徐氏源于颛顼,得姓若木,自徐立国,迄今四千余年,族裔繁衍,遍布九州。从元初迄至民国,吾族二十八支从外地先后迁华,因秉承祖德,立身以仁,处世以礼,创业以勤,传家以书,遂成华容大家名族。

七百年来,联宗合祠一直为吾邑宗亲所期,后经族贤上达公不懈努力,于民国末年几将实现,因遭沧桑之变,事寝。公元一九九七年,加拿大籍宗亲光中先生又予力倡,仲秋、溪山、金阳诸贤达欣然响应并主其事。二零零零年合族事谐,家谱竣刊,二零零二年宗祠完工。华邑族众无不欢欣鼓舞,自庆躬逢千年之盛。族谱刊印,祠堂修建,用度较巨,皆光中先生一力承之也。后因城关扩建,虑祠堂地处市廛,壤接街衢,殊少肃穆之致,亦无江山之助,光中先生、郑寿美女士贤伉俪,在其胞弟光益君生前力主下,又斥巨资购地重修;怀生、勋凯、连科、向前、光华等族贤亦襄其盛。二零一一年宗祠奠基,次年落成。

新祠坐落县城北郊,背倚黄湖翠微之岗,南望洞庭浩淼之波,东揽龙峰诸胜,西来学府弦歌,可谓居龙蟠虎踞之脉,擅地灵人杰之佳。山水人文之胜,少有其俦者。

祠堂建筑,别出心裁,综合中外方家之杰构,吸收华邑传统之特色,形制古朴,创意新颖,瞻望祠堂,高山仰止之情油然而生。正厅乃春秋祭祀、追远思恩之所。装潢风格典雅庄重,玉石祭台方正严肃,其上森列徐氏历代祖先及华邑各支族基祖木主,墨底金字,慈祥端庄。遥想列位先祖或因宦游,或为生计,远离故土,来此云梦草泽,开拓出一方天地,自成风采,其间之艰难困苦岂可尽言哉!吾辈后人肃立祖先灵前,饮水思源,则无限孝思,如万斛泉水潺湲不尽,奋发向上之志,亦勃郁而生矣。壁上所镌吾族源流和先贤事迹简叙,乃期后人不忘祖德宗功,弘扬家风,孝亲睦族,推己及人,实现齐家治国人生之理想价值也。东西二厅,一作文物典籍陈列,一作宗亲聚会议事,其色调韵致皆与宗祠主厅相类。

祠堂前后,遍植丹桂豫章,且各支族认领一本,以象征吾邑东海家族子孙兴旺,聪慧发达,共同繁荣焉。

瞻拜祖祠,予情动于中,乃作颂曰:

宗祠巍峨,东山凝翠。穆穆我祖,惟仁惟毅。

四千余载,雨露恩披。瓜瓞绵绵,家齐国治。

光连太素,孝思不匮。东海徐氏,如日永嗣。

华容徐氏伍家庄支二十二代孙 启华沐手拜撰

公元二零一二年四月吉日

第二篇:《祠堂重修碑记》{重俢祠堂记}.

重修蒋氏宗祠碑记

蒋氏宗祠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即公元1845年,距今已有170年历史,宗祠倚街而立,面朝鹿峰,前后两进中庭两旁为天井,两侧为厢房,面积宽畅,楼宇轩昂,气势宏伟,属典型清代古建筑。由于往年几经战乱,民不聊生,祠堂长年失修。近年来祠堂屋面渗漏严重,危及木结构安全;上厢房大部下厢房局部已坍塌,亟待修复。今欣逢太平盛世,国家改革开放,经济繁荣发达,国强民富,我村有识之士,在春节期间动议重修祠堂,此举深得人心,村众竞力拥护,于除夕召开座谈会成立惠民基金会,进行筹款。广大村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十万、五万踊跃捐资,先后获捐资近百万元。基金会核心人物研究确定大修总体方案:祠堂正屋重点屋面全面翻修,更换损坏檩椽后重盖望砖瓦片;原封闭式砖混结构厢房全部拆除,改为半敞开式木结构,并按需要充实厨房,卫生间等设施。后即于吉日正月十七开工,基金会负责人分工负责群策群力,历时半年多,工程顺利竣工。此乃村民同心协力所致也,如今蒋氏宗祠已容光焕发面貌一新,鹤立于村中心,成为全体村民文化活动之场所、传承有益文化和古文明之基地。为后世子子孙孙造福也。是为记。

公元2015年10月立 102世孙蒋成器敬撰

第三篇:《重建祠堂记》

大浃头刘氏宗祠重建祠堂记

先祖刘邦(公元前256-195),史称汉高祖。国史首位平民出身之帝王,以守信为民获取天下,以立法严明治国安邦。奠基汉室四百余载,繁衍子孙遍华夏神州。

浙江省苍南县灵溪镇大浃头刘氏始祖讳武周公,系刘邦八十六代裔孙。二世流泉公于明万历年间由福建安溪县大片园板桥头(现安溪县元口大埔园),因避寇乱迁来平阳县水头镇詹家埠。清康熙初期(1662),陈苍扰乱,又迁云岩鲸头。因杨府建殿托梦刘良公出让地基,再迁灵溪大浃头至今。历三百余年。子孙繁衍,礽绵千枝。部分宗亲分迁远地,也蔚然成族。现福建福鼎、浙江瑞安、浙江衢州、浙江苍南多地刘氏均为同一祠门。

大浃头刘氏宗祠始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由大肥公倡议筹建,全族大小皆踊跃投资,聘地理师度其地,择其基,定址大浃头村。占地一亩半。精工缔造,优材为用,历数月竣工。祠为前后二进各五间,与左右两廊连成一体。坐寅向申,兼 坤分金。中堂奉武周公于上,两侧为各诸祖和五忠神位,气势斐然。裔孙信守春秋二祭,春正月十五,秋八月十五,沿袭至今已一百五十余年。

原祠经历文革破坏,后又为两村儿童就学改两廊为小学,年久破损。共和己巳年夏(1990),族长德路率宗亲予以重建。族人同声齐赞。遂推德昌为主任,盛东、传糯、传忠、日新、传强、国县为副主任,盛载为会计,盛让为出纳。班子着手规划,按丁筹款。不敷其数,族中慷慨者解囊相助。坐向原址不变,前后增扩为七间,两廊连成一院,前扩广场,占地二亩半。一九九零年正月十七动工,同年十一月初一竣工。前座台门彩绘旭日东升图案,正堂悬挂汉

高祖与宋“五忠”画像,正厅神座安置始祖武周公与二世流泉公神位,两侧为历代宗亲神位。整座祠宇昭穆彰然,族人无不感众亲精神可嘉,孝行卓著。{重俢祠堂记}.

时代发展。二零零八年,大浃头地块成为山海园区。原祠堂又须拆迁重

建。族人推刘氏联谊会会长刘海瑞为首事,刘德候、刘国起、刘荣环等为筹建班子。班子携众宗亲集资捐款,着手规划,上下奔波,不辞辛劳。众族亲慷慨解囊,热心相助,筹建顺利进行。新址选在五里牌宫,朝向西南。前观苍山,后依绿水。由国家级古建筑师刘维汉设计并承建。总占地面积近五千平米,建筑面积2479平米,是老祠三倍多。新祠于二零一二年夏动工,二零一五年十

一月竣工。二零一五年十一月二十三农历十月十二落成典礼。总投资 一千二百万元。

新祠地基升高4米,呈居高临下之势。院落分三进,前进与二进设刘邦纪

念堂,三进设刘氏宗祠。一、二进之间置露天景池,左山石鱼池,太公垂钓;右花草树木,郁郁葱葱。各进之间横廊连接,宽敞明亮。二进殿宇内置刘邦塑像,高 米,现大汉雄风之势。祠宇雕梁画栋,巧夺天工;楹联匾额,增光添彩。整个祠宇为木质结构,古朴典雅。系全省首屈一指。

{重俢祠堂记}.

2015.10.26

第四篇:《《重建严子陵先生祠堂记》原文及译文》

《重建严子陵先生祠堂记》原文及译文{重俢祠堂记}.

原文:

自杭州东南溯江而上,遇富春渚,至七里滩,两山之间有严子陵祠焉。清风高节,照耀江水,曩常经其地,瞻其貌,徘徊久之而不忍去。宋范仲淹守严郡尝为子陵置义田立祠作歌以纪其德。自是以后淳邑有方贼之乱,富春有裘贼之乱,是祠之或废或兴,年日舛错不可考。国朝尝饬守土之官岁时修葺故祠,得岿然长存。自粤匪扰乱,郡当其冲,祠遂不保。余以同治四年八月来守是土,过七里滩心徬徨者累月,闻魏观察有志捐造(前丁太守经理其事,半途功废)。予慨然首先捐廉二十万钱,次集捐赀,鸠工庀材,复祠宇之旧观,续造客星楼、祠内神像碑石、动用器具,洪纤毕备,阅四月而功告成。遂入山而求子陵之后,得两人焉:一名国禄一名宝华,两人为从,父子相与为依,懼将无后而又奇穷,盖义产之失久矣。余为之请于大府,就严郡盐课耗项内岁提钱八十千文, 为目前开垦山田费,用嗣后修葺祠宇、奉祀香火,俾得永远有资;仍勉国禄等砥节砺行,无坠先人遗绪。则余他日公车便访,重瞻道貌,庶几景仰之思与是江是山而俱永也。所有先生道德事迹前人言之祥矣,余不复赘是为之记。

余前权签(“签”看不清,猜的)严郡捐建严祠,谕令严子陵先生后裔严国禄、严宝华叔侄二人看守祠堂,奉祀香火,又禀请在盐耗项下每年提八十千文以为祠中之用当。谕严国禄等早为完娶,以继绝祀。乃至八年夏余重守是郡,严国禄仍未聘娶,复又资助以成其事,至十里富春山。道光年间严国祥曾卖三股之二与方文芹,执业现据。严国禄具囊到府,又断归严国禄,执业永作严祠之用,不准再行买卖,并札饬桐庐县立案又记。

译文:{重俢祠堂记}.

从杭州东南沿江逆流而上,便遇富春山地区,到七时滩,两山之间便是座严子陵先生祠。严子陵先生清风高节,照耀山水,我过去常经过此地,瞻仰追思其风貌,徘徊良久不忍离去。宋朝时范仲淹牧守严郡时,曾为严子陵先生购置义田,修祠堂作诗歌唱来纪念先生的高德。从那以后淳邑发生过方贼之乱,富春地区发生过裘贼之乱,严子陵祠堂便时废时兴,年日错乱已难以考证。本朝曾命地方官同每年修葺旧祠堂,严子陵先生祠才得以庄严长存。自从粤匪作乱,地区动荡,严郡首当其冲(正处乱烟军锋之中),严先生祠便又被毁。我在同治四年八月来此地牧守一方,过七里滩,心忧徬徨好几个月,后来听闻魏观察有意捐资修造严先生祠(前任丁太守办理过这件事,却没以完成)。我慨然响应,首先捐出二十万钱,然后募集财物,招揽工匠准备材料,恢复严子陵先生祠的旧貌,接着修造客星楼、祠内的神像碑石、各种使用的器具,大大小小都准备齐全,历时四个月终于完成。于是进山里寻访严子陵先生的后人,找到两个人:严国禄和严宝华叔侄,此时叔侄二人相依为命,惶恐度日,竟然无后又非常穷困,原来严家义产已经失去很久了。我为他们向领导请求,从严郡的盐税和火耗资费中每年提出八十千文,作为现在开垦山田的费用,(山田产出)用于以后修葺祠堂、奉祀香火,使以后严子陵先生祠可以不断奉祀的所需;并勉励严国禄等人不断求上进,磨砺自己的品行,不要坠了先人的遗德。这样我他日公事之余再来拜访,再次瞻仰严先生道德风姿,就可以景仰之情与这江水这山峰一起永恒了。所有严子陵先生的品行事迹,前人都述说得很祥尽了,我就不再这里再赘述了。

以前我管理严郡时捐建严祠,命严子陵先生后人严国禄、严宝华叔侄二人看守祠堂,奉祀香火,又禀告上司请求在盐税火耗中每年提出八十千文作为祠中费用。并令严国禄等早日成亲,以继香火奉祀。等到同治八年夏我再次牧守严郡,严国禄仍没有娶妻,便又资助他成亲,到十里富春山中(成家)。道光年间严国祥曾将义产的三分之二卖给方文芹,交易立据为凭。严国禄后来打点行囊到府台告状,义产又判归严国禄所有,并判定此产业永远作严子陵先生祠的资费来源,不准再作买卖,并下文

命桐庐县作了记录。

附:北宋范仲淹有名作《严先生祠堂记》可为此篇参考。 约写于范仲淹出任睦州太守时期。文章短小精悍,仅二百多字。主题明确,议论充分,节奏明快,感情充沛。它虽不似作者自己写的《岳阳楼记》那样浩瀚雄浑,也不似刘禹锡的《陋室铭》那般纤巧明丽。但却以诚挚质朴的情愫,使人为之感动。 《严先生祠堂记》范仲淹

先生,汉光武之故人也。相尚以道。及帝握《赤符》,乘六龙,得圣人之时,臣妾亿兆,天下孰加焉?惟先生以节高之。既而动星象,归江湖,得圣人之清。泥涂轩冕,天下孰加焉?惟光武以礼下之。

在《蛊》之上九,众方有为,而独“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先生以之。在《屯》之初九,阳德方亨,而能“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光武以之。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而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

仲淹来守是邦,始构堂而奠焉,乃复为其后者四家,以奉祠事。又从而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参考译文:

严先生是光武帝的老朋友,他们之间以道义互相推崇。后来光武帝得到预言天命所归的《赤伏符》,乘驾着六龙的阳气,获得了登极称帝的时机。那时他统治着千千万万的人民,天下有谁能比得上呢?只有先生能够以节操方面来尊崇他。后来先生与光武帝同床而卧触动了天上的星象,后来又归隐江湖,回到富春江畔隐居,清操自守,鄙弃禄位,达到了圣人自然清静的境界。先生视官爵为泥土,天下又有谁比得上呢?只有光武帝能够用礼节对待他。{重俢祠堂记}.

在《盅》卦的“上九”爻 (yao) 辞中说,“大家正当有为的时候,偏偏显示不事奉王侯,保持自己品德的高尚。”先生正是这样做的。在《屯》卦的:“初九”爻辞中说,阳气(帝德)正开始亨通,因而能够显示“以高贵的身份交结卑贱的人,深得民心。”光武帝正是这样做的。可以说先生的品质,比日月还高;光武帝的气量比天地还广阔。如果不是先生就不能成就光武帝的气量的宏大;如果不是光武帝,又怎能促成先生品质的崇高呢?先生的作为使贪婪的人清廉起来,胆怯的人勇敢起来,这对维护礼仪教化确实是很有功劳的。

我到这个州任职后,开始建造祠堂来祭奠先生,又免除了先生四家后裔的徭役,让他们负责祭祀的事情。从而又作了一首歌:

云雾缭绕的高山,郁郁苍苍,大江的水浩浩荡荡,先生的品德啊,比高山还高,比长江还长。

第五篇:《祠堂记》

{重俢祠堂记}.

第六篇:《罗家祠堂碑记》

碑 记

宗祀注重根本,因此不是直接显示观展之华美。而罗氏贻榖堂,一向都在荷花沥旁边□□迁到这里至今已五十余年,日月深长,风雨雾气,相互交织为害。看待平坦的墙壁或缝隙洞穴,其宗族有宗祠注重根本的缘故。公开明白地对待事情,尽孝顺的心思。购置祭祠的田产图谋久远,制作族谱簿册更加明白,难道容易说吗?罗氏始祖元善公选择在这居住,并使家族发达。至康熙年间,改建祠规,逐渐购置产业,累计十四,承担劳苦,后人崇高其品德,报答其功劳,奉其神主进入祖祠享受祭祠的正筵,已经二百多年了。但思其间,如编辑综合宗族谱稿,虽未交付印刷刻版,而先人遗留之恩德,按图求索,则也应当奉其神主进祖祠享受祭祠的正筵。以振裕曦亭创议的族谱之事,同治丙寅年兴工,不论宗族房分,尽力合谋筹办,都珍惜从前特有的光景。过了五年,雕刻成,计费三千余金,都是族中筹措举助,□□真是可贵啊!癸酉年改建宗祠,更出重资,以为首创。筹办经费购置□□日夜辛勤,未满一年,而内外竣工。即将余资另购田地四十亩,添立如此完美啊!行贵等自愧为族中尊长,因思朝廷有奖赏之恩典,族内对宗祠有大功的按理必应报答,我宗族谱牒已□□能表达后人思孝之心,今逢皇上登基之初年,宗庙已经完成,选择日期会集族中公议,追认增加十世祖瑞登公得与春林公素宣公一样,准予享受正筵,以外并无实绩,不宜勉强述之,尽力叙述事业有成。以后之看待今日,如同今日之看待过去啊。为此雕刻在美石上为碑。 光绪元年正月 日(1875年) 族长行贵

注:1.此碑记为罗家祠堂碑记,今在浙江上虞小越镇罗家祠堂。

2.文中□□为碑上字迹不清所致。

第七篇:《清水亭刘宠陈列室陈列大纲》

清水亭刘宠陈列室陈列大纲

一.前言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汉代清官会稽太守刘宠之崇高德行与钱清此一美好地名之由来,虽皆系历史佳话,但却能永放光芒。

吾越山川秀美,人杰地灵。自大禹治水、句践复国、马臻筑湖、汤公建闸以来,历经一代又一代越中儿女之辛勤耕耘,昔日荒服之地,终成鱼米之乡。其间不少贤牧良守之嘉言懿行,励精图治,实功不可灭,刘宠即其中之佼佼者也。 东汉桓帝时,刘宠出任会稽太守。蕳除烦苛,禁察非法,犬不夜吠,郡内大治。离任之时,万民感恩戴德,来自若耶山谷之五位皤发老叟,各持百钱以送,刘宠人选一钱,舟行至西小江,投钱于水而去。此情此景,感人肺腑,流芳千古,传颂百代。后人遂将江名地名易为钱清,并于江畔建亭立庙,俎豆馨香,崇祀不绝,于今已历千年矣。

钱清位于宁绍平原之西端,居浙东运河之要津。自古以来,交通便捷,人才辈出,江水清澈,民风淳朴,不愧为江南名胜佳地。漫漫岁月,沧桑屡变。星移斗转,形势喜人。改革开放以来,钱清迎来发展良机,经济繁荣,一日千里,面貌大改,远非昔比。轻纺原料市场,拔地而起,商贾云集,尤为驰名。因而最早进入浙江省百强乡镇之列,继之又荣登全县经济综合实力亚军,今则成为扩权强镇试点,随着越剧《一钱太守》在各地上演,钱清之名更加盛誉遐迩,可庆可喜。 际此盛世,经济腾飞,百业兴旺,物阜民康,云蒸霞蔚。而精神文明建设亦必同步前行,方能达到时代之要求。刘宠“一钱清风”之精神,乃中华文化之优秀遗产,自应予以发扬光大。为此醵集专款,鸠工庀材,仍于原址附近重建清水亭太守庙,以示继承传统,不忘前贤。亭宇建筑蕳朴古雅,不尚华丽,不重雕饰,盖不忘刘太守之遗风也。其中陈列刘宠生平事迹甚详,配以文物图片及众多诗文,旨在惕励公职人员,以刘宠为楷模,清正廉能,洁身自好,爱国爱民,涓滴归公,期为反腐倡廉营造良好条件而作出贡献。希冀广大民众耳濡目染,学习先贤,同心协力弘扬传统美德,为早日建成和谐社会而共勉焉。

公元二O O九年五月

钱清镇人民政府 立

(上挂“一钱千秋”黑底金字匾)

二.刘宠生平

① 刘宠像

② 刘宠,字祖荣,东汉东莱牟平(今山东牟平)人,年轻时就精通经学,博学多才,更是孝敬长辈,行为清廉,而被推举为官员候选人。恒帝时为会稽太守,在任上简政爱民,剔除烦役苛捐,禁察非法,会稽大治,政绩斐然,深受百姓爱戴。这在历史上亦有越郡“狗不夜吠,民不见吏”之誉。

③ 《后汉书》刘宠传全文。制成线装书样。

④ 后汉书照片

三.钱清之名

① 刘宠在上调京都任“ 将作大匠 ”(掌管宫室修建之官)时,众百姓依恋太守,自发送行。内中有五、六位老叟,庞眉皓发,各赉百钱,从山中赶来,双手奉钱,赠送刘宠太守,。而刘太守则以入越三载,无德无能,岂可收受一钱一物为由而委婉拒之。可几位老者心诚之至,非要刘太守收下不可。此时,刘宠进退两难,不收吧,百姓的盛情难却;收下吧,于心有愧。为不忍拂逆越中父老感情,刘太守只得随手掂取一枚铜钱,以示收下了越中父老的一片诚挚心意。{重俢祠堂记}.

{重俢祠堂记}.

刘太守面对送行的人们挥手告别,登舟而去。船至浦阳江(亦称西小江)畔,他手里拽着的那枚铜钱还是没有放入口袋。掂掂这枚重如千斤的铜钱,他一直觉得炙手刺心。一路上忐忑不安,像是做了什么亏心事。想想此处还属山阴地域,要不然,前站便是萧山地界了,此时若再不奉还,更待何时?想到这里,便将手中的铜钱“扑通”抛入江中。说也奇怪,铜钱投入江后,原本浑浊的江水顿时变得清澈,百姓看得啧啧称奇,众人都说流清水纯,岂非刘太守为官清廉的写照?刘宠在越为官三年,却始终做到刚正不阿,两袖清风。为纪念刘宠太守“投钱清水”的动人事迹,后人就把这条江改称钱清江,地名随江名亦为“钱清”,

1751年3月,清乾隆南巡至此,闻听了这位清官廉吏的事迹后,深为感动,于是御笔亲题了《钱清镇》绝句一首。

② 《百镇图赞》钱清介绍

钱清在宋时已设镇,祝穆撰南宋地理总志《方舆胜览》云:“旧常设关于此,宋建炎三年,车驾自越州次钱清镇”。元末,农民起义群雄之一的张士诚和他的部将吕珍于此筑城,并于江上作栅,故又称钱清城。因此,钱清历来为水陆交通要道。民国初划归萧山。1949年底还归绍兴。1958年后设钱清公社。1984年重置镇。1992年5月,由原钱清镇、南钱清乡、新甸乡扩并成今钱清镇。

钱清镇上原有七层宝塔一座,名“环翠塔”,传为三国时孙权之母吴国太出资兴建。后塔顶为龙卷风刮去,当地百姓称它为“无头塔”。1970年9月,因塔身倾斜,经文物主管部门批准拆除。今仅留“塔下”地名。离镇不远的牛头山,则以产“蜂窠石”(浮石)闻名。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因之改牛头山为“浮峰山”。山上原有延胜寺,寺内有“太傅书堂”,系陆游高祖陆轸读书之所。宋、元时,朝廷在钱清设有盐场。元代诗坛领袖杨维桢曾任钱清盐场司令。他曾向朝廷请减盐赋,以解盐民之困。其《海乡竹枝词》,道出了盐民辛勤劳苦的生活。

钱清镇人才辈出。我国著名画家际半丁少年时期曾在钱清豪湖沿童家台门居住过,至今故居尚存,被冯玉祥称颂为;我民国大伟人”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重俢祠堂记 蔡氏重修祠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