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诗经,教案 东山 诗经 教案

小学作文 zuowen 1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诗经,教案

《诗经》教学设计

《诗经》,风中古老的情歌

——《关雎》教学设计

烟台十中 于淑静

【课题】《诗经·周南·关雎》九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品读《关雎》健康朴素的情感,领悟《诗经》之美。

2、学习比兴手法,体会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

3、热爱中国古典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学习比兴手法,体会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

【教学难点】品读《关雎》健康朴素的情感,领悟《诗经》之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品读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最美名字”导入《关雎》

同学们,近期中国有位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女科学家,她的名字叫“屠呦呦”。你知道她的名字“呦呦”二字出自哪里?——《诗经》。那你的名字是否也出自《诗经》呢?其实,我的名字“淑静”也出自《诗经》: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静,“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我的父亲希望我又温柔又文静,于我而言,这个期待蛮高的。有人说“一生最爱诗经”“最美是诗经”“诗经就是风中古老的情歌”,那么《诗经》究竟有着怎样的美?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走进一个朴素美好的爱情故事——《关雎》,去领悟《诗经》之美。(板书课题:关雎)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品读《关雎》健康朴素的情感,领悟《诗经》之美。

2、学习比兴手法,体会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

三、一唱三叹诵读《关雎》

《关雎》,被誉为“诗经三百首之冠”。提起《关雎》,耳熟能详的就是那四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历时三千年永远美丽的情歌!

1、读准字音

让我们一起欣赏朗诵大家方明的《关雎》,注意听准字音,听好节奏。 睢鸠(jū jiū) 窈窕(yǎo tiǎo) 参(cēn cī)差 辗转(zhǎn zhuǎn)

我们齐读字词注音,这些词语的读音很有特点,你发现声母和韵母有什么规律?

明确:声母相同的是双声,韵母相同的是叠韵。读起来有什么感觉?——音乐美,琅琅上口。所以这些词一定要重读。我们再将其放在所在句中读一遍。

2、读准节奏

明确:《诗经》中的每一句大都是四个字。这是《诗经》的一大特色,以四言为主。《诗经》就是一部美丽的四言诗集。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在她的散文《流苏与诗经》里写道:“如果要我给流苏这种花树取一个名字,我就要叫它诗经,它有一树美丽的四言诗。它的每一朵花都有四个瓣,有一种古朴诚恳的美。”(板书:美,四片花瓣形状)

两字一停顿。按照“二二节拍”来读,读出音乐的美感。

3、放声自由朗读全诗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语气情感。

4、齐读全诗:同学们读得很有节奏感,但还要读得入情入心。

四、诗趣盎然美品《关雎》

(一)理解诗意,读出故事

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意。

试用简洁语言概括这首诗写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抒发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明确:诗歌抒发了青年男子对女子的爱慕、追求,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二)品读诗情,领悟美点

下面我们一起品读《关雎》中这种朴素美丽的情感,领略《诗经》之美。

【篇二】诗经,教案

《诗经》教案

《大学语文》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先秦文学:诗经

第一阶段:导入 (告知本次教学目的、内容)

教师板书以下成语,请学生思考并回答:这些耳熟能详的词句出自哪里?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求之不得、辗转反侧、逃之夭夭、信誓旦旦、在水一方。”

继记载原始劳动的神话等作品问世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标示着先秦诗歌已取得重要成就。

第二阶段: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步骤一:简要回顾诗歌的起源及其原始形态。

1、甲骨卜辞 “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 ”(比较:《乐府诗集》相和歌辞 “江南可采莲”一段) 2、二字节奏:《吴越春秋》中原始歌谣“弹歌”。 步骤二:了解从《诗》到《诗经》之路 。

请学生根据已有的文字知识理解“经”的意义。

提示:《说文解字》:“经,织从丝也。”“经,径也。如径路无所不通,可常用也。《诗经》又称《诗》、《诗三百》。《诗经》是后世儒家学者将其尊为经典之后的称呼。

步骤三:了解诗经的编订和体制。

1、你认为孔子删诗,编订《诗经》的说法可信吗? 提示:《诗经》来源和编订有三种说法:献诗、采诗、删诗说。包括采集于各地的民间诗、公卿列士所献诗及乐官保存下来的宗教和宴飨乐歌。作者有公卿大夫,有中下层的“士”,下层平民集体创作,编者应为周王朝乐官。

2、请学生就掌握的知识谈谈对《诗经》分类的理解。 提示:《诗经》诗歌均为入乐的歌曲,按音乐性质不同分风、雅、颂三类。

“风”: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共160篇。 “雅”:正,指朝廷正乐,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分《大雅》和《小雅》,多是宫廷宴享的乐歌。

“颂”:宗庙祭祀舞曲,分《周颂》、《鲁颂》和《商颂》。 步骤四:了解用诗和传诗。

1、学生思考并讨论:《诗经》在当时有哪些用途? 提示:引诗(引证)、赋诗言志(不歌而诵谓之赋)。 《诗经》编成书后流行于诸侯国,用于祭祀、宴饮等场合,在政治外交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孔子以之教授学生,强调其实用价值: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2、秦火之后,《诗经》为何还能保存下来?

提示:因易于记诵的特点,靠口耳相传得以保全。汉有齐、鲁、韩、毛“四家诗”,今天我们读到的是《毛诗》。

第三阶段:学习《诗经》的内容

《诗经》内容广泛,形象深刻的反映了西周至春秋中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社会生活各方面,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情况的珍贵资料。

步骤一:学习周民族史诗,祭祖颂诗。

《诗经·大雅》保存了五首古老的周民族史诗,记述了从周世祖后稷诞生到武王灭商的一些传说和英雄事迹。

教师简述《生民》等诗歌内容,请学生讲述后稷故事,了解周王朝开国历史。

黑格尔说:“中国人没有自己的史诗。胡适曾断言:“汉民族没有神话史诗”,对比《荷马史诗》,谈谈你的认识。

步骤二:学习农事诗。

周王朝以农业立国,重视生产。《豳风·七月》是《国风》中最长的诗,共8章,真实再现了当时的劳动场面、生活图景和各种人物面貌,及农夫与公家的关系,构成了西周早期社会一幅男耕女织的风俗画。 步骤三:学习燕飨诗。

燕飨的特有功能:亲亲之道,宗法之仪,统治阶层的内部人际关系协调。

天子宴群臣、宴宾客:《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曹操《短歌行》引用)

兄弟之会:《小雅·常棣》: 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步骤四:学习怨刺诗。

古诗素有“美刺”传统,具有鲜明的功利性和实用性。《毛诗序》:“至于王道衰,礼仪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揭示了怨刺诗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伦理因素。

举例: 《魏风·伐檀》、《魏风·硕鼠》。

步骤五:学习征役诗。 写征战、徭役所见、所闻、所感,开创了后代边塞诗的先河。

1、正面(肯定战争的正义价值):《秦风·无衣》。

2、反面(厌战思乡):

战士角度:《小雅·采薇》、《豳风·东山》。 思妇角度:《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 赏析:《小雅·采薇》:以采薇起兴,最后写战争结束,战士归来悲喜交加的心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千古名句!后世折柳赠别的诗源于此。

赏析:《君子于役》:写傍晚怀人,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妻子的思念和关切,情景交融,缠绵悱恻。

步骤六:学习婚恋诗。《国风》中最多,艺术性最高。 背诵:请学生背诵几首熟悉的婚恋诗。

1、热恋的歌。表现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对意中人的思念,描绘热恋情景,讴歌爱情甜蜜,情调欢快。

举例:《周南·关雎》《邶风·静女》《郑风·野有蔓草》《郑风·溱洧》。

描写相思:《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如三秋兮! "如三岁兮! 歌唱专一:《郑风·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2、婚姻诗。

《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与子偕老。 幸:《周南·桃夭》:桃之夭夭"宜其室家。

不幸:《卫风·氓》以哀伤情调,描述婚恋悲剧,揭示了妇女的悲惨命运,对叙事诗发展有促进作用。

第四阶段:了解《诗经》的艺术特点及其影响

《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之祖,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1、赋、比、兴的手法。成为古诗歌的基本手法,丰富了诗歌的表现艺术,是中国诗歌民族风格的重要特征。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理解朱熹对赋、比、兴的解释。

A 赋:最基本、最常用的手法。灵活多变,包括写境、抒情、对话、形态描绘。

B 比:比喻,有明喻、暗喻。个别比喻以外,还有通篇用比,如《硕鼠》。

博喻: 《卫风·硕人》写庄姜之美:手如柔荑,"领如蝤蛴,齿如瓠犀,"美目盼兮。

C 兴:本意是“起”,托物起兴,借对自然界的事物描写,引出诗人内心情感。多放在诗的开头,比兴融合。

起象征、联想、比拟作用:《关雎》以鸟成双成对和鸣,相依相恋情景,引起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联想;《桃夭》以盛开的艳丽桃花,象征新娘的年轻貌美。

起创设意境、烘托气氛作用:如《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了一幅清秋凄清的意境,渲染烘托了主人公求偶不得的失望心情。

2、句式和章法。

四言二拍,节奏感强。 重章叠句,回旋往复,一唱三叹。一般隔句押韵,韵在偶句。

3、《诗经》的影响 。

轻叙事重抒情:抒情诗传统 。

诗歌内在精神:风雅精神与文学革新 。

举例:李白“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古风一);杜甫“别裁伪体亲风雅”(戏为六绝句六)

诗歌艺术手法:比兴手法的深远影响。

第五阶段:小结,布置作业。

作业:预习《楚辞》和散文。

【篇三】诗经,教案

诗经蒹葭教案

《诗经o蒹葭》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复习《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六义”的概念;复习《诗经》结构特点:重章叠句、叠词;熟悉中国古代诗歌一些常用意象。

技能目标: 初步掌握诗歌欣赏、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的“意象”;能够分析出诗人运用意象所带来的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 充分为我国古代悠久的诗歌传统感到骄傲、自豪;并体会古人表达感情时特有的含蓄之美、朦胧之美。

一导语

二检查预习: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三初读诗文:感受音韵美,感知诗歌内容。

(一)感受音韵美(播放幻灯片3)

1. 全班齐读诗歌,体会《蒹葭》的音韵美。

2. 听学生朗读后,教师正音,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请学生自由发言,说说作品的音韵美是如何表现的?

3. 教师明确:《蒹葭》的音韵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都是四言句,朗读时采用“二二”拍,听起来很整齐;

(2) 作品押韵:第一章押“ang”韵,韵脚有苍、霜、方、长、央

第二章押“i”韵,韵脚有萋、晞、跻、坻

第三章押“i”韵,韵脚有已、涘、沚

(3) 运用叠词,如:苍苍、萋萋、采采;运用叠章,统一内容的反复咏唱,这样有一唱三叹的美感

4. 请男女生交错进行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音韵美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

四赏析景物,感受意境

1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依据是什么?

教师准备:秋季而且是深秋。白露为霜。

俗语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曹丕《燕歌行》中也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诗经,教案

2在大多数人的眼中,秋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呢?

秋天是一个令人感伤的季节。仿句说如:秋天是一个萧瑟肃杀的季节。秋天是一个思念的季节。秋天是一个凄凉的季节。""

小结:自古以来,在多情人眼中,秋景肃杀,最为伤悲。自古逢秋悲寂寥,它凄美而令人感伤。

3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谈

教师准备:芦苇——丛生茂密 。因秋来而变黄,因霜袭后会发白。秋风摇曳中更添凄凉。

白露秋霜——洁白,晶莹,触感是凉的

河畔道路——崎岖难行,险阻重重

秋水——柔和,沉静,澄明,清冷。成语有望穿秋水 一汪秋水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4现在你能否说说诗歌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清冷 孤寂 凄美 迷离

5你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依据是什么?

热烈向往爱情,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著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6让主人公千辛万苦执著追求的伊人有什么样的魅力呢?此时我们脑海中一定已有了伊人的形象,她是怎样的?

教师准备:①美丽? 外在?内在? 气质高雅 温婉动人

②“伊人”一定是美丽的,然而诗歌没有直接描写,我们却感觉出来了,这叫什么写法?侧面烘托

诗中是怎样进行侧面烘托的?一是从主人公炽热执著的追求中可以感受到,如此深深吸引主人公的“伊人”一定是内外皆美的;二是秋水白露晓雾朦胧这美丽的景致侧面烘托出来的。

③“伊人”是美丽的,然而这种美又是朦胧的,在主人公的视线中若隐若现,时有时无,似水中月,雾中花,这种美是怎样产生的呢?距离产生美。

五分析“伊人”的多层内涵

因为伊人身份、面目的含蓄朦胧,千百年来读者对“伊人”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对伊人的不同理解也导致了主题的多义性。那么,大家是怎么理解“伊人”的?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老师收集了历来对此诗的解读,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下。)

[明确]:(1)“爱情说”:近代学者余冠英认为“这篇似是情诗,男或女词。” 翻译家许渊冲就将这首诗译成a love song,伊人是the lover。

(2)“明志说”:“伊人”象征高洁品质,代表自己对美好高洁品质的追求。

(3)“讽刺说”:汉代《毛诗序》中说“《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意思是说这首诗是讽刺秦襄公的,因为他不遵守周礼,因此将招来亡国之祸。(东汉郑玄《诗笺》:“秦处周之旧土,其人被周之德教日久矣,今襄公新为诸侯,未习周之礼法,故国人未服焉。”所谓“伊人”是“知周礼之贤人,乃在大水之一边,假喻以言远”。)

(4)“求贤说”:清代学者姚际恒认为 “伊人”是春秋时代一位隐居水边的贤人,该诗表达了君主求贤招隐之意。

(5)“人生哲理说”: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情人难得、知音难觅的怅惘,仕途坎坷、功业未遂的忧思,理想幻灭、前途渺茫的失望。 激情朗读,总结提升

1现在我们对诗有了一个整体的理解和把握,我们再来朗诵这诗。

㈠共同体会①读前两句时语速应该较缓慢,②“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连续动作焦急急迫应该语速较急促,③“道阻且长”等相同句式应慢以体现险阻重重 ④“宛在”三句读出怅惘失望之情

结束语:邓丽君婉转悠扬的歌声已成绝响,从《诗经》到《在水一方》,芦花在中国文化中成了爱情的象征,这些如珠如玉的情句,一经唱响,便荡气回肠,绵绵不绝。吟诵这些简朴而优美的诗句,那原始的不经污染的,不受约束的生命与情感永远让人回味无穷,让我们把《诗经》这颗璀璨的明珠装在心里,让这古老经歌谣传唱不息。

【篇四】诗经,教案

《诗经·静女》优秀教案

《诗经o静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2.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能力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结合高考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等的要求,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 。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传承文化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准确、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领会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妙处。

2.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诗中女主人公形象的把握。

教学方法

诵读法、谈话法、讨论法、比较法、训练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进《诗经》,简介《诗经》

同学们,中国古诗中有无数的名句,是经过了几千年时间的洗礼而沉淀下来的,如美酒般香醇。其中有许多爱情名句值得我们咀嚼,下面老师起头,同学们来接吧!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o关雎》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击鼓》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诗经·子衿》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o蒹葭》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采薇》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木瓜》

同学们这些爱情名句出自于哪里吗?(学生回答)《诗经》。

请你们在回忆初中所学的基础上说说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学生各抒已知,教师总结归纳播放课件)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

社会生活,它成书于春秋时期,共305篇。先秦时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2)《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颂”是宗庙祭祀的颂歌。

“雅”是宫廷乐歌。

“风”释,有一种解释就是说瓦罐子,农民没事干的时候就敲呀敲的,一边敲一边唱歌。后来把“风”作为民歌的代表。《诗经》产生的时代人们认为“风”是最低级别的一种

歌谣,但是从文学史上看,“风”的成就是最大的,文学地位是最高的。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赋”者,即直接铺叙陈述。

“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4)《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四言诗节奏为每句二拍。

(5)《诗经》大多数是抒情诗,运用了现实主义的风格,从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构成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画卷。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今天学习我们《诗经》中爱情诗的名篇《静女》,是邶国的民歌,邶国是现在河南境内的一个国家。这首诗距今已两千多年了,两千多年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童年时代,但是我们读《诗经》可以看出当时我们的祖先在运用汉语方面的技巧已经非常高超了。两千年后,我们现在看《诗经》,特别是其中的“国风”,每一首都是非常优美的。我们看人类物质生活的发展,五年一小变,十年一大变,更不用说一百年,那更不要说一千年!一千年就天翻地覆了,现在一百年都天翻地覆了。就连我们小时候跟现在的物质生活水平那也是不能同日而语,但是,人类的情感生活、人性的变化,那是非常小的。几千年前的人,他们的喜怒哀乐和我们现在的喜怒哀乐大体是一致的。所以,我们读《诗经》,能够被他们感动,就是这个原因。我们今天的主题是《用优美的汉语描绘优美的人性——<诗经·静女>欣赏》,我们看看那么十几句诗,文字也很简单,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大部分还是重复的字眼,但是我们为什么说是优美的语言呢?为什么说它里面描绘了优美的人性呢?是怎样的人性呢?今天我们通过这首诗,我们探讨一下,共同走进《诗经》这个迷宫。

二、检查预习,朗读正音,读出节奏。

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音自己轻声朗读课文。

2.请一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纠正,归纳通假字。

爱:通“薆(aì)”,隐藏,遮掩。

见:通“现 (xiàn)”,出现。

说:通“悦(yuè)”,喜爱。

归:通“馈(kuì)”,赠送。

女:通“汝(rǔ)”,你。这里指“肜管”。

匪:通“非(fēi)”,不是。

3.听录音朗读,注意自己用铅笔划出节奏;全班再齐读一次,注意读出四言诗节奏,基本上是每句两个节拍,个别句式灵活处理。

三、解词译句,领会诗意,

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试翻译课文,标出疑问。

2.学生质疑,教师或其他学生解疑,教师板书疑难字词。

虚词:其、之、以 实词:说、见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通“现”,出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通“悦”,喜爱。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美人之贻。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请三位同学各译一段,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4.教师小结点评。

.文雅姑娘真美丽,约我相会到城楼。暗里躲着不出现,害我想走又不走。

.文雅姑娘真好看,送我一支红管萧。红色管萧有光泽,我对管萧很喜好。

.郊外采茅送给我,茅草美丽又稀奇。不是茅草真的美,美人送礼最珍贵。

5.男女生分别朗读诗歌一次,在领会诗意的基础上,读出重音(每句重音为着意突出之词),读出两情相悦的意味。诗经,教案

四、研读分析,合作探讨。

1.思考:每一节讲了什么?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第一节写恋人约会。

主要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叙述了男女青年一次赴约的情景,姑娘“薆而不见”时男青年急得“搔首踟蹰”,把他焦灼忧虑的心情十分逼真地描写出来。这里的心理和细节描写都十分成功,表现出男子对姑娘真挚情义和迷恋程度。

第二节写恋人赠物。

运用赋(赠彤管)、比(彤管,其实也指女子,暗喻女子的美丽)的表现手法,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来表现我对“静女”的喜爱之情。诗经,教案

第三节写赠茅赞人。

运用赋(继续写两人见面后静女又送我茅草)、兴(“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借物抒怀,赞美自己的恋人,感谢她送来礼轻情重的珍贵礼物,表达了他接受茅草后的欣喜与幸福的感情,也表达对女子的爱慕之情……)的表现手法.

2.学生动手画出结构图,诗表现了怎样的爱情?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什么思想? 期望约会 大胆而热烈

静女 恋人赠物爱情 美好而甜蜜纯朴而真挚

赞美恋人

3.我们以前也学习了许多有关爱情的词,它们与本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唐诗、宋词中的爱情较含蓄,而本诗大胆而热烈,是因为在春秋以前,礼教在民间的约束力远不如后来封建社会那么顽固。)

4.分小组讨论:诗中男女主人公各是怎样的形象?(学生各抒已见,教师总结)

《静女》中女主人公的形象是怎样的?

诗章中——首先,女主人公是娴静温婉美丽的。 “爱而不见”呢?透露出女主人公细腻、活泼机灵、富有智慧。而委婉含蓄可以从诗章的下半部分——她喜爱男主人公却并不直言而借赠送“彤管”、“荑”表现出来。综上所述,女主人公是一位娴静温婉美丽、情感细腻委婉含蓄、活泼机灵而富有智慧的好女儿形象。

《静女》中男主人公的形象是怎样的?

诗章中——首先,男主人公是有爱心(爱慕之心)的。其次,男主人公是有诚心(诚信之心)的,如约而至。再次,男主人公是有耐心(忍耐之心)的。最后,男主人公是憨厚的:女主人公没有出现,男主人公是“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急得他是挠头、抓耳又挠腮,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可见其憨厚。综上所述,男主人公是一位憨厚而有爱心、有诚心、有耐心的可以让女主人公托付终身的好男儿形象。

5.思考:为什么青年最喜欢普通的荑草?(自由发言)

照常理,红艳彤管应比茅草贵重,但在小伙子心中茅草更贵重,这从小伙子的赞美可以看出来。小伙子对彤管只称赞它外表色泽鲜艳,对荑草则大加赞叹“洵美且异”。“洵”即诚然、实在,“异”即特别、异常。显然他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是另有所感。白色的荑草朴实无华,但因它是姑娘亲自从野外采来作为信物给小伙子的,寄托了姑娘的一颗真挚的心,物微而情深,因而,它已不再是一般的荑草,而成为小伙子眼中“洵美且异”的珍品。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姑娘借荑草以传情,小伙子接受赠物,也就是接受了姑娘的一片深情。可见他们彼此真诚相爱,心心相映,并且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重情轻利的基础上的。所以他们的爱情也会像那初生的荑草一样,在爱的雨露滋润下繁茂起来,可以想见他们的爱情将会永远甜蜜幸福。

说说你心中追求的爱情是怎样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诗中的爱情是甜美的,令人羡慕的,但中学生青涩之果不可摘,早恋不可取。)

6.《静女》的艺术魅力:

①.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用轻松优美的格调把民间一对恋人约会时的情景描写得生动活泼,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②运用“赋”叙事,巧妙选用细节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刻画出男女主人公的美好形象;运用“比、兴”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恋人间那大胆而热烈,美好而甜蜜,纯朴而真挚的爱情跃然纸上,真实感人。

③诗歌采用重章复唱来表达内心的情感,风格朴实,也增添了艺术魅力。

五、总结全文

《诗经》像无名的野花散发着远古的芬芳,那天真的时代,圣人未生,青牛未西行,那人性还不受压抑。人们在大地上游行,自由的相亲相爱,后人孔子为其中无处不在的质朴和真诚感动,评价说“诗三百,一言蔽之,思不邪”。

六.课堂练习

课件出示《郑风o子衿》,说说与本诗的异同。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不同点:

①角度不同。《静女》是男子的口吻写的。《子衿》是女子口吻写的;

②情节不同。《静女》是青年男女的一次约会。《子衿》是少女在城楼上盼望情人。 ③基调不同。《静女》是欢乐幽默,充满情趣。《子衿》缠绵悱恻,哀婉动人。

④写法不同。《静女》主要是通过细节刻画人物,写出男子的憨厚。〈子衿〉主要通过内心独白刻画人物,写出女子的缠绵。

相同点:

①对爱情的追求都大胆率真,绝不忸怩作态,表现出劳动人民淳朴的本色。

②风格朴实,清新。采用重章迭唱的形式,在一唱三叹中主人公的深情得以尽情抒发。

七.布置作业

1、在不改变诗的主旨的前提下,将《静女》改写为现代诗,早读课上讲台朗读。

2、搜集《诗经》中的爱情名篇名句,进一步亲近古典文化,写在周记中。

【篇五】诗经,教案

《诗经》教案

《诗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蓼莪 ”“雅 大雅 生民”,理解“蓼莪 ”。

2、《蓼莪》悼念父母恩德,抒发失去父母的孤苦和未能终养父母的遗憾,沉痛悲怆,凄恻动人,清人方玉润称为“千古孝思绝作”(《诗经原始》卷十一), 学会孝亲感恩。

教学过程:

课前复习读已学《诗经》。

一、复习导入:

师: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

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下面我们就来复习一下 1、《诗经》是我国 第一部 诗歌总集,通称为 《诗》或 《诗三百》 ,共 305 首,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全书收集了从 西周初年 到 春秋中期 近五百年间的诗歌,分 风 、 雅 、 颂 、三个部分,其中“风”指15国风,“雅”分“大雅”、“小雅”。以 四言 诗为主,普遍运用 赋 、 比 、 兴 的艺术手法。 2、《诗经》六义: 风 、 雅 、 颂 、 赋 、 比 、 兴

采用多种形式读已学《诗经》(分小组读、大组读、男女生分读等)

二、新授。

1、今天我们学习《蓼莪》《雅 大雅 生民》这两首新诗,相信同学们通过查字典已经能够正确读出诗中里面的生僻字。那自己先读读吧。

2、指名读

3、课件出示句子:

(一)蓼莪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

哀哀父母,生我劳瘁。诗经,教案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

诗经,教案

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二)雅 大雅 生民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

生民如何?克禋克祀。

诗经,教案

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

攸介攸止,载震载夙。

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4、学生自由读,正音:蓼、莪、匪、蒿、劬、罄、罍、怙、恃、厥、嫄、禋、祀、弗、履、歆、攸、夙、载、稷。

5、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6、结合资料和课件同桌按照词义逐句理解《蓼莪》。

课件出示:

⑴蓼(lù)蓼:长又大的样子。

莪(é):一种草,即莪蒿。李时珍《本草纲目》:“莪抱根丛生,俗谓之抱娘蒿。”莪香美可食用,并且环根丛生,故又名抱娘蒿,喻人成材且孝顺。而蒿与蔚,皆散生,蒿粗恶不可食用,蔚既不能食用又结子,故称牡蒿,蒿、蔚喻不成材且不能尽孝。 (诗人借以自责不成材又不能终养尽孝。)

⑵匪:同“非”。 伊:是。

⑶劬(qú)劳:与下章“劳瘁”皆劳累之意。

⑷蔚(wèi):一种草,即牡蒿。

⑸瓶:汲水器具。 罄(qìng):尽。

⑹罍(lěi):盛水器具。以瓶喻父母,以罍喻子。因瓶从罍中汲水,瓶空是罍无储水可汲,所以为耻,用以比喻子无以赡养父母,没有尽到应有的孝心而感到羞耻。

⑺鲜(xiǎn):指寡、孤。民:人。

⑻怙(hù):依靠。

⑼衔恤:含忧。

6、 指名说说句子的意思。教师指导。

课件出示:

那高大的植物是莪蒿吧,不是莪蒿,是青蒿。

可怜的父母亲啊!为了生养我受尽劳苦。

那高大的植物是莪蒿吧,不是莪蒿,是牡蒿。

可怜的父母亲啊!为了生养我积劳成疾。

小瓶的酒倒光了,是大酒坛的耻辱。

孤苦伶仃的人活著,还不如早些死去的好。

没了父亲,我依靠谁?没了母亲,我仰赖谁?

出门在外,心怀忧伤;踏进家门,魂不守舍。

小结:

这一首是儿子悼念父母的诗。诗人痛惜父母辛辛苦苦遗养育了他,而他却不能报恩德于万一。子女赡养父母、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直至今日,仍然是一项必须提倡的公德,人人都应尽这个责任。

7、多种形式诵读。

开火车读,小组比赛读,齐读。

三、课后拓展

古人云“百德孝为本”,“百行孝为先”。“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教化的源泉。我国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孝亲的典范,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榜样的力量吧! 课件出示:

1、课前我们读了大量的感恩故事,你知道纸张图片讲的是什么故事么?老师出示故事图片,学生讲述《二十四孝》故事“亲尝汤药”和“卧冰求鲤”。

师:听了这两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呢?

2、我们还搜集了一些孝亲格言与大家共享。

3、分享班级内孝亲照片。

四、本课总结。 鸟有反哺之情 ,羊有跪乳恩。让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学会孝亲!学会感恩!

五、布置作业:

课件出示:

1.熟读今天所学内容。了解《雅 大雅 生民》深刻的内涵。

2.将搜集的“孝亲格言”选择一句你最喜欢的写在准备好的感恩卡上,送给你要感谢的人。

【篇六】诗经,教案

《诗经》两首优质课教案

思相近,都是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刻画出君子得到淑女的快乐和幸福之情,应

读出兴奋和轻快的语调。

④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⑤指定三名学生分别读第一、二、三章。 师:读诗歌,大家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请同学们再回顾归纳一下读好诗歌的

方法或技巧。

生1:吐字要清新,声音要洪亮。

生2:要注意语调节奏,读出感情,抑扬顿挫。

师:对。你们的意思是读要读得字字清晰,读要读出轻重缓急。诗歌重在想象、

多媒体显示画面,

联想,朗读时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让学生感受画面之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美。有未读文章先

有情之效。 ⑤学生齐读,再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金秋之季,拂晓之(2)思读全文,理解诗意

时,芦花泛白,清

师:同学们已经读了诗歌,想一想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自己的语言

露为霜,瑟瑟秋风,

来描述。

苇丛起伏,茫茫秋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水。清澈澄明,水生2:写一位君子喜欢上一位淑女。 上烟波万顷,空中生3:写一个青年思念一个采荇莱的淑女。 雾霭迷蒙,弯曲的

河道,水中的小洲,生4: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宛然在日。此时,生5: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一位痴情的恋者,

……

踯躅水畔,他热烈

师小结:这首诗很短但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

而急切地追寻着心

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上的恋人。那恋人首的《关睢》的确名不虚传。 好像在水一方,但师: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一水盈盈河道阻

隔。“伊人”可望而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

不可即,于是他徘

(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几组,分别负责每章的分析鉴赏任务,然后讨论、交流,

徊往复”心醉神迷,

其中以一组为主,其他组补充或评价。)

内心痛苦,不可言

成果展示: 状。 第一章(1节):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 它们一唱一和的呜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

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板书:听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极有层次语约义丰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第二章(2.3节):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 的味道。第三节写君子的相思之苦,要读出痛苦相思的情状。第四、第五节意

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板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第三章(4.5节):写男子以音乐挑动女子,博取她的欢心,借美妙的音乐,达到美满的婚姻。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板书: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师小结:这是一篇优美的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

(3)品读全诗,探究手法 师:本文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生1:题目取自句首。 生2:每句话都是四字。

生3: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 生4: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字。 ……

师小结:《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句”。所谓“重章叠句”,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同时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调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重章叠句”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师:诗中“伊人”很美,使得男子一往情深,上下求索,诗人为什么不把这种美直接写出来,而先写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呢?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生1:如果直接写,就很难突出追求者的心情。 生2:用环境描写更能表现他的美,表达他的爱意。 生3:先写雎鸠,再写相思之情。 ……

师:说得非常好。诗中借景抒情,融景生情,这里用的是一种“兴寄”的表现手法。 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比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如《卫风·氓》中用嗓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展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师小结:一开始我们分析场景,大家也注意到了,这些场景是分散描写的,基本是一句场景一句叙事夹杂进行。这也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叫作“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例如开篇先言他物:“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用一唱一和的雎鸠鸣叫,引起所咏之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物”与“所咏之词”不是毫无关联,而恰恰是有共通点的。正如上例睢鸠的相互鸣叫与君子对淑女的爱慕是一致的。

(4)延伸、拓展,课内训练 ①试背全诗。 师:朗读或试背全诗。 生:记忆、默诵全诗。

②让学生用自由体诗或散文的语言翻译诗,只要译文符合愿意即可。 (有的用自由体诗歌的形式翻译,有的用散文的形式翻译,并在小组内交流、互评)

(5)布置作业(略)

第二课时

师导入:如果说《关雎》是一支完整的爱情进行曲,那么《蒹葭》就是一场爱情马拉松。谁能告诉我,马拉松运动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路途遥远、艰险、需要耐力和持久的决心、勇气、坚持不懈、努力不放弃……)《蒹葭》便是描写了马拉松式的爱情追求,让我们来听听这场爱情告白吧。 (1)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①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②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怅之情。

③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教师可同时出示投影,检字词词掌握情况。 投影显示: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蒹葭 溯洄 晞 湄 跻 坻 涘 (选两个同学注音)

明确:jiān jiā sùhuí xī méi jī chí sì ④赏析、思考下列问题。

师:诗人心中的恋人不知在何出,诗人寻找了几个地方? 生1:在水一方。 生2:在水之湄。 生3:在水之涘。

师: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请分别用文中一个字概括。 生:长、跻、右。

师:诗人面对如此曲折艰险的路,又是什么态度? 生1:溯洄从之。 生2:溯游从之。

⑤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多媒体背景显示、画外音:

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逆流而上去寻访,道路难走又漫长。顺流而下去寻访,她好像站在水中的沙洲上。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还没干。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就站在河那边。逆流而上去寻访,道路崎岖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访,她好像站在水中的高地上。芦苇茫茫连成片,清晨露水还没完。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就站在隔河对岸的河水边。逆流而上去寻访,道路崎岖又回旋。顺流而下去寻访,她好像站在水中的陆地上。 (2)研读全诗,探究手法

①讨论分析本诗中“起兴”手法的运用。

师:我们已经在《关雎》里学过了“起兴”手法的运用,请同学们举例分析《蒹葭》中那些地方用了这种表现手法。 生:(举例分析,畅所欲言)

师小结:《蒹葭》这首诗每章开头的前两句都是写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这些景物描写给人展现了秋天的清晨,河边的苍苍芦苇沾满了霜露的景象,给人以萧冷落寞之感。此情此景,使得热恋者感到分外的凄凉,更加思念“在水一方”的恋人,于是他去寻找“在水一方”的恋人。因此,这首诗每章开头的两句都是“兴”,从而引起正文。 ②讨论分析诗中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师:同学们,我们用《关雎》里学过的知识举例分析本诗中那些地方用了这种表达方式。

生:(举例分析,畅所欲言)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诗经,教案 东山 诗经 教案