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日月潭评课稿》
《日月潭》
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的主体是小学二年级学生,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对身边的事物充满着无限好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要求:“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并在阅读中积累词语.”鉴于二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识字能力和知识积累,我在教学中采用课件展示大量图片,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学文;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把识字与认识事物联系起来,把识字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与朗读感悟、观察图画有机结合,以读感悟、以读促悟、画图助悟、抓关键词领悟等学文形式,落实学习目标,让学生做学习的真正主人。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都去过哪儿?谁来说一说?你觉得那里怎么样?
今天我们将学习第三组课文,一起去领略祖国的秀丽风光,现在我们要游览的第一站是——台湾 。
二、激趣导入
1、出示地图,认识台湾 。
2、(出示图片)初到台湾的你,一定会为这眼前的一切感到惊艳不已,那里有著名的阿里山,景色奇绝的太鲁阁国家公园,景致清幽的莲池潭,婀娜多姿的纳鲁湾,风光秀丽的日月潭。看到这些,你想说什么?
3、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日月潭,去欣赏宝岛上那颗最耀眼的明珠。(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理解“潭”意。
三、初读课文,趣味识字
1、日月潭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认真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了课文,大家想不想去欣赏一下日月潭的美丽风光呢?可是,我们要观赏日月潭,首先要闯关成功,才能拿到门票。
(1)下面让我们进入第一关!出示生词
自由练读。
指名读。
小老师领读。着重指导 “清晰”这个词语的读音。
齐读。
开火车读 。
(2)识记生字,出示生字。
读了这些生字,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发现用形声字、熟字加偏旁、左右结构的方法可识记这些生字。)
记“绕”,读儿歌:有水把花浇,有火把饭烧,有日要知晓,有足跷一跷,有丝来缠绕。
猜字谜识记“筑”:姓巩的住在竹屋里。
(2)理解词意,出示词语
齐读。
大家观察一下这些词语,你有什么发现?(清晰-朦胧是意思的相反词,朦
胧-隐约是意思相近的词。)
理解字意,识记“茂”。出示茂的小篆。
大家看看这张图片,你能猜出这是哪个字吗?茂这个字就指的草木茂盛的样子。
齐读生字。
(4)这一课中还有许多四字词语,你们能读好吗?出示四字词语
学生读
游戏:看图猜词语
太棒了!祝贺你们闯关成功(课件出示门票)
师:哎呀,你们真棒啊!让我们拿着这张来之不易的门票,快去欣赏日月潭美丽的风景吧。
四、学文
1、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和它名字的由来。
2、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你从这段中,你知道了什么?(日月潭很大,很美) 补充资料:日月潭是我国台湾省最大的一个湖。面积7.73平方公里,相当于我们的大操场100个那么大,湖周长35000米,平均水深40米,是玉山和阿里山的天然湖泊,风光极为秀丽,被誉为宝岛明珠。
(2)借助图片理解“群山环绕、树木茂盛”
(3)补充材料,理解名胜古迹。
(4)指导朗读。
3、学习第二段理解日月潭名字的由来。
(1)自由读第二段,用——划出日月潭名字的由来。
(2)出示图找找日潭和月潭的位置。
(3)比较句子,并用带“什么像什么”说话。
(4)说到日月潭名字的由来,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想听吗?老师来给大家讲一讲。(《平湖秋月》的配乐)
(5)神话传说很美,日月潭更美,你能不能美美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6)看图试背。
五、指导写字。
1.学生观察“茂盛”“隐约”4个字的写法,注意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巡视,强调“隐约、茂盛”中“点”的位置和写法,同时重点指导:隐:左窄右宽,右边“急”字中间的横不要超出右边的折笔。 茂:关键是下边的“戊”字,斜钩要有力度,右上的点不可漏掉,中间不能加点(与“戌”不同)。
3.学生再写,体会字的结构和书写规律。
板书设计:
9日月潭
大 美 树木茂盛
群山环绕
名胜古迹{日月坛评课稿}.{日月坛评课稿}.
形状奇特
《日月潭》评课稿
麻步镇小 陈小雷{日月坛评课稿}.
今天下午,听了林小玲老师执教的《日月潭》一课后,我脑海首先蹦出的是两个字:扎实,然后是有情味,学生学得又轻松,课堂有实效。
首先,揭题谈话,营造了轻松的课堂伊始,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林老师首先出示地图,问和学生们聊聊都去过哪些地方。孩子们纷纷调出记忆,和同学分享。这时林老师适时地指着地图,问这儿去过没有?引出台湾。然后自然地提出本节课要学习的课文《日月潭》:那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台湾去游一游,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整体感知课文后,林老师带领大家认读词语。此环节,林老师的设计颇费心思。为了让学生读出那四字词语的意思和意境,她找了很多的插图,很有梯度地让学生把词语由读对到读出意思,很有层次感,学生也读得津津有味。特别是理解“风景名胜”这个词语的时候,她给学生欣赏了很多台湾名胜的图片,精彩处还作了适当的讲解,学生听得特别有味道。有了这样细致的指导,后来学生再读词语就读的特别有味。
在以上的读词语环节中,林老师巧妙地穿插了识字写字的教学。在识记“茂盛”的“茂”时,她引入了篆文,让学生在形象中理解了茂盛的意思。这个环节的设计显得特别有文化味。
可以说词语教学是本节课的重头戏,林小玲老师真的做到了一步一个脚印。 如果说有美中不足的是选择内容多了点。如果只选择教第二小节,时间会充裕些,同时学生对日月潭之所以叫日月潭就印象深刻,同是又积累了比喻句。其实有些时候,采用变序的教学重点会更突出。
《日月潭》评课稿
今天听了李老师执教的《日月潭》一课,令我感受颇深,本课教学的是小学中年段一篇讲读课文的第一课时,也许讲读课文的第一课时总会让人觉得以枯燥乏味,但李老师的课上却是精彩不断,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李老师紧紧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不仅落实了知识,培养了学生学习能力,而且陶冶了品格。下面就我的体会与大家交流: 第一、优美动听的语言引入课文,既使学生很快的进入情境,又给人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涌起自豪感,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多媒体课件的不断呈现,使文字描述变成了可观、可感的直观体验。既活跃了课堂,又弥补了极尽言辞不能名其状的缺憾。
第二、 多种读文方式的有效结合,加上适时的点评与指导,既达到了初知文意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可谓一举两得。“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句话正说明了多读文本的重要意义。
第三、 多种识字方法的穿插利用,很好的诠释了中年段生字教学的教学方法,将知识落实;繁简适度的讲解与扩展,又使学生的自学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简单的一带而过,决不拖沓冗长;复杂的不厌其详,决不敷衍塞责。这既是教师备课态度的体现,也是语文基本功及驾驭课堂能力的体现。
第四、“一曲终了,余音绕梁”,本课教学任务完成时,又能启发学生思考,激发继续探究的兴趣,达到了“课虽下,趣仍浓”的效果。
日月潭评课稿
今天我们学校的教研课是黎翠妃老师上的《日月潭》一课。从这堂课中我看到了黎老师精彩的地方,也认识到了自己某些不足的地方,应该说受益匪浅。黎老师今天我们学校的教研课是黎翠妃老师上的《日月潭》一课。从这堂课中我看到了黎老师精彩的地方,也认识到了自己某些不足的地方,应该说受益匪浅。黎老师执教的《日月潭》整节课都落实了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充满活力。
一、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进入课堂。
一堂课精不精彩,课堂的导入也是一个因素。一般有经验的教师往往非常重视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以精湛的导入愉悦学生的耳目,激发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触发学生的情感,将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吸引过来。黎老师就是这样做的,一开始播放风光片,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引到了美丽的日月潭。学生看着看着发出了发自内心的感叹:好美啊。学生在这样美的心境下进入课堂,有了这个美的情境,学生就能在学习中愉快地畅游了。到了这节课结束了,和生字朋友说再见了,小朋友们就会高兴地说出“群山环绕、名胜古迹。”
二、以学生为本、以质疑为线、以朗读为主。
我们说,要让孩子带着疑问进课堂,带着疑问课堂出课堂。这堂课上黎老师从“在这么美丽的地方,你想知道什么?”让学生质疑,带着“这是岛?”“在什么地方?”“湖水面积多大、多深?”“为什么那么美?等问题进入文本,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与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读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真情实感自然流露。
三、以人为本,自主学习、探究。{日月坛评课稿}.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这堂课中有一个非常闪亮的地方,那就是师生共同演绎“群山环绕”。学生开始是“遥遥相对”,这时第一个孩子说:“不对,你们不应该和老师站那么远……。”有的说:“群山就是有很多山,而山应该有高有低,你们应该有些人搞一点,有些人矮一点……”有的说:“应该有几座山在后面,有几座山要重叠起来……”等等。整个环节给人的感觉特别真实,教师没有做任何繁琐的分析而学生已经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整个课堂开放而灵活,充满生机。
四、从课内到课外知识的不断延伸。
在课的一开始,老师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还简单介绍了那里的文武庙,独具匠心,注重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衔接与整合。
篇二:《《日月明》评课稿》
《日月明》评课稿
识字本身是枯燥的,而对于枯燥的事物,人们的情绪总是消极和被动的。如果孩子们一味地被动识字,不仅识字的效率低,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思维的发展。吴老师的课堂通过图字结合来营造识字教学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起儿童识字的兴趣,不断激发学生去体验识字的乐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乐于识字,主动识字。
一、借助事物形象,激发儿童识记生字的兴趣。
表意性是汉字的一个重要特点。课文通过一句句富有韵律的儿歌来帮助学生记忆字形,从而让学生发现会意字的构字特点,但是却没有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字义。吴老师除了让学生根据儿歌记住字形以外,还借助图片让学生明图意,悟字形,晓字义。在图、演、文、字联系的过程中,学生们得心应手,他们或看实物,或看图意,或联系生活,或亲身表演,让汉字和形象紧密地结合,饶有兴趣地悟出了会意字的构字特点,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加深了对字形的记忆,对字义的理解。
二、注重识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无论是何种教学,对学生的教育都应该是一个“扶”到“放”的过程,因为对于学生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学习对他的一生都将受益非浅。吴老师在教授“看”前,引导学生总结识字的方法,让学生运用方法,自主学习会意字“看”等字。不仅把学习的时间交给了学生,同时还把学习方法教给了他们。使他们在愉快的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还获得了有益于终身的学习方法。不要小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经常注意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本领会越来越强。
三、体现识字快乐,增强学习的实效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那么首先这个学习应该是充满快乐的。也许有人会认为,整堂课闹哄哄的,学生光去玩了,肯定学不好。其实不然,低年级的孩子无意注意力强,就该让孩子在学中玩,玩中学,在无形中他记住了该记的知识,而且这些知识是通过自己去发现,用他自己的方法去记忆的。在发现的过程中,学生会调动自己的多个感官,提取自己生活记忆的材料帮助记忆、理解知识,其记忆持续时间会比强制记忆持续的时间要长得多。在教学过程中,吴老师创设了一个快乐的学习氛围,在这氛围中学生学会了学习会意字的方法,又将继续用自己学到的方法使这份“快乐”持续下去。每个人都喜欢参与快
乐的活动,孩子们更是如此,四十分钟的课堂,使孩子们全部主动参与学习,其课堂实效性可想而知,同时这份“快乐”对于一年级上册400个生字的记忆更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篇三:《日月潭的传说评课稿》
《日月潭的传说》评课稿
顺河镇艾口小学 马兆青
整体简评
一、教学过程非常流畅,环节与环节之间过渡自然。
二、整堂课的设计体现出了语文学习的本质:
1、对文本的把握比较到位;
2、突出了听、说、读、写等实践训练;
3、运用了多种实践手段,如朗读课文、比较句子、复述故事、想象训练等; 值得学习的地方
1、科学有效地创设了传说情境。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情境的创设。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夏老师就通过播放动画(与课文内容十分贴合)、配乐朗诵(所选择的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与“降服恶龙” “披荆斩棘”的情境十分贴合)等环节的设置将学生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使学生能够更投入地学习,从而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2、强调朗读,形式多样。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领会课文潜在内涵的重要途径。夏老师在这堂课中创设了多种形式的读,有默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领读、跟读;男女对比读、配乐表演读等,达到了以读悟情、以读代讲的效果。 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课时内容在安排上稍显不妥。
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既有对词语、句段的研读和理解,又有对课文整体把握的训练与检测,还有对日月潭自然、人文地理的描绘与展示,可以说容量非常的大,要上好、上充分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夏老师出现了拖堂现象也在情理之中。这堂课为《日月潭的传说》的第二课时,建议夏老师可将介绍日月潭自然、人文地理的部分放在该课的第一课时去完成,这样便可以有效协调课时容量了。
二、教学用语不够简洁。
夏老师在授课或与学生进行问答互动的时候,常常会重复自己的话语或重复学生的答语,这样就显得语言不够简洁。
三、板书没有及时写。
原本应该是一问一答一总结一板书的,但夏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没有及时写板书,而是之后发觉再补上的,这是青年教师上课时常会出现的情况,我在上公开课时也出过这样的错误,或者是因为紧张,或者是备课时还不够细致。
篇四:《日月水火 评课稿》
《日月水火 》 评课稿
评课教师:王振芳 时间:2013年11月29日 本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第3课,在这课里有8幅图,8个象形汉字,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展示着8个字的字义。 通过这种象形字归类的识字方式,让学生初步理解汉字的一种造字方法。
识字写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我就重点从识字和写字两个方面进行点评。
一、识字教学。
1、根据低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把抽象的符号具体形象化 ,并结合课件的演示使学生感受汉字的演变过程。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古丽开麦尔老师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引导学生想象,帮助他们把抽象的符号具体形象化,充分调动起儿童识字的兴趣,不断激发学生去体验识字的乐趣, 让学生乐于识字,主动识字。形成学生识字的良好氛围,
例如:在引入日月水火几个字时,古丽开麦尔老师利用通过图文的结合,让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识字,让孩子们融入生动有趣的情境中,特别是图演变成汉字的动画过程,,使学生将自己头脑中的资源与眼前所见的画面产生联系,从而激起识字的欲望,对学习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
2、低年级识字要把识字与看图和生活认识结合起来,利用汉字的演变图,在听读中识字,引导学生多感官参与识字。
例如:在识字过程中,古丽开麦尔老师在课堂上注重调动学生的口、眼、耳、脑、手等多种器官参与识字,充分让学生在观察图片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发现汉字与图画之间的关系。
在课中采用了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在游戏中识字,特别适合低段孩子的识字规律。如课前的摘苹果游戏,课后的小猴子过河的游戏。
识字方法很形象也很直观。例如根据太阳图引出日,月亮的形状引出月字,大山的图让学生认识山这个字。
引导学生认识了日月水火几个字后,又让学生组词再说句子。将识字教学与词、句训练结合起来, 走入学生的生活中 。
二、写字教学。
作为低年级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特别是认真书写的习惯 。写字是小学阶段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训练。新课标中指出:低年级写字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孩子喜欢写汉字的愿望,掌握基本笔画,按笔顺规则书写,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古丽开麦尔老师能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写字教学, 在写字过程中,古丽开麦尔老师充分
让孩子把小手笔画起来,小嘴动起来,眼睛认真看。老师在课堂中真正起到了引导者的作用。
例如,在教孩子书写日、山、田三个字时,让学生观察视屏课件,观看汉字的演变过程,再看老师书写,然后学生一边书空一边说笔画名称 , 最后,孩子动手在田字格中书写,还要边写边说笔画名称。在这一过程,老师指导的很到位 。不管是笔画名称,每一个字的起笔落笔,以及每一笔在田字格的位置都指导的很明确。学生写完后教师及时评价展示。用及时恰当的评价激发每一个学生,写字的自信心 。并且让孩子充分体会到了写字的快乐。
例如:山字教学中,刚好三座山峰就是山字的三笔,老师先让学生观察那座山峰最高,书写时学生自然而然就明白如何正确书写。 如果,每位教师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做到这样细致,我想我们的孩子以后的书写基本功应该是很扎实的。
三、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教学中应渗透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低年级的识字写字教学要提倡多认少写,在生活中认字。及时渗透思想教育。 认识火字后,古丽开麦尔老师 又让学生组词时“玩火”,老师及时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不玩火的安全教育。让学生了解到这种行为是不正确的,应该制止。课堂上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到字词句的学习中。
四、古丽开麦尔老师谦虚踏实善于学习,授课语言亲切,通话标准,态度和蔼可亲,运用多种鼓励性语言评价学生,使孩子们很乐意投入到她组织的各种学习活动中。 总之,古丽开麦尔老师的识字写字这节课,形象直观,条理清晰,特别是多媒体课件起到了真正的辅助作用,是一节没有半点花架子,扎扎实实的一节识字写字课。
再次感谢古丽开麦尔老师 ,谢谢她,辛苦了!
谢谢大家!
篇五:《《牛郎织女》评课稿》
《牛郎织女》评课稿
淮安市郎颜小学 韩品涛
《牛郎织女》是一个民间故事,语言朴实,但却寄托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对我国传统道德文化进行了一个折射。牛郎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男性吃苦耐劳的品德,织女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妇女贤惠淑德的精神。王母娘娘则代表了封建保守势力,折射了专制狡猾的丑恶嘴脸。我们让学生读民间故事的目的是透过故事情节,引发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关于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又一瑰宝,有与神话、传说相同和不同的特点。
1、民间故事大都以口头形式传播,时代久远,情节夸张、充满幻想。
2、民间故事这种文体的故事内容有不同程度的幻想成分,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但民间故事更着眼于、立足于现实生活。这一点是民间故事区别于神话的主要特征,而民间传说,会给人一种有真实历史的感觉,比如尧舜禹的故事,神农架的传说,大禹治水等等,就归为传说。
3、故事注重关键性情节的交代,而不做面面俱到的细节描述。比如牛郎织女三年幸福的日子,男耕女织,生儿育女,但由于日子太过平淡,所以文章只用了一句话来过渡:“转眼间,三个年头过去了,他们有了一儿一女。”故事的趣味性、吸引力也主要在情节的生动性上。比如老牛说话,比如王母娘娘的出现。
4、民间故事,作为一种集体创作,在情节、主题、人物等方面有显著的类型化倾向。如表达生活变富或弱者获胜的愿望,对于机智善辩的赞扬、对于愚蠢呆笨的讽刺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小时候听的故事,结局都是美好的。就像《牛郎织女》表达的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人物的类型化,如像织女巧媳妇型,许仙这样的呆女婿型、牛郎这样的忠厚老实型,王母这样的狠毒反派角色等。
二、关于《牛郎织女》这个民间故事:
此课苏教版安排在六年级,作为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看来放在青春初期的六年级,是比较合适的。这个时候的孩子,对于爱情这个主题,其实有一定程度的想法,毕竟那么多的都市爱情肥皂剧,身边亲人、朋友的现身说法,对于异性慢慢产生的好感,让他们都不自觉的对爱有幼稚而浪漫的想法。
作为六年级的老师,如何尊重他们的想法,引导他们树立正面的爱情观,王老师在这方面可谓下足了功夫。他没有对同学的任何发言下判断,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适当用上概括性的语言点评,比如:你喜欢勤劳善良的,你喜欢能吃苦的。虽然每个学生的爱情观不同,但大都积极向上。
三、民间故事教什么?
1、教讲述——以讲述唤醒故事的魔力
教低段的阅读民间故事,如《日月潭的传说》,激发学生爱读、乐讲,培养学生讲故事的能力才是教学的核心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才会达到理解、积累、运用词句的目的,这才真正落实了“语言运用”。低年级教民间故事,讲述是目的,不是理解文本的手段。
2、教情节——给情节插上想象的翅膀
中年级学段的故事复述要求学生开始关注民间故事的结构。俗话说:“非奇不传”。民间故事的一大特点正是情节夸张,想象奇特。民间故事在流传的过程中情节会不断被加工,使得同一题材的故事产生不同的版本,而这也恰是民间故事的价值所在。
3、教鉴赏——为故事还原文学的气质
民间故事是一定时期人们思想感情的流露,它反映了古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这种思维方式决定了绝大多数民间故事的叙事方式——看了开头就能预知结尾,而这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单一地认识、复述、创编故事已不能引起他们对这种文本的好奇与兴趣,他们厌烦墨守成规的格调,他们需要在熟悉的情节中能见出惊奇,能激起思辨,能读出陌生。因此,民间故事不能再“穿着”一般故事的外衣呈现在他们面前,而应在学生能接受的基础上适当展现它文学的气质。
四、《牛郎织女》怎么教:
我们可以像对待一般叙事类课文一样,找出几个语言文字训练点,把课堂划
分成几个活动版块进行训练,还是把它作为特殊文本,抓住其特点,确定一个不一样的教学目标,把课堂变成赏故事、议故事的活动场所? “教无定法,贵在用法。”王老师改变传统“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模式,以点拨的方式引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又以"人物线索"层层深入,引出关系,揭示主题。 聊故事是语文教学的新形式,在小学文本中,其实就有许多课都可以通过聊故事的方式,使语文更加有品位,发挥出语文学科特有的魅力。比如《牛郎织女》,《哪吒闹海》,《三打白骨精》等等。我们的王老师的《牛郎织女》课也以“聊故事”的形式来展开,学生也学会了按照人物关系来概括故事内容,言简意赅,条理性强。而后继续开聊,聊出了民间故事的一些特点,学生感受到了民间故事曲折的情节,朴实的语言,鲜明的形象,奇特的想象。这样的课,别具一格,能充分调动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五、几点建议
1、介绍性的文字,如民间故事、作者的简介出示出来后,要是指名让学生读一下,效果会比让学生看一下要好。
2、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如课文写了哪些人物?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3、最后歌曲欣赏环节要交代一下歌名等相关内容。
篇六:《评课稿》
今天有幸听了x老师的一节历史课—-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海峡两岸的交往》。这节课颠覆了我头脑中以往历史课的印象。有种花香伴着青草,和着春风扑面而来的清新感。祛除了历史的厚重。
一:创设情境,清新导入。
一上课,安静的教室里想起了天籁般的音乐。在学生沉浸在美丽的音乐声中时,老师轻声给学生介绍了这首《返璞归真》的背景,自然导入新课。舒教师选择的歌曲醇厚温暖,粗旷质朴,十分贴近大自然。展示课题的背景图片也是优美的台湾岛日月潭。一股扑面而来春风将学生不自觉得就带入了课堂。
在整节课中,这种清新的感觉始终贯穿全课堂。舒老师的每一张幻灯片的制作都采用清新风格的自然风光为背景。幻灯片展示内容、色彩、书写等每个细节都给学生营造了一种轻松的课堂氛围。
在进行“党和国家党和政府对解决台湾问题, 一 以贯之、又发展变化着的方针、政策。”和 “.汪辜会谈”这两个重点内容的探究和说明时,舒老师并没有何其他同类课一样,给学生展示“邓小平、江泽民、汪辜会谈”新闻图片。去强调本课强烈的政治感和厚重的历史感。使课堂过于严肃。而是以一种清新的图片为背景给学生出示学习任务,由学生们自主合作探究,完成任务。这样的做法学生学得轻松。也更符合八年级学生的特点。做到了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二:因课制宜,合理建构。
一节成功的课,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的范围。即使是历史课也不例外。《海峡两岸的交往》这一课书本的编写只是局限于“新中国成立后”到“2000年左右”的为促进祖国统一,大陆党和政府做出的努力及台湾不断变化的形势。舒老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大胆的对本课的书本资料进行了删减,又补充的其他的一些教学资源。重新整合,合理建构。
例如:在本节课开始时,舒老师给学生补充了台湾与大陆方面的地理渊源和历史渊源。即激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又在学生的心目中刻下了“两岸人民本是血肉相连的一家人。”
在进行“党和国家党和政府对解决台湾问题, 一 以贯之、又发展变化着的方针、政策。”这一重点内容的突破时。老师又补充了2000年台湾民进党竞选、2002、2005年胡锦涛针对台独提出的四点意见,及《反国家分裂法的》的颁布及实施等时事资料。
在开展“活动三:同携手、促统一”时。教师没有采纳书本上的那些离现在时间已经较远的资料,而是采用了最近几年的教新的的资料。
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大胆的重新整合,合理的建构。使课堂更具有吸引力。摈弃了历史课的呆板,赋予了历史课时代感。
三.课堂延伸,情感升华。
课堂中一个好的教学延伸点也许就是一堂课的生命线。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小组活动时,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得以很好的解决。在总结学生探究成果时,教师一边板书一边给学生介绍了要点中涉及到的相关历史背景。重点又一次强化,学生印象很深刻了。学习目标完成很好。而后,教师并没有和其他历史课一样,给学生布置几个习题。啰嗦、重复的再一次强化重点,而是做了一个“课堂延伸:两岸的和平统一,是每个华夏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名中学生为了早日实现祖国统一,我能做些""”。教学无痕,知识上升为情感,也是历史课追求的另一种目标。“课已毕,兴犹在”。这节课就很好地彰显了这一点。{日月坛评课稿}.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节课在学生的主体发挥,小组合作,教师引导都做得很好。但是学生的学习成果大多数是以小组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学生的个体独到见解发挥的较少。只在最后的课堂延伸中得以发挥。有待下一次改进。
篇七:《天地日月先农坛》
天坛
在北京市南部,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占地约273万平方米。天坛公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天坛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的场所。天坛公园以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构造和瑰丽的建筑装饰著称于世。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主要建筑物在内坛,南有圜丘坛、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一条贯通南北的甬道——丹陛桥把这二组建筑连接起来。
总体概况
天坛位于北京市崇文区在永定门内大街路东。原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场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以后经过不断的改扩建,至清乾隆年间最终建成。天坛占地达273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祈年殿、圜丘、皇穹宇、斋宫、神乐署、牺牲所等。1918年辟为公园。
天坛分为内、外两坛,内坛由圜丘、祈谷坛两部分组成,内坛北部是祈谷坛,内坛南部是圜丘坛,一条360米长的丹陛桥连缀两坛,两坛的主要建筑就集中在丹陛桥两端,丹陛桥南端有圜丘、皇穹宇,北端有祈年殿、皇乾殿。丹陛桥也称海攫大道,是一条巨大的砖砌高台商道,也是天坛建筑的主轴线。在丹陛桥的东侧建有与天坛祭祀功能相适应的附属建筑:宰牲亭、神厨、神库等。丹陛桥西侧有斋宫,斋宫是举行祭天大典前皇帝进行斋戒的场所。外坛为林区,广植树木,外坛的西南部有神乐署,是明清时期演习祭祀礼乐及培训祭祀乐舞生的场所。
神乐署、斋宫都是祭坛的附属建筑,是祭祀大典的服务用房,故斋宫、神乐署都是坐西向东,其建筑规格、瓦色、装饰彩画均逊于天坛的祭祀建筑,强烈地表达了中国古代的"敬天"思想。天坛有3500余株古松柏、古槐,树龄逾数百年。坛庙在中国古代被誉为国家的"万世不移"之基故中国古代对坛庙植树极为重视明永乐年间初建北京天地坛时即"树以松柏"取"尊而识之"的寓意以后历朝陆续补植,至清朝中叶形成颇具规模的天坛古树群落。大量的古松柏分布于圜丘、祈年殿等祭祀建筑周围,苍翠的古树与古老的建筑、茵茵的绿草共同构成了天坛庄重肃穆、静谧深远的环境氛围。
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天地坛初建成时开始,天坛作为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专用祭坛的历史一直延续了490余年,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也结束了贯穿中国历史达五千年的祭祀史,专用于为皇帝祭祀服务的天坛从此"任人游览",1918年民国政府将天坛辟为公园,实行售票开放。1951年北京市政府组建了天坛管理处,1957年天坛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天坛的文物保护、园林绿化工作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天坛的文物保护工作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