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年味少了散文 年味儿散文

话题作文 zuowen 1浏览

【话题作文】

第一篇:《微散文·年味的回忆》

年味的回忆

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记不起最近几次的新年是怎么度过的,或许平凡如他日。心中每次想到过年,就是小时候的样子,口袋里的炮仗,祭祖时的上香味道。感觉在烟气袅袅中回荡着的饺子味混合上炮仗的火药味,才是真正的年味。这些有着特殊意义却又平凡的日子,年少的我们可以疯狂地面对,为自己的生活添几笔异彩;随着年岁增长,更多的是平静地走过,不在心上留下些许痛或乐的痕迹,但是时光的年轮却不忘刻上风雨的痕迹。渴望人生是一幅浅绛山水画,如同水墨画般的清新雅致,以常洗礼我的心灵;也有几笔浅浅的着色,虽不辉煌,却也令人多滋,即所谓的中庸之道吧。在这个充满压力的社会中,连最后的年味也随着社会发展的车轮而渐渐远去,还好留在心中美好的回忆,能让我们在以后的时光中随时想起,温暖自己。为什么回忆是美好的,因为它一去不复返了。为了让以后的回忆更加美好,快乐地度过当下的每一天,这也应该算是人生最大的目标吧!

总编室·孙建龙

第二篇:《怀念儿时浓郁的乡情和年味儿 【散文随笔】》

怀念儿时浓郁的乡情和年味儿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怀念儿时浓郁的乡情和年味儿 【散文随笔】月儿弯弯ok

< STYLE="TexT-ALiGn: center; WiDTH: 640px; DispLAY: block; HeiGHT: 416px" "s13..cn/orignal/001OwBwPgy6G6ZDCDec2c&690" WIDTH="690" HEIGHT="446" ALT="怀念儿时浓郁的乡情和年味儿 【散文随笔】" "怀念儿时浓郁的乡情和年味儿 【散文随笔】" />

怀念儿时浓郁的乡情和年味儿

文/月儿弯弯

< STYLE="TexT-ALiGn: center; WiDTH: 390px; DispLAY: block; HeiGHT: 114px" "s2..cn/orignal/001OwBwPgy6G70osw6t71&690" WIDTH="330" HEIGHT="97" ALT="怀念儿时浓郁的乡情和年味儿 【散文随笔】" "怀念儿时浓郁的乡情和年味儿 【散文随笔】" />

1、纺线织布做新衣

眼看离过年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我脑子里时不时会闪现儿时在农村过年的热闹场面。那种期盼与喜悦的心情,那种红红火火的热闹场景,和那种无论再穷也要欢欢喜喜过个年的心劲儿,无不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 那时候虽然家里很贫穷,但是浓浓的年味儿在小镇在街上在我家的小院里演绎的如火如荼。令我终身难忘。

记得那些记得那些年只要进入冬季,母亲就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了。俗话说“穷家难当”,我们兄弟姐妹六人都还未成人,一家人的吃穿全靠父母种的那两三亩自留地,和生产队发的那点不值钱的工分过日子。母亲常说“再穷也要好好过个年。”所以我心中一直期盼着过年。 母亲先纺棉线,再给棉线染色,接着在院子地上钉下去很多木楔子,摆开架势绕线、配线。我从很小就能帮母亲绕线。母亲把线配好,指挥着我和姐姐围着木楔子转着圈绕线。两边木楔子之间的距离就是一匹布的半个长度。绕上一圈就是一批布的全长。我拿着线穗子围着那些木橛子转圈跑,跑了一圈又一圈,我觉着绕线太好玩了。每逢绕线的时候我家小院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那些五颜六色的棉线在小院里如同绚丽的彩虹一般耀眼。绕好线以后,堂屋架起了父亲制作的织布机,母亲开始织布了。自制的织布机既能织成单色的粗布,也可以织出条形和方格形的彩色图案。粗布织好后,母亲还会把白色的布料染成各种颜色。条形和方格形的彩色布料是专为我们姐妹做新衣的。那时候没有缝纫机,每一件衣服都需要母亲千针万线才能缝好。白天母亲坐在炕上缝衣服絮棉花,晚上家里的小灯碗太暗了,母亲就坐在小灯跟前纳鞋底。一年四季,母亲那双手就没有闲的时候。大年三十这天,我们兄弟姐穿着母亲缝制的新衣新裤新棉鞋放鞭炮迎新年了。

2、磨面碾米做年饭

新衣服做好了,母亲带领我们兄弟姐妹去磨面、碾米,为过年做准备。两个哥哥都是好帮手。我和姐姐两个人只能是搭把手。等大哥二哥把粮食背到磨房,我和姐姐帮着母亲拿簸箕、箩、布袋、笤帚等零碎东西。一个大磨盘两边各有一根木棒子,两个哥哥各推一根木棒,我和姐姐一边一个。我们推着大石磨盘吱吱呀呀转动着,母亲要不断地跟着磨盘转,一边用手往磨盘上面的窟窿眼里喂粮食,一边用一把小扫帚不住地将磨出来的面往里面扫。等到磨出一部分面粉的时,母亲会用簸箕把面盛上,去磨房门口用箩不住的筛,细细的面粉漏了下来,箩里只剩下麦糠。妹妹很乖,坐在一片席子上面自己玩。饿了就跑到母亲怀里吃奶。 也有人掏钱租一头毛驴拉磨。母亲会过日子,能省则省。我讨厌推磨!可是从四、五岁开始我一直跟着母亲推磨、推碾子。磨房里面光线昏暗,我们推着磨盘转了一圈又一圈,很累,也很无奈。那时西街只有一家磨房,磨面碾米还要排队。好容易排上队了,肯定会把米面都加工好。年前必须要一次性蒸出足够半个月吃的馒头,正月十五之前不允许再蒸馒头。这是我们那里的习俗。

3、三十晚上点黏灯

在我家黏灯是过年必不可少的。黏灯是黍子面做的。黍子面有着和糯米一般的黏性,入口香甜。母亲把黍子面用开水烫过晾凉,捏成大号酒杯一般的灯座样式。中间放一根棉花捻成的灯捻子,顶部做一个凹槽用来放棉籽油。然后放在笼屉里蒸熟。年三十这天晚上家家户户熬夜守岁。我家八仙桌、条几、衣柜等处都放着黏灯,黏灯点燃,原先昏暗的屋子顿时亮堂堂的,感觉很温馨很有年味儿。等到黏灯里的油耗干了,我们熬夜守岁也感觉肚子饿了。那一刻我们兄弟姐们就会毫不客气的将黏灯消灭光。那滋味我一辈子也忘不掉。刚灭火的黏灯还是热乎的,甜甜黏黏,每一口都能拉出丝丝来,那滋味啧啧""又甜又黏又香!

自从9岁那年离开家乡直至今日,母亲再也没有做过黏灯,我也没有吃黏灯的口福了。不过,黏灯美味儿我可从来也不曾忘记。

4、彩色标语迎新春

父亲读过四年私塾,能写会画。在小镇上算是个文化人。我家墙上贴着的奔马图、猛虎下山、梅兰竹菊国画都是父亲画的。因为父亲为人厚道,平日里来家求字的人可不少。尤其是进入腊月,家里就更热闹了。那些来求春联的人络绎不绝。每逢此时母亲总是喜盈盈地与人家搭话,将吃饭用的八仙桌擦的干干净净,好让父亲在上面给乡亲们写春联写福字。 当母亲带着我们去磨面碾米时,父亲则一个人在家里忙着给镇上写标语和春联。只要一进我家院子,就能看到屋里院里到处是五颜六色的纸张。写上字的就晾在院子地上。写完后父亲会在院子里拉起一条条细麻绳。将写成菱形块的大字一张一张粘在麻绳上,再细心的折叠起来放到一边。父亲写累了就圪蹴在地上抽一袋旱烟。整个一个镇子四条街道上那些五彩缤纷的标语全部出自我父亲之手。虽然父亲写的字我不认识,但是从父亲那双眼睛我可以捕捉到他心中的快乐。过年了,街道上拉起了一道道横幅,墙上、树干上、电线杆子上都提着彩色的标语。一阵微风吹吹过,大红色的横标在街道上空发出哗啦啦的响声,为贫穷的小镇增添了浓浓的节日气氛。幼小的我很骄傲,也很自豪!因为这都是我父亲写的字。

5、灯火辉煌迎新年

家乡过年还有个习俗:大年熬夜三十守岁。无论贫富,家家户户院子大门上方都会悬挂两只大红灯笼。红红的灯光映照着红色的福字和红色的春联,还有满街色彩艳丽的标语,让人看着喜兴、吉祥。三十晚上守岁,人们会在街道中央点燃一堆堆篝火。此时此刻,没有人愿意呆在冰冷的家中,男女老少都跑到街上围着火堆聊天。我们小孩子几乎是人手提着一只灯笼满街跑着玩。站在我家门口放眼望去,一堆一堆的篝火构成了一条望不到边的火龙。加上每家挂的红灯笼,红色的福字和红色的春联五彩的标语,还有小闺女穿的红棉袄和头上戴的红色头花,那才叫红红火火过新年呢!

父亲虽然性格内向,但是却是心灵手巧,我家的大、小灯笼都是父亲自己制做的。门前挂的大灯笼是椭圆形的,龙骨是用竹子做的,外面罩着一层大红绸子。点燃蜡烛时红红亮亮的煞是好看。我们提着玩的小灯笼是长方形的,框架是用木条制作的,下面有一块木板做底座,上面不封口。长方形的灯笼四周各有一块玻璃,其中有一块玻璃是活动的,从上面可以抽起来,将点燃的蜡烛放进去再放下玻璃。三十晚上我们提着灯笼一直玩到第二天凌晨,实在熬不下去才回去睡觉。

6、鞭炮声声辞旧迎新

大年初一很早就能听到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了。天还黑着呢,拜年的人就登门了。最早来家拜年的总是一群一群的孩子。平实看着我家的院子挺大的,但是拜年的孩子呼啦啦一来就是十几个甚至是几十个,黑压压的站了半个院子。每逢一波孩子们来拜年,母亲就会笑盈盈地端着簸箕把糖果、花生、红枣挨个的发给每个人。一拨人刚离开,接着又会来一波。欢笑声祝福语充满小院。年味儿十足。等到我被拜年的声音吵醒的时,我的父亲和哥哥姐姐早就出去拜年了。

第三篇:《消失的年味》

“消失的年味”课堂作文指导

“新年好,新年闹,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头要顶新毡帽""”这首简单的儿歌道出以前男女老少过新年时发自内心的甜蜜。虽然时至今日,新年准时到来,鞭炮仍然轰隆,歌谣依旧传唱,但是总感觉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了,反而增添了一种失落和疲惫。

请就“消失的年味”这一现象,谈一谈你的看法。

要求:议论文或记叙文,不少于800字,标点规范,书写工整。 .......

【写作导引】

该材料属于社会时评性材料,设臵此类材料旨在引导同学们关注身边生活社和会现象,并以此学会思考本质,体现出一种社会责任感。诸如中国传统文化的沙化现象并不鲜见:“端午”风波,“圣诞”硝烟,巧克力、平安果、玫瑰花、十字架、天价月饼等横行霸道。这一系列问题无不折射出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民族的文化特色正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位臵上。我们应该思考:问题在哪?究竟该不该保留?该怎么办?

同学们在作文时,大多停留在对社会现象的再现上,而缺少存在原因的挖掘,抑或是年龄小,抑或是表达不佳,抑或是懒于思考。其实年味变淡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过年时当人感觉幸福,年味就很浓;否则,年味就淡。

随着经济发展,物质水平迅速提高,生活明显改善,过去逢年过节才有的衣服、食物、礼物、零花钱在每日都可信手得到。缺少了这种企盼,每天都像过年,自然人们就不再重视,心不慕兮美不存。

经济发展不仅使物质丰富,更带来社会格局的变化。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加大的生存压力,宗族家庭观念的淡化,人口流动的频繁等,都使每个人都无暇自顾,那么人情、亲情的地位日渐衰微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本以拢聚人心为目的的节日,也就自然提不起人们的兴趣了,情不至兮心茫然。

其实,这类作文并不难写。将已有现象整合分类,从中取出共同原因,就其一点或两点,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加上自己的精巧构思、个性的语言和适当的拓展联想,还是比较容易出彩的。

另外,写作文时要注意按着已有信息“顺竿爬”,材料已经定在年味消失层面,所以就不要再写当前还有浓浓的味道了。

【范文赏析】

新年降温

1116 边天宇

新年准时到来,炫烂夺目的烟花在黑夜上空向人们播撒着热情,各式各样的春联给人们带来一片欢乐祥和。

和以前一样,人们虽然依然守着过去的传统:采办年货、贴对联、挂灯笼""但我们已经依稀感觉到新年越来越冷,年味淡了,不只是因为今年过年下得这场小雪。

我总感觉,“年”文化在物欲世界里迷失,渐行渐远。

现在春节是国家规定的法定节日,人们才有可能回家团圆,但是这种喜庆的氛围在今天却变得索然无味,这是否意味着我们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正在走向荒芜?

春节,它不只是一个节日,它更是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载体,传统文化不

该渐渐流失。 物欲的强光刺得人眼睛发涩,精神上的匮乏又让我们鼻息间愈发的清淡,正如一顿大餐变成了饭后的甜点,零食成了主菜。没有文化的日子让人成了金钱的俘虏,欲望的仆人。

所以,我们要保护我们骨子里那新年文化的余焰,不熄灭,不降温。

新年有时候被当作商家拉拢顾客的契机,大条幅地宣传着;新年有时候被当作旅游团队吸引客流的黄金时段,被吹捧为这是增进全家感情,愉悦身心的放松时间"" 春节的内涵不该只这么肤浅,它不只是彼此“礼”尚往来,以物质来替代情感。它是一家人盼望了一年的团圆,无论你贫穷还是富有,总有你的家人期盼着你回来;春节是对未来的憧憬,无论你年少还是年长,人生总得有个盼头""

也许商家的过热吹捧使“年”变成了购物节,但我们要做的是用我们的温暖与期望重新赋予这个最传统节日深层内涵。我们应该从互联网中回到现实的交流中,从枯燥乏味的短信拜年中重拾我们当年真诚的友谊,从忙碌的工作中回到温馨的大家庭里。我们这样做,正是将“年”慢慢升温,传承我们骨子里的中华传统文化。

千年传承使春节在国人心中的地位十分高,正如中华文化在民族魂中的地位一样,没有一个民族没有它的文化,文化降温是一个民族衰败的征兆。

春节不应只变成“购物节”,而要我们在今天向它注入我们的亲情、期盼和文化。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让:

春节不降温!

文化不降温!

【教师简析】

作者开门见山点明“年味淡了”这一现象,进而对春节定义进行把握,即春节是传统文化的载体。然而为什么年味变淡了呢?作者就其一点进行了剖析:人们太过于追求物质生活,而商家恰好抓住消费者这一心理,将春节变为了购物节。原因分析可以说独辟蹊径。面对年“年味变淡”现象,作者提出了建议,重新赋予春节传统内涵,引人深思。结尾有呼吁性。

迷 失

1111 李艾琳

火红的灯笼依旧高悬,穿云的炮竹依旧轰响,但人们的脸上,却少了往日过年时的满面红光。年味就在这群发拜年短信,机械式问好的年代,渐渐消失,渐渐消失"" 消失的年味,是人们感情的迷失。

摩天大楼拔地而起,高层建筑雨后春笋般林立。人们的距离近了,感情却疏远了。两扇防盗门,一个猫眼,隔开了两颗温热的心。连邻居尚不熟悉,更不用说距离更远的人了。

所以以前家家户户热热闹闹,互问新年好的场景鲜见了,老少街坊齐心协力,装扮家园的氛围消失了。人们的感情渐渐迷失,心慢慢筑起了铁墙。 消失的年味,是人们传统的迷失。 非要国家下令清明端午放假才能想起传统节日吗?非要央视播出《我们的节日》才能重拾那悠久的历史吗?

圣诞节、情人节人们忙得不亦乐乎,送巧克力送玫瑰,甚至都记得12月24晚上在床边挂一只长袜。但,我们的节日呢?粽叶飘香的端午、糯米融情的元宵呢?这些却在西方文化的冲

击下渐行渐远。

传统的迷失,我们失掉了春节过大年的热情,失掉了众人团坐的温暖。 消失的年味,是人们物欲的迷失。

红包越来越鼓,精神世界却越来越荒芜。我们拼尽全力挣得了金钱、香车、别墅,却没有了古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与闲适。没有了“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心气。

物欲横流,我们迷离在这样的世界,忘掉了最初的追求,失掉了古人所谓的“本心”。所以过大年之时,自然没有单纯的欣喜和憧憬。

这个世界发展很快,昨日的高端产品,今日就“飞入寻常百姓家”。我们不停地奔跑企图跟上他的脚步。但身子跑了,心却停留在原地,失去了本心,于是我们迷失了。 所以我们有必要驻足等一下心,好让温情还在,传统还在,自我还在,消失的民族节日还在""

【教师简析】

本文开头列举年味消失的现象,中间从三个角度重点剖析年味消失的原因,结尾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全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由表及里,分析透彻,结构严谨,是一篇很规范的议论文。

本文语言流畅,不拖泥带水,一些诗句引用得恰到好处,这一点值得大家学习。

另外,作者在分析的过程中对比、反问等手法的运用更引人深思。

总之,不论是在结构、语言还是手法上都是有可借鉴之处,希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哭泣的年兽

1103 谢晓雨

“年是一只可怕的动物,每到""”随着弟弟绘声绘色的讲起,我的思绪也渐渐飘远。 “只有到了每年的最后一天,年才被允许来到凡间。”所以,这就是每年腊月三十人们会放鞭炮的原因吗?为了下走年兽,也为了庆祝一年的结束和新的一年的开始。可是,每到过年,家里放鞭炮的任务都是爸爸完成,例行公事一般,其他人呆在家里各自干各自的事爸爸放鞭炮回来也仅仅意味着我们要放下手机、电脑,关掉电视——去吃饭。

“后来,人们便形成了新年第一天早早起来的风俗。”听到这里我忽然冷笑了一声,却着实把自己吓了一跳。早起?说实话,作为学生的我们在校时每一天都要比大年初一那天在校时的每一天都要比大年初一那天起得早,难得的寒假,反而个个都要躺在床上耍会儿赖。年,倒不如睡眠来得实在。父母们更是如此,辛苦了一年,放年假又要做家务。昨天妈妈还大发感慨:“过年就是把攒了一年的家务一块做完。”这么辛苦,让他们如何在过年那天凌晨四五点就起床?

“人们往往会在这几天置办各种各样美味的食物。”就算不是过年,平时大大小小的超市里样样齐全。人们动辄“出去吃”。当食物失去了其应有的诱惑力,年,也就变得没滋没味了。

“后来,年兽再没有到过凡间,年就逐渐变成了人们庆祝一年的收获和期盼来年幸福的节日。”我眼前似乎浮现出年兽一点点走远,只留下一个孤单的背影,它无声的哭着,洒下一滴滴泪水,渐行渐远,直至不见。期盼幸福的人们,得到了他们想要的幸福。生活富足,百姓和乐。但是,习惯了美好生活的我们却很难再因为“过年”而感到极大的幸福。人总是这样,太容易

得到的东西往往不被珍惜。而过年反而给人们带来了忙碌,疲惫。我们累了,疲于过年。

“我讲完了。”

“嗯,这个故事是谁讲给你的?”

“幼儿园的树上写的。”

“哦。”{年味少了散文}.

“姐,什么时候过年啊?”

“明天。”

【教师简析】

本文可取之处有三。其一,草蛇灰线,虽为小品之作,亦甚备匠心。其二,款款而道,平实而不乏深意。其三,画龙点睛,收笔处而文意毕现。

年味消逝,何故?

1108 靳秋红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那千门万户一同辞旧迎新的场面,那新桃换旧符的喜悦,那爆竹声声中心底的激动,为什么越来越远了?为什么曾经举国为之欢腾的年的味道越来越淡了?为什么心底有的悸动越来越模糊了?

原因当然很多,但我认为要点有三:

日子越来越好,美食诱惑越来越小。

想来以前农民百姓家里都很贫穷,或是因为徭役或是因为战争,总之,整日的粗茶淡饭使他们尤其是小孩子,很渴望过年。那时,过年就韵味着有一顿大餐,即使条件不好的家庭也会倾其所有,在这几天里大吃一番、热闹一番。

现在则不同,日日鸡鸭鱼肉,使得过年对孩子们再没了那么大的诱惑。因而没了桌上争抢欢笑的热闹场面。

家越分越小,人越来越少。

“以前我们一个院里十几家,百十来户,三十儿晚上孩子们闹上通宵大人也不怪,初一大早儿,小辈就去挨户拜年。”每每讲到这里,奶奶脸上写满了笑容,透过皱纹还能看出她当年的快乐,也能感受到她们当年的热闹。

而现在,一家几口,住在城里,邻里之间并不熟识,因而每到过年,总少几分热闹。

来往越来越少,情越来越淡。

古人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早已与时代的一次又一次提速不符。人人需日日工作,佳节回家的人很少,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年味少了散文 年味儿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