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
第一篇:《席慕蓉的散文特色》
席慕蓉的散文特色
席慕蓉,一位来察哈尔盟明安旗的蒙古姑娘。她于一九八一年出版第一本新诗集《七里香》,在台湾刮起一阵旋风,其销售成绩也十分惊人。一九八二年,她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成长的痕迹》,表现她另一种创作的形式,延续新诗温柔淡泊的风格。
席慕蓉的诗作一直颇受瞩目,然而近年来,她的诗作产量减少,散文作品不断的增加,其中亦有异于诗作的特色,评论其诗作的文章颇多,其实席慕蓉的散文也有另外的风味。本文将以席慕蓉的散文作品为范围,探讨其特色与写作技巧。其散文作品较特殊之处,如‘花’在席作之中所占地位十分重要,本文对此现象做一分析。另外,兼论席慕蓉的写作技巧,如颜色的搭配、问句的运用、重覆句型的使用。
席慕蓉散文作品中最大的特色有两大方面,一为对花卉的描述,二为颜色的词汇使用。在于“花”的描述上,各式各样的花都能入文,其中又以荷花与她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席慕蓉本身具有是画家的身份,在颜色的运用上,自然比较于其他作家贴切,形成她的一种特色。
(一)花的描述
在席慕蓉的散文之中,除了人之外,便多以花作为对象,或将花朵穿插在字句之中隐含某种象征意义。
整棵大树上满了白花,又厚又绿的深色叶子把白花衬得特别耀,老远就看到了。
好大的一棵树,深植在海边的山崖上,在几十年之前,当那些渡海而来的人刚刚开始在这个小岛上栖身之时,这处山崖之上,一定曾经长满这一类的海岸植物吧?
我想当那一群人刚刚开始在这树木底下搭建他们时小木屋时,一定以为这只是暂时的停留,以为不久就可以离开,所以才会盖得这窘迫和杂乱无章的吧?
席慕蓉喜欢将某种花的特性和某种类型的故事相结合。虽然,花在故事之中,可能只是扮演物的静的角色,却占有全文重要的地位。如在《有一首歌·花的极短篇》,席慕蓉写下一对男女的故事,因昙花的绽放而开始,随着昙花的凋落而结束。
好多年以后,每次闻到相同花香,女孩都会想起那个在月亮底下把昙花摘下
的少年,他们从那夜以后就没有再见面。
他不应该送她一朵昙花。听人说,那是一种不幸的征兆。
以故事形态表达出席慕蓉对花的感觉。花同时也扮演着触媒的角色,对于读者而言,即使不曾经历类似或相同的情境,也可藉着席慕蓉笔下所营造的气氛,有了更深的感觉,有着身历其境的感觉,或许这也是席慕蓉作品始终被喜爱的因素之一。
每一位作家都有其最钟爱的事物,席慕蓉特别钟情于荷花。她画荷花,也写荷花。不过,她很少单独的赞美荷花,她总是把荷跟人相连,或者藉由某件事情带出荷花。在文学的批评上有所谓的‘文如其人’的说法,特别强调作家的生活环境与作品的文风表现之间的关系。探讨此现象与席慕蓉的关系,可以从席慕蓉的生活环境及成长过程之中寻得解答。
那天也是我第一次看到植物园的荷池,站在满池亭亭的莲叶旁,空气中充塞着一种模糊而又熟悉的清香,幼年时和父亲同游玄武湖的记忆,在霎时都重现在眼前,阳光在霎时也变得柔和起来。我好像进入了一个不大一样的世界,在那里,时光滞留不前,我心中充满了一种恍惚的乡愁。
对我来说,读诗和写诗也和荷花荷叶一样,每次都能把我领进那一个不大一样的也界里面去,在那里,心中没有任何的负担,我只是喜欢反覆温习那一种恍惚的甜蜜和忧伤。
涉江采芙蓉的时代,荷叶与荷花应该就是这个模样了吧。荷,真是我的乡愁,对一个古远的时代与古远的爱情的乡愁。
不知道是看多了画中的荷,还是在古远的日子里曾多次涉江采芙蓉,总有一个很奇怪的感觉,总觉得荷花是一个似曾相识的友人,并且,在初识的一次就是一见倾心,不忍离去,就这过了几千年。{席慕蓉散文}.
东坡独爱清风与明月,周敦颐有〈爱莲说〉,对作家而言,自己青睐的事物,,钟爱的一件事,喜欢的一个东西,不单只是字面上的解释,重要的是深层意义及它与作家能够相遇相通的一股默契,‘荷花’对席慕蓉而言正是如此。
席慕蓉出版了一本完全以写荷,咏荷为内容的书,名之为《信物》。这本书的内容是用以席慕蓉的文章和针笔画来交叉营造全书的气氛,显出对荷花的赞颂与热爱。她不仅客观仔细的写景,也主观的写情,使整个作品呈现情景交融的感觉,物我合一的情境。{席慕蓉散文}.
我每天早上都去端详它,看着它的颜色从敷着一层青绿的暗紫,慢慢转成水红转成柔粉再转成灰白,看它的花瓣从紧密的蓓蕾到微绽到盛放再凋落,仿佛是看着一个生命从青涩的少年逐日逐日走到最后。
原来,原来时间就是这样过去了的。所有的日子越走越远越黯淡,只有在莲花盛开的时候,那些记忆,那些飘浮在它们周遭的记忆才会再匆匆赶回来带着在当时就知道已经记住了的,或者多年以来一直以为已经忘了的种种细节。
在席慕蓉所写荷的作品内容中,人、事、时、地常常是相同的,她却用不同的字句去描述,从各个角度切入,写出完全不同的味道和感觉。如〈花之音〉和〈莲池〉都在写林玉山先生八十年回顾展中一张巨幅的荷花写生。在〈花之音〉中,她被这幅画吸引,因而请问林玉山先生,是在什么样的心情下画成的?
老师说那个时他刚刚日本回到台湾,和年轻友人一起,两个人到嘉义附近的山里,在一处荷花池旁住了好几天
老师又说:‘那个时候,年纪轻,对任何事物都想一探究竟,我们听人说荷花刚开的时候最美,并且花开的时候有声音,所以两个人就在池旁和衣睡了一个晚上,天还没亮时就起来守着花开,等着听花开的声音。’
我从来不知道荷花开的时候有声音,老师那天真的声到了吗?
‘听到了。是很轻,很细微的声音,但是可以听得到。’
在〈莲池〉一文中,她采倒鈙的铺陈方式,将时间拉到林玉山先生听荷花的昭和五年七月,逐字逐句慢慢述说一个发生在日据时代的故事,然后将场景拉回一九九一年的五月,也就是八十回顾展的会场。她写到收藏这幅画作的张家,将这幅‘莲池’呵护得无微不至。席慕蓉用她柔性的笔触记录下来巨幅荷花写生的来源及归处,同时也做了见证。
是一场难得遇合!
六十一年之后,一个初夏的正午,美术馆里的展览厅因为外面的炎炎烈日而显得格外清凉,艺术家和他的画作重新相遇。
当年那个站在池边的年青画者如今鬓发已如霜雪,目光却依旧清亮,依旧深藏着那对生命与美的渴望,从他笔下一笔一笔画出来的艺术品挂满在美术馆许多间展览厅的墙上,他必须要带领他的学生和观众一张一张地看过。
但是,在转身之前,在离开‘莲池’那张画幅之前,白发的艺术家忽然停了一下,回首对那池莲荷再看了一眼,才微笑着转过身来带领着我们继续往前走过
去了。
老师,您是不是听见了什么声音?
〈花之音〉出版于一九八九年,〈莲池〉是作者一九九六年的新作,相同的一段往事,在隔了将近七年,席慕蓉以不同的表现手法,再次呈现她心中的感动,若不是对荷花的深深爱恋,如何能够经历长时间而不遗忘!
席慕蓉曾在《成长的痕迹·自序》中提及:‘我是一个喜欢“回顾”的人’。这也印证了她的作品中不时出现充满回顾的意味,除前所举〈莲池〉的例子外。对于小时候父亲带她去玄武湖看荷花一事,也常常出在文中。用不同的笔法,切入时间的前后,虽然是同一件事,因不同角度的写作方法,让人不容易觉得腻。 玄武湖的黄昏,坐在父亲腿间,父亲双手划桨,
小船从柳荫下出发,在长满了荷花荷叶的湖上静静地流动。暮色使得一切都变得模糊和安静。小手拿着一个饱满的莲蓬,在小小的胸怀中,人世间的幸福也正如莲蓬一样饱满、莲子一样清香。
记忆里最早的荷,应该就是五岁时,父亲带我在玄武湖上泛舟时给时过我的那一个莲蓬了。
父亲的怀抱是那样安全温暖,能够独占父亲的怀抱对于小小五岁的我一种忐忑的惊喜与骄傲,伴随着记忆而来的,还有湖上一片昏黄微微带着灰紫的暮色。
席慕蓉对于‘花’的钟爱,显然成为她作品中一个鲜明的特点。对她而言,花是她记忆中最重要的行囊,在每株花的背后有着不舍的情感。而花也代表某件让席慕蓉动心的事情,或者一个深深记忆的人物。这样的作品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自然是受人欢迎的。
而海棠花就是属于年轻时母亲的花。而从没有过那样残酷的战争,从来没有过那样连年的颠沛流离,从来没有一个民族曾忍受过那样多的苦难,于是那一代的少女没有一个能实现她们的梦。要买下来的,不仅是那盆花,还有那盆花里的良辰美景,那盆花里古老而芬芳的故国,而我终于明白了我母亲的心。
所有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的后面,都有我珍惜的记忆。
又是好多年过去了,玫瑰仍在,而所有属于那个夏天的事物都会回来,我几乎还可以闻得到林中松针在太阳下发出的清香。
在花前,我是个知足的人。
(二)搭配颜色的运用
走进席慕蓉的花花世界,可以发觉她一贯的温暖笔调,同时为画家的她,在文中形容花的色彩,也较一般作家更为敏锐细腻,使得作品有更鲜活的感觉。其意象的建构有大半是建筑在颜色的使用上,呈现给读者的文章,不再只是死板平面的文字,而是一幅幅立体画面。
是那个似曾相识的山林,满山开着一种野花,长而直的花梗上缀着从紫红到浅红到纯白的串串风铃,衬着青绿的野草,和后面郁绿黑蓝的森森,是一幅又一幅人让人心醉的画面。
整片草原一望无际,天地间除了苍空的蓝、云朵的白、青草的绿和远处丘陵上一些土石的褐黄以及几株杂树的灰绿之外。
茶褐的底色上画着横枝的菊花。枝干墨绿,花瓣原来应该是洁白的,却在画家笔下带着一层仿佛被时间慢慢染黄了的秋香色。
秋日下年和父亲牵手走在波昂市郊,天气不错,路旁人家院子里的大树金灿的,白色的细秋千安静地垂挂在绿草地上。
他说这话的时候,正是风和日丽的夏日正午,太阳光从翠绿层层的高枝上洒下来,森林中有着一层绿玉般的光影[21]
天好干净,是那种澄蓝,草好柔软,是那个种细密的绿。穿着白色衬衫和灰色运动裤的男女同学散坐在树下,风吹过来,羊蹄甲粉紫色的小花瓣就轻轻柔柔地落了下来
席慕蓉利用颜色搭配花卉的描写,将所要传达的抽象意念,明确且清晰的意象化。使得读者在阅读席慕蓉的作品时,非常容易进入她所想表达的情绪之中,颜色的功劳实不可没。
第二篇:《论席慕容散文中的青春情怀》
论席慕容散文中的青春情怀
《透明的哀伤》为例 —以散文集
【摘要】:花样的青春里生机勃勃,岁月像河,不舍昼夜的流,席慕容在诗歌《青春》“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命运将它装订的极为拙劣,含着泪 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对青春进行了慨叹,在其散文集《透明的哀伤》中也有对青春的赞美与感伤。带着对爱的追求、年华的惆怅和沉重的乡愁等最可贵的人生情味,她的作品自然地流入读者的心中,曾经深深影响了一代人的成长历程。①用简短而朴素的话语絮叨,如花的岁月,记忆斑驳,微笑里深意的内涵。席慕容以诗歌出名,而散文也给了我们许多的道理,散文集《透明的哀伤》里就为我们展现了她的青春情怀。
【关键词】:席慕容 散文 青春 学生 花 孩子
席慕容,女, 蒙古族, 1943年生于重庆。1959年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1964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 毕业后任教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并从事绘画与文学创作, 举办过数十次个人画展, 多次获多种绘画奖, 出版诗集有《七里香》、《无怨的青春》等, 散文集有《成长的痕迹》、《透明的哀伤》等。作家,老师,画家,同时她还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这样才华横溢的女子面对青春时“年轻的时候,心中的阴影来自那对前路的茫然无知,我会遇见什么?我会变成什么?一切都没有启示与征兆。”①146这样的困惑也同样是年轻的我们的疑惑,“生命是可以包含月光,却不得不在同时也包含了一层透明的哀伤。”①146 莎士比亚说:“青春,是一个短暂的美梦。”席慕容她是一位老师,学生的一切常常牵动着她的记忆神经,她是一位画家,对于生活敏感的人,面对岁月的流逝,又怎能视而不见呢?她同样是一位母亲,孩子的成长却似乎是她青春的重现。她以她的多重身份,朴素而富有哲理性的散文话语为我们记叙平凡的生活。对于青春时所发生过的一切美好的点点滴滴,她总是认真的收藏记录。在她眼中,青春是神圣的,不可亵渎的。从她的散文中,我们不难发现她总是以自己的经验告诫我们珍惜自己的青春。“年轻时的你我已是不可再寻的了,人生竟然是一场有规律的阴错阳差。”尽管青春也会承载忧伤,但是这也是青春的其中一部分啊。即使承载着忧伤,即使面对困境,即使知道会受伤,却义无反顾地走向未来,这才是青春。②
学生:曾经的青春年华
席慕容说:“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③作为一个美术老师,学生便是她生活的一部分,望着他们的笑靥,往事却也历历在目,太多的想法,过多的思绪,总是可以轻易的把我们带入记忆的深处。这种感觉席慕容也在体现在《同学》“站在讲台上的她久久没有开口,只是微笑地注视着眼前的学生,心里重新浮现了那些旧日同窗的面孔,那些啊!那些不知道分散到什么地方去了的朋友。”①25这一幕的场景让席慕容陷入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似乎也正说出了我们的心声。
流逝的岁月在我们面前重现,清晰的让人动容,人生不止,岁月就像一条河,左岸是无法忘记的回忆,右岸是值得把握的青春年华,中间飞流着隐隐的伤痕。仓央嘉措《问佛》佛曰“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我也曾如你般天真。”当一切重现时, “今天,我才知道,原来他也和今天的我一样,微笑着,从你们年华饱满的脸上,在一次次地重读着那我们曾经经历过的青春年华。”(《窗外的青春》)①5在席幕容的散文中,还有许多对易逝青春的留恋,那种留恋和感慨所流露出的无奈情感,代表了许多人的心声,因此往往能拨动许多人内心深处那根弦。
“青春的美丽与珍贵,就在于它的无邪与无瑕,在于它的可遇而不可求,在于它的永不重回。”
席慕蓉对于青春感悟深刻,岁月游走,无论是喜乐伤悲,所历经的一切在暮色苍茫中都令人黯然神伤,席慕蓉偏爱忆旧。可生活是一条永不停息的河流,幸福快乐不可能永远定格,人生时时有缺憾,谁都留不住岁月,希望所有的机缘同时出现,这样的理想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人生短促,青春易逝,只有时间是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君王,席慕蓉的散文经常会有一种内心独白式的跳跃性的思维,常常对身边的某事某物突然有所感触而进行情感的宣泄。④
花:易逝的青春岁月
“生命虽然短促,春花虽然易凋,然而,因为有了爱,我们共度的一世就变得非常甜美而又绵远,没有丝毫的遗憾了。”⑤青春最美好的是它的绽放期,席幕容对大自然有着深厚的感情,她把这种感情全部倾注在她最爱的花中,见证了花样的青春。从她散文中的各式各样的花,我们能够体会席慕容对生命的珍重,对青春的赞美。就像《白色山茶花》那篇文章中写的那样,山茶花的开放常被人忽视,但因为每一朵只能开一次,所以每一朵花都极为小心的开,害怕开错,“它们是那样的认真地迎接唯一的一次春天”①6这样的顽强的生命力,无一不让我们惊讶和屏息生命的美丽。面对大自然,尤其是席幕容最爱的花时,她不仅欣赏它们的美,而且还在欣赏的过程中享受着大自然带给她的那种宁静和深远。我们来看看《台湾百合》里写到的百合:“土地里深藏着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呢?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在我们周遭不顾一切地向上茁长?按时开花,按时结果,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生命里最美丽又最神奇的现象。”①40而这种对青春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席慕容在另一篇《意象的暗记》里解释了那份疼痛与不安“如果我们曾经怀着同样的理想并肩前行过一段岁月,到最后,是不是会在彼此的记忆中种满百合。”①85百合的成长是一种磨练而细致的绽放,在欣赏中静静看待那种幸福,这是一种多么感伤的境界呀!席慕蓉对于‘花’的钟爱,显然成为她作品中一个鲜明的特点。对她而言,花是她记忆中最重要的行囊,在每株花的背后有着不舍的情感。而花也代表某件让席慕蓉动心的事情,或者一个深深记忆的人物。这样的作品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自然是受人欢迎的。
在席幕容的文章中,花是一种象征,象征着短暂的情感、易逝的时光,那是一种深沉的,要有了一定年龄的沉淀时才能领悟的真谛,如《桐花》用五天的时间记叙着一种花的变化“四月二十四 林间洁净清新,山峦守口如瓶,没有人告诉我那即将要来临的盛放与凋零。”①49这是一种对青春到来的期待渴望的心理。花的绽放在席慕容眼里就是生命讯息的传递,未能完全预知的骚动。当其真正来临时那是怎样的一种兴奋“五月八日 五月的山峦终于动容,将我无限温柔地涌入怀中,我渴望的时刻终于来临,却发现,在他怀里,在幽深的林间,桐花一面盛开如锦,一面不停纷纷飘落。”花落之时的失落的如同时光的逝去,汇入记忆里,随时间淡化,却植入心底。“繁花落尽,我心中仍留有花落的声音,一朵一朵,在无人的山间轻轻飘落。”爱花,惜花,便会认真地去观察花,自然而然席慕容散文中会描述一些对青春的诠释,还有那种透过花所领悟出的人生的真谛。这种真实情感的表露也正牵动着读者的心。对人生的理解: “忽然觉得,人生也许就是这样了,只要是自然的,只要是顺着天意的,就算是花落了也不一定要觉得悲伤,甚至也可以有一种淡淡的喜悦,就像这风里的若有若无的清香。”①50绽放后的怵然凋谢,如青春般流逝得毫无征兆,失落得想挽回,张开手的同时一切已消失。我们在席慕容的花的情感中也体会到青春流逝的失落。
孩子:轮回的所来径
席慕容作为母亲,如同其他母亲一样把一切精力倾注于孩子身上,想如呵护花一样记录他们的成长,孩子似乎是大人们的来世一个轮回的起点,所以希望可以用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去干涉孩子的成长,天性使然,孩子总喜欢自己去经历所该遭受的一切(即使是前方是荆棘),因此在孩子身上往往反衬出那个曾经的自我。{席慕蓉散文}.
生活催促着每个人改变,而当我们适应了社会的生活的时候,却也失去了曾经的自己,而孩子的有些话语又猛然把我们拉回那个自我的年龄。 “虽说岁月一去不复回,可是,在那一刹那,在恋恋回首的那一刹那,昨日、今天与明天不就都能聚在一起,重新再活那么一次了吗?”(《回顾所来径》)①29这样朴素的话语,没有可以推砌的词语,没有令人惊奇不已的哲理,只是娓娓道出、顺理成章。可却能在人心里荡起层层涟漪。2005年福建省高考满分作文中有一篇《八,十八,二十八》中说“我想起了那黄的草,黄的太阳,妈妈是书童,爸爸是车夫,想起那个未经世俗打磨的不规则的多边形。我的泪水悄然滑落,为不再拥有的那个不规则的多边形”一路的成长,快乐与辛酸都随着时间而淡化了,但是孩子的成长却又再次重现着当时的场景。相对于那些悲凄哀艳的儿女情长、壮烈雄迈的诤诤劲言和愤世嫉俗的谈古说今,我更加喜欢席慕容作品中的纯真、温馨。
孩子的成长,席慕容喜欢让孩子在自己曾经到过的地方体会美,徜徉于记忆之中,《马樱丹》“我常带小小的慈儿爬上坡去。在柔和的阳光里,我们母女俩采摘着花朵,听着远远坡下传来的学校里的钟声,总会有一些模糊的光影从我心里掠过。”①36席慕容是个喜欢回忆的女人,所以当她把孩子的事情记录下来的时候,记忆的匣子也同时呈现在我们面前了。
结语
青春美丽的绽放,没有年轮的记载,而我们都必须经历,它短暂而难忘。细腻的笔为读者讲诉她眼中已经流逝的青春,怒放的青春,及在自己呵护下花苞的青春。给人的是一种隽永的语言,启发人以理性思考人生问题。席慕容的文章总的给人的印象一种莫名的爽快;主观感受得到了满足,触发心灵深处不自觉的认同感以及对生命的深深思考。语言的极美、易懂,结构思路清晰,确实是发人深省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份真的印象;真实的感受总能打动人的!“在年轻的时候,因为生命才刚刚开始成长,看不出有什么分别,几乎没有什么标准来分辨人与人的异同。于是那些外表光滑美丽的,或者位置刚好放在耀眼地方的旧货得到注意与羡慕”(《躯壳》)①83没有太多的抱怨,她的三重的身份,正好让她有更好的诠释她对青春的感情,细腻而真实。青春纵然不再,可是席慕容却仍然以一种年轻的心态对待生活,这种感情能引起读者共鸣。生活里青春这道透明的哀伤,我们应细细体味,如席慕容般善待青春的‘伤痕’。
参考文献:
①杨雅莲. 席慕容:我不是故意愤怒[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06-10
②席慕容.透明的哀伤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席慕蓉散文 席慕蓉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