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百度文库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设计

写作指导 zuowen 2浏览

【 – 写作指导】

【篇一】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百度文库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撷取生活琐事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待客、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 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鲁迅先生的《自题小像》,请同学谈谈对鲁迅先生的印象。

原诗: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全诗解释:我的爱国之心犹如被爱神之箭所射一般无处可逃,祖国正在风雨飘摇中黯然失色。我把我的心意寄托给人民,然而人民却难以察觉,我愿意把我毕生的精力托付给我。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二、预习成果展示

1. 看清字形给加点字注音。

虔(qián )诚 紊(wěn)乱 肋(li)膜 噢(áo)的一声 ....

抽屉(tì) 解剖(pù) 遭殃(yāng) 踌躇 (chóu)(chú) .....

喘(chuǎn)着 窘( jiǒng )迫 鉴(jiàn)赏 阖(h)一阖眼睛 ....

2. 请同学课堂交流课前收集的创作背景及萧红的生平事迹。

(1)创作背景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许多名篇佳作。在零零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典范,是敬献于鲁迅墓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环。

由于作者萧红是鲁迅先生的学生,跟回忆对象鲁迅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2)关于萧红

原名张遒(qiú)莹,“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也曾被鲁迅誉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主要作品有:《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3)关于鲁迅 我们曾经学过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 《少年闰土》,请说说自己对鲁迅本人及他的作品的了解。

三、自主学习:

把全文划分为若干小节,标注小节序号,并以小标题(最好四字)的形式概括其主要内容及人物性格特点。

例:内容范围 小标题 性格特点 内容范围 小标题 性格特点

第一小节 笑声明朗 乐观爽朗 第二小节 走路轻捷 干练敏捷

学生独立完成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展示上节自主学习的内容

全文划分为若干小节,标注小节序号,并以小标题(最好四字)的形式概括其主要内容及人物性格特点。

内容范围 小标题 性格特点 内容范围 小标题 性格特点

第三小节 鉴赏服饰 博学睿智 第四小节 不去公园 不求安逸不落俗套

第五小节 礼让他人 关爱他人 第六小节 生活节俭 克己待人

第七小节 忘我工作 勤奋严谨 第八小节 踢鬼 无神论者(无畏勇敢)

第九小节 得病严重 带病工作 第十小节 父子关系 民主平等

第十一小节 与病魔抗争 生命不止,战斗不息

第十二小节 病中看画 向往自由、健康、奔放

第十三小节 旧病复发 勤奋做事 第十四小节 病逝 静谧安详

小结: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材料与材料之间互不关联,形成某种断裂,有些片断即使倒置似乎也无碍于文章的连贯。这就表明,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凡属作者感到有诗意潜质和倾诉冲动的内容她就断断续续写出,用感情的红线将素材的珍珠逐渐织成一幅清晰的画面。

二、整体感知

1.阅读全文,整体感知并思考:文中的鲁迅留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2.全文所写生活片段中哪个片段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从中能看出鲁迅先生怎样的性格特征?(或:请举例分析本文细节对表现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

3.请用几个较精练的句子概括一下鲁迅先生在你心目中的形象。

例:青年的良师益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合作探究、展示点评:

1.默读结尾一段,思考:这段的描写有什么含义?

这里用讳饰的修辞手法,写鲁迅先生逝世了。在萧红眼里,先生并没有逝去,他就像平日一样工

2.有人说这篇回忆鲁迅的“琐记”是流水帐,你如何认为?试分组讨论并回答。

从文章的内涵看,它并不是流水账,它并不散漫,而有内在的中心。“全文集中写鲁迅忘我工作,牺牲休息,疏于保健,于积劳成疾之时,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克己待人、待客、待亲”的精神风貌。又写了不少鲁迅或如常人或不同于常人的个性特点。之时这个精神风貌和个性特点没有一句是抽象说的,

3.如果把第二自然段和第一自然段倒置,你觉得是否可以?为什么?

可以。这篇怀人散文内容涉及多个方面,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有时会形成某种断裂。这表明,这是一篇情绪化的文章,感情的红线将素材织成一幅清晰的画面。 作完了,休息了,他的精神永存。表达了对先生永远的崇敬与怀念。 而统统散见于日常生活、工作琐事中。

四、语言赏析

1.本文以记实的笔法,对鲁迅先生生前的一些生活琐事进行了翔实的叙述。说说从下面句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怎样的性格特征?

①“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

“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笑得咳嗽起来”,写鲁迅笑的神态,形象生动。寥寥几笔,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

②“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

地走去。” .

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做事敏捷果断、一往无前、义无反顾的大无畏精神。

③“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请说说这......

些加点词语好在哪里?

写出鲁迅严谨的工作习惯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完成课后“阅读练习.探究”“词句品味.积累”

五、拓展提升:

1.请以“鲁迅先生,我想对你说”为开头,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2.结合课文内容及自己对鲁迅的了解,补充对联:

上联:俭朴热忱甘于奉献 下联:

六、小结:

阅读鲁迅的著作,读者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鲁迅是人而非神。他有着普通人的心态,他可以对人的穿着品头论足,他可以和年轻人开童心未泯的玩笑,他有普通人一样饮食、起居,他同样可以享受亲情,享受天伦之乐。正如他的诗歌所说的那样:“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七、布置作业

查找有关资料,以《鲁迅先生真君子》为题,撰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篇二】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百度文库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鲁迅先生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平易近人的个性品质,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2、学习本文通过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学习本文通过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体味鲁迅先生丰富而细腻的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鲁迅先生》这篇文章。

一看题目就知道,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散神聚”,散文的内容是真实的,不是虚构的。也就是说,文中所写的都是真人真事,本文也是一篇真实地反映作者思想感情的作品。

提到鲁迅,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同学们是度娘,请注意,现在老师要上网搜索信息了。我在百度上输入的关键词是“鲁迅”,那么网页上会跳出哪些相关信息呢?

(开火车或自由发言。)

1、介绍鲁迅的个人情况、作品。已经学过《风筝》、《故乡》、《社戏》、《孔乙己》等。

2、根据我们之前对鲁迅先生的了解,你觉得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他。

(冷峻、严肃、庄重、伟大、倔强、不苟言笑、难以亲近、深邃、匕首、投枪)

3、鲁迅先生真的是这样一个人吗?让我们来看看萧红笔下的鲁迅吧!

二、课文分析:

1、课文共写了几个有关鲁迅的片段?(学生概括)

笑声明朗、走路轻捷、品评衣着(或“鉴赏服饰”)、真诚待友(四处:)、认真读信。

2、这些片段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作者是通过哪些细节、哪些字词来描写的?请大家先讨论,然后再选出小组代表准备发言。小组交流。

要求:首先确定发言顺序,尽量让更多的同学有机会发言;其次,发言内容首先应该代表小组意见,个人意见可以作为补充;最后,发言时请注意声音响亮,

表达清晰,坐标明确,建议寻找文本中的证据时,提前在文中圈划出来。

3、班级交流:

让我们从先生的笑声开始吧。

(1) 笑声——明朗

“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豁达爽朗、自由率真、平易近人

(2) 步伐——轻捷

“刚” “一” “同时”(动作描写) 果敢、坚毅、勇往直前、精干敏捷

(3)品评衣着——不太注意人的穿着,朴素但并不缺乏审美观,博学广识却不妄议他人,足见其细致、随和、善解人意。

“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一说你该不穿了。”

(4)真诚待友——体贴而真挚

之一:夜谈“嘱咐”“一定” “一定嘱咐” (无微不至)

之二:吃韭菜合子、“笑”“冲” (明朗、可亲、可爱)

之三:两次来访 (幽默)

之四:冯雪峰来访(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下却与共产党人之间保持着的亲密友情,可见只要是对人民有利的,即使危险,他也绝不回避,足见其爱国爱民之心)

(5) 认真读信——宽容、赤子之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负责任、爱护青年 “深恶痛绝”“但”“每封”“不同角落”“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三、深入研讨:感悟平凡鲁迅身上的不平凡:

如果说体贴、明朗的笑、幽默体现了他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那么,课文最后的内容似乎又让我们感受到了鲁迅先生那不凡的一面,我们仿佛又看到了那个“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他虽然深恶痛绝青年人写得草率的来信,却依然认真展读每封不同角落里投来的信,绝不因为别人的马虎而卸下自己肩上的责任,并且,这份责任还是他自己放到肩上的,没有人强迫他,也没有人要求他必须那么做。

那他为什么非做不可?

或许,你想起了那个阿累笔下慷慨赠书的鲁迅;或许,你想起了那个在唐弢笔下曾经为青年人补鞋去的鲁迅;或许,你想起了那个竭尽一切力量关怀和帮助青年人的鲁迅。他说“我懂得青年也会变猴子,变虫豸,这是后来的事情。现在不再给人去补靴子了,不过我还是要多做些事情。只要我努力,他们变猴子和虫豸的机会总可以少一些,而且是应该少一些” ,他从不因为自己力量微薄而放弃努力,以单薄瘦弱的双肩竭力承担着拯救民族灵魂的重任,这便是平凡之中的伟大吧。

四、写法探究:

过去,我们常说鲁迅先生是“伟大”的,而现在我们还要说鲁迅先生是“可敬、可亲、可爱”的。是萧红带我们走进了鲁迅先生的平凡生活,于细微处还原鲁迅的本真,使得鲁迅先生走下高高的圣坛,变得平易近人,仿佛触手可及。

因此,有人称赞本文是“众多回忆鲁迅先生文章中最独特隽永、最生动传神、最富有人情味的传世佳作”。那么,本文究竟用了什么魔法使人们给予它这样高的评价呢?

1、真情最动人。散文创作的第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真实的情感。本文既无溢美隐恶之嫌,也无矫情雕琢之态,更无攀附伟人以自抬身价之意。萧红身世坎坷,鲁迅先生像对无数青年人一样关怀和帮助她,使她终于走上文学之路。对于萧红来说,鲁迅先生是文学路上引领智慧的师者,也是生活中宽厚的长者。没有鲁迅,文坛上或许不会有“萧红”这个名字。所以萧红对鲁迅先生的感激、敬佩、怀念之情也比普通人更浓、更深。而萧红对鲁迅先生的为人性格、日常生活十分了解,她时时处处都感受到先生伟大人格的魅力和无私诚挚宽厚慈爱的长者风范,因此,她笔下的鲁迅,没有偶像气,也没有神秘化,而是充满人情味的活人、真人,显得既可敬又可亲,甚至还有些可爱。这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以前对鲁迅先生性格为人的某些误解,让一个特别富有人情味、特别亲切动人的鲁迅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这篇文章成为萧红对先生最好的纪念。

2、细节最传神。

散文的细节不同于小说的细节,它不能虚构夸张,不能加工改造。如果不善于捕捉和描绘生动的细节,文章就会流于平铺直叙呆板乏味。

在本文中,作者写的大都是鲁迅先生一言一行的平凡小事,但却做到了“管中窥豹”,于细微处见精神。如写鲁迅走路时独特的姿态,“刚、一、就”,这种朴素的描写既逼真又传神,把鲁迅精干敏捷的性格特征和不顾一切勇往直前的坚毅品质都充分表现了出来。

散文是一种以小见大的文体,讲究“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写的往往是平凡细小微不足道的事物。

小结:我们怎样才能像萧红那样写出如此真挚动人的文章呢?学生总结。 养成观察的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中不是缺少有灵性的细节,而是缺少发现细节的眼睛。

(机动内容:谈谈你观察到的他人的细节。)

五、作业

1、作文:写一篇800字的文章。要求观察和自己比较亲近的人的行为举止,采撷具有个性的生活细节,用以展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2、课外阅读。

【篇三】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百度文库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己默读课文,给全文段落标上序号。

2.想一想,课文讲了鲁迅先生哪几件事情。

3.全班同学交流一下,说说写了哪几件事。

4.自己再读一读,看哪些段落写的是一件事情。

二、逐件事学习

1.先学到鲁迅先生家做客这件事。

①找出写这件事的相关段落。写了作者几次到鲁迅先生家中做客?

②依次学习作者两次到鲁迅先生家中做客的不同情况。(这两次做客反映鲁迅先生同样的性格)

③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因为这不仅仅是性格的问题,而且还涉及鲁迅先生的思想和情感问题。

2.学习鲁迅先生对待青年人写信的问题。

①找出文中哪几段写的这件事。

②读一读这段文字,想一想,鲁迅先生的态度和行为有什么不同。

③深入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和性格。

④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3.学习鲁迅先生不怕鬼的故事。

①自己读课文,找出这件事的起止段落。

②自己读一读这个故事。

③用自己的语言向大家讲这个故事。

④师生一起探究鲁迅不怕鬼的原因,体会鲁迅先生的性格。

⑤师生共同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三、学习课文前三段

1.自己读课文。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百度文库

2.勾出自己认为写人物外貌写得好的地方。

3.读一读传神的外貌描写,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四、回顾全篇,深化认识

1.朗读全篇课文。

2.讨论一下,自己认识的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3.老师补充时代背景,帮助学生进一步全面认识鲁迅先生。

五、拓展应用,以读代写

1.写一写熟悉的同学或者自己的外貌片断。

2.念给大家听一听。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百度文库

3.师生共同评价。

【篇四】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百度文库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教案设计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沉浸品读文字

读出字里行间中鲁迅平凡的一面

2、感悟鲁迅在平易温和的性格中蕴含的深厚的爱国情感、"孺子牛"般奉献精神

3、体会作者多种描写手法的艺术效果

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日常生活点滴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

感悟平凡生活中鲁迅之真实而又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

四、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

把握细节

沉浸感悟

五、教学建议:

鲁迅这个名字对高一的学生来说似乎是遥远而模糊

概念而零散的

入学至今学过的些许篇章或许只能拼凑成"伟大"一词

因而建议如下: 1、在课前可推荐阅读《〈呐喊〉自序》鲁迅散文集《野草》以及搜集一

些关于鲁迅人生历程的资料

2、力图通过文本的研读 对字词的感悟 挖掘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百度文库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谈谈自己印象中的鲁迅

(学生可能因为阅读鲁迅的文章大都比较深刻 含蓄 因此感到鲁迅是深邃的、沉重的、严厉的)

教师总结:的确

一旦提及鲁迅之文我们总会找到"匕首投枪"这个词

而谈及鲁迅其人一起走近萧红笔下真实的鲁迅

(二)沉浸课文:

请同学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

迅速浏览课文

进行圈画(若加注则更佳)

1、总结课文共写了几个有关鲁迅的片段并加以概括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百度文库

(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完善

板书)

明确:笑声

步伐

品评衣着

真诚待友(四处)

与青年们交往

2、这些片段

生活场景

让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鲁迅

作者是通过哪些细节

哪些字词来描写的?让我们从先生的笑声开始吧

(学生回答

师生共同品词识人

适时板书)

明确:笑声 明朗

"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 豁达爽朗的形象跃然纸上

步伐 轻捷

"刚" "一" "同时" (行为描写)

品评衣着 细致 随和 善解人意

两次来访

好久不见" 不乏幽默

"笑"–一种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

与青年人交往:宽容 赤子之心

"深恶痛绝" "但" "每封" "不同角落"

"眼睛不济时

便戴起眼睛来看

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三)感悟平凡鲁迅之中蕴含的不平凡:(逆流而上感悟真人鲁迅)

如果说体贴、明朗的笑、幽默现了他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 然而在文章的最后部分似乎品出了异于常人的鲁迅 有些感动 我们仿佛又看到了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

(四)深入探讨:

回味悟旨

学习写法

1、深入探讨鲁迅:伟人→凡人→真人

2、同学可发表质疑

3、学习作者看似随意

但倾注满腔真挚

善用细节等生活琐事勾勒出真实的人物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师总结:阅读鲁迅的著作

我们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萧红的回忆 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我们亲临到鲁迅伟大而平凡的精神他的关心、扶持青年人和热爱祖国、支持革命是寓于平凡而真实的日常生活中的 正如人们所说

伟大正是寓于这种平凡之中吧

(五)作业:

阅读《回忆鲁迅先生》全文以及唐弢《锁忆》比较两者之不同(描写侧面或写作手法)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回忆鲁迅先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因此我在课前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本课的生字词和搜集鲁迅的一些资料,我这一节课主要从读、论、聊三个层面来进行教学。

首先是读,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理解课文中主要写了关于鲁迅先生的几件小事,反应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特点; 其次是论,学生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感悟,在旁边批注自己的理解; 最后是聊,教学中我试图把自己对鲁迅先生的了解与学生分享,并以此抛砖引玉,希望能够得到学生的不同理解。理解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联系的过程。

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打通学生的思路:一是引导学生与生活联系。有人说善于读书的人,不仅能够读进去,更要能走出来。在整个交流的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如鲁迅走路的动作让学生模仿,鲁迅先生读信那部分结合平时老师遇到做作业马虎的同学时候的心情。二是引导学生与历史资料相联系。这篇课文有两个难点,一是鲁迅先生的笑,二是鲁迅先生踢鬼。这两处都有含义深刻的句子,要求学生对时代背景比较了解,因此我与学生交流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鲁迅弃医从文的经历。三是引导学生与插图和文本相联系。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次看图,并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别人穿什么我是看不见”等句子。上了这节课,我觉得我有以下几个方面做得不够好:一是我没有做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对于课文中的6个生

字、3个多音字、和两个文言词汇的学习任务,我全都交给学生了,现在想来未免太信任学生的自学能力了;二是我的教学重点还不够突出,特别是两个关键句子的把握,还很不到位,也许很多学生还是人云亦云;三是我的教学方式还有些单一,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思自己的教学,我才明白当好一名语文教师真的拥有太多的不容易,让学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不容易,让学生掌握熟练的基本技能不容易,让学生打开话匣子不容易,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不容易??而这些方面,我需要学习的还有许多。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在我的课堂上“月朗星稀”,而别的老师的课堂上却“众星拱月”的主要原因。每当想到自己在课堂上言辞枯竭,我恨不能自己化作一条涓涓细流;每当想到自己在课堂上黔驴技穷,我多么希望能够掌握更多的方法和技巧。成为坊小的一员我是荣幸的,能得到各位领导和老师的指导我就是荣幸中荣幸了。教学十年,我仿佛又回到了刚刚参加工作时的那个原点,希望各位“先生”给我指明方向,让我在未来的道路上不再踌躇!

【篇五】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百度文库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设计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设计

南充市斑竹初中 张家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通过读课文,了解表现鲁迅性格特点的几件事情。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习鲁迅关心爱护他人、坚信科学、勇敢无畏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表现鲁迅性格特点的几件事情。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鲁迅关心爱护他人、坚信科学、勇敢无畏的精神。

【教学准备】

课件、电子白板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印象中的鲁迅是怎样的?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二、作者简介(电子白板展示)

三、品读课文

1、学生通读课文,标上小节序号,学会生字

2、作者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

3、再读课文,思考

(1)开篇从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写起,有何用意?

(2)第8段中对鲁迅先生饮食习惯的描写,表现了他怎样的特点?

简单随意的生活隐隐透露着鲁迅先生刚毅倔强的个性。

(3)写海婴,写许先生,跟写鲁迅先生有什么关系?

海婴是鲁迅的儿子,许先生是鲁迅先生的夫人,他们都是鲁迅先生的家人,这样写,使文章更真实,人物形象更鲜活。

(4)第22段中的“天晴啦,太阳出来啦”这句话是否有所暗示?

这是一个双关语,暗含着对光明的新社会的向往。

(5)鲁迅先生和许先生的“展然的会心的笑”,说明了什么? 说明他们懂得作者这句话的意思,他们也有同感,说明鲁迅夫妇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相通的,作者和他们是相互高度理解的。

(6)一边对潦草的书信“深恶痛绝”,一边仍然展读每封来信,这反映鲁迅先生对待青年怎样的态度?

对青年的关心、负责和辛勤培植。

(7)第40段中写道:“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给你怎样的感觉?

“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写出鲁迅先生作为普通人平静而祥和、伟大而平凡的状态,表现了鲁迅先生心态平和、外表朴实、不张扬和慈爱的特点。

(8)吃鱼丸这件事反映了鲁迅先生怎样的品质?

反映了鲁迅先生民主、遇事不盲从、做事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品质。

4、小结

读了课文后,你觉得鲁迅先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乐观爽朗、平易近人、豁达随和、幽默、博爱(宽厚仁爱)、倔强、关爱他人、待友全心全意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百度文库

四、概括中心思想(电子白板展示)

五、全课总结

写作特色

【篇六】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百度文库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了解鲁迅作为普通人的一面,理解作者由衷的爱戴之情。

2.知识目标:学习作者善于撷取生活琐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平凡的小事中挖掘素材,用质朴平实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和善于通过生活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百度文库

1、 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2、学习从多角度多侧面挖掘人物内涵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百度文库

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他为了疗救愚弱的国民,他弃医从文;为了揭露“吃人”的社会,他上下求索。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他是一位清醒的智者;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他是一位不屈的斗士。他一生致力于唤醒麻木不仁的国民,是当之无愧的伟人。这就是鲁迅先生。对于鲁迅先生,同学们再熟悉不过了,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鲁迅的作品。

二、作者介绍:

1.文题阐释

从文题可以看出,本文是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回忆、怀念,文中共回忆了鲁迅先生的一些生活琐事。

2.作者及创作背景简介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女作家,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在作者萧红的眼中,鲁迅先生胜过恩师慈父。当年为了逃避封建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后来结识了作家萧军,辗转来到上海,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下度过难关,并在鲁迅先生的指导和鼓励下奠定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她的代表作品《生死场》就是鲁迅先生作序,并称她为“最有前途的年轻作家”。鲁迅先生的离世,令作者万分悲痛。三年后,心情才渐渐平静下来,写下此文,将对鲁迅先生的无限景仰、思念之情融于娓娓的倾诉中。

三、字词读音

咳嗽(ksou) 筵(yán)会 窘(jiǒng) 抽屉(ti)

阖(h) 踌躇(chóu chú) 虔(qián)诚 抹(mǒ)杀

肋(li)膜 紊(wěn)乱 唠叨(láodao) 隔三差(chà)五

四、整体感知课文:

(一)、总结课文共写了几个有关鲁迅的片段并加以概括。

1.鲁迅的笑;2.鲁迅走路的姿态;3.鲁迅先生穿衣裳的评论(详写);4.鲁迅先生的休息;5.工作时间(详写);6.踢鬼、谈鬼(详写);7.鲁迅先生病中(详写);8.与海婴说“明朝会”;9.鲁迅先生病中常看木刻画;10.鲁迅先生病逝

(二)通过对鲁迅先生片段化的描写,我们认识了一个怎么样的鲁迅?

1.鲁迅的笑:突出“明朗”,发自内心的“欢喜”,可见其观爽朗、平易近人;

2.鲁迅走路的姿态:突出“轻捷”,快,表现鲁迅先生干练敏捷的性格特征和不顾一切、勇往直前的坚毅精神;

3.穿衣裳的评论(详写):突出“全智者”,表现鲁迅先生独到的审美观;

4.休息:突出“翻一翻书就是休息”,表现鲁迅先生对时间的珍惜;

5.工作时间(详写):写一天的时间安排,突出与常人不同的作息习惯,表现鲁迅先生抓紧一切时间工作,表现了他“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伟大情怀;

6.踢鬼、谈鬼(详写):突出诙谐有趣,表现鲁迅先生的幽默风趣和大胆,以及他的智慧;

7.病中(详写):突出鲁迅病情的严重,表现他为了工作不顾身体疾病的奉献精神;

8.明朝会(详写):突出“明朝会”,表现鲁迅对孩子的慈爱;

9.木刻画:写病中鲁迅的一幅木刻画,暗示鲁迅顽强的生命毅力

10.他“休息”了:写鲁迅生命的结束,突出“像他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表现鲁迅“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彻底的奉献精神。

(三)以上这些内容,看似没有什么联系,比较杂乱。你能否对它们进行归类? 神情姿态:“鲁迅的笑”“鲁迅走路的姿态”,乐观开朗、平易近人。

穿着审美:“穿衣裳的评论”,自然朴素、人情练达。

饮食起居:“在椅子上翻一翻书就算休息”,简单随和。

工作习惯:“工作时间”,不同寻常,忘我精神。

休闲娱乐:“踢鬼、谈鬼”,幽默风趣、童心未泯。

对待疾病:看“木刻画”“病好起来了”“病‘好’了”,乐观精神。

可以说,虽然本文看似杂乱,但有一个情感上的线索。全文除了许广平先生的一句极为朴实的感叹,没有一个地方有直接的赞美,却处处透露出对鲁迅先生的爱戴、赞美和景仰。同样的,没有一个“悲”字,但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沉重的悲伤。

五、深入研讨:

(一)、走进鲁迅先生

1、鲁迅的笑声。

本文中有多处,例如文章开头:“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

2、鲁迅的坚毅。

注意两个细节。一是“明朝会”中,应答海婴,之后就不停的咳嗽。一是在病中,却还同“我”开玩笑,而且“笑声是朗朗的”。

3、鲁迅的幽默。

鲁迅的幽默是饱含智慧和哲理的。例如在“说鬼”中,“鲁迅先生说到这里就笑了起来。‘鬼也是怕踢的,踢他一脚,就立刻变成了人。’”

4、鲁迅的慈爱。

主要体现在鲁迅对海婴的日常小事上。

(二)、深度思考

1、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本文却大量细致地记叙他的工作、生活琐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大量细致地记叙鲁迅的工作、生活琐事,有以下几个好处:

①.更真实。伟人也像凡人一样会生病,会害怕,也聊天、看电影,也有自己的生活特点和习惯,这就给了读者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的鲁迅。这样的鲁迅,更让人觉得可亲。

②.更直观。通篇都是对鲁迅的工作生活琐事的记叙,让我们直接感受到鲁迅的为人、做事、对待生活、对待工作方面的许多感人之处,以及他思想、性格方面的不少特点。而这些都不是通过作者的抽象说教中来的。

③.更真挚。通篇的细节描写,基本上都是白描,几乎无一评论,无一直接抒情,而真情毕现。尤其是写到鲁迅生病之后的各个细节,写到海婴的“明朝会”,看似完全平静的叙述,无一“悲”字,但悲剧色彩流溢其间,读来令人心酸。

④.更有趣味。关于鲁迅的许多富有趣味的生活细节的描叙,可以引起读者的浓厚的阅读兴趣。

⑤.更有表现力。也就是所谓以小见大的写法的最大的妙处。文中许广平的一句话十分恰当:“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富有思想含量。

2、本文除了写鲁迅之外,还写了其他的什么人?写这些人有什么作用?作用一样吗? 明确:还写了“我”(作者萧红)、海婴、许广平。 写这些人的作用,是从侧面烘托鲁迅,起到烘云托月的表达效果。但由于三个人的身份不同,所以作用也不一样。

本文是回忆性散文,写“我”的亲见、亲闻,一是使所叙之事更为真实,二是使情感的抒发更有感人的力量(抒情的张力)。例如平静的叙述中饱含的深刻的情感,尤其是“悲”感。

写海婴,主要是通过海婴的年幼无知,童言无忌,从侧面表现鲁迅对孩子的慈爱;而且,海婴的无知、无忌,也与大人的内心的担忧形成对比。

写许广平,是更典型的侧面烘托。例如,鲁迅病危时,她“很镇静,没有紊乱的神色”,虽然也曾“当着人哭过一次”,但“该做什么,人是做什么”,她的坚强,有力地衬托出鲁迅的坚强。

六、布置作业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百度文库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