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伤感抒情诗句 借景抒情的诗句

话题作文 zuowen 2浏览

【话题作文】

第一篇:《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悲情抒情诗思考》

一弦一柱思华年

——李商隐悲情抒情诗思考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文一班鲜林 201100050121

摘要:李商隐的抒情诗是其诗作的代表,也代表着晚唐的文学成就。李商隐的诗歌通过描写细腻深切的情感,塑造诗歌的悲情境界,开创了唐代诗歌新的发展。从李商隐的抒情诗歌的表象出发,考察李商隐诗歌的写法,体悟他的情感和思考过程,结合他的一生,了解作为个体的李商隐的内心情感世界是如何被外部世界影响的。

关键词:李商隐抒情诗情感

李商隐以其特有的精密华丽、清新峻拔的诗歌风格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遥望前人,“光焰万丈长”的李杜诗歌几乎占据了唐朝文学史的大半天空,唯有韩愈、李商隐二人,“自辟宇宙”,开创了唐代诗歌的新境界。最能代表李商隐文学成就的无疑是李商隐那些缠绵悠长的抒情诗,这类抒情诗中多呈现出一种伤感悲情的境界。

李商隐在这类抒情诗中展现的情感可以总结为真挚、细腻、伤感、深切。

一、表现

对于诗歌词赋等文学作品的创作和赏析,我们会有这样的经验:当作品想要表达的感情描写的缠绵悱恻、绵邈悠长时,可能也会陷入抒情呆滞拖沓、表述冗长的困境。虽然这样能够表达贯通作品的情感,如果情感不能写的深刻细致,就会让人产生难以卒读的感觉。

相反的,如果想要表达缭乱复杂的情感,这种情感的变化的原因可能是随所处之境的变化而改变,或者是情感本就复杂而难以名状,那么这种没有贯通性的情感在表达中就需要跳跃和升华,而这种表达的问题在于造成意义的不明确,即使精巧遣词构句也可能被诟病为浮藻堆砌、意义不明,给人辞采具而文不美的感觉。

而李商隐在这两种情况下都做到了恰到好处的表达。

在第一种情况下,李商隐的抒情诗以意象入手,通过细致精微的探查把握情感的内核,用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意象寄托情感。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诗,“春蚕”“蜡炬”“青鸟”都表示相思,尤以颔联为甚。具象化的意象将情感表现得更加细微真挚,情切感人。

而在第二种情况下,李商隐的诗歌同样是从意象出发,通过一系列的意象描写,形成一种复杂深沉的情感氛围。如《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诗,首联写独居女子深夜缝罗帐,富丽的环境描写衬托着女子的孤独寂寥。颔联回忆“语未通”的一次会面,“扇裁月魄”形容女子的羞涩,也侧面说明女子的相思之情。颈联“金烬暗”“石榴红”一明一暗两个意象,衬托出女子等待的悲伤和“断无消息”的绝望。尾联以“斑骓只系垂杨柳”的形象,表明女子坚贞的意志和不放弃希望的决心。整首诗塑造了“一种孤独凄伤的情调,而凄伤中又有温馨和期待”1。关于这首诗另一点要提出的是,李商隐在最后塑造的这个不放弃希望的女子是否与他一直塑造的悲观绝望的情感世界符合呢?关于这一点,姑且放在下文讨论。 1袁世硕、张可礼主编《中国文学史(上)》382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这样的表达中即可见意指明确的复杂的情感,又可见在情境变换的触发下情感的变化和升华。而另一类表现难以名状的复杂情感时,李商隐的抒情诗的表达方式是通过多种意象尽可能的展现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这里可以以《锦瑟》为例。虽然对本诗有过多种解读,但仍难有定论。从“锦瑟”、“庄周梦蝶”、“望帝啼鹃”、“沧海珠有泪”、“蓝田玉生烟”这一系列意象,我们虽然难以发现一种可以准确描述的情感的发展脉络,但是整首诗塑造的那种悲伤哀叹的情感基调我们都能有所体悟。

我们可以总结出李商隐诗歌中的常用的这种借助意象来表达情感的象征手法。象征是“用具体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情怨”2。李商隐诗歌的精彩之处在于他不仅擅于运用这种手法,而且在具体形象的选择上,他能找到最佳的意象来表达他复杂隐晦的情感。

二、体悟

了解了李商隐抒情诗的特点和手法,我们脱离文本,转向关注文本之下他的情感世界。

现在,让我们换个角度去思考李商隐的抒情诗。我们先忘掉他漂亮使用的手法和精致的辞采,沉浸于李商隐塑造的内心情感世界,这样有助于我们像李商隐那样思考。这样做的目的是我们可以尝试了解他是怎样产生和体悟这样的感情的。

确切的说本文讨论的是李商隐的悲情世界,这类情感以个人经验而言,通常是负面情感,一般来说,人们会尝试摆脱这种悲伤的情感状态。那么人们通常会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面悲伤,找到解决悲伤的方法;第二种是逃避眼前的问题,寻找新的注意力关注点,这种方法也有助于悲伤情感的排遣。所以,相对的,如果无法从这种状态中逃离出来,受困于此,那么就将持续承受这种悲伤情感的痛苦。

在笔者看来,李商隐面对这种悲伤的情感状态,没有摆脱这种情感的困扰,他甚至没有尝试过,他是耽溺于此种状态。

在这种困厄的状态下,他用自己那颗敏感的心,细细体味着种种复杂的情感。诗歌就是他的宣泄点。他试图通过诗歌来表现自己的情感世界。

三、触发

耽溺于这种悲伤的情感状态使李商隐更加痛苦,而痛苦又加重了李商隐的悲伤情感。最终李商隐在这种痛苦状态下过早离世。李商隐潦倒的境况是他的悲情气质成长的沃土,而他纤细敏感的性格则是他悲情状态产生的源头。卷入党争怀才不遇的黯淡仕途和爱妻早亡的鳏夫生活,这种坎坷的境遇,深深影响了李商隐的内心情感世界。在《安定城楼》诗中,“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两句明确表达了他对于自己怀才不遇的境遇的忧愤。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用这个观点来看,可以说,李商隐正是因为无法实现自己的儒家仕途理想,才陷于长久的痛苦之中。

关于儒家仕途理想,李商隐写下了很多咏史诗,讽刺时政。对于这类咏史诗的写作原因,陆侃如和冯沅君在《中国诗学》中将其形容为“正义感”3。这当然是对于李商隐的政治理想的另一种表达。他也写过《行次西郊作一百韵》这样关注现实的作品,表达他对于时政和民生的忧虑。他甚至大胆写下《重有感》这样白居易等人不敢写的批评现实的诗作。

然而,看起来这样的作品与他小心翼翼在仕途挣扎的表现是矛盾的。包括上2

3周振甫注《李商隐选集》29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第一版 陆侃如、冯沅君著《中国诗学》321页,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二版

文提及的《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诗,似乎存在矛盾之处。但是,仔细研究这些表象,可以发现,其实这些现象正是李商隐悲观的性格特征的表现。他大胆写为庙堂不容的诗是因为他对于仕途的绝望,他耽溺于悲情状态是他对于现状的绝望,《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诗中坚贞决绝的女子形象更是李商隐绝望的表现。

李商隐关注内心世界的抒情诗歌创作既是晚唐王朝的每况愈下和自身仕途的不如意影响下的结果,也是大环境下造就的感伤哀婉的文化氛围的共同影响的结果。所谓“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的每一次的诗歌创作正像素女每一次悲伤的弹奏一样,是他经年的情感的自我投射。

参考文献:

袁世硕、张可礼主编《中国文学史(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周振甫注《李商隐选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第一版

陆侃如、冯沅君著《中国诗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二版 房平著《一个穷儒的生命独舞——论李商隐的人生悲剧和个性化创作》

第二篇:《白居易感伤诗特点》

亲;再来一个睡前故事!!! 加油!!!! 白居易“感伤诗”特色

白居易作为家喻户晓的大诗人,他的感伤诗在其诗文创作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 他是第一个提出“感伤诗”这一概念的诗人。白居易在有生之年, 就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整理,他将自己的诗作分为: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类。纵观白居易的诗作,最感人心扉,最能引起人们共鸣的当属其感伤诗。 感伤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价值,故不少学者都对白居易感伤诗独特的时代意义及形象作了分析,从艺术成就的角度分析,感伤诗达到了白居易诗歌艺术成就的高峰

一、白居易感伤诗的溯源

(一)自古以来的感伤渊源

(二)中唐忧患的时代背景;

二、白居易感伤诗的创作年代特征

(一)少年时代多感慨颠沛流离之作

(二入仕期间多哀伤宦海沉浮之作

(三)晚年时期多悲叹物是人非之作;

三、白居易感伤诗主要特色

(一)景物抒情

(二)现实主义

(三)平实语言

(四)超越抒情模式

(二)中唐忧患的时代背景;

安史之乱是大唐盛世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白居易出生于中唐大历年间,一个动荡不安,腐朽昏庸的时代,经历了安史之乱之后,中唐政权已难以再现昔日的辉煌,藩镇割据和藩镇叛乱此起彼伏,,朋党之间的明争暗斗,中央对地方的制约形同虚设,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社会状况一蹶不振。(1)面对满目疮痍,风雨飘摇的景象,这一时期的文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出现了深刻的转变,他们一方面失去了原先那种浪漫,进取的激情,另一方面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和感知,这时候的文人们清醒认识到这种江河日下的社会状态,纷纷把目光从建功立业,报效朝廷转向日常的心境情感和精神思绪,多情和感伤成了中唐文人的思想主流,而激烈的政治斗争和压迫则加速了这种风气的滋长和蔓延,此时整个中唐社会都弥漫着一种感伤和忧愁,生活于这个败落时代的白居易自然逃不过这种情

愫,受当时腐朽社会状况的影响,和苦闷文风的熏陶,一种感时伤逝,悲天悯人的情感深深根植于白居易的心底,这也成为他日后大量进行感伤诗创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白居易感伤诗的创作年代特征

据统计,白居易的感伤诗大概超过了200首,这些诗歌创作的时间跨度超过了30年,也就是说,白居易的感伤诗贯穿了白居易人生诗歌创作的各个年代,由此可见,白居易的感伤诗既有当时社会背景影响,也有自身文人感伤的情怀,历数白居易感伤诗作品,各个年龄时代的作品体现了诗人自身人生经历的影子,外在事物的牵绊,内在情感的触动,随着所遇所感都以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每个年代的作品又各有特色。

(一)少年时代感慨颠沛流离

白居易出生于安史之乱之后,正是动乱之年,在少年时代,由于北方战乱频繁,白居易不得不被送往南方避难,诗人十一岁就与家人分隔,背井离乡,四处漂流,接触了社会上各个方面,尝遍了世事之苦,正是这样一种特殊的经历,让白居易在少年时代就显现了感时伤世的端倪,在这期间,白居易创作了《题赠定光上人》《客路感秋寄明准上人》《秋暮西归途中书情》等感伤诗作。久历这样居无定所的日子,让年少的白居易比同龄人更多了几分感慨和凄楚。他在早年的诗作中,更多书写的是自己四处避乱,颠沛流离的苦楚。

(二)入仕期间哀伤宦海沉浮

白居易一生经历了9个皇帝的更迭和变迁,主要活动在贞元和元和年间,他的感伤诗的创作情况和仕途的起伏紧紧相连,贞元十六年,白居易进士及第,元和十年,白居易遭人陷害被贬江州,这是诗人一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他人生中苦痛悲及的时刻,白居易许多的感伤诗就产生于这个时期,在贬为江州司马期间,“秋日正萧条,驱车出蓬荜,回望青门道,目极心郁郁”,“江人授衣晚 十月始闻贴 一夕高楼月 万里故园心”,诗人由入到出,由庙堂到乡野,宦海沉浮多变,这样一种地位的悬殊与落差,对他来说是一个无比沉重的打击,内心无比悲凉。由于心境的变化,诗人感伤诗的数量也陡然增多,有感而发《夜闻歌者》,《初入峡有感》《郡中》等感伤诗。应该说,仕途的不得志让白居易的感伤诗在这个时期有了更多的创作源泉。

(三)晚年时期悲叹物是人非

到了晚年的白居易,更多表现的是一种无奈,这在他的诗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到了晚年,历经世间沧桑 宦海沉浮的诗人,已经失去了年少的轻狂和宏图远志,

对于官场的尔虞我诈,仕途的荣辱兴衰,成败得失已经看得很清楚,也看得很淡了,不再像年轻时候那样的在乎,其实这也是一种人到了晚年的常见现象,白居易再燃不能脱俗,只不过作为一个大诗人,他跟常人不同的是,他可以用诗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这种失落和无奈的情怀,白居易在晚年的作品中,也一改以往对仕途功名的幽怨和失落,转向了对物是人非,生老病死的悲苦和叹息,其实,这也是诗人到了晚年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人生和社会的无奈。

在晚年,白居易写了很多首诗来感叹自己的颓暮。《初见白发》《叹老三首》《渐老》等都是诗人当时心境的代表作。白居易在晚年对于叹老类的感伤诗数量之多超乎寻常,可见诗人对逝去年华的留恋和感伤,青丝变白发,苍老的白发映照的是白居易孤独失落的心灵,生命颓唐零落之感在历经动荡的日子中日积月累,引发诗人的对盛年怀才不遇,老之将至的无奈伤感。晚年期间,亲人的相继离去,厄运不断缠身,诗人心中承受着巨大的丧亲之痛和压抑之情,无处释放的上伤,无处发泄的痛只能融进在幽幽的 感伤诗中,在这一类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美好的事物总是那么脆弱,美好的生命总是那么早就凋零,离去的事物和生命带走了生者的惦念和回忆,而留下的却是绵绵无尽的伤和痛。

(一)以景物抒情

景物抒情应该是白居易感伤诗中最常见

1 以秋为景 白居易笔下的审美主体往往是秋天萧瑟的景象,审美主体是孤独愁苦的自我,主客体交融使感伤诗呈现阴柔清碗,落寞感伤的凄美风格,与偏于表现主观感受的中唐大历诗歌和充满唏嘘之叹,酸楚之味的晚唐诗歌风格相近。

(2)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往往给人展现的是一种肃杀和凄凉的感觉,秋叶飘落,秋风悲凉,秋日低沉,这一切秋景给人的心里平添了几分忧愁和烦恼,白居易的感伤诗抓住了秋这个特定的景色,在他创新的感伤诗中,有大量以秋为景的作品,《秋夕》《早秋曲江感怀》《秋日》等。另外,白居易还有很多诗作虽然在题目中未提及秋,但是在诗的字里行间中,都弥漫着秋的落寞和冷清,通过这些诗句我们可以很好的理解白居易当时作诗时的心境和情感。{伤感抒情诗句}.

2 以月为景 白居易的感伤诗中,除了秋就是月,诗人似乎对月有着特别的钟爱和敏感,月亮与诗人有着不解之缘。古时的 诗人往往怀着感时伤世,郁结无处可发的心理状态,所以就难免借助风月来感时怀旧,一发心中苦闷,在白居易的作品中,具体可感的月亮,无论是新月还是圆月,总能唤起诗人的无限情思,如《禁中月》《城上对月 期友人不至》等。

3 以发为景 白居易随着年龄的渐渐增长,,白发也层出不穷,老病现象日益加剧,原本就展不起笑颜的两颊,往往因偶然看见了自己的一根白发,而顿生哀叹,唏嘘不已,面对衰老,诗人不仅发出了对人生无常,转瞬即逝的感慨,这种感慨往往不分时间和地点,因此白居易写了很多诗来感叹自己的颓暮。如《早梳

头》《西原晚望》《自觉二首》等。

(二)现实主义

白居易的感伤诗多为一诗写一事,主题集中,线索明晰,叙事周详,叙事抒情过渡自然,合乎生活逻辑,感伤诗抒写的情,多为个人感慨悲伤,但白居易写愁,既不似李白那样瞬息万变,不拘常法,也不像李贺那样设想奇诡,思绪跨度难以把捉。(3)白居易写愁,细致入微,合乎情理,同是写愁的解脱,白居易往往借助安贫乐道,委顺任化以及归隐田园等自我排遣,情绪是消极的,与世无争的。总的来说,白居易的感伤诗注重写实,现实主义成为白居易主要特征之一

(三)平实语言

白居易感伤诗的语言风格,一如其讽喻作品,同样是通俗平易,质朴无华的,大多数的感伤诗不事藻绘,绝少用典使事,因而诗境平易,情真意实,读这类诗,如听诗人娓娓诉说种种的遭遇,苦恼和感伤。虽然总有后人批评肤浅,但总体上白居易的诗应该说还是通俗易懂,含义深刻之作。

(四)超越抒情模式

在白居易200多首感伤诗中,感伤情绪可谓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颇具时代特色和创作个性的 感伤——超越抒情模式。(4)在白居易的 感伤诗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诗篇先写感伤情怀,酝酿感伤情调,然后笔锋一转或自我劝慰或阐述道理来消解诗中的伤感情绪,这就是白居易感伤诗中的感伤超越模式,例如在《送春归》诗中,白居易这样写:

去年杏园花飞御沟绿,何处送春曲江曲,今年杜鹃花落子规啼,送春何处西江西。帝城送春犹怏怏,天涯送春能不加惆怅?莫惆怅,送春人。亢员无替五年罢,应须准拟再送浔阳春。五年炎凉凡十变,,又知此身健不健?好去今年江上春,明年未死还相见。

此诗作于元和十一年,白居易当时远在江州被贬,去年春归之时,诗人在帝城的曲江送春,身处顺境尚且惆怅,诗人此时身处被贬之地,儒家倡导的功业无法实现,而时光一去不复返,兼济天下之志的实现也渐去渐远,真是去年送春,今年再送春,年年岁岁:“春”,岁岁年年人不同啊,忠而被贬,大好时光虚掷在天涯,这是难以消解的悲伤,可见诗人在悲伤之中的坚强个性的自然爆发,既是自己对人生自信的宣言,也是对诬陷自己的强权之反抗,哀莫大于心死,只要心不死,就有希望在,就能迎来人生的春天。白居易的感伤诗中的痛苦显而易见,但是他解脱痛苦的能力也是无容置疑的。析原因,白居易之所以能感伤怀得以超越,主要是因为受当时禅宗客观影响和自身濡染之经历所致。

第三篇:《诗歌朝圣的悲情史》

诗歌朝圣的悲情史

程增寿论

黄春龙

在相同的地方遇见不同的人。

在不同的地方遇见相同的人。

——《城与乡》

诗歌源于生活,任何诗人都无法摆脱现实对他的思想束缚。基于这点来读程增寿的诗,更觉他是传统意义上的诗人,无论题材还是诗歌形式,对比于现代性泛滥的诗歌状况,都显得“老实本分”;然而阅读这些老实本分的诗首时,总能发现其非凡之处,老实而深沉,本分却不木讷,甚至显示出一个老道的歌者本色。诗人们在对付现实无聊的束缚时,会采取不同的方式,有人顺从或者说是麻木,诗生活里全然歌舞升平景象,毫无关切生存现状、现实疼痛,于是从不和谐中总能发现和谐的因素,并以此作为心灵的慰藉;有人则以抗争的姿态,表面上轻描淡抹,内在却是深层的思考,于是不可避免而失落于生存现状,不可避免而面对枯涩、无奈、忧伤等,成为悲情抗争者,其梦想之路亦然一段悲情史。程增寿的诗歌所呈现给读者的是上述后者的状况。对现状的困惑以至质疑,引发诗人深重的思想。他自己整理起来的诗作自名为《问罪集》,从这点看来,他带给读者的便是肉质的文字,个性化的表现,沉重的反思,因此而成就一部个人色彩鲜明的历史;它用诗歌的形式朝圣以求新生,却落于悲怆之处,现实与理想的抗争演绎了一出出彩的青春“革命”史。

诗与生活的对峙

我一直以为,诗是心的境界,难以托具体形式表达;一旦作为具体形式的表达,便显低劣。转换其意来说,诗作为理想的代言,在生活面前是矛盾重重的。诗与生活形成对峙的尴尬场面。原本,诗来自生活,如今,诗歌理想难以在现实生活得以超越。于此,应当理解“生活”是一张“网”,有着里、外两个层面,网内的空间是狭小的,受束缚的,以喻于生活现实;网外的空间是广阔的,无拘的,以喻于生活理想。两者之间的隔膜在于“网“,于是乎,作为具体形式的生活与抽象形式的生活在诗人的思想中烙下了深深的隔裂痕迹。

1、单纯与凝重

读程增寿的这么一些诗歌,比如《以父亲为名的港湾》:

也许日渐灰白的头发

排成的将是许多的沧桑

……

《年轻,像一首歌》:

由小丑唱到花旦

从叛逆唱到宿命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伤感抒情诗句 借景抒情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