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内蒙古2017年高考连续就读证明怎么写 内蒙古2017年高考政策

高中作文 zuowen 2浏览

【 – 高中作文】

篇一:《2017年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第九次模拟》

2017届高三第九次模拟考试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宰相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中发挥着双重作用,它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又可能会因为权力过大而威胁君权,形成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权与相权,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皇帝是国家元首,宰相是政府首脑,没有宰相对国家的管理,皇帝就有可能江山不保;如果皇帝对宰相不信任或不重用,宰相就很难居高位。但是,君权与相权始终有划分不清的界限,因此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在二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始终存在,各有消长。宰相是‘百官之长',其权力和地位是其他官僚都无法比拟的,因此相权最有可能威胁到君权,君权也时刻防范着相权。

刘基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了不可抹灭的功劳,但作为朱元璋老乡的李善长被任命为丞相。而刘基却只是被封为诚意伯。这是因为刘基是一个外乡人,更重要的是,刘基对事情的判断比朱元璋还要准确。朱元璋想到的,他能想到,朱元璋没有想到的,他还是能想到。所以对于朱元璋来说,他是不会容许这样一个人在身边的,并且刘基的一些决策并非安民之策,而是权谋之策,用来搞阴谋政变十分有用。可想而知,朱元璋时时刻刻都在防范着对自己的皇位有威胁的人。

纵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宰相权力过大直接威胁皇权,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从秦朝开始的这种君主丞相制度其特征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之下,同时存在着一个‘常丞天子,助理万机'的丞相。废除宰相制就会解除皇权的一大威胁,皇权得到空前的增强。于是朱元璋规定,以后子孙做皇帝时,也不许立丞相臣。罢相以后,皇帝就可以将一切大权掌握在手中,中央政府的府、部、院、寺,分理庶务,各不统属,就不必担心大权旁落了。这样,皇帝事实上兼任宰相,皇权和相权合二为一,从制度上集君权、相权于一身,保证了皇帝的专制独断,皇权得到高度集中。

朱元璋出身贫苦,因而最怕别人瞧不起他,怕那些投降过来的臣民武将对他不服,又怕那些跟他南征北战的战友们对他不忠,还怕那些有知识的儒士们不肯为他所用,这种自卑心理始终伴随着他,他几乎无时无刻不与之抗争。尤其是朱元璋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人,权力越高,就越想牢牢掌握大权,而且对大臣十分猜忌,他绝不允许人们染指皇权,这种背景和复杂的心理激化了他与丞相、功臣之间的矛盾。胡惟庸作为明朝的宰相,和朱元璋之间肯定会存在一定的矛盾。后来,朱元璋察觉了胡惟庸的不忠,还听说胡惟庸有夺权阴谋而做出强烈反应。朱元璋以奸党一案,杀宰相胡惟庸,前后牵连至死者,凡两万余人。与此同时,朱元璋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将在我国实行了至少一千五百年以上的宰相制度正式废除。

1、下列各项中,对文中君权与相权的关系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对皇帝来说,宰相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辅佐皇帝,另一方面权力过大的话也可能威胁君权。

B、宰相在国家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若没有宰相对国家的管理,皇帝就有可能丢江山。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贯穿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过程的始终。

C.由于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一直存在,此消彼长,因而君权与相权始终有划分不清的界限。

D、相权最有可能威胁到君权,君权要时刻防范着相权,因为在百官中宰相的权力最大、地位最高。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1

A、刘基不被朱元璋重用的原因是他是一个外乡人,而且功高震主,对事情的判断比朱元

璋还要准确。

B、宰相制度的废除解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皇帝就可以将一切大权掌握在手中,从而

保证了皇帝的专制独断。

C、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是釜底抽薪的做法,为皇权相权之争画上句号,消除了权臣得

以产生的制度基础。

D、作为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君主丞相制度,开始于秦朝,到朱元璋时代正式废除,历时

至少一千五百年,废除丞相制度使皇权得到了高度集中。

3、下列对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宰相的权力和地位是其他官僚都无法比拟的,相权最有可能威胁到君权。

B、宰相‘常丞天子,助理万机',对皇权有制约作用,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

C、朱元璋有强烈的自卑心理和极强的权力欲,并且对大臣极为猜忌。

D、宰相胡惟庸和朱元璋之间存在矛盾,朱元璋觉察到胡惟庸对他不忠,并且发现胡惟庸

有夺权的阴谋。

二、文学类作品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4分)

湘绣旗袍

薛媛媛

过几天就是薛师傅的六十大寿,他准备过完大寿就不碰针了。

女儿薛蓝今天穿了件吊带旗袍,圆润的肩部露出来,透过薄如蝉翼的雪纺还能看到肚

脐和整个腰部。薛师傅鼓起眼睛看,气得火就要从眼睛里冒出来。他是越来越看不懂这

些‘时尚'了,这样的旗袍全没有精致的手艺,但旗袍的贵气就在这手艺上,少了那种贵族

气就少了旗袍的韵味。但年轻人爱模仿薛蓝穿衣的派头,找薛蓝做旗袍的人很多,而他却成

了摆设的古董。

‘我想请您做件湘绣旗袍,做那种低领连袖圆摆。'门口站着一个女人,手里拿着一块

翠绿色缎面真丝布料。

‘你还喜欢那种旗袍?'薛师傅疑惑地看着女人。他有好几年没做这种旗袍了。

女人说:‘我是访问了许多人才找到您的,这条旗袍对我来说意义重大。'

他迟疑着,又看了女人一眼,她身材颀长,气韵好,是个能够把旗袍穿出韵味的女人。

他站起来,要女人站到光亮的地方,自己眯一只眼,把女人从头到脚看了一眼说,七天

后来取。

薛师傅把自己关在房里,开始裁剪旗袍,领口不能歪也不能大,腰部要收到增一分肥减

一分瘦的地步,下摆两侧不能露出大腿,但要看得见整个小腿,既能走出风采,又不失典雅。旗袍的剪裁和针脚是要靠眼力的。特别那些针路,得靠手工一针一线缝出来。如果眼不好,

手不匀,面子上就会浮出线头或‘蜈蚣虫脚',是湘绣的大忌。

几天后,薛师傅打开了房门,剪裁好的旗袍上画了一只金凤凰,凤凰的头从旗袍的胸部

开始,到旗袍下摆正好是凤尾,深红和黄黑颜色搭配绝妙,他把老婆拉进房,又关上门。老

婆在案前摆好布绷子,开始飞针走线,粗的细的各种颜色的丝线在她的手中飞舞着,那只凤

凰活灵活现,就像随时会飞出来。

旗袍做好后,薛师傅将旗袍穿在迎门的一个模特儿身上,泛出幽幽的色彩,闪烁流动。

薛蓝今天穿了件红印花超短旗袍,下摆比阿婆的短裤长不了多少。薛蓝得意地说,这是

改良。传统的印花织布,标准的中国红中加入金色花纹,体现了浓浓的中国情结。黑色琵琶

扣点缀,内配金色小吊带,现代的尖角翻领与露背元素,中西合璧,性感妩媚。纵使薛蓝讲

得天花乱坠,薛师傅也只是越看越生气,搬了板凳坐在店门口,等着旗袍女主人。

2

燥热的夏天就在薛师傅的等待中过去了,女人还没有来。薛蓝不满地说,其实旗袍这种

衣服,若不看重,不过是女人衣橱里多件衣服罢了,再过段时间还不知有没有人穿这种旗袍,既繁琐又不适用。

薛师傅心里猛然扎了一下,他知道薛蓝从没有真正地喜欢过旗袍。她能做,是靠了她的

灵性,倚仗的是技术,女儿要的只是旗袍外面的世界,而不是旗袍的内涵。

又过了一段时间,女人仍然没有来。坡子街的旧房要拆除,这下薛师傅寝食不安了,女

人来了怎么找旗袍店?薛蓝说,我们在原地方钉块牌子,告诉我们的新地址。搬到新门面后,薛师傅又不放心了,‘我还是到那里去等吧!'

薛师傅端了盒子里的旗袍,蹲在薛蓝钉的牌子旁,像上下班一样准时。薛师傅蹲在那里,

眼睛空洞地一直望到巷子的尽头,目光游离而迷惘。

不久,薛师傅被诊断为晚期胃癌。病床上,他还在问,女人来了没有?

薛蓝没作声,第二天,她在晚报上登了一则领取旗袍的消息。一个星期过去了,仍然没

有人领旗袍。这一天,她又找出那张报纸细看,突然看见,旁边还有一条讣告:全国著名民

族学学者夏玉珍女士因患白血病,医治无效,于昨日去世,享年48岁。

这天中午,薛师傅接到了一个女人打来的电话,说她就是那个旗袍主人的女儿。

送走那件旗袍后,薛师傅兴奋了大半个晚上,才迷迷糊糊睡着。这一睡,薛师傅就永远

睡过去了。

薛蓝伤心至极,原来,是她突发奇想,找来朋友,扮成那个旗袍主人的女儿。

收拾父亲的遗物时,薛蓝拿着那件旗袍,泪汪汪地盯了半天。母亲说,这是你父亲一生做得最用心的一件旗袍。 现在旗袍仍然挂在模特身上,成了路人永远注意却无人领走的绝品。

(有删改)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小说善于从细微处写人,从薛师傅做旗袍时把自己关在房里可以看出,薛师傅对待这

件旗袍非常认真,他要全神贯注把它做好。

B.薛师傅没有直接答应给女人做旗袍,一是因为自己很久没有做这样的旗袍了;二是因

为他认为女人要做的旗袍过时了。

C.女人访问了许多人才找到薛师傅,她相信薛师傅会做好她的旗袍,她也一定能把旗袍

穿出韵味,可惜因为身患白血病,未来得及取旗袍就去世了。

D.薛蓝在父亲死后将那无人认领的旗袍留下来,并一直挂在模特身上,表明她理解了父

亲,也寄托了她对父亲的怀念。

E.这篇小说对旗袍样式和湘绣旗袍的制作工艺描写细腻、生动,主要是为了突出湘绣旗

袍工艺复杂,制作不易。

5.这篇小说突出了薛师傅这个人物形象的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6.在薛师傅生前,他的女儿和他对湘绣旗袍有着不同的态度,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

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6分)

3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3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7-9题

陈翰伯:文化的先行者

中国出版界有一位重要人物值得记忆。他重要的标志,不但在后30年,也在前30年;

不但在政治上,也在文化上。他不但是一位政治的执行者,也是一位文化的先行者。他,就

是陈翰伯。

20世纪30年代,陈翰伯就读于燕京大学。他曾与姚依林、黄华、黄敬等人一起,参与

领导‘一二·九'学生运动。那时他们经常在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客厅中聚会,讨论时

势与未来,陈翰伯也因此与斯诺结下友谊。他曾经陪同斯诺夫人尼姆·威尔斯到延安,拜见

毛泽东、朱德,为他们当翻译。1936年7月,从燕京大学毕业后的十余年间,陈翰伯作为一位‘潜伏'的红色报人,用笔名王孝风、梅碧华等,写了许多好文章。他的公开身份是记者、编辑,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他需要做的是尽最大可能在报纸上登载国民党政府不

愿意登载的消息,撰写社论、时评,婉转地策略地宣传共产党的主张。他不可能不暴露左派

的面目,因而时时刻刻处在危险之中。

1958年8月,陈翰伯奉命出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他十分注重文化传承的力量。

他上任后首先跑到上海,找寻老商务留下的资料,恢复商务印书馆种种出版建制,延续

‘百年商务'文化香火。有趣的是,陈翰伯的这一份苦心,竟然在他文革时期写的一份检讨

书中,清晰地表达出来。‘我是复活旧商务的罪人,……我一九五九年在上海办事处查了很

多材料,这些材料以后都运到北京,我请胡愈之等人做了馆史的报告,后来就设立了馆史研

究室,举办展览会和六十五周年的纪念。与此同时,我在报纸上发表了很多消息,到一九六

二年,在我的招魂纸下,旧商务这具僵尸,已经可以在光天化日之下散发臭气,毒害人性。'这样的文字,读来让人心酸。

接手商务印书馆后,陈翰伯总是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我

们该奉献什么,我们能奉献什么。此后8年,可谓功勋卓著。汪家熔曾详细罗列出那个年代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重点图书项目:社会科学经典395种;经济学著作115种;政治学著作,

不算大量提供给中央理论小组的,有93种;历史和历史学66种;工具书,包括修订《辞源》,编写《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和《俄汉大辞典》等;此外,还有英、法、德、日、西、阿拉伯、越南、印尼等外语方面的词典、语法书和其他读物。正是这些图书的出版,托起了

陈翰伯作为出版家的历史地位。

说到先行者,是说他做了许多开拓性工作,是一个时代的启蒙者与引路人。略举两例:

其一,为国家开列辞书建设的书单。1972年,遭受迫害的陈翰伯从干校调回北京。1975

年,着手制订周恩来总理在病榻上批准的‘中外文辞书出版十年编辑规划'。那时,很少人

相信这个规划能够实现;但是翰伯却固执地认为它可以实现,因为有人民。陈原回忆那段历

史时写道:‘1975年,翰伯抓住这个机会,要进行一项规模宏大的基础工程。……13年的实践,证明这项基础工程对于国家现代化有多么巨大的意义;13年的事实,也证明翰伯的信心来自人民,是现实的。'

其二,创办《读书》杂志。《读书》创刊号发表了李洪林的文章《读书无禁区》。在叫

好声中,也引起了数不清的质疑。1981年4月,陈翰伯在亲自撰写的社论《两周年告读者》中,对这篇文章给予很大支持。文中写道:‘我们重申我们赞成‘读书无禁区,的主张。‘四人帮’垮台后,风沙虽然已过,不敢重开书禁的还大有人在。当时我们针砭时弊,喊出‘读

书无禁区’,深受读者欢迎,我们非常感激。'《读书》就是这样,触摸时代最尖锐的问题,在社会大势中保持了自己的领先地位,成为一面旗帜。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陈翰伯(1914-1988),中共党员,新闻家、编辑出版家、国际问题评论家。解放后曾

任商务印书馆总编辑兼总经理、人民出版社领导小组组长、文化部出版局局长、国家出版事

业管理局代局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等职务。(摘自‘百度百科')

4

②在政治运动中,一批学者和翻译家被划为‘右派',丧失了从事研究工作的权利。陈

翰伯曾冒着很大的风险,卷着铺盖到北大‘蹲点',按照拟定的学者名录一个个寻访。众多

‘靠边站'的专家学者如朱光潜、贺麟、王以铸得以出山,担当古典名著的翻译工作。这段

经历当时虽未给陈翰伯带来大的影响,但在‘文革'中,陈翰伯没能躲过打击,被批判为‘招降纳叛'。(摘自吉祥《陈翰伯是谁?》)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20世纪30年代,陈翰伯曾参与领导‘一二·九'学生运动,在美国经常参加记者埃

德加·斯诺组织的聚会,与斯诺结下友谊。

B.陈翰伯曾作为翻译陪同埃德加·斯诺及夫人拜见毛泽东、朱德;大学毕业后,潜伏在

国民党统治区,策略地宣传共产党的主张。

C.陈翰伯在检讨书中,称自己是复活商务的罪人,委婉地陈述自己恢复商务印书馆出版

建制、延续商务文化传承所作的贡献。

D.本文由总到分,按时间顺序安排材料,表现了陈翰伯既是红色的报人,是优秀的出版

家,还是文化的先行者的三方面特点。{内蒙古2017年高考连续就读证明怎么写}.

8.为什么说陈翰伯是中国出版界的一位重要人物?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5分)

9.陈翰伯是文化的先行者,他的做法有怎样的历史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四、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武元衡,字伯苍。曾祖载德,则天皇后之族弟。元衡举进士,累为华原令。畿辅镇军督

将,皆骄横挠政,元衡称疾去。德宗钦其才,召拜比部员外郎,岁内三迁至右司郎中,以详整任职。擢为御史中丞。尝对延英①,帝目送之,曰:‘是真宰相器!'

顺宗立,王叔文使人诱以为党,拒不纳。监察御史刘禹锡求为判官,元衡不与,叔文滋

不悦。会册皇太子,元衡赞相,太子识之。及即位,是为宪宗。元和二年,拜门下侍郎、同手书门下平章事,兼判户部事。帝素知元衡坚正有守,故眷礼信任异它相。浙西李锜求入觐,既又称疾,欲赊其期。帝问宰相郑絪,锜请听之,元衡曰:‘不可,锜自请入朝,诏既许之,而复不至,是可否在锜。陛下新即位,天下属耳目,若奸臣得遂其私,则威令去矣。'帝然之,遽追锜。而锜计穷,果反。是时,蜀新定,高崇文为节度,不知吏治,帝难其代。诏元衡为剑南西川节度使,繇萧县伯封临淮郡公,帝御安福门慰遣之。崇文去成都,尽以金帛、帟幕、伎乐、工巧行,蜀几为空。元衡至,绥靖约束,俭己宽民,比三年,上下完实,蛮夷怀归。雅性庄重,虽淡于接物,而开府极一时选。

八年,召还秉政。李吉甫、李绛数争事帝前,不叶②,元衡独持正无所违附,帝称其长

者。吉甫卒,淮、蔡用兵,帝悉以机政委之。王承宗上疏请赦吴元济,使人白中书,悖慢不恭,元衡叱去。承宗怨,数上章诬诋。未几入朝,出靖安里第,夜漏未尽,贼射元衡中肩, 5

篇二:《2017年高考报名表》

2017年高考报名须知

1.报考时间:2016年11月16日起。 2.报名地点:

博爱县第一中学教导处(办公楼111)。联系人:可新平,联系电话:15139122972。

博爱县第一中学办公楼213。联系人:刘三军,联系电话:13839167476。

3.应届生需提供以下材料:本人身份证、户口簿、学业水平考试准考证。

往届毕业生需提供以下材料:本人身份证、户口薄、毕业证。 其他社会考生需提供以下材料:本人身份证、户口薄、初中毕业证或学历证明。

4.报名收费:普通考生108元。艺术类考生208元。体育类考生158元。

博爱县第一中学 2016年11月15日

篇三:《2017年高考报名表》

附件1

甘肃省普通高校招生考生报名登记表

考生签字: 班主任签字:

甘肃省普通高校招生考生报名表填写说明

1.“考试类型”栏。指全国统考、中等职业学校对口招生两项。全国统考指参加3+文/理科

综合、民考民、民考汉考试的考生。中等职业学校对口招生指参加全省统考的职业高中、普通中专、技工学校的毕业生。

2.“科类”栏。分为文史类、体育文、艺术文;理工类、体育理、艺术理六类。考生应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报其中一类,中职生不填写此栏。

3.“考生号”、“身份证号”、“邮政编码”栏。考生将自己的考生号、身份证号、邮政编码按左对齐(依照从左至右的顺序,数字之间不允许有空格出现)填写在方格内。

4.“外语语种”栏。设英、俄、日、德、法、西班牙六种外语。考生应根据自己所学的语种,选择其中一种语种填写。

5.“毕业类别”栏。分为普通中学、中等师范、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其他中等专业学校及中等学历教育毕业等六类。

6.“考生类别”栏。考生户籍是城镇的,应届生填城市应届,往届生填城市往届;户籍是农村的,应届生填写农村应届,往届生填农村往届。

7.“专业类别”栏。艺术考生在美术与设计学类、音乐学类、舞蹈学类、戏剧与影视学类四类中选填一项。中职生在农林牧渔类、医药卫生类、工业类、土木水利类、信息技术类、财经商贸类、旅游服务类、教育与文化艺术类等8类中选填一项。

8.“体艺省统考类别”栏。体育考生在田径、足球、篮球、排球、体操、武术中选填一项。艺术考生在美术与设计学类、美术与设计学类(书法)、美术与设计学类(唐卡)、音乐学类(声乐)、音乐学类(器乐)、音乐学类(理论作曲)、音乐学类(音乐表演<空中乘务>)、戏剧与影视学类(广播电视编导)、戏剧与影视学类(播音与主持艺术)、舞蹈学类中选填一项。

9.“特殊考生类别”栏。设保送生、自主招生、高水平运动员、艺术特长生、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特殊教育(残障生)、体育特长生。

10.“是否残疾考生”栏。仅限残疾人考生填写,填写内容以《残疾人证》为准。

11.“采用何种语言答卷”和“加试藏语文(汉语文)” 栏。仅限民考民、民考汉考生填写。民考民指使用本民族语言答卷并加试汉语文的考生,民考汉指使用汉语答卷并加试藏语文的考生。

12.“是否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栏。仅限非我省户籍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填写。 13.“通知书邮寄地址”栏。原则上要求应届考生一律填写毕业学校通讯地址,往届考生一律填写报名县(市、区)招生办通讯地址。此栏专为邮寄考生《录取通知书》设置,填写务必准确,如因地址不详或书写错误造成投递失误产生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14.“联系电话”栏。联系电话是招生录取的重要联络途径,务必填写畅通电话。 15.以上内容必须由考生本人填写并签字确认,班主任审核无误后签字确认。《报名登记表》是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请务必认真填写。如因报名信息错误或不诚信等造成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16.“品德评价”栏。限中职生及普通非应届生所在学校(单位、社区)审查填写。评语要求准确、简练。普通应届考生不填写,相关评价使用《考生综合信息表》综合评语内容。

附件2

甘肃省普通高校招生考生报名资格审查表

附件3

2016年非甘肃省户籍进城务工人员 随迁子女高考报名资格审查表

篇四:《2017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

2017年高考模拟试题

第I卷(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听爸爸说,那个烟斗是祖上下来的,已经有两百多年了。

(2)直到今天,一遇到天旱,农村还有人抬着祭品祭天,龙王降

雨,保佑丰收。

(3)事前有周密的计划、部署,遇事有正确的应变措施,就不至

于 、左右为难了。

A.流传 乞求 畏首畏尾 B.留传 乞求 举棋不定

C.留传 祈求 举棋不定 D.流传 祈求 畏首畏尾

2.汉字书面用语必须规范化,下列语句用语使用规范的一项是(3分)

A.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通知,要求广播电视节目规范使用通用

语言文字。 这其中,明确要求主持人除节目特殊需要外,一律使用标准普通话。

B.为落实国务院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家能源局按照“先急

后缓、先 易后难、安全经济、科学务实”的原则提出优先建设“西电东送”输电通道的方案。

C.今天跟大家分享澳大利亚艺术家用硬纸板制作出来的作品。这些作品手工

精致,极 富想象力,可谓首屈一纸。

D.今年1 一9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82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提前完成 全年就业1000万人以上的预期目标。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得体的一项是(3分)

A. 多年不见的老乡捎来了家乡的土产,我推辞不了,最后只好笑纳了。 ..

B.您的文章写的真好,本世纪散文百家,您定能忝列其中。 ....

C.尽管只是绵薄之力,但他费了很大的劲,我们应该感谢。 ....

D.我的作品发表了,现抄寄给您,请雅正。 ..

4.下面四句本为湖南长沙岳麓书院中的一副对联,请依照文意与对联的一般

原则,选出最适当的排列方式:

甲、江阔天高 乙、鸢飞鱼跃

丙、识此心之分量 丁、见斯道之流行

A.甲、乙,丙、丁。 B.乙、丁,甲、丙。

C. 甲、丙,乙、丁。 D.丙、甲,丁、乙。

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好的散文家是旅人,他只是如实记下自己的人生境遇和感触。

②他知道自己是易朽的,自己的文字也是易朽的,不过他不在乎。

③这个世界已经有太多的文化,用不着他再来添加点什么。

④另一方面呢,他相信人生最本质的东西终归是单纯的,因而不会永远消失。

⑤这境遇也许很平凡,这感触也许很普通,然而是他自己的,他舍不得丢失。他写时没有 想到读者,更没有想到流传千古。

⑥他今天所拣到的贝壳,在他之前一定有许多人拣到过,在他之后一定还会

有许多人拣到。

A.①⑤②③④⑥ B.①⑥③②④⑤

C.③⑥④②①⑤ D.③②①④⑤⑥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题。

昔归震川尝自恨足迹不出里闬(1),所见闻无奇节伟行可记。承命为征君作.

传(2),此吾文托记以增重也,敢不竭其愚心。

所示群贤论述,皆未得体要。盖其大致不越三端:或详讲学宗指及师友渊源,

或条举平生义侠之迹,或盛称门墙广大,海内向仰者多。此三者,皆征君之末迹.

也,三者详而征君之事隐也。 .

古之晰于文律者,所载之事,必与其人之规模相称。太史公传陆贾,其分奴

婢、装资,琐琐者皆载焉。若萧、曹世家而条举其治绩,则文字虽增十倍,不可

得而备矣。故尝见义于《留侯世家》,曰:“留侯所从容与上言天下事甚众,非天

下所以存亡,故不著。”此明示后世缀文之士以虚实详略之权度也。宋元诸史,

若市肆簿籍,使览者不能终篇,坐此义不讲耳。 .

征君义侠,舍杨、左之事(3),皆乡曲自好者所能勉也;其门墙广大,乃度

时揣已,不敢如孔、孟之拒孺悲、夷(4)之,非得已也;至论学,则为书甚具。

故并弗采著于传上,而虚言其大略。昔欧阳公作《尹师鲁墓志》,至以文自辩。

而退之之志李元宾,至今有疑其太略者。夫元宾年不及三十,其德未成,业未著,

而铭辞有曰:“才高乎当世,而行出乎古人。”则外此尚安有可言者乎?

仆此传出,必有病其太略者,不知往昔群贤所述,惟务征实,故事愈详而义.愈狭。今详者略,实者虚,而征君所蕴蓄转似可得之意言之外。他日载之家乘(5),

达于史官,慎毋以彼而易此。惟足下的然昭晰,无惑于群言,是征君之所赖也,

于仆之文无加损焉。如别有欲商论者,则明以喻之。

注释:[1]归震川:归有光,字熙甫,人称震川先生,昆山(今江苏省昆山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内蒙古2017年高考连续就读证明怎么写 内蒙古2017年高考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