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愚公移山的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板书设计

小学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愚公移山的教学设计

在山的那边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王家新及其代表作品.

2.扎实掌握痴、瞬、凝等重点生字词.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学习重难点】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读是一切的基础,直至能够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扫清文字障碍,熟记重点字词。

2.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诗句,仔细品味其妙处,并把你的理解写在课本边上。

3.完成练练测测题目:1、2题书面完成,3题只需自查记忆。

4.请将你遇到的困惑和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前臵学习】

一、走近作者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丹江口。出版诗集《告别》《纪念》。

二、文体知识诗歌与小说、戏剧、散文合称四大文学体裁。诗歌偏重于抒情言志,以最集中、精练、概括性的语言反映社会生活。诗歌往往饱含作者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含蓄,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具有节奏美、意境美、主题美,形式上一般是分行排列(其他文学样式多为句子)。现代诗歌在语言形式上比较自由,但往往会借用古代诗歌的一些创作方法,如注重意象的表现,运用赋比兴等方法。

【展示交流】

1.朗读诗歌请同学们根据朗读指导,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读出情感,读出意韵。

朗读指导:朗读作为一种读书方法,一直以来是语文的优良传统。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需在不断的诵读中方能体现其神韵,现代诗歌更是如此。掌握诗歌朗诵的基本要领,力求做到读音、停顿正确,一般说来,顿号后的停顿最短,逗号后的停顿长一点,分号和冒号后的停顿再长一点,句号、问号、感叹号和省略号后的停顿更长一些。确定轻读重读及声音的长短,读出鲜明的节奏感。能根据诗歌思想内容准确地读出诗句的语气,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根据情感的需要,掌握朗读的语速。诗歌朗读的语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稍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稍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叙的,速度就要力求平稳、不紧不慢。态度自然大方,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让自己走进文中,你就是作者!

【合作探究】

精句赏析

1.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提示: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2.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2提示:这句中‚诱惑‛这个词如何理解?

3.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提示:请同学们挑战一下,看看自己能不能理解这一组诗句的含义,并把你的理解告诉大家。请写出一个你认为精彩的句子,并作赏析:

精句:

赏析:

【达标拓展】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填字痴.()想隐mì()诱.()惑.()喧téng()一瞬.()间níng()成

2.辨析词语

(1)伏/趴痴想/幻想小时候,我常

在窗口

——山那边是什么呢?

(2)漫湿/浸湿枯干/干渴——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

了我的心灵……

3.请背诵全诗,并默写诗歌最后一节。

对比赏析《山民》韩东(文略):

【赏析】如果说《愚公移山》是一则古代寓言,那么韩东的《山民》就是一则诗写的当代寓言。全诗借一个山民的口吻,表达了长期处于封闭性传统文化中的人们的要求,以及冲破文化滞闷的强烈愿望。诗中的‚山‛和‚海‛已不单指自然界中的实体,而是具有了多重的象征意义。

山可以让人想到艰苦的生活环境,工作中的重重困难,人生道路的曲折,历史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等。‚海‛可以让人想象到光明的前程,理想的目标,事业的辉煌,人生的美好等。诗中的山民像千千万万个老百姓一样,有普遍的平民意识和平民理想。但‚山‛(贫穷、落后、愚昧)根深蒂固,时时在阻隔着‚他‛向往‚海‛(富足、先进、精神上的充实、甚至平凡的幸福)的目光。人的生存现状往往就是如此令人无奈。而无数个‚山民‛就在这种状态下平凡地生存着,生活着。这种平凡背后的坚韧,恰是我们该肃然起敬的。

陈仁之

【篇二】愚公移山的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

安工大附中:庾道平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能力目标: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情感目标: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设想

  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设疑的方式,细研课文,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学生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熟读并背诵全文。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四、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了解《列子》及作者,掌握文中的字、词、句和通假字。让学生在参照注释疏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做到口述全文。

第二课时 本课时通过学生课堂讨论的方式感悟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指导学生做到熟读并背诵全文。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简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

  仞冀箕畚孀龀匮亡厝雍陇

2、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3、文言句式: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4、习惯句式(如……何?)

5、省略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6、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

  年且九十(年纪将近九十岁)

  惩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挡)

  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许)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不能够搬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丘)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夏去冬来,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的地步)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没有山岭阻隔了)

7、疏通课文 

  (1)利用快速、连环朗诵的方式再次正音,并使学生能较流利地读准全文。

  (2)教师划出难解的单音节词,引导学生在四人小组自学时,对照注解,自行解释这些难词。

  (3)四人小组在扫清难词障碍的基础上,试着逐字落实翻译全文,并将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语句划出来,以备全班讨论。

  (4)师生共同研讨,解答疑难。

  (5)学生朗读一遍,自查是否还有疑难语句。

8、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四人小组共同准备复述故事,并推荐一名同学,准备在全班复述。

  被推荐同学复述课文。

  要求:语言流畅,可加上一定的合理想象。

  对复述者进行简单讲评,让学生在听、评中,不断熟悉课文,为后面逐字落实翻译全文作准备。

9、抽学生逐句逐段翻译课文。

四、布置作业 

  复习、巩固文中疑难字句的解释。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课文复习情况

二、逐段朗读课文

三、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    

第一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

第二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第四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

四、讨论分析课文的内容

1、首段一开始极言两山的高大,用意何在?

  答案参考:写两山的高大,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了铺垫。

2、分析课文第二、第三段。

  ①请排出移山的人物表。

  ②作者这样介绍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参考:移山的人物有年近90岁的愚公,荷担者三夫,还有始龀的遗男,总共五个人,并且是老的老、小的小,要移走两座大山,的确千难万难,但越是艰巨的任务面前,就越能显示人们的精神面貌。

  ③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话差不多,他们的态度一样吗?孙子和“遗男”态度又怎样?

  答案参考:愚公妻子认为丈夫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动不了,能拿大行、王屋怎么办呢?智叟则认为凭愚公这把老骨头,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毁不了,还想动土石吗?可见,愚公妻子是怀疑中带着担心;智叟则是轻视和嘲笑的语气。再则,“甚矣,汝之不惠。”这样的话愚公妻子是不会说的,而“且焉置土石?”这样的话智叟是不会说的,因为他根本反对移山,绝对不会关心如何处理土石的问题。总之,愚公妻子是“献疑”,智空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态度迥然有别。“疑”是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而遗男是“跳往助之”,子孙是“杂然相许”,还献计献策,说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

  ④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答案参考:智叟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⑤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说愚公“很愚”,智叟“很智”,你的看法如何呢?

 答案参考:愚公所以要移山,是痛感“迂”“塞”之苦,而移山之后,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见其做事有很明确的目的,而且他也深明可移山之理,他认为子子孙孙绵延不断,他的志气,他移山的决心,将会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就这样一点点“啃”,终能将山移平,何况“山不加增”,这些足见其移山的行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盲目行动,可见其并不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很聪明,因为他既自知不能享受移山之利,却还要移山,实乃造福子孙的聪明之举。而智叟却自作聪明,目光短浅,毫无远见,只不过智于其表,愚在其中罢了。

3、分析课文第四段。

  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答案参考: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4、概括故事的寓意。 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5、小结全文并讨论文章的现实意义。

五、布置作业。

 ①背诵全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②写一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

【篇三】愚公移山的教学设计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教案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特殊句式的标志及类型

2.掌握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

教学重难点:

辨别特殊句式的类型并掌握翻译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考点阐释:“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内容中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翻译题中,因此其是不可忽视的一个考点。

二.句型介绍: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三.分类说明:

1.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汝是大家子。”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梁将即楚将项燕。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臣本布衣。

且相如素贱人。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注意点

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2.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有标志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不能容于远近。”

“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5)用“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无标志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注意点: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

3. 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4.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3)介词宾语前置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

(4)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

5.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6.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7.疑问句式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8.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放在中心词后。

(1)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求人可使报秦者。

(2)“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

石之铿然有声者。

(3)中心语+之+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中心语+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

(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9.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四.巩固训练:

1.下列句子分别属于什么句式?

(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2)居则曰:“不吾知也。”

(3)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4)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5)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6)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7)捷禽鸷兽应弦而倒者不计其数。

(8)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9)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10)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1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2)竖子不足与谋!”

(1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14)“臆!微斯人吾谁与归?”“

(15)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16)时人莫之许也

(1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8)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3.下列固定结构如何翻译?

(1)表示疑问

例词释义例句(含出处)

何以……?“王曰‘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何所……?“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奈何……?“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如……何?

奈……何?“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孰与……?“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安……乎?“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独……耶?“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

⑵表示反问

例词释义例句(含出处)

何……哉(也)?“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何……为?

何以……为?

何故……为?“何辞为?”(《鸿门宴》)

“秦则无礼,何施之为?”(《之战》)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夫晋,何厌之有?”(《左传•公三年》)

如之何……?“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荷丈人》)

“君子于役,如之何不思?”(《君子于役》

岂(其)……哉(乎,耶)?“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捕蛇者说》)

“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岂为死君乎?”(《之战》)

安……哉(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不亦……乎?

不……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非……欤?“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顾……哉?“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劝学》)

独……哉?“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其……乎?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少年中国说》)

庸……乎?“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⑶表示感叹

例词释义例句(含出处)

何其……也!“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左传》)

直(特)……耳!“王曰:‘不可,直不过百步耳!’”(《寡人之于役也》)

惟……耳!“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谭嗣同》)

一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亦……哉!“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记》)

……何如哉?“痛定思痛,痛何如哉?”(《后序》)

⑷表示揣度

例词释义例句(含出处)

无乃……乎(欤)“求,无乃尔是过欤?”(《季氏将伐颛臾》)

得无(微)……乎?“若辈得无苦贫乎?”(《王忠肃公翱事》)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其……欤?“其可怪也欤?”(《师说》)

……庶几……欤?“吾王庶几无疾病欤?”(《庄暴见孟子》)

⑸表示选择

例词释义例句(含出处)

与其……孰若……?

……孰与……?

与其……

宁(可)……

与……

无宁……“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欤(耶)

抑……欤(耶)?“先生在民间,审知故扬州阁部果死耶,抑未死耶?”(《梅花岭记》)

其……其……也?“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其信然耶?其梦耶?其传之非其真耶?”(《祭十二郎文》)

⑹其他

例词释义例句(含出处)

无以(亡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劝学》)

之谓也《诗经》:“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非惟……抑亦“非惟时,抑亦人谋也。”(《诸葛亮传》)

尚……况……“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有所“荆轲有所待。”(《荆轲刺秦王》)

无所“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木兰诗》)

所以“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公输盘》)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是以,是故“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何以“如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霍去病传》)

何为、何其“若何为生我家?”(《原君》)

“明日何其多。”(《明日歌》)

安有……乎?“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炳烛而学》)

虽……犹……“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论积贮疏》)

虽……则……“北虽貌敬,实则愤怒。(《后序》)

谓……为……“公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后序》)

特……耳……“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读孟尝君传》)

五.熟记特殊的句式

【篇四】愚公移山的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优质课教案

芙蓉镇中学语文组电子教案

【篇五】愚公移山的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杨陵区第二初级中学 贺海燕

【教材依据】

《愚公移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

元的第三篇课文。

一、 设计思路:

1、教材背景分析:

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所选的诗文是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名篇,它们

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的政治信念、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要求学生在

学习时,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并且联系学

过的文言诗文,对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梳理和区分。而

《愚公移山》这一课神话色彩浓郁,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具有很强

的艺术魅力,可读性强,基础性强,既易于激发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学生

积累文言词汇,师生还可在精神上受到熏陶。

2、学情分析:

学习这一课的是九年级的学生,即将初中毕业。这些学生通过三年的

文言文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诗文,并且有了学习

文言文的基础,借助注释读懂本文不会有什么难度,但是在正确理解愚公

精神方面需要加以引导。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理解文意。

②、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

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4、教学重难点

重点: 积累文言文常用词语,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在掌握了故事大意、理解难词、难句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课文,

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而且有助于语感的培养,有助于文言文

语句及知识的积累。)

难点: 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

(在评价愚公的行为是否愚蠢的问题上,要有意识地拓展学生的思维

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多角度、有创意地看问题。)

二、教学准备 :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下载“愚公移山”Flash动漫和歌曲《愚公移山》,整合资源制作课件。

2、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展开竞赛,交流古汉语知识点,疏通文意。

竞赛内容有:字音、词义、通假字、翻译句子。课前一定要按照优

差、男女生等原则均匀分好小组,指导学生课前完成预习任务。

三、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动漫 《愚公移山 》 (播放《愚公移山》歌曲)

这首歌源于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同学们听后, 一定被愚公那种不畏困难的精神给打动了吧。今天,让我们-起来学习这则

寓言故事。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将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多媒体显示: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每组3个小题)

万仞( ) 汝( ) 魁父( ) 荷担( ) 箕畚( ) 孀妻( ) .......

始龀( ) 智叟( ) 穷匮( ) 曾不若( )亡以应( ) 一厝( )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每组2个)

①年且九十 ②指通豫南 ③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④投诸渤海之尾 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⑥杂然相许 ....

⑦而山不加增 ⑧虽我之死 ..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 “ 反”同 “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 “惠 ”同 “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同 “无 ”,没有。

一厝朔东 “厝”同 “措 ”,放置。

4、翻译句子:

① 甚矣,汝之不惠。②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④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并大声朗读修订后的课文译文

(三)、学生朗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

思考下列问题,抢答:

多媒体显示:1.愚公为什么下定决心"移山"?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移山"有什么困难?

(太行、王屋既高且大,运土路程遥远,工具简陋,愚公

年迈力衰)

3."移山"的结果如何?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四)、思读课文,探究文意:

1、组织学生进行辩论:

正方: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

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展;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反方:愚公实愚,智叟明智

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

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 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

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2、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3、《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会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这篇寓言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讨论后明确: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

(显示:寓意——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五)、品读课文,赏析写法:

1、讨论:这个寓言结尾为什么不写愚公率领子孙挖掉了大山,而要以神话结尾呢?

明确: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说明愚公移山的决心行动(不已),使山神都害怕了,不得不向天帝报告;“帝感其诚”,愚公精神(诚) 连天帝都感动了。这也从侧面衬托了愚公移山的力量之大和精神的感人之深。

2、找找课文中衬托手法的例句,谈谈其作用。

【篇六】愚公移山的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方案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唐山市路北区韩城镇中学 宋秀华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具有浓郁的神话色彩,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和极强的趣味性。文章通过讲述一位将近九十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挖山不止,让山神惊惧、天帝感动,从而把山移走的故事,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从而培养学生敢于面对困难,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本篇文章安排在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并且作为略读课处理,所以重点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展示的基础上,教师适当的加以指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作用。

(二)教学对象分析

到了九年级下半年,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子,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阅读、感知的能力,并且能在教师的指导之下进行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因此本课的教学主要就是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适当引导,在方法上加以点拨。

(三)教学环境分析

因为《愚公移山》是一篇趣味性极强的寓言,比较符合学生阅读的心理,所以本节课,我充分利用了WhiteBoard 、PowerPoint2003、暴风影音等软件,通过放动画,听歌曲,学生自己展示预习成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外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电脑、液晶投影、电子白板的作用,既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教学目标愚公移山的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熟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故事情节。 2.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章的寓意。 3. 体会对比和烘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4.提高学生运用网络获取信息、应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自读,对照工具书疏通文意。 2.在读中了解故事梗概。

3.通过讨论体会愚公的形象及寓言的寓意。

4.通过网络查找相关知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愿望,培养敢于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对愚公和智叟的评价,对愚公精神的认识。 2.本文的寓意

四、教学过程、方法

【篇七】愚公移山的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茄子河小学 孔欣欣 教学内容:

《愚公移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科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十四课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持之以恒”,《愚公移山》是第二篇主体课文。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受到坚持不懈,不畏困难的精神。体会语言描写突出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的作用。

教学重点:

1.愚公与妻子、智叟的对话。愚公移山的教学设计

2.理解愚公移山的深刻含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霄”“渤”“箩”等7个生字,理解“直插云霄”“痴心妄想”等词语的意思。

3.能概括课文大意,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描写的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神话故事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神话故事《愚公移山》。板题(指导“移”字)“愚”什么意思 ?“公” 什么意思?“愚公”又是什么意思?“愚公”真的愚蠢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把书打到103页,同桌互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愚公移山的教学设计

2.每组的3号同学按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学生共同纠正字音。边读边理解“直插云霄”“痴心妄想”等词语。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指导用关联词语把课文内容概括完整:因为( ),所以( )。虽然( ),但是( )。最终( )。

三、精读课文、体验感悟

1.自由读课文,找一找面对愚公移山这件事,其他人的看法是怎样的?拿出笔在课文中找一找,画一画

2.品读句子:“算了吧,老头子,就这一家子人,哪能搬得动两座大山呢?再说,即使搬吧,那么多石头、土块又往哪里放呢?”

“愚公啊,你还是歇歇吧!山那么高,像你这样风烛残年的人,哪能搬得了两座大山呢?”

3.这两人的话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提出了困难:人少、土石无处放、山高、年老) 可以调换吗?(不可以,妻子的出发点是关心,智叟是嘲笑)

4. 你觉得妻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愚公妻子的话什么语气读?(心平气和)指名读妻子的话

5.品读句子:“愚公啊”

自由读,你觉得智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盛气凌人,嘲笑,自以为是)把智叟的话活灵活现的读出来。

6. 恰当的语言描写能够彰显一个人的性格。我们来看看面对这些困难愚公是怎样做的?

品读句子::“这个不难,我们可以把土石倒进渤海。”

“是的,我是老了,在世上的时间不会太多了。但我死了,有我的儿子,

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又会生儿子,儿子还会有儿子,子子孙孙干下去,不怕大山平不了!”

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愚公?我们应用什么语气来读?指生读。

7.在《列子·汤问》原文中,愚公的话更有气势,我们要按照标点读出节奏和气势。

四、拓展延伸

愚公移山的教学设计

1.愚公精神感动着我们,更加感动了玉皇大帝,于是他派来了(生齐读)

2. 想象一下,当道路通畅后,愚公再次和智叟相遇,他们会说什么呢?试着写一写吧。注意语言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

3.汇报写的内容。

五、总结

回顾课文,大家觉得“愚公”真的“愚”吗?愚公看似愚,实则不愚,而是大智;智叟的智就是所谓的“小聪明”,自以为有智慧,实则愚笨,没有克服困难的智慧,目光短浅。老师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上要有愚公移山那种不怕困难、锲而不舍、勇于探索的精神。

【篇八】愚公移山的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钱梦龙

《愚公移山》教案

上海市嘉定第二中学 钱梦龙

教学目的:

一 重点学习下列文言词句:

实词——方、仞、阴、阳、惩、君、汝、孀、龀、长息、穷匮、加(增)、何苦、亡(以应)。

虚词——且、焉、诸、以。

句式——省主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二 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树立为祖国“四化”建设努力奋斗的思想。

教学设想:

一 布置自读,要求:凭借工具书和课文注解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同时记下疑问,准备在老师教读时提出。自读在课内进行。

二 试改变由教师逐句串讲的传统教法,在学生认真自读的基础上,从抓字、词、句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务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获得完整、鲜明的印象。

三 讲读过程根据“以思维训练带动语言学习,以语言学习促进思维训练”的设想,尽可能把文言文的字、词、句教学和对学生的思维训练结合起来,做到在发展智能的前提下落实基础知识。

四 “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减轻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五 安排三教时(包括课内自读。如自读放在课外进行,只需要安排两教时)。

愚公移山的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 解题,了解“寓言”的体裁特点。

二 学生自读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解题。

(一)板书课题:愚公移山。

(二)布置学生看本文题注,了解文章出处。

(三)提问:什么是“寓言”?(学生查词典,先说明“寓”字的含义,然后根据词典中“寓言”的条目说明这是一种什么体裁。)

(四)教师小结,同时布置自读:大家查了词典,知道了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老愚公的故事是大家早就熟悉的,这是我们学习本文的一个有利条件。这一堂课,请同学们借助于词典和课本的注解,逐字逐句读懂课文,然后想一想:这个故事寄寓着什么深刻的道理?我们应该从中受到什么教育?自读中有什么疑问,请大家在书上打个问号,准备下一节课提出。

二 学生自读。教师板书要特别注意的词语(见“教学目的一”),学生边读边在这些词语下加着重号。教师行间巡视,随时了解学生自读情况。

三 布置作业:朗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读破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 人物分析。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的比较,了解不同人物对待“移山”的不同态度。愚公移山的教学设计

二 在人物分析的过程中落实若干文言词句。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检查自读:

(一)学生齐读全文,结合正音:仞()、惩()、塞()、迂()、荷()、箕畚()、龀()、匮()、亡(,同“无”)、厝(,同“措”)

(二)学生质疑。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后,尽量要求他们自己查字典或在老师的引导下共同讨论求得解决。教师只解答学生经过努力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

二 教读新课。

(一)初步理清“人”和“事”:

同学们提了不少问题,说明预习是认真的。许多问题经过大家一起思考,都得到了解决,可见只要开动脑筋,同学们是能够自己读懂的。现在由老师提出一些问题来问大家,看看大家对课文究竟理解得怎么样。

1.提问:这则寓言一共写了哪些人物?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人物表: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智叟。

2.提问: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智叟是个年轻人吗?那个“遗男”姓什么?有几岁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吗?

通过问答,明确下列词语的含义:年且九十——且,将。智叟——叟,老头。京城氏——氏,姓;京城氏,姓京城的。始龀——龀,齿旁,小孩换牙;始龀,七八岁。孀妻有遗男——那孩子的爸爸死了,他母亲是“寡妇”,他自己是“孤儿”。“遗男”是生下来以前就死了父亲的孩子。

3.提问:再请大家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通过问答,引导学生读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一句:本句省主语“愚公”;“荷担者三夫”即“三个能挑担的男子(子孙)”。全句意思是“愚公就率领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去扔掉)”。这样看来,愚公一家一共去了四个人,再加上京城氏孀妻的遗男,一共五个人参加移山劳动。

4.提问:“移山”这件事做起来困难吗?他们的劳动艰苦吗?

通过问答,明确下列词句的含义和作用:方七百里,高万仞 ——方,方圆、面积,方七百里,写山之大,是约数;仞,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万仞,虚指,极言山之高。山又高又大,说明移山之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即一年),才返家一次。说明劳动的紧张、艰苦,也显示了愚公移山决心之大。

教师小结: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愚公他们人数不多,而且老的年近九十,小的才七八岁,工具又落后,要移山的确是千难万难的。在艰巨的任务面前,最能显示出人们不同的精神面貌。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人物表”里的这些人,在“移山”这个巨大的困难面前各自表现了怎样的精神面貌。

(二)人物分析——重点:智叟和愚公妻;并及愚公子孙、遗男。

愚公妻和智叟讲的话差不多,态度似乎很接近。我们的分析就从这两个人入手:

1.学生朗读有关语句,进行比较: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提问:哪些话只有愚公的妻子讲而智叟不讲,哪些话只有智叟讲而愚公的妻子不讲?即使是两个人都讲的话,在内容和语气上有什么差别?

通过问答,要求学生明确:

“甚矣,汝之不惠。”这句话是只有智叟讲的。倒装句式的运用(谓语“甚矣”提前),强调了愚公不聪明的程度,说明了智叟对愚公的轻视。愚公的妻子是不会讲这样的话的。

“且焉置土石?”这句话是只有愚公的妻子能讲的。“况且把土块和石头放到哪里去?”她有这个疑问,说明她对自己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心,不同于智叟的根本否定。智叟是不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的。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这两句话,句式相同,内容相近,但表达的语气、感情却很不相同。愚公的妻子说:“凭您的力气,还不能削平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这是很合乎情理的疑问。智叟却说“凭你这一大把年纪和剩下的一点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草,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啊?”话说得过于夸张,带着讽嘲的意味;“其如土石何”与“如太行、王屋何”句式相同,但智叟的话中多一“其”,同“岂”,加强了反问的语气。这些都说明了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反对和嘲笑,亦即反对得更加强烈,跟愚公的妻子的“献疑”有所不同。

再从称谓看,愚公的妻子称愚公为“君”,智叟则称愚公为“汝”,显得不客气,也说明了智叟对愚公轻视的态度。“汝”在文言里一般是轻贱的称呼。

教师小结:愚公的妻子对移山的态度是“疑”,智叟而是“笑”和“止”。“近似之迹,不可不察”,读书时经常注意从“近似之迹”的比较中找出它们的相异之处,就可以把死书读活,发展我们的思维能力。

下面再来讨论另几个人对移山的态度:

1.提问:愚公的子孙对移山的态度怎样?

学生找出“杂然相许”、“杂曰:投诸渤海之尾……”两句。“杂然”、“许”写出他们纷纷赞同、坚决支持的态度。“杂曰”句则进一步写他们不仅赞同,而且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解除了愚公的妻子的“疑”,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

2.提问:那个“始龀”的“遗男”对移山怎样?

学生找出“跳往助之”一句;“跳”、“助”,说明这个孩子是乐于相助、积极参加的。 教师总结:上面我们比较了除愚公以外的几个人对移山的态度。现在我们把课文中的有

关部分再朗读一遍。学生朗读(从文章开头读到“其如土石何”)。

3.布置思考题:愚公是坚决主张移山的,有人就说他笨。“愚公”这个名字本身也表明他是个“笨老头”。请大家课外再认真读一读文章,想一想:愚公到底笨不笨?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一 人物分析:愚公实不愚,智叟未必智。

二 这则寓言的深刻教育意义。

三 继续学习和巩固若干文言词句。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一)提问:愚公多大年纪?(年且九十)太行、王屋二山有多大多高(方七百里,高万仞)凭愚公的一点力量能不能把山移掉?(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那么愚公坚决主张移山,是不是太笨了呢?

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展开充分讨论以后,教师继续启发提问:要看愚公笨不笨,关键在于弄明白他对移山这件事是怎么考虑的。请先想想:是什么情况引起愚公移山的动机的?

学生回答“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教师讲解“惩”字 含义:惩,苦,是意动用法;此句意即“以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为苦”。板书:痛感迂、塞之苦。

追问:山移掉以后的好处,愚公想过没有?

学生找出“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指”、“达”与上文“迂”、“塞”相对;阴,是水南山北。教师板书:确知移山之利。

追问:那么,愚公认为山一定能移掉的理由是什么呢?他是怎样针锋相对地驳斥智叟的反对和嘲笑的?

学生找出“汝心之固……何苦而不平?”

启发:这段句子念起来感到特别有力,这是什么原因呢?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顶针”的修辞作用:一句顶着一句,充分表现出语言的力量。“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是对“甚矣,汝之不惠”的有力回答;“……子又生孙,孙又生子……”顶针法的连续运用,显得子子孙孙,绵延不绝,最后总结一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使人感到特别有力。

继续追问:“而山不加增”,这个“而”字的作用是什么?“加增”是什么意思?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而”字的转折作用;“加”是“更”的意思,“加增”就是“更增高”,不是“增加”的倒装。子子孙孙无穷尽,然而山不会更增高了,挖去一点就少一点,这样一算,自然引出了一个结论:“(山)何苦而不平?”这个结论水到渠成,很有说服力,无怪智叟要“亡以应”了。这就说明愚公在移山之前考虑得很周到,他不仅“痛感迂塞之苦”,“确知移山之利”,而且还“深明可移之理”(板书。)一个笨的人能这样考虑问题吗?

进一步追问:那么为什么有人觉得愚笨呢?

教师启发谈话:这样的事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屡见不鲜的,例如雷锋同志,不是也有人说他是“傻子”吗?这是什么原因呢?通过谈话,引导学生认识:要解决愚公笨不笨的问题,关键在于用什么观点去看愚公移山的精神。用“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点去看,愚公不仅不笨,而且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这叫做“大智若愚”。

(二)提问:既然愚公不笨,那么反对愚公移山的那个智叟,是不是聪明老头呢? 学生议论,教师小结: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这种人自以为聪明,其实不过是一点“小聪明”罢了。可见“愚公实不愚,智叟未必智”。这就是这篇寓言中“愚公”和“智叟”的取名所寓有的深意。“叟”是老人的意思。

(三)提问:我们再来看一看最后一段文章。有人说,这个故事到最后还是靠了神仙的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到底是无能的。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

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小结:“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说明愚公移山的决心行动(不已),使山神都害怕了,不得不向天帝报告;“帝感其诚”,愚公精神(诚)连天帝都感动了。这不仅不是说明愚公的无能,相反,恰恰显示了愚公移山的力量之大和精神的感人之深。愚公千百年来被人称颂,正是由于他这种排除千难万险、不达目的不止的顽强精神。

二 课堂练习:

(一)学生齐读全文,要求:从文章的遣词造句、谋篇立意,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深刻寓意。

(二)指定一个学生口译第3自然段,如有误译,共同订正。

(三)发课堂练习资料:

给下面一段文字加上标点符号,并概述大意。

甲乙二生共读《愚公移山》。生甲掩卷长息曰:“甚矣,愚公之愚!年且九十而欲移山,山未移身先死矣,焉能自受其利乎?”生乙曰:“愚公之移山也,盖为子孙造福,非自谋其私也。以利己之心观之,则谓愚公不惠;以利人之心观之,则必谓愚公大智大勇也。”生甲亡以应,默然而思。生乙复曰:“今欲变吾贫穷之中国为富强之中国,其事之难甚于移山。我十二亿中国人皆为愚公,则山何苦而不平?国何苦而不富?”生甲动容曰:“善哉,君之所言!愚

公不愚,我知之矣。”(发给学生时不加标点)

检查练习结果:

1.指定学生加标点并口述大意。

2.要求学生找出其中两个倒装句(“甚矣,愚公之愚”、“善哉,君之所言”)并作解释。

3.要求学生找出这一段文字中的关键句(我十二亿中国人皆为愚公,则山何苦而不平?国何苦而不富?)教师点明: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奋斗不懈,这就是我们从《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中受到的有益启示和深刻教育。

三 布置作业:

(一)背诵全文。

(二)结合作文教学,写《老愚公的故事》(不是翻译)。

(三)“思考和练习三”(适当补充内容)。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愚公移山的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