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作指导】
【篇一】写作:文从字顺
从自己学语文的体会和经验谈四种语文学习的方法(网友来稿)
皓玥
一、系统学习法
只有系统的学习才能打牢自己的知识根基,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架构,形成联系紧密、调动迅速的知识网络,才能有在此基础上的对知识的运用自如,才能有创造和创新。
我们现行的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材在现时说来,就是一套比较系统的教材。语文学习首先就要把这套教材学习好,掌握好,利用好。这个完整的知识系统需要靠自己的努力、老师的引导、同学的切磋,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掌握好。这个系统的学习事我们整个语文学习最主要的内容。
其次,其他各科的教材也都自有它们完整的系统,对其他各科知识系统的掌握其实也都是语文学习的内容。语文学习的内容是无所不包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整个学习的内容相等。
另外,你还可以系统地读一些书,以期对某一科、某一类有完整的系统的了解。例如系统读一些历史的、哲学的等等方面的书。
这样长期以来,你才能有深厚的语文功底,深厚的文化底蕴。阅读,洞明一切;写作,有思想,有文采。你首先有系统学习的意识、意向,然后有系统学习的行动,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
二、零打碎敲法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在生活中、学习中不断的积累。因此,你可以利用生活中的零碎的时间去学习,看一点,记一点;同时积累一些零碎的知识,在不经意中建造自己知识的高塔。鲁迅先生就善于翻览,各门各类的书都翻一下,随时随地积累自己有用的知识。“要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微小的量的积累,会带来质的飞跃。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只有知识的广博积累,才有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只有学富五年,才能才高八斗。
做生活的有心人,做语文学习的有心人,用零打碎敲的学习方法,可以把语文学习变成非常有趣味的事情。当人们很随意地学习东西的时候,依着自己的兴趣学东西的时候,学习的时候,学习从来都是乐事。
三、读写结合法
语文学习,必须阅读、思考、写作结合,才有高效率。一个是阅读伴随写读书笔记,把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记下来,同时,把自己阅读中的新思考、新想法记下来;二是阅读、生活伴随写日记,记下自己阅读的体会、对生活的感悟。三是阅读、生活伴随文章的写作,以具体规范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形成自己的文章风格。这样长期下来,近处,才能提高自己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远处说,才能成就事业,才能自成一家,成大家。
四、强化记忆法
俗话说“挖到篮子里才是菜”,意思是说,很多知识,你只有记住了才对自己管用。因此,必须想方法记住知识。记忆知识,可分为内储和外储。记在大脑里为内储,记在大脑以外,书本中、读书笔记中、日记中、摘抄本中、电脑里为外储。大脑是储存知识的仓库,据科学家们讲,大脑储存记忆知识的功能开发利用不到10%,应开发和充分利用大脑的储存功能,记忆储存更多的知识。但对一般人来讲,大脑即使记住知识的能力是弱的,过目不忘的人毕竟是少的,很多人记住知识要靠反复的记忆,因此,要在大脑之外建立知识的仓库,这种知识的仓库,可以是书本、笔记、日记、摘抄本、电脑,可以是分门别类的对知识的整理,平时经常翻看检阅,就可以把外储变为内储,真正转化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很多知识只有经过不断的反复的强化记忆,才能在自己大脑里扎根。知识积累的多了,才能从根本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写作:文从字顺
阅读题作为语文考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高难度、低得分和极强的主观性已为历年语文考试的实践所证明。我觉得要提高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需要在阅读中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巧用信息整体把握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如果是小说,则要主语其人物、情节等,如果是议论文,则要着重把握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第二、确定区域圈点勾画
阅读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第三、注意摘取原文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道听途说,道,指道路 ; 志同道合,道, 指道理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 驱使 ;执策而临之 ,策,马鞭
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这些,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如: “见教”一词的本意是客套话,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前面对胡屠户的“教导”,称“岳父见教的是”。
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你留心过日日走过的脚下的土地吗?你留心过日日听见的人们的话语吗?你留心过日日绽放在自己唇边的语词之花吗?你留心过那些从眼下流过的文字吗?
朱光潜先生在《谈文学》一书中,谈及文学与语文,有这样的一段话:
从前我看文学作品,摄引注意的是一般人所说的内容。如果它所写的思想或情感本身引人入胜,我便觉得它好,根本不注意它的语言文字如何。反正语文是过河的桥,过了河,桥的好坏就不用管了。近年来,我的习惯已完全改过。一
评价一“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表达与交流方面这样要求学生:“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在我看来,这样的“推敲、锤炼语言”,修改时“借助语感”做到“文从字顺”,便是一种“语文意识”。
不仅是平时的阅读、写作教学,我以为语文意识还需融合在日常生活中。趁着暑期,我布置了“五个一”的作业,其中包括:整理修改你自己初中以来比较满意的习作,加强文句上的斟酌推敲,编一本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文集;生活中常常能听到绝妙好语,或幽默生动,或睿智深刻,或准确有力,记录话语与特定情境,并简要分析,记录“连珠妙语”20条……总之,这种对语言文字的有意注意长期坚持下去,语文意识的有意注意便可以渐变为无意,习惯便成
作者邮箱: llm16310@126.com
【篇二】写作:文从字顺
写作:文从字顺
【篇三】写作:文从字顺
写作:文从字顺写作:文从字顺
【篇四】写作:文从字顺
作文指导:文从字顺
文从字顺 作文教学设计
1写作:文从字顺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