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描写《渔歌子》的意境 描写渔歌子的景象

话题作文 zuowen 1浏览

【话题作文】

第一篇:《《渔歌子》意境》

《渔歌子》意境

生机勃勃的西塞山上,绿意盎然的树木耸立着。岁寒三友有;果树有;花树有;灌木也有。白鹭群在一颗颗树上安家筑巢。一行行白鹭在山前嬉戏追逐,有的在捕鱼,准备享用自己的大餐。

山脚下,岸边上,一朵朵桃花正竞相开放,红扑扑的,粉嫩嫩的。群花之中有些还只是花骨朵,正欲开放。开得正满的也有,很不少,向群山、花鸟禽兽淡淡的展现自己的美丽。还有的已经凋谢了,花瓣随着风儿纷纷扬扬的飘落下来,让风儿带走自己的思念。

清澈见底的流水犹如一块硕大的水晶,镶嵌在群山之中。又像琥珀,只不过里面是流动的。肥壮的鳜鱼嬉戏打闹,游乐玩耍。时不时来个“鳜鱼跃龙门”、吐几个小泡泡陶冶陶冶情操,似乎在吸引渔翁的眼珠,好不惬意! 水晶上,一顶青箬笠,一件绿蓑衣,一位老矣垂垂的渔翁坐在一叶扁舟之上。江南春雨蒙蒙,在细腻的微风,在如烟的细雨中寂然垂钓,多么逍遥自在啊!这,不正是世人们所向往的平淡生活吗?

广西柳州柳江县柳江县拉堡镇第二小学六年级:蓝思捷

第二篇:《渔歌子》

渔歌子

教学目标:

1.认读“塞、箬、笠、蓑”四个生字, 正确读写“白鹭、箬笠、蓑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3.通过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层层深入的诵读,学着运用展开想象的方法,初步理解词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渔歌子》这首词呈现的画面,体会诗人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

4.拓展阅读,逐步培养对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并能主动积累优秀诗文。

5.通过学习这首词,进一步感知词的特点。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课前准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课题

1、同学们,你们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而且有一定的含义,能告诉老师你的名字是谁给你取得?今天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位大诗人,他的名字叫张志和。你们猜猜他的名字是谁取的?我告诉大家,这个名字是皇帝给他取的,因为他16岁的时候,中了举人,给皇帝写了一份折子,他列了许多治国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且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他的原名叫做张龟龄,猜猜他爸爸为什么给他取张龟龄?是希望他能象乌龟一样长生不老。多好的一个名字。

2、通过预习,你能说说张志和是哪个朝代的人吗 ?(唐代著名的词人)今天,我们要学的他的一首词——(教师板书课题:渔歌子)

3、什么叫词?以前我们学过哪首词?(《忆江南》)一起来背诵。

其实古代的词和我们现在的歌词差不多,是古代懂音律的人写的曲子,文人填入词,是最早的词的形成。为了记住每一首词,给这些固定的曲子起了固定的名字,叫词牌。当我读渔歌子的时候不能读轻声,因为它是词牌,其读文题。

二、自由读词,初步感知

1、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请大家自由大声朗读《渔歌子》,一直读到你认为字正腔圆为止。朗读是学习古诗词的基础。因此这一环节设计了两个层次的朗读:首先让学生初读诗词,要求读准字音。着重注意下面这些词的读音(课件出示):西塞山 白鹭 鳜鱼 箬笠 蓑衣 ;然后学生再读诗词,课件出示已划出停顿的诗词,要求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读书的要求逐步提高,体现学生从不会到会的认识过程。这样通过试读、练读、个别读、范读,学生一步一步走入诗境,初步把握了诗词的内容和情感基调。

2、读到现在,你发现诗和现在学的词有什么不同了吗?诗每句都是比较工整,字数基本是相同的,而词呢,句子有长有短,所以词也叫叫长短句

三、反复诵读,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一)释疑解难:首先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字典在小组内合作学习:说说你读懂了哪一句?通过释疑解难,初步扫清学习障碍。

(二)想象画面,有感情朗读。

教师先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为学生创设想象的情景,学生边听边展开想象,此时你的头脑中呈现出了怎样的画面呢?然后学生把印象最深刻,或者最喜欢的画面写下来。学生根据自读自悟所得,描绘出头脑中的画面,通过全班交流,形成生生互动,自主解读词义,形

成最初词境。同时也在渗透这样的一种学习方法:读古诗词,要善于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才能更好的理解其意,品出韵味。然后在此基础上有感情朗读。

(三)丰富画面色彩,有感情朗读。

首先引导学生领会在这首词有什么色彩?(白、红、青、绿等)然后教师巧设意境:确实,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苍翠的西塞山,白色的鹭群,鲜红的桃花,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多么鲜明,使人在读这首词时,仿佛是在看一幅优美的水乡春汛图。除此之外,有心的作者还给这幅画染上一层斜风细雨,使整个天地都浸在了一片烟雨中,显得宁静而美好。引领学生通过对本首词色彩的挖掘,丰富脑中的画面,进一步体会到诗境之美,朗读的情感更上一个台阶。

(四)“身临”画面,有感情朗读。

欣赏视频,“身临”画面。播放西塞山景色录像,学生边欣赏边听老师旁白:郁郁葱葱的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翱翔,忽而低旋于水面,溅起层层涟漪;忽而停落于绿树枝丫,翘首远方;忽而飞向高空,尽展优美的姿态。岸边的桃花在万绿丛中显得那样娇嫩。这时正是鳜鱼最肥美的时候。渔翁戴上青色的箬笠,穿上绿色的蓑衣,荡舟于江上,静心垂钓。此时微风拂面,细雨如烟,眼前景象犹如仙境。在学生描绘画面的基础上,给出一个更加生动的画面,加上老师的描述,使学生深入其境,感受诗意,读来更有了情感。让学生动笔来写,更是注重全员参与,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动脑去想去写,进入词境,感悟词韵。

7、这么美的景色,你们想回去吗?(不想)

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张志和自封为烟波钓徒,他最喜欢这样垂钓的生活。于是他非常有盛情地写下了渔歌子。可是,他的哥哥叫张松龄,很担心他在外留连忘返,惹出麻烦。于是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于赋歌》(课件出示),这首词也是采用渔歌子的词牌写的。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你怎么知道?

8、好一个留连忘返,张志和厌倦朝廷的争斗,留连于山水之间,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会钓到鱼吗?可是张志和却说他钓到很多很多,他钓着了什么?这就是张志和毕生的追求(出示:心志平和)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渔歌子》说课稿

【说教材】

《渔歌子》是一首词,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春天优美清新的水乡画卷。全诗意境优美,情趣盎然,生动的表现了渔翁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学习这首词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说目标】

1.认读“塞、箬、笠、蓑”四个生字, 正确读写“白鹭、箬笠、蓑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3.通过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层层深入的诵读,学着运用展开想象的方法,初步理解词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渔歌子》这首词呈现的画面,体会诗人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

4.拓展阅读,逐步培养对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并能主动积累优秀诗文。

5.通过学习这首词,进一步感知词的特点。

【说学生】

五年级的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对于古诗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大部分学生能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的方式理解诗意,但是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的能力还有所欠缺。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诗人“诗画合一”的表现特点,感悟不同诗人笔下勾画出的渔翁的心绪,尤其是感悟“不须归”的境界就成了教学的重难点

【说教法】

这首词内容浅显,描写的田园风光优美恬淡,画面感强,因此教学这首诗词主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并展开想象,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诵读与想象中入诗境,悟诗情,获得审美感受。

【说教学流程】

《渔歌子》教学反思

《渔歌子》这首词,意境很美,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为了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在教学中,我注重了让学生多读,引导学生抓住此中所描写的九种景物,去体会、感悟,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运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词意,让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去感受词中的意趣,体会词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

1、关注和挖掘词中蕴涵的美好感情。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厌倦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喜爱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他张志和,是画家,是诗人,是词人是哲学家,他的作品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我从张志和的“心志平和”这个名字的来历引入,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让学生品味出诗人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2、运用版画,发挥想象

通过此中所描述的九种景物,我把它们以简笔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让学生说说它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孩子们各个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提取自己的生活经验,津津有味地描述,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学习的快乐。{描写《渔歌子》的意境}.

3、以读为主,读有层次

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生命,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悟情悟境,在诵读中欣赏抒情。诵读是诗词教学的手段,也是教学的目标。教学中,我能引导学生在多种朗读中品赏佳句,体味情感,进入情境。初读时让学生字正腔圆地读;找出词中蕴涵的景物后,让学生想象画面朗读;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师生对读。学生入情入境,熟读成诵。

4、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自己的评价语言还不够丰富,今后我将注重积累,以使自己能将评价语言运用得恰到好处

【教材分析】{描写《渔歌子》的意境}.

《渔歌子》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首词。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田园生活”,通过学习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和三首古诗词,学生能够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体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渔歌子》是一首词,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春天优美清新的水乡画卷。全诗意境优美,情趣盎然,生动的表现了渔翁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学习这首词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段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四年级的学生,在前三个年级的学习中,对于古诗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大部分学生能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的方式理解诗意,但是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的能力还有所欠缺。 这首词内容浅显,描写的田园风光优美恬淡,画面感强,因此教学这首诗词主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并展开想象,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诵读与想象中入诗境,悟诗情,获得审美感受。

根据课程标准的年段要求,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文本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读“塞、箬、笠、蓑”四个生字,会规范书写“塞、鹭、笠”,

正确读写“白鹭、箬笠、蓑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3.通过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层层深入的诵读,学着运用展开想象的方法,初步理解词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渔歌子》这首词呈现的画面,体会诗人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

4.拓展阅读,逐步培养对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并能主动积累优秀诗文。

5.通过学习这首词,进一步感知词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加深对诗句的理解,体会词的意境。

【课前准备】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其诗歌特色。

关于词中描绘的画面的视频及配乐朗读的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1.谈话: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四时田园杂兴》《乡村四月》,感受到了田园生活的悠闲和美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词。板书题目《渔歌子》。齐读课题。

2.了解词牌名:“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古人用词牌表示词的节拍、旋律。有些词牌还能表示词的内容,读完这个题目你好像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一个渔夫划着小船,在江上一边钓鱼一边唱着快乐的歌。)

3.了解作者:课件出示作者张志和的资料。

【设计意图:板书完课题后,充分发挥想象,从字面上理解“渔歌子”是指渔夫在捕鱼时唱的歌,为“渔歌子”这个词牌名定下了快乐的基调,学生水到渠成地感受到了词人的心境,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坚实的铺垫。了解词的知识以及作者的生平,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诗词内容,为体悟诗词打下基础。】

二、自由读词,初步感知

1.学生初读诗词,要求读准字音。

2.认读生字词语:(课件出示)

西塞山 白鹭 鳜鱼 箬笠 蓑衣

(学生行为预设:① “鳜”容易读成jué ;②“箬”的读音容易出错。这两个字的读音要重点指导。)

检查初读情况。(此处可指名读诗词,继续纠正字音,在此基础上全班齐读。)

(修改理由:从讲课情况看,读准生字词语是朗读诗词的关键,应当予以重视,因此把认读字词这一环节独立出来。)

3.学生再读诗词,读出停顿,读出节奏。课件出示已划出停顿的诗词。(学生行为预设:学生因为标画出停顿,在读词时,可能会因停顿太长而把词读的断开。)教师适时指导:在读的时候读出停顿,并不代表读的断开,要句断气不断。教师可范读。

【设计意图:朗读是学习古诗词的基础,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书的要求逐步提高,体现学生从不会到会的认识过程。学生一步一步走入诗境,初步把握了诗词的内容和情感基调。】

三、反复诵读,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一)释疑解难:再读诗词,学生借助注释和字典在小组内合作学习:说说你读懂了那个词

第三篇:《渔歌子》

《渔歌子》初稿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塞”、“鹭”、“鳜”、“箬笠”、“蓑衣”的音、形、义。

2.理解《渔歌子》的词意,试着边读边想象,感受画面美,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3.培养阅读,朗诵诗词的兴趣,养成课外主动欣赏、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渔歌子》的词意,感受画面美。

教学难点:

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学会欣赏,诵读,养成积累古诗词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学生背诵学过的古诗词。

刚才同学们背诵的真不错,有诗有词,一下子就把老师带到了一个诗香袅袅,余音绕梁的优雅境界中,你们小小年纪就能诵读这些经典诗词,真棒。(设计意图:鼓励为主,进入设情境,激发兴趣。)

2. 请学生谈谈对词有哪些了解。

学生说。教师补充过渡:古人有“作诗填词”、“吟诗唱词”之说。最初的词是配合着音乐来创作的歌词,所以词又叫做曲子词,后来它才逐渐脱离与音乐的关系,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因而又被称作长短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渔歌子》。

二.初读感知

1.板书课题《渔歌子》

齐读课题,(预设纠正,“子”词尾,没有意义,所以读轻声。) 从课题看,你们觉得这首词会写些关于什么的内容呢?

2.[课件出示]

“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新唐书》本传

教师引导:这位张先生可真奇怪,钓鱼不用鱼饵,看来他的心思并不放在能否钓到鱼上,那他干什么的呢?你想了解他吗?

3.教师过渡:《渔歌子》这首词就是作者于太湖隐居的时候所做,请同学们先自由读两遍,在自读中,读准字音,读出韵味,遇到生字词可以反复读两遍。

4.请学生朗读,伺机进行字词教学。

第一句中有一个地名,看看这座山在哪儿?(预设表扬:你真善于发现,知道从课本上找答案。)老师还用红色标出了一个字——“鹭”观察一下这是个什么字(生回答:形声字),从它的声旁可以知道它是一种大鸟,教师板书,学生书空。同样的方法学习其他几个生字。

[课件出示]

白鹭和鳜鱼的图片,形象感知。

5.指导朗诵

同学们刚才读的那么起劲,李老师也想读了,你们想听吗?教师利用平仄规律配乐范读。平仄规律:一、二声,声音拖长。三、四声,声音发出来就收回去,读的短而有力。

学生练读,指名读。

二.精读分析

1.教师板画,理解词意。

一首好的诗词,有时也是一幅美妙的画,作为画家的张志和,他的词也是充满了诗情画意的,老师也喜欢画画,下面我们来个看图说话,睁大你的眼睛,看李老师都画了些什么,比比谁观察的最仔细,表达的最清晰。

通过学生的回答相机理解词意:

初春的西塞山刚刚蒙上了几分绿色,从水田里飞来几只白鹭,在山前翩然飞翔。粉色的桃花,片片花瓣散落在碧水之中,淡黄色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渔翁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停舟在春波之上,在斜风细雨中悠然垂钓,久久不愿离去。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描写《渔歌子》的意境 描写渔歌子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