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换一种思考方式600 换一种思考方式作文

小学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换一种思维——作文》

换一种思维

华亭县 华亭三中 八年级 (11)班 王汭欣

换一种思维,天地蓦然变宽!

————题记

天空阴沉暗淡,凉风吹过,发黄的树叶打着旋儿落下,与那衰败的花朵一同飘向远方,亦如我此时悲凉的心情——那样重要的综合能力竞赛,我竟没有答完题!

“哎”叹口气,我怜惜地捡起一片花,那小小的身躯已被岁月侵蚀,枯黄的、蜷曲的、衰败的,完全没有了昔日的风采。

我问:“花儿呀,花儿,你如今这般衰败,是不是很难过?”咦,是我听错了吗?那花儿说道:“不,花开花败,四季更替,自然规律本是如此,再说,正是有了我们的牺牲,那果实才会更饱满,更丰硕。”噢!恍然间脑中出现龚自珍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人们往往感叹落花无情,可是,换一种思维就会发现:虽然花儿衰败了,但她却成就了果实;虽然花儿衰败了,但第二年的春天她依旧会挺立枝头,傲然开放。

心情渐渐好转,我慢慢向家走去,耳边头然想起来那铿锵有力的《生命交响曲》 ,那音乐雄浑辽阔,随着音乐,我慢慢走近贝多芬。这个音乐巨

人,身负大才,却不幸的耳聋,这似乎是上天给他的挑战,于是,他高喊:“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终于在生命的后半程,创造出了不修道乐章。

人们往往感叹命运对他的不公,可是,换个角度就会发:正是苦难造就了他,使他创造出了世界名篇《命运交响曲》 ,在这首乐曲中,我们可以看到他那不屈的奋斗以及坚韧的生命历程;正是苦难造就了他,所以才有了那惊世之作《欢乐颂》 ,世界不予以他欢乐,他却给世界欢乐

此时,心情大好,内心的阴霾霍然间被驱除干净,只剩下一片明亮,应为我已明白:这次的失利更能让我找到自己的缺点,从而改正,继而更进一步,因为:失败乃成功之母嘛!

有时,处于逆境中,不要急躁,换个思维方式,就会发现,世界竟如此美好!

篇二:《读《数学家的故事》有感:换一种方式思考》

《数学家的故事》讲述了许多位数学家小时候的故事。其中有两篇给我印象最深,分别是《小欧拉智改羊圈》和《数学神童希帕蒂亚》。

《小欧拉智改羊圈》讲述了欧拉爸爸设计了一个长40米,宽15米的长方形羊圈,施工过程中发现围羊圈的材料少了10米。父亲在增加材料和缩小羊圈之间难以取舍时,小欧拉想出了办法,他将长方形羊圈的长缩短了15米,宽延长了10米。经过这样一改,原来长方形的羊圈变成了一个边长25米的正方形。而正方形的周长是 254= 100米,正好比原来长方形的周长(15+40)2=110米少了10米,这样材料刚好够用。同时正方形的面积是2525=625平方米,也比原来面积4015=600平方米大了一些。欧拉的方法做到了一举两得,既节省了材料,又扩大了面积。

《数学神童希帕蒂亚》讲述了女数学家希帕蒂亚10岁时,父亲带她去测量金字塔高度的故事。在一般人的眼中,测量物体的高度是件很简单、很容易的事情。可是因为希帕蒂亚的父亲是一位数学家,他要求女儿用最简单的方法来测量,这可就不容易了。小希帕蒂亚在和父亲散步时,意外的发现自己的影子和父亲的影子重合了,由此聪明的希帕蒂亚想到了运用身高和影子长度成正比例的方法间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因为:人的身高/人的影子长=金字塔高/金字塔影子长,所以在已知人的身高的条件下,分别测量出金字塔影子的长度和人的影子的长度,就可以很容易的计算出金字塔的实际高度了。

小欧拉和希帕蒂亚没有按常人固有的思路去思考问题,而是开动脑筋另辟蹊径,用别人意想不到的方法解决了生活中的难题。跟欧拉和希帕蒂亚比起来,我感到脸红。每当在学习中有了困难和问题时,我很少换一种方法去思考,总是直接求教于妈妈和老师。通过读欧拉和希帕蒂亚的故事,我深深体会到勤思考、善观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重要。

同学们!当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被难题所困扰时,不仿学学欧拉和希帕蒂亚,换一种方法去思考,很可能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篇三:《博弈论——换一种方式思考问题》

博弈论——换一种方式思考问题

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研究了下博弈论,收获很多,于是又花了一个礼拜写了这篇算是读后感的日志,希望能激起大家对博弈论的兴趣,尤其是几个经典博弈,真的很有意思。

博弈论的内涵

什么是博弈论?简单的说,就是“互动的决策论”,指在充分考虑对方的决策后做出的决策。“博弈论”的英文是“Game Theory”,所以博弈论最贴切的直译是“游戏理论”。 现代博弈理论由匈牙利大数学家冯·诺伊曼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创立,对于冯·诺伊曼我们更为熟知的头衔是“计算机之父”,其实,他还有另一个身份,就是“博弈论之父”。1944年,他与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特恩合作出版的巨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标志着现代系统博弈理论的初步形成。诺伊曼与摩根斯特恩认为,博弈论就是运用数学的方法研究有利益冲突的双方在竞争性活动中制定最优化策略的理论。

但是诺伊曼所解决的只有二人零和博弈,1949年,21岁的纳什写下一篇著名的论文《多人博弈的均衡点》,提出了纳什均衡的概念和解法。这是整个现代博弈论中最重要的思想之

一。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纳什,因为那部经典的奥斯卡最佳影片《美丽心灵》,他传奇的人生,坚强的毅力,深深的打动了我。他在普林斯顿大学深造时,冯·诺伊曼正好在普林斯顿任教,那个时候的普林斯顿还聚集了众多著名的科学大师,包括罗伯特?奥本海默、诺曼·斯蒂恩罗德以及爱因斯坦,据说纳什曾经造访过爱因斯坦,向他讲述自己对于重力的看法。在一个小时的讨论之后,爱因斯坦对纳什说:“年轻人,你应该来学一点物理。”

1950年和1951年纳什的两篇关于非合作博弈论的重要论文,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竞争和市场的看法。他证明了非合作博弈及其均衡解,并证明了均衡解的存在性,即著名的纳什均衡。

表面上看,博弈论似乎是数学家玩的游戏,而事实上,博弈论首先是我们思考现实世界的一套逻辑,其次才是把这套逻辑严密化的数学形式,博弈论的目的在于巧妙的策略,而不是解法。我们学习博弈论的目的,不是为了享受博弈论的分析过程,而在于赢得更好的结局。说到底,博弈论只是一个分析问题的工具,用这个工具来简化问题,使问题的分析清晰明了就够了。

博弈论的基本概念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的是纳什均衡。在某个房地产开发中,假定市场需求有限,只能满足某种规模的开发量,A、B两个开发商都想开发这一规模的房地产,如果A选择开发,则B的最优策略是不开发,同样,如果B选择开发,则A的最优策略是不开发。这时无论对A还是B,都不存在一种策略优于另一种策略,也不存在严格劣策略(不论其它人采取的策略,某人采取对自己不利的策略)。研究这类问题的均衡解,需要引入纳什均衡。

在纳什均衡中,每个参与人都确信,在给定其它参与人的策略情况下,己方选择了最优策略。所以在纳什均衡点上,每个参与者的策略都是最好的,此时没人愿意先改变或主动改变自己的策略。

在博弈论中,博弈行为都可以分为两类,即零和博弈与非零和博弈。零和博弈是一种完全对抗,强烈竞争的对局。参与者的总收益为零,因此一个参与者的所得必然是另一个参与者的损失。而非零和博弈,是各参与者的目标不完全对立,参与者只按本身的厉害关系单方面做出决策,有时为了共同利益而合作,有时为了个人利益而对立,收益的总和是可变的,参与者可以同时有所得和有所失。

在博弈论中,最基本的假设之一就是:人是理性的。所谓理性人是指行动者具有推理能力,在具体策略选择时的目的是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在做决策时往往是有限理性的。每个人都不是绝对聪明的人,而且绝对聪明的人也未必会用绝对聪明的方式去做决策,因此博弈论是有局限性的。

尽管如此,人类至今还没有找到一种比博弈更好的思考工具,可以对现实的客观世界进行如此近似的描述。就像力学是自然科学的哲学和数学一样,博弈论是社会科学的哲学与数学。没有牛顿力学我们连最简单的物理现象都无法理解;同样的道路,没有博弈论我们也无法解释分析很多的社会现象。

囚徒困境:博弈论的经典模型

有这样一个案例:两个共同偷窃的犯罪嫌疑人甲和乙被带到警察局。警方对两名犯罪嫌疑人实行隔离关押,隔离审讯,每个犯罪嫌疑人都无法观察到同伴的选择。

警方虽然怀疑他们作案,但手中没有掌握确凿的证据,于是分别告知两名犯罪嫌疑人:对犯罪事实的认定及相应的量刑完全取决于他们自己的招供。如果你们一方供认,而另一方抵赖,那么供认方将作为证人无罪释放,而另一方将被判10年徒刑;如果双方都与警方合作,共同招认,则都将被判5年有期徒刑;如果双方均不认罪,则各判2年。

我们先不管这样的量刑方式是否合理,假设规则就是这个样子,从常理来看,双方都不认罪是最好的选择,但从博弈论角度出发,对于A来说,如果B招供,则A如果不招供的话,将会受到重罚,因此A的最佳策略是招供,如果B不招供,A的最佳策略仍然是招供,所以理性的A一定会选择招供,对于B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这样双方都招供就是一个纳什均衡。

从逻辑上分析确实没问题,但生活中我们可以这样来分析问题吗?有这样一则故事:两位交往甚密的大学生修化学课。两人在小考、实验和中期考中都表现都很优秀。在期末考试前的周末,他们非常自信,于是去参加了一场聚会。聚会太尽兴了,结果周日这天睡过了头,来不及准备周一的考试,要知道,大学里的考试全都要看考前一两天的复习。他们没有参加考试,而是向老师撒了个谎,说在回来的路上轮胎爆了,由于没有备用胎,只好整夜在路边整夜等待救援。现在他们太累了,请求老师容许他们隔天再考。老师想了想,同意了。他们便好好准备了一个晚上,周二来考试了。老师安排他们在两间教室做答。第一个题目在考卷第一页,占了十分,非常简单,两人都写出了正确答案,心情舒畅的翻到了第二页,第二页只有一个问题,占了九十分,题目是:“请问是哪只轮胎爆了?”结果不言而喻,两位学生只有乖乖向老师认错。

所以利用囚徒困境,我们至少可以学到一点,在生活中,如果能善于建立囚徒困境,往往能将看似很棘手的问题用很简单的方法解决。

也许你现在跟我一样有一个疑问,按照上面的分析,对每个参与者来说选择背叛永远比选择合作获得更多的利益,在现实生活中,这显然不合理。原因在于博弈的次数问题,在任何博弈中,表现最好的策略直接取决于对方采用的策略,总的来说,如果你认为今后将难以与对方相遇,或者你不关心自己未来的利益,那现在就选择背叛。而事实上,现实生活中反复交往的人际关系,则是一种“不定次数的重复博弈”。因此,我们在博弈过程中,必然要考虑是否还有重复博弈的可能,如果将来的重复博弈带来的利益要更多的话,那当前博弈就会选择合作。

有了重复博弈还是不够的,当我们在确定合作时必须要制定相应的规则,规定背叛后的惩罚,只有带剑的契约才是游戏合作的保证。当参与者在博弈过程中选择背叛后为此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后,就自然降低了他的背叛动机。

从囚徒困境中我们获得以下几点启发:第一,善于建立囚徒困境,如上面警察与教授就

通过建立囚徒困境成为了“渔翁得利”者。

第二,当自己处于不利地位时可以将对方也拉入囚徒困境中,为自己谋得最大利益。《战国策》有这样一则故事,公元前522年,楚平王怀疑太子谋反,迁怒于伍家,将伍子胥的父亲与哥哥均杀害,伍子胥只身逃往吴国。在逃亡中,伍子胥被守关的斥候抓住,伍子胥说:“你知道楚王为什么要抓我吗?是因为有人跟楚王说我有一颗宝珠,可我的宝珠已经丢失了,楚王不信,以为我在欺骗他。没有办法,我只有逃走,现在你抓住我,还要把握交给楚王,那我将在楚王面前说是你夺去了我的宝珠,并吞到肚子里,楚王为了得到宝就一定会先把你杀掉。”斥候信以为真,就赶紧把伍子胥给放了。

这是书中提到的一个故事,听起来有点假,不过还是可以说明问题的。在这个故事中,伍子胥自身处于极不利的形式,但他巧妙的构造了一个囚徒困境,而且自己先做了决策。本来斥候的最大利益是将伍子胥送给楚王,并且伍子胥不揭发他,而这是伍子胥的严格劣策略,也就是说伍子胥肯定不会采取这个策略的,而在伍子胥肯定揭发他这个前提下,斥候做出的最好选择就是放了伍子胥。呵呵,是不是有点绕啊,不过把关系理顺了,还是觉得用博弈论来分析问题确实挺有意思的。

第三,也是囚徒困境最直接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在大多数情况下,背叛都是最优的选择。也许你要说道德问题,当然,如果是朋友跟亲人,那就先忘了博弈吧,而如果我们身陷囚徒困境中,就应该分析形势,首先判断与对方有无再合作的可能,如果本次合作会为双方将来谋得更大利益,则选择合作;如果不是的话,而双方又无严格的相互约束的话那就要选择背叛,因为对方同样有背叛的倾向,不背叛自己的利益就会受到侵害。

酒吧博弈:混沌系统中的博弈

这也是博弈论中的一个经典模型,而且很有意思,案例是这样的:

假设有100个人很喜欢泡酒吧。这些人在每个周末,都要决定是去酒吧活动还是待在家里休息。酒吧的容量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座位是有限的。如果去的人多了,去酒吧的人会感到不舒服。此时,他们留在家中比去酒吧更舒服。

假定酒吧的容量是60人,如果某人预测去酒吧的人数超过60人,他的决定是不去,反之则去。这100人如何做出去还是不去的决定呢?

这个博弈的前提条件做了如下限制:每一个参与者面临的信息只是以前去酒吧的人数,因此,他们只能根据以前的历史数据,归纳出此次行动的策略,没有其它的信息可以参考,他们之间更没有信息交流。

{换一种思考方式600}.

酒吧问题所模拟的情况,非常接近于一个赌博者下注时面临的情景,比如股票选择、足球博彩。这个博弈的每个参与者,都面临着这样一个困惑:如果许多人预测去的人数超过60,而决定不去,那么酒吧的人数会很少,这时候做出的这些预测就错了。反过来,如果有很大一部分人预测去的人数少于60,他们因而去了酒吧,则去的人会很多,超过了60,此时他们的预测也错了。

因而一个做出正确预测的人应该是,他能知道其他人如何做出预测。但是在这个问题中每个人预测时面临的信息来源都是一样的,即过去的历史,同时每个人无法知道别人如何做出预测,因此所谓正确的预测几乎不可能存在。

呵呵,如果知道怎么去预测,那了解博弈论的人都可以去买炒股了。有位学者通过真实的人群以及计算机模拟两种实验得到了两个迥异的、有趣的结果。在对真实人群的实验中,实验对象的预测呈有规律的波浪状形态,更多的博弈者是根据上一次其他人做出的选择而做出这一次的预测,这种预测是一个非线性的过程。所谓这样一个非线性的过程是说,系统的未来情形对初始值有着强烈的敏感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蝴蝶效应”:在北京的一只蝴蝶动了一下翅膀,华盛顿就下了一场大暴雨。

通过计算机的模拟实验,得出了另一个结果:起初,去酒吧的人数没有一个固定的规律,然而,经过一段时间后,这个系统去与不去的人数之比接近于60:40,尽管每个人不会固定地属于去或不去的人群,但这个系统的这个比例是不变的。如果把计算机模拟实验当作是更为全面的、客观的情形来看,计算机模拟的结果说明的是更为一般的规律。

生活中有很多例子与这个模型的道理是相通的。“股票买卖”、“交通拥挤”以及“足球博彩”等等问题都是这个模型的延伸。对这一类问题一般称之为“少数人博弈”。“少数人博弈”中有一个特殊的结论,即:记忆长度长的人未必一定具有优势。

还有一个与酒吧博弈有点类似的案例:假如某个小镇上只有一名警察和一个小偷,他负责整个镇的治安,现在假定小镇的一头有一家酒馆,另一头有一家银行。因为分身乏术,警察一次只能在一个地方巡逻,而小偷一次也只能去一个地方偷窃。若警察选择了小偷偷窃的地方巡逻,就能把小偷抓住,反正,则小偷偷窃成功。假定银行需要保护的财产为2万元,酒馆为1万元,那么警察应该怎么巡逻才使效果最好?

从直观上看,警察应该选择保护银行,但是这样酒馆就很容易招窃,在这个博弈中,如果警察总是根据历史预测小偷将去哪偷窃,而小偷也会根据历史预测警察去偷巡逻,因此,这个博弈也是混沌的。

现在的问题是,当我们遇到类似酒吧博弈这种困境的时候该如何解决呢?

在酒吧博弈中,每个人都无法根据历史预测未来,而且每个人做出的决定都会直接影响预测的结果,因此,在这种博弈中,我们最好的选择策略就是根据概率论随机的做出选择。比如在酒吧博弈中,我们应该随机去酒吧,并且保证概率基本控制在60%,在警察与小偷博弈中,警察应该随机选择守卫的地点,并且去银行的概率应该为2/3,去酒馆为1/3,小偷同样随机选择,但他去银行的概率为1/3,去酒馆的概率为2/3。

从酒吧博弈中我想到了我们玩的“石头-剪刀-布”游戏,这个游戏也是一种典型的酒吧博弈,游戏中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自己的出拳按照一定的规律,并且不幸的事,这种规律还被对方所掌握。事实上,我们只要随机的出拳,至少可以确保自己处去不败的地位,如果能掌握对方的规律,那当然赢得概率更大一点。

所以,有时不要故作聪明,妄想从历史规律中推测未来,如果发现自己面临的是酒吧博弈,“瞎猜”未必不是一种最好的选择。

枪战博弈:如何选择进攻目标

同样先介绍案例:在美国的一个小镇上,有三个枪手因为之间的仇恨决定生死决斗,三个枪手对于彼此间的实力都了如指掌:甲枪法精准,十发八中;乙枪法不错,十分六中;丙枪法最差,十发四中,那么,如果三个人同时开枪,谁活下来的机会大一些?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的是三个人的进攻方向选择,对于乙来说,甲的威胁明显比丙要大得多,而且如果将甲打死后,再下一轮的决斗中,自己将占有优势;对于甲来说,同样乙的威胁比丙大,而且他知道乙一定后首先进攻他的,所以他必须要先解决乙;对于丙来说,进攻谁自己下一轮都会处于劣势,但显然下一轮面对乙要比面对甲要好,因此他也会向甲开枪。这样,一轮枪战后,甲存活的概率为24%,乙为20%,而丙呢,竟然是100%。概率是我们自己算出来的,奇怪的是,几乎所有的博弈论书上都是说甲存活的概率最低,难道是我算错了?

如果三个人不是同时开枪呢?比如甲先开枪,他仍然会进攻乙,同样,乙先开枪,他也会选择进攻甲,这两种情况下,丙都是最安全的,而且他还有可能获得下一轮的优先权。但是,如果丙先开枪呢,他该如何选择?当然,他可以选择进攻甲,这样自己在下一轮取胜的机会更大,但事实上,丙最好的策略是谁都不打,从而不改变这场博弈的均衡,坐享渔翁之利。

从枪战博弈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多方博弈中进攻方向的选择其实是与各方的实力相关的。即使我们实力处于劣势的话,擅于运用枪战博弈,往往能提升自己获胜的概率。但如果自己不小心是甲呢,呵呵,虽然本来是件好事,但枪战博弈还是告诉我们,在这种多方博弈中,最强者未必是最有优势的,我们需要做的是擅于伪装自己,明明是只乌龟,却背了一个蜗牛的壳,这才是真正的高手。

猎鹿博弈:团结就是力量

假设某个部落有两个出色的猎人,某一天他们狩猎的时候,看到一头梅花鹿。只要他们能够齐心协力,梅花鹿就会成为他们的盘中餐。不过只要其中有任何一人放弃围捕,梅花鹿就会逃跑掉。“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伏。”有时运气太好并不一定有好的结果。正当两个猎人严阵以待,围捕梅花鹿的时候,在两个路口都跑过一群兔子,如果猎人去抓兔子,会抓住4只兔子。从维持生存的角度来看,4只兔子可以供一个人吃4天,1只梅花鹿如果被抓住将被两个猎人平分,可供每人吃10天。

在这个博弈中,可以得到该博弈有两个纳什均衡点,那就是:要么分别打兔子,每人吃饱4天;要么合作,每人吃饱10天。两个纳什均衡,就是两个可能的结局。两种结局到底哪一个最终发生,这无法用纳什均衡本身来确定。

按照经济学的说法,合作猎鹿的纳什均衡,分头抓打兔子的纳什均衡,具有帕累托优势。经济学中,如果想再改善任何人都必须损害别的人了,这时候就说一个经济已经实现了帕累托效率。相反,如果还可以在不损害别人的情况下改善任何人,就认为经济资源尚未充分利用,即任何重新改变资源配置的方式,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在没有其他人受损的情况下受益。这一资源配置的状态,被称为“帕累托最优”状态。这个也挺有意思的,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看一下曼昆的《经济学原理》,里面介绍的比较详细。

我们不妨做这样一种假设,A猎人与B猎人合作猎鹿之后的分配不是两人平分成果,而是A猎人仅分到了够吃2天的梅花鹿肉,B猎人却分到了够吃18天的梅花鹿肉。在这种情况下,整体效率虽然提高,但却不是帕累托改善,因为整体的改善反而伤害到猎人A的利益。所以这时,猎鹿对于A来说就是严格劣策略了。当然,纳什均衡也就剩了一个了。 猎鹿博弈与囚徒困境不一样的是,在个体追求利益最大化时团体也能达到利益最大化,这个好像在《美丽心灵》中有提过,纳什在酒吧中看见一个美女,受到启发,提出博弈中应该考虑团体利益,然后就把亚当.斯密的理论推翻了,不知道是真的假的。

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是,猎鹿博弈的理论源泉来自于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在远古时候,人类没有什么对未来的预见,所以当他们在共同猎鹿的过程中,如果有兔子在某个人面前走过,他们会不犹豫的选择捕捉兔子,就这样人类社会的种种矛盾就产生了。猎鹿博弈很好的解释了现实生活中合作共赢的局面,对于现代社会的我们,必须站在更高的角度制定策略,眼前利益虽然很重要,但更需要考虑长远利益。

智猪博弈:多劳未必多得

世上有没有免费的午餐呢?智猪博弈告诉你,这个,还真有。

假设笼子里面有两只猪,一只大,一只小。笼子很长,一头有一个踏板,另一头是饲料的出口和食槽。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猪圈的另一边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踩一下踏板,将有相当于10个单位的猪食流进食槽,但是踩完踏板之后跑到食槽所需要付出的“劳动”,要消耗相当于2个单位的猪食;如果两只猪同时踩踏板,再一起跑到食槽吃,大猪吃到7个单位,小猪吃到3个单位,减去劳动耗费各自2个单位,大猪净得益5个单位,小猪净得益1个单位;如果大猪踩踏板,小猪等着先吃,大猪再赶过去吃,大猪吃到6个单位,去掉踩踏板的

篇四:《换一种方法思考,换一种教法教学》

{换一种思考方式600}.

换一种方法思考,换一种教法教学{换一种思考方式600}.

—–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

青岗铺小学 任小娟

作为一名刚入教坛,教学经验缺乏的青年教师而言,怀着对英语的热爱,对工作的认真自己就从事教育事业以来有关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些微不足道的教学方法和大家予以探讨:

一、英语课堂教学,要以兴趣为支点。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英语是入门教学,应该把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放在首位。学习兴趣不是先无就有的,能否产生学习兴趣,主要取决于教师后天的培养.

二、英语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把学生置于恰当的位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首先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选择教材和教具,设计好教学过程。同时成功的教学过程离不开学生的积极配合,教师要进行良好的组织,教师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唤起他们的学习需要,激活学生的先前旧知,在适当的时候主动向学生提供一些信息。培养学生学会获取分析、判断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课堂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平等地与学生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决不能以自己的认识去支配学生的思维,以自己的标准评判学生的活动。从而限定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克服在英语学习中害羞和焦虑心理.乐于向学生提供帮助,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化教学。在课堂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体现出崇高的师德,发挥好育人的功能;教师还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帮肋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在课堂上要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好坏与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有很大关系,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指导思想,是上课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只有明确课堂教学目标,讲课才能有的放矢,抓住主

要矛盾,突出重点,自觉地完成预先确定的任务。

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

当教学目的确定之后,能否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教法就变成了重要因素。再好的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如果不采用恰当灵活的方法,要想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也是不可能的。可见教学方法在实现教学目标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我们应该明白兴趣是推动学生自觉、积极学习的有效力量,是保障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小学生年龄小,单调的教学方法难以激起他们的兴趣,恰当、新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引起他们对教学活动的兴趣。教师可用“直观教学、电化教学、情景教学”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安排各种比赛、游戏、唱歌。尤其是比赛,可以激发学生的荣誉感,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在比赛游戏中,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极高,接受知识轻松,处于主动学习状态。实践证明,这种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并对表现好的同学给予奖励,大大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五、重视师生关系。

人们一向习惯于将课堂教学质量单纯归结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授课能力。诚然,教师的知识水平与授课能力与教学质量有直接关系,但师生关系也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对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了自己是老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课堂上师生关系的和谐与融洽是取得教学成功的重要保障。“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意思。老师的“可亲”是保证学生“信其道”的前提。因此,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除了提高自身素质外,还要重视师生关系。

作为一位老师,要让学生感到可亲,不要时刻在学生面前摆出一副威严的表情,要走进学生心中,与他们共享成功的快乐,分担受挫后的痛苦。这种情感交流的后果是师生关系的必然和谐。而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又必然导致良好的课堂气氛和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讲解的内容且愿意积极动脑思考,久而久之就使学生养成了主动学习的习惯。

六、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小学生在学英语的起始阶段就要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防止不良习惯的形成,将对英语学习的全过程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教师在课堂上采取什么措施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呢?

(1)要让学生多听,并在听懂的基础上反复模仿,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发音和语调。

(2)教师要不断创造轻松愉快的开口讲英语的良好学习环境。对学生大胆练习英语的好习惯,要及时表扬,多多鼓励,对出现的语言毛病,要艺术地灵活地加以指正,以免挫伤学生开口说英语的积极性,这就是要培养学生敢用英语来说,读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大胆朗读和背诵的习惯。这样学生不仅动口,也动脑,同时还训练了口语与听力。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易养成,老师要早开始,严要求,多引导,勤督促,常鼓励,在教学过程中逐一落实,贵在坚持,只要持之以恒,当学生养成了的学习习惯后,“教”与“学”英语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以上谈到的,我认为课堂教学质量是由教师个人专业知识水平,授课能力,师生关系以及学生学习习惯决定的。小学生正处于学英语的初级阶段,启蒙老师的引导尤为重要。因此,作为小学英语老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去服务社会,施展自己的能力,作一名人民满意的人民教师.

篇五:《人为什么不能换一种思维方法思考问题》

人为什么不能换一种思维方法思考问题?{换一种思考方式600}.

人类发展到了今天,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它所做的一切已经把地球的面貌改变了,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从古至今的人类思想家们(不管他们的观点是多麽不同)总是依着一种思维方法思考问题,总是认为自己有多么地与众不同,是上帝赋予了人类一种特权,让它来统治世界。在他们的眼里人就是最伟大的神!

我的看法与此不同。

1、 意识是一种物质结构性的存在,人的意识就是人的结构

的生成物,离开了人(的结构)就没有人的意识。

2、 人的结构是进化来的,因此,在人之前的生物结构也是

有意识的,而且人的结构的产生也是人之前的生物结构

的意识创造的。

3、 人之前的生物结构的意识为什么要创造人?它有目的

吗?如果有目的,它是要创造一个目空一切,看不起祖

宗的子孙后代吗?如果没有目的,它是否料到人能够创

造这样大的成就。

4、 我想:人之前的生物结构的意识创造人的目的,其实非

常简单,既没有要造神,也没有要想看到现在人创造的

这些表面的成就。他们只不过是想造出一个更能够对抗

氨基酸被解体的命运的物质结构而已。氨基酸意识的这

一简单目标(避免已生成的氨基酸被解体)已经取得了

非常伟大的成就,它造就了大量的植物,占领了整个地球;它造就了各种各样的动物,游戏于生物圈之中,它通过各种各样的基因组合,使用物质元素(在分子或者原子或者在微子级的水平上)做各种各样的试验。通过这些实验,我想它们还会得到更伟大的成就。

5、 这一个简单的目标其实在人类的身上也可以看到,这就

{换一种思考方式600}.

是任何一个人都知道,要想留住人的意识成果,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不要让自己死亡(被解体)。所以,其实人思维的目的也是很简单的,就是要保存自己的物质结构。保命是唯一的目的!人不管研究了多少种科学理论,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就是要延续人类的生存。医学、物理学、化学等等就是要让人类不管碰到什么样的环境,都能够找到一种保存自己的方法。但是,遗憾的是人类现在还是没有找到一种最有效的办法,帮助氨基酸解决氨基酸意识想要解决的问题。

6、 根据人类已经发现的事实,氨基酸已经能够把自己放到

地球以外的环境中,而避免被解体的危险。在宇宙天体中运行而不被解体,就可以使自己的意识继续发挥作用,但是如果宇宙天体也被解体了,氨基酸也将不复存在,氨基酸意识也就没有了。这就是氨基酸意识想要解决的最后的问题,超宇宙存在!人类能够帮助氨基酸意识解决这个问题吗?如果人类不能帮助解决这个问题,也许

人类早晚也会象恐龙一样被天体灭绝的。

7、 人类总是以自己的多愁善感为骄傲,觉得这是一种与其{换一种思考方式600}.

他生物相区别,是一种进步的表现。其实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观念。任何多愁善感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够存在的现象。对于生命来讲最主要的问题在于避免被解体,其他的一切都是次要的。假如多愁善感能够帮助人类延续自己的存在,那它是有用的,但是当人类越来越多,自然资源被越来越消耗贻尽,决定人类命运的是减少人口时,人类就不会以此为骄傲了。现在的中国已然剥夺了新生命的诞生权力,这种不人道就不是多愁善感。同样,西方人使用现代科学无限地延长老一代人口的生命也不是一种人道的选择,没有新的人种出现那里去找人类新的生存机会。

8、 在人身上存在的三种意识,最成熟的意识是氨基酸意识,

其次是潜意识,这两种意识根本不会为显意识的多愁善感的人道主义所影响。在生命活动中,这两种意识坚持生存之道,明白“过”即是“错”的道理,所以,他们宁愿让要“过”的显意识死亡,也不让这样的显意识得逞。看起来这是一种不尽情理的做法,其实,这样做才有利于人的生命的遗存,这个结论是生物进程的结论。人类至今不明白这个道理。

9、 人类的又一个错误观念是追求享受,这也是与氨基酸意

02-11-23 识所格格不入的观念。在氨基酸意识的理念中,舒服是活,不舒服也是活,舒服不舒服不是生命的要素。现代人把追求舒服当成活着的标准,使得老人类不舍得离开,使得现代人类消耗资源的速度迅速加快。但是资源是有限的,消耗加快意味着人类生存条件将越来越变得艰难,末日来的也就更快了。

篇六:《换个方式思考》

当你焦虑或抑郁时,你可能会觉得你的那些问题压倒了一切。为了应对这一点,换个方式来处理问题或纠正你的消极思维方式也许会有帮助。你可以试试“结构化解决问题法”(‘Structured Problem Solving’, SPS),它能帮助你客观、正确地看待问题。

SPS能帮助解决以下问题: 夫妻/恋人间的矛盾 家庭问题 孩子的问题

失业;工作时的问题和/或压力 经济问题 住房问题 医疗问题 性的问题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换一种思考方式600 换一种思考方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