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作指导】
关于观察事物的作文(一)
写观察事物作文”写作辅导教案设计、课堂实录
深入观察作文训练课实录
深秋时节,万木凋零,翩翩飞舞的秋叶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为此,我安排了下面的作文训练课。 课前作业布置:每个同学到大自然中去采摘一片叶子。
作文课实录:
师生互相问候之后,教师巡视全班,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并发言:大多数同学都完成了作业,采到了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叶子,请互相展示一下。(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是,有几个同学手上没有叶子。当然,这个课下作业似乎无足轻重,可它正是这节课的关键所在。采一片叶子,事情很小,但体现了一个同学对学习、对生活的态度,这是叶子引发我们的第一个思考。(同学们表情严肃)
一个没完成作业的学生:老师,我这就去采。
师:好,我给你们五分钟,去校园采一片叶子。
(几个学生走出教室)
师: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你是什么时候,在哪儿,为什么采这片叶子的?是什么吸引了你,感动了你呢?请用通顺、有文采的一段话谈谈你这片这叶子的来历。
(几分钟后,陆续有人举手发言)
生(把叶子高举,展示给大家):这是一片柳叶。我家院里有株柳树,满地落叶,全枯了,或被虫子咬残了。今天早上,我竟意外地发现了它,它完好无缺地躺在哪儿,修长幽雅。它的美让我心动,我就采了它。 又一生站起:同学们看我的这片叶子是法桐叶。这是一片不完整的叶子,它已经碎掉了一个大角。在路边拾起它时,我想到了断臂的维纳斯,残缺也是一种美。
师点头,微笑赞许,带头鼓掌:哪一位同学发言?
(同学们跃跃欲试)。
生:我也捡了一片并不美的树叶,它不仅残缺,你们看,这一面还很苍白,霜痕犹存,脚印斑斑。它一定经历了风风雨雨,经历了苦难;它也一定骄嫩过,茁壮过。它老了,安然回到大自然的怀抱。这是一片沧桑的树叶,就像人的一生,我敬重它。(鼓掌)
(出去采叶子的同学们相继回来)
师:我们问问刚回来的同学,你是怎样找到叶子的?
生:校园里很干净,什么也没有,我正发愁呢,这片叶子恰好飘落在我的头上,我就把它带回来了。(笑) 师:这叶子跟你很有缘,没有寻找、挑选。思考的快乐,却有意外的惊喜和收获。请同学们继续发言。 生:我的叶子不是新采的。昨天我翻开笔记本,意外发现了它,惊喜地叫了一声。这是一片黄蝴蝶一样美丽的银杏叶,是几年前我和同学在公园里玩时采到的。也是在这样的秋天,它飘落的样子很优雅,因为叶片重,在树根处落了一圈,并不远走,我们每个都收藏了一片的。看见它,我仿佛又回到从前,好象一切就发生在昨天。(鼓掌)
生:我家种了几株细竹。这是一片竹叶,它还是绿的。每次看到竹叶,我就想到《红楼梦》中黛玉所居潇湘馆里那一丛丛的竹子,想到黛玉在风雨的夜里怎样听竹的轻唱、竹的哭泣,想到潇湘妃子寄人篱下的滴滴眼泪。(鼓掌)
生:我采了一片万年青的叶子,它旺盛的生命力吸引了我。
生:我本想采另一片的,可不经意中它刺痛了我的手,所以我采了它来,为了它勇敢的反抗。
一女生显得有些激动:这是一片香山红叶,朋友寄来的。今年春天我们去香山,相约一起考北京的大学,我却失败了,上了补习班。几天前她从北京给我寄来了这片红叶,鼓励我拼搏。每每看到它,我的心就隐隐作痛。鲜红的叶子很刺眼,时刻鞭策着我前进。(鼓掌)
师:同学们都表达得很好。我看到好几个同学都采了松叶,这位同学为什么只采了一小簇?
生:这是校园里松树上的。它绿绿的,还活着,摘下它,它会疼。为了完成作业,我只采了一小点。 师:你很富于同情心,很善良。这位同学采了一大枝,你能说一说吗?
同学们全望着他,他从容地站起来:这也是校园里的松,我看见它们紧紧地靠在一起,谁也不愿意离开谁,我就把它们集体请到这里来了。(笑)
师:你很机智,用较充分的理由为自己洗刷了“残忍”的罪名。但愿我们的作文课不要让校园发生一场浩劫!
(大笑)还有很多同学想发言,时间关系,你们可以课下把自己的树叶的故事讲给同学听,也可以把它写进作文。下边,大家仔细看一看你的叶子,看到了什么?可以引发怎样的思考呢?
(不久,有人发言)
生:这片叶子叶脉很清晰,像网一样密密交织着,叶子就是通过叶脉、枝干、根从大地汲取营养的。它老了,很象老年人手上暴凸的青筋和血管,观之肃然起敬。(鼓掌)
生:我的叶子很小巧,可叶片很厚,储藏了很多的水分,这一定是它四季长青的原因。
生:这是一片白杨的叶子,它一面的颜色是深的,一面的颜色是浅的,深的那面一定接受了更多的阳光雨露,而浅的一面则默默忍受着寂寞。
生:这是同一株花上的两片叶子,一片鲜亮润泽,很聪明,善于保护自己;一片瘦小枯干,可它是勇士,身上还有搏斗的伤疤呢。
生:这是一簇松叶,像针一样根根直立,而且全都指向上方,一副倔强不服输的样子。
师鼓掌:说得好,观察得细。下边调动我们的嗅觉,大家闻一闻,你能闻到什么气味?
不久,有学生站起来:我闻到了泥土的气息,有点甜,似乎还有青草味儿。我正是在路边草丛里找到了它。 生:我闻到了春天杨柳枝被折断后的甜丝丝的味儿,又透着一丝苦,淡淡的,可很清新,直钻鼻孔。我仿佛置身于无边的田野,我似乎看到这片叶子在春风里唱歌。(鼓掌)
生:这是一股纯自然的味道。我想去草地上打个滚,去树林里跑跑步。
生:我的叶子是香的,与香皂、香水不同,它清清爽爽,不含一点渣滓。
生:我实在闻不出任何的味道,可我知道它的花香味儿很浓。(鼓掌)
生:我闻到了腐烂的霉味,它由绿而黄,现在变黑了,这是任何生命都不能抗拒的。可这味道让人回味,是一种包容和坦然。(鼓掌)
生:我闻到了雨夜的味道、花的味道。
师:好!大家的嗅觉非常灵敏。下面,我们看看自己的听觉是不是同样灵敏。我们听一听叶的声音,这更需放飞我们的想象。(有的同学似乎不信:有的把叶子放在耳边,屏息凝神。)我是能听到很多声音的,很动听,你们呢?
(不久,有的学生神情舒缓,似呼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哗啦啦”的风声、叶子与同伴的拍手声,我还听到了它们的歌声、痛苦的啜泣声。 (很多同学的思路被打开,争相发言)
生:我听到了小鸟的叫声、蜂蝶的呢喃细语,还有叶和花和悄悄话。(鼓掌)
生:这叶子是在教室里摘的。刚才我听到了同学们的读书声,老师的讲课声,“沙沙”的笔记声,板凳、桌椅的碰撞声,还有铃声。
生:这是一片路边的叶。我听到了喧闹的人声、汽车的喇叭声、一对朋友在树下的倾诉、一对恋人的海誓山盟、一个父亲对儿子的呵斥、一位老人的自语“岁月不饶人啊”。(鼓掌)
生:我听到了叶子说:珍惜青春,珍惜生命。
生:我听到它在唱歌,声音像杨洪基那样浑厚苍凉。
生:我听到它在哭,因为它受了伤。
生:我听见它说:谢谢你们对我的理解,我终于找到了知音。(笑)
师:我为你们敏捷的才思、富于文采的语言鼓掌。我们已经从多方面、多角度赏析了叶子,我们还要尝一尝它的味道,品一品叶的生活。
(有的同学欣然张口,却皱眉叫“苦”;有的同学把叶子放在嘴里,却不敢尝)
师:谁说说叶子的味道?
生:又若干又涩,这是叶子积了一生的眼泪。(笑,鼓掌)
生:是很苦,可我还想再尝尝,因为很久我都不吃苦的东西了。我挺喜欢吃苦瓜的。吃甜的,吃酸的,吃辣的,也吃苦的,营养才均衡。
师向一生问:你怎么没有尝?
生:我怕有毒,不尝我也知道叶子是苦的。
师:谁对这个同学的发言谈谈自己的观点?
生:他缺乏冒险精神。如果没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没有第一个敢于挑战生活的人,我们的生活会这样丰富多彩吗?西方一些国家就很崇尚冒险精神,这是一个锐意进取的民族不应该缺少的。
生:我们应该有不怕“苦的”精神。叶子的苦与生活的苦比起来,不知要差多少呢。这么点苦都吃不了,我们怎么能把生活中的苦变成甜呢?
(师生共同鼓掌)
师:这节课同学们讨论得很成功,从你们的表情看,我想你们一定收获不少,想说的话还很多。那么我布置一篇作文:以“叶”为写作内容,自拟题,文体不限,写一篇千字左右的文章。以前,大家总觉得作文没有可写的,一说写作文就唉声叹气。(笑)其实作文源于生活中的一事一物,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深入思考,我们自会品出生活的丰富多彩,会发现可以摄入作文的东西原来很多。(同学们点头)好!我希望同学们都能写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作文来。下课!
关于“秋日池塘”观察作文的指导
观察写作指导
这是我熟悉的一个很小的池塘,我也很喜欢它,每一个季节都有它美丽的地方。今天是一个秋雨蒙蒙的天气,我带着初一的同学来到这里,希望同学们能发现它的美丽。
来到池塘边,我先让同学们自由观察。同学们观察后,我问:你们看到了一些什么?那些东西是自己最感兴趣的?你们是否发现了这个池塘的特点?这些特点又体现在哪里?
这秋日的池塘宁静、美丽,这是同学们的一致感受。
在此基础上,我又问同学们:你打算选取材料,有怎样安排顺序来很好的表现池塘宁静美丽的特点呢?学生交流讨论,我适当进行点拨,形成一下的写作提纲。
写作提纲
中心思想:
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描写池塘以及周围的景物,表现秋日池塘的宁静与美丽,表达自己对池塘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写作思路:
一、总写池塘特点(宁静、美丽),领起全文。
二、具体描写池塘及其周围的景物。
1、池周之景
A、植物:柳树、黄花灌木、矮小木本花(视觉、嗅觉;动态、静态)
B、动物:蛐蛐、小鸟(听觉)
2、池中之景
A、池水:清、静
B、游鱼
三、议论抒情,总结全文。
秋日池塘(范文)
宋光荣
秋雨淅淅沥沥的下着,我撑着伞在雨中漫步,不知不觉来到一个池塘边。啊,这池塘是多么的宁静,多么的美丽啊!
池塘边,挺立着高高的柳树,那些柳树仍然没有脱下它夏日的盛装。柔软细长的枝条一直垂到池塘的水面,看上去犹如一位满头长发的女子坐在池边梳洗。秋风轻轻吹来,那些柳条便又翩翩起舞。柳树边有一小片灌木丛,细长的枝条上盛开着一簇簇黄色的小花,绿叶黄花,分外明艳。有些早开的黄花已经凋谢,而且结出了圆而细长的碧绿果实,跟绿豆的豆荚没有什么两样。细细的秋雨落在花叶上,压的那柔软的长枝条如一张弓。此情此景,你一定会联想到杜甫在《春夜喜雨》中写到的诗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真是妙不可言!那一片约有5寸来高的木本花也开得很盛,紫色的小花就像无数紫色的米粒散落在那些细
枝细叶之间,又象无数的紫色星星在那里眨巴眨巴着眼睛。
这秋日的池塘边,没有夏日那翩翩起舞的蝴蝶,没有嘤嘤嗡嗡的蜜蜂,也没有婉转悠长的蝉鸣,但是,那些胆小的蛐蛐正在草丛中无忧无虑的轻轻吟唱;偶尔也有几只小鸟,它们站在枝头,沐浴着绵绵秋雨喃喃低语。
池水清澈见底,游鱼细石,历历在目。那平静的水面犹如一面镜子,细小的雨滴落在上面,激起一圈圈小小的波纹,这些细小的波纹转眼之间就在水面上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一些小鱼儿身着艳丽的服装,在池水中轻轻游动,好像它们生怕破坏了池塘里的这种平静。有些鱼儿一会儿停在水中一动不动,一会儿匆匆的从一道石缝游进另一道石缝,好像正玩着捉迷藏的游戏。站在这蒙蒙的秋雨中,欣赏着这快乐的鱼儿,心中禁不住漾起愉悦的涟漪。
这的确是一个很渺小的池塘,一个很朴素的池塘,可是,它在细心的眼睛里,却呈现出独特的魅力。我默默的站在秋雨蒙蒙的池塘边用心感受着它的那份谦虚的宁静,那份朴素的美丽,于是,我的心儿和那细小的秋雨一起落进这清澈的池塘中,与池水融在了一起。
教学论文:小探“观察作文”
观察作文就是通过观察事物获取对该事物的认识,以作文的形式表现出来。它是作文训练的起点,是一块坚实不移的基石。观察是影响观察作文的直接因素。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曾说过:“ 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培养观察能力入手的作文教学思路,为学生提高作文水平提供良好的土壤。
一、 观察作文的理论背景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的知觉活动,被人们称为“思
维的知觉”。学生的习作本质上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任何复杂的认识都离不开来自客观现实的感性材料,只有观察后储备的感性材料十分丰富、正确,才有可能正确认识事物,这就决定着它对学生的作文训练必然起着重要作用:1、知觉的事物具有形象性,并能被积累、储存在记忆中;2、感知事物具有概括性、不稳定性,使学生不受眼前感知的限制,在思维活动中不断对其进行能动地加工、整合,使之成为立体的,更具创想的动态画面,有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语言表达。
各种鲜明的表象,只有通过知觉获得,离开知觉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人的大脑里不会产生任何表象。学生在感知事物的瞬间,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联系,即表象与语言的联系,便自然地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而这些都是以感知为基础的,语言能力也在此基础上得以发展。表象越丰富,而语言也会随之丰富,日渐完善;感知的事物越鲜明、越清晰,对词的理解就越准确,对词的运用就越得当,从这一意义上说,学生作文实际上就是感知积累的结果,即观察的结果。
而为什么每个学生的观察效果不同呢?因为它还受到主体的需要、动机、情绪、爱好等因素的制约。如何提高学生感知的丰富性?这就是教师的工作价值所在。学生感知中已有,固然感知水平较高;而对于那些薄弱的感知领域,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感知特点,通过训练,逐步引导学生把感知发展成为有目的、有系统的观察行为,教育学生积极地对待生活、去观察生活,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二、创设观察作文的情境,培养兴趣,提高能力
作文训练要生活化、真实化,光靠课堂上利用作文课这一点点时间去提高写作能力显然是不够的,要把作文训练整合化、渗透化,让它成为学生视线的一部分。
1、活动后体验交流新方法,让学生勇于写
每一次参观、祭扫…… 都是塑造人格工程的一项措施,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亲身体验,引导学生从中接受科学,获得知识,大开眼界,让他们有新鲜的收获,真切的感受,激起他们交流的需要,倾吐的欲望。以此作为作文训练的素材,学生对于这些亲身体验的过程,不仅能说出看到的,还能阐述自己的个人看法,真正体会到作文不仅是一个语言运用的过程,更是启发思维的结果。在引导学生大胆说的同时,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听的习惯,因为听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对于叙述错误或是不准确的地方,听者会立即做出反映,并组织语言进行纠正,这就是语言提高的训练过程。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对发言同学的谴词
造句等问题进行辩讨,开展“补丁”办法,所谓“补丁”法就是让学生在听完发言后,针对某些用词不当、不生动或句子组织得不太合理的地方发表看法,达到比较完美的表述效果 。这一方法的应用效果明显:(1)、愿意交流的学生多了;(2)、交流中积累了大量词汇;(3)、形成了认真听别人说话的好习惯;(4)、交流中,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得到提高,说不清楚的地方越来越少了。
2、课堂上要有视觉新亮点,让学生值得写
“眉开眼笑,谁能用表演一下?”一个同学上台做出了这个表情。“心花怒放就是比刚才那位同学更高兴一点,你为什么心花怒放呢?心里想的是什么?”又是那位同学走上来做出了这个表情,我问他:“你在想什么而心花怒放?”他说:“刚才我表演的眉开眼笑 同学们都很满意,老师又说我表演得好,所以心花怒放了。”接着又有同学要求表演,他们心里想的事各不相同。“那手舞足蹈呢?”同学们纷纷把手举得高高的,同学们一个个表现的十分真实生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以上是我在教学第八册语文《积累运用 四》 的“读读写写”中的教学情景。当天晚上,同学们在日记中不约而同的写出了这节课中的生动情景,同学们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都被他们栩栩如生地记录在日记中。
观察无处不在,只要吸引学生的眼睛,让学生认真去看、乐于去观察,就能让学生热爱观察身边的一切,包括一个动作、一个表情。
在教学《丑菊》中,我让学生带来自家的一株植物进行观察、交流,写成日记。在教学《倔强的小红军》时,通过作者对小红军的外貌描写,引导学生去观察同桌的外貌,进行片段练习。经过教师的有心引导,学生的观察兴趣提高了,作文不再是无话可写了,而且越来越从作文中感觉到他们有一双慧眼。
3、生活中要有新发现,让学生乐于写
如果学生在生活中不能发现新的东西,总觉得“似曾相似”,甚至“天天如此”,就会失去观察的意义,也就谈不上观察,更不会把它写进作文中,为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在生活的观察中寻求新意:(1)、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不断用新内容充实学生生活,引导他们用心体味,经受锻炼,以增长见闻,提高认识。“三八”妇女节,在班内开展“这件事,我来做”活动,让学生做一件有意义的事,通过全程参与,获得感受;植树节到来时,根据各家场地小的实际情况,让学生种几棵大蒜,并照管它长大;定期制作剪报,收集各方面的信息,更真实、科学地认识身边的事物。(2)、引导学生在认识事物时寻求新的角度,为了达到这一训练目标,我常指导学生对学过的文章进行换角度分析,让学生懂得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得到的结果也不同。作文时,选取新角度去观察,这样他们的思维就更加丰富了,观察到的形象就更加生动了,即使一个“天天如此”的事物,也变得新鲜。
三、指导观察作文的点滴心得
1、 有顺序地观察
认识事物要抓住事物间的联系,而事物的联系是多方面的,各式各样的。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观察人、景、物可以按哪些顺序,并根据事物的特点或学生的需要,选择观察的角度,指导学生确定好观察的顺序,这样有利于学生有条理的思维和表达。
2、 全面细致地观察
观察全面就是对事物的每个部分都要看清楚,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全貌,找出重点;观察细致是对事物细微之处都能看出变化,只有这样才能注意细节,抓住特点。在观察实践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用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闻一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从各方面了解事物的组成、用途、气味等。从而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有利于学生进行思考,使文章内容更加具体。
3、进行比较地观察
善于比较才能准确地抓住特点,在观察中,要引导学生从大脑中及时提取出以前见过的类似的事物进行比较。比较的过程也是语言组织的过程,思维的过程。首先,比较是两个相类似事物间的比较;其次,比较是在类似事物中发现不同,更有利于在语言表述的准确性。
4、 展开联想地观察
为了提高作文能力,获得更加丰富的语言表现力,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在观察的同时,注意启发他们由这一事物而引起的联想,并鼓励他们用比喻、拟人的方法赋予生命,启发思考,激活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