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毛主席故事大全

小学作文 zuowen 1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毛主席的10个小故事》

1、《斗智》

在上私塾的几年中,毛泽东对同学团结友爱,礼让为先。放学之后在回家的路上,有些同学总喜欢抢头,他却从容不迫地慢慢走。毛泽东对人很有礼貌,但对于无理取闹的人力主制服。他常常对人说:“逢恶就莫怪,逢善就莫欺。”

一天,毛泽东从韶山到外婆家去。当他走到一个山谷的时候,突然有一个人双手插腰拦住了去路,原来是当地一个姓赵的富豪子弟。毛泽东早就听说,这个人经常在穷人面前舞文弄墨,以富欺贫。

赵某横在路上,傲慢地说:“我知道你是文家的外甥,今天要考考你,能答得出,我就放你过去,若答不出,哼!你就别想回去!”赵某接着说:“百家姓里的"赵钱孙李"分开如何解释,合起来是什么意思?”毛泽东稍加思索便说:“赵公元帅的"赵",有钱无钱的"钱",有理无理与"李"同音。大宋天子赵匡胤说过,有钱龟孙不讲理!”赵某听后满脸通红,又恼怒又尴尬,只得让他过去。

2、《牛司令》

毛泽东少年时代和同伴放牛时,经常在山坡上玩耍,一玩起来往往就误了放牛,要么是到了时间牛还没有吃饱,要么是牛跑到人家的田里去啃庄稼。怎样才能既保证放好牛,又让大家玩得痛快?毛泽东和大家商量了一个办法。他把同伴们组织起来分成三班:一班看牛,不让它们吃了庄稼;一班割草;一班去采野果子。每天轮班,今天看牛的,明天割草,后天去采野果子。这样,各人都有自己的工作。

快到晌午的时候,大家都回到了原来聚会的地方。看牛的孩子们,让牛吃得滚圆滚圆的;割草的孩子们,都装满了一大篓子;采野果子的孩子们,从山里带回来大堆大堆美味的野果……这时候,毛泽东就把草和果子拿来,合理地分给每个人。有时不够分了,他就少分一点。而有剩余的草,他就用绳拴起吊在树枝上,谁能跳起来抓着就归谁。和毛泽东一起,不仅能放好牛,而且玩得痛快,因此,小伙伴都乐意同毛泽东一起放牛,称他为“牛司令”。

3、《受苦人的朋友》

有一家姓毛的农民,是毛泽东家的邻居。他把猪卖给了毛泽东的父亲,过了六七天,父亲叫毛泽东去把猪赶回来。这时候猪价已经涨了。毛泽东到了卖主家里,卖主叹道:“你父亲定了我的猪,猪价就涨了。我们时运不好,我又喂了十多天,现在我是太吃亏了。该倒霉,要不,我得多卖三四块钱!”通情达理的毛泽东便说:“那我不赶猪了,你把定钱还给我。你拿去卖给别人,可以多卖几块钱!”于是,他便退掉了这桩买卖,空着手回到了家里。父亲生气地说:“下次再不让你去做生意了!”

少年毛泽东不仅关心、同情贫苦农民,还非常富于正义感,敢于打抱不平。有一年,村里有一个叫毛承文的贫苦农民,几次带领穷人“吃大户”、“闹平粜”,并揭发了封建族长在修祠堂时贪污公款的丑行。

族长恼羞成怒,勾结地主,给他扣上了破坏族规的罪名,押进祠堂,准备毒打。村里顿时轰动起来。毛泽东跟着乡亲们涌进了祠堂,挤在前面站着,心中忿忿不平。那位老朽的族长宣布毛承文的“罪状”后,把惊堂木一拍,便喊:“打!”许多小孩吓跑了,而毛泽东却毫不惧怕,大喊一声:“不能打!”乡亲们也跟着吼了起来。

族长见毛泽东是村里较为富裕的毛顺生的儿子,又是个有学识的人,加之众怒难犯,便迟疑起来。毛泽东放低语调,却仍然十分坚定地说:“你要打人可以,总要说出个道理来!”乡亲们和他一起据理驳斥。族长理屈词穷,又见人们怒目而视,害怕把事情闹大不好收拾,不得不释放了毛承文

4、《锻炼是重要的事情》

毛主席在12岁的时候曾经得了一场大病,开始体会到身体的重要,后来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时,他特别重视锻炼身体,经常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并且把锻炼身体与磨练意志结合起来。

每天坚持冷水浴。

第一师范校门口有一口水井。毛主席的老师杨昌济天天坚持在这里进行冷水浴,毛泽东也尽力仿效。每天,天刚蒙蒙亮,毛泽东就起床穿一短裤来到井旁,他一桶一桶把水吊上来,从头浇到脚冲洗全身,然后用毛巾擦干,擦了又淋,淋了再擦,直至擦得混身通红为止,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坚持。

毛泽东洗冷水浴坚持多年,解放后,他年岁大了,洗澡时还用温水,不用热水。他对人说:“一个经常注意锻炼身体的人,便不会为风雪的寒威所吓倒。我练习过冷水浴,现在年纪虽然大了,冬天也还可以不用热水洗澡,小小的寒冻也还经得住。锻炼的确是重要的事情。”

5、《毛泽东读书的故事》

毛泽东小时候酷爱读书,每晚都要在油灯下读书到深夜,甚至彻夜不眠,他的母亲怕他累坏,每到半夜就督促他睡觉,毛泽东就用深色纸糊在窗户上,使母亲看不到灯光。

少年毛泽东就是这样刻苦自学,读完湘潭的乢,又离开家乡到外地求学。他的一生始终坚持博览群书,成为我们知识渊博、才能卓着的伟大领袖。

6、《毛泽东小时候的故事》

有一次,老师毛宇居外出,临走前规定学生必须在室内背书,不准走出私塾房间。老师前脚一走,毛泽东后脚就跨出了门。他背着书包爬到后山上去了。他一边背书,一边摘毛栗子,书背熟了,毛栗子也摘了一书包。回到私塾,他给每个同学送上几粒毛栗子,也孝敬已回来的先生一份。毛宇居却不领情,责问道:“谁叫你四处乱跑?”毛泽东回答说:“那我就背书给你听好了。”

毛宇居知道背书难不倒这个学生,心生一计,来到院子中央,指着天井道:“我要你赞井!”毛泽东沿着天井转了两圈,便口占一首五言古诗:“天井四四方,周

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间接批评了毛宇居老师,从而也批评了这种压制学生的教育方法。

7、《抢板凳》

毛泽东之所以成为伟人,绝不是什么天命,而也不是什么机遇,而是他奋发兔皮昂,每天刻苦求学。六岁能对诗,八岁能吟诗,人人称其。

毛泽东长到两岁的时候,他的母亲怀上了他的弟弟–毛泽民,七文妹把他送到外婆家裳佳阁常驻,毛泽东儿童时代是在外婆家度过的,他在这里的故事很多。 毛泽东的舅舅文钰钦是当地有名的读书人,文才不俗,附近的农户家的婚丧喜庆,写对时少不了他,他还在家里开了一个启蒙管,附近有10多个学生在这里学习。在这个启蒙馆里还发生过毛泽东抢板凳的故事呢!

毛泽东3岁的时候,毛泽东就喜欢认字,一个字连认三次,毛泽东就记住了,一天,舅舅的启蒙管里开学了。毛泽东听见启蒙管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他甩掉手里的小木槌直往教室里跑。

舅舅看见毛泽东小小年纪就想读书,便只好给毛泽东弄了一个小桌子和小板凳,让毛泽东在旁边听,从此,毛泽东从此便养成了勤好问好写勤读的好习惯!

8、《毛泽东小时候的故事》

毛泽东六七岁时开始在私塾读书,一天,他向母亲提出要带着午饭到学校里去吃。文七妹以为儿子可能是为了节省往返的时间和精力,利用这段时间多读点书,于是同意了儿子的要求。可是在这以后的连续几天内,文七妹发现儿子带的午餐一次比一次量多,但是晚上放学回家后依旧显得很饥饿的样子。

她不由地担心儿子是不是得了什么怪病,便细细盘问毛泽东。毛泽东只好老老实实地告诉母亲:“妈妈,我们私塾新近来了一个叫黑皮伢子的同学,他家里很穷,每天都没有午餐吃。我见到他总是挨饿。于是我就想自己带午饭去,好和黑皮伢子两个人匀着吃。”

文七妹听到儿子的这番话,不但没有责备儿子,反而感到非常欣慰。她告诉儿子说:“你应该早一点告诉我。你这样做是正确的,我非常高兴。但是以后要带够两个人的午饭,免得两个人都半饥半饱的。”此后,文七妹总是给儿子准备两个人的午饭,饭菜也越来越丰盛。

母亲这种乐于助人、损己利人的品行,影响了毛泽东的思想和性格。一直到他成为伟人之后,他仍旧继承和发扬这些美德。解放后,毛泽东经常给父老乡亲和师友,尤其是生活困难者多次寄钱。还邀请他们到北京叙旧,设宴款待,赠送许多礼物。而他自己则节衣缩食,吃穿很普通,生活相当俭朴。这些无疑是幼年受母亲影响的缘故。

9、《毛泽东小名的由来》

毛泽东出生以后,父母非常高兴,满月的时候做“三朝酒”,专门请一位有学问的老先生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毛泽东”,字润之。

毛泽东满月以后,母亲文七妹把他带到了外婆家。外婆非常疼爱这个外孙。就请算命先生给外孙测了八字,说要平安长大成人,必须拜一个长寿的干娘。谁长寿呢?外婆认为后山那块两丈多高的石头最长寿。

于是,选了个黄道吉日置办了香烛酒醴,把毛泽东抱到那块大石头前面,让他作了个揖,拜这块大石头为“干娘”,还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石三”,按当地的习惯就叫他“石三伢子”。外婆舍不得外孙,毛泽东就留在外婆家,一直到4岁。

10、《一次“胜利的罢工”》

石三伢子在10岁的时候,为了反抗父亲和老师,曾经离家逃学。32年以后,1936年的秋天,毛泽东在陕北一个窑洞里接见美国着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时,曾经有趣地把那次离家逃学称作“胜利罢工”。

这是怎么回事呢?

石三伢子家门口有两口池塘,有一位叫邹春培的老先生在池塘的南岸开了一个私塾,私塾建的像一个祠堂,青砖灰瓦,四个屋角上都有一个高高的风火垛子,蛮气派。私塾办在了厢房的楼上,只有七、八张桌子。

这一年是1900年,石三伢子满17岁。毛顺生把儿子从唐家坨接回家,准备送石三伢子去私塾念书。

石三伢子到了私塾见过邹先生,就对着孔夫子的牌位磕了3个头,就算拜了师。 邹春培老先生对孩子有名的严厉,经常打手板、打屁股、揪耳朵、罚站、罚跪。那时候的老师都信奉“不打不骂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好人”。可是,石三伢子因为聪明好学,从来没有挨过板子。

邹老先生挺喜欢石三伢子,可是,不喜欢他的倔劲。你看别的孩子,总是大声的朗读,声音一个比一个高。可是,石三伢子念书,总是不出声,邹老先生以为他不好好学。可是,让他背书的时候,他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

一天上课的时候,邹先生让石三伢子背书,按规矩,背书要站起来。可石三伢子说什么也不站起来,就要坐着背。他说:“先生坐着,我也坐着!”邹老先生拿他没办法。

篇二:《毛主席的八个小故事》

毛主席的八个小故事

1、《斗智》

在上私塾的几年中,毛泽东对同学团结友爱,礼让为先。放学之后在回家的路上,有些同学总喜欢抢头,他却从容不迫地慢慢走。毛泽东对人很有礼貌,但对于无理取闹的人力主制服。他常常对人说:“逢恶就莫怪,逢善就莫欺。”

一天,毛泽东从韶山到外婆家去。当他走到一个山谷的时候,突然有一个人双手插腰拦住了去路,原来是当地一个姓赵的富豪子弟。毛泽东早就听说,这个人经常在穷人面前舞文弄墨,以富欺贫。赵某横在路上,傲慢地说:“我知道你是文家的外甥,今天要考考你,能答得出,我就放你过去,若答不出,哼!你就别想回去!”赵某接着说:“百家姓里的"赵钱孙李"分开如何解释,合起来是什么意思?”毛泽东稍加思索便说:“赵公元帅的赵,有钱无钱的钱",有理无理与李"同音。大宋天子赵匡胤说过,有钱龟孙不讲理!”赵某听后满脸通红,又恼怒又尴尬,只得让他过去。

2、《牛司令》

毛泽东少年时代和同伴放牛时,经常在山坡上玩耍,一玩起来往往就误了放牛,要么是到了时间牛还没有吃饱,要么是牛跑到人家的田里去啃庄稼。怎样才能既保证放好牛,又让大家玩得痛快?毛泽东和大家商量了一个办法。他把同伴们组织起来分成三班:一班看牛,不让它们吃了庄稼;一班割草;一班去采野果子。每天轮班,今天看牛的,明天割草,后天去采野果子。这样,各人都有自己的工作。

快到晌午的时候,大家都回到了原来聚会的地方。看牛的孩子们,让牛吃得滚圆滚圆的;割草的孩子们,都装满了一大篓子;采野果子的孩子们,从山里带回来大堆大堆美味的野果""这时候,毛泽东就把草和果子拿来,合理地分给每个人。有时不够分了,他就少分一点。而有剩余的草,他就用绳拴起吊在树枝上,谁能跳起来抓着就归谁。和毛泽东一起,不仅能放好牛,而且玩得痛快,因此,小伙伴都乐意同毛泽东一起放牛,称他为“牛司令”。

3、《受苦人的朋友》

有一家姓毛的农民,是毛泽东家的邻居。他把猪卖给了毛泽东的父亲,过了六七天,父亲叫毛泽东去把猪赶回来。这时候猪价已经涨了。毛泽东到了卖主家里,卖主叹道:“你父亲定了我的猪,猪价就涨了。我们时运不好,我又喂了十多天,现在我是太吃亏了。该倒霉,要不,我得多卖三四块钱!”通情达理的毛泽东便说:“那我不赶猪了,你把定钱还给我。你拿去卖给别人,可以多卖几块钱!”于是,他便退掉了这桩买卖,空着手回到了家里。父亲生气地说:“下次再不让你去做生意了!”

少年毛泽东不仅关心、同情贫苦农民,还非常富于正义感,敢于打抱不平。有一年,村里有一个叫毛承文的贫苦农民,几次带领穷人“吃大户”、“闹平粜”,并揭发了封建族长在修祠堂时贪污公款的丑行。族长恼羞成怒,勾结地主,给他扣上了破坏族规的罪名,押进祠堂,准备毒打。村里顿时轰动起来。毛泽东跟着乡亲们涌进了祠堂,挤在前面站着,心中忿忿不平。那位老朽的族长宣布毛承文的“罪状”后,把惊堂木一拍,便喊:“打!”许多小孩吓跑了,而毛泽东却毫不惧怕,大喊一声:“不能打!”乡亲们也跟着吼了起来。

族长见毛泽东是村里较为富裕的毛顺生的儿子,又是个有学识的人,加之众怒难犯,便迟疑起来。毛泽东放低语调,却仍然十分坚定地说:“你要打人可以,总要说出个道理来!”乡亲们和他一起据理驳斥。族长理屈词穷,又见人们怒目而视,害怕把事情闹大不好收拾,不得不释放了毛承文

4、《锻炼是重要的事情》

毛主席在12岁的时候曾经得了一场大病,开始体会到身体的重要,后来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时,他特别重视锻炼身体,经常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并且把锻炼身体与磨练意志结合起来。每天坚持冷水浴。第一师范校门口有一口水井。毛主席的老师杨昌济天天坚持在这里进行冷水浴,毛泽东也尽力仿效。每天,天刚蒙蒙亮,毛泽东就起床穿一短裤来到井旁,他一桶一桶把水吊上来,从头浇到脚冲洗全身,然后用毛巾擦干,擦了又淋,淋了再擦,直至擦得混身通红为止,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坚持。毛泽东洗冷水浴坚持多年,解放后,他年岁大了,洗澡时还用温水,不用热水。他对人说:“一个经常注意锻炼身体的人,便不会为风雪的寒威所吓倒。我练习过冷水浴,现在年纪虽然大了,冬天也还可以不用热水洗澡,小小的寒冻也还经得住。锻炼的确是重要的事情。”

5、《毛泽东读书的故事》

毛泽东小时候酷爱读书,每晚都要在油灯下读书到深夜,甚至彻夜不眠,他的母亲怕他累坏,每到半夜就督促他睡觉,毛泽东就用深色纸糊在窗户上,使母亲看不到灯光。少年毛泽东就是这样刻苦自学,读完湘潭的乢,又离开家乡到外地求学。他的一生始终坚持博览群书,成为我们知识渊博、才能卓着的伟大领袖。

6、《毛泽东小时候的故事》

{毛主席故事大全}.

有一次,老师毛宇居外出,临走前规定学生必须在室内背书,不准走出私塾房间。老师前脚一走,毛泽东后脚

就跨出了门。他背着书包爬到后山上去了。他一边背书,一边摘毛栗子,书背熟了,毛栗子也摘了一书包。回到私塾,他给每个同学送上几粒毛栗子,也孝敬已回来的先生一份。毛宇居却不领情,责问道:“谁叫你四处乱跑?”毛泽东回答说:“那我就背书给你听好了。”毛宇居知道背书难不倒这个学生,心生一计,来到院子中央,指着天井道:“我要你赞井!”毛泽东沿着天井转了两圈,便口占一首五言古诗:“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间接批评了毛宇居老师,从而也批评了这种压制学生的教育方法。

7、《抢板凳》

毛泽东之所以成为伟人,绝不是什么天命,而也不是什么机遇,而是他奋发兔皮昂,每天刻苦求学。六岁能对诗,八岁能吟诗,人人称其。毛泽东长到两岁的时候,他的母亲怀上了他的弟弟毛泽民,七文妹把他送到外婆家裳佳阁常驻,毛泽东儿童时代是在外婆家度过的,他在这里的故事很多。毛泽东的舅舅文钰钦是当地有名的读书人,文才不俗,附近的农户家的婚丧喜庆,写对时少不了他,他还在家里开了一个启蒙管,附近有10多个学生在这里学习。在这个启蒙馆里还发生过毛泽东抢板凳的故事呢!毛泽东3岁的时候,毛泽东就喜欢认字,一个字连认三次,毛泽东就记住了,一天,舅舅的启蒙管里开学了。毛泽东听见启蒙管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他甩掉手里的小木槌直往教室里跑。舅舅看见毛泽东小小年纪就想读书,便只好给毛泽东弄了一个小桌子和小板凳,让毛泽东在旁边听,从此,毛泽东从此便养成了勤好问好写勤读的好习惯!

8、《毛泽东小时候的故事》

毛泽东六七岁时开始在私塾读书,一天,他向母亲提出要带着午饭到学校里去吃。文七妹以为儿子可能是为了节省往返的时间和精力,利用这段时间多读点书,于是同意了儿子的要求。可是在这以后的连续几天内,文七妹发现儿子带的午餐一次比一次量多,但是晚上放学回家后依旧显得很饥饿的样子。她不由地担心儿子是不是得了什么怪病,便细细盘问毛泽东。毛泽东只好老老实实地告诉母亲:“妈妈,我们私塾新近来了一个叫黑皮伢子的同学,他家里很穷,每天都没有午餐吃。我见到他总是挨饿。于是我就想自己带午饭去,好和黑皮伢子两个人匀着吃。”

文七妹听到儿子的这番话,不但没有责备儿子,反而感到非常欣慰。她告诉儿子说:“你应该早一点告诉我。你这样做是正确的,我非常高兴。但是以后要带够两个人的午饭,免得两个人都半饥半饱的。”此后,文七妹总是给儿子准备两个人的午饭,饭菜也越来越丰盛。母亲这种乐于助人、损己利人的品行,影响了毛泽东的思想和性格。一直到他成为伟人之后,他仍旧继承和发扬这些美德。解放后,毛泽东经常给父老乡亲和师友,尤其是生活困难者多次寄钱。还邀请他们到北京叙旧,设宴款待,赠送许多礼物。而他自己则节衣缩食,吃穿很普通,生活相当俭朴。这些无疑是幼年受母亲影响的缘故。

篇三:《关于毛泽东小时候的十个小故事》

关于毛泽东小时候的十个小故事——王雅睿

一、毛泽东与唐家圫(棠佳阁)

唐家圫(也叫棠佳阁)是毛泽东的外婆家,从韶山冲往西翻过一座大山,在山坳上放眼望去,是一片风光旖旎、林木茂密的浅山岗。唐家圫就在那边的山肚里。只是唐家圫的居民不姓唐,全姓文。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是文家最小的女儿。

毛泽东出生的时候,外祖父已经去世,外祖母健在。他还有两位舅舅,大舅文玉瑞,二舅文玉钦。按照文家的排行,毛泽东分别叫他们七舅、八舅。七舅还是毛泽东的干爹。 当年,毛泽东去外婆家,不用说外婆,两位舅舅也很爱他。外婆家还有五位表兄:泮香、涧泉、运昌、梅青、南松。毛泽东去了,表兄们和他同桌开餐,同床共被,同放牛,还一同上山掏掏鸟窝。这里是他童年时代的乐园,藏着他一个个金色的梦。

毛泽东外出后,母亲有很长一段时间住在外婆家。母亲生病,由舅舅、舅母们细心照料。唐家圫的墙壁缝里,藏着有好几封毛泽东写给舅舅的信。其中有一封是1919年4月28日,毛泽东从北京回到长沙接母亲去治病,写信向舅父母报告母亲病情的:“家母久居尊府,备蒙照拂,至深感激。病状现已有转机,喉蛾十愈七八;疡子尚未见效。来源本甚深

远,固非多月不能奏效也。甥在京中北京大学担任职员一席,闻家母病势危重,不得不赶回服侍,于阳历三月十二号动身,十四号到上海,因事勾留二十天。四月六日由沪到省,亲侍汤药,未尝废离,足纾廑念。”

还有一封是1922年11月,毛泽东在长沙主持中共湘区委员会和中国劳动组合部长沙分部工作时写的。当时有朋友回乡,他修书致候:

舅父母大人尊前:

久不通信,疏忽得很。二位大人谅都人好,合室谅都安吉。甥在省身体尚好,惟学问无进,甚是抱愧。刘先生回乡之便,托带片纸,藉当问候。有便望二位大人,临赐教诲为祷! 敬颂

德安!

甥 毛泽东

十一月十一日

后来毛泽东远离家乡,在神州大地纵横捭阖,但也时常惦记着唐家圫的亲人。

{毛主席故事大全}.

从这些书信可以看出,毛泽东是非常孝顺母亲,也非常挂念外婆家的亲人,他对唐家坨的感情非常深。

二、抢板凳的故事

毛泽东之所以成为伟人,绝不是什么天命,也不是什么机遇,而是他每天刻苦求学,发愤向上,六岁能撰联,八岁能吟诗,人人称奇。

毛泽东长到两岁时,他的母亲怀上了毛泽东的大弟弟毛泽民。文七妹把他送到外婆家棠佳阁长住。毛泽东的儿童时代是在外婆家棠佳阁渡过的。他在这里的故事很多。

毛泽东的舅舅文玉钦是当地有名的读书人,文才不俗,附近农户家的婚丧喜庆、撰联写对,少不了他。他还在家里开了个启蒙馆,附近有10多个学生在这里启蒙。在这启蒙馆还发生过毛泽东抢板凳的故事。

毛泽东3岁时,就喜欢认字,一字连认三遍,他就记住了。一天,舅舅开的启蒙馆开学了。他听到蒙馆里读书声,甩掉手里的小木锤直往教室里跑,他大舅母追都没有追上,他跑进教室,就去抢与一个比他高出一大截的学生的板凳。这学生只得向先生告状:“先生的外甥坐了我的板凳。”他舅母追到这里,双手去抱外甥,见外甥毛泽东双手抱着凳子不肯,大舅父去抢,差点把舅父的眼镜打掉。文玉钦见毛泽东小小年纪就想要读书,只得另找一条板凳放了一个简易桌子,让其旁听。从此,毛泽东成了启蒙馆里的旁听生,并养成了好学、好问、勤写、勤练的习惯。

三、六岁做对联的故事

(一)

毛泽东在第一年就学了《三字经》,第二年学《百家姓》,只学认字,不求其意。但到了第三年不仅要学认字,还要求解其意,有时还和舅父吟诗作对了。

有一次,毛泽东的舅父文玉钦准备出外做生意,一心想发财,供奉财神。正好毛泽东看见了,缠着舅母问:“舅舅拜的是什么菩萨?”“舅父拜的是财神菩萨。”“为什么要拜财神菩萨?”“拜财神菩萨,赐你舅舅出外做生意发财。”毛泽东听了飞步跑到启蒙馆,拿了笔,展开纸,做了一副对联的上联:“磕几个头烧柱香,就想发财,谈何容易?”但下联他想不出来了。这时舅父文玉钦进来了,“石三你在写什么字?”边说边凑近一看,才知道自己的外甥在做对联,做好了上联,难想出下联,文玉钦有意提示:“钱靠劳动,粮靠耕耘才能得来。”“对!”真是聪明人,一提就活。只见他做出了下联:“流几身汗费些力,才能进钱,讲也简单!”舅父文玉钦,看了满心欢喜,六岁年纪能做出比较贴切的对联,将会成为毛家秀才,说:“石三,舅舅现以财神菩萨为题作联,我出上联,你作下联行不行啊?” “行!”,“只有几串钱,你也求

他也求,给谁是好?”石三想了又想,握笔在纸上写了下来:“不做一点事,早也拜晚也拜,教我如何!”送给舅舅,舅舅看了摸了摸石三的头,连说:“好!好!真是文家的好外甥。”

(二)

毛泽东六岁那年的正月十五下午,大舅父、二舅父带着毛泽东还有表哥文泮香、文运昌等到附近一个大的集镇看花灯。这里有一姓文的人家,是从湘乡高冲搬到这里来住的,是远房的文家兄弟。这户有三兄弟,大哥是个屠户,杀猪宰羊是一把好刀,并在街上摆有屠板,经营猪、牛、羊肉。二哥是做铳药和经营鞭炮生意的,家有三杆三眼铳出租。满老弟夫妇在小街上办了一个饮食店,以卖烧饼为生。这天,毛泽东是第一次到这个集镇看热闹,事事感到新鲜,样样感到好奇。他看了一遍问舅父文玉瑞:“街上户户贴了春联,为什么这文家也不贴幅对联,热闹热闹?”文玉瑞来时还没注意,毛泽东一说,他走到门外一看,果未贴联。他进去问老大:“大哥,你家今年未贴春联。”“是呀,今年一是生意好,太忙了,二是还没想出贴切的好联来。”毛泽东听了说:“我来试试看。”文家老板看着天真的毛泽东问:“玉瑞老弟,他是谁?”“他就是七妹的儿子石三伢子,还在我弟开的蒙馆读了几年书。”“这是我们文家的根,好!你就做幅联给舅爷,晚上舅母做好菜给你吃。”毛泽东要了笔墨纸张,一会儿做

篇四:《关于毛泽东的故事》

关于毛泽东的故事

毛泽东读乢的故事

毛泽东小时候酷爱读乢,每晚都要在油灯下读乢到深夜,甚至彻夜不眠,他的母亲怕他累坏,每到半夜就督促他睡觉,毛泽东就用深色纸糊在窗户上,使母亲看不到灯光。少年毛泽东就是这样刻苦自学,读完湘潭的乢,又离开家乡到外地求学。他的一生始终坚持博览群乢,成为我们知识渊博、才能卓著的伟大领袖。

坚持锻炼身体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是毛主席经常引用的一句名言。他主张一个人要德智体全面发展。他认为,一个人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丰富的知识,还要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担当中国和世界的重任。

毛主席从学生时代开始就非常重视锻炼身体,一辈子坚持锻炼身体,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这里主要讲几个毛主席在湖南第一师范上学时刻苦锻炼身体的故事:{毛主席故事大全}.

毛主席在12岁的时候曾经得了一场大病,开始体会到身体的重要,后来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时,他特别重视锻炼身体,经常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幵且把锻炼身体与磨练意志结合起来。

每天坚持冷水浴。

第一师范校门口有一口水井。毛主席的老师杨昌济天天坚持在这里迚行冷水浴,毛泽东也尽力仿效。每天,天刚蒙蒙亮,毛泽东就起床穿一短裤来到井旁,他一桶一桶把水吊上来,从头浇到脚冲洗全身,然后用毛巾擦干,擦了又淋,淋了再擦,直至擦得混身通红为止,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坚持。 毛泽东洗冷水浴坚持多年,解放后,他年岁大了,洗澡时还用温水,不用热水。他对人说:"一个经常注意锻炼身体的人,便不会为风雪的寒威所吓倒。我练习过冷水浴,现在年纪虽然大了,冬天也还可以不用热水洗澡,小小的寒冻也还经得住。锻炼的确是重要的事情。"

毛泽东的小故事

毛泽东6岁就开始跟着大人干活了。他常和几个小伙伴去放牛。小孩子贪玩,玩高兴了,就把牛忘了,不是让牛吃了人家的禾苗,就是牛吃不饱。怎么才能又让牛吃得饱,又玩得好呢?毛泽东想了一个好办法:把小伙伴们组织起来,分成三组,一伙人放牛,一伙人采野果子,一伙人割青草。然后,把牛集中拴起来,让它们吃割来的青草,小伙伴们就可以吃野果,做游戏,玩个痛快了。 下面是搜集到其它相关资料,其他需要的家长和小同学也可以借鉴:

韶山出了个毛泽东

一代伟人毛泽东于1893年12月26日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的上屋场。

韶山冲是个美丼的地方,群山怀抱,绿树翠竹;在一片松竹掩映的斜坡上,建有一座凹形的房屋,这种房屋当地称作"一担柴"式民居。房屋的墙都是用土砖砌的,一多半盖着青瓦,另一小半盖着稻草。毛泽东就出生在那青瓦屋里。这里叫上屋场。毛泽东的家门口有两个池塘,是夏天游泳的好地方。{毛主席故事大全}.

毛泽东的父亲叫毛顺生。毛顺生只读过两年乢,17岁就当家理事,但继承的却是一大笔欠债,不得已去当了几年兵,回来以后在家务农。他聪明能干,善于经商,还作粮食和猪牛生意,很快就还清了债,赎回了15亩稻田,日子越过越好。

毛泽东的母亲叫文七妹,娘家离韶山冲只10几里地,与韶山冲只隔着一座云盘山,在湘乡县的四都唐家坨。文七妹中等身材,长得清秀,圆脸庞,宽前额,聪慧又善良,勤劳又俭朴,乐于助人,每逢灾荒之年,常接济穷人,深得乡亲们的赞誉。

毛泽东出生以后,父母非常高兴,满月的时候做"三朝酒",专门请一位有学问的老先生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毛泽东",字润之。毛泽东满月以后,母亲文七妹把他带到了外婆家。外婆非常疼爱这个外孙。就请算命先生给外孙测了八字,说要平安长大成人,必须拜一个长寿的干娘。谁长寿呢?外婆认为后山那块两丈多高的石头最长寿。于是,选了个黄道吉日置办了香烛酒醴,把毛泽东抱到那块大石头前面,让他作了个揖,

拜这块大石头为"干娘",还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石三",按当地的习惯就叫他"石三伢子"。外婆舍不得外孙,毛泽东就留在外婆家,一直到4岁。

毛泽东从小就聪明,人们都夸他长大了一定有出息,是个天才。

那是石三伢子4岁的时候。过年了,外婆给他穿了一身新衣服,头上戴着一顶红风帽,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有一个白胡子老头,喜欢跟孩子们逗着玩。他故意板着脸,翘起白胡子,吓唬小孩子们,说:"不许你们在这儿玩,我要割掉你们的耳朵?

小朋友们一听,都吓得跑掉了,只有石三伢子站在那儿不动。白胡子老头就问他:"你为什么不跑呢?你不怕我割耳朵?"石三伢子一点都不害怕他,反而问道:"老阿公!你为什么要割我的耳朵呢?"

白胡子老头觉得这个孩子挺有意思,一本正经地说:"我要割下你的耳朵做下酒菜!"

石三伢子一点也不害怕,也一本正经地说:"一个人做事要讲道理。老阿公,你讲

篇五:《关于毛泽东的小故事》

毛泽东的小故事

故事一:牛司令

毛泽东6岁就开始跟着大人干活了。他常和几个小伙伴去放牛。小孩子贪玩,玩高兴了,就把牛忘了,不是让牛吃了人家的禾苗,就是牛吃不饱。

怎么才能又让牛吃得饱,又玩得好呢?毛泽东想了一个好办法:把小伙伴们组织起来,分成三组,一伙人放牛,一伙人采野果子,一伙人割青草。然后,把牛集中拴起来,让它们吃割来的青草,小伙伴们就可以吃野果,做游戏,玩个痛快了。因此,小伙伴都乐意同毛泽东一起放牛,称他为“牛司令”。

故事二:抢板凳的故事

毛泽东3岁时,就喜欢认字,一字连认三遍,他就记住了。一天,他舅舅开的启蒙馆开学了。他听到蒙馆里读书声,甩掉手里的小木锤直往教室里跑,他大舅母追都没有追上,他跑进教室,就去抢与一个比他高出一大截的学生的板凳。这学生只得向先生告状:“先生的外甥坐了我的板凳。”他舅母追到这里,双手去抱外甥,见外甥毛泽东双手抱着凳子不肯,大舅父去抢,差点把舅父的眼镜打掉。舅舅见毛泽东小小年纪就想要读书,只得另找一条板凳放了一个简易桌子,让其旁听。从此,毛泽东成了启蒙馆里的旁听生,并养成了好学、好问、勤写、勤练的习惯。

篇六:《毛泽东幽默故事10则》

毛泽东幽默故事10则

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

毛泽东是公认的幽默高手

毛泽东会见基辛格

毛泽东会见李宗仁

幽默是睿智和机敏的表现。钱钟书先生认为“幽默减少人生的严重性,决不把自己看得严重”。英国人用幽默增加风度和开展外交,美国西点军校可以凭幽默录取新生,美国总统靠幽默赢

得选票""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幽默的国度,从《史记.滑稽列传》到《古今谭概》、《笑林广记》,无一不体现中华民族特有的幽默。

毛泽东就是一位公认的幽默高手。他早在1929年为红四军干部制定《教授法》时,其第六条就规定:“说话要有趣味。”凡是与毛泽东交谈过的人,都为他那幽默风趣的语言所折服。 毛泽东幽默故事 ★1“小心打你的土豪啊”

毛泽东平易近人,喜欢同身边的工作人员开开玩笑,调节气氛。在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一度在瑞金东华山养病。一天,他问卫生所负责护理他的小战士:“你叫什么名字?” “钱昌鑫。”

“是哪几个字?”

“钱币的钱,日日昌,三个金字的鑫。”毛泽东一听,笑了笑说:“哈,你姓钱还不够,还要那么多金子!小心打你的土豪啊!”

毛泽东幽默故事 ★2“头上刚长了一点草”

1953年年底,毛泽东去杭州,负责保卫和饮食起居的浙江省公安厅厅长王芳陪同毛泽东吃饭。席间,公安部部长罗瑞卿对

王芳说:“王芳,我建议你把‘芳’字上的草字头去掉。这个名字容易搞混,许多不知情的人还以为你是女同志呢。”

“这可不行。”毛泽东放下手中的筷子说:“王芳,你是山东人,你们山东的绿化怎么样?”“刚刚起步。”“山东还有许多荒山秃岭没有绿化起来,你的头上刚长了一点草,就想把它除掉,这怎么能行!什么时候山东消灭了荒山秃岭,绿化过了关,你再把‘芳’字草头去掉。”

毛泽东幽默故事 ★3“我们两块石头,一块扔给了杜鲁门,一块扔给了麦克阿瑟”

1951年,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的彭德怀,从抗美援朝战场回京向毛主席述职。

谈话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毛主席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