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名家散文》
美的存在与死亡
张承志
国王要他们屠杀人民。他们拒绝了残暴的国王,把杀死过食人鸟的宝刀,扔进了铁匠炉里。国王怒不可遏地扑过来,但是那宝刀在铁水中迅速销蚀,发出尖锐的声响,冒出青色的浓烟。转瞬间宝刀无影无踪,炉中只剩下汹涌的铁水。
美女
不少人听说过,有一个能歌善舞的美女,生逢乱世暴君,她以歌舞升平为耻,于是拒绝出演,闭门不出。
开始人们都很敬佩她,即便陌生人闲谈之际,也对她赞不绝口。几个男女朋友簇拥着她,信誓旦旦。可是时间长了,先是众人对她显出淡忘。世间总不能少了丝竹宴乐;在时光的流失中,不知又起落了多少婉转的艳歌,不知又飘甩过多少舒展的长袖。人们继续被一个接一个的新人迷住,久而久之,没有谁还记得她了。
她逐年衰老,褪尽了红颜。家人的话语中,有了忿忿的不平,也悄悄地有了埋怨。等她觉出忍让的不易后,她便离家索居,避开与亲戚们的来往。
再过了些年,旧友们不再青春年少,一个个都被生计挟制。他们一旦务实世故,就感到与她相处的不自在。守身的她如遭谴责,旧友们躲着不愿和她见面。知音一旦失去,她的日子就真冷清了。
她走到池畔,引颈看去,水中恍惚摇动着一个丑陋的老妇,头发脱落,满面锈斑,身材佝偻。她吓得失声叫起来,又马上掩口噤声。她环顾四围,没有人跟随。
后来,就没有了她的音讯。
军人
不少人听说过,有一代军人,远古时是这里的人氏。可是来访者四顾太平,不闻战叫,只能听听艺人弹唱。
史诗弹唱中说∶当敌人来掠夺古老的家乡,骁勇的军人们出征了。仗着祖传的宝刀,他们杀死了食人的恶鸟。他们一身血迹凯旋,母亲搂住他们痛哭。国王发给他们奖赏,艺人把他们编进史诗。
可是终于有一天,国王要他们屠杀人民。他们拒绝了残暴的国王,把杀死过食人鸟的宝
刀,扔进了铁匠炉里。国王怒不可遏地扑过来,但是那宝刀在铁水中迅速销蚀,发出尖锐的声响,冒出青色的浓烟。转瞬间宝刀无影无踪,炉中只剩下汹涌的铁水。
史诗就在这里结束了。那些传说中的军人,他们究竟是被国王杀害了,还是被监禁至死,史诗里没有唱。随着时代更迭,连熟悉传说的人也少了。路上时而列队走过荷着武器的队伍,小孩子们也照样玩着打仗的游戏,虽然没有宝刀。
不过,那里还使用铁匠打的锄头劳作。
乞丐
不少人听说过,有一种乞丐,他们一贫如洗沿街乞讨,却一丝也没有失落了气质。阳光里,迷路的鸟儿和狗只有他们喂食;寒夜里,倒卧街头的濒死老人只有他们递过一块毡片。接过一口干粮时,他们感激的是神;被暴风雪逼进角落时,他们埋怨的是运气。他们不去附和官府,不盘算哪怕一个糊口的营生;富人和老爷刚刚施舍过,就被他们忘得干干净净。
在街头,我看见一个长髯的老者。他并不言语,只是唱歌。他的沙哑喉咙难言地迷人。路人掷下小钱后,不知为什么总是连忙逃走,他使人们不敢正视。时刻到了,他在熙攘的人群街心就地跪坐,若无旁人,竟自祈祷。人纷纷停步,不敢打搅,连汽车都开得缓慢——那时十字路口出现了罕见的气氛。
等他起身,街路才恢复了忙碌,又是车水马龙,人流滚滚。一个好奇的孩子紧跟着他,可是不知他要到哪儿去。人人都在路上奔走,只有他,蹒跚走着却是在奔向梦境。
犍牛
不少人听说过,有一头犍牛,它在漆黑如墨的夜里抵挡着一群饿狼。牛圈里都是柔弱的乳牛和牛犊,房子里的人正在酣睡。它独自苦战,狼轮番向它扑来。它用一双断角挑穿了一只狼的肚子,黑臭的污血溅在地上。又是一只狼扑来,被它撞死在栅栏一旁。狼群仍在冲上来,它的力气渐渐耗尽了。
第二天早晨,睡足的人心满意足地走出房子,突然看见—断角牛四腿斜斜地后蹬着,血迹斑斑的头颅古怪地死顶着墙。在牛头和墙之间,一只狼被两只断角牢牢地钉着,钉死在墙上。牛已经死了,但它的致命处并没有受伤。人看了好久才明白∶它是在极度的拼力、巨大的狂怒和再不回头的决意中,“挣”死的。
白马
不少人听说过,有一匹白马,它有纯白一色的皮毛,即使一身汗水,颜色依然如银似雪。
后来它自然老了。马在长到十多岁以后,骨架就开始改变形状,再后来,马的骨架开始粗重宽低,呈出老马的形态。牧人们只要看见一个马影就能认出马来的本领,主要是根据马的骨架和毛色变化的规律。但是,这匹马却特殊:它一身的白颜色一直不褪。鬃纯白,蹄踏雪。内行的长者们常常欣赏地打量着它,啧啧称奇。
终于一天,它的主人走了。它站在草地上,头低了下来。它不吃草,不饮水,垂下的头像是在嗅着草地的气味,一连几天。在草原,牲灵的殉情并不少见,人们有些沉默,但是没有惊奇。
大概是在第三天,一个路过的牧人发现∶老白马的毛色变了!由于这个原因聚了不少观看的人。大家眼看着,在太阳不变的照射下,马儿身上的白颜色,却一刻刻愈来愈暗。傍晚时分,它轰然坍倒,伏卧在黯淡黝黑的草丛里。
孔雀
不少人听说过,有一类孔雀,由于造物的钟爱,它生得天生丽质,美羽如梦。它总是仔细地挑选宿地,因为它不能容忍树杈荆棘,生怕在熟睡时,不觉间会损坏了自己那金莹蓝亮的羽毛。
而山野中,择木而栖谈何容易呢?往往是绕木三匝,无枝可依,只能潜伏荒草杂树之间,度过长夜。
动物的唯美中,也许孔雀是最极端的例子。视美甚于生命的孔雀并不迁就。仅仅为了保护羽毛的完美,它选一株高些的枯木,立身其上,睁着双眼,彻夜不眠。这种行为,于人类是不可理喻的,于动物也是不可仿效的。尽管有痴情的雌鸟一同落下,在旁边依偎做伴,它仍然被如此的夜不能寐折磨,渐渐身心交瘁。黑暗里它有时孤独地开屏,默默地注视着混沌六合。然后勾过柔颈,梳理着背上的金碧、蓝绿的尾屏。据说那时的树林会幻变,在那种时刻有幸靠近一窥的人,能看见涂金镀银的梧桐森林。
好诗
不少人听说过,有一首藏之山野的好诗,它不肯出世。但是人们听说了它,代代追求,为了得到它不惜呕心沥血。有过一些诗人,由于苦心渴求,几几靠近了它。他们形同中毒,得句不合时尚,发想抵触众人。节祭集会时,他们不能与人唱和,同仁切磋时,他们不能与人答问。他们放浪空山旷野,独自吟诵久了,不觉又凄然落泪。因为他们心中明白∶自己并没有获得那首诗篇。
有一个放羊的小孩,性情快活,喜欢大声唱歌。他的歌唱得非常动听,据说连羊群听着都会忘了吃草。放羊孩子听说了诗的故事,他被深深迷住了,每天都对着大山诉说祈求。他对着大山高声呐喊,群山回响着,声浪遥远又缥缈。他倾听着,捕捉着,想记住这空谷绝音。
谣传凭空而起,外面传说山里某处埋着一个铁函,里面锁着那卷神诗。暴君也听说了,为要抢夺神诗,大兵进驻了山里。不用说,诗自然是不会这样出世的。暴君得不到神诗,就把放羊孩子杀掉,把村庄付之一炬。
奇迹出现了。以后每逢大火点燃,群山就如同苏醒。在连山之巅,显示出一线炫目的光,同时从山腹向四方六合传出动静,送来一片天籁般的音响。
人们说,它就是那首诗。
◎张承志,作家。著有中篇小说《黑骏马》、《北方的河》,长篇小说《金牧场》等。
巷子里的阳光
王克楠
出了门,便是一条巷子,至少要拐过三道弯,拐过三条宽宽细细的巷子,就能拐到人流叮当的马路上。
我很高兴有那三道弯,倘若没有三道弯,大街上的尘土就会毫无阻碍地逼入我的院子。巷子是一个漏斗型的死胡同,朝街的方向呈出开放的姿态,不熟悉的人从街上拐过几道弯,走到我的门口,鼻子碰到了墙壁,叹了口气,就无奈地回返了。
看那些人无奈地返回是一件有意思的事。他们像一个个误入迷途的孩子,面红耳赤地跺跺脚:唉,怎么是条死胡同呢?
我对他们的牢骚不满,这怎么算一条死胡同呢?我的院子虽小,也能容纳八方来客,你们咋就不到我的院里小坐一会儿,喝一杯淡茶或对弈一局呢?
我站在巷口,最喜欢看的,还是闪耀在巷子里的阳光。阳光很好,阳光不唉声叹气,它从早晨露头,到晚上收尾,都不露声色,它真的是一位藏在云外的哲人。
早晨的阳光是橘红色的,它比巷子里的懒人起得早。它像画家手中的画笔,横一笔竖一笔,紧一笔慢一笔,就把小巷子画滋润了,画温热了。懒人们就会说:你看看,太阳都晒热屁股了,咱也别压床了。
巷子里有几棵树,树干茁壮,树头蓬勃。夏天的午后,树下常有几个退休的老人坐在
小板凳上闲侃。就是这棵树支撑着阳光的舞蹈。阳光穿过蓬松的树头映在地上、墙上,地上和墙上就成了阳光的“舞台”。风是导演,把树叶儿吹得越厉害,阳光舞蹈的姿势就越激烈,猛烈或温柔,皆是一种自在的景致。
中午的阳光白晃晃地把人的头皮晒得煞痛。因而,中午巷子里少有人走动。大家坐在家中饮茶,或睡午觉。心里想:就让太阳发泄一会儿吧,它也有委屈焦躁的时候,过一阵子就好啦。
果不其然一过下午2点,太阳就似做错事的孩子羞答起来,它把阳光一缕又一缕轻轻地投进小巷,投在人们的头顶上,非常轻,恐怕在人们头顶上砸出包。人们便走出院子,走到树荫打毛衣、聊天,或把有毛病的自行车倒扣在巷子里,没完没了地修。
傍晚的阳光一片深红。它把整条巷子都映得红彤彤的,大家该洗菜的去洗菜,该洗衣的去洗衣,巷口的棋摊上,依然是那些七嘴八舌爱支招儿的人,但大家都已感到了太阳的惜别。{名家,草原文章}.
病人躺在床上,看着颤颤巍巍的阳光,心想,就要走了,如果用碗能扣上一碗阳光,躺在床上就永远放着这只碗。
老人们喜欢坐在巷子的墙根下晒“老爷儿”。他们的山羊胡子稀稀疏疏,但脸色红润。此时他们的话闸子就打开了,滔滔不绝,向老伙计们眉飞色舞地讲着老故事,阳光暖乎乎地投在他们的脸上,虽然他们讲的故事今天和昨天相似。
重复又有什么?人生不就是许多似曾相识的事情不断在重复吗?不是他重复你,就是你重复他;不是历史重复现实,就是现实重复历史。阳光也是重复的,以相同的节奏和色调度过每一天。
我很为那些误进巷子而返的人惋惜,他们至少可以在小巷子驻足一会儿,看看那意味无穷的阳光呵。
请君试问东流水
李元洛
人生天地之间,有大漂泊与小漂泊,而“漂泊”本来从水,小漂泊和水结下的更是不解之缘。{名家,草原文章}.
在茫茫的宇宙之中,人本来就如一叶浮萍。李白早就说过“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他将天地比喻为万物当然也包括人在内的临时旅舍,实际上是指生命短
篇二:《《草原》 读后感》
《草原》听课读后感
上周观摩了市里的讲课比赛,各有特色。对于正在语文教学的路途上摸索前进的我来说, 这次观摩使我产生了很大的思想震动,收获也很多。
现在把听课后的感受整理如下:
一课堂主线分明,主题鲜明。
这次三位老师选择的是草原第二课时的教学,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作用。《草原》一课的选定,无疑是有其深意的。而课堂上“蒙汉情深”主题的确定也体现了这一点。而大主题背景下,老师们又对文本内容进行巧妙整合,确立了课堂的主线索。如响水县罗来旺老师的“离包迎客,包外相见,包中款待”线索,阜宁县李筛梅老师“风光美,人情美”主线,使课堂主线分明,主题突出。
二 立足文本,语用训练形式多样。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除了朗读之外,组词,写话,造句,写片段等都可以成为课堂上的语言训练形式。三节课,老师们都省去了对文本内容繁琐的分析,把课堂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训练。如:大丰刘坤老师课堂后段“以夕阳西下”为开头写一写他们离别时的情景;响水罗老师“写写‘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所描绘的情景”;响水李老师对“天涯碧草话离别”中“话”的想象,以及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离别”所描绘情景的想象和写作。
三朗读形式多样,朗读指导到位。
作为阅读课,“读”无疑是整节课堂的主旋律,三位老师在课堂上不约而同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不同形式的“读”上,朗读,默读,略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读中欣赏,读中评价。一个个显性和隐形的教学任务在读中不知不觉完成了 ,学生理解了关键词句甚至标点符号的表达作用,感知了文中的语言美,理解了课文所承载的深厚主题, 四提问有效,反馈到位。
有效的教学中的提问应当是有效的,三位老师课堂上问题的设计无疑体现了这一点,三位执教者不再琐碎地围绕课文内容问:“作者来到哪里?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草原的景色怎样?人怎样?”之类的问题,而是在认真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找准切入点,整合问题,巧妙发问。例如,大丰的朱老师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围绕“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蒙汉情深的?”去读书、思考、说话;响水的罗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是围绕“你是从这一段的哪些句子体会到的景色美的?”展开学习活动;阜宁的李老师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问:“从哪里读出了美?”。这些发问,问题大,留给学生的思考的空间也大,学生在课上有话说,语文类的活动充分,学得畅快淋漓。
总之,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虽不能成为名师名家,但也会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篇三:《浅谈《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儿童歌曲表演唱
题 目: 浅谈《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姓 名: 谢渊博
学 号: 201340396
院 系: 法政学院
专 业: 学前教育
年 级: 2013级1班
指导教师: 石岩英
摘要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是一首具有蒙古民族歌韵味的经典原创歌曲,创作于一九七七年,其节奏特点、旋律技巧以及结构方式上都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及艺术美感。
关键词:创作背景、情感、旋律节奏、艺术价值
“美丽的草原的我家,水清草美我爱她。草原就像绿色的海,毡包就像白莲花。牧羊姑娘放声唱愉快的歌声满天涯”三十多年来,优美经典的草原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飘过内蒙古大草原唱响了全世界。这首草原颂歌创作于1977年到1979年,“一首好的歌词必定出自一位热爱生活的创作者之手,只有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提取素材,才能写出如此优秀的作品。”作词人火华这样说过。 1975年8月的某一天,火华第一次来到大草原。透过车窗看到的草原是那样辽阔、美丽,不由惊叹大自然的造物之神奇。于是乎借由如此空旷辽阔的草原之景及牧民生活体验的经历,创作了这首歌曲。那几日火华寄宿在一位老伯家里,学着一起挤马奶、吃羊肉、学习蒙古语,随老伯一同放牧,望着悠然飞过天空的百灵鸟,老伯的女儿在草原上放声歌唱,此情此景印刻在火华的心中。《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不仅仅是一首优美的抒情歌曲,更是一首歌颂草原,歌颂绿色的歌曲。
一、旋律的认知
旋律是音乐的基本要素,在音乐的地位最突出。旋律的优劣可以决定歌曲的成败。《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就是以其独特而优美动听的旋律赋予了歌曲新的生命,使他得以唱遍祖国大地,传遍海内外,下面由其节奏和曲调两个音乐要素来分析整首歌曲的旋律特点。
(一)节奏
音乐的节奏是指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音乐的节奏常被比喻为音乐家的骨架,是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节奏有加强旋律统一的功效,更有形成独特个性的功能。有效的运用节奏可以使作品更加完整、舒畅。《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运用了蒙古族音乐中具有典型性的节奏来贯穿全曲,并遵循了依词字曲易唱上口的
要求,巧妙运用变化重复与完全重复的手法统一整首曲子的节奏。高潮则变弱起来,来增强激动性以推动高潮。整曲的节奏采用先紧凑后稀疏同头异尾的句型,虽句头一致,但句尾都有变化,以这种形式来构建了整曲的节奏框架。
(二)曲调
蒙古族的民歌浩如烟海、为数众多、丰富多彩,作曲家非常懂得如何运用音乐的语言,但作者并没有简简单单采用民歌的素材改造发展的曲子,而是自己反复琢磨思考、修改、推敲、提炼出了与歌词相映衬的独具一格的富有特色的音乐语言。
歌曲第一句“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曲作者开始就从全曲的最低音(SO),以分解和弦式级进为主的上行旋律线条直达全曲高音之一(DO),然后尽然有序的下行级进落到主音(DO),形成上行与下行的大波混式流畅性极强的线条,构成歌曲的主题乐句,奠定了乐曲的风格和全曲发展的依据。
主体乐句用了宽广的音域和流畅的线条描绘了草原的辽阔壮美,展现了草原人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那种热情饱满的独特情怀,准确的表达了词作者代表千万人们说出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一片真亲真意,更亲切更自然。第二句的曲调遵循主题乐句级进上行与级进下行的逻辑构成,但音域缩小在六度之内,形成一种相对稳定和平和的感觉,歌词内容也表现的直抒胸臆、一吐为快,大视角地唱出了我的家是怎样的美丽以及爱她的原因。第三句的曲调是第二句的重复、变化和发展,并与第四句连成了一体,一气呵成,句尾落在四拍的长音(RE)上,就像段落的临时停顿。第五句完整的反复了第三句的曲调,是为了加深对音乐的记忆,来适应音乐听觉和时间。第六句则提炼了主题乐句的材料,重新进行整合,运用紧缩的写法造成音乐的不稳定性,来满足音乐上要求解决到主音稳定的倾向。第三句到第六句的两段歌词都是从不同层面来展现草原的美丽,曲作家对歌词分析的十分透彻,并从曲作的视角强化了作词者的希望、寄托。第三句的第四小节旋律到第五句有完整的进行重复,除了可以加强对本曲的记忆外,更重要的是对这四句为一组,每两句为一次的歌词的更为充分的表达,如果再去联系这四小节的前两节,是来自第二乐句的前两小节。而这两小节又是对“美丽草原”的宏观描述的话,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作曲者的感悟是多么到位恰当,与词相辅相成。歌曲的第七、八句是全曲的高潮处,曲调在高音区环绕,以表达和描绘在蓝天白云下,
辽阔草原上,牧羊姑娘手中拿着羊鞭尽情高唱的美妙情境。曲调明亮且高亢、大气且舒畅,音乐较完整地运用了反复手段,尽情抒发主人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结尾则舒缓的下行级到全曲的最高音(SO),巧妙地运用跳跃和休止符下行级进行主音结束,从歌词来看,第七、八句又是一个小高潮。歌曲的高潮也基于歌词而处理,两段歌词第一次出现第一人称“我”以外,接下来的五句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牧羊姑娘”的出现,使人眼前一亮,这“牧羊姑娘”是谁呢?是作品中的“我”,是所有以草原为家的人,还是草原自身呢?留给听众较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全曲蒙古族音乐风格浓郁,主题材料集中,展开与变化发展自然、顺、,曲调清新、优美、动听、充满新意,与歌词融为了一体。由此可见,曲作者深厚的民族音乐功底和高超写作技巧融为一体,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二、艺术价值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旋律优美、风格浓郁、曲调精炼、个性鲜明、上口易唱,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以新颖的角度和深刻的立意,准确集中的形象及词句内在的音乐律动与节奏,为歌曲的成功提供了重要基础。谈及艺术价值,首先,《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是中华民族音乐的一个突出的歌曲,中华民族的音乐是由56个独具特色的多民族音乐组成的。其中蒙古族的音乐也占有一方重要地位。蒙古族能歌善舞,许多经典的民族舞在全国广为传唱,例如《吉祥三宝》、《故乡》、《高原红》等,并早在50年代,创作为《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样的优秀作品,腾格尔的《我的天堂》也红极一时,广为流传,这再次确立了蒙古族音乐在中华民族音乐的重要地位,也又一次验证了草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其次,《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作为蒙古族音乐风格歌曲创作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式的典范,激励着致力于蒙古族音乐的作曲家们不断写出新作品、好作品;这首作品的巨大成功,不仅向人们展示了蒙古族歌曲创作的巨大潜力和光辉前景,同时也证明了蒙古族音乐的巨大魅力。全中国乃至世界上许多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喜欢这首歌曲,也说明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道理。通过对《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认识,能够引发我们关于现代蒙古族音乐风格歌曲创作发展方向的更加深入的思考。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为欣赏着展开一幅美丽的草原画面,风吹绿草、洁白的羊群以及牧民居住的毡包都呈现在我们面前,在具有蒙古族风味的曲调中,抒情优
美的旋律如飘过草原上空的云朵,绽开在听众眼前,使人陶醉。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首歌独特的民族韵味使它成为一首经典作品,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教材,这是值得骄傲的。
篇四:《思名家之名篇,书自家之美文》
龙源期刊网 .cn
思名家之名篇,书自家之美文
作者:谢瑜德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5年第01期
【摘要】本文从教材、生活、多写等三方面入手谈谈如何写好作文。
【关键词】作文教学 吸收借鉴 积土成山 学无止境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075-02
一篇优秀的作文,其主要标准不外乎就是要求文章内容叙事清楚,行文感情真挚,立意观点鲜明,思想见解深刻,题材选材新颖独特。唯有如此,你写出的作文才能做到观点独特,见解独到,、行文流畅、结构严谨。寓意明晰。
不论是莘莘学子,还是不惑成人,尽管非常羡慕大家名篇,却往往只能做到临渊慕鱼,却无法做到退而结网,这就牵涉一个怎样学习写作文的问题。怎样才能写好作文呢?笔者以为,应从三个方面着手,可事半功倍。
一、吸收借鉴—教材是最好的作文范文书
写作能力的提高有一个学习借鉴、日积月累、循序吸纳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消化,自我创造的过程。。翻开语文课本看,从小学的《草原》、《美丽的小兴安岭》等到初中的
《春》、《小桔灯》、《背影》、《藤野先生》、《一件小事》……几乎篇篇出自名家之手。初学写作时,应当揣摩学习这些名家立意构思、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方法和技巧,从中吸收,把它们融化为自己的写作养料。但是由于近年来各种鱼龙混杂的作文书和观点各异、矛盾重重的辅导书泛滥,严重误导了学生的写作,许多学生误认为作文和课文是两回事,以致忽略了对课文的学习。殊不知,名家的范文是初学者借鉴学习的最好园地。学习课文,不是为学习而学习,而是要认真思考,努力学习这些名家的写作手法,以达到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目的。写作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善于揣摩和借鉴范文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积土成山—生活是最好的作文材料库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只有写作技巧,而没有生活积累、知识视野、社会经验和思想深度,要想写成一篇有质量的作文,也是不现实的,就象修好了渠而没有水,有房子却无人居住一样。韩愈曾谈到:“根之茂者其实膏,膏之活者其如晔。”韩愈把生活和知识的积累比作树之根,灯之油。树根茂盛了,它的果实才会顺利长大成熟;膏脂肥美了,油灯的火光才会更亮。许多学生一方面头痛作文无东西可写,另一方面却又忽略了输入和输出的关系。只有像海绵一样地大量吸收、消化前人的真知灼见和现实生活中观察积累及思考所得,文思才能如潮而来。
篇五:《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本课中选取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主要体现蒙 古族是我们这个大家庭的
重要成员。内蒙古地区文化久远,有着特 有的风土人情,从音乐教学这一角度向学生介绍
蒙古族的文化及音 乐特色,了解祖国多元的文化形式,是我们教师的责任。
设计理念: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 重点,感受蒙古族音乐的
特点,体验音乐旋律。培育学生仔细聆听 与总结的好习惯。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
结合,加强音乐课 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有意地把全体学生普遍参与与发展个性的因材 施教
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与空间。
教材分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德德玛演唱,中国音乐学院声 乐系毕业生,中国著名
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现国家一级演员,被 誉为“草原上的夜莺” )是一首优美、抒情、
草原地区最具代表 性的歌曲,抒发了蒙古族人民对美丽的草原和幸福生活的热爱之 情。这
首歌曲采用了五声宫调式,具有蒙古族牧歌特有的风格。悠 扬起伏的旋律把人们带入一望
无际的大草原之中, 使人们感受到了 蒙古草原绿色、 热情、 奔放的美。 该歌曲的曲式
结构是单二部曲式。 A 段是前六个乐句,B 段为副歌部分。{名家,草原文章}.
学情分析:在聆听、总结和模唱方面,大部分同学都能做的很好, 但还有个别同学在模唱
和跟唱时节奏或音准不正确,我们要多给与 这些同学关心和爱心,是他们尽快的跟上我们
课堂的节奏
上课地点:音乐教室
教学准备: 教案、多媒体设备、电子琴。
知识与能力: 1、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体验歌声中所表现的意境。
2 通过欣赏音乐作品, 从音乐的角度分辨蒙古族民歌的长调和短调民歌。
过程与 方法 : 1、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音乐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歌曲的情绪。
2、通过音乐作品的欣赏,启发、引导学生养成聆听音乐作品的良 好习惯, 积极参与感受与体验,充分展开想像。
情感 态度与价 值观: 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感受音乐所表现的大草原绿色和广阔的美,蒙
古族人民的热情。
教学重点:1、能够用优美的声音表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内涵。
2、感知音乐结构,简单表述所听音乐不同段落的对比与变化。
教学难点: 发表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想,并有所感动与感悟。
教学方法:听唱法、范唱法、跟唱法、对比欣赏法等。
学法引导:1、营造意境;
2 专心聆听,培养学生聆听音乐及总结的良好习惯;
3、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演唱,采用跟唱法来充分体验歌曲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欣赏歌曲《天堂》,感受歌曲所表达的 意境。 生:仔细聆听音乐,融入情境。 师:歌曲中所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了解作品的 时代背景 生:蓝蓝的天、茫茫的大草原、策马奔腾 {
激发和培养 学生的学习兴 趣。 (引导学生列举与草原有关诗篇或歌曲,创设浓 厚的艺术氛围。) 1、师:《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片断,打动并 通过情感打 感染学生的情绪。 动和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了解作 (板书) 品的主题思想。 作品简介 2、教师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 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生:用心聆听,初步感受作品的音乐情绪, 回答问题,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 让学生参与 到音乐审美中 解作品表现的内容和情绪。 来,引导学生整 体感受歌曲的表 2、 教师引申: 歌曲舒缓悠扬, 节奏自由, 现形式和丰富的 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情感内涵,并渗 透学生对我国多 3、再次欣赏,深切感受作品情绪。 元文化的包容。 师:1、介绍蒙古族民族乐器——马头琴 培养学生的 听辨没能力和总 2、介绍蒙古族音乐的两大类型(长调、 结能力。 师:1、欣赏歌曲,引导学生理 情绪理解 短调) 拓展、对比 3、 讲解短调并欣赏对比歌曲 《吉祥三宝》 片段。 4.分别说说两首歌曲的特点,并讲解长 调 生:学生各抒已见,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
不同理解。 整体和分段 欣赏相结合,培 2、欣赏第一部分,仔细聆听感受其塑造的音 养学生鉴赏音乐 乐氛围。 的能力。 分段欣赏 3、欣赏第二部分,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形象和 音乐情绪的变化。 生:学生在了解作品整体结构的基础上,分 段听赏,了解各部分的演唱形式,深切感受歌曲 各部分所表现的意境。 师:1、了解歌词,引领学生以朗诵的形式, 通过感受感悟歌词的旋律美。 表现,师生共同 体验、发现、表 2、随旋律哼唱歌曲的高潮部分。 现音乐,引导学 生参与音乐活 3、欣赏整首歌曲,试着跟唱歌词。 动,培养学生的 表现力。 生:1、朗诵歌词,体会歌词的旋律性。 2、随音乐有感情地跟唱。 师:通过对歌曲背景的理解,情绪的感受, 为学生提供 感情的共鸣,引导学生以演唱或舞蹈等方式,体 发展个性的可能 验歌曲深刻的意境。 和空间。通过音 乐艺术实践,使 生: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身临其境地再现 学生获得身临其 音乐场景。 境的感受,增强 学生音乐表现的 自信心,培养良 好的合作意识和 团队精神。 师:通过歌曲的欣赏,我们感受到了内蒙古 让音乐主题 美丽的大草原,如果我们有机会可以和家人一起 更鲜明、精彩, 到那里去感受草原的风情。 让思想和情感得 到延伸。 生:情感的再次升华。 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结构。 跟唱主旋律 艺术再现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蒙族不仅有丰富多元,精彩纷呈的的音乐文化艺术,而且有非凡 而卓越的音乐创造力。本课中, 我意图通过对蒙古族音乐作品的感悟和对蒙古族
文化的拓展,使学生热爱草原、走进蒙古族的生活。在了解蒙古族音乐风格的同 时,丰富他们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女中音音色的感受并听辨这一环节中,有学生提出了疑问: “德德玛是不 是男人?她的声音怎么像男人的声音?”,学生有疑问很正常,甚至可以说这是 课堂精彩之处, 这种生成性的问题是对教师教学综合能力的考验。德德玛的歌声 是以浑厚宽广见长, 她的这种音色特质在女生中也实属难得。我们可以在课外更 多地去关注她和她的歌曲。 对于艺术上的很多问题,原本也就是需要各人自身去领悟的,见仁见智、各 有所感的,而我需要做的也就是本着一种对艺术、对学生都真诚以对的态度。我 觉得在引导学生去探索课外广阔的音乐世界这方面, 还是应尽力地激励孩子们多 多品尝、多多体会各门各类的好音乐、多多表达自己的感受。
篇六:《中国名家名作赏析》{名家,草原文章}.
文字中的你我
——中国当代文学赏析
北岛《回答》
记得一位先生曾经这样谈起他读这首诗的感觉。他说:“很久没有读诗,偶然看到这首诗。它的每一个字,都还是那么让我激动不已。清楚地记得大学时候,我一字一句地用心背诵的情景。一转眼,7年过去了,时光像海水一样悠长。我多想,我能站在时光的背面,面不改色的看着它静静流过,可是,我却不能。
或许时间也给我们开着同样的玩笑,在面对青春时 ,我们的回答又是什么呢?
通读全诗,你会发现,诗人要问,要控诉,愤懑之情溢于言表。不是冰川纪,何以到处都是冰凌?新的航道已经发现了,为什么千万艘船只还在死水一潭的死海中盘桓、相竞,眼睁睁地等着沉没?这些就是那个时代的写照。
诗人要回答这样的世界。诗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为了什么,要做什么?诗人说,他是来判决这世界的。诗人只带了纸、绳索和身影。诗人要用自己的诗来审判这世界吗?诗人要用绳索来处决那虚伪的世界或者那些卑鄙者吗?
诗人心情激动,大声疾呼,唱出了心中对虚伪现实的怀疑和否定。这是一种决绝的怀疑和反抗,没有丝毫的犹豫和同情。即使有太多的反抗者和挑战,诗人仍然愿意做其中的一员,为挑战者的队伍增添一份力量。
舒婷 《致橡树》
读诗能使人睿智,读一首好诗能提升人的审美情趣和情操。读了舒婷的《致橡树》我算是真正领悟到这个不容置喙的道理了。
美好的事物总是令人难忘,难忘的事情总是像放电影一样,一幕一幕的,反复在脑海中出现,但凡牵涉到爱情的人,
都会变成诗人,就算无意间说一句话,也带有哲理,不是经历过,怎会如此深刻,把爱情写成诗篇,写到心灵深处。舒婷也是一个有爱情的诗人,她写的东西,都是心灵对爱情感受的沉淀,她写出了爱情的真,善,美。这份情的重量是无法衡量的,因为它的一颗心都在那,不作心爱男人旁边的一朵花,只会唱高调的鸟,因为那只能远远的欣赏,是不能长久共存,更别提风雨同舟,相乳以沫。
爱情是世间最美好的事物,古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