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雪》说课稿
雪说课稿
《雪》
说
课
稿
会龙乡中心学校
讲课人:聂 柯
2012.3.13
《雪》说课稿
会龙中学 聂柯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雪》,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散文
诗。下面我将从五大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与设计理念。
一、教材分析:
《雪》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作
者鲁迅。自然万物,风花雪月,在作家的笔下,幻化成了一行行充满感情的文字,
最能打动读者的心。这单元的文章都是由作者在寻常事物中激起的心灵之声。 《雪》既是一篇即景抒情的诗篇,又是一篇寓意深邃的散文诗。在雪花的纷飞与凝思的幻想中,为人们谱写出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在优美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中,象征和寄托了更为深远的情思。
二、教学目标
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
评价的能力。本单元要求学生加强诵读,注意课文中的联想和想象,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基于此,我设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①反复诵读,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语境,领会散文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②学习本文内蕴丰富、清新优美的语言,体会散文诗借景抒情的写法。
2、情感态度目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通过品味文章内涵,体察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不失时机的培养学生追求美好理想和敢于同困难作斗争、勇于拼搏的精神。这样非常自然地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发展目标:学习本文内蕴丰富、清新优美的语言,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
引导学生写作。
三、学生情况分析、教学重点、难点
1、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阅历较浅,心理不够成熟,理解感悟能力偏低。
再加上鲁迅先生内蕴深刻,生涩难懂的作品风格,学生阅读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这些都会影响他们对文章深邃寓意的理解和把握。所以,情境导入,反复诵读,消除学生的畏怯心理,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分解、弱化难点是教学的一大关键。
2、 基于这点考虑,再结合前面对教材的分析,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设定为:反复诵读,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语境,领会散文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为:学习本文内蕴丰富、清新优美的语言,体会散文诗借景抒情的写法。
四、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分析:
从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出发,必须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本堂
课借助多媒体课件,运用“板块式”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创造语文学习的自由空间,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大力提倡自由合作研讨。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将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写作相结合,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激发学生情感。
(二)学法分析
我从终身学习的观念出发,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就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1、在整体感知阶段,注意指导学生阅读感知的方法以及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引导他们在读中把握文本内容和文章主题;在揣摩研读阶段,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语境,在合作学习中深入把握文章主旨。既要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又要求大同,存小异。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指导学生感悟和总结。
3、练习设计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和迁移。
五、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首先播放有关雪的视频画面,让学生获得对雪的直观感受,老师以富有激情的语言导入课文学习:同学们,雪花纷飞,银装素裹,激起了多少文人的诗意,你看岑参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句展现了一幅意境开阔而又清新的瑞雪图。我们敬爱的毛主席则写下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美诗篇,而1924年12月北京的一场大雪,却引起了鲁迅美好的回忆和辽远的遐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雪》,去感受他激昂的文字和深邃的情感吧!《雪》说课稿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习散文诗的最好方法是诵读,通过反复的诵读去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这个环节中,主要安排多种形式的朗读。
1.听读。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能让人陶醉。请同学们闭上眼用心听读课文一遍,展开想象和联想,用心感受散文诗这种文体独具的特点(放朗读录音)。
2.展示听读收获。
①听读中感受到的画面,各自特点。(生自由谈)。
明确:滋润美艳生机盎然的江南雪,如粉如沙,蓬勃奋飞的朔方雪
②听读中感受到的语言特点。
明确:语言清丽流畅,朴实真切,洒脱灵活,又不失严谨
3.感读。
感读是一种文字与心灵初撞的过程,需视之以目,感之以心,动之以情,发之于口,请同学们在刚才听读感悟的基础上,直面课文,自由读,小组读,通过直观的文字去查找学生初读感知的画面,同时注意预习时了解的字词在文中的运用。
(三)精读课文,品味赏析(合作交流)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们对课文作进一步的深入探究,让学生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两幅雪景图为我们描绘出两种独特的具有鲜明地方特点的雪,大家更喜欢哪幅呢?
小组讨论探究,推选出代表发言,以“我更喜欢的是——的雪,它具有——、——、——的特点,是一种——美的句式说话。
老师明确:
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是一种温情宁静的柔美,但不长久,略有遗憾。 朔方的雪:冰冷坚硬孤独,旋转升腾,是一种大气磅礴的壮美。
这两种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实也表现着作者的一种感情倾向。
2、你认为作者更倾向于赞美哪一个地方的雪呢?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学生讨论后各抒己见,老师点评明确从对南北两处的雪的描写来看,鲁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作者虽然极写江南雪的美艳,孩童的欢乐,雪罗汉的有趣,表现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且因雪罗汉的消融流露出对美好的事物不能常在的惋惜之情,但作者并不是沉迷于优美然而虚空的幻境中,求得精神上的安慰。他真正向往的是壮美的现实战斗生活,渴望从自然的伟力中汲取斗争的勇气和力量,永葆战斗青春。所以,面对眼前的实景,他写道:
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此处一反先前温婉、缠绵的情调,语气异常刚劲、果决,这不仅是对朔雪质地、形态的摹写,同时还透露出作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毅然决然地砍断了与社会现实极不协调的思想情绪。随后对飞腾的朔雪磅礴的气势、浩大的声威的酣畅淋漓的抒写,不也正是作者不屈不挠的战斗的人生观的形象写照吗?而朔雪的孤独,也映现出了此时作者“荷戟独彷徨”的身影。通过此环节,学生领会了文章的内涵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并对文章的语言有了深入的感知,这样就突出了重点。
(四) 美读课文,领略意韵:
为了更进一步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在前面的基础上,美读课文,领略文章的意韵。
请女生诵读描写江南雪的前三段,尽现其温婉恬静的美感。男生诵读写北国雪景的后三段,读出其雄浑俊伟的气势。
讨论:作者写雪景仅仅是为写雪而写雪吗?
王国维先生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借描写南方的雪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情怀念与热烈赞美,借描写北方的雪赞美、歌颂斗争精神和不屈意志,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借景抒情。
(五)同题写作,拓展延伸:
1.“一千名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鲁迅笔下的雪,融入了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那么同学们对雪又有什么样的感受与体验呢,请拿起你的笔,抒发出你内心的那份情感吧!
(六)总结
同学们,阅读鲁迅先生的《雪》,我们既欣赏到了南国那滋润美艳如温婉恬静的江南女子的优美雪景,还看到了如粉如沙粗犷豪放如北国男儿般的壮美图画,更体察到了鲁迅先生那永不屈服坚强独立的斗争精神,让我们也象先生那样,用坚强与独立去战胜我们学习与人生中的一切困难吧!
谢谢大家。
【篇二】《雪》说课稿
《雪》说课稿
《雪》说课稿
刘岩山
一、说教材:
(一)教材特点:《雪》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作者鲁迅。自然万物,风花雪月,在作家的笔下,化成了一行行充满感情的文字,最能打动读者的心。这单元的文章都是由作者在寻常事物中激起的心灵之声。《雪》既是一篇即景抒情的诗篇,又是一篇寓意深邃的散文诗。在雪花的纷飞与凝思的幻想中,为人们谱写出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在优美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中,象征和寄托了更为深远的情思。
(二)教学目标:
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本单元要求学生加强诵读,注意课文中的联想和想象,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基于此,我设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认识鲁迅先生的战斗精神,学习他百折不挠的反抗精神。
2、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反复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雪》说课稿
3、学习对比手法在文章中的运用与作用。
4、品味语言,理解本诗语言中的寓意,并能说出自己对文章的独特感受。
(三)教学重点、难点: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新课标特别强调朗读的作用,要求学生在朗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感悟。据此,我确定本文的教学的重点为:
1、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了解鲁迅的战斗精神
2、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体味作者情感,理解文章内涵。
教学难点:
语言的品读,体会文章深邃的寓意。
二、教法与学法:
为了实现教材编者的意图,本课案力图创设开放,民主,平等的交流氛围,主要采用朗读法,探究引申法与讨论法教学。学生主要以小组讨论,合作,品味的方法学习。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首先播放有关雪的视频画面,让学生获得对雪的直观感受,老师以富有激情的语言导入课文学习:同学们,雪花纷飞,银装素裹,激起了多少文人的诗意,你看岑参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句展现了一幅意境开阔而又清新的瑞雪图。我们敬爱的毛主席则写下了“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壮美诗篇,而1924年12月北京的一场大雪,却引起了鲁迅美好的回忆和辽远的遐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雪》,去感受他激昂的文字和深邃的情感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习散文诗的最好方法是诵读,通过反复的诵读去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这个环节中,主要安排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小组读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圈点出本文的生字词,交流自己认为重要的生字词,老师指正。老师再简单介绍散文诗的特点。播放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闭上眼睛,展开联想和想象,用心去感受朗读所描绘的画面。听完之后,学生讨论:鲁迅先生为我们描绘了几幅画面,各有什么特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推举代表回答。老师点评并明确。
(三)精读课文,品味赏析: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们对课文作进一步的深入探究,让学生讨论以
下两个问题:
1、两幅雪景图为我们描绘出两种独特的具有鲜明地方特点的雪,大家更喜欢哪幅呢? 小组讨论探究,推选出代表发言,以“我更喜欢的是——的雪,它具有——、——、——的特点,是一种——美的句式说话。
老师明确:
南国的雪:滋润美艳之至,是一种温情宁静的柔美,但不长久,略有遗憾。
北国的雪:冰冷坚硬孤独,旋转升腾,是一种大气磅礴的壮美。
这两种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实也表现着作者的一种感情倾向。
2、你认为作者更倾向于赞美哪一个地方的雪呢?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学生讨论后各抒己见,老师点评明确从对南北两处的雪的描写来看,鲁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作者虽然极写江南雪的美艳,孩童的欢乐,雪罗汉的有趣,表现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且因雪罗汉的消融流露出对美好的事物不能常在的惋惜之情,但作者并不是沉迷于优美然而虚空的幻境中,求得精神上的安慰。他真正向往的是壮美的现实战斗生活,渴望从自然的伟力中汲取斗争的勇气和力量,永葆战斗青春。所以,面对眼前的实景,他写道: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此处一反先前温婉、缠绵的情调,语气异常刚劲、果决,这不仅是对朔雪质地、形态的摹写,同时还透露出作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毅然决然地砍断了与社会现实极不协调的思想情绪。随后对飞腾的朔雪磅礴的气势、浩大的声威的酣畅淋漓的抒写,不也正是作者不屈不挠的战斗的人生观的形象写照吗?而朔雪的孤独,也映现出了此时作者“荷戟独彷徨”的身影。通过此环节,学生领会了文章的内涵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并对文章的语言有了深入的感知,这样就突出了重点。
(四) 美读课文,领略意韵:
为了更进一步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在前面的基础上,美读课文,领略文章的意韵。
请女生诵读描写江南雪的前三段,尽现其温婉恬静的美感。男生诵读写北国雪景的后三段,读出其雄浑俊伟的气势。
讨论:作者写雪景仅仅是为写雪而写雪吗?
王国维先生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借描写南方的雪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情怀念与热烈赞美,借描写北方的雪赞美、歌颂斗争精神和不屈意志,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借景抒情。
(五)同题写作,拓展延伸:
1.“一千名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鲁迅笔下的雪,融入了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那么同学们对雪又有什么样的感受与体验呢,请拿起你的笔,抒发出你内心的那份情感吧!
(六)总结
同学们,阅读鲁迅先生的《雪》,我们既欣赏到了南国那滋润美艳如温婉恬静的江南女子的优美雪景,还看到了如粉如沙粗犷豪放如北国男儿般的壮美图画,更体察到了鲁迅先生那永不屈服坚强独立的斗争精神,让我们也象先生那样,用坚强与独立去战胜我们学习与人生中。
自我评价:
本课案较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中抓住了散文诗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来感悟、品味和赏析文章,重在感悟和体味诗人在特定情境下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突出了朗读训练和思维训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都符合新课改的精神。拓展延伸部分进行同题写作,将本课学习引向纵深。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讨论的学习方式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篇三】《雪》说课稿
《第一场雪》说课稿
《第一场雪》说课稿
一、说教材:
《第一场雪》是六年制小语课本第十一册第六组课文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 借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瑞雪图:描述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雪前、雪中和雪后的美景,以及作者联想到“瑞雪兆丰年”这一喜人景象。文中字里行间虽无直抒胸臆,但情溢言表,充分体现了作者由这场雪预见到明年粮食的丰收而无比喜悦之情。
本单元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对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本文层次清楚、条理明确、重点突出,采用了联想、夸张的手法,语言生动优美、情景交融。正是学习表达方法的好教材。因此,教学时,要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结合学过的知识体会本课在写法上的特色。
据此,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有感情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懂得“瑞雪兆丰年”的道理。
3.领悟抓住特点运用多种手法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这样确定教学要求,符合本课特点,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教学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雪天景色特点,并懂得“瑞雪兆丰年”的道理。因为“雪后景色”既表达了作者对这场大雪的喜悦和赞美之情,又突出了课文的中心;联想部分既说明了“瑞雪兆丰年”的道理,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再加之,《大纲》对六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是:能准确地把握文章里的思想感情。因此,我把在感情朗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借雪景抒发自己的喜悦心情,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而作者对第一场雪的喜悦与赞美之
情融进了“雪景”与“联想”之中,因此这两段就成了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因为孩子们认识事物的特点是直观、形象的,而要在语言文字中准确把握所蕴含的情感世界,这对孩子来说有困难。因此,学习本文抓住下雪前的天气变化和下雪时、下雪后的景色特点进行记叙、描写,并在描写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作为重点。
二、说教法:
《第一场雪》是一篇讲读课文,应该以朗读、体会、交流为主,凭借朗读训练学生的阅读基本功。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引导学生自己“朗读、体会、交流的方法”。
为什么呢?因为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情溢言表,在流畅,动人的景物描写中寄予感情,而这种感情,正是需要学生掌握的重点。但这种情,文中并没有直露地抒发,全部寄于字里行间,那么,要抓住这种情,只有读,通过学生感情朗读,让他们在自己的朗读中去领会,会胜过老师重复地讲解,同时还起到了训练朗读能力的作用。
另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用课件辅助教学,在学生理清了文章层次后,抓住文中描写最美的雪中、雪后两段来讲,使学生兴趣高涨。不仅如此,教学过程中,我还铺之以生动、极富感染的语言表述,紧扣重点词、句细嚼慢咽,让学生在紧张、极富感染的课堂气氛中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三、说学法:
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和我的教法,以及《大纲》对六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学生运用“读—思—议—读”的方法学习本课,仔细品味重点段、句、词,体会文中的情感。这种方法,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锻炼了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依据课文内容和要求,我准备用两课时教学全文。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学字词;再读课文,理清层次,熟悉内容。 这里我主要说一下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步: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根据大纲对阅读教学的要求:从整体入手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规律,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
1.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你们还记得吗?
板书: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联想(时间顺序)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下雪前天气的骤然变化,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后面的内容。
这样的设计,不但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内容,且明确了学习任务。
第二步:问题引入,抓住要点。
要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里的思想感情,必须先抓住文章的重点。所以,接下来一步我是这样设计的:“下雪时、下雪后”的景色有哪些特点呢?瑞雪兆丰年有哪些根据?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听课文第二、三、四段录音,边听边画出有关的语句,并思考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第三步:精讲细读,体会情感
这一环节,是教学重点,我准备用感情朗读法,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情感。“既然大家对雪中和雪后的美景感兴趣,我们就去看看雪是怎么下的?”我指导学生用“读—思—议—读”的方法学习:1、指名读了解内容;2、思:这一段写出了雪下得怎么样?文中哪一句话突出“下得大”这一特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下雪的?3、议:根据上面问题,学生展开讨论,解决问题。4、读:哪些地方是作者看见的,谁来读一下,看能不能读出雪下得很大的那种气势!这样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读后我指导总结,在读中怎样才能把雪下大,哪些字应重读!而后再读,要求读出雪下的大的特点,以此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并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写作特点。在此,我不忘强调:文中为什么要强调“一会儿就白了?”通过学生的回答,我即时总结:可见作者在描写中注意处处抓特点。教学雪中听到的这一部分,我依然让学生朗读并要从中体会出:这场雪下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山村的夜晚应是什么特点?如何才能读出山村静夜这一特点?指
导朗读技巧,要读出文章的特色,而后指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你在写作上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从而把学与用结合起来。
课文中“雪后美景”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是最能体会作者的情感所在。我依然指导学生用“读—思—议—读”的方法学习教学这一部分,让学生在朗读中去体会:首先,我用这样的导语引出:“大雪整整下了一夜,天晴了。大家凭自己的经验说说,一夜大雪后,早上推开门一看,你是什么感觉?那么我们作者是怎么给大家描述的呢?”1、指名读,“大家闭上眼听,看看能不能把大家带入画中!”这一段要读好,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接下来,听录音,并总结这一部分应如何来读?进一步训练朗读能力。2、思:作者都写了些什么内容?哪一句是概括地写雪景?万里江山变成粉妆玉砌的世界!这句子用了什么手法?句子是什么意思?我们从这一部分中,听出了作者的情绪如何?心情如何?你是从哪些地方听出来的?3:议:思考并讨论以上问题。4、再读:“是啊!这些优美的语句字里行间充分体现了作者愉快的心情!让我们再读一下这些充满感情的语句!”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我还让学生动手勾画出文中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借以复习旧知。最后总结:这一部分作者都用了些什么手法?你有什么收获?从而达到学以致用。最后再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对于“雪后人欢笑”这一部分,我只抓住一个问题:孩子的笑真能把雪震下来吗?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根据上下文,学生自然明白:为了表达喜悦之情。这样,老师讲述不多,学生已从反复朗读中体会出了文中的情感!
以这样的方法教学“雪中”“雪后”,充分体现了朗读教学的优越性,不但培养了学生读的能力,也发展了学生思维能力。
接下来,我用问题引入第一段的学习:“这场雪怎么下下来的?作者是如何有条理地交待的?”这一部分表述非常清楚,条理性强,所以没有必要更多的讲解,我只需学生在自读课文时,解决了上述问题就可以了。以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是作者的联想,这一部分也是文章的重点,直接揭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但这一部分内容浅显,情感易体会,所以我只需抓住中心句“瑞雪兆丰年”,引导学
生来理解“瑞雪”是什么意思?“兆”是什么意思?“丰年”是指什么?这句话是说什么意思?为什么?到此我再总结:此时此刻,作者看着眼前晶莹剔透的世界,听着耳畔孩子的欢声笑语,联想到明年的丰收,他的心当然会更加的欢喜!
这一环节,使学生充分理解了文章的情感,并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展了能力,完成了教学重点。
第四步:揭示背景,总结升华,领会内涵。
总结课文,我是这样设计的:用揭示时代背景的方法,帮助学生体会。我用问题引入:一场大雪使得作者如此兴奋和激动,这其中必有原因,大家想知道吗?接着讲述:本文作者峻青。文章写于1962年,当时国家遭受连年的灾害,农业得不到丰收,这一场大雪预示着来年的丰收,预示着我国将从三年自然灾害中走出来,农业恢复发展。作者为此而高兴。所以这第一场雪是第一个丰收年的信号,(强调“第一场”)这是自然界的第一场,更是我们人类将要打的第一场大胜仗。如此:“瑞雪兆丰年”!作者能不高兴?我们能不高兴?到这再请同学说说文章的中心,已是轻而易举。
这一环节,从部分回归整体,领会作者写作意图,加深学习印象,完成教学要求。 第五步:感情朗读,整体回顾。
“让我们带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再来朗读一次全文!”此时此刻,学生已完全掌握本文的朗读技巧,领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相信学生一定能读出最好的水平!在朗读过程中,试着背诵雪中,雪后两部分。因为,教学中已反复朗读,所以背的任务也不难解决。
第六步:总结表达方法并运用。
根据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原则,我指导学生总结本课的表达方法:
(1)有序:按时间的顺序,按下雪的过程写。
(2)动静结合: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与动态的描写。
(3)有情:通过饱含感情的景物描写,充分表达思想感情。
(4)联想:通过联想议论,充分表达思想感情。
(5)修辞手法: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更生动形象!
【篇四】《雪》说课稿
6、《雪》说课稿
6、雪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雪》,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散文诗。下面我将从五大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与设计理念。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及教学目标的设定: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明朗的抒情篇章之一。文章篇幅不长,却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江南雪”与“朔方雪”两幅雪景图,在雪花纷飞与凝思的幻想中,为人们谱出了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编者把它放在这个单元第一课,主要是因为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情感含蓄,寓意深邃,体现出散文诗的突出特点。单元通过这篇课文,一是想让学生在前个单元最后一课《我的童年》中,对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诗歌借景抒情的写法,学习抒情性语言,对本单元散文诗的学习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二是想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语境,领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学段这一单元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基于以上两点考虑,本篇课文的学习目标将分三个维度设定:
1、知识与能力:A、能够正确拼读出本课的生字及正确书写生字词。
B、能够有感情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A、借助录音朗读等工具,把握课文的朗读技巧。
B、通过思考讨论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通过课文为载体所表现出来的思想
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的朗读技巧,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课文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并领悟出这种感情的积极意义。
二、这首散文诗我安排2个课时完成教学。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实现教材编者的意图,我在教授这篇课文时力图创设开放、民主、平等的交流氛围,在指导学生进行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充分地谈感受、说理解、析语言,展示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理解,多角度感知散文诗的描绘的意境,理解课文的所寄寓的思想,赏析作品精美的语言,深入领会散文诗《雪》的丰富内涵。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洁白精灵寒中飞,雨落横山漫天扬。”同学们,大家猜一猜,这指的是哪一种自然现象?(雪) 对!“雪”! 从古到今有多少文人墨客赞过雪,有多少称赞雪的诗句名垂千古,谁能说出关于雪的诗句呢?
【我设计这一导语的目的是想通过猜谜的方式激起学生对“雪”的兴趣,而后再通过说出一些有关“雪”诗句,初步营造学习“雪”的氛围。这一部分占时不超过2分钟。】
(二)、检查学生字词预习情况:
[这一部分由我先出示一些加粗的字,再抽个别生读,其他生听、
纠正,最后由全班齐读一遍。而解释生字意思时,我则直接出示意思让全班读一遍就行了。最后是让学生抄写。这么做可让学生在生字词那一块得到读和写的训练。]
(三)、作者简介
【鲁迅的简介学生并不陌生,之前学生多次接触过鲁迅和他的作品。这一环节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最后老师出示鲁迅的简介让学生读一遍就行了。】
(四)、倾听朗读,整体感知
师示录音朗读,生用心听闭上眼睛,调动自己的经验,展开联想和想象,用心去感受文本所描绘的画面。
师出示问题:A、你看到了几幅雪景图?是哪儿的雪?分别体现在哪些段落?
B、这些地方的雪各有什么特点?
[这一环节是想让学生在充分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对文章整体内容有个感知。知道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够从文章里的表面文字捕获一些“信息”。这是一个学生阅读文本的基本要求。]
(五)、小结
同学们,我们已领悟了《雪》中的语言美,整体感知了课文,这是我们学好这一篇散文诗的关键一步,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进入到《雪》中的美景。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一个简短的结语。既小结了这一节课又为下一节课埋下伏笔。]
第二课时
(一)入境生趣
[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迅速溶入到课文的内容中去。]
(二)研读课文,研读第1-3自然段
1、作者从哪些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抓住了怎样的特点?用什么写作手法写的?
2、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理解江南雪的特点,首先从文本中抓住词语来理解,再体会江南雪的特点。其次是从写作手法来理解,最后是体会小孩塑雪罗汉使文章所体现出来的活力。]
3、师出示江南雪景图,让学生对江南雪景有个直观感受。
(三)再次研读课文,研读第4-6自然段
1、生感情读第4-6自然段,师示问题
问题:在作者的笔下,朔方的雪具有什么特点?找出一些词语来说明。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理解朔方雪的特点,通过文本抓住体现朔方雪特点的词。]
2、师出示朔方雪美景的图片。让学生对朔方雪景有个直观的感觉。
(四)赏析语句,感受语言美。
师让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先读后说说喜欢的理由。
师看生谈的情况,出示个别句子如: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
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鲁迅大多数文章的语言都极具嚼味,这篇课文的语言更是极富嚼味,可以这么说嚼透这篇课文的语言是这篇课文的难点,也是这节课的难点,初二生现在来说还难以体会当时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心境,更无法体味出这近似拗口且意味深远的语言。所以这一环节,我不力求学生必须“嚼”出个什么味来,只要学生说得大体上能够抓住方向就行。]
(五)写作背景:作者在写《雪》的时候,正处于北伐革命的前夜,同是两党结成统一战线,革命形势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但作者当时生活的北平仍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反动势力猖獗。作者先后用象征手法,通过对江南和朔方的雪景的对比描写,赞美了朔方雪追求自由和顽强斗争的精神,表达作者对冷酷黑暗的社会观赏的强烈不满的无比愤思的感情,抒发了对美好事物的赞颂和黑暗势力作坚决斗争的革命情怀。
[由多媒体展示,生齐读一遍。(占时1分钟左右)]
[这一环节目的是为了下面“畅谈感情,深化主旨”服务。]
(六)畅谈感情,深化主旨。
联系课文写作背景,说说作者对江南的雪、朔方的雪感情态度是怎样的?
[师先让学生思考讨论,后抽个别学生回答,师适时补充明确]
【篇五】《雪》说课稿
6《雪》说课稿
《雪》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雪》
一、说教材
(一)教材特点:《雪》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自然万物,风花雪月,在作家的笔下,化成了一行行充满感情的文字,最能打动读者的心。这单元的文章都是由作者在寻常事物中激起的心灵之声。《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明朗的抒情篇章之一。《雪》既是一篇即景抒情的诗篇,又是一篇寓意深邃的散文诗。文章篇幅虽然不长,却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江南雪”与“朔方雪”两幅雪景图,在雪花的纷飞与凝思的幻想中,为人们谱出了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在优美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中,象征和寄托了更为深远的情思。文字优美,情感含蓄,寓意深邃。
(二)教学目标
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本单元要求学生加强诵读,注意课文中的联想和想象,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基于此,我设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反复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初步了解散文诗的特点——把诗的精炼、音乐美和散文灵活多样的表现力融为一体。
3、品味语言,理解本诗语言中的寓意,并能说出自己对文章的独特的感受。
4、学习对比手法在文章中的运用与作用
5、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认识鲁迅先生的战斗精神,学习他百折不挠的反抗精神。《雪》说课稿
6、培养学生追求美好理想和敢于同困难作斗争、勇于拼搏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七——九年级阅读课的课程目标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因此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教学重点
1、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体味作者情感,理解文章内涵。
2、比较南方和北方雪的异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语言的品读,了解散文诗语言的精练和具有音乐美的特点及其寓意。
教学难点:
语言的品读,体会文章深邃的寓意
二、教法与学法
为了实现教材编者的意图,本课案力图创设开放,民主,平等的交流氛围,主要采用朗读法,探究引申法与讨论法教学。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首先播放有关雪的视频画面,让学生获得对雪的直观感受,老师以富有激情的语言导入课文学习:同学们,雪花纷飞,银装素裹,激起了多少文人的诗意,你看岑参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句展现了一幅意境开阔而又清新的瑞雪图。我们敬爱的毛主席则写下了“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壮美诗篇,而1924年12月北京的一场大雪,却引起了鲁迅美好的回忆和辽远的遐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雪》,去感受他激昂的文字和深邃的情感吧!
(二)了解作者作品
这是一个中国文学家,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中国唯一一位位列世界十大文豪的作家,他就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斗士、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且介亭杂文》《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热风》等16种,其中,我们学过《呐喊》中的三篇小说《孔乙已》《故乡》《社戏》,学过散文集《朝花夕拾》的两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一篇散文诗名篇《雪》。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习散文诗最好的方法是诵读,通过反复诵读去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略文章的优美的意境和浓郁的诗情,从而理解文章的丰富内涵。设置以下环节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出本文的生字词。
2.交流自己认为重要的生字词,老师纠错、正音。
3.简单介绍散文诗的特点:
是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兼有诗歌和散文特点是的一种现代抒情体裁,从本质上来看,它有诗的意境、诗的情绪和诗的想象,从形式上来看,它又和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语言比较自由。
4.播放录音,感知意境。
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闭上眼睛,展开联想和想象,用心去感受朗读所描绘的画面。
5.请同学们谈谈从听读中感受到的画面。
你认为鲁迅为我们描绘了几幅画面?各有什么特点?
两幅画面:一幅是充满温情、色彩纷呈、生机勃勃的江南雪景图,一幅是昂扬向上、飞旋升腾的江北雪景图。
(三)精读课文,品味赏析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们对课文作进一步的深入探究,让学生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两幅雪景图为我们描绘出两种独特的具有鲜明地方特点的雪,大家更喜欢哪幅呢?《雪》说课稿
小组讨论探究,推选出代表发言,以“我更喜欢的是——的雪,它具有——、——、——的特点,是一种——美”的句式说话。
老师明确:
南国的雪:滋润美艳之至,是一种温情宁静的柔美,但不长久,略有遗憾。
北国的雪:冰冷坚硬孤独,旋转升腾,是一种大气磅礴的壮美。
这两种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实也表现着作者的一种感情倾向。
2、你认为作者更倾向于赞美哪一个地方的雪呢?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学生讨论后各抒己见,老师点评明确从对南北两处的雪的描写来看,鲁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作者虽然极写江南雪的美艳,孩童的欢乐,雪罗汉的有趣,表现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且因雪罗汉的消融流露出对美好的事物不能常在的惋惜之情,但作者并不是沉迷于优美然而虚空的幻境中,求得精神上的安慰。他真正向往的是壮美的现实战斗生活,渴望从自然的伟力中汲取斗争的勇气和力量,永葆战斗青春。所以,面对眼前的实景,他写道:
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此处一反先前温婉、缠绵的情调,语气异常刚劲、果决,这不仅是对朔雪质地、形态的摹写,同时还透露出作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毅然决然地砍断了与社会现实极不协调的思想情绪。随后对飞腾的朔雪磅礴的气势、浩大的声威的酣畅淋漓的抒写,不也正是作者不屈不挠的战斗的人生观的形象写照吗?而朔雪的孤独,也映现出了此时作者“荷戟独彷徨”的身影。
通过此环节,学生领会了文章的内涵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并对文章的语言有了深入的感知,这样就突出了重点。
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喜欢北雪?为什么?(提示:可结合课后本文的写作时间谈谈当时的写作背景)
作者的这种感情集中体现在哪一句?
(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北方的雪的特征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江南的雪已经死掉,而朔方的雪,在孤独的旋转升腾中升华,成了雨的精魂。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设计此问题是为了促成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内容)
(四) 美读课文,领略意韵:
为了更进一步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在前面的基础上,美读课文,领略文章的意韵。 请女生诵读描写江南雪的前三段,尽现其温婉恬静的美感。男生诵读写北国雪景的后三段,读出其雄浑俊伟的气势。
讨论:1.作者写雪景仅仅是为写雪而写雪吗?
王国维先生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借描写南方的雪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情怀念与热烈赞美,借描写北方的雪赞美、歌颂斗争精神和不屈意志,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借景抒情。
2. 从语气、语调、重音等方面来指导学生美读课文。
南雪:语调舒缓,语气轻柔;北雪:语调激昂,语气铿锵有力。
3. 重点诵读描写南方雪野和朔方雪景的语句.(此环节是为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而设,使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五)同题写作,拓展延伸:
1.雪是鲁迅的爱物,也是古代诗人们的最爱,在他们的笔下,雪花飘飘洒洒, 显尽风流。请打开你记忆的长河,从中撷取几朵美丽的”雪花”吧。
学生交流写雪的古诗词。
2.鲁迅在本文中写了雪中塑雪罗汉的情景,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也有一段雪地捕鸟的文字,你在雪地中做过其他的游戏吗?请用一段文字把自己游戏的情景描绘出来。
(六)结束语:
最后,让我们在《我爱你,塞北的雪》这首优美的歌曲中共同领略北方雪的壮美吧!
(六)总结
同学们,阅读鲁迅先生的《雪》,我们既欣赏到了南国那滋润美艳如温婉恬静的江南女子的优美雪景,还看到了如粉如沙粗犷豪放如北国男儿般的壮美图画,更体察到了鲁迅先生那永不屈服坚强独立的斗争精神,让我们也象先生那样,用坚强与独立去战胜我们学习与人生中的一切困难吧!
自我评价:
本课案较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中抓住了散文诗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来感悟、品味和赏析文章,重在感悟和体味诗人在特定情境下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突出了朗读训练和思维训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都符合新课改的精神。拓展延伸部分进行同题写作,将本课学习引向纵深。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讨论的学习方式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篇六】《雪》说课稿
《沁园春·雪》说课稿
沁园春〃雪
——江苏省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吴雯君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江苏省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吴雯君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沁园春〃雪》,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课文。我将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这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走进文本、潜心研读——说教材
(一) 分析教材
教材基本内容的呈现方式是采用主题单元的编排方式,全书共有六个主题单元。《沁园春〃雪》属于第六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诗词拔萃。这是一首毛泽东的赞美祖国壮丽河山、称颂古今英雄的词。作为本单元的第一首词,它感情激昂、豪迈,是对学生进行诵读训练的绝佳教材;还是对学生进行英雄主义教育、励志熏陶的最佳范本;更是走进毛泽东心灵、领略伟人风采的最佳桥梁。
(二)分析学情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我所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他们有了一定的字词积累。而且在小学中已经学过词,如《如梦令》、《渔歌子》,已初步具有了欣赏诗歌的能力。这首词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巩固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对学生的听说读写水平有很大促进作用。但对于方法和技能还不能完全掌握和灵活运用,这就需要老师进行适当引导,使学生能自主、积极、正确地理解文本内容,领悟诗人热爱祖国、有伟大抱负的感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三) 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中的教学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阅读中了解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掌握关于词的基本文学常识。
2.理解词的大意,有感情地诵读,并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3.感受诗人形象,体会诗人宽阔的胸怀,习得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4.了解词的结构,学习抒情议论相结合、虚实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这四个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文学常识,在阅读能力与写作技能上有所提高,并且在情感态度上得到陶冶与升华。)
(二) 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这首词语言凝练、结构精巧、写作手法结合巧妙,是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的绝佳教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了解文章结构,学习其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根据本课课后练习题一“作者在这首词中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怎样的抱负?”的问题,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难点是:
在朗读中体会词的意境,领悟毛泽东的伟大胸怀和伟大人格。
二、优化组合、注重实用——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目标确定以后,就要考虑选择最佳的教法。教法最优化的核心,就是相关教法在一定条件下的最佳结合和运用。所以,教法的优化组合尤为重要。在众多的教法中,我选择了朗读法、比较法、提问法、讨论法。
学法:结合课文体裁特点和学情特点,我准备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法和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思考。这首词雄伟壮丽很适合诵读,诵读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能使学生在感情上引起共鸣。
三、以读为本、生动课堂——说教学流程(共一个课时)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成教学目标,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 激趣导入,走进文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培养创新思维的巨大推动力。上课前,我以美丽壮阔的雪景图片将学生带入纷飞的雪天之中。并让学生说出看到这些雪景之后的感受与想法,引导他们思考比较自己想到的与毛泽东想到的有什么不同。这样的导入有利于吸引学生,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教师适时板书课题,自然而然地引领孩子们走进文本。
(二)
1、 听读。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取代录音带朗读。要求学生闭眼细心聆听,想象诗中的画面,初步感受这首诗的内容之美,训练学生的想象与联想力。
2、检查预习作业。
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到的作者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教师进行补充、提炼,引导学生了解毛泽东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这有助于学生正确把握词的主旨。
3、指名朗读。
指定几名学生分别朗读上下阙。其余同学认真听,听后必须对朗读作出点评。在此基础上,教师相机指导,是学生能大体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
(三) 赏析词句,感受文本
此课的重点是学习其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并在朗读中感受作者伟大的胸怀与人格。为突出这一重点,突破难点,我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法自主学习。幻灯片出示以下问题:
1、 这首词的上阙写了哪些景物?
2、 如何理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中的“千里”和“万里”?你认为还有哪些
字或词用得好?请说出理由。
3、 整首词中哪些是虚写,哪些是实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老师简单讲解什
么是“虚写”、“实写”)
4、 谈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5、 作者在文中评价了哪些历史人物?为什么选取这几个人物?
6、 全词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试举例说明。
7、 作者认为怎样的人才称的上是“风流人物”?
8、 词上阕写景,下阕评古颂今,比较上下阙,二者有什么不同?
(这八个问题的答案包含了本词的内容、写作手法和作者的情感态度。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下,可以完成重难点的教学。)
(四) 归纳总结,超越文本
1、齐读文章,请学生说出自己所感悟到的文本中的感情。引导学生学习毛泽东有远大抱负、敢于超越前人的精神。
2、要求学生展开联想、想象,运用本词中的写作手法,用一段文字描绘出自己所看到过的美景。这有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写作水平的进步。
(五) 作业布置
1、同桌互相交流读完此词后自己脑海中产生的画面。(这是训练学生的想象与语言表达能力。)
2、在领悟了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文本,感受诗词的意境美。这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与审美情操。
四、提纲挈领、突出重点——说板书
合理的板书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而且能使学生通过板书对所学内容一目了然。因此,我抓住了课文的重点设计了如下板书:
北国风光——————-
须晴日———————- 实写 虚写
抒情————- 江山如此多娇
此板书化繁为简、提纲挈领、形象直观,从整体上给学生清晰、顺畅、整洁、明快的感受。能帮助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对本文的写作手法及结构可以一目了然。
课堂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希望能在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实践、不断地遗憾中去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以上就是我的整个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议论———-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