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
第一篇:《关于人性自私的辩论》
所有的社会现象及问题,最后都可以归结到人性:人的恶行从何而来?为什么人有时是冷酷与残忍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吗?人的自私是善还是恶?利他、奉献与自利是什么关系?是否利他本质上是自利的一种迂回方式?
人性的这些问题并不经常被追问,但每一次被追问的时候,都会暴露社会观念的分裂,甚至鲜血淋漓的内心。
药家鑫案件、小伊伊、小悦悦、跌倒的老人等,每当社会事件逼问当代中国人性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人性本质这种哲学问题,原来离每个人的生活如此之近。
3000多年的主题,有没有相对“正确
的”答案?我的看法是有,但中国思想界—-或者说哲学界—-却没有,不是当今转型期的中国没有,而是中国思想史从来就没有过。
但必须说明的是,中国思想界没有关于人性论“正确答案”,并 人性论是世界哲学史争论了不意味着中国人缺乏道德。中国古语说“礼失求诸野”,中国社会的基本道德从来没有失去,更不存在滑坡,中国社会欠缺的是在观念形态上对人性本质—或者说可被接受的常态—-及建立其上的社会逻辑体系,形成正确的认知及主流共识。
99.99%的人道德很
正常且健康(按14亿人口基数,0.01%即有万分之一不道德的人的数量都是140万),现在—-尤其在微博、媒体的公知分子话语空间里—-放大社会事件背后的公众道德问题,是典型的以万分之一的极少数现象“推论”99.99%绝大多数人有问题的错误逻辑。
所谓“正确”的认知,是指经得起解析、符合逻辑、能够前后一贯 以我们个人的生活经验与常识判断,中国社会地贯穿观念体系的认知。大多数人认同、精英群体大部分认同的,就是社会共识。
尽管上述定义没有排除人类认知的主观性,但也绝不意味着“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正确的含义就是指观念认知能有效地发挥对个体、群体、乃至国际关系的正面调节效能。
人性论的最核心问题历史上多有变化,从动物性与社会性、天生与习得、善与恶、神与俗到物质与精神、理性与非理性等,近现代以来的核心问题是自私是否是人性本质的问题,即人性自私假说,包括自利(或利益最大化)是商业社会的基本原则、利他也是为了自利等延伸问题。
当今中国的人性思想正是在这个问题上陷入巨大的误区。
误区之形成,与中国近现代以来包括当今市场经济思想对西方市场观念的误读有关,也直接与2500年前百家争鸣时期的一段人性争论的思想公案有关。
思想史研究者一向将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辩论作为重大事件,是因为两者的观点正相反对,且都自成体系,让研究思想史的人可以有话好说。但本质上,关于性善性恶及其各种“正反合”的观点,都没有多少真实的社会价值,是非常典型的“形上学”命题。
真正与社会关系重大的人性争论是孟子与杨朱学派的分歧,这个思想分歧不是高远的形上学,而是与从个人到国家的完整社会体系紧密相关。
杨朱学派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代出现的一个著名的非主流思想,这个学派没有留下独立的论述,只有被儒家树立为批判标靶时留下的只有片言,却有一句顶万句的振聋发聩效果:拔一毛利而天下,不为也。
孟子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人不归杨,则归墨”,又说:“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亚圣鉴定杨墨学派的结论是:“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从此,杨朱二字在儒家的话语体系里,变成了禽兽的代名词。经过董仲舒开始的独尊儒术到唐代科举制、宋代孝悌理学,儒家的“统治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涵盖到人生社会的一切领域,杨朱的贵我、为己、重生等被清除出社会思想的地盘,只能在道家养生思想里,留有一席之地。
这段思想争论里,有一个逻辑上的漏洞没有被关注,而是都“预先”陷入了孟子设定的“逻辑圈套”里:为什么贵我就一定会与利天下矛盾呢?为什么利天下就一定要摩顶放踵呢?
不要说贵我、重生等观点未必与利他、利天下、崇仁贵义等价值不能兼容,即使是拔一毛利天下不为这样的极端观点,也未必意味着不可以为天下而舍生就义—-留存的杨朱观点,以利论天下与我之关系,从逻辑上说,未必意味着我与天下之间的一切关系,比如当我之生命或其
他生之自由受到威胁的时候,贵我思想未必就是主张投降保命,也可能变成捍卫自我权利反抗。这当然也不是指杨朱有这个思想,而是指思想的逻辑可能性,并非只有孟子等定义的一种结果。
杨朱思想是否“言盈天下”不好说,但在各为其主的战国时代,这种“反映”现实的思想流行不足为奇—-今天中国的新商业社会,不是也引为圭皋吗?
虽是遗文如金且由批判者转述,但从留下的论点里,可以肯定杨朱是一种社会思想,如“轻物重生”这个观点,显然可以引申出针对统治阶层追逐驰骋畋猎、皇宫珠宝之类物欲满足、而不顾民生死活的谴责。
杨朱没有将仁义孝悌的道德内裤穿在外面,孟子就给他送了顶禽兽的帽子。
但这还不是这段人性争论公案里最核心的部分。
最核心的是,杨朱的观点并不是从人性本质角度的判断,也就是说,杨朱思想不是人性论,而是一种社会政治思想。
孟子批评杨墨思想的,竟然也不是说他们利天下而不为或摩顶放踵有什么问题,而是“索隐”—-这两个字在中国文化里意义重大—-出二人思想里有“无君无父”的倾向,直接就扣上了禽兽的帽子。
插一段题外话:孟子是儒家“帽子工厂”的鼻祖,孔子、荀子等有明确的臧否,但较少送帽子。孟子思想是儒家意识形态化的重要武器,比如后儒给秦始皇戴上暴君—-秦始皇是中国皇帝里杀儒生较少的
—-的帽子,给武则天戴上秽乱宫廷—-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就不是秽乱—-的帽子。
这段逻辑错乱、走入歧途的思想争论公案,给中国社会留下了一个巨大的观念陷阱。
杨朱谈的是社会思想,孟子从人性论角度给了一顶禽兽的帽子。杨朱思想没有体系,孟子的思想却比较有体系。于是,按照“自然”联想推论的逻辑,孟子体系里的所有思想,就“自动地”都变成了不禽兽的思想,特别是孟子的人性论—-性善说、不忍之心、仁有四端、利他等。
反过来,杨朱思想必然也“自动地”变成性恶说、冷酷、麻木不仁、自私自利的禽兽思想。于是,杨朱主张的贵我、重生、为己等,也就“自动地”都戴上了自私冷酷、千夫所指的禽兽帽子。
你贵我吗?那就“游戏污浊以自快”吧!你为己吗?那就是无君无父的孽子叛臣!你不肯尊君孝悌吗?这不是禽兽是什么?—-中国的个体自由包括思想,就是这样被帽子工厂绝杀!
尊君孝悌怎么就与禽兽不禽兽关联到一起,是没有论证的,或者是按照儒家的话语逻辑论证的。
2500年,对这段思想争论公案的评价,都是围绕赞
成还是反对杨朱或孟子而展开,从没有解析贵我、利己、利他、利天下之间的逻辑关系。贵我就不性善了吗?重生就与不忍之心矛盾吗?不拔一毛以利天下,就没有四端之心了吗?
孟子包括后世儒家,以及中国思想史研究者,在面对这段思想争论 自孟子而下近的时候,都没有从“事理逻辑”的角度进行推敲,而是都急于亮明态度—-殊不知,有态度而无解析,正是将道理搅成一锅粥,分不清是非的根源。
靠权力、权威、地位等外在力量,而不是思想本身的逻辑性,以及“道之理”与“事之理”之间的对勘互证,并不能解决思想的普遍认同。
所以,孟子即使未必错,但靠送帽子解决思想争论,并不能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即使孔孟被送上祭坛,也不会解决真实存在的思想分歧。
2500年的现象就是:儒家正统所赞成的道理,尤
其是核心观念,是依靠与权力的结盟,取得了统治意识形态地位,但是这种统治意识形态从来没有真正驳倒过被其树立为“异端邪说”的思想:杨朱墨子老庄商鞅乃至佛禅西学。
中国思想史上的“观念形态”从来没有构成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 中国思想史延续—–马恩列斯毛的意识形态似乎适应了“革命”—-新中国诞生,但也没能适应“建设”—-建国后直到文革结束、邓小平掌权(11届三中全会)才开始不先讲主义,而是先建设。
这就是《庄子·天下》所说的:道术将为天下裂。中国观念形态的分裂,到今天仍然没有结束,根子都在人性论。
中国的历史也因此患上“分裂症”:或者是私欲横流、骄奢淫逸,比如中国社会里人格“典范”—-皇帝及其第一家族;或者存天理、灭人欲,士农工商唯有挥刀自宫,消灭灭私欲,才是存天理的证明。或此或比,循环交替。
观念形态的逻辑、体系统一性不解决,社会乃至历史也将在分裂症中“打摆子”(冷热病)。观念形态及社会共识,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根本。
现代人类学(弗雷泽的《金枝》、列维-布留尔的《原始思维》等)研究的在原始社会、部落社会,观念形态—-体现为各种信仰、宗教、组织结构、人际关系规则等—-是部落行为的指针。大型文明(汤因比《历史研究》里总结的26个民族文明)里,观念形态是决定文明命运的因素。一个文明的解体,通常都伴随着内部观念形态的分裂。
到近现代,五四的思想者们刚提出人性自由的觉醒呐喊,就不得不将小我奉献给民族救亡的“革命”—-革命及其思想在近现代代中国,不是知识分子的自由选择,而是思想觉醒者的最后出路。
在西方枪炮与思想的双重冲击下开始重新思考传统与西方的中国近现代思想,最后以形成一种“革命意识形态”结束:无论是孙文蒋介石的国民党,还是陈独秀毛泽东的共产党,本质上都是一种革命意识形态。
一个被侵略的近现代中国,没有什么可以建设,更没有国家的独立,何来个人的自由?民族独立是这个被欺负国家的先知先觉者的唯一选择。
革命意识形态成为现代中国的主导性思想形态,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进步,也是近代中西思想碰撞在时代背景下的必然归宿—-或者不用这种历史决定论的语言,可以说是中国文明自我修复一个较好的选择。
如李鸿章所说,一代人只能解决一代人的问题。今天研究近现代历史及思想,以社会改良论的角度反诘革命意识形态的问题,这种历史研究是在摧毁国家或民族的历史价值,却并不能建立新的价值。
第二篇:《周萍,一个自私者》
周萍,一个自私者
在雷雨当中,周萍是个十分复杂的人,拥有多面性格。周萍,欲望是火热的,性格却是软弱的,有着追求自由的心,却无法挣脱生命中的锁,而再为了挣脱这个束缚着他的锁时,他变得十分的自私,暴露了他的弱点,所以他是一个自私者。
(—)为什么是个自私者?
周萍作为周公馆的大少爷,受过“五四”时期民主思想的洗礼,不满于父亲的专横与不尊重女性,当他从乡间跑来,以他的热情,他的欲望,使繁漪这株即将枯死的奇花得到了点滴雨露的滋润,逐渐有了生气。他在用一种激进的方式再向周朴园挑战,他想要发泄自己的不满和在大宅院里的孤独寂寞,所以他把蘩漪在一定程度上当做了一种“工具”,一种向他父亲报复的“工具”,他在这点上是十分自私的,把自己的私欲发泄到一个无辜的人身上。
而当这种热情、这种欲望,随着岁月的逝去,变了味。周萍就开始想要结束这段违背伦理的感情,可是,蘩漪不愿意了。“她不悔改,她如一匹执拗的马”,而她的纠缠和步步紧逼迫使周萍做出一些自私的事。“有一个女人逼着我,激成我这样的”,“她看见我就跟我发生感情”,“我要离开她,然而他不放松我。她是个鬼,她什么也不顾忌了”.周萍在面对一个不是十分熟悉的人面前,他把自己积压了多年的感情秘密揭露出来了,说明他这时已经接近崩溃了,他想把自己内心的愤懑表达出来,他已经快要疯了。他把和蘩漪多年的感情说成一时冲动之下的产物,是蘩漪引诱了他,并纠缠着他不放,而他拼了命的想要逃离她却他逃不开,这是很可悲的。讲的当初的就是一个无知的少年被自己的继母引诱了,他就是一个受害者,他是被迫的。但是如果是被迫的,他为什么不拒绝蘩漪呢?为什么不向他的父亲揭露她的丑恶的一面呢?为什么不当时离开周家呢?而且从时间上看,两人在一起应该有几年的时间了,那么长的一段时间他一点动静都没有,毫无反抗,一直拖到现在才来说结束,任任何一个人都接受不了,何况蘩漪这样一个极度缺爱的人呢?而且两人在一起幽会时,曾被鲁贵撞见过几次,那时两人十分亲密,还肩靠肩,如果周萍是不愿意的,又为何和蘩漪做出那么亲密的事呢?所以,周萍是找托词,找借口,把一切的罪责推给了蘩漪,想减轻自己的罪恶感,让自己可以得到救赎。不过也许也有周蘩漪的引诱,并不排除这种可能性,但周萍是在把责任推得干干净净。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周萍是个自私的人,在鲁大海的面前颠倒黑 白。
而陷入和蘩漪的纠缠中,四风出现了,带着蘩漪身上所不具备的“新鲜”“活”让周萍觉得他又有了点“生气”,“似乎看见了自己内心的太阳,洗净了他身上的污浊”。于是,他抓住了四凤不放手,想由一个新的、纯净的灵魂来洗涤自己。在他的潜意识中,爱四凤是心灵的救赎的一种途径,同时,他也想借四凤摆脱一个错爱的纠缠,借此摆脱一次错爱的经历对自己心灵的折磨,急于回到“道德“的轨道上来,所以,“现在不得不爱四凤了,他想死心塌地爱她,他想这样忘了自己”,他是利用另一个人的感情去摆脱蘩漪的纠缠而逼迫自己去爱四凤,是一个十分自私的人。他只感受到自己的痛苦、煎熬、悔恨,“他要把自己拯救起来”,就说明他看到的有缘只看到自己的一面,他只为自己的利益,就把一个原本平静生活的人啦进着一趟浑水中,真的很自私! (二)什么导致他的自私?
家族利益抛弃了梅侍萍,将年仅一岁的周萍送到乡下。因此,周萍从记事起,就是在乡下孤独地成长,远离父亲,更是被告知母亲已经去世。因此,在周萍青少年时期,他的世界里都没有血缘双亲的参与,没有家庭成员的关怀与教导。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周萍,其心理是不健全的,他对父爱和母爱有极度地渴望与需求,但事实却是父母之爱的完全缺失。这种孤寂、甚至可以说是凄凉的成长经历。而且周朴园对家庭表面的一种“秩序”十分重视的,也十分重视名誉、利益,周朴园说过:“我的儿子我也认为都还是健全的子弟,我教育出来的孩子,我绝对不愿叫任何人说他们一点闲话的”,是一个典型的大家长形象,而周萍的行
为已经在触碰到他的底线了,所以,他为了不让他的父亲知道,他就要结束和蘩漪的感情,而蘩漪却在不断的威胁他,一定程度上是他们使得周萍这样做的,使他急于逃避,把责任都
退给蘩漪。所以,是这个“家”,这些人在“逼”他 (三)无奈中自私
很多方面来说,周萍是痛苦的,他害怕与繁漪的关系张扬开去,不容于父亲,不容于社会舆论,不容于整个统治势力,竭力想逃出周公馆,中断与繁漪的关系。他要逃离这个家庭,他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四凤身上,想去寻求一种新的,较有意义的生活,因为他无法忍受这种生存环境折磨。但周萍的目的是不能达到的,因为周萍不敢与周朴园及其代表的社会力量决裂,他想遵循封建社会所谓的“良心”。所以他的自私也带着无奈。
第三篇:《人都是自私的》
人都是自私的
有人愿意燃烧自己,温暖世界,但那只是寥寥晨星,大部分人只愿烛照一方天地; 有人愿意烹煮自己,馨香人间,但那只是疏疏花芽,大部分人只愿手留余香;有人愿意化作春泥,养护生命,但那只是恒河沙数,大部分人只愿葆有青春。这,就是自私。 自私是人的劣根,可以追溯到历史的深处。慈祥的女娲用泥造出华夏儿女,其实只是为了驱散浓浓的寂寞;伟大的耶和华给亚当提供舒适的伊甸园和美丽的妻子夏娃,其实只是为他的智慧树找一个守护者;皇帝和蚩尤昏天黑地地干了一架,难道不是为了部落首领的头衔?自私深深根植于人内心,这是一棵从我们诞生就开始扎根的老树,那千盘万绕的根脉游走于我们身体的每一隅,很难连根拔起。曾国藩说过,人有向下的特性,自私属于向下的范畴,人性如水,水总是向下流的,自然,人变得自私也并不是很意外的事。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变得自私主要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对个人利益的绝对要求。不能说自私百害无一利,原始人出于自私,希望自己能吃饱穿暖,努力改造自然环境,使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我们并不能否认这种认知的巨大作用,在茹毛饮血的年代,我们的祖先在无法满足基本需求时,自我意识像夜空中的星星一般突出,自私的血液在他们弱小的身体里沸腾,让他们有了改造自然的动力,于是,愚公移山不再是神话,精卫填海不再是信谈。
但是,人还有社会属性。深夜里,每个人都往水池里倒水,天亮后,水池是不会变成奶池的。每个人都以自我为中心,一个个小的齿轮单独运作,便会让最先进的机器报废,自私会绊住社会前进的脚步。商纣王为满足私欲,酒池肉林,百年殷商灰飞烟灭;秦始皇醉心永生,寻蓬莱,筑阿房,一统神话镜花水月;隋炀帝情迷江南烟雨,将百姓的血泪注入大运河,大好河山毁于一旦。山河破碎,国事凋敝,百姓飘零,难道不该责怪帝王的自私吗?是自私,让一个个朝代被历史的车轮碾碎;是自私,让一位位千古明君背上骂名;是自私,让一座座文明的宫殿消失于冲天的战火。有人说,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而且我们也不是帝王,这些,于我们何干。君不见,自私的人们为了减少麻烦,对血泊中的生命视而不见;君不见,自私的人们为了避免引火上身,对苦难百姓的呐喊呻吟置若罔闻。当代社会,道德滑坡,自私便是那场大雨。小康社会,我们在物质上很充足,但在精神上,我们是苟延残喘的乞丐。
没有感动的生命,太硬,太干,太没有弹性。可是,自私堵住心的每一个能透光的小洞,爱的血液失去了氧气,生命渐渐枯萎。人,的确都是自私的,但我们可以把它变成压缩包,深埋心底。
第四篇:《做人不能太自私》
做人不能太自私
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别人,这就是自私。
世界上一点都不自私的人大概没有,自私得透顶的人还真不少见。自私是有轻重之分的,一般程度的自私,只要是在情理之中,大概是可以理解的。譬如对待自己的孩子,每个人都会在乎多一点,关心多一点,疼爱多一点,而对别人的孩子,大约就不会表现得那么爱之深而疼之切了。毕竟,孩子是自己的好啊!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什么事情都是过犹不及。
人难免不自私,但太过自私,就是唯利是图,继而就会见利忘义,背信弃义,甚至失去了人性。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唯恐自己吃亏,处处不忘占人家的便宜,还以为自己聪明得很。
世上的事,有时是无所谓聪明,无所谓愚笨的。自私的人不可谓不聪明,但自私到了极点,就是愚笨。人们大多不喜欢自私的人,久而久之,自私的人便会没有朋友,他老是想占便宜,也许到头来不是得到了,而是失去了。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一个老想占有却不想付出的人,到头来还是吃亏了。他吃亏就吃亏在因小失大,吃亏在他确实需要帮助的时候没有人愿意向他伸出援手。
对老实人来说,吃亏不一定是损失,多一点付出也没什么大不了。曾有过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乡村中有四个孩童在池塘边玩耍,不料通通掉进了水里,刚好其中一个孩童的父亲知道了。他想救自己的孩子要紧,别人的孩子死活与他无关。于是,他不紧不慢,先捞起以为是自己的孩子,待到捞起来是别人的孩子,再匆匆地去捞自己的孩子时,却已错过了最佳的营救时间,捞起来的两具软绵绵的小尸体是他的双胞胎儿子。
只想救自己的孩子,到底还是救不到。是自私,使这位父亲丧失了一对儿子。一失足成千古恨,想必这位父亲将永远品尝到自私的苦果了。自私呵,真是百无一利。
有什么因,就会有什么果。人人心中都有一把称,这把称会度量人心。做人不能斤斤计较,有些事情是要先失而后得的。老是想得而怕失的人最终什么也没有得到。人是感情动物,老想占便宜的人结果什么也不会占到,因为他精明,并不意味着别人愚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啊!相反,那些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甚至宁愿吃一点亏的人,到头来是得了,而不是失了。世事有时就是那么怪,绝不会让人真正占到便宜。
做人不能太自私。从不乐意让别人分享他的香甜的人,人们也不会愿意分担他的痛苦。一个人不自私,甚至有点牺牲精神,有好事时,人们就会想到他,乐意让他得到好处。相反,一个太自私的人,是不会容易得到他人的垂青的。
为人处事,是要先人后己,还是先己后人?先人后己者,人会拥之;先己后人者,人必弃之。身为人民公仆者,必先为人们谋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