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孔子的小故事200字 孔子的小故事100字

写作指导 zuowen 2浏览

【 – 写作指导】

篇一:《《孔子的故事》》

《孔子的故事》教学设计

海门市通源小学 徐 勇

一、作品解读

李长之写作《孔子的故事》经过了长期的酝酿,同时,作者选取了一个非常巧妙的角度写作孔子——孔子的故事——“我们讲孔子的故事,主要是想使大家看一看孔子在当时是怎样生活的,以及当时的人是怎样看待孔子的”。所以,当我们读完全文,我们会认为这是一本通俗读物,但是作者却没有因此减弱他斟酌史料的严肃性,相反,他对于相关史料的取舍上都做到有根有据,一丝不苟。 全文从孔子的幼年开始,逐渐过渡到学习成长,从事教育事业,开展政治工作,周游列国,专心从事教育事业,在叙述方式上尽量客观地讲述孔子的生活,但是作为批评家,作者还是不忘在叙述之余发表三言两语的短论。《孔子的故事》往往引用《诗经》和《论语》上的话,作者把它们译成流畅生动的现代汉语,不仅准确地转译了原意,而且将口吻神态也惟妙惟肖地传递了出来,令人回味无穷。

二、设计意图

《孔子的故事》是一本人物传记,所以我们把设计意图定位在了解孔子的人生轨迹,把握孔子是如何一步步地从“孔丘”成为“孔子”的,紧紧把握关键节点上对其产生影响的人或者故事,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为孔子撰写小传。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的一生,把握其人生轨迹。

2.感悟在关键节点上对孔子产生影响的人或者故事,从中获取启示。

3. 为孔子撰写人物小传。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读课

1.了解作者

(1)投影出示:图片(李长之)

(2)认识他吗?说说自己对李长之的了解。

(3)交流资料:

李长之(1910–1978年),原名李长治、李长植,笔名何逢、方棱、棱振、张芝、梁直。利津县城区庄科村人。 1910年10月30日生于书香门第,清华大学毕业。是中国著名的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

2.了解作品

(1)你知道他都写过哪些作品?

主要作品包括《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迎中国的文艺复兴》、《苦雾集》、《梦雨集》、《陶渊明传论》、《中国文学史略稿》、《李白》、《孔子的故事》等。

(2)你读过他的哪部作品?你对这些作品有什么自己的看法?(指名交流)

(3)李长之最善于进行传记式的批评,他善于把“人格和风格互相辉映阐发,感同身受地进入文学世界,引领读者深入地把握独特的生命,把生动的人格形象写下来”。而讲述孔子的故事这种叙述方式,使得李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绘声绘色地将孔子的精神面貌和生平事迹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3.了解《孔子的故事》

(1)今天,老师带来了其中的一本《孔子的故事》。

(2)读了题目,你能大概猜想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吗?

(3)关于孔子,你有什么了解?(交流、分享)

(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现在,就让我们怀揣着对圣人的敬意,开始这一段神圣的“寻孔”的历程吧!

4.了解方法

(1)这是一本人物传记,与平时所读的科幻小说、童话故事、诗歌散文有很大的不同。你觉得我们读的时候要关注什么?

(2)同桌交流,寻找合适的阅读关注点。

(3)全班总结:(相机板演)

{孔子的小故事200字}.

a.了解书中人物的人生轨迹,能把握基本事实.

b.分析人物形象:性格、品格、情感等,把握人物性格、品格、情感与典型事件之间的关系。

c.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的处理意图。 d.关注作者对传主及有关事实所作的评价,探讨传记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二)推进课

《孔子的故事》

海门市通源小学 徐勇

同学们,前一段时间,我们一直在读《孔子的故事》。通过阅读,你知道孔子的原名叫什么吗?(学生板书:孔丘)

后来为什么叫他孔子呢?(子是古代对有学问、道德高尚人的尊称) 比如孔子、老子、孟子等。

《孔子的故事》是一本人物传纪,人物传记是一种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文学形式。阅读人物传记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住两点:了解人生经历、感悟人物形象。

了解了孔子的一生,我们会发现在他的一生中的不同阶段,总会有一些故事发生,这样的故事影响着孔子,改变着孔子,使得他一步一步地从孔丘成为孔子。

那么,读完这本书,哪些故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学生交流) 好的。看来大家读得非常用心。徐老师和大家一样,也对其中的一些故事印象深刻。

(出示:《叫花子的故事》、《孔子与老子的故事》、《孔子离开鲁国的故事》、《丧家狗的故事》、《孔子教育弟子的故事》)

谁来讲讲《叫花子的故事》?(学生讲述)

1.《叫花子的故事》

出示:父母的结合不符合当时的礼仪,孔子的母亲一直过着不称心的日子,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母亲迫于压力,连丈夫埋葬的地方也一直没告诉过孔子,他们的日子一直很贫穷。孔子17岁的时候,他的母亲也去世了。

有一次,孔子穿着孝服去参加一个贵族的宴会,被门口的管家喝道:“我们请的是有地位的人,并不招待叫花子。你走吧!”孔子只好退了下来。

(1) 这个故事对于童年时期的孔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吗?

(学生交流)

预设出示:

孔子从小时候起,多懂得了一些人的脸色,多感受了一些人情的冷暖,于是养成了谨慎小心的性格,很敏感,很善于应付人,并习惯于遇事有所思索,总之有点早熟吧。当然,由于孔子后来不断的锻炼,他并没有因此流入孤僻和冷酷。

这就是作者李长之对孔子童年的评价。

孔子就是在这样的童年中长大了。

2.《孔子与老子的故事》

《叫花子的故事》讲完了,由于刻苦学习,这个叫花子逐渐成了博学多能的人。就在这个时候,孔子拜访了一个人,他就是老子。谁来讲讲《孔子和老子的故事》?

学生讲述

(1)你觉得在这次会见中,老子对孔子的影响是什么?

预设:

a.这一次会见,对于孔子是极其有益的,这时的孔子还在壮年,在求知和修养方面,积极热情有余,但是不免有些急躁、粗枝大叶,仿佛还需要更阔大的胸襟,需要在精神层面上更加丰富一点,还需要从更高的眼界对自己所已经获得的学识技能加一番审量。而在这些方面,老子恰是有资格对孔子有所助益的。

b.孔子想老子请教了很多东西,甚至就是孔子所熟悉的礼数方面,也证明老子比他懂得多。

c.老子送给孔子三句话:

第一,不要把古人的东西看得太死。

第二,要顺其自然。

第三,要戒骄戒躁。

(2)小结:著名学者余秋雨曾经说过:老子比孔子略胜一筹。所以,这次经历对于孔子来说,学到了很多,从此以后,孔子变得更加成熟了。在他的辅佐下,鲁国的实力日益强大,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却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

3.《孔子离开鲁国的故事》

学生讲述

(1)孔子为什么要离开鲁国呢?

预设:在孔子的辅佐下,鲁国的国力日益强大,这样就使得邻国齐国恐惧了,于是用离间计离间了孔子与鲁定公的关系,再加上季桓子也担心孔子就这样发展下去会把自己的势力削弱,所以也开始冷淡孔子。

(2)你觉得孔子应该离开还是留下?(辩论一下)

预设:

a.离开:既然得不到信任,还是离开。此地不留人,自有留人处。

b.留下:自己的理想还没有实现,绝对不可以轻言放弃。

(3)小结

《战国策》中有一句名言:士为知己者死。指甘愿为赏识自己、栽培自己的人献身。孔子就是这样的“士”,现在既然所处的环境中没有人赏识自己、栽培自己,他既然决然地选择离开。这件事情对于孔子的打击是很大的,他伤心地离开了鲁国,一身本领无处施展,满腔热忱无人理解,所幸的是还有他的弟子们陪伴着他。就这样,孔子和弟子们开始了长达14年的漂流生活,历史上称之为“孔子周游列国”。

4.《丧家狗的故事》

在孔子周游列国的过程中,他先后来到了卫国、匡城、晋国、宋国、陈国、楚国等七个国家,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丧家狗的故事》,谁来讲讲这个故事吧?

出示: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卫国与孔子失散了,他很着急,逢人便问:于是有人笑嘻嘻地告诉他:“我看见东门有一个人,长得很体面,两腮像尧帝,脖子像有名的法官皋陶,肩膀像大政治家子产,腰以下又像治水的大禹,不过还短三寸就是了。样子很狼狈,像条丧家狗呐。”

篇二:《孔子的故事》

故事一

孔子误会了颜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启示】

常言道:“眼见为凭”,但眼睛所见未必是事情的真相,在平日我们可能经常以自己所见而下了判断,判断的根据可能依就以往的经验,而经 验的形成却是依每个人不同的背景与各种因素而累积的,或多或少夹带着个人的主观意识。

如果只凭所见与经验,同样的事件却因不同人而得到不同的结果。对“人”无形中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对“事”可能因目标错误而功亏一篑。

故事二: 颜回输冠

颜回爱学习,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他上前一问,才知道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发生了纠纷。 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

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谁请你出来评理的?你算老几?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走,咱找他评理去!”

颜回说:“好。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买布的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头。你错了呢?” 颜回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冠。”

二人打着赌,找到了孔子。

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哪! 颜回,你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 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嘴。他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那人接过帽子,得意地走了。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绝对服从,心里却想不通。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

第二天,颜回就借故说家中有事,要请假回去。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也不挑破,点头准了他的假。

颜回临行前,去跟孔子告别。孔子要他办完事即返回, 并嘱咐他两句话:“千年古树莫存身,杀人不明勿动手。”颜回应声“记住了”,便动身往家走。

路上,突然风起云涌,雷鸣电闪,眼看要下大雨。颜回钻进路边一棵大树的空树干里,想避避雨。 他猛然记起孔子“千年古树莫存身”的话,心想,师徒一场,再听他一次话吧,又从空树干中走了出

来。 他刚离开不远,一个炸雷,把那棵古树劈个粉碎。 颜回大吃一惊:老师的第一句话应验啦!难道我还会杀人吗?

颜回赶到家,已是深夜。他不想惊动家人,就用随身佩带的宝剑,拨开了妻子住室的门栓。 颜回到床前一摸,啊呀呀,南头睡个人,北头睡个人!他怒从心头起,举剑正要砍,又想起孔子的第二句话“杀人不明勿动手”,便点灯一看,床上一头睡的是妻子,一头睡的是妹妹

天明,颜回又返了回去,见了孔子便跪下说:“老师,您那两句话,救了我、我妻和我妹妹三个人哪!您事前怎么会知道要发生的事呢?”

孔子把颜回扶起来说:“昨天天气燥热,估计会有雷雨, 因而就提醒你‘千年古树莫存身’, 你又是带著气走的,身上还佩带著宝剑, 因而我告诫你‘杀人不明勿动手’。 ”

颜回打躬说:“老师料事如神,学生十分敬佩!”

孔子又开导颜回说:“我知道你请假回家是假的,实则以为我老糊涂了,不愿再跟我学习。你想想:我说三八二十三是对的,你输了,不过输个冠;我若说三八二十四是对的,他输了,那可是一条人命啊!你说冠重要还是人命重要呢?”{孔子的小故事200字}.

颜回恍然大悟,“扑通”,跪在孔子面前,说:“老师重大义而轻小是小非,学生还以为老师因年高而欠清醒呢。学生惭愧万分!”

从这以后,孔子无论去到哪里,颜回再没离开过他。

故事三

两小儿辩日

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鲁国。一天,孔子在路上碰到两个孩子正争得面红耳赤。孔子上前问他们说:“你们为什么事争得不可开交呀?”

两个孩子争先恐后地告诉孔子,他们正在争论早晨和中午的太阳哪一个离我们近。

一个孩子说:“我认为早晨太阳出来时离人近,中午的时候离人远。因为早晨的太阳看起来有车盖那么大,中午的太阳看起来只有菜盘子那么小。这不就说明早晨的太阳离我们近才显得大,中午的太阳离我们远才显得小吗?”{孔子的小故事200字}.

孔子听了觉得有道理。但还没等他点头称是,另一个孩子马上反驳说:“早晨太阳出来时,到处凉气袭人,中午却热得像站在沸水边一样难受,这不是因为早晨太阳离我们远才觉得凉,中午太阳离我们近才觉得热吗?”

孔子一听也觉得有道理。可这样一来他就无法断定两个孩子谁说的真有道理了。

两个孩子看到孔子似是而非的样子,急得直跺脚,一个拉着孔子一只手说:“孔大人,您可得给我们评个准理,看到底谁说得对呀!”

两个小孩子给满腹经纶的孔子出了个难题,大学问家无可奈何地摇摇头,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搞不清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十分失望,望着孔子远去的背影取笑说:“还说他学问大得很呢!原来也不过如此而已!” 虽然当时的孔子已经是声名赫赫,可是依就敢于在两个小孩子面前承认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无知,可以说是谦虚、诚实的表现,为后人感动。正如他自己所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孔子的小故事200字}.

故事四

韦编三绝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像《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孔子韦编三绝的读书精神,值得后世所有读书人学习、敬仰。

故事五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春秋时期,孔子带他的学生子路周游列国宣扬儒家思想,一天子路掉队,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吗?”老丈说:“四肢不勤快,五谷不分,谁是你的老师?”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除草。子路意识到自己的鲁莽就道歉,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老丈原谅了子路,还邀请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返回去再拜见他。子路到了那里,可老丈已经走了。孔子知道后,认为老农是位隐士,心中敬佩、感叹不已。

故事六

欲速则不达

子夏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现在的山东省莒县境内)去做地方官。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老师,向孔子请教说: "请问,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 孔子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 " 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又再三嘱咐说: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意思是,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就告别孔子上任去了.后来,"欲速则不达"作为谚语流传下来,被人们经常用来说明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故事七

后生可畏

相传孔子到东方游历,在荆山下碰到了三个小孩。其中两个在一起玩耍,另一个小孩站得远远的。孔子对此非常奇怪,他问站在一边的小孩为什么不去玩耍。那个小孩回答说,激烈的打闹能伤害人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会伤害人的身体,退一步说,即使不伤害身体,有时也可能撕破衣服,总之没有任何好处。后来,又有一个小孩用泥土堆积成一座城,他自己坐在里面,眼看孔子的车子要过来,他还不

躲避。孔子忍不住问他,为什么不避让车子呢。这小孩振振有词地说,他只听说过车子避城,还没听说过城避车子的。孔子只得让自己的车子绕过这座“土城”。后来,孔子觉得小孩的话很有意思,于是又返回来询问小孩的姓名,赞扬小孩虽然年纪不大,但是知道的道理还不少。这个小孩听到孔子说自己年龄小后,有些不高兴,就反问孔子道:“我听说鱼生下三天,就能在江海中潜游;兔子生下来三天,就能在三亩地的范围内活动;马生下三天,就能跟在母马后面行走;人生下三个月就能认识父母。这些都是天地间的自然现象,有什么大惊小讶的呢?”孔子听后惊讶地说:“好啊,好啊,我现在才知道少年人实在可怕啊!”这就是“后生可畏”的典故。

现在,人们用“后生可畏”来称赞少年晚辈人聪敏努力,有光明远大的前途。

篇三:《名人读书故事200字》

篇一:名人故事大全200字

名人故事大全200字

一、名人故事:项羽欲学万人敌

秦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的项羽,生于楚国将官世家。小时候家里请老师教他识字,没认几个他就不肯再学下去。再让他学剑术,又没学成。项羽的叔叔项梁十分生气,骂他不长进。项羽袒露心迹说:“认字,能够写自己的名字,就足够了;剑术,只能对付一个敌人,不值得去学。我要学就学对付千军万马的本领!”于是项梁就教项羽学习兵法,终于成就了项羽“西楚霸王”的大业。

成功是诸多因素综合的结果。项羽抓住了主要因素,距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二、名人爱国故事:杨靖宇献身抗日的故事

民族抗日英雄杨靖宇曾担任“南满抗日联军”司令,从1934年一直到1940年沙场献身为止。在艰苦征战的六年中,他身先士卒地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里打击日寇。面对敌人的重兵围剿,杨靖宇率部顽强战斗,使敌人坐卧不安,惶惶不可终日。日酋对他又怕又恨,调集重兵围困。

有人劝杨靖宇投降,他斩钉截铁地说:“不,我有我的信念。”最后,弹尽粮绝,杨靖宇在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后壮烈牺牲。敌人残忍地用刺刀剖开他的肚子,杨靖宇肚里没有一粒米,有的只是树皮、草根和棉絮。

三、中国军事人物——叶挺

叶挺(1896–1946)广东惠阳人。先后毕业于广东陆军小学堂、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和保定军官学校。1924年底由共青团转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参谋处处长,独立团团长,率团参加了北伐战争,后升任为副师长、师长。1927年参与领导南昌起义,任前敌总指挥兼第11军军长。同年底参与领导广州起义,任工农红军总司令。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新四军军长。在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军扣押。1946年以党中央营救获释。由重庆赴延安时因飞机失事遇难。篇二:关于名人读书的故事

关于名人读书的故事

施洋搓脚夜读

二·七大罢工著名的工人领袖施洋,幼年家道贫寒,买不起灯油。村里有一座叫隆兴观的古庙,庙里点有一盏长明灯,他就在古庙里读书。冬季寒冷,脚冻得难受。起初他不时地站起来跺脚,后来觉得这样浪费时间,便削了一根圆滑的木棍,放在脚底下,一边读书一边来回用脚搓木棍,搓暖了脚,他又能安心读书了。

鲁迅卖奖章

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没有戴此奖章,作为炫耀自己的凭证,而是拿到鼓楼大街把它卖了,买回几本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每当读书读到夜深人静、天寒体困时,他就摘下一只辣椒,分成几片,放在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嘴里“唏唏”,顿时,周身发暖,困意消除,于是又捧起书攻读。 王亚南绑在柱子上读书

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者王亚南,1933年乘船去欧洲。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这时,戴着眼镜的王亚南,手上拿着一本书,走进餐厅,恳求服务员说:“请你把我绑在这根柱子上吧!”服务员以为他是怕自己被浪头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话,将王亚南牢牢地绑在柱子上。绑好后,王亚南翻开书,聚精会神地读起来。船上的外国人看见了,无不向他投来惊异的目光,连声赞叹说:“啊!中国人,真了不起!” 黄侃误把墨汁当小菜

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

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

曹禺真读书假洗澡

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古代名人读书故事

1: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

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3: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4: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5:在中国元代时期有个叫宋濂的人,他酷爱读书,由於家中贫寒,只得借书博览,随著书越读越多,宋濂越觉得需要老师指点,於是他当掉衣服,千辛万苦来到城中,考上学馆,不料学官的脾气古怪,宋濂历经曲折,最后终於苦学成才。

6: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读书的名人名言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孔子的小故事200字}.

3、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4、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5、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

6、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巴罗

7、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雨果

8、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14、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鲁巴金

15、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歌德

16、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卢梭

17、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篇三:中国名人介绍 200字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邹(今山东邹县)人。 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正气者,谓君子之气也。今世或谓之气功,误亦。浩然正气

者,以德充实,无德则虚。古以无形为气,故谓之气。

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华佗[1] (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

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2-4] 晚年因遭曹操怀疑,下狱被拷问致死。

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5] 、“外科鼻祖”。被后人多用神医华佗称呼他,又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有杰出医术的医师。华佗曾经替广陵太守陈登治病,当时陈登面色赤红心情烦躁,有下属说华佗在这个地方,后来他就命人去请华佗,为他诊治,华佗先请他准备了十几个脸盆,然后为他诊治结果陈登吐出了几十盆的红头的虫子,为他开了药,说陈登是吃鱼得的这个病,告诉他这个病三年后还会复发,到时候再向他要这种药,这个病就可以根治了,并且临走告诉了华佗家的地址,那年陈登36岁,结果陈登果然三年后旧病复发,并派人依照地址寻找,可是华佗的药童告诉陈登的使者说华佗上山采药还没回来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能回来,结果陈登去世的。李时珍是我国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他的足迹踏遍了江西、江苏、安徽、湖南、广东,有关他和《本草纲目》[1] 的传说不仅在蕲春、黄冈、湖北具有影响力,在全国、全世界都声名远播。他编写的《本草纲目》现在仍然广泛的应用于医学界。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混杂,往往弄不清药物的形状生长的情况。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在“纸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糊涂,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向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求。其中有采药的,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药物。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1] ),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备曾亲自前往隆中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诸葛亮遂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孙权可作援的形势;又详述了荆、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机可乘,而且只有拥有此二州才可争胜天下;更向刘备讲述了攻打中原的战略。这篇论说后世称之为《隆中对》。刘备听后大赞,力邀诸葛亮相助,于是诸葛亮便出山入幕。刘备常常和他议论,关系也日渐亲密。关羽、张飞等大感不悦,刘备向他们解释道:““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般,希望诸位不要再说了。””关羽、张飞等便不再抱怨。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1]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2]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1] 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2] ,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2]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1] (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张仲景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家庭,其父亲张宗汉是个读书人,在朝廷做官。由于家庭的特殊条件,使他从小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典籍。他也笃实好学,博览群书,并且酷爱医学。他从史书上看到扁鹊望诊齐桓公的故事,对扁鹊高超的医术非常钦佩。“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从此他对医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为他后来成为一代医学大师奠定了基础。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1-2] 。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1] ,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3]

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3-4]

黄帝诞辰相传是农历三月初三,黄帝即位据说是在公元前2698年,即位时20岁,据此推算黄帝出生于公元前2717年。相传黄帝一生下来,就显得异常的神灵。生下没多久,便能说话。到了15岁,已经无所不通了。公元前2697年,20岁的黄帝继承了有熊国君的王位。在黄帝成为氏族首领之后,有熊氏的势力得到迅速发展,并形成一个独立的黄帝部落。黄帝部落在从姬水向东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了神农以来的农业生产经验,将原始农业发展到高度繁荣阶段,使本部落迅速发展壮大。因他发明了轩冕,故称之为轩辕。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1]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汉族。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篇四:《孔子教化故事三则》{孔子的小故事200字}.

孔子一生以传承传统文化为己任,他重视教化,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朱熹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以下为古籍中记载的几个故事,可以看孔子在为人处事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教导。

一、待人之道

一次,孔子与他的学生们在一起谈论待人之道。

子路说:“别人以善意待我,我也用善意待他;别人用不善待我,我也用不善待他。”孔子评价道:“这是没有道德礼义的夷狄之间的做法。”

子贡说:“别人用善意待我,我也用善意待他;别人用不善待我,我就引导他向善。”孔子评价道:“这是朋友之间应该有的做法。”

颜回说:“别人以善意待我,我也用善意待他;别人用不善待我,我也以善意待他,并引导他向善。”孔子评价道:“这是亲人之间应该有的做法。如果能够把它扩开去,以诚心对待天下人才是真正的与人为善啊!”

二、送别之言

孔子的学生子路要远行,前来向孔子告别。

孔子说:“我是赠送给你一辆车呢,还是赠送给你一段话呢?”子路说:“请夫子送给弟子一段话吧。”

孔子说:“不能自强不息,就不可能达到远大的目标;不勤劳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就不可能有功效;不发自真心而有分寸地去对待他人,就不可能得到他人的亲近;自己不讲信用,就不可能使别人对自己讲信用;不拿出诚心而谦逊地对待他人,就不可能符合礼义。如果能够慎重地从这五个方面去做人做事,就能够做得长久。”子路拜受领教而去。

三、蒲邑三善

子路治理蒲邑三年后,有一次,孔子路过,刚进入蒲邑境内,孔子便称赞说:“子路做得不错,做到恭敬而又有信用了。”走到城中时,孔子又称赞说:“子路做得很好,做到忠信而宽厚了。”到了子路办公衙府内,孔子不由得又称赞说:“子路做得真好啊,做到明察而又有决断了。”

子贡听了很奇怪,手握着缰绳问孔子:“夫子尚未见到子路就三次称赞其善,他做得好的地方,弟子能得以听闻吗?”

孔子说:“我已看到了。入其境见田地整齐,庄稼茂盛,杂草都铲除了,田间的水道也加深了,这是因为他恭谨敬慎又有信用,所以百姓才会尽力去做啊。入其邑看到垣墙和屋宇都完好牢固,商贾繁荣,树木茂盛,这是因为他忠信而宽厚,所以百姓才不苟且马虎啊。至其庭满院清净,下面办事的人都很认真、尽心,这是因为他明察善断,他的政令没有扰民啊。看来子路的仁政取得了斐然的成果,即使我连续三次称赞他做得好,又怎能将他的好说尽呢?”后来,蒲邑被称为“三善之地”。

篇五:《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

孔子很重视对学生的“因材施教”,他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分别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他着重培养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四科的人才。他满意地对人说过:“在德行方面的高材生,有颜渊、闵子赛、冉伯牛和仲弓。在言语方面的高材生,有宰我、子贡。在政事方面的高材生,有冉有、子路。在文学方面的高材生,有子游、子夏。”

有一天,子路对孔子说:“先生所教的仁义之道,真是令人向往!我所听到的这些道理,应该马上去实行吗?”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过了一会儿,冉有也来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这时,站在一边的公西华被弄糊涂了,不由得问孔子原故。 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武勇过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 冉有与子路二人,后来从政都有成就,多亏孔子的教育有方啊! 心理学上将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子路坦率莽撞,可能属于胆汁质;而冉有谦虚谨慎,可能属于粘液、抑郁质混合型。班主任老师要能够同各种气质、不同性格的学生打交道,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张衡的故事

张衡出身于名门望族。其祖父张堪自小志高力行,被人称为圣童,曾把家传 余财数百万让给他的侄子。光武帝登基后张堪受荐拜官。曾被任为蜀郡太守随大 司马吴汉讨伐割据蜀郡的公孙述,立有大功。其后又领兵抗击匈奴有功,拜为渔 阳(今北京附近)太守。曾以数千骑兵击破匈奴来犯的一万骑兵。此后在他的任期 内匈奴再也没有敢来侵扰。他又教人民耕种,开稻田八千顷,人民由此致富。所 以,有民谣歌颂他说:“张君为政,乐不可支。”张堪为官清廉。伐蜀时他是首 先攻入成都的,但他对公孙述留下的堆积如山的珍宝毫无所取。蜀郡号称天府, 但张堪在奉调离蜀郡太守任时乘的是一辆破车,携带的只有一卷布被囊。

张衡像他的祖父一样,自小刻苦向学,很有文采。16岁以后曾离开家乡到外 地游学。他先到了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三辅(今陕西西安一带)。这一地区壮丽的 山河和宏伟的秦汉古都遗址给他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创作素材。以后又到了东汉首 都洛阳。在那儿,他进过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结识了一位青年学者崔瑗,

与他结为挚友。崔瑗是当时的经学家、天文学家贾逵的学生,也精通天文、历法、 数学等学问。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张衡应南阳太守鲍德之请,作了他的 主簿,掌管文书工作。8年后鲍德调任京师,张衡即辞官居家。在南阳期间他致 力于探讨天文、阴阳、历算等学问,并反复研究西汉扬雄著的《太玄经》。他在 这些方面的名声引起了汉安帝的注意。永初五年(公元111年)张衡被征召进京, 拜为郎中。

元初元年(公元114年)迁尚书郎。次年,迁太史令。以后曾调任他职,但5年 后复为太史令。总计前后任此职达14年之久,张衡许多重大的科学研究工作都是

在这一阶段里完成的。顺帝阳嘉二年(公元133年)升为侍中。但不久受到宦官排 挤中伤,于永和元年(公元136年)调到京外,任河间王刘政的相。刘政是个骄横 奢侈、不守中央法典的人,地方许多豪强与他共为不法。张衡到任后严整法纪, 打击豪强,使得上下肃然。3年后,他向顺帝上表请求退休,但朝廷却征拜他为 尚书。此事颇有蹊跷,因尚书的官秩远低于侍中或相,他是否应征,史载不彰。 就在这一年(永和四年,即公元139年)他即告逝世。

张衡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科学家。他的成就涉及到天文学、地震学、机 械技术、数学乃至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

海伦·凯勒的故事

海伦·凯勒年仅19个月时患了一种奇怪的病,导致了她完全成了瞎子和聋子。此后的5年里,她无法同别人交流。后来从波士顿来了一位叫安妮·沙利文的老师来帮助她。沙利文小姐曾一度是盲人。她想人设法教诲论能像别人一样生活。她教海伦怎样用手作为说话的工具。沙利义小姐带海伦出去,到树林中探索人自然。她们还到马戏团、剧院、甚至去工厂。沙利文小姐用她们俩使用的语言给海伦讲解各种事物,她们之间的语言就是用手和手指触摸的语言。海伦还学会广骑马、游泳、划船,甚至爬树。

海伦·凯勒有一次写出了她早年的这些事。{孔子的小故事200字}.

在一个美好的春天的早晨,我独自一个人坐在房间里读书。突然有种奇妙的气味便得我不由自主地站起身来,伸出了双手。春天的气息好像在从我的房间里走过。"这是什么呢?"我问。但随后我就知道了,它来自室外的合欢树。我走出

门去,到了花园的边沿,向树走过去。树在温暖的阳光下晃动着。树上长长的枝条挂满了鲜花,被压得快碰到地面了。我从鲜花中穿过,走到树下,然后静静地站在那儿。后来,我蹬着树干爬了上去,爬呀爬,最后爬到了一个小座位上。小座位是很久前有人安放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孔子的小故事200字 孔子的小故事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