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诗歌赏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诗及译文赏析
第一首:
山中杂诗 年代:南北朝 作者: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译文:
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 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 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赏析: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鸟时时栖息于其檐前屋后,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
第二首: 竹里馆 唐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
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2.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类似于打口哨
3.深林:指“幽篁”。
4.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译文: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着琴一边又长啸。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皎洁的月亮从空中映照。
鉴赏: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
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第三首: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
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市西南
2.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
3.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qián)为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 指四川乐山的黎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4.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下:顺流而下。渝州:今重庆一带。
5.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译文:
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
鉴赏: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 “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第四首:
春夜洛阳闻笛 唐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1、洛城:洛阳城。
2、暗飞声:悄悄地飘来声音。
3、春风:一本作“东风”。
4、折柳:即《折杨柳》,曲名。相传西汉张骞入西域得《摩诃兜勒》 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其中有《折杨柳》。梁鼓角横吹 曲也有《折杨柳》。清商曲有《攀杨枝》、《月节折杨柳》、《小折杨柳》 诸曲。
5、故园:故乡
鉴赏:
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 七绝。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 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 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所以写到第三句才说“此夜曲中闻折柳”。这一句的修辞很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
【篇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诗歌赏析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后古诗赏析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赏析
《竹里馆》 岑参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
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声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赏析】
1、主旨: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传达出诗人淡泊、宁静的心情。
2、请你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该诗所展示的画面。(见译文)
3、“幽篁”“深林”中的“幽”“深”渲染了怎样的境界?
答:“幽”“深”等字渲染了一种幽静、雅致的境界。
4、 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性情? 答: 独坐、弹琴、长啸。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宁静、淡泊的性情。 (高雅闲适、超凡脱俗的性情)
5、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能体现这一心境的词语有哪些?
答: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的心境。能体现这一心境的词语:独坐、弹琴、长啸。
6、赏析“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动作描写,通过“独坐”“弹琴”“长啸”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现了诗人淡泊、宁静的心境。
7、赏析“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明月人格化,(明月成了诗人的知心朋友,)描写了夜深人静、明月相伴的景象,表现了诗人淡泊、宁静的心境。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曲调,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赏析】
1、主旨: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后引发的思乡之情。
2、诗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同时照应“谁家”,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
“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3、前人评价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请作具体分析。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示】
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龙钟:泪流纵横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凭:托,烦,请。 传语:捎口信。
【译文】
东望故园路途遥远,泪水沾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在马上与您相逢,写封家书却没有纸笔,就请您捎个口信给家人报个平安。
【赏析】
1、主旨:这首诗通过对逢入京使时场面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的思乡怀亲之情以及豁达的胸襟。
2、赏析“双袖龙钟泪不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诗歌赏析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诗人泪下如雨湿袖难干的情形,表达诗人思乡、怀亲之情 ,为下文写捎口信“报平安”做铺垫。
3、“双袖龙钟泪不干”中的“龙钟”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 答:“龙钟”:泪流纵横的样子,在这里是沾湿的意思,形象的描绘了诗人对亲人无限眷念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态。
4、“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表现了诗人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心情。
5、这首诗在表达思乡情怀上有什么特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诗歌赏析
诗人并没有过多沉浸在思乡的悲苦中,而是振作精神,安慰家人,显现出诗人豁达的胸襟。
6、.想象“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一种怎样的场面?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诗人和回京使者在路上匆匆相逢,这是一个多好的给家人捎书信的机会呀!可惜却没有纸笔,于是,诗人急中生智,那就干脆给家人带个平安的口信吧。可以感受到诗人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牵挂的复杂感情。
《晚春》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译文】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纷纷争奇斗艳。
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朴素无华)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示弱,随风起舞,好像漫天飞雪。
【赏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诗歌赏析
1、“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写出了晚春景致怎样的特点? 草木留春,万紫千红
2、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3、赏析“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表现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
4、赏析“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杨花榆荚漫天飞舞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
5、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杨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6、分析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
运用拟人手法,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
7、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点。
运用拟人手法,语言生动活泼有趣。如: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显得生动活泼有趣。
8、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言之成理即可。如:同意,因为作者是以”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百首无成;不同意,因为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虽无才思但也不甘示弱,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
9、主旨:这首诗描写了花草树木争奇斗艳,想要留住春天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提示人们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的未来。
【篇三】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诗歌赏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课外古诗赏析题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课外古诗赏析题及答案
1.山中杂诗
吴 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云从窗里出,鸟向檐上飞,
1、“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云出”,你认为诗人他倾向于一种怎样的生存境界(心
情)?
紧扣“山中”,突出环境清幽的特点,表达了诗人恬淡的心情。 2、“鸟向檐上飞,鸟向檐上飞”,展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
3、视角独到,景物与众不同,你能从吴均的《山中杂诗》中找到这样的句子吗?这样的句子其
实不少,在杜甫《绝句四首》中也有,请写出相关句子。
2.竹 里 馆
王 维 云从窗里出,鸟向檐上飞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
独 坐 幽 篁 里,弹 琴 复 长 啸。
深 林 人 不 知,明 月 来 相 照。
1、景怎样?人怎样?(引诗中意象回答) 构成了怎样的意境?
景是“幽 篁 、深 林 、明 月”;人是“独 坐、弹 琴、长 啸”。构成了优美、高雅的意
境
2、月夜竹林的幽静,以“弹 琴 复 长 啸”反衬。
3.峨眉山月歌 李 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什么事?
快
本诗故乡亲友的思念以及江行的体验。 2、本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思?
3、《峨眉山月歌》中连用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这五个地名分别是什么?
峨眉、平羌、清溪、三峡、渝州。
4.春夜洛城闻笛
1 1、“影入平羌江水流” ,什么“影”?此句写出什么景象?此句同时暗点 影是月亮的影子,这一句写出了月夜行船的清丽景象,同时暗点了行船的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古人离别常 折柳 相赠,表达依依不舍之意。《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
正是旅人伤别之情。
2、本诗抒发什么感情?
本诗抒发了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
5.逢 入 京 使
岑 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诗中的“龙钟”何意?有什么作用?
“龙钟”原指流泪的样子,这里指沾湿的意思,作用是从侧面表达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成语“老态龙钟”中的“龙钟”又是什么意思?
龙钟:行动不灵便的样子。
3、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可谓“豪华落尽见真淳”。这样的
古诗你还读过哪几篇?
6.滁 州 西 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1、写晴景明丽如画,而以“黄鹂深树鸣”烘托幽静的意境。
2、写雨景用以静衬动手法:暮雨忽来,春潮骤涨,着一“急”字,如见汹涌之势,如
闻澎湃之声。而野渡无人,孤舟自横,又于动中显 静 ,喧中见寂。后两句历代传诵。
3、言外有意,极耐寻味。如果那只“舟”不在“野渡”而在官津,当“春潮带雨晚来
急”之时,万人争渡,岂能“自横”?如果作者春风得意,竞逐繁华,则寂寞“幽草”,
又怎能使他偏爱?所以诗人借“滁州西涧”的动静之中,抒发其历经外放、罢任后,闲
居时的 悠闲恬淡 心境。
7.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2
1、这首诗前二句言过去之“盛 ” ,为下文作了铺垫;后二句写现在之 “ 衰” ,抒发
无穷感慨。
2、景物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世道衰落的感慨。 分析“落花时节”的多层含义。
①时在春末,正是落花时节。 ②暗喻时势之凋敝飘零,是衰落凄凉的形势的写照。
8.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1、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本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写景诗。本诗寄托了诗人对灵澈上人的深挚情谊,也寄托宁静淡泊
的情怀和归隐的情绪。
2、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请试着分析。
暝色苍苍的竹林寺,晚钟阵阵,一抹斜阳下,几重青山外,远行的人渐行渐远。诗中有声
有色,有动有静,有远景有近景,浓淡相宜,真是精美如画。
9.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放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屋外绵绵不绝的雨声、蛙声和屋内断断续续的敲棋声互相应和,映衬着主人 的心情。
2、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
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3、前两句语言上有何特点?请试着分析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两句采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江南多雨
的时令与地方特点,营造了一种迷蒙的意境,通过蛙声雨声,反衬出夜的寂静;“家家”
对“处处”,叠词的应用,既表现了江南黄梅季节多雨的特点,又写出了青蛙的多和鸣声
热闹。
10.论 诗
赵 翼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3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问题:①诗中的“李杜”具体指 李白杜甫。
③就诗的主题看,此诗表现了作者主张 诗歌创作贵在创新,应当求新求变,不能一味模仿。
②“风骚”在诗中的意思是指在文学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④前两句的作用是什么? 衬托下面见解和主张。
4
【篇四】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诗歌赏析
人教版语文2016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鉴赏
人教版语文2016七年级下课外古诗鉴赏
1、《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
月夜,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独坐幽篁无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
来相映照。
1、月夜竹林的幽静,以 弹琴长啸 反衬。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
3、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诗歌赏析
月夜,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附其它有关赏析:
一:
(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3)请你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该诗所展示的画面。
【参考答案】
(1)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2)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的心境。
(3)提示该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 二:
(1)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2分) 答:幽篁指的是清幽的竹林
(2)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答: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
3、“幽”“树林”中的“幽”深“渲染了怎样的境界?
答:“幽“深”等字的运用,渲染了一种幽静、雅致的境界。
4、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性情? 答:独坐、弹琴、长啸。高雅闲适、超凡脱俗的性情。
5、这首诗借助景物描写,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 :宁静、淡泊的心情。
2《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
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更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试赏析“暗”和“散”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3、“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历代评论家说“折柳”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4、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 ,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答: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5、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简单作一下分析。 答: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诗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6、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答:“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3《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
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弥漫;
满面龙种两袖淋湿,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相遇,修书却没有纸笔,
只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描绘“故园东望路漫漫”所展现的画面。
答:这句诗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自己的家园,“ 东望 ”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 。“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诗人辞家远征 ,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离家已越来越远 。“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
3、“凭君传语报平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答: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4、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5、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4晚春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翻译: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纷纷争奇斗艳。 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好像漫天
【篇五】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诗歌赏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1-10首古诗鉴赏
(一)《山中杂诗》
【南朝】吴均
【这首诗描写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
在人家的屋檐上飞,最有趣的是云彩居然从窗户里飞了出来。】
1、“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云出”,你认为诗人他倾向于一种怎样的生存境界(心情)?
环境清幽,闲适恬淡的心情。
2、“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展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鸟飞檐上,云出窗里,在动和静的变化中写出了轻快飘逸的生活情趣。
主题写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借幽居的景象,暗示当时的山居之乐,表达了作者恬淡超然的闲适心情。
特色本诗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这一主题。句句写景,句句有情。
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答: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2、请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写了四处场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出窗里,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3、“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能。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所以不能改。
4、诗中说明怎样一个道理?
答:拥有独到的观察角度,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物。
(二)竹里馆
【唐】王维
【此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畅销、与明月相伴的情景。前二句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后二句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构成了全诗优美、高雅的已经,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月夜,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弹琴,时而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独坐幽篁,无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1、月夜竹林的幽静,以 弹琴长啸 反衬。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
3、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王维,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主题写诗人在竹林中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特色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1、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答: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声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答: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词语:独坐、弹琴、长啸。
(三)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这首诗是作者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诗中连用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全诗意境晴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 连接电视学习语文(知名媒体纷纷报道)
官方网站:http://cang.baidu.com/ejkozxmndgqupe
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能看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
1、本诗作者是被称为“ 诗仙 ”的 李白 ,字 太白 。
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犹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3、“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主题这是一首写诗人初次出四川时,依恋家乡山水的一首诗(思乡诗)。
【篇六】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诗歌赏析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翻译+赏析
山中杂诗 (选自欧阳询《艺文类聚》)
(南朝梁) 吴均
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译文】
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岚气云烟, 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房檐上飞来飞去, 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赏析】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居然从窗里飘出来。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
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赏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峨眉山升起半月(农历15左右)的秋月(应该是明月不然怎么会有影子),月影(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映入青衣江随着江水流流动.夜晚诗人乘坐(的)小船从清溪(地名)出发驶向三峡(地名),
思念你(诗中说的是月亮)却不能让你(诗中说的是月亮)看见我乘的船已经到达了渝州(表达对朋友的思念).
【赏析】
这首诗是在李白初次出四川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当时李白还很年轻)音韵流畅,意境明朗,语言浅近,诗人从峨眉山的月亮写起并用一个秋(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字点明他离开的季节是秋季。月影又说明了秋高气爽。然而他描述的月亮又只有“半轮”(一半的月亮),让人联想不断(是什么原因只有一办呢)。 作者运用“入”和“流”这种连动式谓语结构,意思是月亮的影子倒入水中又和水一起流动。应了那首歌 “月亮走,我也走我送阿哥到村口 到村口~”,并且只有船移动才有如此景象,这句不仅写了美景还为下句做了铺垫。意境空灵入妙首尾相应。本来,绝句因为短不善表现时空变化,经过作者之手却能随意超越时空,驰骋自由的空间跨度不得不让人佩服。整首诗二十八字却有5处地名,地名就有12字,在绝句中极为罕见。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 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赏析】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
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
《逢入京使》
作者: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
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赏析】
诗写游客邂逅京使,托他捎带口信回家的情境。诗来自生活,反映生活,信手写去,不事雕琢,亲切不味,真挚感人。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生活中常见之事,一经艺术提炼概括,多么典雅感人,富有生气!这是一首边塞诗,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支奇葩。
《滁州西涧》
作者: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译文】
我独爱那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树荫深处黄莺发出诱人的叫声。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郊野的渡口空无一人,只有空空的渡船自在的漂浮着。
【赏析】
这是写景诗的名篇,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 江南逢李龟年 》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译文】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晚的一篇,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明皇杂录》中记载:“开元中,乐工李龟年善歌,特承顾遇,于东都大起第宅。其后流落江南,每遇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杜甫尝赠诗(即指此诗)。”杜甫少年时代正是开元盛世,曾与李龟年相熟;四十年后国家已经衰败,两人穷途相遇,不胜今昔之感,就写下了这首深沉的诗。
《送灵澈上人》
作者: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译文】在苍翠的竹林寺院中,远远传来深沉的晚钟。他身背斗笠披着晚霞,独自归向青山最深重。
【赏析】这首小诗,是写诗人送名诗僧灵澈返回竹林寺的情景。诗的意境清晰,画面秀美,人物动人。诗人即景生情,构思精湛。先写寺院传来暮钟声声,勾起人的思绪,再写灵澈归去,诗人目送。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真挚情谊。诗一反送别感伤之态,而富于清淡雅气,成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之一。
《约客》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诗文大意】 梅子黄时,家家户户都笼罩在烟雨之中。 远远近近那长满青草的池塘里,传出蛙声阵阵。 已
约请好的客人说来却还没有来,时间一晃就过了午夜。 我手拿棋子轻轻地敲击着桌面,等着客人,只看到灯花隔一会儿就落下一朵
【赏析】
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清丽可诵
赵翼《论诗》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赏析】
这两句诗不仅饱含着深刻的哲理,更从文学发展的角度,揭示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从诗的前两句看:“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大意是说:李白、杜甫的诗坛地位尽管光焰万丈,他们的诗作经过历朝历代也一直万口相传,但随着时代的推移,这些作品也未免使人感到已有些许陈旧。于是承着这两句,作者提出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一颇有历史唯物史观的结论。历史的发展向来是新陈代谢,推陈出新,后浪超过前浪。时代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每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新的人才涌现,但他们的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而已。作者这两句话,不仅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更从文学创作的角度上,提出了文学创作上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准则:后人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同时,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在求变创新上下功夫,如果只是一味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那么在文学上将不会留有个人的印记。
【译文】
李白和杜甫的诗篇曾经成千上万的人传颂, 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 我们的大好河山每代都有才华横溢的人出现, 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