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西安护城河的10年前的资料 西安护城河改造

话题作文 zuowen 2浏览

【话题作文】

第一篇:《西安近十年内的环境变化》

西安近十年内的环境变化

记得十年前的西安古城,虽然文化底蕴雄厚,但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西安气候干燥,雨量较少且分布不均,加之地处秦岭北麓,冬天多是静风天气,灰尘难以扩散。同时,受干旱、沙漠和黄土高原的影响,西安大气环境十分脆弱,受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影响,总悬浮颗粒物自然本底值偏高,春季受风沙天气影响,浮尘扬尘使空气污染物极易超标。

夏季炎热非常,有一些偏僻的小城区绿化面积很少,街道脏乱差,冬秋两季扬沙严重,干旱少雨,这是西安的一些固有自然环境。但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建设的迫切需要,引起了一些其他的环境问题。

一是自然降尘,包括:(1)本地降尘,即城市未硬化地面土壤或城市周边农田土壤受自然风蚀作用而形成的降尘;(2)外来降尘,即生态环境的变化而导致的污染物或沙尘暴导致的颗粒物长距离输送转移后,在城市上空沉降的扬尘。据专家分析,西安市自然降尘约占到总降尘量的50%左右。

二是人为活动造成的扬尘,包括:(1)城市内建筑、拆迁、道路和其它市政工程施工灰尘;(2)城市及其周边建设和土地开发导致的绿化带破坏和裸露地表扬起的尘土;(3)工业区的建筑材料和煤堆场粉尘;(4)道路交通机动车行驶过程中造成的二次扬尘污染;(5)工业企业的燃煤设施和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粉尘。西安市人为活动造成的扬尘同样约占到总降尘量的50%左右。

陕西是全国的产煤大区之一,西安作为陕西的省会城市,与煤相关的一些重工业也造成了许多环境问题。据初步调查,西安市现有经营性储煤场18家(其中未央5家、灞桥5家、长安8家),占地540.8亩,储煤量约8.72万吨;非经营性储煤、渣场(燃煤单位储煤、渣场)300多家,储煤量按2007年844万吨计,平均每月储煤量约70万吨。

由于在建设初期规划、选址缺乏约束性,部分煤炭经营户选址时,只考虑经营和运输方便,煤场建设紧靠公路或建在居民集中区内,还有一些煤炭经营户将煤场建在基本农田,对耕地和周围群众生活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其次,是煤场建设设施简陋,缺乏必要的喷淋等湿法作业环保设施,煤堆覆盖不能够保持经常性,防煤尘作用不明显,煤场围墙低矮,起不到挡风、阻风等环保要求。第三是煤炭运输车辆在路边乱停乱放,经常造成交通阻塞。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煤场周围的公路、耕地、人居生活环境。

提到近年来的人居环境变化,西安市民感受最深。当我们漫步古城大街小巷,伴随着身边休闲广场、绿地林木的逐渐增多,环境的不断改善与人居质量的提高,那曾经的脏乱差街巷、落后的生活习惯悄然逝去,广大市民对人居环境的满意率逐年攀升。“大绿大水工程”让古城市民兴奋不已。如今,放眼古城西安,片片树林,片片绿色。变化在黄土地上,高兴在百姓心中。

如今的护城河,宛如一条黛绿的玉带,河水碧波粼粼,放眼

望去沿岸尽染绿,“空处有景密织就,密而不迫映成趣”。看到这些谁又能记起曾经的“臭气熏天趋避之,唯恐招惹匆匆行”。记得是在2004年11月开始最近一次治理,西安市对护城河的功能进行了重新定位,将原先的蓄洪河改变为景观河,通过抬高水位、清淤衬砌、污水截排、引入黑河活水,生态得到重新恢复,护城河整治彻底走出了‘屡治屡污’的怪圈。

西安十年间的环境变化是每一个西安人有目共睹的。天蓝了、水清了,夜晚头顶的星星也比前些年多起来了。早晨起来,空气更是越来越新鲜。是现在西安环境的真实写照。

第二篇:《国内仅存的四条古护城河》

苏州护城河 公元前514年

北京护城河 明永乐年间改建北京城时,在紫禁城外开凿了护城河,距今已经有近600年的历史

西安护城河 形成于公元1370年,距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

南通护城河 濠河,史载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筑城即有河

■北京护城河

北京是六朝古都,金中都城和元大都城的四周均有护城河。北京护城河的总长度为41.19公里。新中国建立前,北京护城河的水源主要来自玉泉山及西山诸泉,经长河、玉渊潭等流入护城河,再经护城河流入城区河湖。北京护城河也是城区雨水和生活用水的排水河道。

历史上,北京护城河不仅具有输水排水、保障城市安全的功能,而且在交通运输、观光游览、美化环境等方面都起到过很好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有关部门对北京的河湖水系(包括护城河)进行过多次整治,修建了官厅、密云等大型水库,并引永定河水和潮白河水入城,为城市开发建设提供了新水源。 ■苏州护城河

苏州护城河的历史悠久,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采纳了伍子胥的建议,将都城苏州建在一片水网之上。苏州护城河的水来自太湖和京杭大运河,又汇入长江和大海,伍子胥开凿胥江将太湖水引入城,而大运河又将长江水不断注入。伍子胥还十分注重泄洪,一条支流出娄门至太仓入东海,另两条支流汇入金鸡湖经吴凇江入海,还有盘门大龙港的水重新流入大运河。同时,近郊的众多湖泊也为古城的水系起到了重要的蓄水和调节功能。

2002年,苏州投资40亿启动环护城河风貌保护工程,在这条由“吴门夜月”、“觅渡揽月”等二十多个景点串成的风光带上,一路途径10座城门,20座桥梁,尽显千年古城风貌和东方水城风韵。

■西安护城河

西安护城河是古城堡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于公元1370年,距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1949年后,城市规划已使城河改变了原有的功能,成为城市雨水调蓄库和泄洪干道。1998年,护城河综合治理工程开工,项目总投资2.87亿元,经过4年多的综合治理,改造工程主体于2002年已经基本完成。

几百年来,西安护城河和明城墙一起静静地守望着古老的西安城。

■南通护城河

濠河原为古护城河,史载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筑城即有河。现周长10公里,水面1080亩,水面最宽处215米,最窄处仅10米,是国内保留最为完整且位居城市中心的古护城河。距今有千余年的历史,是国内仅存的四条古护城河之一。

第三篇:《西安明城护城河的职能衍变与城市发展关系初探》

西安明城护城河的职能衍变与城市发展关系初探

孙 静 唐登红

摘要:西安明城护城河的营建与改造历程与明城墙建设密切相关,时代的更替决定了明城护城河的职能衍变,未来进一步强化护城河及其环境的文化遗产与生态职能将成为一种历史必然。

关键词:明城护城河、职能衍变、发展

一、西安明城护城河的历史演变与改造历程

护城河是古代城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安明城护城河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安明城墙”的重要组成部分,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它的营建与改造历程与西安明城墙的建设密不可分。

1、明朝

公元1370年(洪武三年)四月,朱元璋封朱樉为秦王,镇守西安府。同年七月在唐新城的旧址上,开始大规模建造西安城墙。筑城工程始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止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西安明城护城河为城墙外廓取土筑城后修葺而成。据史载护城河“长四千五百丈,宽六丈,深二丈”1。沿护城河内沿,筑有高六尺,厚二尺的“壕墙”一道,外逼壕堑,内为夹道,充分加强护城河的防御能力。

图1 明西安会城图 图2 明西安府城图(1542年)

(引自《西安城墙史话》) (引自《西安市地图集》)

2、清朝{西安护城河的10年前的资料}.

西安作为陕西的省属驻地,有翼庇西陲的重要作用,所以清朝官员非常重视保修城防工作。在沿用明城旧制的基础之上,于清朝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1 西安城墙史话 第26页 张景沸、景慧川编著 陕西旅游出版社

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对城墙和护城河进行了多次修葺、整改。

图3清西安会城图 图4清西安府城平面图

(引自《西安城墙史话》) (引自《当代西安城市建设》)

3、民国(公元1911年到1949年)

民国期间,由于战事频频,西安城墙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再没有进行大的维修,护城河也一直处于无人监管状态。

图5 1949年西安市城区图

(引自《当代西安城市建设》)

4、解放后

a、50—80年代初

1950 —1953年,《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1953—1972年)》获准通过。规划中充分利用旧城周围环城林、城墙、护城河组成一圈环城风景带,同时修筑城河退水渠,把护城河纳入城市排水系统规划,使之成为接纳市区四十平方公里雨水的唯一泻洪河道与调节库。

图6 1953—1972年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局部 图7 1983年城河整修前旧貌 (引自《西安城市建设1949-1999》) (引自《西安环城建设资料汇编》) 1961年西安明城墙被定位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明城墙重要组成部分的明城护城河被纳入到国家文物保护体系中来。

60年代以后,由于城市污水管道系统没有完全形成,许多单位在雨水管道中乱排污水,造成护城河严重污染。文革以后,由于垃圾污物的大量倾入城河,致使河床淤泥越积越高,河道越挤越窄,每逢雨讯,泻流不畅,外溢倒流,年年成灾。

b、80年代

1980年,西安市编制《1980—2000年城市总体规划》,新的规划对名城保护和保持古都风貌,作了明确规定和具体处理。结合梁思成先生的旧城墙改造和利用设想,西安市政府确立了环城建设的基本规划思想:“对墙、河、林、路一并

2治理,保护历史文物,完成雨水排蓄系统”。1986年底,西安环城建设工程顺

利完工,至此西安护城河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引水、蓄洪、退水体系,基本消除了市区内的洪涝灾害,使环城总体景观得到显著改善,初步显现了社会、环境、经济三大效益。

图8 1980—2000年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局部

(引自《西安城市建设1949-1999》) 2 赴京汇报线环城建设工程摘要 西安环城建设资料汇编 第74页 西安环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编{西安护城河的10年前的资料}.

图9 1983年护城河整治剖面示意图

(引自《西安环城建设资料汇编》)

c、90年代以后

进入90年代以后,鉴于明城护城河水污染逐年加重、河床淤积、荒草丛生,部分涵洞淤塞,危及防汛安全。于是开始着手解决城河引水沿线的二次污染问题。1998年10月,新一轮西安城河综合治理工程正式开始。这项集文物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景观开发为一体的综合治理工程对改善西安的投资环境和生态环境,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促进西安经济建设,发展西安大旅游产生了深远影响。{西安护城河的10年前的资料}.

图10 护城河雨污汇水面示意图 图11 1998年护城河综合治理工程 (来源:根据西安市护城河综合治理工程相关资料绘制)

(根据西安市护城河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绘制)

二、西安明城护城河的职能衍变与城市发展关系探缘

通过西安明城护城河营建与改造历程回顾,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西安明城护城河的职能随着城市的发展产生了三次比较明显的转变,这三次转变主要可以通

过以下几个时间段来界定:1949年以前、1949~1980年、1980年以后。 1、1949年以前

冷兵器时代,在城市攻防手段非常有限的情况下,挖土筑墙,掘渠为濠,此时的城墙、城河是城市的最主要军事防御体系。除此之外,城河还承担有城市的引水、泻洪、漕运等附带职能。因此此时的城河在城市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以西安明城护城河自建成以后,就受到了明清历代府衙的多次修补。

民国以后,随着热兵器时代的到来,火器大量用于军事,城墙城河的军事防御职能逐渐衰弱。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铁路的出现,自来水厂的兴起,以及西安周围水系衰退等原因,城河的引水、漕运职能全部丧失。城墙城河在城市当中的地位也一落千丈。因此民国政府对城墙城河的维护也逐渐减少,直至最后彻底放弃。

{西安护城河的10年前的资料}.

2、1949~ 1980年

民国后期,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墙、城河与城市面积扩张、城市交通的矛盾日益突出。解放以后,随着和平时代的到来,西安城墙、城河的军事防御职能彻底丧失,虽然1961年西安明城墙被定位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明城墙重要组成部分的明城护城河被纳入到国家文物保护体系中来,但新的城市职能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这时的城墙城河被认为是西安市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与瓶颈。

3、1980年以后

8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认识上的进步,西安城墙、城河逐渐寻求到了新的城市功能定位,通过文化遗产这个角色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方式影响和参与现代城市生活进程。

1983年,西安进行环城建设,通过修复城墙、疏通城河、新建环城公园、打通环城路等措施,使得环城地带成为西安市民休憩娱乐的好去处,八方来客的游览胜地。从此时起,西安城墙、城河才真正意义上从解放后城市发展的的累赘与障碍转变为代表城市记忆的历史文化遗产,重新融入了现代生活,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观上述三个阶段,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西安明城护城河的营建与改造历程与西安明城墙的建设密切相关,它们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随着历史的进程,城市的发展决定了城墙、城河功能的兴与废,有用与无用问题。未来护城河及其环境进一步向文化遗产与生态职能转变将成为一种历史必然。

第四篇:《西安城墙的历史沿革及变迁》

西安城墙的历史沿革及变迁

西安城墙-历史背景

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市传统防御设施。在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遗址看到,半坡人在居住地周围挖掘深沟,以提防野兽和外部落的袭击。如果把半坡村落视为城市的最初萌芽,深沟也就是当时相当于城墙的设施。待到人们发明筑墙技术后,城墙自然伴随城市同时诞生,成为古代城市的显著标志了。据史册记载;“鲸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此城郭之始也。”这大约是在距今约4500年前的原始社会晚期。西安作为千年古都,历代曾多次修筑城墙。它们多数被历史的尘埃掩埋。但我们看到的这座城墙仍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纪的隋代。

西安城墙是明代初年在唐长安城的皇城基础上建筑起来的,由于唐朝末年战乱频繁,遭受了很大的破坏。唐末天佑元年(公元904年),驻防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因原来城大不易防守,于是对长安城进行了一次改筑。改筑时放弃了长安的外郭城和宫城,只把皇城加以改修,封闭了皇城的朱雀、安福、延喜三门,北开玄武门,以便防守,但对城垣并未扩大或改修。

以后历经五代的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到宋、元两代,城的名称和建制虽屡有变换,但城垣规模却无改变。元代时西安称为奉元城,是西北的一个重镇。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三月,大将军徐达率军从山西渡河入陕,元守将遁逃,徐达占领奉元城。不久,明朝廷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这就是西安得名的开始。

西安城墙-城墙修建

明代西安城垣曾是一个庞大而精密的军事防御体系,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堡。西安古城堡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也为我们研究明代的历史、军事和建筑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1961年西安城墙被列入国家重建文物保护单位后,迎来了重整旗鼓的东风。1983年,市政府结合市政建设整体规划,投资1000万元,开始营建环城公园。如今,城墙上的排水系统得以完善,敌台和垛口逐步恢复。黑河水经曲江池和兴东湖,引入护城河,像一条银链围绕着城墙。护城河两岸植树后形成环城林带。花坛、草坪遍布 城墙之下。从西门到东门,先后建成松园、牡丹园、石榴园、樱花园、吉备真园、含光阁、迷宫、元梯、吊桥、南门月城等游览点。

明太祖朱元璋非常重视西安的地位。在建都地点未确定以前,廷臣也多次建议利用关中形势,建都西安。朱元璋特地派皇子巡视西安,察看建都之事。后来,朱元璋又将次子朱樉封为秦王。完全围绕“防御”战略体系,城墙的厚度大于高度,稳固如山,墙顶可以跑车和操练。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

当时,明朝筑城风气非常盛行,现在中国保存下来的许多大中小城市的城墙,大多是那时建造的,至今在民间尚流传着:“汉冢唐塔猪(朱)打圈”的俗语。于是,在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开始正式筑城,至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

年)完工。修好的西安城墙,东墙长2590米,西墙长2631.2在米,南墙长3441.1米,北墙长3241米,周长13.75公里,形制是一个长方形,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城墙四角各有角墙一座,城墙外有城壕。城门有四:东曰长乐,西曰安定,南曰永宁,北曰安远。每门城楼三重:闸楼、箭楼、正楼。正楼高32米,长40余米,为歇山顶式,四角翘起,三层重檐,底层有回廊环绕,古色古香,巍峨壮观。

开始修筑的城墙是用黄土分层夯打起来的。最底层是用石灰、土与糯米汁混合夯打,十分坚硬。明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陕西巡抚张祉将城墙外壁和顶面砌了青砖。{西安护城河的10年前的资料}.

城墙,是人们为防御外来侵袭而修造的自卫设施。西安城墙的防御性很强,城外的护城河为第一道防线。河上设有吊桥,是进出的唯一通道。吊桥白天降落在护城河两岸,供人出入。晚上吊桥升在空中,就断绝了进城的道路。城门外有间楼(也叫谯楼),用以打更和报警,为第二道防线。闸楼后边是箭楼,高30余米,外面墙体笔直,箭孔密布,便于了望和射击,这是第三道防线。箭楼和正楼之间是瓮城(也叫月楼),面积9348平方米,它的作用是:若敌人攻进,即形成“瓮中捉鳖”之势,这是第四道防线。第五道防线自然是正城门了。敌兵要攻破这五道防线,极其不易。

除了城门设防严密外,城墙四个拐角还修有角楼。作用是辅助城门,观察和防御四面外来之敌。整个城墙外侧,每隔120米有一座马面(也叫墩楼)。每个马面宽20米,从城墙向外伸出12米,高低、结构和城墙相同。西安城共有马面98座,垛口 5984个,使城墙外侧成锯齿形。每个马面上原有可供驻守军队的卡房(也叫敌楼)3间。城墙和马面上有女儿墙,墙上有既能藏身又能8奈望、射击的凹口和方孔。因此,西安城墙对研究封建社会的城市建设,历史、军事和建筑艺术,都有着很高的价值。

1983年以来,陕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对这座古城墙进行了大规模修缮,补建已被拆毁的东门、北门箭楼、南门闸楼、吊桥,并建成环城公园,从而使这座古建筑焕发了昔日风采,成为西安的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西安护城河的10年前的资料 西安护城河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