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初中一文多用作文教案 一材多用教案

写作指导 zuowen 2浏览

【 – 写作指导】

【篇一】初中一文多用作文教案

初中作文课教学设计

初中作文课教学设计

——如何使作文具体化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通过片段训练,学生能对一件事情做到具体叙述。

2、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练习,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营造浓郁的文学氛围,激发学习文学热情,陶冶学生心情。

教学重点:片段练习

教学难点:通过片段练习,掌握如何使作文具体化的技巧方法

教学设想:演示实验—练习—分析—片段练习—方法总结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课堂导入:

同学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到最可怕的是写作文,感到最难的也是写作文,胶尽脑汁而无处下笔,搜肠刮肚找不到一个恰当的词语。不由的发出感叹:“作文难啊,难于上晴天”。其实作文难写吗?答案是肯定的!真那么难写吗?亦不然!

因为在祖国的语言文字里,有黄河的不羁和刚强,有长江的奔放和潇洒,有泰山的威武,有草原的粗犷,有彩陶的古朴典雅,有花椒的芳香四溢。有先秦的繁星明月: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庄子的逍遥游,是孔子的颠沛流利,是魏王的老骥之志,是诸葛的锦囊妙计,是君子好逑的《诗三百》,是魂兮归来的《楚词》,是执过羊鞭的《兵法》,是受过宫刑的《史记》,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它不仅是我们每个人学习、工作、生活的工具,而且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人类的文明。有了这些,我们写作文怎么会难写呢?何愁写不好呢?这就要我们平时养成多读书、读好

书的习惯,写好读书笔记。因为书到用时方恨少。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解决作文中的一个难题:如何使作文具体化?

二、活动一:

(一) 、教师演示:教师手拿一枚硬币,硬币从手中滑落,掉到讲桌上后又掉到地上。

1、要求:(1)、每一个同学仔细观察这种现象,然后用一句话描写这种现象。

(2)、同学之间交流、分享。

摘录例句:(1)、有一枚硬币从老师手中滑落,掉到了地上。

(2)、有一枚硬币从老师胖乎乎的手中滑落,掉到了讲桌上,然后又像一个小精灵叮叮当当的掉到了地上,在地上画了一个优美的圆弧后平静地躺在哪儿。

2、分析:在同学们写的句子中你认为哪一句写的最好?原因是?第二句比第一句增加了一些内容,说说增加了哪些内容?

通过讨论分析得出结论:都认为第二句好。第二句不仅写出了硬币从哪儿掉下来,更写出了老师的手,硬币掉到地上的响声,还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硬币的姿态,写出了情感。

3、教师点拨:我们在课堂上要会听课:伸开耳朵去细心的听,睁大眼睛去仔细的看,张开嘴巴去详细的说,用心去细细的想,让后用笔去写写、记记——你看看你变的“聪”明了。在前面的学习讨论中,逐步扩充,最终使句子完整、生动、形象,我们不妨给它取名“步步追问”。用这个方法可以把内容写的具体一些。但是同学们想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的事情,能不能每件事情都要去演示,都要去追问,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有些事情我们不能去演示,只能通过联想和想象去解决,使情节更合理,我们不妨叫它“想象延伸”。如“绿色”、王羲之“之”字写法、“台阶”你可以想到什么?

4、学生讨论总结:

由“绿色”想象到:“水、植物、春天、军人、生命、和平、希望、朝气、青春……等”;

由王羲之“之”字写法想象到:“要有个性、不要墨守成规、行行出状元……等”;

有“台阶”想象到:“一切从零开始、成功的道路的不平坦的、人梯精神、永不止步……等”。这样以来我们的思维变的活跃了,视野开阔了,作文变得好写了。

5教师点拨:我们每天生活在祖国温暖的怀抱之中,生活在亲人、老师、同学的关爱之中、生活在亲情之中,其乐融融。要我们去刻画一个人物的肖像,同学们想想,上面两种方法是否可行?显然以上两种方法是不不够的,我们必须对一个人的某一部位,某个方面进行精细的描绘,才能表现出这个人的优秀品质,我们不妨叫它“局部雕刻”。举例:《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形象。

三、活动二:根据以上方法进行片段练习。

(一)、练习话题1:我惭愧。

1、公式:具体心理形象=步步追问+想像延伸

2、注意:(1)、是什么原因惭愧?

(2)、惭愧时是什么表情?

(3)、惭愧时是什么心理?

3、师生互动交流,分享成果。

4、教师范文:

我惭愧。我站在老师跟前,耷拉着脑袋,脸火烧火燎的,两只手没处放了,只是无意识的拧着衣角,两脚无力的支撑着身体。心里好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什么滋味儿都有。同学们信任我,选我当班干部,我却做出这等丢人现眼的事儿,我对的起谁?是家里的父母,还是学校里的老师。我的目光在地面上搜寻着,如果有个缝儿的话,我一定会钻进去。

(二)练习话题2:既喜欢又讨厌的同桌。

1、公式:具体人物形象=步步追问+想象延伸+局部雕刻

2、注意:(1)喜欢到什么程度?

(2)讨厌到什么程度?

(3)为什么会有这样两重情况?

(4)特别注意人物刻画。

3、学生练笔、师生互动、交流分享成果。

4、教师范文:

“我以后就是你的同桌啦!”她边说边习惯性的搔着后脑勺,脸上挂着笑。我大吃一惊,“和你同桌?”她耸耸肩,一

脸无辜。有谁不知她是班上最大胆最调皮的女孩儿呢?我有点畏惧。

日子过的很快。印象中,每天晚自习铃声响起时,她就会问我:“准备好了吗?”我点点头,马上双手捂住耳朵。不一会儿,耳边骤然响起:“组长收数学作业。”其声如雷霆乍惊,即使最懒的同学也会乖乖地交上作业。

四、活动三:拓展延伸。

我们在刻画人物,描写事物运用“三步走”策略可以做到具体生动,但是要写出文章的神韵,还远远不够。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大胆夸张,来点叛逆。范文:

已知:数学卷2张,语文卷2张,物理、化学卷各1张,英语卷2张,

求:能否在眼皮打架之前做完?

解:因为:一天24小时,在校上课学习时间9个小时,睡觉休息时间8个小时,吃喝拉撒、路上时间2个小时,数学卷2个小时,语文卷2个小时,物理化学卷2个小时,英语卷2个小时。

所以:总共需要27个小时。

结果:在眼皮打架之前不能完成。

2、巧妙悖论,来点幽默。范文:

那个“络腮胡子”可谓“绝顶聪明”,该长胡子的地方没长,不该长的地方却大把地长。推着的那辆自行车也是很特别,除了铃铛不响,什么都响。

3、准确扑捉,画一副漫画。范文:

孩子不足两岁,塌鼻子,眼睛两丝斜缝,眉毛高高在上,跟眼睛远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

4、学以致用,历练身手。范文:

幸福就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那种甜蜜,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种恬淡。幸福就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那种舒畅,是“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的那种神怡。幸福就是“吹面不寒杨柳风”、“万紫千红总是春”的那种美感,是“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的那种悠闲。幸福就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

长安花”的那种惬意,是“会当凌绝顶”、“阅尽人间春色”的那种豪放……

五、总结:文似看山不喜平。所以除了引人眼球的标题,一锤定音的开头,回头百媚生的结尾外,还要做到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用修辞、文体立意等诸多方面。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在生活中运用语文,在生活中学会语文。

六、作业:以“他在娘的脸上亲了一下”为话题,写150字左右的片段

【篇二】初中一文多用作文教案

作文指导课教案

作文指导—— 习作训练,多施技巧

【学习目标】

1.阅读领悟。认真阅读所给材料,读懂文意,领悟文中所说的几种习作技巧;

2.学以致用。灵活运用文中的相关技巧练写相关的习作。

【活动1】阅读阅读,读懂文意

1.自由朗读所给文章,多读一两遍,把文章读顺,把文意读懂。

2.组内朗读展示——组长点两三名组员在组内各自选读一两节内容。

3.班级朗读展示——教师让各小组长分别选派一个同学依次朗读一节。

【活动二】交流交流,说说体会

1.组内交流——读过本文之后,结合文中所举实例,说说你最易接受或是你最感兴趣的是哪种习作技巧。说说理由。(可在组内自主发言,也可由组长点两三名同学组内发言。)

2.班级交流——教师让全班同学自由举手发言。

【活动三】思考思考,如何学用

1.学以致用——结合【活动二】的学习情况,选你最感兴趣的一两种“技巧”,再从所给的参考文题中自选一题,展开思考,构想一下你的写作思路。

2.组内交流——把自己的思路在纸上简要地写出来,在组内与同学交流交流。

3.班级展示——教师在全班随机点名发言。

【附】参考作文题:

1.我最敬佩的人 2.我的老师 3.我的家乡 4.假如我 5.我的快乐 .

【课堂小结】

【篇三】初中一文多用作文教案

作文指导课教学案例

作文指导课教学案例

——细节描写 写出人物个性特征

案例背景主题:

我让学生写两篇作文,一篇以“亲情”为话题,一篇以《介绍我的同学》为题,发现学生在记叙文写作中存在着人物呆板,千人一面的问题,所写人物缺乏个性,主要原因是写人物时缺乏细节描写。因此我设计了一节作文指导课 “用细节描写人物”,这是高中语文新教材中两个表达单元的写作要求,课程要求能从生活中选择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来描写人物,写出人物个性特征。

案例设计:

课堂上我运用多媒体技术,注重创设语言实践活动,努力增强语言实践的真实性,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达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实践、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目的。我通过认知、理解、运用、提高这样一个教学流程来训练学生学会选择、运用生动富有表现力词语进行细节描写写出人物个性特征。

案例实施过程:

1. 知识目标:激发学生写作热情,体验写作乐趣。

2. 能力目标:立足在实际生活的基础上学习如何提高写人物特征写作技巧。

3. 情感目标:学习细节描写。初中一文多用作文教案

教学重点:细节描写解读。

利用网页,视频,幻灯片等信息技术解读细节描写,达到直观理解目

的。

教学难点:细节描写实践。体验写作乐趣,展示学生习作。 教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幻灯片1)

用肖像描写导入课程,使同学们进入情境。

展示学生习作找出存在问题:

有这样一个人,个子不高不矮,身体不胖不瘦,脸色不黑不白,眼睛不大不小,鼻子不高不低,嘴巴不宽不窄,耳朵不圆不长——-你猜他(她)是谁?

(由于没有个性特征很难说这写的是谁)

幻灯片引导直观可感。初中一文多用作文教案

用网页形式展示内容, 。

二.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细节描写,学习如何写出人物的个性特征。(板书)细节描写分类及作用。

细节描写:是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认知)

细 节 描 写

外貌 语言

人 行为 动作 突出人物个性特征

心理 神态

作用: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细节描写越生动,人物形象越鲜明。

三.分析事例:

1.走进鲁迅小说《故乡》解读杨二嫂细节描写,采用联想式教学。

2.走进朱自清散文《背影》看作者怎样写父亲的背影的?(理解)《故乡》《背影》这些都是初中课文,课文熟悉他们感亲切,接受起来容易。

3.走进梁实秋散文《雅舍小品》看作者怎样用细节描写自己“雅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格特征?

用细节描写自己面对困难态度,表现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性格特征. (重点分析细节,加深学生理解。)

4.走进一个家庭,放《给妈妈洗脚》公益广告视频。

提问指名回答:视频中抓住了什么细节?传达什么情感?

明确:视频中抓住了给妈妈洗脚的细节,传达了孩子对母亲的爱和母亲对孩子的爱。

5.再来欣赏阎维文的《母亲》视频

明确:视频中抓住了妈妈日常生活的细节,传达了孩子对母亲的爱和母亲对孩子的爱。

重点分析细节,加深学生理解。

四.牛刀小试:(运用)

俄国青年:他把一个钱投到乞丐的手里。

教师讲解示范:“他”的前面加上修饰语,例如:身穿裘皮大衣的富人,“钱”他把一个小钱向空中一抛,钱落到地上,叮叮当当滚到乞丐的脚边。

五.学生选取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写细节片断。

1、一个人怕吃辣椒。

2、那孩子真脏。

3、过春节放鞭炮

4、这个人真臭美。

以上内容用网页形式展现,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增大课堂容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

要求:学生自己完成,先在本组内推选出最好的,作公开诵读的准备(限时10分钟)。

师生一起评点。

学生小组交流,评议一下,选出最佳,教师点评。

新大纲要求:“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 在教学设计中,我也力求做到这一点。写作的时间完全交给学生,教师不多说一句话。这段时间看似寂静,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活动都高度紧张的时刻,是决定这节课能否收到效果,收到多大效果的基础。这样安排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细节描写习作:(展示其中一两个)

1、一个人怕吃辣椒。

他吃了一口辣椒,只见他脖子一缩,脸部的肌肉皱成一团,张大嘴巴,喊了一声:“哇呀!”舌头伸出外面,半天缩不进去。

4、这个人真臭美。

天刚蒙蒙亮,一股刺鼻的脂粉味便把我“刺”醒。我知道,小姨又开始她每日的“常规作业”——化妆。

打粉底,涂眼影,画唇线,抹口红这些事情别说做,想想都烦死了。索性不去想这些,再睡一会儿!

“小姣,看我化得怎么样?”迷迷糊糊中,听见小姨叫我。 “不——看。”

“你就看看吧!”小姨央求着,坐在了我的身边,那浓浓的味几乎让我昏厥。

不敢描写小姨的模样:墨黑的眉毛,青色的眼皮,还有涂得血红的嘴唇“小姨,你是去上学还是去参加舞会?”我不无嘲讽。

小姨听了这话,反倒一脸喜悦,头一扬,“啪”地打了一个响指,说:“当然是去上学啦——”“啦”字拖得很长,听起来港味十足。小姨转身走了,望着她一扭一扭的腰肢,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六.小结:

对比之下,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没有细节描写的文章,是很难做到情节生动,人物鲜明,更别说引起读者共鸣了。

教师总结:细节是把抽象的情转化为具体的文的桥梁。

七.作业:(实践提高)

以《军训》为题,立足军训生活,注重细节描写,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800字。

板书:细节决定作文成败

【篇四】初中一文多用作文教案

很好用的初一教案素材

【成语来源】

to contradict oneself

初中一文多用作文教案

自相矛盾

A man of the state of Chu (chǔ guó 楚国) had a spear and a shield for sale. 楚国有个卖兵器的人,在市场上卖矛和盾。

He was loud in praises of his shield."My shield is so strong that nothing can pierce it through."

为了让人家愿意买他的货,他先举起盾向人们夸口道:“你们看,我的盾是世上最坚固的盾,任何锋利的东西都不能刺穿它。”

He also sang praises of his spear."My spear is so strong that it can pierce through anything."

接着又举起他的矛,向人吹嘘说:“你们再看看我的矛,它锋利无比,无坚不摧,无论多么坚硬的盾,都挡不住它,一刺就穿!”初中一文多用作文教案

"What would happen," he was asked, "if your spear is used to pierce your shield?"

人群中有人问道:“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怎么样?”

It is impossible for an impenetrable shield to coexist with a spear that finds nothing impenetrable.

这世界上一样无坚不摧的东西永远不会与一样什么都能摧毁的东西共存。

【文化链接】

“自相矛盾”的英文表达,常用“to contradict oneself”,比如:“你自相矛盾了”就可以说:“You're contradicting yourself.”或者“You've contradicted yourself.”

曾经有一个英文帖子就讨论过“Can you contradict yourself in one sentence? ”(你能在一句话里面做到自相矛盾吗?),答案千奇百怪,这里就给大家看两个例子~

1. In the military it's, "Hurry up and wait."(在军队里,有一种说法叫做“Hurry up and wait. ”,英语解释是:“The concept of making every effort to arrive at a location ahead of the appointed time, with the expectation of having to wait upon arrival. ”也就是说不惜一切力量在指定时间之前就到达了目的地,但自己知道到达之后也要一直等到指定的时间。“hurry up(迅速)” 和“wait(等待)”是含有一定相对意义的词,所以就在这么简短的一句话中,就做到了自相矛盾~这句话也被广泛应用在各个场所、各个领域)

2.Yes, I can't.(这句有很简短啊,同时还达到效果了~“yes(是的)”和“can't(不能、不会)”形成了自相矛盾的效果)

【成语来源】

show off before an expert/teach a fish how to swim

班门弄斧

初中一文多用作文教案

Lu Ban (鲁班) was supposed to be a consummate carpenter in ancient times. 古代有一个建筑和雕刻技术非常高超的人,名叫鲁班。

It is said that he once carved a wooden phoenix that was so lifelike that it actually flew in the sky for three days.

传说他曾用木头制作了一只五彩斑斓的凤凰,能够在空中飞翔三天不掉下来。

Thus it was considered the height of folly to show off one's skill with an axe in front of Lu Ban.

谁敢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班门弄斧”( 这句成语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的小本领)。

【成语活用】

I'm making a fool of myself trying to show off before an expert like you. 在你面前班门弄斧,太不好意思了。

【文化链接】

“班门弄斧”的英文表达,常用“to teach a fish how to swim”,也就是说“去教一条鱼怎么游泳”,鱼本来就会游泳,怎么还用人来教呢?所以英语中要表示一个人“班门弄斧”做无用的行为的时候,就会用“to teach a fish how to swim”。举例来说:

My son, fresh out of college, keeps telling me how to run my business. But I've been making good money for 30 years so he's teaching a fish how to swim. 我的儿子大学刚毕业,可是他却不断地来告诉我应该怎麼做生意.我叁十年来生意做得很好,赚了不少钱.所以,他来告诉我怎麼做生意简直是班门弄斧。

【成语来源】

come out of nowhere

一鸣惊人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战国), Duke Wei of Qi neglected state affairs, for the first three years of his reign, giving himself over to dissipation. 战国时期,齐威王继承王位已有三年了,可是他整天饮酒作乐,不理朝政。

One of his minister, Chun Yukun (chún yú kūn)who had a good sense of humor, said to him:”There is a big bird which has never taken wing nor sung for three years.Your Highness, may you guess what kind of bird is it?”

有一个大臣叫淳于髡,很有幽默感,对齐威王说:“臣听说齐国有一只大鸟,三年来不飞也不叫,大王知道这是一只什么鸟?”

The duke answered, “Once that bird starts to fly and sing, it will astonish the world.”

(其实淳于髡是暗喻齐威王)齐威王答道:“一旦这只鸟开始飞翔高歌,必然震惊世界。” The duke then devoted himself to his duties and built his state up into a powerful one.

从此齐威王勤于朝政,励精图治,国威大振。

This idiom is used to indicate that a person may rise from obscurity and achieve greatness.

成语“一鸣惊人”比喻平时默默无闻或是无所作为,但一旦认真起来,便一下子干出一番惊人的事来。

【文化链接】

英文中“一鸣惊人”可以用“come out of nowhere”来表达,直译也就是“不知道从哪里就突然出现”的意思,这样一想也就容易理解了~

网上曾有一个帖子名叫“9 Sports Stars Who Came Out Of Nowhere”(9个“一鸣惊人”的体育明星),帖子中就细数了体坛九位“一鸣惊人”体坛黑马,其中自然会有我们的骄傲“林书豪”啦

~

【篇五】初中一文多用作文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作文课教案(非常实用)

第五单元作文课:学会说点儿道理

一、学习目标:1、学会说点儿道理,写“一事一议”的记叙文。

2、练习写简单结尾点明中心的记叙文

二、范例讲析

怎么在记叙文中议论?

方法一:先叙后议

先叙后议(总结式)。这时的议论往往出现在文章或一段文字的结尾,其作用是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画龙点睛、启迪思维等。

一叙一议

1、示例:这个枕头刚做好的时候,我总觉得它不好,还觉得有点硬,所以就置之不用了.有一次吃晚饭时,我问妈妈:“这个枕头里装的是什么?”妈妈说是柏树的籽儿。我又问:“怎么才装那么一点?”妈妈有点不高兴地说:“那么一点儿?让你爸爸走了多少路,流了多少汗。 那么一点儿?都是为了你,为了让你头脑清醒些,去去火。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你。”我明白了,一切都明白了。这小小的枕头,系着爸爸对我的爱,系着深深的父子情。

议论句:最后一句。形式:先叙后议。

作用:点明了枕头中所蕴涵的亲情。

2、为下面这篇文章补写议论性结尾。(100字以内)

一件难忘的小事

夏季将近来临,这天阳光明媚,暖暖的照在人身上。

记得那天我和妹妹没事在院子里玩,妈妈来到我们的面前说:“你们没事把院里的石头捡捡。”我和妹妹都不想去干活,妈妈说:“捡一个小时给10元钱。”10元钱对于我们来说可不是小数目,我们高兴地答应了。我们开始装模作样的捡,心里想着反正一个小时到了,钱就会到手,管它捡不捡得完呢。时间很快就过去半个小时了,我们没捡多少。就在这时看到了妈妈满头大汗。正在奋力的将石头装在担子里,然后一担一担的挑到院子外。妈妈迎着太阳,迈着大步,汗珠顺着脸直往下淌,脸上还带着笑容。在妈妈那里,似乎劳动就是一种快乐。看到这,我惭愧极了,想想自己的行为,真是对不起日夜操劳的父母。每天有事没事跟他们唱反调,叫我们做点事就牢骚满腹,在学校读书,还以为自己是天下最苦的人。

这件事过去了好几年,我都清楚地记得。

补写: 因为是它,让我体会到了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更深含义。父母之恩是山涧的一泓清泉,让你永远清凉。是暖暖的太阳,温暖照射着你。

三、写作指导

揭示规律(一)

以记叙为主,在记叙中运用恰当的议论。叙的是故事,议的是思想。“叙”的是记录见到的、听到的、经历的事,“议”是体悟事中“情”、发现事中“趣”、提炼事中“悟”、探

究事中“意”、阐发事中“理”。

练习:下面这段话中的议论有毛病,请先指出毛病,再做修改。

雨,尽情地下着。走出考场,我看到雨中走来了我的母亲,她很快汇入前来接考生的家长的人群。在考场楼前,在那一大群母亲中,她的个子是那么小,可她也象每一个母亲那样,挺起矮小的身子,急切地在那些从考场里涌出的孩子中寻找着我。她打着一把雨伞,可那伞哪是为了遮挡她的身体!她把伞的一大半用来遮挡手中的东西,那是我的衣服、雨鞋,还有蛋糕、汽水、饼干。我到了她眼前,她眼泪汪汪的看着我,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母亲看到我时的那种目光。那是难以用语言描绘的目光,那是母亲眼里特有的光华。 结尾的议论空洞,不具体。

修改:那目光温柔、火热,像和煦的春风,像灿烂的阳光,蕴含着母亲对我的无限的关爱。

四、课堂小结:注意避免几个问题:

一是“空”:议论和记叙脱节,各敲各的锣,让人不着边际。应该需要时才议论。 二是“滥”:议论多而且不当,即乱发议论。

五、写作文题

生活中有一些事情,是不是曾经让你受到过触动?比如,一次顺利的或失败的考试,一次故地重游,偶遇一个经久难忘的人试自拟标题,记叙一件印象深刻的事,穿插一些议论。不少于600字。

六、方法引导

在叙述、描写之外,有时还需要我们发表一点恰当的议论,也就是在作文中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记叙文中的议论,可以使文章的思想更深刻、主题更显豁。在记叙文中恰当地穿插一两句议论,有时就能使一篇貌似平常的文字变得精辟,粲然生色,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1.在记叙中穿插议论,应掌握一定的方法: ①泼墨法。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在文章的结尾处集中一大段语言文字进行议论,给人以“泼墨如雨”的感觉。②点示法。即用很少、很精粹、很关键的文句,或在文章的开头,或在文章的结尾,或在文章的中间(主要是在文章的结尾)“点”一下,人们往往称这一“点”为“画龙点睛之笔”。③呼应法。主要表现为首尾呼应,结尾与文题呼应。这种方法使用熟了,也可以用于段与段之间的呼应。 ④穿插法。也就是以叙为主,边叙边议的方法,其笔法是在文章的一个一个的层次之中安排议论的内容。

2.记叙文中的议论形式,主要有三种:①是先议后叙。这种形式指文章一开头,先就某个人物或事物提出问题,或者发表作者自己的观点和评价,然后引出正文。

②是夹叙夹议。这种形式指文章各段落一边记叙、一边议论,记叙与议论密切结合,贯穿始终。夹叙夹议的文章,议论与记叙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不仅可以增强文章的条理性,而且能使文章逐层深化,增强文章的说理性。③是先叙后议。这种形式指文章先集中笔墨,对人物或事物进行详细记叙,然后再发表议论。

3.需要注意的是:①文章应以记叙为重点,在详细记叙的过程中发表简短、甚至是片言只语

的议论。②议论属直接说理(叙述、描写属间接说理),因此运用议论这种表达方式,语言要明了,不能含含糊糊。③议论既可以是作者对问题发表见解、主张,也可以借文章人物之口,品评其他人物或事件,阐述人物自身的见解。

【佳作欣赏】

登华山

在我的记忆里,有一颗珍藏的宝石。它时时闪烁着光芒,激励我、鞭策我。这就是

我第一次成功站在华山之巅。

暑假里,我和爸爸、妈妈去登华山。当我站在山脚下,仰望华山。那巍峨高耸的山

峰如把把利剑直插云霄,仿佛已触碰到了玉帝的天宫。山间松柏苍翠,云雾缭绕,弯弯的山道随着山势消失在雾霭深处。天空中不时有几只可爱的山雀掠过,啾啾的鸣叫声随着山风逐渐远去。这美丽的景色使我迫不及待地想登上山顶,一览华山的壮美。

开始向山上走。此时的山势平缓,走起来挺轻松。我一边听着音乐,哼着小曲儿,

初中一文多用作文教案

一边欣赏着两边的山景,踏着轻快的脚步向前走着,时不时的还停下来留个影,喝喝水,好不惬意。

可是好景不长。山越来越高,台阶越来越陡。随着山势,树木也渐渐稀少。正午的

骄阳如火一般烤着山道,突兀的山峰在阳光下反射出刺眼的白光。

此时的我失去了刚才的潇洒,汗流浃背,腿也酸痛起来。我抬头望望远在云端的峰

顶,心中涌起一股畏难的情绪。不禁脱口说道:“唉!这要爬到什么时候呀!”说着,就一屁股坐在了路边的岩石上。嘴里念叨着:“不走了,不爬了,太累了!”爸爸妈妈哄我没用,鼓励我也没用。我就赖着不走了。

这时,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儿从下面爬了上来。满头大汗,喘着粗气。嘴里还不停

说着:“加油,加油!”给自己鼓劲。当他从我身边爬过去的时候,还冲我噘噘嘴,斜斜眼。仿佛看透我是个胆小鬼。“人家比你小,都不怕。你一定能爬上去。”妈妈又鼓励我。我没吱声,低着头看着脚尖。此时耳机里传出周杰伦的《千山万水》:“有目标就不累,跟着我超越”对,有目标就不累!我咬紧牙关,向着那山顶攀登。

我要超越自己。

爬过千尺幢,穿过白尺峡,越过苍龙岭,攀上金锁关。到了,到了!南峰近在咫尺

了!最后两级,我一步跨了上去,把华山踩在了脚下。

第一次站在华山之巅感觉真好。成就感、自豪感顿时在我心头升起。“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看着眼前浩瀚的云海,它不停地翻卷、堆叠。一会儿如万马奔腾,一会儿如波涛汹涌。这云涛一波又一波地冲击着我的心灵。想想刚才怯懦的我,如果没有继续攀登,怎能感受到这第一次的成功,怎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色。

我为我没有畏难而庆幸,我为我战胜自己,成功登顶而自豪。迎着凉爽的山风,“荡

胸生豪气”。我的第一次成功登顶华山的经历,定会伴随着我的成长走下去。

【名师点评】作者运用时间先后顺序记叙了自己第一次登华山的经历,表现了自己

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特点。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运用了心理描写和衬托的写法,既写出了小作者的真情实感,又使文章曲折多姿。难能可贵的是,小作者将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既抒发了自己登山成功的自豪,又说明了只有勇敢、自信、坚强才能成功的道理。

【篇六】初中一文多用作文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作文教学教案设计

七下语文第一单元作文教案设计

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

(一).激趣:

用一则寻人启事激发学生兴趣,知道观察人物要抓住特征,并导入新课。导入语:大千世界,人海茫茫。走在大街上,人们步履匆匆,擦肩而过,一张张鲜活各异的面孔如花瓣一般,在

我们面前闪现。那么如何去将一张张缤纷的面孔定格,化作永恒的一瞬呢?画家可以用颜料去画,摄影师可以用相机去拍,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用手中的笔去描绘。俗语说:“画人画虎,难画皮。”意思是说,无论画人还是画虎,要画出虎和人的外形是比较容易的,但要画出虎和人的内在精神却不太容易。那么,如何才能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呢?板书课题: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

(二)介绍写人物个性特征并提示常见的人物描写方法

(三)指导习作

1.肖像描写初中一文多用作文教案

照片激趣:你觉得照片上的老人的身份是什么?你为什么认为是这样的?

明确:肖像描写的作用不止在于画出这个人的外部面貌,而是为了以形传神,通过人物的外部特征揭示性格特点(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和生活际遇)。

课文范例:(作家笔下人物猜测)

1.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衫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鲁迅 外形瘦弱、精神矍铄、意志顽强)

2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的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外祖母 开朗的性格,年轻、明朗的心态)

明确:成功的肖像描写是理解人物性格的一把钥匙

练一练:肖像描写,写出人物特征

同学们每天在学校里学习,与老师们朝夕相处,接触最多的是班主任老师。请你描写一下班主任的肖像,使我们对他能够有所了解,好吗?

学生自由作文并交流。

2、语言描写

老舍说:“对话就是人物的性格的等等的自我介绍。”语言描写是对人物独白和对话的描写,俗话说言如其人,又说言为心声,什么人说什么话,我们也常说,对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说的就是一个人的语言能够反映一个人的精神世界。。

举个例子《儿子眼里的父亲》

练一练:你成了世界上100个不幸的人中最不幸的一位,英语测试比80分少一点,比60分多一点,针对你的成绩,设计父母的一段对话。

学生分组模拟,分角色表演,分析父母的性格。

3、行动描写

行动描写是表现人物的重要手段,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示个性形象,而且引人入胜。年轻人之所以喜欢看武打小说,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动作吸引人。《水浒》重要人物性格各异,主要是作者对他们进行了各具特点的行动描写。

练一练:说出写动作的成语,并组句。

4、心理描写

心理活动能够反映人物的性格,能够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要设身处地地推测人物内心所想,把自己当作具有所写人物的个性特征的“他”。只有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得细腻而真切、生动而传神,才能突出人物的精神世界。

实例:“整个晚上,女孩都在想着向家里要钱的事儿。最终,女孩也没提要买黄纱巾的事,并发誓永远不提这件事。家里不富裕,女孩知道。”“孩子,送给你吧,收下,你围上它肯定好看。女孩一楞。不能!那样我会很难受,比得不到它还难受。女孩跑开了。”

小组内交流体会感受。

(正是惟妙惟肖的心理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两颗美丽心灵的跳动,感到了一种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抚慰的温馨之情)

练一练:民主选举班长的会议刚刚结束,学习并不出众,甚至连老师也不特别关注的你,却出乎意料地被全班同学选为班长。请你谈一谈此时此刻你的真实感受和想法。

5、多种手法综合运用

在写作时,一般情况下,我们是多种手法综合运用,单用一种手法的时候很少,写一个人,往往既写这个人的肖像,又写这个人的语言行动,还写他的心理,以及别人对他的议论评价。

(四).作文片断练习:猜猜他(她)是谁

同学们尝试用刚才掌握的方法来对班内同学进行描写, 要求:综合运用各种写人的方法,写出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比一比谁的描述最准确。

(五).快速修改,讲评

1.个人改。学生完文之后,自我修改。

2.个人修改完毕,让学生讨论;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以此作为小组评改的依据。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可略作补充。(选择真实材料,

写作

时要实事求是;选择典型材料要选择新颖、生动的材料,有独特发现,有新见解;语言生动形象等)

3.小组改。教师巡回指导。每人都和其他同学下评语。如果在评改中有异议的地方,小组内部可以进行讨论,如果还不能确定,小组之间可以商榷。也可以让老师也参与进去参加讨论。

4.集体评改:由学生自由推荐文章共同评改。(文章内容通过幻灯片展示)让学生对所看到的文章七嘴八舌各抒己见。老师则从学生的评论中总结概括。从文章的题目,构思立意,语言表达等方面归纳。

(六)由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结束语:

写好一个人当然不止以上几种方法。具体操作时有时是多种方法并举,选取哪一种方法描写还需视个人喜好和具体需要而定。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去发现、总结并创新,才会达到写好写活写绝的最终目的。只要勤练不辍,写至佳境自然就会妙笔生花,意趣横生。

(七)作业

单元作文:自选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记叙文。

要求: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

七下语文第二单元作文教案设计

写作 记事写人线索清楚

写作目标

写一篇记事写人的文章,能用一根线索贯穿文中的材料,使文章中心明确,条理清楚,文脉贯通。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见过珍珠项链吗 ?那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是靠什么贯穿起来的?靠的是线索;“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游子身上的衣服又是靠什么连缀起来的?靠的是线索;我们写记叙文也是这样。一个个人,一件件事,这些材料靠什么把它组织起来?靠的也是线索。写记

叙文离不开线索。如果记叙文中缺少线索,即使材料再精彩,也不能成为好文章。

二、学习知识短文

学习知识短文《记事写人线索清楚》,明确线索在记叙性文章中的重要性,了解设置线索的几种方法和安排线索应注意的问题。

三、课堂交流

回顾这学期学过的课文,说说哪些文章的线索是最清楚的?分别是什么?

(如《柳叶儿》、《社戏》等,进行分析讨论,加深领会。)

四、练习题目提示

课文所给定的前两个题目学生任选一题。

第一题:本题可以从自己熟悉的人和事中选择一件事或一个人来写。取材的范围很广,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都可以写。要做到条理清楚,文脉贯通,就要确定好线索。线索的确定不是凭空而来的,必须和所写的内容紧密相关。线索一经确定,就要用它组织好所要表达的内容。这些都必须在动笔之前深思熟虑。

第二题:要求学生运用几件事来表达一个中心。几件事要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有一根贯串线索。这根线索就是自己和小伙伴彼此的了解不断加深,两人的友谊在逐渐加强,要以这根线索将全文的内容组织在一起。这篇作文所写的内容是对以往美好生活的回忆,字里行间应充满真情实感。

五、学生按要求写作

要求:

1.先明确自己的文章线索是什么,要表达什么,写在作文前,然后再写文章 。 2.用一根线索贯穿文中的材料。

3.自拟题目,文章生动,中心明确。

写作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写作的有关知识。

2.让学生学习根据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选择材料。

3.训练学生写作生动的记叙文。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写作时要注意客观材料的选择,应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人、事、物、景,主观感情的抒发应是自己的真情流露。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拓展思路选择材料。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学习法。

【教学安排】

1.学生在教师的安排下,快速阅读本单元写作训练的“知识短文”——《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总结短文的主旨。

2.写自己最熟悉的:教师先举例子,然后让学生模仿,列举自己最熟悉的事物。

3.最动情的东西:让学生列举自己最动情的事。

4.学生讨论并确定自己的作文题目。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程序】

一、明确目标。

语文课的教学,就是要训练同学们的听、说、读、写能力,这其中的写作则是重要内容。许多同学在写作上存在着畏难情绪,冥思苦想,无从下笔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谈“写”色变。

要想摆脱这种困境,就要求同学们了解一些有关的写作知识。

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真实地再现了鲁迅先生儿时的乐园——百草园,使我们获得了美好、愉悦的审美感受。鲁迅先生是怎样描绘这个儿时乐园的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那里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鸣蝉长吟,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藤、覆盆子……)

教师问:如此细致的描写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呢?

学生答:鲁迅先生熟悉那时的生活,百草园中的一草一木,都是那样亲切与熟悉,充满了童趣。

下面请同学们通读知识短文,根据教师提示,把握主旨。

二、重点、难点的突破与目标完成过程。

1.让学生总结知识短文的主要内容后,教师明确:

(1)选材应选择自己平时熟悉\关心的事情。

最熟悉的东西,就是我们最了解的东西,只有了解的东西才能写好它。大千世界,人事物景,是我们写作文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宝库,留心观察,用心感受,就能成为自己的东西,用起来也就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否则,如果写自己不熟悉不了解的东西,是凭空想象的,是道听途说的,必然写得不真切,当然也就谈不上生动感人了。

(2)好文章都渗透着作者真挚、浓厚的感情。

最动情的东西,就是我们曾经深深感动过的东西,只有写这种内容,才能富有感染力。文贵有情,记人叙事不可能不渗透真情实感,即便是写景状物,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可以这样说,表达某种感情是写文章的最终目的。情动辞发,文情并茂,这样的文章才具有感人的力量。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与人交往,必然有过喜怒哀乐的经历,这就是“情”,我们做事、学习,也必然品尝过酸甜苦辣,这就是“情”。最使“我”动情的人事物景,必然给人印象最深,写出来的文章也必然会撼人心魄。

2.教师介绍写最熟悉、最动情东西的几种方法:

一是在比较中记叙人和事,描写景和物。我们熟悉的人事物景很多,不可能一古脑儿地全部都写进文中,这就要进行比较,把最熟悉的人和事、景和物写进来,而对那些不够熟悉、不太了解的对象要排除掉,或者简略交代一下,或者作为衬托的内容,或者作为感情的依附物。例如,习作《老师的眼睛》中,就这样写道:“教我们班课的共有八位老师,他们的眼睛我都熟悉,但最熟悉的还是教语文的王老师的眼睛,她的眼睛能说话,还时时传递着感情的涟漪呢!”你看,这里就运用了比较,其他老师的眼睛对王老师的眼睛就起了衬托作用。

二是有选择地记叙人和事,描写景和物。熟悉的、动情的东西真是太多了,即使是人物,也是有几十上百的。即使写某一个人,对他的熟悉内容“我”知道的也不止一个方面。这就存在着选择,写自己最有把握写好的方面。如写爸爸,他的外貌“我”熟悉;他的声音“我”一听就知道了;他的习惯动作,甚至走路的脚步声,“我”一听就清楚了。这些,是不是都写呢?当然不能都写,要根据你的写作需要,根据你最受感动的内容,来选择和确定所写的东西,如爸爸是个勤快的人,就要选写他的动作特点,其他方面就是次要的。

三是有重点地记叙人和事,描写景和物。以做事为例,要把一件事情做完,要经过许多阶段,如煮饭,就要盛米、放水、清洗、入锅、加水、通电(用电饭锅煮)等几个阶段,这里的重点阶段是清洗,要把清洗的内容写得具体一些、细致一些,才符合实际要求,才能做到重点突出。

四是有层次地记叙人和事,描写景和物。这里的“有层次”,主要是指要有深度,即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也就是由人事物景到感受体会,由记叙描写到抒情议论,这是体现“最动情”的关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初中一文多用作文教案 一材多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