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谈谈我的写作经历 谈谈你的写作经历

写作指导 zuowen 2浏览

【 – 写作指导】

【篇一】谈谈我的写作经历

谈谈我的写作

谈谈我的写作

对于写作,在我心里面,写作是一个很神圣的词语。在很多人看来,写作是检测个人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方式,是应付考场的一种方式。但是对于我来说,写作是一种释放心灵的良药,写作能认识我们自己,能够让我们了解我们自己的需求,不仅仅是物质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能让我们的精神得到升华,还能为我们的心灵提供一处栖息地,它是心灵的天堂,神圣而美好。

这次很意外的接到了这个题目,刚开始的我不知所措,因为我从来没有思考过关于写作方面的问题,很感谢老师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平台,让我审视我自己,发掘自己写作方面的特长和缺陷。我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渐渐认识了自己写作方面的特长和缺陷。在写作上,我个人比较喜欢议论文和话题作文,因为这两种体裁的作文能让我畅所欲言,每次写这两种文章的时候,我就感觉像是进行一场激烈的辩论赛或者是置身于一个学术讲堂,激烈而深沉。在写作方面,我也比较擅长于整篇文章的写作布局,写出来的文章比较能够抓住阅读者的兴趣,为了抓住读者的兴趣,在题目上,我就会下点功夫,例如取点有新意的题目来吸引他们的注意,一旦题目被吸引了,成功就一大半了。在段与段之间,我也会考虑阅读者的耐心,在第一句话就用精辟的词语简明扼要的表达完自己的观点,不拖泥带水,继续引导读者往下看,进而对读者们潜移默化地形成一种欣赏的感觉。不知不觉中他们就会认可我了。在内容方面,我注重真情实感,不喜欢矫揉造作的文章,虽然我的文笔不好,但是真情实感却能常常打动人。

优点讲完了,就该谈谈我在写作方面的劣势了。在写作上,虽然我懂得一些技巧来让读者们认可我,进而在心理给我打个高分,但是自己总是能了解自己到底多少斤两的。长话短说,我的劣势就是我的素材积累的不多,视野不够开阔,所以写出来的文章总是缺少营养。不过我很幸运的就是我有机会让现在的老师教我,我相信在他的教育下,我的写作水平会有很大的提高,写出来的文章不是鼓噪无味的。这个老师在第一堂课的时候给我的印象就非常好,幽默大方,亲切可人,能够很快就跟学生们打成一片,在课堂上,总能听到一阵又一阵的笑声,每次上课,老师在讲解如何写作的同时会串烧一些他编写的诗歌,又让我们增长了不少见识。以前的我总是被逼着去学习写作,现在在他的教导下越来越主动地去尝试写文章,我相信在我的努力下我的文笔一定能有所提高。

【篇二】谈谈我的写作经历

谈谈我的收获

谈谈我的收获

一个暑假马上就要过去了,这个假期我过的非常充实,还经历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给爸爸、妈妈做一顿饭。

记得那天,我做完作业后,看到爸爸妈妈疲倦的

样子,又看了看表,已经到午饭时间了,我决定大显身手一回——亲自下厨。

开始做饭了。我看到筐里有几根黄瓜,把它削了皮,然后开始切黄瓜。一开始,我模仿大人的样子,自信地挥刀便切。爸爸看着厚厚的黄瓜片,笑了。我莫名其妙地看了看爸爸:“有什么不对吗?”爸爸微笑着点了点头,耐心地说:“切黄瓜时,左手五指并拢,指尖内收,第一关节外拱,紧紧按住黄瓜,右手持刀,贴着左手外拱的第一管关节,用力下切。”我按爸爸说的要领,一刀一刀切下去,果真,又脆又薄的黄瓜片应刀而生了。这使我更加自信了。切完黄瓜,开始下锅了,首先,我拧开煤气,放上三勺油,待油热了,我开始往锅里磕鸡蛋。第一个鸡蛋下锅时,“滋拉”一声,溅起了许多油星,吓得我尖叫一声,后退两步。爸爸好像没看到我害怕的样子,朝我竖起大拇指。于是,我壮着胆子磕第二个、第三个。这时,一不小心把一小块鸡蛋皮掉进了锅里,当我手忙脚乱地用筷子

把它夹上来时后,锅里的鸡蛋就有点糊了。我赶紧把黄瓜片倒入锅中,不停地来回搅拌,然后加入少许盐,再搅拌几下,“黄瓜炒鸡蛋”便“诞生”了。同样的办法,“蒜薹炒肉”也上了餐桌。最后,我做了“麻婆豆腐”。费了好大劲儿,几个小菜终于上了餐桌。 开始熬汤了。我先往锅里倒适量的水,和好米面,然后,把米面倒入锅中,用勺子舀起一勺水,把碗里的米渣冲入锅中。汤沸腾了,好像宣布我“大功告成”了。

一切都完成了,我请“评委”——爸爸妈妈来品尝。他们异口同声地说:“这么好的饭菜,我们可从来没吃到过!”看着爸爸妈妈争先恐后、狼吞虎咽的样子,我心里美滋滋的。

这顿午饭,是我从小以来所吃过的最香甜的饭菜,这次经历也是我在暑假里最大的收获。

【篇三】谈谈我的写作经历

25位名家的写作心得:让文字从优秀走向精致,都是经验之谈

25位名家的写作心得:让文字从优秀走向精致,

都是经验之谈

引导语:25位名家写作心得:让文字从优秀走向精致。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成精致的文字,是多么美妙的事。那么如何才能由内到外地改善写作思维和能力,而不是一直反复地纠结于表面的文字呢?以下内容是来自几位知名作家的25条经验分享,供大家参考。

1、On just sitting down and doing it 一坐下就要开始动笔写

别只是花很长的时间在打腹稿,在脑子里写计划——去写吧。只有靠实实在在地写,而不是做写作的白日梦,我们才能培养出我们自己的风格。

——PD James:英国侦探作家,获2004年艾伦·坡侦探小说奖,著有《灯塔》等

2、On starting before you’re ready 彻底抛弃“做好心理准备后就写”这样的想法吧

逆反心理是这样的:当我们一直想着“在准备,还在准备”,却始终不行动,这就是在给我们自己的拖沓行为找借口。当我们举棋不定的时候,就会出现逆反心理。非要准备非常充分后,才会开始行动。

——Steven Pressfield: 畅销小说家,著有《巴格·范斯传奇》、《火之门》、《艺术之战》

3、On finding your routine 关于找出最合适的写作时间

找出你一天中的最佳写作时段去写作。别让任何事打扰你。厨房乱不乱根本不管你的事。

——Esther Freud:心理学大师西格蒙德·佛洛伊德的曾孙女, 曾被格兰特杂志选为英国最佳青年小说家之一

4、On unplugging 清楚一切可能性的障碍

比如,在一个断网的电脑上工作。

——Zadie Smith:英国女作家,著有小说《论美》

5、On finding a subject 选一个主题

想一个你也关心,其他人也会关心的话题来写。要记住,不论你用多么发自肺腑的表达情感,对于读者来说,除非是他们真正关心的主题,不然怎么都不会太关心,而只有主题才是读者最真切的关注点。所以,关注你的主题,而不是想办法去显摆自己的文字,玩文字游戏。(我也不是在逼你们写什么小说,如果你们真的对某个话题感兴趣,你可以写出你的想法,我不会干涉)比如,你家门前有个大洞,你写给市长的投诉信就需要真诚,再比如,你向邻居家女孩写情书,也要真诚才行。

——Kurt Vonnegut:库尔特·冯内古特,被誉为美国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人物,与马克·吐温并称

6、On keeping your thoughts organized 整理你的思绪

把你平时的笔记、素材好好整理出一个有条理的主题;然后要继续更新补充(如果你是摘抄好的素材,就必须从中学到什么,不能一味抄,要让自己有长进);要相信自己:即使别人的话题再好,被人用过的,就不要再写了。你在写作的时候,不免会有人提供一些好的解决问题的点子。这时,只要能帮到你解决问题,都需要去试试,除非以下情况:1)已经知晓并且自己已经在用的;2)没有实际效果,时间也不允许的。

——Maryn McKenna:《环球科学》专栏作家

7、On the importance of having an outline 写作提纲的重要性

拟定提纲,作为写作的线索。当然,可以在中途重新调整大纲,但是千万不要先动笔,再考虑结构问题:结构是需要先想好的。当你不能预计何时才能完成整部作品时,大纲就会帮你多写出1000字来。

——Bill Wasik:Harper’s杂志编辑

8、On getting through that first draft 把最初的idea迅速消化并写出来

写完了初稿之后,把心思都用在接下来的行文结构方面,绝对不要不断地回头去反复纠结idea和初稿。确实,当我在写《林肯的忧郁》初稿最后一页时,才有了一个大致的框架。但是之前我却浪费了很多年,写到初稿的1/3,1/2时,我都纠结过一次。写不好,再重新写。有经验的作家告诫我们:要有勇气写砸。

——Joshua Wolf Shenk:美国作家,著有《真实的林肯》

9、On being disciplined 写作的规范(保持自律)

把写作当做一个工作,严格按照工作规范去做。许多作家都对此有点强迫症。Graham Greene(格雷厄姆·格林,著有《我自己的世界》,《恋情的终结》,《人性的因素》,《布赖顿硬糖》,《第三者》等)以每天写500字而著称。Jean Plaidy(以多个笔名创作了很多作品)能做到在午餐前写5000字,然后花下午的时间来写回信给读者。

我的底线是每天1000字——有时很容易做到,而有时,老实说,就像便秘似的,但我仍会坐在工作台前直到完成,因为我知道这样做的话我是在一步步地推进我的书。那1000字可能十分垃圾——它们经常如此。不过接着,在以后某天再回到这些垃圾词句时,将他们润色修饰变好要容易得多。

——Sarah Waters:著有《荆棘之城》,《半身》,《轻舔丝绒》,《守夜》等

10、On being willing to write badly 敢于写砸,并没什么大不了的

写不好很正常,没什么大不了的。很多人都害怕写砸,正是因为这样的想法在作怪:这么差的文章是我写出来的。千万别这么想,要想会写好的。对我来说,万事开头难。要有自信,而且不要给自己太大的负担,因为你不能保证一直写出好东西。

写作的人会习惯接受成功的作品,我觉得这点是很多作家担心写砸这一心理障碍的成因。比如:发现没写好时,就应该抱着能写怎样就先写怎样的心态。当我在写《保持》(原名《The Keep》)时,我就写的很糟糕。我工作日记上把这个初稿描述成糟糕的短片小说。我当时想:太令人失望了。

——Jennifer Egan:美国作家,著有2011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小说《恶棍来访》

11、On fear 关于畏惧

无所畏惧。虽然那是不可能的,但就让小小的惧意驱使你去重写,把更大的恐惧放在一边,直到它们有所动作——然后运用它们,甚至可能去描述它们。太多的恐怖会让你沉寂莫言。

——AL Kennedy:苏格兰小说家,著有《天堂》,《你所需要的一切》等

12、On not looking back 在写完全文之前不要回头检查

直到写完整个草稿,才能往前回顾,每天从你前一天的最后一句开始。这样可以防止沾沾自喜的情绪,也意味着你在真正投身工作前有个实质的成果。

——Will Self:英国新生代小说家,主要作品有《巨猿》等

13、On building up your ability to concentrate 培养专注力

在一次私下联系中,作家 Raymond Chandler告诉我一个秘密,每天他即使不写作,也会静坐在桌子前,静心沉思。我明白他这么做的用意。Chandler在磨练自己以具备更强大的耐力和毅力。这个日常训练对他而言,是必不可少的。

——Haruki Murakami:村上春树,日本小说家、美国文学翻译家。著有《挪威的森林》

14、On the power of multiple projects 掌握同时间处理多任务的能力

任何时候都要有一个以上的构思。如果要我在写本书以及什么也不做间做选择的话,我总是选择后者。只有当我有两本书的构思时,我才会从中选一本来写。我总是感觉自己在逃避。

——Geoff Dyer:著有《前进中的时刻》、《巴黎Trance》等

15、On who to hang out with 朋友圈子会对你产生一定的影响

不要和你的反对派混在一起。但也需要有自己的社交圈。比较理想的是,你圈子里的写作朋友都是不错的,他们会给你最中肯的建议和想法。但是成为作家最好的方法还是老老实实写作。

——Augusten Burroughs:美国作家,著有《深度郁闷》

16、On feedback 关于反馈

记住:当人们告诉你什么事不对或者对他们来说不合适时,他们几乎总是对的。然而,当他们告诉你他们确信哪儿一定有问题或者该怎么精确地去补救时,他们几乎总是错的。

——Neil Gaiman:奇幻作家,著有《睡神》系列等

17、On second readers 写完后找他人读一读

读自己的书不像你读一本新书的美妙首页那样怀有天真的预期,因为是自己写的。你已经知道所有内容了。也知道了魔法的奥妙之处。因此在你拿给出版界的任何一人看之前,请一两个朋友读读看。除非你想要分手,否则别找你的约会对象来做这件事。

——Margaret Atwood:加拿大作家,诗人,评论家,女权主义者,社会活动家

18、On others’ fame and success 用他人的卓越和成就鼓舞自己

试着想象别人的幸运是对你自己的激励。

——Richard Ford:美国作家, 著有《体育记者》及续集《独立日》等

19、On when to stop 停笔休息的时候就彻底放松谈谈我的写作经历

在你还想继续的时候完成当天的写作量。

——Helen Dunmore:英国诗人,小说家,儿童作家

20、On getting stuck 写到一半受阻

如果你写作受阻,那就离开你的桌子。去散个步,写个澡,睡一觉,做个派,听听音乐,冥想,做运动;无论你做什么,别死盯着问题。但不要打电话或者去聚会;如果这样的话,别人说的话或多或少会影响你,自己要有所取舍,为自己创造些空间。耐心些。

——Hilary Mantel:09年布克奖得主,著有《狼厅wolf Hall》等作品

21、On things getting out of control 对于突发状况有准备

计划赶不上变化。很多时候就在一夜之间,事情就会变得无法掌控。打个比方来说,意料之外的事就好比是个正在长大的狮子。你必须每天去看看它,以此重获主动权。如果你漏了一天的工作,那你就会非常担心再次面对它,等你重整旗鼓去看它时,还需要拿把椅子挡着以防意外,然后叫到:辛巴!

——Annie Dillard:美国作家,著有获得普利策奖的《溪畔天问》 等

22、On writing when the going gets tough 遇到瓶颈该怎么办

即使世界变得一团糟,你还是归你继续写作。你写作不需要烟,不需要默不作声,不需要音乐,不需要舒服的椅子,或者也不需要安宁的环境。你需要的只是10分钟和一套书写用具。

——Cory Doctorow:加拿大科幻小说作家和技术激进主义分子

23、On doing all that you can 尽人事

我相信一个好的作家还是需要坚持己见,不需要“被告知”什么。只要想着自己规划的事情,尽力做到就可以了。一旦你该做的都做好了,你就可以将其公布于众了。但是我发现,年轻作家并不这么想。他们往往写好初稿后,就会先讨教起怎么才能完善成终稿。所以我告诉自己千万别这样。我还是会坚持自己的初

【篇四】谈谈我的写作经历

我学写作文的经历

我学写作文的经历 及如何写好作文

作者:人大附中2009届学生 左遥 2009-07-18 23:51

虽说从小学起大家就开始写作文了,但说到底,真正学习写作文是在高三。反正我是在高三学的。若有人能在高一高二就搞定作文,那实在太可怕了。本文主要给那些像我一样没有任何写作天赋的人看。是的,没有天赋已不是理由,面对高考,你能做的只有一件事:

写好作文。

不管新课标怎么变,高考还是考议论文,至少大家还得假装相信他考议论文。我很鄙视诸如“我有XX”之类的作文题,要知道09年的作文可是害了大半人写记叙文,议论文白练了!于是我们所有人都骂,这出的什么破题。估计出题人也不会再这么考了,要是考了,你来找我,我可以像黄森老师一样安慰安慰你。

进入正题。我开始写议论文可以说是相当早。在初中,描写功力减退,记叙文越写越干,老师甚至给了我一个令人寒心的评价:你不太适合写记叙文。要是一般人,就直接傻了,因为初中你不写记叙文写什么呀?但我终究不太一般,我发现,我可以写议论文。是的,议论文。在初二,我开始渐渐用议论文取代记叙文;到初三,我就基本上只写议论文了。最后中考我也写的是议论文。

到了高中,高一仍是记叙文的天下,于是我混得很一般。但我了解到,从高二起,作文将全面进入议论文时代。于是我充满自信地进入到了高二,结果是,我仍然混得很一般。

然而我不信邪。我心想:我可是从初二就开始发议论的人,岂是他们那些高二才开始写议论文的人能比的?我一定会超越他们,现在要做的只是耐心等待。可是到了高三上半学期,我混得比以前更次了,时不时还来个跑题偏题之类的。我慌了,真的慌了。我终于明白,初中玩的那一套已经不管用了。这是高中,作文的要求高了,自己得开始修行。

我不妨先回顾一下初中议论文的模式,提醒一下那些还在这么写的人,别再这么写了。再怎么写下去,你恐怕到时候就得接着再写一年了。初中议论文是怎样的呢?简而言之,是这样的。论点:拥有XX,才能成功;论据:陶渊明、司马迁、爱迪生;论证:几乎没有;语言:极干。这就是初中议论文的典型模式。我要说的是,这种模式完全达不到高中的要求。

那么,高中的要求是怎样的呢?

首先,是审题难度的加大。

大家将面对一些非常脑残的和另一些让人极其费解的作文题。比如鲸逐沙丁鱼就很脑残,纯属为了出题编了一个材料,严重偏离实际。而维拉尼城的寓言就属于费解的一类。我的前一届的一个学长想了一年,最终还是没想明白。总之,审题到高中成了大难题。

如何审题。我高三就没有停止过想这个问题。我曾就“鲸逐沙丁鱼”一文向陈老师请教审题方法。老师是这么说的,把每一个词与实际的东西对应。鲸——强大者,沙丁鱼——弱小者。于是作文自然就变成了探讨强者与弱者的关系了。这么一看,似乎审题就很简单了。我一度也以为自己掌握了方法,可马上又遇到了《生命的需要》,讲的是大胖子利奥罗斯顿的死亡。这位仁兄死前大吼了一声:你的身躯很庞大,但你需要的仅仅是一颗心脏!这一吼把我彻底吼糊涂了。一方面,如果不写生命需要心脏就与材料不符;另一方面,你难道真能写生命需要心脏?这不明显是贬低语文老师的生物水平嘛!结果是,我干坐了60分钟,整场统练我写了五个字“生命的需要”。后来发现同学居然这么写:生命需要一颗非功利之心、生命需要一颗自然之心,还都得了高分。之后又出现了一篇关于歌德看日出的材料文,也是审题颇有难度的。

我想说的是:高中作文的审题是很难的,每一个材料都要去把它弄懂才可以,绝不可以这篇也谈成功,那篇还谈成功。你又没成功,谈什么谈?

至于审题的终极理论,我也不知道,但我可以谈谈两个技巧:

1.对于一个材料,若可以概括成“鲸逐沙丁鱼”这样简洁的句子,那是再好不过了。只是就可以按我上面说的,把词语一一对应,就可以了解命题者想让你写什么。

2.有一种材料最后带有这样的话:有人说,有人说,有人说。我发现,这种材料多半是很难写的。一旦遇到这种材料,你就按那些“有人说”中的一个写,不管那些有人说是多么扯。不跑题才是王道。

更有普遍性的审题方法大家还是去问陈老师吧。

其次说论据。

实际上这涉及到专题文的问题。

论据可以俗,但是俗论据不如新论据。比如说我同是写正气,杨涟就比谭嗣同要好。若是写作水平一样,前者就占便宜。所以大家尽可能的去弄一些没什么人使过的论据,老师瞅着也新鲜,想看。怎么办呢?写专题文。

什么是专题文,很简单,就是围绕专题的文章。高三写作文,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专题,围绕这个专题去积累论据。比如说你喜欢音乐,那就选几个名家,贝多芬巴赫什么的,听他们的曲子,查他们的身世,了解他们的风格,总之弄清与之有关的一切。喜欢美术的,那就找凡高莫奈的资料。因为人的精力有限,惟有专,才能深,一深,就新了。谁不知道贝多芬,但谁能把他的身世联系到他的曲风之上呢?你能,你的材料不就新了吗?或者说你围绕此专题广泛搜集材料,弄一堆老师听都没听说过人,把老师唬得一楞一楞的,也行。

当然,专题还是有点限制的。我知道很多人喜欢游戏,你写个Sky,Th000或是Vigoss当论据我是一点意见都没有,但是架不住老师一看就恶心,于是给你一个让你恶心的分你还没什么可说的。所以,大家还是慎重些。

最好的论据是这种:老师很想去了解但是并不了解的东西。具体有哪些呢,大家自己去想吧。

论证,这个方面因材料、文章要求、个人风格而异,我不知道怎么讲,就不讲了。

语言。

这方面我算比较有心得的。还是从我的经历说起。初中我为什么转向写议论文呢?因为语言不好。并不是说一写议论文语言就会变优美,而是语言对于议论文好坏的影响不如对记叙文那么明显。这是初中的情况。高中我之所以前两年半混得很一般,是因为情况变了。

谈谈我的写作经历

大家要记住,高中写议论文,语言是重要重要且重要的。注意,我说的“语言”已不再单纯指哪些修辞什么的,也不光是为了让语言优美,而是为了让文章整体有更好的效果,能让老师读罢产生“范文就决定是你了”的冲动。不玩虚的,我直接说我总结的技巧。

(需要参见我的文章《中国,不是维拉尼》,《滴水藏海》)

1.一例带两人,增强说理力度。

如将孔墨合说,一可以展现时代感(毕竟是两个人),而可以简省笔墨。这是一种非常非常神奇的笔法。两个人一人一句,交替着说(注意这是关键),笔墨竟可以极省!同时气势倍增!本人独创的方法,泣血推荐,上范文就是这么简单。

2.意向罗列,长句

我只用过一次,但陈老师以前专门点出了,我就说说。“那是一个战火喧天,杀戮不断的时代,一个诸侯醉心于夺取土地,而谋士们绞尽脑汁替主人出谋划策的时代。”这个句子,一句顶过去四句。说叫意向罗列可能不准确,反正就是把对一个东西的很多描述融合到一句话里,合成一个长句。你不用说“那是一个战火喧天的时代。那是一个杀戮不断的时代。那是一个诸侯醉心于夺取土地的时代。

谈谈我的写作经历

那是一个谋士们绞尽脑汁替主人出谋划策的时代。”用长句写,或许显得更有水平一些,至少省字数,为你的议论提供了更多空间。

3.每段开头有引导语,结尾有总结语

“与黑暗中坚持正道德传统,自先秦始他们是中国坚持正道的脊梁,他们让中国不同于沉沦的维拉尼”

“于艰难中坚持正道的精神,在后世得到了传承韩愈们是中国坚持正道的中坚,他们让中国不同于疯狂的维拉尼。”

“与浓黑的悲凉中坚持正道,在封建的末期往往要付出更为惨烈的代价他们以珠玉之身燃成火炬,让坚持正道的光芒灿烂如日,普照寰宇,这不灭的中华精魂,注定中国不同于消逝的维拉尼。”

陈老师帮我改维拉尼那篇时提到了这种意识(实际上那些语言多是她写的)。与其说这是结构上的安排不如说是语言上的技巧,因为一旦加上,马上就使文章上了一个档次,见效快,无副作用。大家不妨一试。

4.由点到面

多是在结尾处,以排比举例带来广度。

5.引用!引用!

能引则引,多多益善。什么诗词歌赋、名人名言,只要相关就尽情地往上拽吧。话说我们这届有个叫黄怡的,那个引用,多到了让人看完想自杀的地步。她只要不跑题,基本就是范文。后来有些人读范文,遇到黄怡的直接跳过,说根本学不来,看了也没用。我认为这是一种消极的看法,不是当代中学生应具有的精神面貌。人家引用多,是大牛;你学着用几个,不久成小牛了吗?又不要你达到她那种程度。大家有兴趣可以找陈老师借她的范文看看,只是事先请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

6.结尾回扣现实

这个技巧,真没什么好说的。不会?得了,我说句式吧。“然而,当今社会+阴暗的社会现象+我们应该”,轻松搞定。

【篇五】谈谈我的写作经历

谈谈新闻写作的一点体会

谈谈新闻写作的一点体会

—————————————————————————-

谈谈新闻写作的一点体会

来冶 李耀魁

我觉得作为一名宣传员,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提高上稿率,归纳起来一定要做到“四多”,即:“多想、多看、多问、多写”。

一、“多想”,就是脑子里要经常围着新闻转

我在平时与个别通讯员交流中,经常在抱怨“没什么东西可写”,我觉得,这是想得不够多的原因。宣传员每天生活工作在生产一线,对周围的环境,接触的人,从事的工作都是再熟悉不过了,这应该说是个优势,但这也往往造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问题。如果对什么事都习以为常,熟视无睹,那就很难发现新闻。记得一位作家说过,不是生活中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套用这句话,不是基层没有新闻而是我们缺少发现。“处处留心皆新闻”,只要留心,做生活的有心人,就能从平平常常中发现新闻。 不可否认,对车间宣传来说,在车间里要捕捉到活生生的“大鱼”,机会的确不多,这时,我们的脑子里就应该多想、多转,尽量抓住身边的“小鱼小虾”来作文章,从这些“小事件”中来反映大主题。这样写起来不但容易上手,又能集中笔墨写出深度来。这样的稿子其实是最受编辑老师的欢迎,上稿率自然就大大提升了。

例如:今年4月份,我们电铟车间召开一季度职工“金点子“座谈会,有6名写金点子的职工获得人∕50元钱的奖励,如果就会议本身来说,写成一篇车间奖励职工50元钱的会议报道顶多是在我们公司的A8平台用稿。但是在会上,车间主任苏文说起“金点子”是车间花钱“买”的,让我觉得里面有更大的新闻。用钱“买”,证明车间对职工在实际生产工作中,所做的点点滴滴小事是如此的重视。正是我们当前要唱响的主旋律,这就是新闻的主题。于是,我就写了《来冶铟系统花钱买“点子”》的报道,发送《广西工人报》和《来宾日报》后,均刊登了这篇小稿子,《广西有色》和《今日华锡》也采用了。试想,如果,当时没有多思考这其中的新闻,一篇好的题材就会从身边溜走。

二、“多看”,就是要多阅读各种报刊书籍

特别是我们的《广西有色》《今日华锡》和华锡网站,在一个时期,一个阶段都有一个宣传重点,而要把握这个重点,除了上面给我们传来的信息外,另外一条有效的途径就是注意关注报纸,看看现在报道的主要方向,看看别人是怎么采写的,通过看别人的文章,还经常能触发自己的“新闻敏感”。当然,我最关注的还是我们公司的内部的A8平台和华锡网。我基本上每天登陆好几回。

在这里,我觉得还要有意识地多看些其它网站的好作品、好稿件,这对提高写作水平帮助很大。近两年,我在《山东工人报》、《湖南工人报》、《天津工人报》等10多家报刊的电子报阅读好的新闻作品,里面不但有原文,还有精彩的点评,通过读这些好新闻,看专家的精辟分析,知道了这些好新闻,好在哪里,贵在哪里。同时,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和我们一样,都是车间级和班组的宣传员写的,看起来通俗、易懂,通过看别人的东西,把它消化成自己的东西,在以后的写作中有意识地加以借鉴、模仿,我想这也不失为提高自己多出新闻精品的良策。

三、“多问”,就是要在采访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我们作为车间宣传员,有时可能对于车间生产的现场管理、安全生产、设备维护、工艺技术、节能减排、综合治理和职工合理化建议等方面比较不了解,在写这方面报道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被“卡”的问题。为了防止这样的问题出现,在动笔前,我们就应该在采访上多下功夫,对于不明白的地方,要虚心向车间领导、技术员和班组长及生产操作工

请教,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等到要“下锅”了才发现没有“米”还没准备好。试想,如果连自己都搞得不清不楚,那怎么通过报道让读者清楚呢?

在新闻界来讲,有人把新闻采访叫“跑新闻”,可见,新闻很大程度上是靠“跑”出来,“问”出来的。我们作为车间宣传员,虽然没有像专业记者要求那么严格,但凡是从事新闻报道的人,我想多多少少都要学一点“跑”的技巧,“问”的功夫。在这方面,话这么说,但我本人也是做得很不够,没有什么经验。

四、“多写”,就是要经常动笔、练笔

大家可能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如果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写东西,突然间叫你写个什么的,好像心里空荡荡的、笔下白晃晃。而如果经常写,好像越写写顺、越写越有感觉,我想,真的是:“事不经不懂、脑不用不灵、笔不练则疏”。

“多写”其实是最难做到的事。在这方面,我体会很深,就我们宣传员而言,大多数是兼职,白天忙里忙外的,写稿常常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来完成,别人在打牌、喝酒、上网,我们却经常是一个人关在家里“默默的工作”。我想,要坚持这种写作方式,内心一定要对这份工作抱有狂热的激情。

我给自己定了一个任务:没有特殊情况,每周最少写二篇以上稿件。说实在,很多时候,一懒起来,也达不到这个要求了。

要做到“多写、多练”,可以扩大写的范围,消息、通讯、言论、等等,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只要写了,哪怕没有发表,哪怕只有你自己是读者,你的写作水平其实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一点,这样的一点点,我想加起来就是一大点、一大步。此外,“多写、 多投”必定带来更多的收获,因为我们的毅力一定会感动“上帝”的。

写稿虽然苦点累点,但我觉得很有意义,这种意义有两方面:一方面来自于企业对我们的重视,如提高了稿费奖励的幅度;另一方面是来自于内心的感受,自己的报道发表了,为企业的做了宣传。看到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都会有一种强烈的成就感、满足感。 新闻写作的几点体会

2012-2-3 18:23:00 来源:军川 评论:0条

近年来,军川农场加大对外宣传报道力度,在这里,笔者想结合自身的经历谈谈对新闻写作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多学习是写好新闻的基础

新闻的六要素是什么?怎样写好新闻的导语、主体、背景、结尾?这都是我们学习新闻写作时所要了解和掌握的。我认为报道员应从新闻写作基础知识学起,只有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为今后写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提供有力保证。在学习新闻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报道员们还应从报纸上特别是《农垦日报》中多学习那些专业记者或新闻写作高手的写作技巧,通过学习取长补短逐步提高自身写作能力。

二、多实践是写好新闻的关键

只掌握新闻理论知识而不应用到实际写作中去,这无异于纸上谈兵。因此只有尽可能地尝试着多采、多写新闻 ,不怕困难、失败,逐步积累经验才能将新闻写好写出质量。这就需要我们做好吃苦的准备,有时一篇新闻作品需要我们付出难以想像的辛苦和努力,然而当作品最终被编辑和读者予以肯定时,那份辛勤付谈谈我的写作经历

出后的甘甜和成功的喜悦是非常值得回味的。正如有一句话所说的那样: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三、特色是写好新闻的落脚点

写好新闻写出属于自己的特色也许是每个从事新闻写作者追求的高境界,所谓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特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只有写出自己的东西写出特色你才能逐渐被编辑老师所重视,你所写的作品才会越来越有生命和活力。特色如何才能体现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新闻采写中多付出多下功夫,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使自己真正成长为一名新闻写作高手,为农场外宣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今天,我能来到咱们美丽的江滨农场,能和这么多新闻战线的新老朋友相聚在这里。感到十分高兴和荣幸。首先感谢江滨党委宣传部雷部长给我提供一次与大家交流的机会。交流前,我想简要介绍自己,我在共青农场党委宣传部工作。初学新闻是2003年1月1日。从事新闻干事岗位工作2008年4月。进十杰也就是当新闻干事的第一年,应该说当新闻干事是我写新闻稿件爆发力最好的一年。但是说老实话,每当听到有人说我新闻稿件写得好时,我总觉得很惭愧,总觉得有点言过其实。真的,因为自己写新闻的日子算起来也八年之多了,和抗战基本同龄。但8年里,发表新闻稿件仅有900多篇稿件见报端。而我曾经听说,管局宣传部开峰部长当年写新闻,一年就可发表四、五百篇,让我无法相比,自己稿件实在是少得可怜。唯独能庆幸的是,回想起自己从事新闻写作的简短经历,算是悟出了一丁点儿道道。有五点体会和四句话愿与大家共勉:

1、善于发现。常言道:生活中不缺乏美,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新闻宣传报道亦是如此。要写出好新闻,需要善于捕捉蕴藏在现实生活中各种有意义的新闻题材,做追新逐异的的有心人,也就是要具有新闻眼,能在纷繁的现实世界中精选出最有价值的事实。有时有价值的事实未必就是大事,但这个小小的事件却能反映背后的系列问题,很多新闻线索并不起眼,但若是认真挖掘,却能牵出来好新闻。生活中人们常说一滴水能映射出太阳的光辉,在新闻写作中,就是要学会寻找那些能映出太阳光辉的“水滴”。

比如:去科技园区发现小小芦笋。 后来,我写《共青引进美国芦笋UC157》。

一次,管局领导检查工作科技园区工作,我去录像。后来我写《非洲黄秋葵扎根共青农场》《共青建起全省最大有机蔬菜基地》。

如,江滨报道员韩玉红,发现一对20年患难之交的夫妻,妻子照顾瘫痪20年的丈夫,不离不弃。她写下反映一篇人间有真爱的社会新闻稿件《真情守候》。

咱们垦区各地抓城同时,环境也极大改善。 大写小巷 种满五颜六色的 花。我们一位通讯员 就这样写道《共青倾力打造优美城镇》

2、疾于动手。新闻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排他性。由于我们新闻宣传素材的同质性,全总局100多个农场具有同质性。有一个好的新闻点,即却不能疾于动手迅速成文,可能误了时机。这同信息简报的采用道理差不多,如果其他单位对某类问题动手快,上报得早,就算是新闻事情与自己的相比,相比很小,最后采用的仍然是他而不是你,原因就是在于时效性和排他性。新闻宣传更是如此,因此一定要疾于动手,就算还不成熟,也不大要紧,毕竟宣传职能部门在审核或修改时能提供一些把关指导,事实上我们也乐意提供各种帮助。谈谈我的写作经历

比如 总局党委会议后,第一个通讯员写相关学习会议精神肯定能用。往后顶多用几个,还得精益求精。 如:我写《共青落实总局党委会议精神不走样儿》

3、巧于角度。在掌握事实的基础上,巧取角度,认真精炼,让报道做到短小精悍。新闻一般在形式上要求短小精炼,一般来说,《北大荒日报》登载一版的消息稿件篇幅不得超过500字。一般来说2、300字恰到好处。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现代社会讲究快节奏和高效率,拖沓的新闻不受欢迎,读者阅读新闻属于一次性阅读,不像文学作品那样,读者可以用很长的时间去慢慢品味。因此,为保证足够的信息量,读者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更多的信息量,客观上要求每篇新闻必须短小精悍;二是新闻媒体的版面有限,为增加信息载量,容不下长篇巨制。要实现形式上短小精悍,内容又丰富精深,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借鉴:一是"一事一报,干净利索",即集中报道一件具体的事实,不蔓不枝,笔无旁及,自然容易把新闻写得短小精悍;二是提取精华,认真浓缩,对于复杂事件,要想写得言简意赅,必须采用提取精华的写法,择其要者而宣,如一些大型会议的报道,就可以采用类似方法;三是,以小见大,对于复杂的事件,还可以只表现它的一个小小的局部,写好了也不乏新鲜感,因为只把一个局部强调出来,本身就有些出人意料,立意不俗,就容易吸引读者。如每年的冬训,如整体报道,则比较平淡,如取一两个特殊的闪光点,就是一则不错的新闻。

如:《共青500职工变成读书郎》。

4、 重于特色。宣传报道要结合我们工作特点,突出特色,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要发挥新闻工作掌握一手资料较多的优势,密切联系当前社会现象进行报道。及时抓住热点问题,从新闻视角进行重点、系列报道,在满足社会受众的需求的同时,也能较好地宣传农场党委中心工作。二是认真对待每一篇报道,不敷衍了事,既要认真进行构思确定宣传的方向,又要沉下去搞清楚弄明白事件的来龙去脉,还要反复进行斟酌和推敲,这样写出来的新闻报道才会自己满意,读者中意。

5、 妙于点睛。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作者对新闻事实及其评价的高度浓缩,好的标题能使得文章增色不少,甚至会吸引读者去阅读,所以俗话说"题好一半文"。这个必须引起大家足够的注意。新闻的标题应跳出公文标题四平八稳和刻板的囹圄,应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如可以用比喻、借代、反语、对偶、谐音、倒装、双关、设问、用典、抒情等几十种方式,力求标题鲜明生动。各个媒体编辑在选择文章时候,十分注重标题是否抢眼,好标题的稿件就会不自觉地去审读一下,不好的标题可能连看都不看。好标题是文章受欢迎的助推器,让读者印象深刻,甚至产生强烈震撼。我至今还记得咱江滨报道员韩玉红在《北大荒日报》一篇关于妻子照顾白血病丈夫20年的报道,其标题为《真情守候》,这个标题深深打动读者,让我读后不仅为其夫妻那种真情儿动容。至于很多报道的标题,更是精彩迭出,光看标题就是一种享受。例如,《共青一瓜农试验表明:西瓜多盖一层被效益多两倍》更人写道《延军大街小巷穿花裙》。

虽然在标题制作过程中应认真推敲,求新求异,但一定要准确、凝练,避免以下三个明显的不足:一是含糊不清,让人不得要领,不知所云;二是文字过分堆砌矫饰,只见文字,不见内容;三是言之无物的套话空话。看似说了一大堆,其实一点内容没有。要是这样的标题,还不如四平八稳的好。

下面还想说四句话

1、要有一颗跳动活跃的“心脏”。就是要时刻保持对外界事物的敏感,对生活保持一种儿童般的天真与好奇,对遇到的任何事情多追问几个为什么,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辩证分析。对生活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热情,而不是消极悲观,麻木不仁;对身边的人和事不是熟视无睹,而是熟中找新,新中找奇。基层通讯员必须是一个热爱生活、追求生活、对生活充满激情和创造欲望的人。否则,在新闻报道的路上不会走得很远,也难以出好作品。

2、要有一个装满问题的“脑袋”。就是脑袋中一定要常装有几个或若干个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自己思考的,可能是现实发现的,也可能是别人提醒引申而来的。这些问题一旦找到触点,就会很顺利地完成新闻采写工作。它会让“新闻点”不断涌现。新闻采写讲究“抓问题”,只有你脑袋中装着问题,才能知道哪些问题需要去抓,应该去抓问题的哪些方面,如何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我在工作中有这样的感受,就是刚刚采写完一篇稿件,忽又冒出另一个问题,总让你有“常流水”、“不断线”的感觉,只要不停止思考,总有采写不完的稿件。

3、要有一双勤快利索的“腿脚”。有位新闻老前辈曾说,没有采访就没有新闻写作。也有人说,新闻报道是七分采访、三分写作。我有过切身的体会,没有经过采访去想当然地写稿,不仅违反了新闻真实的本质要求,更重要的是让你写稿时无处下手,无法落笔。有时即使“编造”出稿子,也总让人感觉没有采访来得生动形象,没有采访来得丰满充实、有滋有味。有了新闻线索,只要深入采访,如实照录,即可结

【篇六】谈谈我的写作经历

一位有近四十年机关写作经验的

一位有近四十年机关写作经验的“笔杆子”谈谈写材料的“外功”

2014-11-25 桑文武 帮你写公文

公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公文,既包括《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2〕14号文件)中所规定的15种公文,又泛指机关常用应用文,也有人称为“事务文书”或“准公文”。狭义的公文,则专指党和国家机关公文处理法规中所规定的正式、主要文种。我今天主要从广义公文的角度,谈谈机关常用应用文的一个重要文种——材料的写作方法与体会。关于机关材料写作这一课,许多老师讲的是“内功”,大家多年来学的也是“内功”。我今天专门来讲一讲“外功”。什么是“外功”?怎样修习“外功”?是我今天所讲的主要观点。谈谈我的写作经历

机关工作离不开写材料。写材料是机关干部的一门必修课,一种看家本领。会写材料的机关干部都是大家公认的“笔杆子”,也是机关的“稀缺资源”。因此,会不会写材料,往往成为领导同志考察机关干部政治思想水平和文字能力的重要标准。

但长期以来,我们的机关干部中,能写材料的“笔杆子”人才却越来越少,能拿得出手的好材料也是凤毛麟角。究其内因,机关干部年轻化、思想上怕吃苦、不愿意爬格子是主要问题;从外因上看,领导重使用轻培养、互联网应用的普及使“笔杆子”重量变轻、各种社会因素的干扰影响使敬业精神“矮化”等等,都构成了机关写材料人才缺失的环境和条件。面对这种青黄不接的严峻形势,我们一方面要呼吁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从党的事业的高度,真正重视写材料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千方百计为机关干部营造人人争当“笔杆子”的浓厚氛围;另一方面,年轻一代的机关干部也要从自身做起,热爱本职工作,学好看家本领,练就写材料真功,实现自身价值。

其实,我们把能写材料的机关干部称之为“笔杆子”、称之为“稀缺资源”、称之为“人才”,不仅是因为写材料不易,更因为培养一个写材料的高手不易。写材料的人要成为一个大家公认的“笔杆子”,周期是较长的。一般来说,机关干部没有五年以上“爬格子”的历练,是难以成为“笔杆子”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我们在学习写材料的过程中,似乎走进了一个误区——往往只注重材料本身的架构,即观点提炼、谋篇布局、论据运用等“内功”的模仿、传授和培训,却忽略了一个真正的要点,那就是写材料“外功”的培养。“外功”是什么?简单讲,就是一个字:“悟”。中国古人早就明白“悟”的道理,告诫我们要“学必悟”,认为写文章的最佳方法就是“悟道”,即领悟思想的过程。因此,必须明白,好材料不是写出来的,是“悟”出来的。这个“悟”,就是“外功”。黑格尔说过:人是靠思想站立起来的。“悟”的本质是认识,是思想的反映,是写作者思想力水平的真正体现。一篇材料,就是一个事物,就是靠你的“思想”站立。你的“悟”越接近这个事物的本质,你的“思想”就站立得越高,你的材料就写得越深刻、越让人喜闻乐见。反之,你的材料虽然写得体例规范、内容充实,但却没有你的“思想”站立其中,充其量也不过是个制造了一堆“正确的废话”的“文字匠”,毫无用处。因为材料的“内功”只是一种内容的载体(体裁),一种专业知识的表现形式,一种技术主义的实践范本,或可以称之为一种“硬件”的“标配”,本身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说得更刻薄一点,这种“内功”只是在形而上地“制器”,而不是在“悟道”,严重地违背了写材料的初衷和基本原则,犯了导向性的错误。比如说我们现在媒体报道的时政新闻,基本上就是一个套路,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什么人、在做什么事、结果怎么样?(新闻学称五个“w”),把相关新闻素材充填进去,这篇时政报道就完成了。这样的报道只有一个作用,就是传播信息。所以,一些外国记者将此做成了一个应用软件,凡是时政报道只要按照软件编程要求,点击几个“关键词”,随时充填内容就行了,又快又好,十分省力。正因为如此,每年我国评新闻奖,也绝少有时政新闻能评上奖的。一些干了好多年时政记者的朋友也为此经常向我抱怨,说一到评职称时就没有获奖的“硬稿”,自己

的稿子是“易碎品”,自己也成了“易碎品”(注:不是艺术品),只能望“职称”兴叹。其实,这应该从内因上来反思,不能只修“内功”而忽视“外功”。因此,爱因斯坦说过这样一句至理名言:“我们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而应该将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放在首位。”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内功”与“外功”的位置关系,写材料者应该谨记在心。

我们强调写材料的“外功”,修炼的是一种思想力,是“悟”的境界、“悟”的终极目标。因此,要学会写材料,第一要务就是要学会“悟”。如果没有作者“悟”的思想,材料就等于没有了灵魂,也可以叫做“魂不附体”。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对写材料的技巧滚瓜烂熟,但却写不出构思精密、思想超出的好材料的根本原因。“悟”是作者知识、见识、经验、阅历、思想等的集之大成,没有这些“悟”来撑起材料的灵魂,材料自然也就成了“废料”。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一个人写材料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这个人的“外功”——即思想力的高低。因此,我们便不难理解这样一句话:“文如其人”。这真是一针见血、至理名言。

谈到写材料“外功”的重要作用,我突然想到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句话:“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同样道理,“汝果欲学文,功夫在文外”。写材料的“外功”,就是为材料塑造“灵魂”,虽“外”而实“内”,起着“核心”的作用。可以说,忽视了“外功”的修炼,写材料的人就会成为一堆“语言垃圾”的制造者,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还影响前途。在此告诫年轻的“笔杆子”们:要想写好材料,必须先练好“外功”,再谈技巧(内功)。梳理我40年写材料的实践,我认为,练好“外功”,可以概括为三个“三”——

一、 学好三本书——哲学、逻辑学、心理学。

哲学、逻辑学、心理学是“外功”的基础,是思想力的“源泉”,是塑造材料的“灵魂工程师”,非此无以事文,非此无以成文。从写材料的实践角度看,除了这三本书,其它学科都可以视为边缘学科。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不足为据。为什么要学好这三本书?简单地说,学哲学是解决“怎么看”的问题,是认识论;学逻辑学是解决“怎么办”的问题,是方法论;学心理学是解决“为谁写”的问题,是对象论。下面,我们来做个具体分析。

(一)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总开关、总钥匙。哲学管总,哲学通,一通百通。哲学的科学定义告诉我们: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关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这些东西,就是思想力的根本,是写材料的人必须牢牢掌握的基本知识与基本原理。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把学好哲学提升到我们共产党人看家本领的高度来认识,这是对哲学意义的本色定位。写材料的过程,就是一个运用哲学思想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哲学思想的指引与统领,就没有对事物或曰问题的本质认识,就难以体现材料的价值,写作者当然也是在做“无用功”。

有人怀疑,学哲学对写材料真那么有用吗?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比如,当前,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基本结束,上级要求我们写一篇关于总结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工作报告。如果我们没有学会运用哲学的基本原理来思考问题,那么写出来的东西很可能是平白浅直,没有内涵。按照约定俗成的通常写法:第一部分,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主要做法;第三部分,下步打算。这种总结式材料结构现在似乎已经成了模式,成了新“党八股”,害了不少初学写材料的好青年,也害苦了许多有思想的领导,只能忙里偷闲、挤时间亲自动手写材料。如果写材料的人善于运用哲学的思想方法来写这个总结,那结果就不一样了。他会从认识论的角度,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认识论原理,具体分析在哪些地方体现了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他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关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相互关系的认识论原理,具体分析在哪些地方体现了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上的创新?于是,一篇总结材料的架构就新鲜出炉了:第一部分,先写成果,可以写三大成果: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制度成果。这里运用的是实践论原理。第二

部分,写取得成果的原因,即经验体会,重点写如何深入基层,转变作风。可以这样破题:转变作风,不当看客;转变作风,不当说客;转变作风,不当过客。这里运用的是方法论原理。第三部分,写如何建立长效机制,巩固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这里运用的是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的原理。我相信,这样运用哲学思维写出来的总结材料,一定会让领导满意的。所以,学好哲学,用好哲学,是写材料人的一门必修课。

关于哲学的学习,我觉得对于机关干部而言,绝大多数都是在院校、党校进行过专门培训,基础知识已经相当扎实,主要是实践应用问题,而理论能否应用于实践几乎完全取决于个人能力,这是不能一概而论的。从写材料的应用角度看,除了必须努力学习好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外,我主张大家采取应用式的学习方法,即坚持经常看一看《求是》杂志等理论刊物。这些刊物中所选的文章都是哲学思想的实际应用成果,既有助于我们对哲学思想的学习和研究,也有助于我们在写材料的具体实践中不断提升哲学思维的能力与本领。可以说,如何练好写材料的“外功”,《求是》理论杂志就是一部最正规、最实用、最能体现哲学思维方法的教科书,希望大家很好地学习和运用。此外,中宣部理论局每年组织编写出版的《理论热点面对面》、《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辩证看 务实办》、《改革热点面对面》等,都是最热门的哲学学习书籍,经常写材料的人不可不读。如果还要推荐的话,我建议大家再看一看李瑞环同志写的《学哲学 用哲学》这本著作,该书充满了唯物辩证法,是一本理论联系实际的生动哲学教材,应该一读。

(二)逻辑学——是以思维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古老而年轻的科学,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创立。旧称“论理学”、“名学”、“辩学”等等。逻辑学的性质,主要是它的工具性,它是人们正确思维、论证和表述的重要工具,是思想力的表达形式。从写材料的角度来说,写材料本身就是在做概念,做概念就离不开逻辑。概念、判断、推理,既是写材料的基本方法,也是逻辑学的基本要素。我们常说,“这篇文章缺乏逻辑”,“这个人说话没有逻辑”,实际上就是对逻辑的具体运用。学习逻辑学的意义,总的来说,可以提高我们使用概念、作出命题和进行推理的本领,使我们在写材料以及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时,能够做到概念明确、命题恰当、推理有逻辑性,论证有说服力。具体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逻辑是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必要工具。写材料的过程,也是人的思维认识活动过程。在认识活动中,我们可以根据逻辑知识,将已知的一般原理、规律性的知识应用到个别的事物上去,从而得出新的结论;也可以由已知的个别的、特殊的知识概括出一般性知识,从而扩大我们的知识面。第二,逻辑是提高我们语言表达能力的工具。俗话说,言为心声。我们写材料意在表达思想,但表达能力(材料水平)却参差不齐、有高有低。究其原因,既有语法、修辞问题(内功),也有逻辑问题(外功)。其中,逻辑问题是一个重要方面。在写材料过程中,要提高思想表达效果,就必须做到观点明确、用词恰当、文理通顺、条理清晰、富有说服力。这些都与逻辑问题密切相关。一切正常的人几乎都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但是,这样的能力,都不是经过思维训练的逻辑能力,难免具有习惯性和随意性。平时写材料过程中出现的“走题”、“文理不通”等错误也都是违背逻辑规律造成的。逻辑能从理论上揭示正确思维的规律,通过学习逻辑就可以由自发的逻辑思维上升为自觉的逻辑思维,从而避免犯逻辑错误,增强表达能力。第三,逻辑是我们掌握和学习新知识的工具。任何一门学科都是由一些基本概念和命题组成的,都有独立的范畴体系。而概念之间的关系,命题之间的关系与推演,某个命题的证明,都是建立在逻辑规律的基础之上的。它们相互之间都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如果我们具有一定的逻辑知识,就可以按照材料素材之间的固有联系,自觉地分析它的内在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就能较快地、较准确地提炼材料素材的论点、论据和论证,很快地完成一篇材料的逻辑再造与重构过程。第四,逻辑还是我们识别和揭露逻辑错误和驳斥诡辩的重要工具。逻辑从人类的大量思维材料中总结概括出来的正确思维形式以及运用这些思维形式所应遵守的规律、规则,是识别谬误的准绳。学习逻辑,掌握了正

确的思维形式及其规律、规则,就可以自觉地发现和避免逻辑错误,澄清糊涂观念,以宣传真理,教育群众。例如,有人说:“我不是法官,我还学什么法律!”对于具备逻辑知识的人来说,就不仅容易发现其错误所在,而且反驳也容易切中要害。我们稍加分析便不难发现,这话实际上是一个省略的三段论推理,中间那句省略的是小前提:“我不需要懂法”。此推理尽管前提真实,结论却是虚假的。因为它违反了三段论推理规则“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从而犯了“大项扩大”的逻辑错误。再举一个例子:某单位一名同志给领导写材料时,将一组数字“1×1000”误写为“1000×1”,被领导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这个写材料的同志甚是不服,问领导两者有何不同?领导训道:“你跟一个女孩约会1000次,与跟1000个女孩各约会一次,能是一回事吗?”这是个段子,但很说明问题,那个写材料的同志在逻辑上犯了“概念混淆”的错误。

逻辑思维从内涵上看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狭义的,专指形式逻辑,也就是由亚里士多德所创立的三段论式逻辑学,它是严格地按照概念、判断、推理的模式,通过演绎和归纳、分析和综合等思维方法对客观现象在人类意识中的各种反映进行评判,加以认识。这种形式逻辑是一切现代科学研究要取得成果都不能不遵循的认识并改造世界的基本法则,是人们追求真相和真理的唯一有效途径。广义的逻辑思维则包括辩证逻辑、博弈逻辑等,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形式逻辑进行推演和发展的结果,是形式逻辑的衍生品。关于逻辑学的学习,我看就学形式逻辑即可,不要涉猎太多,贪多嚼不烂。对初学者而言,基本的方法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具体来说:一要掌握逻辑的基础理论,理解并把握主要的定义、规律、规则和公式,在领会的基础上加以记忆。二要加强思维训练,做到对逻辑的基础理论了然于心,训练有素。三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应用能力。四要选好教材。建议你阅读姜全吉、迟维东主编的《逻辑学》第三版。该书深入浅出,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是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教材。

(三)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包括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从写材料的角度来说,可以认为是思想力的心理应用。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灵魂在希腊文中也有气体或呼吸的意思,因为古代人们认为生命依赖于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结了。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心理学原先属于哲学范畴,直到19世纪初,德国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才首次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使心理学从哲学的襁褓中彻底分离出来。科学的心理学不仅对心理现象进行描述,更重要的是对心理现象进行说明,以揭示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心理学的定义是:科学研究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和它们是如何影响生物体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的外部环境。心理学分为五个子领域,即:神经科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心理学虽然发源于西方,但在我国古代也早有发现和应用。如孟子提出的著名理论“心之官则思”,《黄帝内经》中提出的“神行合一”“形神相印”等等(中国古代人认为人的性情思想是由一定的器官承担的,并且其活动会在器官上反映出来)。我们写材料者,主要是学习和掌握一些心理学方面的常识性东西,用以帮助我们研究分析受众(群体或个体对象)的心理现象,即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和人际关系等心理状态和外部环境。现在提倡的所谓“靶向思维”——即点对点的定向思维模式,就是心理学的一种实用方法。比如,我们要为一位新领导写一篇讲话稿,写作者就首先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应用“靶向思维”方式,观察分析出这个领导的讲话风格、语言特点、学识背景、思维方式、行事状态等方面的心理现象,然后通过对这些认知信息进行接收、编码、贮存、提取和适用,从而使材料写作达到“量体裁衣”的效果。一般来说,领导的材料秘书都是深谙领导心理学的行家里手,所以领导的材料一般都由材料秘书来起草或代为把关。这并不等于材料秘书都是写材料的高手,而是他们懂得领导的心理,知道领导对材料的基本要求,因而才能使材料“适销对路”,很少出现返工情况。同样的道理,当上级需

要我们写经验材料、写综合材料、写典型材料、写检查材料、写演讲材料、写述职材料等等,也都需要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来评估材料的认知对象,尽可能地通过咨询、交流、对话、情感等方式,准确获取上级对材料的基本意图、评估标准、认知特征、动态维度等方面的心理信息样本,然后在充分进行心理信息认知处理的基础上,做好材料的选题、布局、用语、撰写等工作。这样写出来的材料,既能“投其所好”、又能“事半功倍”。

关于心理学的推荐书籍,我建议大家主要选这样几本书:一本是《普通心理学》,这是国家高教委推荐的一种高校心理教材,是研究心理学基本原理和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心理学入门书籍,作者叫彭聃(DAN)龄;一本是《心理学方法论》,是前苏联心理学家洛莫夫1984年出版的专著,是关于运用系统观点分析心理现象的科教书;一本是《心理学与生活》,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多年来使用的教材,也是关于心理学入门的科教书;还有一本叫《行为心理学》,是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它的创建人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主要是从人的行为角度研究心理现象的心理学派。这些书都应该看看。

在写材料的具体实践中,哲学、逻辑学、心理学是一个整体,要交互运用、融会贯通,不能只唱“单出头”。只有这样,才能使材料基础扎实,高大丰满,无懈可击。

二、 练好三门功:问题意识、调查研究、四种思维。

这三门功是对学好哲学、逻辑学、心理学三本书的实际应用,是概念的思想载体,也是材料思想生成的“核心要素”。哲学观点认为,概念中的问题与问题中的概念相脱离,往往会走火入魔。因此,千万不能脱离现实思想去思考纯概念,否则概念就会变为“魔障”,使我们陷入写材料的“八股文”套路中而不能自拔。加强问题意识、调查研究、战略思维的思想训练,是走出从概念到概念这个“魔障”的必由之路。

(一)问题意识——材料写作的思想指南。什么是问题意识?就是一种提问题的能力,是一种主动思考的思想准备。树立问题意识,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面问题、研究问题、回答问题,积极推动问题的解决。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写材料的人没有问题意识本身就是大问题。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培养思想力和创新精神的切入点。一个有问题意识的作者,在材料写作酝酿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地内驱动力,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问题意识决定写材料者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深度。没有问题意识,就难以找到材料的表达突破口,即使抓对了问题,也可能浅尝辄止。因此,写材料,首先要培养问题意识。严格说来,写作每一份材料,写作者都应该或者能够提出一个问题,或者回答一个问题。提不出问题,空空如也的材料,很难说是材料,只能姑且称之为素材。根据我多年的写材料体会,在材料中要提出一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并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加以分析和作出回答,太难了。这是对写作者思想力和理论功底的真正考验。为什么现在许多材料成了“语言垃圾”和“公文旅行”?就是没有问题!写一篇材料,归纳出几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味的观点,再堆砌一些无关痛痒、时髦词语的评说,就算完事。这样的材料,只能是白开水一杯,不写也罢。

如何培养问题意识?我的体会是:

第一,要培养自己的学术意识。问题意识也叫学术意识,就是说,写材料应该有像钻研学术一样打破砂锅问(纹)到底的态度和坚持。学术意识是问题当头,没有问题的学术是伪学术。写材料也如同做学术论文,必须从问题出发,才能抓准问题,进而确定材料的主题,然后运用正确的思想方法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提出不同凡响的真知灼见。培养学术意识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创造性思维,提倡研究问题的思维方式。没有学术意识,写出的材料永远是废品。

第二,要学会围绕问题写材料的基本方法。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写材料也不例外。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谈谈我的写作经历 谈谈你的写作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