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我的童年季羡林教学设计
5、《我的童年》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科 目 语文 设 计 者 张晓雯 学校 孟庄镇初级中学 授课班级 八一班 学生人数 44人
课 题 《我的童年》
课 型 新授课 授课日期
一、课标描述 (摘要)及其解读
课标描述: 《我的童年》是人教版八年级下上册第-单元的第5篇课文,该单元以“人生”为主题展开。
《我的童年》是自传性质的散文,主要写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反应了作者童年生活的辛酸、苦涩、童趣、温情,语言朴实,但包含真情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解读: 本文是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茨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为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描画的一幅“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示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二、教材分析
三、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
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情境教学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情境教学法,播放音乐,音乐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使。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默读法和勾画圈点法、目标导学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学情分析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学校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四、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品味质朴语言,领悟季羡林先生苦难童年的意义。
五、 评价方案设计
1、针对目标一,采用有感情地朗读进行测评;
2、针对目标二,采用采用反复地朗读、品味进行测评;
3、针对目标三,采用启发式进行测评; 六、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梳理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难点:.品味质朴语言,领悟季羡林先生苦难童年的意义。 七、教学流程设计
一、走近大师,引童年
播放2006年《感动中国》季羡林先生部分:(屏显)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同学们,你们知道他吗?认识他吗?被人们称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的季羡林先生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怎样的童年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大师,一起去感受他的童年岁月吧!(板书标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知童年
1.请大家自由的大声的朗读课文,读完之后,谈谈自己的疑问和感想。
2.收集整理学生的疑问和感触。
(问题预设:
学生的问题呈现可能有:
①季羡林先生为什么说他的童年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暗呢?
②他为什么以能有“山大王”的同学为荣呢?
③离开故乡,他过上了好日子,为什么还宁肯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呢? )
3.在学生疑问和感想基础上梳理文章的内容:
投:作者都是从哪些方面回忆了童年的生活片段呢?作者是用哪一个词来概括自己童年生活的感受的呢?
明确:一共从五个方面回忆了自己的童年:家庭、父辈、“享受”(吃食)、识字、离乡。这一切都是“灰黄”的。(板书:家庭、父辈、“享受”、识字、离乡 灰黄)
4.如果用“金色”来形容我们的童年的话,那你是怎样来理解季羡林先生对童年
的感觉——“灰黄”的呢?仔细品读课文,试着换一个词来诠释“灰黄”,并结合课文说明你这样表述的理由。(屏显)
灰黄的童年就是 的童年。
教学预设:
灰黄的童年就是贫穷的童年——我们家是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当时全中国的经济形势而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
灰黄就是家庭苦难的童年——父辈们孤苦伶仃,相依为命。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两个无父无母的孤儿,活下去是什么滋味,活着是多么困难。几次饿得到枣林去捡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最后被迫弃家出走,到济南卖苦力。
灰黄的童年就是家境异常艰苦的童年——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梁面饼子;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什么香油,根本见不到,一年到底,就吃这种咸菜。
灰黄的童年就是单调的童年——家里没有一本书、连带字的什么纸条也没有见过。连有“山大王”这样的同学都成为了骄傲。
灰黄的童年就是孤独的童年、难过的童年——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了自己的母亲,他心里回事什么滋味,非有亲身经历者,实难体会。我曾有几次就苦咸菜。
教师总结:其实,我不难发现作者谈到了灰黄就是心灵的苦难,苦难是家庭的贫穷,苦难是生活的艰辛,苦难是求知的单调,苦难是心灵的孤独。这个苦难分为两个方面:生活的苦难和精神的孤独。(板书:生活的苦难 精神的孤独)
三、细读课文,品童年
(一)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我甚至想说,没有身边的琐事,就没有真正的好散文,我们的灵魂往往以一些琐事触动起。”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就是着眼于身边的琐事来写。细细品读课文,抓住文中最能触动你的一词一句,读一读,品一品,谈一谈。要求先大声朗读,再小声品读,并圈点批画。先在组内交流,然后推举代表发言。
教学预设:
1.品读第一部分:
我们家是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当时全中国的经济形势而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
教师引导:穷到什么程度?引导学生结合相关背景,品读“最穷的县。我们
村在穷县中是最穷的村,而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中三个“最”字的含义,并指导朗读。
适时补充:(屏显)
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太小,说不清楚。反正吃得极坏,这个我是懂得的。按照当时的标准,吃“白的”(指麦子面)最高,其次是吃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最次是吃红高粱饼子,颜色是红的,像猪肝一样。“白的”与我们家无缘。“黄的”(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颜色都是黄的)与我们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这“红的”又苦又涩,真是难以下咽。但不吃又害饿,我真有点儿谈“红”色变了。
——《赋得永久的悔》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我们家是贫中之贫,真可以说是贫无立锥之地。十年浩劫中,我自己跳出来反对北大那一位倒行逆施但又炙手可热的“老佛爷”,被她视为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她手下的小喽啰们曾两次蹿到我的故乡,处心积虑把我“打”成地主,他们那种狗仗人势穷凶极恶的教师爷架子,并没有能吓倒我的乡亲。我小时候的一位伙伴指着他们的鼻子,大声说:“如果让整个官庄来诉苦的话,季羡林家是第一家!”
——《赋得永久的悔》
教师总结:三个“最”字,让我们理解了季先生童年家庭的境况。贫贱家庭百事哀。灰黄或许就是贫穷,就是作者对饥饿、对贫穷的深刻回忆。
2.品读第二部分
可是我降生时祖父、祖母都已去世几次饿得到枣林去捡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最后被迫弃家(其实已经没了家)出走,兄弟俩逃到济南去谋生。
重点品析“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无父无母的孤儿”、“饿得到枣林去捡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的细节,为什么“被迫弃家出走”,“逃”字的含义等等。 适时引导并补充:(屏显)
母亲的娘家姓赵,门当户对,她家穷得同我们家差不多,否则也决不会结亲。她家里饭都吃不上,哪里有钱、有闲上学。所以我母亲一个字也不识,活了一辈子,连个名字都没有。她家是在另一个庄上,离我们庄五里路,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赋得永久的悔》
总结:灰黄或许就是苦难的家庭,苦难的家世。那些父辈痛苦的记忆,留给季羡
林先生深深的伤痛。
3.品读第三部分:
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没有钱买盐一年到底,就吃这种咸菜。
重点品析:“一年到底”这个词的含义。“一年到底”是什么意思?“一年到底”说明了什么?你能体会到那种生活吗?明确:可见生活的艰辛,艰苦。 我三四岁的时候这是我每天最高的享受,最大的愉快。
重点品析:为什么是最高的享受?最大的愉快?说明了什么?
作者在写这一部分的时候是一种什么心情?哪些词语体现了这种心情?是不是给“灰黄”不一致了呢?
讨论明确:连吃一个白面馒头,都成了我一天的最高的享受。“最高享受的深层含义”——应该是带泪的微笑——更折射了家中那种生活的苦痛!
有一年夏天,大概我拾的麦子比较多我就站在水中把剩下的白面饼子尽情享受了。
重点品析:吃完了饭,为什又偷一块吃?体会“尽情”的深刻内涵。
总结:作者就是这样,如话家常般的叙述、没有矫揉、没有造作,只有质朴和真纯,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童年所经受的苦难。
增加下面的内容:
屏显:
季羡林先生的语言特点:
①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风格平实、诚挚,是不曲不隐的本色写作。读其文,可见其人。
②季老的文字平白浅近,没有华丽词藻,没有骈四骊六,甚至不表露深爱和沉痛。 ③昔年黄遵宪倡导“我以我手写吾口”,季先生则是“我以我手写吾心”。文字平淡如水,而其中对生活的感悟却醇厚如酒,质胜于文,不舍本逐末以辞害义。 让我们再一次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那种平和、冲淡而又质朴的情感。
4.品读第四部分
家里没有一本书、连带字的什么纸条也没有见过。”、“连有“山大王”这样的同学都成为了骄傲。
重点品析:为什么颇有骄傲之意?
总结:灰黄的童年或许就是单调、就是寂寞。
【篇二】我的童年季羡林教学设计
我的童年教案
我的童年
季羡林
教学目标: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2、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
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2、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
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季羡林(1911——2009)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二、检查预习
肃然起敬 万象更新 诞生 孤苦伶仃
教 谕 龙肝凤髓 溺爱 蹿房越脊
浑浑噩噩 习以为常 光大门楣 椽子
三、感知课文
围绕“我的童年”,作者写了哪些人,哪些事?
介绍了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父亲与叔父艰难的生活;我每天最高的享受;偷吃死面饼子的趣事;介绍我的启蒙老师;回忆童年时的小伙伴;交代我离开故乡的原因。
四、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总写作者对童年的感受
第二部分(2——13)写我童年的生活
第一层(2——10)交代我的生活背景,回忆童年在家乡的生活。
第二层(11——13)离开故乡,抒发思乡之情
五、合作探究
作者开篇即说“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结合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如此形容自己的童年
作者的童年是物质和精神都饱受苦难的年代。在父母身边时,物质生活极度匮乏, 吃的是红高粱面饼,连基本的生活物资——盐,都无钱可买;“半个白面馒头”就是 作者眼中最好吃的东西,家里“连带字的什么纸条子也没见过”;在济南叔父家,“我” 的精神生活并不如意,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母亲,几次梦里哭醒。所以作者回忆起 童年生活,眼前没有喜气洋洋的红色,也没有生气勃勃的绿色,只是一片无奈
六、品味语言
学者钟敬文这样评价季羡林的散文“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真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试结合文章内容,品析季羡林散文“语朴情醇”“野老话家常”的特点。 例如:“我父亲同另外的一个弟弟(九叔)孤苦伶仃,相依为命,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两个无父无母的孤儿,活下去是什么滋味,活着是多么困难。概可想见 ”虽无过多的描述也只是平平淡淡的记述事实,都让人读来心酸。
【篇三】我的童年季羡林教学设计
《我的童年》(季羡林)教学设计
《我的童年》导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生字词和文学常识。
能力目标: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难点: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童年是一首歌,欢快的音符却难以唱尽它丰富的旋律;有人说童年是一幅画,绚丽的色彩却难以描尽它多姿的回忆。冰心曾在《春水》中深情地吟诵——“童年呵,是梦中的真,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季羡林先生的童年是怎样的?
二、基础知识积累
自由朗读课文,勾画生字词并注音释义,查找资料,整理作者的常识。
明确:注意以下字音和字形:(第一组展示)
生疏( ) 琐事( ) 溺爱( ) 门楣( ) 椽子( ) 一垄( )
教谕( ) 肃然起敬( ) 孤苦伶仃( )( ) 浑浑噩噩( )( ) ) ) 万象更新 相依为命 不以为然 家徒四壁 习以为常 注意以下词语解释:(第二组展示)
肃然起敬:
万象更新:
龙肝凤髓:
长,是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季羡林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 – 1 –
著名大史诗《罗摩衍那》,著有散文集《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
三、快速默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小标题下的内容。(前四个小组朗读前四节,第五节由五六小组朗读,第三组概况内容,其它小组补充)
明确:① ② ③ ④ ⑤
四、细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 围绕“我的童年”,作者写了哪些人,哪些事?(第四组展示,其他组补充)
明确:
2、作者的童年生活有什么特点?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特点的?(第五组展示,其他组补充)
明确:
3、“每天最高的享受”这一部分中,作者写道:“现在写这些事情还有什么意义呢?”结合本文内容,探究作者写这些事情有什么意义。(第六组展示,其他组补充)
明确:
五、课堂小结 (各小组成员将句子补充完成,推选优秀展示)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我们走进了季羡林先生的童年,相比之下,我们的童年生活是:
六、作业
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以《我的童年》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 2 –
【篇四】我的童年季羡林教学设计
《我的童年》教学教案
【课 题】:我的童年 (第1节)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的复杂情感
2、品读课文,学习作者朴素真诚的写作语言
3、联系生活实际,树立珍惜童年、热爱生活的思想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的写作特点及朴实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价值观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前置性作业】
检查预习
肃然起敬 万象更新 诞dàn生 孤苦伶仃
教 谕yù 龙肝凤髓 溺nì爱 蹿cuān房越脊
浑浑噩噩 习以为常 光大门楣mi 椽chuán子
二:【讲授新课】
1、导入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2009)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
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
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
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
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
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
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
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1) 围绕“我的童年”,作者写了哪些人,哪些事?
介绍了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父亲与叔父艰难的生活;我每天最高的享受;偷吃
死面饼子的趣事;介绍我的启蒙老师;回忆童年时的小伙伴;交代我离开故乡的
原因。
(2)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总写作者对童年的感受
第二部分(2——13)写我童年的生活
第一层(2——10)交代我的生活背景,回忆童年在家乡的生活。
第二层(11——13)离开故乡,抒发思乡之情
三:【巩固练习】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1、作者开篇即说“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
黄”结合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如此形容自己的童年?
作者的童年是物质和精神都饱受苦难的年代。在父母身边时,物质生活极度
匮乏,吃的是红高粱面饼,连基本的生活物资——盐,都无钱可买;“半个白面
馒头”就是作者眼中最好吃的东西,家里“连带字的什么纸条子也没见过”;在
济南叔父家,“我”的精神生活并不如意,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母亲,几次梦
里哭醒。所以作者回忆起童年生活,眼前没有喜气洋洋的红色,也没有生气勃勃
的绿色,只是一片无奈悲凉的灰黄。
2、品味语言
学者钟敬文这样评价季羡林的散文“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真行;我
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试结合文章内容,品析季羡林散文“语朴情
醇”“野老话家常”的特点。
例如:“我父亲同另外的一个弟弟(九叔)孤苦伶仃,相依为命,房无一间,
地无一垄,两个无父无母的孤儿,活下去是什么滋味,活着是多么困难。概可想
见 ”虽无过多的描述也只是平平淡淡的记述事实,都让人读来心酸。
四:【复习归纳】
本文回忆了我的童年生活,再现了20世纪初山东农村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
状况,表达“我”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板书设计:
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
父亲与叔父艰难的生活
我每天最高的享受
偷吃死面饼子的趣事
浓浓的思乡之情
介绍我的启蒙老师
回忆童年时的小伙伴
交代我离开故乡的原因
教学反馈:
课题:我的童年 第1节
班级: 姓名: 成绩: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预习·交流·评价:
1、季羡林:( )人,学者、翻译家、( )
2、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生疏( ) 溺( )爱 家徒( )四壁 万象更( )新 浑浑噩噩( ) 孤苦伶( )仃( )
评价:
新知·巩固·展示
3、文章可分为几大部分,各个部分主要内容是什么?
评价:
训练·拓展·提高
我的童年(节选)
季羡林
到了学校里,用不着( )什么,一放学,就是我的天下。我往往都到
假(jiā jià)
山后,或者一个盖( )的工地上,拿出“闲书”,狼吞虎咽似(shì sì)
的大看起来。常常忘了时间,忘了吃饭。有时候看到天黑,才摸黑回家。我对小
说中的绿(lù lǜ)林好汉非常熟悉,他们的姓名都背得滚瓜烂熟,连他们使用
的兵器也如数(shǔ shù)家珍,比教科书熟悉多了。自己也想当那样的英雄。
鼻子一哼,冒出一道白光,白光里带着宝剑,射杀坏蛋,然后再一哼,白光和剑
便(biàn pián)回到自己的鼻子里。
有一回,一个小朋友告诉我,把右手五个指头往米缸里猛戳,一而再,再而
三,一直戳到几百次,上千次。练上一段时间以后,再换上砂粒,用手猛戳,最
终就可以练成铁砂掌,五指一戳,连树木也能戳断。我信以为真,也想练成铁砂
掌,便猛戳起来。结果把指头戳破了,鲜血(xuě xu)直流,疼痛难忍,知道
自己与铁砂掌无缘,才停止了练习。
1.“戳”字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 ;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部,再
查 画。
2.根据下面的意思在短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并选择其中一个词语写一个句子。
(1)把假的当做真的。( )
(2)好像数自己家藏的珍宝那样清楚。( )
(3)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 3.请用“\”划去下面句子中用得不正确的一个词语。
“闲书”给“我”的童年生活带来了无限的(疼苦 快乐 幻想 趣味)。
4.从哪些事情中可以看出“我”最喜欢看闲书?请用自己的话把它们概括出来。
5.相信大家都喜欢看闲书,你能把你最喜欢的闲书推荐给大家吗?并说说你推荐
的理由。
6.请用“fáng”的读音组词并填到文中的括号里。
7.把文中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划掉。
8.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吞吞吐吐( ) 陌生( ) 细嚼慢咽( )
评价:
纠错·归纳·整理
说说你觉得季羡林的童年是怎么样的?你的童年跟他的有什么不同?
评价:
【篇五】我的童年季羡林教学设计
5、我的童年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2.品析文章“语朴情醇”“野老话家常”的语言特点。
3.结合作者的生活历程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2.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结合作者的生活历程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3. 教学用具我的童年季羡林教学设计
4. 标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播放歌曲罗大佑的《童年》)
童年是一首古老的歌谣,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都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今天我们就伴随着这首优美的乐曲,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的童年。(板书课题及作者)
一、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诞(dàn)生 教谕(yù) 琐(suǒ)事 溺(nì)爱 椽(chuán)子
门楣(méi) 间(jiàn)断 地无一垄(lǒng) 不折(zhé)不扣 浑浑噩(è)噩
(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溺爱:对自己的孩子过分宠爱。
肃然起敬: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
相依为命:互相依靠着过日子。泛指互相依靠,谁也离不开谁。
龙肝凤髓:比喻极难得的珍贵食品。
不折不扣:没有折扣,表示完全、十足的意思。
家徒四壁:家里只有四堵墙。形容十分贫困,一无所有。
光大门楣:指光耀门庭,光宗耀祖。
浑浑噩噩: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
习以为常:指某种事情经常去做,或某种现象经常看到,也就觉得很平常了。 2.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著名学者、翻译家、作家。精通12国语言,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著有散文集《天竺心影》《朗润集》《牛棚杂忆》等。
二、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我的童年季羡林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质疑、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一)整体感知
1.用简练的话语概括文章记叙的几个片段。
【交流点拨】(1)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2)父辈们;(3)每天最高的享受;(4)开始识字;
(5)离开故乡。文章采用了小标题的形式,主要内容一目了然。
2.找出文章的纲领句。
【交流点拨】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
3.思考文章的结构。
【交流点拨】总分结构。
(二)文本探究
1.学者钟敬文这样评价季羡林的散文:“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正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试从课文中找出两三处语句,体会季羡林散文“语朴情醇”“野老话家常”的语言特点。
【交流点拨】(1)语句: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什么香油,根本见不到。
体会:语言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真切地表现出作者童年时家境的艰苦。
(2)语句:我三四岁的时候,每天一睁眼,抬腿就往村里跑(我们家在村外),跑到奶奶跟前,只见她把手一卷,卷到肥大的袖子里面,手再伸出来的时候,就会有半个白面馒头拿在手中,递给我。我吃起来,仿佛是龙肝凤髓一般,我不知道天下还有比白面馒头更好吃的东西。
体会:半个白面馒头,在幼年的作者心里居然像“龙肝凤髓一般”好吃。比喻、夸张手法的运用,真实地表现出作者物质生活的匮乏,语言平淡,情感真挚。我的童年季羡林教学设计
2.品味下列句子,注意加点词语,思考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1)这些芝麻绿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边琐事,使我终生受用不尽。
【交流点拨】“这些芝麻绿豆般的小事”体现出的主要是生活的艰苦,正是由于幼时遭受困难,才锻造了作者坚强的性格,激发了作者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从这个意义上讲,苦难是人生的垫脚石,这些人生苦难使作者终生“受用不尽”。
(2)尽管此时不但能吃上白面馒头,而且还能吃上肉,但是我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
【交流点拨】作者离开父母,到济南叔叔家生活,这是作者人生中最关键的一个转折点,如果作者没有离开父母,将不会有后来的大学问家季羡林。但作者晚年却说不愿离开故乡,而“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真挚而深刻地表现出作者对故乡和父母的深深的感情。
(三)探究主题
应该如何对待人生的苦难?
【交流点拨】幸福人人想拥有,苦难人人想避开。但事实是人的一生固然有幸福相伴,只是苦难却也如影相随。既然这样,那么谁都得学着面对人生的苦难。现实是逃避不了的,要学着坦然面对,要考虑如何去解决。苦难的价值,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里。你觉得有意义,你就会坦然,你觉得黯然,苦难就无限扩大。苦难对于坚韧者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则是万丈深渊。既然如此,还是做生活的强者吧。与其躲避苦难,不如正视它。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积极应对,在与苦难做斗争的过程中提升自己,达到更高的层次。
课堂小结
作者通过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展现了旧中国贫苦百姓的生活场景,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人生和生活的深刻感悟,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希望大家学会与苦难做斗争的本领,希望大家感恩父母、孝敬父母。
课后习题
借鉴文章的写作手法,试着写一篇《我的童年》去追忆那即将逝去的岁月。要求 200字左右,表达真情实感。
板书
【篇六】我的童年季羡林教学设计
季羡林《我的童年》精品教案【姚集一中:李强】
《我的童年》(共1课时)
商水县姚集一中八年级备课组:李强
新课标: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学校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识记文学常识。
2、初读课文,感知文意;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3、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重难点:
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有人说童年是一首歌,欢快的音符却难以唱尽它丰富的旋律;有人说童年是一幅画,绚丽的色彩却难以描尽它多姿的回忆。冰心曾在《春水》中深情地吟诵——“童年呵,是梦中的真,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季羡林先生的童年是怎样的?
(出示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投影显示)
1、掌握生字词、识记文学常识。
2、初读课文,感知文意;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3、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三、学习目标一:掌握生字词、识记文学常识。
自学指导一:
一、请同学们查阅资料或课下注释,了解作家作品,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给每一自然段标上序号,并用笔勾画出你认为需要积累的词语,自行解决。
二、完成自学检测一。我的童年季羡林教学设计
自学检测一:
1、作家作品
季羡林(1911—2009)山东临清人,字希逋(bū)又字齐奘。学者、翻译家、作家。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散文集有《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等,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自传是自述生平的文章。作者为了让别人了解自己所走过的生活道路,把自己的成长经
历系统而有重点的介绍出来,这就是自传。自传可以是生平事迹的实录,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文学性。
2、给加点字注音。
诞(dàn)生 孤苦伶仃(líng dīng) 教谕(yù)
腌(yān)咸菜 龙肝凤髓(suǐ) 谷穗(suì)
私塾(shú) 蹿(cuān)房越脊(jí)
椽(chuán)子 溺(nì)爱 光大门楣(méi)
琐(suǒ)事 发酵(jiào) 浑浑噩噩(è)
收割(gē) 万象更(gēng)新
3、词语解释
肃然起敬: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肃然:恭敬的样子;起敬:产生敬佩的心情。 万象更新:世间所有的事物无象的,有象的,都发生了变更,焕然一新,生机勃勃。 万象:所有事物;更新:新的替代旧的。更:改变,改换(重新获得生命,喻复兴)。 相依为命:互相依靠着过日子。泛指互相依靠,谁也离不开谁。
龙肝凤髓:比喻极难得的珍贵食品。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家徒四壁:家里就只有四面墙壁。形容家境贫寒,一无所有。
浑浑噩噩:形容质朴天真,亦形容糊里糊涂,愚昧无知。 浑浑:质朴淳厚。噩噩:严肃的样子。
光大门楣:光耀门庭,光宗耀祖。门楣,门庭,门第。
习以为常:常做某种事情或常见某种现象,成了习惯,就觉得很平常了。
孤苦伶仃:形容孤独困苦,无依无靠。
教谕:学官名,始设于宋代。
四、学习目标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自学指导二:
一、读课文,小组合作,探讨问题:
1、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围绕“我的童年”,作者写了哪些人,哪些事?
3、作者开篇即说“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结合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如此形容自己的童年?
4、作者的童年生活有什么特点?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特点的?
二、完成自学检测二。
自学检测二:
1、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总写作者对童年的感受
第二部分(2—13)写我童年的生活
第一层(2—10)交代我的生活背景,回忆童年在家乡的生活。
第二层(11—13)离开故乡,抒发思乡之情
2、围绕“我的童年”,作者写了哪些人,哪些事?
介绍了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父亲与叔父艰难的生活;我每天最高的享受;偷吃死面饼子的趣事;介绍我的启蒙老师;回忆童年时的小伙伴;交代我离开故乡的原因。
3、作者开篇即说“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结合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如此形容自己的童年?
作者的童年是物质和精神都饱受苦难的年代。在父母身边时,物质生活极度匮乏,吃的是红高粱面饼,连基本的生活物资——盐,都无钱可买;“半个白面馒头”就是作者眼中最好吃的东西,家里“连带字的什么纸条子也没见过”;在济南叔父家,“我”的精神生活并不如意,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母亲,几次梦里哭醒。所以作者回忆起童年生活,眼前没有喜气洋洋的红色,也没有生气勃勃的绿色,只是一片无奈悲凉的灰黄。
4、作者的童年生活有什么特点?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特点的? 明确:作者的童年可以说是苦难的童年。作者出生的家庭极度贫穷,一年到头,只能“啃红高粱饼子就哭咸菜”,偶尔吃一回白面馒头如同吃“龙肝凤髓”一般;为吃一块白面饼子,竟被赶到水坑中。作者在6岁时便不得不离开家乡,离开父母,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无疑也是极为残酷的事情。这些都是作者童年苦难生活的表现。
五、学习目标三: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自学指导三:
一、请同学们快速的默读课文。
二、小组合作,探讨以下问题。
1、品味下列句子,注意画横线的词语,思考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2、学者钟敬文这样评价季羡林的散文“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真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试结合文章内容,品析季羡林散文“语朴情醇”“野老话家常”的特点。(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三、完成自学检测三。
自学检测三:
1、品味下列句子,注意画横线的词语,思考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1)、这些是不折不扣的身边琐事,使我终生受用不尽。
作者认为童年的“芝麻绿豆般的小事”能给人无限启迪,使人明白人生的道理,明白如何做人。当然“受用不尽”。
(2)、我每次想到这样一个光着屁股游玩的小伙伴“英雄”,就颇有骄傲之意。
“竟”字有出乎意料之意,表达出作者对自己的伙伴成为“英雄”感到意外,也有作者感叹世事难料的意味。这里的“骄傲”有特定的含义,局限于当时的时代,在作者看来,“哑巴小”的所作所为给自己灰黄色的童年增添了一点儿传奇色彩。
(3)、尽管此时不但能吃上白面馒头,而且还能吃上肉,但是我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
“宁愿”一词,表明了作者对故乡以及亲人强烈的思念之情。
2、学者钟敬文这样评价季羡林的散文“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真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试结合文章内容,品析季羡林散文“语朴情醇”“野老话家常”的特点。
例如:“我父亲同另外的一个弟弟(九叔)孤苦伶仃,相依为命,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两个无父无母的孤儿,活下去是什么滋味,活着是多么困难,概可想见。 ”虽无过多的描述也只是平平淡淡的记述事实,都让人读来心酸。
本文语言朴实无华,作者就像拉家常一样把自己的童年生活娓娓道来,时代虽然遥远,却让人历历在目,给人以无限启迪。
例如,“专就山东论,是东部富而西部穷。我们县在山东西部又是最穷的县,我们村在穷县中是最穷的村,而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这几句朴实的语言道出了自己家庭的特
别贫困。
再例如:“我当时是赤条条浑身一丝不挂,我逃到房后,往水坑里一跳。母亲没有法子下来捉我,我就站在水中把剩下的白面饼子尽情地享受了。”这几句话写出了自己童年的调皮状态,与童年辛酸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
课堂小结:
限时训练:
1、给线面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我父亲同另外的一个弟弟(九叔)孤苦líng dīng(伶仃 ),相依为命,房无一间,地无一垄(lǒng ),两个无父无母的孤儿,活下去是什么滋味,活着是多么困难,概(gài )可想见。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虽然他的父亲浑浑噩噩,但他却是个精明的人。
B、他已经穷到家徒四壁,生无分文的地步了。
C、听到感动中国的白方礼老人用蹬三轮车的收入资助贫困学生的事,我肃然起敬。
D、没想到,一些别人不以为然的小事,也会在他们心中掀起暴风骤雨。
答案:C.“不以为然”的意思“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句子前面说知道犯了严重的错误,和“不以为然”相矛盾,“不以为然”应该为“不以为意”。
4、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作者童年时期家境异常艰苦,但在作者出生之后,也曾有过比较好的日子。
B、文中对奶奶的描写比较简约,而重点描写了奶奶给“我”馒头的动作,是为了表现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